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毕节市梁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高2019级2019年秋期半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年以前中国诗人艾青先生写过几句诗: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出现。当然是因为有了蚕丝,有了丝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所以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影响巨大的舞剧——《丝路花雨》。最初这部舞剧在北京好评如潮,一票难求,后来这部剧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观众通过这部舞剧,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加深对中国的理解。现在看来,这个舞剧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依然在当今社会发生着,所塑造的人物依然活在我们周围。如舞剧所塑造的美好艺术形象“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随着舞剧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演出,这个艺术形象也深入到欧洲、美洲、非洲很多国家的观众脑海里,成为关于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性记忆。这样一部作品唤醒了大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激活了历史想象,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启迪。所以它产生的作用是超出文化,超出艺术的。 福建省歌舞剧院排演的《丝海梦寻》表现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表现了当时的泉州这个中国海港城市繁荣、繁华的生活景象。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航海者的英雄精神和对大海的敬畏和亲近。参观泉州的历史建筑时,能感觉到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伊斯兰教的寺庙、佛教的寺庙、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还有一些宗教派别的活动场所,都比邻而立,和平共处。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建筑中,已经可以看到多种文化的综合。在那个时代里,泉州出现了多种文化的共荣、共存,也出现了各国人民的交流、合作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创造。 由此可以说凡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留下了痕迹的东西,文学和艺术都不会忘记,多年以后会重新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那段历史。凡是精心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必定给现代的人以很多的启迪,除了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欣赏来回顾历史之外,也会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面对现实,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的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善的、真的、光明的是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通过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欣赏,我们的思维不应再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丝绸之路,是政治合作之路,也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伟大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现在面对新的丝绸之路,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不仅仅关照历史、回忆历史,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甚至要看到未来。我们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 在以往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沙漠、骆驼、大帆船、滔天巨浪、敦煌壁画等等,而在未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当中出现的很可能是高铁、飞机、巨大的货轮,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生活。时代发展了,生活变化了,有关艺术表现的内容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也不仅仅是贸易之路,而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观看舞剧《丝路花雨》,西方观众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加深对中国的理解。 B.《丝海梦寻》表现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让人真实感受到泉州确实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 C.既深入人心,给人美的感受,又给人以教育、联想、启迪的艺术作品的力量是超出艺术的。 D.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改变,未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内容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由物及人进行论述,强调了人的希望、追求、实践的重要性,得出了丝绸之路是时间、实践、历史的产物的结论。 B.文章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谈到丝绸之路的未来,将真实的丝绸之路与艺术的丝绸之路联系起来,在逻辑上逐层递进。 C.文章以两部舞剧为例,论证了文学和艺术会用新的形式再现曾经辉煌的历史,并且给现代人以更多的启迪。 D.在作者看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主要原因是他认为丝绸之路是政治之路,是贸易之路,是经济贸易之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只要关注历史、回忆历史,就能把眼光放到现在,就能看到未来,就可以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 B.“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C.丝绸之路以它的新发展启示艺术创作者,既要关照历史,又要放眼未来,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要求艺术表现的内容与时俱进。 