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7月双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7月双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荆州中学 2019-2020 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双周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你与朋友刚刚听了一场演讲,虽然你觉得演讲不是太坏,但在与别人讨论后你会发现, 自己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该演讲几乎是垃圾。或者本来你认为这场演讲不是太好,讨论 之后,却觉得这简直就是最精彩最伟大的演讲。 ②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不过了。你和你的朋友都不太喜欢这个演讲,但是你们的理 由都非常微小。可所有的理由汇集在一起,就有足够的证据让你觉得你实际上很不喜欢那场 演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群体成员都极力地将观念表达得比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 引起其他人的关注。这样一来,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 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 群休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 ③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 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 极端化。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极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 越发反对。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④群体极化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群体极化使一 个群体更加谨慎还是更加冒险取决于全体初始的倾向。如果全体人在一开始倾向于谨慎,那 么结果就是更加谨慎,反之,则更加冒险。 ⑤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在群体讨论和 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或决策 错误,责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 的胆量。促使人们选择风险更大的决策。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在群体当中,个人的行 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正是出 于此种考虑,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偏向冒险。 ⑥反过来,谨慎偏移更多地出现在官方的决策当中,这是因为:第一,自我保护心态。 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而谨慎可能更为安全,因此多数人出于自我保护,更愿意偏向谨慎的 决策。第二,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如果决策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决策 - 2 - 会趋于更加保守,毕竟这是自己的事情。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人们会更加冒险, 因为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不会有太多的损失。 ⑦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 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群体极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对疫 情产生的超乎实际的恐惧。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 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 ⑧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 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 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在这样虚拟的空间中,网民通常出现严重的 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 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 疫力。 《群体倍乘器——群体极化现象》节选自刘儒德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日常生活中,群体极化现象并不鲜见,它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B. 无论是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更加极 端化。 C. 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 力。 D. 在官方决策过程当中,多数人更愿意偏向谨慎、保守的决策而非冒险的决策,因为冒险总 是意味着风险。这是出自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列举日常生活的情形,并分析出现这种情行的原因,引出本文的中心议题“群体 极化现象”。 B. 文章在分析“群体极化现象”时,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从“谨慎偏移”和“冒险偏 移”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 C. 文章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因果论证法,第七自然段采用例证法,共同论证了“群体极化现 象”的相关情况。 D. 文章结尾指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使得文 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完整。 - 3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 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这样群体观点极端化就在所难免。 B. 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必将 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C. 当前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肆虐,人们谈“疫”色变,疫情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对其严重 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从而造成了集体性的恐慌。 D. 