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0月7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他们的发现为开发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道路。‎ 在凯林和塞门扎看来,三人的突破凸显基础研究的意义。“我们知道,就治疗方法而言,许多真正的新发现来自一些项目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转向,而这些项目起步于非常基础的研究。”塞门扎说,“我们在年轻时有这些发现,但终在年老时收获认可。”‎ 正如塞门扎所说,基础科学研究是不能即刻带来经济效益的。回看世界历史,欧美国家的崛起无不与其基础科学水平的提高有关。没有热力学、牛顿力学以及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等科学作为基础,两次工业革命根本无从谈起。伴随我们生活的万维网也是在高能物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 更重要的是,基础科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DNA模型的建立等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人类崭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基础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认为基础科学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特征:其一,有一定的规律性,反映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其二,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中,但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原理;其三,基础科学内部还有层次性,比如很多领域里虽然有独有的基础研究,但是都离不开数学。他还提到中国古代虽有四大发明、也有“勾股定理”等发现,但我们只停在了“发现”阶段,没有建立起基础科学的体系。‎ 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也认为,科学通过实验或逻辑推理对事物的物性、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或提出和验证各种设想或理论。而技术创新则是为达到某一实用目的而采用的新方法或新材料等,旨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没有一代代人形成的科学素养,我们在技术上是走不了多远的。因此,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今天,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取材于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科普平台“科学大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的采访记录和蔡基刚《诺奖颁奖季反思大学科学教育》一文)‎ 材料二 近几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研究投入增幅较大。与美、英、法、日、俄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增长最快,年均增速高达16.8%,特别是从2007年到2016年,十年增长了约3倍。‎ 第二,_____①_____,中国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其中材料科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产出占有较高比重,生命科学正在以超乎常规的速度发展。我国国际高被引论文1数量、热点论文2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3位。‎ 第三,基础研究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持续增强。通过对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和材料等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我们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基础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露。‎ 但因为起步较晚,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与主要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低。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仅为GDP的0.1%,不及韩、法、美的四分之一;其次,占研发总投入的比重低,1997年以来,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比重均在10%以上,目前更是大多(日本、俄罗斯除外)在15%以上,而我国只有5.1%。‎ 另外,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执行结构比例失衡,严重依赖高等院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等公共部门(2016年96.8%)。企业只执行了全国3.2%(2016年)的基础研究支出。2016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来源中,联邦政府、企业、高等院校、非营利机构和地方政府所占比例依次为43.5%、27.2%、13.6%、13.0% 和2.8%。‎ 而从各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表1)看,实验发展是各国企业的第一大研发活动类型。与其他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呈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 表1各国企业研发支出的活动类型分布(2016年)‎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实验发展%‎ 其他%‎ 韩国 ‎11.9‎ ‎20.7‎ ‎67.4‎ ‎0‎ 日本 ‎7.5‎ ‎16.6‎ ‎75.7‎ ‎0.2‎ 英国 ‎6.7‎ ‎41.7‎ ‎51.7‎ ‎0‎ 美国 ‎6.1‎ ‎15.9‎ ‎78.0‎ ‎0‎ 法国 ‎6.1‎ ‎41.4‎ ‎52.6‎ ‎0‎ 俄罗斯 ‎1.5‎ ‎11.3‎ ‎79.1‎ ‎8.1‎ 中国 ‎0.2‎ ‎3.0‎ ‎96.8‎ ‎0‎ 因此努力实现基础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加快创新人才的积累,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差距,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重大战略抉择。‎ ‎(取材于姜桂兴、程如烟《我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比较研究》2018)‎ 注释: 1. 各学科论文在2008-2018 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2.