D.正如敦煌莫高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一样,新的“丝绸之路”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创作素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伴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生.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澎湃新闻2018年6月2日)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陪读现象是否普遍 非常普遍 19.6% 普遍 50.8% 一般 21.8% 不普遍 7.8% 陪读的主要阶段 小学 36.3% 中学 54.1% 大学本科 8.4% 研究生 1.2% 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 帮助大 44.5% 帮助小 37.1% 没有帮助 10.1% 起反作用 8.3% 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压力大 67.0% 一般 28.0% 压力小 3.3% 没压力 1.7% 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72.9% 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48.9% 导致孩子自律能力差44.6% 对陪读的态度 赞成 24.9% 反对 37.7% 不好说 37.4%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挟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D.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B.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可能主要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三分之一。 D.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可见,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并不一定希望家长陪读。 6.围绕“陪读”这一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孤山上的老狼 张红静 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母亲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都靠步行。 山黑魆魆的,不高,也不大,可是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 他每次走过这段路都像躲过一场生死劫。他总是担心狼会恢复狼性,忽然站在他的面前。 这天,走那段路时,他像以往一样提高了警惕,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天上的星星,路上没有一个人。越是安静就越是害怕,村里的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上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 少年略一分神,忽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一只毛茸茸的脚掌。少年吓得汗毛都要竖起来,他用眼角的余光看着,想象着狼的大舌头和獠牙,但是他不敢回头,因为他想起了做猎人的叔叔讲过的狼吃人的故事。 狼最喜欢一口咬断人的喉咙。狡猾的狼不去正面袭击人,总是尾随在人的身后,少年此时如果回头,喉咙正对着狼口。狼便咬断人的喉咙,将人拖走。 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据说,人有几分怕狼,狼也有几分怕人。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 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 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此时天已微明,他“啊啊”呼喊着奔跑起来,以缓解刚才的恐惧。 那天晚上,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母亲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 母亲有些迟疑,这样灾荒的年月,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她掺上更多的菜,拌上杂面。 母亲心里想着孩子长身体了,是该加一些饭,可是粮食哪里来呢?她打算天亮后再找份活看看。 就这样,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 少年的叔叔背来半袋子粮食。母亲说,孩子饭量一下子长了,中午要吃两个大饼子。叔叔说,他这个大人,才吃一个饼子哩,那个饼子,是不是给哪个女孩子吃了! 叔叔悄悄问少年,听少年说了途中的经历。叔叔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危险。 第二天一早,他穿好棉大衣,藏起猎枪,独自走在那条路上。这一天,少年没有上学,狼定然在路口焦急地等待少年的出现。 叔叔来了,他走得沉稳和干练。忽然,他以猎人的敏锐感觉到了背后的生灵。他没有习惯性地转身举枪,而是等待那匹狼的脚掌攀上他的肩膀。 少年讲述的经历他似信非信。果然,待身后的狼走到他背后,他感觉到两只毛茸茸的东西搭在肩上。 他依然没有拿枪,而是与少年一样拿出饼扔得很远。所不同的是,他扔到了前方大路的路口。狼饿极了,奔上前去。猎人此时举枪,正击中狼结实的后腿。 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了殷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 猎人吹了吹枪口,冷冷地说:“一点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营生!我赛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他娘俩吧!”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这句话为后文少年与“狼”的互动提供了合理性,但又不符合灾荒中“狼”的天性,从而为“老狼”现形埋下了伏笔。 B.母亲对少年每天要两个饼子的要求“有些迟疑”,一是感到突然,二是因粮食的短缺让她稍感为难,但对孩子的爱使她并没有觉察到有何不对。 C.叔叔听了侄儿的讲述后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既是对侄儿的话半信半疑,也是作为老猎人出于本能的怀疑,引出后文他去证实的情节。 D.少年、“老狼”与叔叔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少年与“老狼”的默契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而叔叔却打破了这种和谐,是自私的体现。 8.小说中少年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玮,字席之,武进人。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讲学东林书院,师孙慎行。其学以慎独研几为宗。万历四十年举应天乡试第一。越七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兵部职方,历郎中,出为广东提学佥事。