当今社会的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网络中的群体极化使得其中的观点往往走向极端,因此 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 项,“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混淆概念,原文是说“群体讨论之所以导 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就离不开”说法绝对,结合“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 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 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分析,原文为 “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 - 4 - 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 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 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 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 性句子等。 A 项,结合文本内容“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 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休观点极 端化将在所难免”分析,选项内容缺少“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的条件。 B 项,偷换概念,结合“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 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分析,原文是“更易”而不是“必将”。 C 项,“世界各国疫情的实际情况”错,原文是“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 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5 - 中国茶文化萌芽于南北朝,当时佛教和道教大为发展。道教认为茶有助于内丹修炼,佛 家又把茶看成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 化功能。唐代时,禅教兴起,由于茶在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方面很有效果,很多寺庙都崇尚 饮茶。公元 780 年,陆羽著《茶经》,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 重内容,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宋太祖赵匡胤爱茶,茶仪已成礼制, 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皇帝有时还将茶赐给国外使节。中间的文人 阶层也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 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元代以后,茶文 化进入低潮时期。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也被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统治者所赏识,他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奢侈腐败” 之风。据记载,周武王鉴于商纣王奢靡腐化的恶俗,在“伐纣会盟”时,就“以茶代酒’招 待各路诸侯和部落酋长。晋南北朝时,帝王贵族奢侈盛行,有不少人一天饮食相当于一个普 通百姓家两三年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清茶一杯”、以茶代酒的廉政之士脱颖而出。 (摘编自《茶文化与修身》 材料二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最初打开茶叶传播风潮的 就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其实并不是一条路,而是中国西南地区民间商品贸易的统称。因为主要运输主 力是马,而随着交易渐渐以茶为主,所以才叫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最初诞生于古代西南边疆 的茶马互市,茶叶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因此立即成为肉食茹饮的藏民的生活必 需品,茶叶供不应求。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这条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游牧民族为 了用茶叶补充日常的维生素,不得不用牛马来换取茶叶,马在那个年代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统治者利用这一点用茶叶来治理边疆,俗称以茶治边。 随着国际贸易的流行,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各国,并且在各国内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如,日本茶艺秉承中国茶文化之精髓,并在不断领悟中融入创意, 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道。茶道多用粗瓷旧碗,有自谦自重之意。日本人在一 起品茗,讲究茶室雅淡宁静,平和为上,不论身份地位,都视为贵宾。所有一切,体现于泡 茶敬茶“圆熟轻巧”的过程和“谦和敬清”的氛围中。 (摘编白《茶马古道——茶文化传播的开始》) 材料三 - 6 - 2017 年 l1 月 30 日至 12 月 3 日,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在本次高层 对话会上,海报成为一大亮点,茶叶成为一张靓丽名片。在海报“共饮一泓水”中,青花瓷 茶杯中盛着清茶,呈现出世界地图的映像,寓指各国人民共饮一泓水。茶桌上,以茶杯为圆 心,扩散出一圈圈涟漪,寓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在海报“美美 与共、和而不同”中,中式茶杯、阿拉伯茶杯、西式咖啡杯,寓指与会政党的广泛代表性。 1949 年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着茶叶等农副产品作为礼品走出国门,探路中国与世界关系 的重建。在亚太金融组织会议时,茶叶就已经作为“国礼”登上了国际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在中外公众场合多次谈论中国茶文化:在俄罗斯谈及“万里茶道”、 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激情论述“茶之友谊”……一系列的动作表明,党和国家 领导人越来越重视茶产业,越来越提倡绿色健康新生活。 “以茶会友”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君子之交,以茶相赠,既有绿色健康之意,也和我 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君子外交政策最为相符。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博大精 深的茶文化,更是传递给世界“以和为贵”“内省修行”的中国儒道精神。 (摘编自《茶叶成为中国靓丽名片》<《茶叶外交成趋势》) 4.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茶文化的萌芽与当时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 各个朝代对于茶的饮用均兼具其饮食物态形式和社会、文化功能。 C. 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并不限定于某一特殊阶层,具有普适性。 D. “以茶代酒”“清茶一杯”等风尚的形成应归属于茶的政治功能。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古至今,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本土呈现步步推进、持续向好的态势。 B.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茶叶向国外传播由来已久,其源头就是茶马古道。 C. 