近2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凯林、塞门扎和拉特克利夫的研究直接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B. 从塞门扎的话中可以得知,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作用是逐渐显现的。‎ C. 基础科学研究虽不能即刻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但却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D. 基础科学的发展是欧美国家在上个世纪逐渐强大的重要因素。‎ ‎2.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基础科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础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对物质、对时空的看法。‎ B. 基础科学内部是有层次的,比如数学是很多基础科学的研究基础。‎ C. 基础科学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D.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只是技术上的创新成果,不是科学研究。‎ ‎3. 请根据文意,补写“______”处内容。‎ ‎4. 从表1的内容看,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呈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 ‎5. 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条概括我国基础研究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答案】1. A 2. C ‎ ‎3. 答案示例: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 ‎ ‎4. (1). 特点: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极低,只占0.2%,几乎所有经费都用于实验发展。 (2). 表明: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不够重视。 ‎ ‎5. 第一,基础研究需要时间,我们要改进评价机制,不能急功近利。第二,重视培养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第三,鼓励基础研究均衡发展。第四,持续稳定地增加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第五,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提供了新方法”犯了已然未然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原文是“他们的发现为开发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道路”,注意仅仅是“铺平了道路”,还没有“找到新方法”。‎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基础科学……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偷换概念。材料一原文最后一段说“技术创新则是为达到某一实用目的而采用的新方法或新材料等,旨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可见“旨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基础科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横线后面的句子“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我国国际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3位”,可知这段是在说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增长很快,被引数量和热点论文数量高说明论文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图表中有代表性特征的数字,比较突出的、引人注意的板块;其次,要注意题干中的明确要求。概括图表时就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需把最典型的特征反映出来即可。‎ 表1列举了韩、日、英、美、法、俄、中等几个国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和其他方面的经费支出情况。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基础研究经费仅仅占0.2%,而实验发展经费占96.8%,由此得出结论: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极低,只占0.2%,几乎所有经费都用于实验发展。表明,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不够重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结合材料一,“塞门扎说,‘我们在年轻时有这些发现,但终在年老时收获认可。’”,基础科学“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中,但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原理”,可总结出“基础研究需要时间,我们要改进评价机制,不能急功近利”;‎ 结合材料一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的话“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今天,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总结出“重视培养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结合材料二关于科学论文的情况“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其中材料科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产出占有较高比重,生命科学正在以超乎常规的速度发展”,可总结出“鼓励基础研究均衡发展”;‎ 结合材料二关于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情况,“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低”“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极低,只占0.2%,几乎所有经费都用于实验发展” ,可总结出“持续稳定地增加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 结合材料二“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执行结构比例失衡,严重依赖高等院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等公共部门(2016年96.8%)。