粤俗奢丽,督学至,宫室供张舆马饩牵之奉甲他省,象犀文石,名花珠贝,磊砢璀璨,玮悉屏去弗视也。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玮廉,归而布袍草履,授徒于家。庄烈帝即位,起江西参议,历福建、山东副使。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是岁,四方大旱,玮以军食可虞,奏请:“禁江西、湖广遏籴,而令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输漕粮银,赴彼易米,则小民免催科之苦,太仓无颗粒之亏;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布匹,非州县土产者,悉解折色,且尽改民解为官解,以救民汤火。”所司多议行。迁南京光禄卿,召入为右佥都御史,迁左副都御史。时刘宗周、金光辰并总宪纪,玮乃上《风励台班疏》曰:“ 惩往正以监来。今极贪则原任御史王志举,极廉则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勇与臣曾不相知,家居闻勇被逮,士民泣送者万辈,百里不休。后入南都,始知勇在台不滥听一辞,不轻赎一锾,不受属吏一蔬一果。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臣离南中,辄扳辕愿借成御史,惠我南人。虽前奉严谴,宜召为诸御史劝。”疏上,一时称快。诏下志举法司逮治,成勇叙用。玮旋以病谢归,未几卒。福王时,赠左都御史,谥清惠。 (节选自《明史·张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B.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C.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D.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科举分级考试的一种,每隔三年在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中的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是古代官署六部之一,长官称户部尚书,其副职为户部侍郎。 C.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如 “迁进”表示升迁; “左迁”说明平调;“迁调”常指降职。 D.谥,给予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清惠”表示对张玮的褒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玮勤勉好学。他曾到东林书院讲学,师从孙慎行,把慎独和研几作为研学的重点与根本,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进入仕途。 B.张玮虑事周全。任应天府丞时忧虑军食,上奏朝廷采取利民措施,既让百姓免除被催交税的困苦,也使太仓没有颗粒米粮的减损。 C.张玮崇尚简约。在广东任职时,对当地官署提供的豪华用具以及从别的省份调配的家用器具、名贵花卉一概舍弃屏退,不看一眼。 D .张玮善于谏言。他的《风励台班疏》中指出原任御史王志举是贪官而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是廉吏,受到众人认可,皇帝下诏惩恶扬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 (2)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年既风华正茂,又多愁善感。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悠悠长恨,将词人的家国之愁融注其间。 B.“当日事”只剩下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水空流”表达了深长的惆长:一切都记忆犹新,但人已天各一方。 C.“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青春易逝,往往使人感春伤别。 D.此词的上片由杨柳勾起回忆,产生离愁;下片写年华易逝、愁情别恨。全词于清丽淡雅中,蕴含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15.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 ”一句,借孔明的房子以引出自己的陋室;“ ”一句,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 (2)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中描写老人和小孩安适愉快的句子是: , 。 (3)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描绘了海水浩荡、峰峦挺立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在中共党内刮起旋风并高压推进。据有关方面统计,在不到两年时间的反腐战役中,已有超过18万党员干部被处分,更有数目可观的司局级以上高官被查处严惩。( );无论是正 的政治明星,还是已 的过往功臣,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应会“新账老账一起算”。用中央纪委的话说,就是反腐“绝不留死角”。 从今年以来查办的国家发改委、山西、江西、云南等大的腐败案件看,既有历史延续的体制漏洞没有清理彻底,也有部分人或者利益集团沿袭过往惯性不畏反腐高压态势拒不收手。大量的权钱交易、以权抗法、以权压法的问题也是 。王岐山书记将一些地方的裙带腐败、窝案高发形容为“塌方式腐败”,并指出这些问题至今病源还在、病根未除。 既然药到病未除尽,一旦形势稍缓,腐败就有 的风险,还须施之以重手,反腐艰巨性也体现于此。 17.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 B.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是否长治久安。 C.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 D.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治久安。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 B.无论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 C.不管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 D.不管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崭露头角 功成不居 气息奄奄 东山再起 B.崭露头角 功成名就 气息尚存 死灰复燃 C.初出茅庐 功成不居 气息奄奄 死灰复燃 D.初出茅庐 功成名就 气息尚存 东山再起 20.毕节梁才学校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其中有些语言在表达上有不妥之处,请指出并加以改正。(5分) 邀 请 函 本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2019年5月10日至5月12日隆重举行。我们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以及略尽绵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 艺术节期间,您会看到师生们优美的舞蹈,聆听师生们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同时也殷切期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梁才学校 2019年4月6日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如果真有价值,便不会被忽视。