从本质上来说,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完全相同,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D. 在现代的各个场合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 6. 茶叶为什么成为了中国的靓丽名片?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4. B 5. D 6. ①文化积淀:茶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发展源远流长,茶兼具自然和人文特征,代表了“以和 为贵”“内省修行”的中国儒道精神;②对外传播:茶叶的传播由来已久,带动文化传播, 从“茶马古道”时期开始形成广泛传播的风潮,经过代代领导阶层的不懈努力有所发展;③ 时代特征:新时代的“茶文化”也被赋予了中国希望各国人民共饮一泓水、“构建人类命运 - 7 - 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新内涵,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 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 项, “均兼具其饮食物态形式和社会、文化功能”错误,“均”字表述绝对。原文说“茶 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唐代“陆羽著《茶经》,是茶 文化形成的标志”,因此,不能认为“各个朝代对于茶的饮用均兼具其饮食物态形式和社会、 文化功能”。 故选 B。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 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 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A 项,“在中国本土呈现步步推进、持续向好的态势”错误,原文是“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 低潮时期”,因此,元代时低潮时期,并非“持续向好”。 B 项,“中国的茶叶向国外传播……其源头就是茶马古道”错误,由“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 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最初打开茶叶传播风潮的就是茶马古道”和材料二标 题“茶马古道——茶文化传播的开始”可以看出,“茶马古道”是茶文化传播的开始,并非 茶叶传播的开始。 C 项,“从本质上来说,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完全相同”错误,由“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各国, 并且在各国内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如,日本茶艺秉承中国茶文化 之精髓,并在不断领悟中融入创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道”可以看出,日 本茶道有其独特之处,并非完全相同。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 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由材料一“道教认为茶有助于内丹修炼,佛家又把茶看成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茶已经脱离 - 8 - 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陆羽著《茶经》,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和材料三“更是传递给世界 ‘以和为贵’‘内省修行’的中国儒道精神”等句子可以概括出:茶叶具有文化积淀,兼具 自然和人文特征。 由材料二“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最初打开茶叶传播 风潮的就是茶马古道”“随着国际贸易的流行,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各国”等句子可以概括 出:茶叶的传播由来已久,带动文化传播。 由材料三“2017 年 l1 月 30 日至 12 月 3 日,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在本 次高层对话会上,海报成为一大亮点,茶叶成为一张靓丽名片”“1949 年第一代国家领导人 带着茶叶等农副产品作为礼品走出国门,探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建。在亚太金融组织会议 时,茶叶就已经作为‘国礼’登上了国际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在中外公众场合多次谈 论中国茶文化”可以概括出:茶叶具有时代特征,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 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 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 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 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 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 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品酒 罗尔德·达尔 那天晚上,我们一共有六个人在迈克家里举行宴会:迈克,他太太和女儿,我的妻子和 我,还有一个叫作理查德的著名的讲究吃喝的人。 就座后,我想起以前理查德两次驾临的时候,迈克都跟他用红葡萄酒打过小小的赌,要 他指出它的品种和酿造年份,理查德两次都赢了。今天晚上,我相信这样的小赌博还要再来 - 9 - 一次。因为赌输是迈克心甘情愿的事,这样可以证明他的酒好得足以被辨认出来。 迈克是个经纪人,说得确切些,他是一个以赌博为事业的人——一个外表体面而暗中不 讲道德的赌徒,所以他现在竭力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第一道菜是鱼,伴着一杯白葡萄酒。倒酒时,我见迈克瞟了理查德一眼,但理查德并没 有去尝那杯酒,而是全神贯注地和迈克十八岁的女儿露易丝交谈。直到女仆端上烤牛肉,理 查德才迅速喝下那杯酒。 分好牛肉后,迈克对大家说:“要换红葡萄酒啦,我得去拿红葡萄酒去。”眼睛却望着 理查德。 “你去拿红葡萄酒?”我说,“酒放在哪儿?” “在我的书房里,上次是理查德帮我挑选的地方,书房里绿色公文柜的顶上。”迈克说。 他匆忙出门,回来时双手抓着一只深色酒瓶。瓶上的标签向下,叫人看不出来。“喂!” 他一面朝餐桌走来,一面叫道,“这一瓶是什么酒,理查德?” 只见理查德慢慢地转过身,两眼移到那酒瓶上,扬起眉毛,微微皱着。“红葡萄酒吗?” 理查德问。 “当然。” “我猜想这是从一个小葡萄园那里弄来的。” “也许是,也许不是,这种酒很难猜到,”迈克说,“我不会强迫你跟我拿这种酒打赌。” “为什么?干吗不干呢?”他的眉毛又慢慢地拱起来。 “那么好,赌注还是老规矩。” “你以为我不能把这种酒的名称说出来?” “我认为你不能。”迈克说。他竭力保持有礼貌,但理查德并不掩饰自己的鄙视。 “你愿意增加赌注吗?” “不,理查德。一箱子酒已经够多啦。” “你真不愿增加赌注?” “老兄,我一点儿也不在乎,”迈克说,“你要赌什么都行。” 迈克太太有些生气了。“迈克,菜快要凉啦。” 理查德停顿了一会儿,慢慢地望了一遍餐桌边的每一个人。嘴角浮起一丝微笑,说:“我 要你以同意你的女儿和我结婚做赌注。” 露易丝吓了一跳。“嘿!”她叫道,“不!那不是好玩的!” “这真是荒谬!”迈克说。 - 10 - “凡是你喜欢的我都愿意拿出来,”理查德高声说,“连我的两处房子。” 迈克踌躇了一下,然后,他朝他的女儿看了看,眼睛突然闪过一丝得意的神色。 “得啦,爸爸,这是一件荒唐的事!” “露易丝!请听我说。是他要下这个赌注的,我正在替你挣一笔财产!” “迈克,”他妻子严厉地说,“别再往下说了!” 迈克并不理会妻子。 露易丝最后耸耸肩说:“哦,好吧。” “好极啦!”迈克喊道,“那咱们这个赌就算打定了。” “是啊,”理查德说,“打定了!” 迈克马上拿起那瓶酒兴奋地把每个人的酒杯都斟满。接着,每个人都注视着理查德的脸, 理查德五十岁上下,却长着讨人嫌的面孔。