企业只执行了全国3.2%(2016年)的基础研究支出”,可总结出“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北宋·林逋 金谷1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1.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后荒芜。‎ ‎6.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既无“草”字,也与草无关,下阕以“萋萋”写草,词约意丰。‎ B. 上阕的“乱”字有“混乱,无序”之意,突出了园子无人看管,与“谁为主”紧扣。‎ C. 下阕的“暮”字,可指送别时间是傍晚时分,也可指当下是春色将尽的时节。‎ D. 下阕的“长亭”是送别之地,“王孙”是作者送别之人,紧扣“离歌”之“离”。‎ ‎7. 同样是借草言情,下列诗句中“草”所蕴含的情感与本词相似的一项是 A.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B.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北山》)‎ C.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二》)‎ D.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为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8. 本词使用了“金谷园”的典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个典故在词中的作用。‎ ‎【答案】6. A 7. D ‎ ‎8. 本词借典故中金谷园为饯别之地,直接开门见山,点明送别主题,表达离愁别绪。此外,本词还借典故中金谷园曾繁华后荒败,蕴含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的感慨,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绪。‎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上阕既无‘草’字,也与草无关”错。词中看似无一“草”字,细细品味,处处皆草。金谷园里年年春色满园,碧草随意生长,物是人非,主人早已不在。残花凋落,满地芳草,和着迷茫烟雨,细雨霏霏,烟雾霭霭。凄凄离歌一曲,回荡在暮色笼罩下的长亭。故人已去。春草无数,长遍了南来北往的大路。词的每一句都勾勒出一幅画面,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茂盛的春草。‎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辨析诗词中用到了什么意象,再结合整首诗分析作者寄寓其上的思想感情。‎ 本词借金谷园里乱生的春草,表现离愁别恨与感时伤事。茂密繁复的春草随意生长,渲染烘托出送别的感伤氛围。葳蕤的春草富有生机与活力,词人却无心欣赏,心里正位友人的离去而悲伤,如同这茂盛的春草,密密麻麻,难以纾解。时间如流水,又是一年春草绿,昔日富贵典雅的金谷园如今成破败荒园,只有碧草是这历史的见证。‎ A项,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杜甫借风吹细草,表现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以及心绪的不宁静。与本词情感不同。‎ B项,北山春回大地,山坡葱绿;直堑、回塘等处也水波潋滟,他赏花恋草,以致从容忘归了。表达对芳草的喜爱以及对春天的留恋之情。与本词情感不同。‎ C项,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地上则是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而飞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欣欣向荣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作者借此表达醉春之意。与本词情感不同。‎ D项,春草明年又将绿了,朋友,你回来还是不回来?借春草表达离别的不舍。与本词情感一致。‎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具体考查典故。用典有用典故(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典故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讽今)。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本词使用了“金谷园”的典故。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河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南朝江淹《别赋》有句曰:“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金谷遂成送别践行之典故。本词首句就写“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这是借典故中金谷园为饯别之地,直接开门见山,点明送别主题,表达离愁别绪。茂密繁复的春草随意生长,渲染烘托出送别的感伤氛围。葳蕤的春草富有生机与活力,词人却无心欣赏,心里正位友人的离去而悲伤,如同这茂盛的春草,密密麻麻,难以纾解。用金谷也拉伸了词境里时间上的维度,虚实结合,将历史与现实并用,含有时过境迁,繁华旧景,皆过眼云烟之感。‎ ‎【点睛】用典的注意事项:‎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所在。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慄。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去中州万里 去:离开 ②临上而俯视 临:到达 ‎③辄糜碎土沉 辄:就 ④嗜奇之土恨焉 恨:遗憾 ‎⑤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擢: 提拔 ⑥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 抓住 ‎⑦而志意常充然 而:表转折,但是 ⑧则以告予 以:把 A. ①⑥ B. ②⑧ C. ③⑦ D. ④⑤‎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骑马前行,在竹林和崇山峻岭中穿行连续十多天都看不到峰顶 B. 以例自免归 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 C. 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D. 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我将不惭愧了 ‎11.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赠序,言辞恳切真诚,体现了作者对后辈的关心和爱护。‎ B. 本文历叙陆路、水路之奇险,为赞赏陈庭学游蜀做了铺垫。‎ C. 陈庭学乘船游览川蜀各地,为了提升诗歌创作水平,他每次必做诗。‎ D. 作者赞赏陈庭学游蜀的同时,也为自己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惭愧。‎ ‎12. 本文最后一段作者在“此其何故也”之后,又追问“得无有出山水之外者乎”。请结合文本说明这句追问的作用。‎ ‎【答案】9. A 10. D 11. C ‎ ‎12.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这个问句,在前一个问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要进一步深思探求。