一张百元纸币不管把它弄成什么样子,人们还是希望得到它,就是因为__①__。当然,有些东西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件东西的价值本身,也许它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有办法让人觉得它有价值,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__②___ ,就像同样是块土地,在城市里,寸土寸金;在荒郊野地里,可能分文不值。___③___,就找到了自己的最大价值。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2)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④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高2019级2019年秋期半期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B (B项张冠李戴,让人感觉到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的是“参观泉州的历史建筑时”。) 2.D(分析不全面,看文章最后一段) 3.A(原文是“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不仅仅关照历史、回忆历史,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甚至要看到未来。我们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 4.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D项,错在“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材料二中原文说“尽管收入不高……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可见并不能大大缓解家庭压力。故选C。 5.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A项,错在“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从材料三的数据看,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占44.5%)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大,相反,认为帮助小、没有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合计超过了一半。故选C。 6. ①材料一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 ②材料二指出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 ③材料三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④材料四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阅读四则材料,分析概括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材料一,举例两个“陪读”的例子,一是陪读妈妈黄晓,“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 。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二是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李仁珍,“……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材料一通过以上两个“陪读”的例子,侧重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材料二,根据该材料的出处:《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以及材料中说“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可知,这则材料介绍的侧重介绍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材料三是一则调查问卷,用数字形式,从陪读现象是否普遍、陪读的主要阶段、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对陪读的态度等方面的调查统计,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材料四,“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材料四侧重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本题据此分点回答各材料介绍的侧重点。 7. D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D项,“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分析错误,文中的“老狼”不是真正的狼,而是人假扮成的狼;“是自私的体现”分析不正确,叔叔的举动是出于对少年母子的关心。故选D。 6. ①勤奋好学。少年每天都要早早起来,到很远的镇子上去读书;村里小伙伴们都不去,可他无论路有多远,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 ②善良单纯。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母亲担心,不敢跟她说起狼的事情;他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 ③勇敢智慧。少年初遇狼时虽很害怕,但非常冷静镇定,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果断地掏出饼子扔给了狼。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勤奋好学”“善良单纯”“勇敢智慧” 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结合“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母亲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都靠步行”“村里的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上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可见少年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结合“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母亲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可见少年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孩子。结合“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可见少年是一个冷静镇定、勇敢智慧的孩子。 6. ①悬念一:有没有狼?