他慢慢地伸出右手去拿酒杯,举到鼻子前面,把 鼻尖伸进酒杯里,在酒面上移动,灵敏地嗅着。 迈克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注意着他每一个举动,迈克太太的脸绷得紧紧的,露易丝也 密切注视着。 那个闻酒味儿的过程至少持续了一分钟。接着,理查德把酒倒了一半在嘴里。他歇了口 气,让一部分酒慢慢地流进咽喉里去,然后把气憋住,让酒气从鼻子里喷出来。最后,他把 嘴里剩下的酒含在舌头下面滚来滚去。我感觉他的嘴巴像一个巨大的湿漉漉的钥匙孔,令人 恶心。 我想,这是一本正经的动人表演! 他放下酒杯,得意洋洋地说:“啊,温柔而优雅!这是迪克吕城堡的小葡萄园产的,年 份是 1934 年。” 这时,我看见迈克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儿。大家也都在望着迈克,等待他把酒瓶翻过来, 露出标签。 “快些,爸爸,”他女儿说,“我要我的两所房子!” “等一会儿,”迈克说,“稍等一会儿。”他一动不动地坐着,脸鼓起来,面色苍白。 “迈克!”他太太用尖锐的声音喊道,“怎么啦?” 理查德望着迈克,咧开嘴笑着,两只细小的眼睛发出亮光来。迈克转过身子对理查德说: “理查德。咱们两个上隔壁屋子去聊聊。” “我不想聊,”理查德说,“我只想看酒瓶上的标签。”他那种从容自在的傲慢神气, 表明了他是胜利者。 - 11 - 突然,一旁的女仆手里拿着一件东西说:“先生,我想这是您的吧?” 理查德掉过头瞟了一眼,看见一副眼镜,他踌躇了一会儿说:“是吗?也许是的。”又 若无其事地收起来。 “您把眼镜丢在迈克先生书房公文柜的绿色柜顶上,先生,您进餐之前独自进去了一 下。”女仆接着说。 迈克慢慢从椅子上站直身子,脸上的血色恢复过来了,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扭曲着, 鼻子周围那小块叫人害怕的白颜色开始沿着鼻孔扩散开去。 “我说,迈克!”他的太太说,“保持镇定,迈克,亲爱的!保持镇定!” (选自《世界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品酒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起伏多变,扣人心弦,特别是当理查德说出答案的 瞬间,一种紧张的气氛笼罩在字里行间。 B. 本文以细腻的笔法把理查德和迈克这两个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因胜券在握而坦然处 之,一个因想要挽回自己的尊严而以女儿为赌注。 C. 迈克的女儿露易丝起初反对父亲把自己当赌注,因为她认为父亲肯定会像前两次一样输 掉,但在父亲的一番劝诱之下,她权衡利弊,终于还是屈从了父亲的意志。 D. 小说多处采用神态描写以刻画人物,如“闪过一丝得意的神色”“眼睛睁得大大的”,这 些描写都表现出迈克急切的求胜心理。 8.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请具体分析其好处。 9. 有人说小说的标题改为“赌酒”更合适,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7. A 8. ①“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旁观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故 事显得真实,令人信服。 ②通过“我”的活动来烘托主人公的形象,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如对理查德的肖像描 写等。 ③作为线索人物,透露故事细节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伏笔。如“我” 提问酒放在哪里。 9. 示例一:标题用“赌酒”更好。 ①从小说的情节来看,“赌酒”是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赌酒”展开:开始是“我” 回忆“赌酒”,然后文章的主体叙述了此次“赌酒”的过程。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赌酒”更有利于表现迈克赌徒的贪婪心理和理查德利用“赌酒” - 12 - 这种不当手段诈骗的狡诈。 ③从主旨来看,结尾真相大白,有利地讽刺了“赌酒”行为的荒唐可笑,表达了对赌徒们的 批判。 示例二:标题用“品酒”更好。 ①小说的情节来看,尽管小说主要写“赌酒”,但真正精彩部分是“品酒”环节。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品酒”符合理查德“著名的讲究吃喝的”人物身份,也符合迈克 希望通过“品酒”来炫耀自己的心理。 ③从主旨来看,结尾真相大白,批判了理查德借“品酒”之名行欺骗之实的丑陋行径;也讽 刺了迈克的自大与愚蠢。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 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 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 项,“一个因想要挽回自己的尊严而以女儿为赌注”错误,根据“露易丝!请听我说。是他 要下这个赌注的,我正在替你挣一笔财产”可见,他不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而是为了得 到理查德的两处房产,急于发财。 C 项,“但在父亲的一番劝诱之下,她权衡利弊,终于还是屈从了父亲的意志”错误,从“‘快 些,爸爸,’他女儿说,‘我要我的两所房子’”可见,既是因为父亲的利诱,也是由于她 自己的贪婪才答应做赌注。 D 项,“都表现出迈克求胜的急切心理”错,每一处细节描写所表现的心理并不相同,特别是 最后一处“睁得大大的”是一种被骗后的懊恼。 故选 A。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 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 展。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整个事件由“我”亲眼目睹,“我”是见证者,能够让故事充满真实感; - 13 - “我”作为次要人物,能够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如通过“我”的眼睛去观察理查德,用 “我”的感受来塑造理查德的人物形象,“理查德五十岁上下,却长着讨人嫌的面孔。他慢 慢地伸出右手去拿酒杯,举到鼻子前面,把鼻尖伸进酒杯里,在酒面上移动,灵敏地嗅着”“他 把嘴里剩下的酒含在舌头下面滚来滚去。我感觉他的嘴巴像一个巨大的湿漉漉的钥匙孔,令 人恶心”,从而让读者能身临其境,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另外,“我”作为线索人物,能够展现故事伏笔,如“‘你去拿红葡萄酒?’我说,‘酒放 在哪儿’”,引出“在我的书房里,上次是理查德帮我挑选的地方,书房里绿色公文柜的顶 上”的描述,便为后文“‘您把眼镜丢在迈克先生书房公文柜的绿色柜顶上,先生,您进餐 之前独自进去了一下。’女仆接着说”的情节埋下伏笔,从而揭露理查德作弊的真相。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探究标题的意蕴,可以有以下几 个角度:标题与主题的关系角度;标题与情节的关系角度;标题与人物的关系角度;标题与 环境的关系角度。此类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 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题开放式作答,可认为“品酒”好,也可认为“赌酒”好;回答时从小说主旨、情节、人 物形象等方面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 如认为“品酒”更好,从结构来看,文章虽然以“赌酒”来结构全文,但文章浓墨重彩地描 写的是“品酒”环节,这一环节也使情节有了突转,使情节更加地波澜起伏,用“品酒”为 标题更能突出重点;从人物形象上看,“一个叫作理查德的著名的讲究吃喝的人”,而迈克 是“一个外表体面而暗中不讲道德的赌徒,所以他现在竭力设法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 的人”,“讲究吃喝”与“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可见他们在试图用“品酒”来 提升自己的品位修养,以“品酒”为标题,更能表现人物附庸风雅的形象特点;从主旨上看, 本文是讽刺了理查德的丑陋行径和迈克的自大和愚蠢,他们一个是骗子,一个是暴发户,本 来都是粗鄙之人,却非要附庸风雅故作文雅,以“品酒”为标题更具有讽刺意义。 