‎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①然去中州万里,意思是“它与中原地区远隔万里”。去:距离。‎ ‎⑥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意思是“等到如今圣主兴起,天下太平”。逮:及,等到。‎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D项,“一愧”意思是“一次惭愧”。整个句子意思是“那我可就不止是这一次的惭愧了”。选项翻译错误。‎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为了提升诗歌创作水平,他每次必做诗”因果倒置。原文是“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意思是“这些庭学全都游览过,而且过后必定发挥兴致写作诗歌,来记录这些地方的景物和时世的变化,因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陈庭学作诗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诗歌创作水平”,而是为了记录景物和时世的变化,写得多了,诗歌创作水平提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及探究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分析句子的作用离不开对内容的把握和结构上的作用;而结构上的作用离不开句子所在的位置。有些句子的出现就是为了引出主旨的,因而考生要利用句子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全面思考其作用。‎ ‎“此其何故也”“得无有出山水之外者乎”两句都是问句,问句主要作用是启发读者思考的,而本文是给陈庭学做的序,自然是要启发陈庭学思考。那么,作者想要启发他思考什么呢?这就要结合前文的内容来分析了。文章肯定了陈庭学游历山水的收获,“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也表达了自己没有像他一样去游览的遗憾和对他的羡慕。接着笔峰一转,“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以古先贤为例,说明他们并未出门游历,却能够有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再回头看这两个问句,这是在启发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要进一步深思探求,不断提升自我。‎ ‎【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 一、对象错位 ‎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三、概念错位 ‎ 题干对人物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四、主旨错位 ‎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五、事件错位 ‎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六、关系错位 ‎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参考译文:‎ 西南地区的山水,只有四川最为奇异。然而,它与中原地区远隔万里,走陆路,有剑阁、栈道的险途,行水路,有瞿塘、滟濒的忧虑。骑马前进,在竹林和崇山峻岭中穿行连续十来天都看不到峰顶。等登上顶峰向下俯视,陡峭的山崖高达万仞,幽深莫测难以见底,令人胆战心惊。从水路走,那江中的礁石凶坚硬锋利,波涛汹涌,漩涡变化莫测,行船一旦有尺寸差池,就会被撞得粉碎而像泥土一样散开来沉入水中,葬身鱼腹。往川蜀区的路途艰险到如此程度,所以,不是做官而又有财力的人,不可以去游历;不是有才能而会写文章的人,即使去游历也不会有收获;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大多会老死在这个地方: 为此,爱好奇山异水的人都感到遗憾。‎ 天台人陈君庭学,擅长作诗。多次以中书左司掾之职而随从大将北征,建有功劳,提拔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经过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亮曾经在此生活过,英雄豪杰曾在此攻伐征战、驻扎防守过,诗人文士也曾在此游览、眺望、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喊。这些庭学全都游览过,而且过后必定发挥兴致写作诗歌,来记录这些地方的景物和时世的变化,因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学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在京师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语气更加豪壮,志趣理想更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正当我年少时,曾经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学业未成而不得空闲。等到壮年可以出游时,正值四方战乱,无处落脚容身。等到如今,圣主兴起,天下太平,四海的边际成为一家,然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游历天下,还有可能吗?然而,我听说过古代的贤士,像颜回、原宪,他们都坐守在简陋的居室中,蓬都长得埋没了门户,可是他们志向和意气却始终非常高远充沛,仿佛有一种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还有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大概可以尝试着回去在这方面探索。如果庭学有什么收获,就请告诉我,那我可就不止是这一次的惭愧了。‎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操吴戈兮被犀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国殇》)‎ ‎②桂殿兰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③熊咆龙吟殷岩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本图宦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答案】 (1). 车错毂兮短兵接 (2). 即冈峦之体势 (3). 栗深林兮惊层巅 (4). 不矜名节 (5). 楼船夜雪瓜洲渡 (6). 星垂平野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毂”“冈”“栗”“矜”“洲”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府修建大观园。建成后贾政带贾珍、宝玉及众清客入园查看。)‎ 贾政命贾珍前导,自己扶了宝玉,逶 迤走进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敷衍。宝玉也知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听见古人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这里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不过是探景的一进步耳。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众人听了,赞道:“是极,好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当过奖他。