小说开头交代了山中住着一匹老狼的传说,但究竟有没有狼,少年会不会遇上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悬念二:有没有危险?当毛茸茸的脚掌搭上少年的肩,有没有狼的悬念已解开,接着读者又开始为少年担心:他能摆脱危险吗?他将怎么做呢?狼又会怎么做?情节扣人心弦。 ③悬念三:真狼假狼?狼与少年相处默契,相安无事,果真有这样的狼吗?叔叔的疑问引出后文情节。到小说最后终于真相大白,让人心生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结构艺术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找到小说中设置的悬念并分析其效果。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这篇小说采用吊胃口法设置多处悬念,如小说开头交代了“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究竟有没有狼?这一悬念的设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忽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一只毛茸革的脚掌。”这句话解开上一个“有没有狼”的悬念。但是少年能摆脱危险吗?这一悬念让读者为少年的安全担心,扣人心弦。“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危险。”这又设置了一处悬念,“真狼假狼?”叔叔的疑问引出后文情节。“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了般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一点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营生!我寡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他娘俩吧!” 至此,小说的结局终于揭开最后的悬念,真相大白,原来不是真狼,而是人扮成的假狼,这一悬念的解开,让人心生感慨。 10.B 解析:第一步要先找出四个选项中不同的断句处,即“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与“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两处。根据涉及的人物来判断,“引疾去”的主语应是传主“张玮”,可以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中的“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与“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两处,不难看出“谓”是“认为”的意思,不是“说”的意思,后面的“言之吏部”是吴宗达的进一步行为,因而“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的断句不合适。故排除D项。 11.C 解析: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12.C 解析 “从别的省份调配的家用器具、名贵花卉一概舍弃屏退”有误,原文中的“宫室供张舆马饩牵之奉甲他省”是说办公官署所提供的帷帐、用具、车马食物等比其他省份的好。 13.(1)少年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困,自己用糟糠秕谷来自给,不轻易接受他人一顿饭,被同里的薛敷教所了解。(得分点:“孤”“轻”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子大意2分) (2)大官吏修建魏忠贤祠,向张玮请求上梁文,张玮当天就(因拒绝写文章)隐退辞职。(得分点:“乞”“即日”“引去”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玮,字席之,是武进人。少年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困,自己用糟糠秕谷来自给,不轻易接受他人一顿饭,被同里的薛敷教所了解。在东林书院讲学,以孙慎行为师。张玮的学术把独处时谨慎不苟和穷究精微作为根本。万历四十年参加应天乡试考中第一名。过了七年,成为进士,授官户部主事。(张玮)被调任兵部职方,历任郎中,出京城任广东提学佥事。广东一带的风俗奢侈华丽,督学到任,宫室陈设和宴会上用的帷帐、用具及车马食物的供应超过其他地区,象牙、犀角、玛瑙,名贵花卉、珍珠宝贝,堆砌众多,光彩耀眼,张玮全都舍弃屏退,不看一眼。大官吏修建魏忠贤祠,向张玮请求上梁文,张玮当天就(因拒绝写文章)隐退辞职。张玮廉洁,回家后穿布衣着草鞋,在家中教授弟子。庄烈帝即位,(张玮)被起用任江西参议,历任福建、山东副使。大学士吴宗达认为张玮难于进用而易于引退,向吏部说明这种情况,(朝廷)召张玮任尚宝卿,晋升太仆少卿。因事获罪调任南京大理丞,称病辞职离去。很久之后,(张玮)被起用任应天府丞。这一年,四方大旱,张玮认为军用粮料值得忧虑,上奏请求:“ 禁止江西、湖广遏制买进粮食,而让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合输送漕粮的银两,到别的地方换米,这样平民就可免受催收租税的痛苦,太仓也没有颗粒米粮的减损;其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布匹,如果不是州县土产的,全部解送折色,并且全部将百姓解送改为官府解送,以此来救民众于水火。”主管官吏大多商议执行。(张玮)升任南京光禄卿,皇帝召他入京城任右佥都御史,升任左副都御史。当时刘宗周、金光辰一同总管法纪,张玮就进献《风励台班疏》说:“惩戒以往的为政失误来作为以后的借鉴。现今最大的贪官是原任御史王志举,最大的清官是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成勇和我不曾相识,我在家闲居时听说成勇被逮捕,士人平民哭泣着前往送别成勇的数以万计,送到百里以外还不肯停止。后来我进入南都,才知道成勇在职位上不乱听一句话,不轻易用一钱抵消或弥补罪过,不收受下属官吏的一蔬一果。(对于)那些成为百姓祸害的凶暴的绅士官吏,一点儿也不宽容。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来委婉开导民众。我离开南中,百姓就拉着我的车辕请求借用成御史,施惠于我们南人。虽然先前他受到严厉谴责,却能够召他回来劝勉诸御史。”奏疏呈上,一时之间众人称快。皇帝下诏令将王志举交给司法部门逮捕治罪,成勇依据规定任用。张玮不久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不久去世。福王时,追赠为左都御史,谥号清惠。 14.A(“家国之愁”错) 15.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2分),将满江愁绪比作滔滔江水,化无形为有形(2分),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长(2分)。 16. 南阳诸葛了庐 何陋之有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17. 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需仔细分析语境,根据上下文文意作答。原句“随着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新的腐败形式也在出现,有的甚至更加隐秘。反腐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有两处语病。“随着”“使”造成主语残缺,应该删去“随着”或者“使”;“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两面对一面,应该改为“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治久安”。故本题选C。 18.A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选择题可用排除法作答。