如认为“赌酒”更好,可分析从小说的情节来看,“赌酒”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着迈克 与理查德赌酒的过程来展开情节;从形象上看,“赌酒”更符合“迈克是个经纪人,说得确 切些,他是一个以赌博为事业的人——一个外表体面而暗中不讲道德的赌徒”的身份,也体 现理查德是个以赌博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形象;从主旨看,“赌酒”的真相是理查德提前偷 看了葡萄酒的产地与年份,是用欺诈的手段来蒙骗了迈克,而迈克前两次“赌输是迈克心甘 情愿的事,这样可以证明他的酒好得足以被辨认出来”的得意就显得更具有讽刺性,从而讽 - 14 - 刺了赌徒们这种赌博行为的荒唐可笑,批判了他们利用赌博与欺诈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点睛】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 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 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 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 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 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 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对环境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 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 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 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 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 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 右侍郎。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也。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 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 严备,果如所量。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卿名 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于 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 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 宁,详亦惭谢。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 “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 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 其让爵.。于是诏停其封,优进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 才以忠其器能宜居其位 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 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 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 - 15 - (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B.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C.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D.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强壮,故称“弱 冠”。 B. 车驾,一是指马驾的车,二是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的 是世宗。 C. 迁在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文中指升迁,还有“拔”、“擢”、“陟”、“拜”都表示 升迁之意。 D. 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 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忠思虑周全,料事如神。元禧谋反之际,于忠料到父亲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劝皇 帝不必担心,最终果然如于忠所料,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B. 于忠正直敢言,一心向公。他劝说北海王元详不要趋炎附势,损公肥私。这让元详非常惭 愧。 C. 于忠正义凛然,胸怀坦荡。面对北海王元详的责备,他有理有据地回应道:人生自有定数, 非人力可改。 D. 于忠忠心耿耿,深受器重。世宗曾因听信高肇的话,将于忠调出京城,不久就后悔了,又 将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还将他比作自己的股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 (2)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 获罪。(2)于忠经常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当面责 - 16 - 备于忠说:“我担心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为人”作忌惮的宾语,所以“忌其为人”要连在一起,排除 A 项、D 项; “称”是说的意思,后面为“称”的内容,“称”和“中山要镇”应该连在一起,排除 B。 句意: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捍 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 项,“‘拜’都表示升迁之意”错误。“拜”指授予官职,没有升迁之意。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 项,“他劝说北海王元详”错误。结合“忠于详前谓遇曰”分析,于忠是当着北海王元详的 面劝说王遇,不是劝说元详。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 17 -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峻”,严厉,苛刻;“左右”,身边的;“以”,介词,因为;“微谴”,轻微的罪 过。(2) “以”,介词,因为;“鲠气”,为刚直不阿的精神气度;“辞”,言辞;“忿”, 愤怒,怨恨;“为……所”,被;“为北海王详所忿”(被动句);“尔”,你,你的。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于忠二十岁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一职。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 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于忠为人朴实正直,话又 少,终 究没有过错。太和年间,于忠被授予武骑侍郎一职,因此被赐名为登。世宗即位,不 久(于忠) 任左右郎将。元禧谋反之际,世宗在外面,(由于)事变发生得急促,世宗不知道怎 么办才好。于忠进言说:“我世代蒙受特殊的恩宠,于是忠心于王室。我父亲统领军队,被 托付留守的重任,一直在注重防备镇遏,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世宗立即派遣于忠骑马 疾行去观察,而于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世宗回宫后,抚着于忠 的脊背说:“你比较令人满意。”