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俯而视之,但见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到亭内坐了,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说:“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罢。”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为称。依我拙裁,欧阳公句:‘泻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须寻思,因叫宝玉也拟一个来。宝玉回道:“老爷方才所说已是。但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也用‘泻’ 字,似乎不妥。况此处既为省亲别墅,亦当依应制之体,用此等字亦似粗陋不雅。求再拟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何如?方才众人编新,你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不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须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称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来。”宝玉四顾一望,机上心来,乃念道:‎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又称赞了一番。‎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贾政笑道:“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说着便看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人忙用闲话解说。又二客说:“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 ”一个道是:“淇水遗风。” 贾政道:“俗。”又一个道是:“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 ‎ 贾珍在旁说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罢。”贾政道:“他未曾做,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是个轻薄东西。”众客道:“议论的是,也无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说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等说出议论来,方许你做。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没有?”宝玉见问,便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做?”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人出来。‎ 一面说,一面走,忽见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黃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去,忽见篱门外路旁有一石,亦为留题之所。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许多生色,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云:‘ 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为妙。”‎ 贾政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却是何字样好呢?”大家正想,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话,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且题以‘杏帘在望’四字。” 众人都道:“好个‘在望” !又暗合‘杏花村’意思。”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 二字,便俗陋不堪了。唐人诗里,还有‘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越发同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畜生!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旧诗,敢在老先生们跟前卖弄!方才任你胡说,也不过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 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了。”贾政听了道:“咳!‎ ‎ 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呢?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怕他讨了没趣;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如何‘天然’反要问呢?天然者,天之自成,不是人力之所为的。”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出去!”才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巴!”宝玉吓的战兢兢的,半日,只得念道:‎ 新绿涨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道:“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茶蘼架,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到薔薇院,傍芭蕉坞里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宝玉道:“越发背谬了。‘秦人旧舍’是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贾政听了道:“更是胡说。”‎ ‎(取材于《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4.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逶迤:(wěi),指山河道路等曲折难走的样子。‎ B. 敷衍:(yǎn),不认真,表面上应付。‎ C. 粉垣:(huán),粉色的墙壁。‎ D. 管窥蠡测:(lǐ),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15. “武陵源”“秦人旧舍”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但宝玉为什么说用“秦人旧舍”作为题额不妥? ‎ ‎16. 脂砚斋评点“众清客”时说:“客不可不有。”请结合文本,分析给众清客下如此评语的原因是什么。‎ ‎17. 选文中贾政对宝玉的表现偶尔微笑点头,但更多的是冷笑怒斥。如何理解贾政对宝玉的不同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 ‎【答案】14. B 15. 答案示例:因桃花源中人是为躲避秦时战乱才隐居于此的,这是对当时统治者的大不敬,所以宝玉认为不妥。 ‎ ‎16. 答案示例:众清客的阿谀奉承,正可衬托出宝玉的“雅”与“真”;表现出贾政的虚伪做作;缓和贾政与宝玉之间的父子关系。 ‎ ‎17. ‎ 答案示例:当宝玉拟“曲径通幽”时,众人称赞不已,贾政笑着说不当过奖宝玉,宝玉所拟只是取笑罢了。此一“笑”说明他对宝玉表现满意,言语中却不加肯定,是他在客套的同时也告诫宝玉不要自满。在宝玉评价众客所拟均“不妥”时贾政冷笑,表达出对宝玉轻狂的不满,其实内心并无太多责备。在宝玉提出稻香村“造作穿凿”时,贾政气得呵斥宝玉,表现出贾政与宝玉之间价值追求的差异。‎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以及理解词义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理解词义一是要明白其本义,二是要结合语境理解其语境意义。‎ A项,逶迤,读音“wěi”应为“wēi”,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并不强调“难走”。‎ C项,粉垣,读音“huán”应为“yuán”。‎ D项,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典故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以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清楚典故的出处和本义,然后结合语境来看运用是否恰当。‎ ‎“武陵源”“秦人旧舍”都出自《桃花源记》,这是东晋陶渊明的文章,写秦人为躲避战乱而隐居于此,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而大观园是为迎接元春省亲修建的,用此典故是对统治者的大不敬。因此宝玉认为不妥。‎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及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次要人物作用分析一般是指向主要人物、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几个方面,但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照搬套话。‎ 众清客在文中不是可有可无的,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可以衬托贾政和宝玉的人物形象。‎ 比如众清客的老奸巨猾与阿谀奉承,“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敷衍”,“众人听了,赞道:‘是极,好极!‎ 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众人都忙迎合,称赞宝玉才情不凡”,以及顺应贾政“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都表现出了他们的圆滑世故;而宝玉却是不懂遮掩的,他数次直言不讳,连贾政都敢批评“老爷方才所说已是。但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也用‘泻’ 字,似乎不妥。况此处既为省亲别墅,亦当依应制之体,用此等字亦似粗陋不雅。求再拟蕴藉含蓄者”,众清客的“俗”与老奸巨猾正衬出宝玉的“雅”与“真”。‎ 众清客与贾政却是一类人,能够互相映衬。比如贾政虚伪做作体现在这些地方,“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呢?终是不读书之过!”,他的假道学与众清客的丑陋嘴脸都衬托出宝玉的清雅不俗。‎ 另外,众清客也缓和了贾政父子之间的关系,他们数次为宝玉解围,比如“众人忙用闲话解说”“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如何“天然”反要问呢?天然者,天之自成,不是人力之所为的。’”等,从这一点来看,众清客也起到了缓和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因此,脂砚斋评点“众清客”时说:“客不可不有。”‎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理解把握情节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以及思想,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言行;其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人物在此时此地的心理,从而把握一些情节的内涵。‎ 首先看游览第一处景致时,众清客拟的题目毫无新意,这时,宝玉道“尝听见古人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这里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不过是探景的一进步耳。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此时贾政“笑道:‘不当过奖他。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这一“笑”其实是对宝玉的表现比较满意,但是作为严父,又当着众人的面,不肯多做肯定,“不当过奖他。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既是谦虚,也是对宝玉的告诫。‎ 游览“有凤来仪”时,众清客拟的题目,宝玉认为“都似不妥”,此时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这里的“冷笑”虽然是对宝玉轻狂的不满,但是结合后面“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结合此处的“点头”可知贾政并无太多责备。‎ 游览“杏帘在望”时,则暴露出贾政与宝玉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巨大差别。贾政对此处呈现出的田园风光十分满意,“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 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但是宝玉却认为“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气的贾政喝命“出去”,表现出贾政与宝玉之间价值追求的差异。‎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六、本大题1小题,50分。‎ ‎18.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只有仁人才能知道喜爱何人、厌恶何人。”‎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仁者才能识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钱程译:“先生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凡人用情,多由己爱憎之私,于人之善不善,有所不计。故不能好人恶人也。”‎ 仁者才能识人,我认为,能好人能恶人不只是简单的喜爱厌恶,不只是浅层意义上的情感归类,而更加偏向于对道德高低的评判,对人心善恶的裁定。‎ 儒家思想是从“仁”据“礼”,讲“义信”守“德智”的,究其根本仍为“仁”。“仁”是发自内心的律己恕人,有一颗是非之心,观社会百态不为外物所诱,看世间万貌总持一颗善恶之心。‎ 历史上元世祖用安童就是一个典型的仁者识人的例子。用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为丞相,这在大一统的王朝中,甚至直至今日,也是绝无仅有的。