本段文字阐述的是反腐对象的问题,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是资历浅的还是资历深的,是在职的还是离退的,只要有过违法乱纪的均是反腐对象。根据括号后“无论是……还是……”排除C、D两项,根据括号前“党员干部”“司局级以上高官”的提示选择A项。故本题选D。 19.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近义成语辨析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辨析时,要抓住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加以辨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的能力。“初出茅庐”比喻刚进社会或者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不符合语境。“崭露头角”比喻突出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功成名就”指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功成不居”指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自己,只能作谓语,不能做定语;此处“已 的过往功臣”中修饰“功臣”作定语,只能用“功成名就”。“气息奄奄”形容气息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尚存”指还有一口气。结合语境来看,这里指各种腐败现象还没有完全清理掉,应该用“气息尚存”。“东山再起”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死灰复燃”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了,含贬义。故本题选B。 20.①删去“各位”或“们”; ②将“略尽绵力”改为“鼎力”或“全力”(稍微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常用作自谦之词。)③将“聆听”改为“听到”(“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 ④将“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 ⑤ 将“殷切期望”改为“衷心希望”(“殷切期望” 用上对下,长对幼等)。: 这是一道语言得体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说话的场合和身份,注意词语应用的场合和一些词语的人称的搭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答案】①它有自身的价值 ②位置决定价值 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22.感恩父母 “百善孝为先”中的“孝”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感恩父母,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许多用金钱无法买到的东西。他们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命而且还是整个世界。 父亲是我们成长 支柱,母亲使我们生活的摇篮。正是因为父母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美丽温暖,而作为子女的我们能以什么来回报他们呢?是金钱,是别墅还是富足的生活?不,这些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感恩方式。当我们再细心一点,好好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他们最想我们这些子女给他们什么。也许下面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穷苦的山区人们总是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村中的一对夫妇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们很疼爱这个孩子,不希望他一直处在这大山之中,他们细心地教他识字,让他上了村中唯一的一所学校。在时间的推移下,孩子长大了,有天,他兴致勃勃的对父母说,他要走出山里去,他要去打拼,改变这里,孩子的每一言每一语,是他们的希望。次日,他告别了他们。临走时,他向他们挥手说再见,那脸上是无限的快乐。而他们也洋溢着无边的欣意。 岁月匆匆,两人已白发苍苍,脸上的皱纹变得越来越密集。某天,阳光显得异常的明媚,仿佛在庆祝着什么。在那条唯一通向外界的小路上,一位衣着整齐,手提皮箱的男子走进了村庄,他无声的走进他们的院子,两人听见有人来,忙出屋,“爸妈,不孝的儿子回来了。”男子一下子跪在两人面前,他们先是一愣,然后着急的小跑过去保住了男子,大声痛哭起来,母亲说:“没事,没事,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阳光洒在三人身上,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美丽而又刺眼。 故事很平常,但每次细细阅读总是那么令人感动。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又希望子女能陪伴着自己。对于远在他乡的子女,只有无限的思念,只愿他们平安。陪伴在身边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好的礼物,最美的回报。但是我们又做了什么?是让他们无比操心?还是与他们对抗,反对他们的唠叨?或是把他们看中的“有出息”置于千里?我们或多或少都做了。 感恩父母,可以多听听他们的唠叨,别等到有一天唠叨从自己的耳畔消失再后悔,时间是公平的,他给你的不会比别人多,也不会少。 感恩父母,将学习作为物质的回报,多逗逗他们笑,这是我们的感恩方式。 别再等待,让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来感恩父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那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为双亲的年高体健而高兴,再一个是因为双亲岁数大而担心。其实这句话来自《论语》,意思是教育我们要有两种心理:一种是因为天增岁月,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兴呢;另一种是为父母凭添一丝忧虑,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其最终意义是后者,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拿出来我们最大的感情对待父母,不要等到父母离开了才知道去珍惜。“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指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是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蜜蜂真挚诚恳,对一切都怀着感恩的心,蝴蝶骄傲自大,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综合材料内容立意,如感恩父母;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父母;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写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