赐给他五百匹帛。(世宗)又说:“先帝赐给你名字为登, 确实是好名字,我赞许你的忠诚,现在更改你的名字为忠。”于忠为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 没过多久,又被起用恢复原职。升任司空长史。当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元详被(皇上)亲 近敬重而权力大,将作大匠王遇经常按照元详的要求供给他。后来因为处理公事,于忠在元 详面前对王遇说:“殿下如国家的周公,所需要的器用,自然应当先取圣旨,何至于阿谀奉 承依附权势,损害国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王遇心中不安,元详也惭愧道歉。不久升任 散骑常侍,兼任武卫将军。于忠经常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 恨,元详当面责备于忠说:“我担心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于忠说: “人生在世,自然有预定的命运,如果我应当死在大王手里。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 是这样,大王也不能杀死我。”元详趁着于忠上表辞让的时候,暗中劝世宗任命于忠为列卿, 让世宗解除他进臣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于是世宗下诏停止于忠的封拜,优待晋升他为 太府卿。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 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 - 18 - 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于是世宗将于忠调出京城并任命他为安北 将军、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后悔这样做了,再次任命他为卫尉卿,兼任左卫将军、恒州大 中正。(世宗)秘密派遣宫中的使者下达诏令说:“自从近来将你这位辅佐得力的大臣发落出 去,我好比大腿和大臂被解下,心怀大计无人托付。地方的职责虽然很重要,与此相比是轻 的。所以中止这一外任,把朝廷事务交付给你。你应当勤勉肃敬不要懈怠,符合我的寄托。” 神龟元年,于忠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谥号武敬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杪放歌(节选) 李攀龙 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 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复不恶。 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杜门复不妨。 纵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 【注】李攀龙,明代文学家。嘉靖三十五年,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因难以忍 受上司倨傲作风,辞官归乡,隐居白雪楼。岁杪,岁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中以“劝君”开头,直抒胸臆,既是诗人对世人的劝诫,也是诗人的自勉。 B. 诗人运用第二人称“君”而不用“我”,更有利于抒情,感染力、鼓动性也更强。 C. 末二句是诗人的自谦之词:歌声疏拙,不合时宜,缺乏韵味,因为放歌非其所长。 D. 岁杪时分,最易令人心生感慨,这首诗正唱出了诗人的心声,如同诗人的自画像。 15. 中间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反问、反复和对比。每句均先运用反问,强调世人皆说“宦游乐”“有 炎凉”;再以“君”弃官不恶、杜门不妨与之对比,表现出“君(诗人)”鄙弃官位、超凡 绝俗的可贵品质。两个“如君”形成反复,一唱三叹,突出了“君(诗人)”的美好形象。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 19 -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缺乏韵味,因为放歌非其所长”赏析不正确。末二句意为:纵然歌声粗疏笨拙,不合 时宜,却余韵悠悠,别有所长。看似自谦,实则自负。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作答时首先要指出诗句 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 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何人不说宦游乐”“何处不说有炎凉”,采用了反问句式,用“何人不说”“何处不说” 写出人世常态,强调人人都认为“宦游乐”“有炎凉”; 第二句以“复不恶”“复不妨”来与前一句的“宦游乐”“有炎凉”进行对比,体现出诗人 认为“弃官”“杜门”远远好过世人皆觉“乐”的官场沉浮,也不必担忧世间炎凉的人生态 度,反映他厌弃官场,不被凡尘俗事拖累身心的高洁品格; 两个“如君”形成反复,音韵上一咏三叹,有回环往复的效果,同时层层加深地渲染出诗人 高洁的形象。 【点睛】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3.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阁夜》中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气象雄 浑的意境,被人称赞写得“伟丽”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以一个“夫”字领起,抒发个人“人生短暂,韶光易逝”的感 慨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五更鼓角声悲壮 (2). 三峡星河影动摇 (3).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 20 - 也 (4).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鼓角、三峡、逆旅、 百代、誉、劝、沮。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一些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原因在于“以西律中”。今天的中医被要求用西医的 标准来 ,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西管,逼退了下少灵丹妙药;中 医西化,难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间中医。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中医的“脚”一 旦被用西医的“鞋子”来测量,便会导致“削足适履”。( );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结果 只会是中西医无法“并重”甚至无法“并存”。坚持中西医事业并重,就要真正实现“一碗 水端平”,激发中医从业者的热情, 中医发展的沃土,努力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面向未来,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让 国粹传承不走样。试想,如果中医不会把脉,不会开方,不再坚持中医思维,那么中医的传 统将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如果道地药材不地道,治病救人的中药都“病”了,中医如何 能 ?坚守中医原创思维,纠正离宗的传承,保持道地性,不因炮制之繁而减省人力, 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才能 ,生生不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验证 培护 妙手回春 薪火相传 B. 验查 保护 起死回生 一脉相承 C. 验证 保护 起死回生 薪火相传 D. 验查 培护 妙手回春 一脉相承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1 - A. 西医的“鞋子”如果用来测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 B. 如果用西医的“鞋子”来测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 C. 西医的“鞋子”如果用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 D. 如果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用西医来解释中医的理论,中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B. 用西医的理论解释中医,中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C. 中医的理论如果用西医来解释,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D. 中医如果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 色彩;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 的信息;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 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①验证:通过实验得到证实。验查:检验核查。文段中强调的是证实而不是核查,所以用“验 证”。 ②培护:培育保护。保护: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根据语境,后面搭配的是“沃土”,所 以用“培护”更合适。 ③妙手回春:医生医术高超,能把垂危的病人治愈。起死回生:使死人复活,多形容医术或 技术高明,也比喻把处于毁灭境地的事物挽救回来。依据语境,因为“药材不地道”,医生 很难将病人治愈,所以用“妙手回春”更好。 ④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依 据语境,文段中并没有强调“同一血统、派别”传承,所以选用“薪火相传”,来强调中医 药事业代代相传。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 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 22 - 画线句子借“鞋子”和“脚”的比喻,来说明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不能用西医的 标准来衡量中医,因此,“衡量”比“测量”更合适一些,排除 AB。关联词“如果”应该放 在“西医的‘鞋子’”前面,因为后面的“便会导致削足适履”的主语发生了变化,已经不 再是前面的“西医的‘鞋子’”,排除 C。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的能力。句子的衔接要求语句连贯,顺序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 互相照应。一般遵从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看语句顺序, 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 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前文说“如果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依据句式照应的原则,后面“西医” 应在“中医”前面,排除 CD;依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前面的陈述对象“西医的‘鞋子’” 指的是西医的理论,这样即可排除 A。 故选 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研究表明,①_____。如果坚持跑步,即使距离不长,速度不快,也有助于健康,变得更长寿。 研究人员发现,②____,跑步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要低 30%,死于癌症的概率要低 23%。 哪怕只是一周跑步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不足 50 分钟、速度低于每小时 8 公里,都有利于人们 健康状态改善,但更大量的跑步,③_____,在世界卫生組织推荐的每周体育锻炼时长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跑步量与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并无关联。世卫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累积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 75 分钟剧烈运动。 【答案】 (1). 跑步与死亡率降低存在相关关系(跑步会让人变得更健康长寿) (2). 与从不跑步的人相比 (3). 也并不意味着会更健康(并不能降低死亡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 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①处,由“研究表明”可知此处为一个结论性的句子,由后文“如果坚持跑步,即使距离 不长,速度不快,也有助于健康,变得更长寿”可知,此处内容为说明“跑步”与“健康”“长 寿”关系的,依据前后文可推知此处应填“跑步会让人变得更健康长寿”或与此相关内容。 - 23 - 第②空,由后文“概率要低 30%”“概率要低 23%”可知,此处应是表示与后文“跑步者”相 比较的句子,又依据“哪怕只是一周跑步一次”可以推知,此处应是填写“不跑步者”与“跑 步者”的比较,据此整理可知,该处应填“与不跑步者的人相比”。 第③空,依据前文“但更大量的跑步”可推知该处应填“更大量的跑步”的结果,又依据后 文“在世界卫生組织推荐的每周体育锻炼时长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跑步量与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并无关联”可知,此处是要表明加大跑步量,并不会更有利于健康,整理可填为“也并不意 味着会更健康”或与此相关内容。 21.请将下面这段新闻报道压缩为一句话新闻。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35 个字。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蔓延到全球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共抗疫情的关键时刻, 美国一些政客和高管持续不断地把中国地名与病毒联系起来,大肆污名化,引起了包括中国 在内的国际社会极大义愤。在 3 月 25 日举行的七国集团(G7) 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蓬佩 奥试图以中国地名命名新冠病毒,遭到了欧盟国家的明确拒绝。后美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决 议明确写入“新冠病毒源于中国”也遭到拒绝。 【答案】美国企图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污名化的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义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 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 话新闻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 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新闻开篇是导语,总领下文。结合“美国一些政客和高管 持续不断地把中国地名与病毒联系起来,大肆污名化,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极大 义愤”分析,行为为“美国企图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污名化”;影响为“这一行为引起 国际社会极大义愤”,然后用流畅的一句话表述即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小区举行了隆重的“创学习型社区,争做学习之星”颁奖活动,退休多年的孙教授获 得“学习终身奖”,他出身书香世家,年轻时留洋深造,回国后在大学执教四十载,一生与 书为伴,著作等身;快递员小刘获得“学习达人奖”,他工作日走街串户,辛勤工作,还利 用周末时间给自己充电,获得了自考本科文凭;十岁的小学生明明获得“学习新秀奖”,他 喜欢科技小发明,又酷爱古典诗词,兴趣广泛,以学为乐;社区的刘阿姨一家获得“学习之 - 24 - 家奖”,他们一家四世同堂,有医生、教师、程序员等,以“博学思”为家训,形成了热爱 学习的优良家风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劝学 美丽的容颜会在时间消磨中悄然逝去,强健的体魄会在时光流逝中慢慢消瘦,青春终将 被时光无情夺去。当我们不再年轻,当我们不再完美,当我们不再精神焕发,却会有一种力 量支配我们去闯,去创。 曾经的巅峰,昔日的花冠,没有所谓真正停滞的财富或成就,失去的必然离我们而去, 但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找回了自我和价值。 知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让愚昧变得不再愚昧。而“学”是连 接“知识”与“财富”的桥梁,吸收知识精华,转化为自身技能,然后创造精神或物质上的 财富。 但而今,作为我们青少年,更多的是被迫的学习,能自发地去学一些东西那是极其艰苦 的,所以我用“劝学”来劝我们自己。 “劝学”:劝各位“终身”学习,也许我们无暇去学一些机械性的东西,但可以去发掘 一下潜在的知识灵活性,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接触一下,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学海之中——生 活之中,事物万变,引发无数思考;书中,问题万千,获得清楚思维;家里家外,人人之间, 交流也是一种技能。不必去深究,却得学技巧,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群中……所以,学是无边 的,更是无止境的,树立良好态度——“终身学习”是培养我们开发脑力,获得无形力量的 好方法。 “劝学”:劝各位灵活学习。处于艰苦学习阶段,我们所谓的读书是苦不堪言的。当然, 机械性地背认默识,让我们无端苦闷,倒不如好好地学一下。如:背书先会意,以练熟记, 以做熟背。当然死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不过“死去活来”才不失为良方。 “劝学”:劝各位好好学习。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用心——积少成多, 锲而不舍,方能持久。“好”,好学,培养兴趣,是学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让自己有心思,感兴趣,再者用心好好钻研。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我们能学,当然要持之以恒,一朝一夕,方有所用,仅专攻一时,成效也就不高了。 “劝学”:劝各位惜时!学要成为我们的兴趣,节约时间就是节约生命,学习是挤出时 间的,不能仅靠别人安排时间。人各有学习方法,利用时间方式也各异,必须用最实际有效 - 25 - 的方法让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有用、较多的知识。 人各有志,学贵有心。让我们心中有“学”,好好学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 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 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 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介绍某小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情形。退休的孙教授,著作等身,还坚持学 习,倡导的是终身学习;快递员小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十岁的小学生明明以学习为快 乐;社区刘阿姨一家四世同堂,全家掀起学习之风……这些材料说明,终身学习、全民学习 的风气正在形成。 立意角度: 倡导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 在学习中进步; 学习并快乐着; 学无止境。 素材准备: 学习是阳光,它可以驱散你心中的阴影,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去换取无数更真诚热情的心。 学习是雨露。它可以滋润你干枯的灵魂,令你那凋残的心花重新绽放,让你的生命更为生机 勃勃。 学习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成功并不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而是需要你去找它的。找成功可不是 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你在选择成功的同时,也就选择了磨难。在历尽一次又一次磨难 的同时,也一次又一次地在学习。 学习是幸福,当你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苦而获得成功,或是实现了你的理想时,会感慨: 噢,原来学习的果实是那么甜啊!有的人很想学习,但却望尘莫及;可有的人能学习,却不学 习。更刺讽的是,一些人竟藐视学习,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一件无聊的事。我真替这些 人感到悲哀!莎士比亚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精彩的小说?爱迪生为什么能发明出这么多东西?李 白为什么能出这么多流传千古的绝唱?毛泽东为什么能指点江山,领导中国人民开辟新的道 路?……这些超人的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吗?不,这都是他们从学习中得到的! - 26 - 是学习,擦亮了你的双眼,使你更容易看清人生百态;是学习,让绝望者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 理由,让成功者有了下一个奋斗的目标;是学习,让你能微笑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积极地面对 生活,平淡地面对成功,乐观地面对失败;是学习,注定了你这场人生的舞台剧是否能在观众 的鼓掌声和欢呼声中圆满落幕,少留些遗憾。是啊。读书就是如此有魅力,它会在你生命交 响曲的乐章中增添更为辉煌灿烂的一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结构思路: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比较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材料中倡导的是“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 要从这一观点发散开来,衍生出“学习是快乐的”“在学习中进步”“学无止境”等观点。 首先根据材料确定立意,然后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 出中心论点,也可以围绕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在运用论据进行论证时,可以从材料层 进式或对照式结构。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认识到当今时代学习的重要 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 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 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 的看法”。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 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 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 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 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