元世祖抛开年龄、官阶、门第、资格,只从实际的才能出发,他认为安童有丞相之能,就大胆录用,破格提拔,,为自己的江山社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龄、官阶、门第、资格不过是一个人的外在标志,反映不出一个人的实际才能。正因为元世祖的胸怀和仁德,才使得他的江山稳固。‎ 曹操的人才中,从老兵中提拔于禁、乐进、典韦等将领,从敌方投降过来人才中起用张辽、徐晃、张邰、陈琳、贾诩等人,从地方豪强中起用李典、李通、许褚、藏霸等,从东汉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从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刘晔等。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不能说曹操仁德,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胸怀的确能让他抛开偏见,公正地评价一个人是否堪当大任。‎ 仁者才能识人。世上没有绝对的公正,但公道自在人心。个人的好恶总有不同,但不能因此偏颇行事而有失公正。‎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为天之骄子。‎ 楚王如果不听郑袖之谗言,没有疏远屈原,自不会被秦国灭亡;李存勖如果不受伶人蛊惑,又何以落得身死国灭?‎ 看来,“仁者”的确能够抛开个人偏见,公正识人;而非“仁者”却因个人好恶而失了公允。‎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好人也都能恶人,因为每个能称之为人的人都是有思想情感的。这正是人性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人人都没差别,都均等情感,都是一样的情绪,那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了。关键在于好人能否公,恶人能否正,是否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在自己所表达的好恶里,是否有一个始终如的、平等不破的处事原则,是否能做到真好和真恶呢?‎ 能够称得上“仁者”的总是少数,所以才倍感珍惜。每个人都应该向“仁人”看齐,仁者识人,不因利己即好人喜物,不因害身则恶物厌人。如此,世界定是河清海晏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名人名言的理解类的材料作文,名人名言类材料作文成为材料作文考查的一种新的形势。在对题干进行解读时,考生要注意结合对名句的理解并将其分类,考生在写作中要以对名句的理解为依托,要结合现实生活深入分析名言给自己的启示。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表达对“仁人识人”的看法。要求: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要理解何为“仁人”,在孔子看来,“仁人”就是“有德行的人”。那么,为什么有德行的人才能知道喜爱何人、厌恶何人呢?这是因为有仁德的人没有私心,是最公正的。仁者出于公心,能够正确的选择喜欢应该喜欢的人,厌恶应该厌恶的人。不仁之人会夹杂私心,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善的,厌恶的人不一定是恶的。只有仁者才能做到好善厌恶。从这一点上来看,孔子说的是很有道理的。考生可以肯定孔子的观点,然后阐明道理,举出例子。当然,有考生可能会本着逆向思维的原则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德行好不一定会识人,因为识人是很复杂的,不单单与识人着的德行有关,只要讲出自己的道理,也是可以的。‎ 参考立意:‎ ‎1、仁人能够摒除一己之好恶,公正的看待一个人,因此仁人的好恶值得我们学习;‎ ‎2、德行与胸怀在识人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3、修炼胸怀,不被个人的爱好与情绪左右,这是一种境界;‎ ‎4、光有德行,何以识人?‎ 参考素材:‎ ‎1、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而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唯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朱熹也承认,喜欢善的讨厌恶的,这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情感。每个人都能喜欢一个人,每个人也都能讨厌一个人。‎ 但是普通人的喜恶,经常会有失公正,因为普通人有自己的私心。简单来说,普通人的喜恶,是对自己好的就喜欢,对自己不好的就憎恶。‎ 只有追求仁德的人,他们没有私心,用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他们喜欢的,便是好人,不喜欢的便是坏人。‎ ‎2、好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或为情绪所化,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待人之诚,或抱嫉妒之心,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往往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如嘉靖皇帝喜严嵩,乾隆皇帝喜和绅。‎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夫子说,只有怀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也才能恨人。引申而来,只有怀有仁德的人,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分清好坏人。‎ 是与非,好与怀,都是相对的。而是非与好坏,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情,由不同人来判断,会有不同的结论。造成如此差异,源于每个人的认知观和价值观。而人的认知观和价值观无不取决于他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仁德程度,决定着他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他的好恶取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爱好什么,厌恶什么,直接体现他的素质,直接体现他的德行。如此说来,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正确地爱人,才能正确地恨人。‎ ‎4‎ ‎、纵观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华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乱相续往往能使人掩卷沉思。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百姓们的生杀予夺之大权,也毫无疑问地掌握在其手中,真可谓:"君主一跬步,皆关民命。"就是这样,我们往往能看见一些小人,他们溜须拍马,阿识奉承,曲意逢迎,把君主们的每一个毛孔无不弄得舒坦至极。于是这些人深得君主之"亲",甚至独揽大权,破坏朝纲,明末的魏忠贤专权不就是明证吗?而贤明的君主求贤若渴,对人才亲之信之,恰恰是因为明是非,懂事理,才知孰亲孰疏之分。‎ ‎5、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令人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终至亡国。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误国,终遗恨千古。这些,都是没有超越感情的结果。理智是一座堤坝,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制,必定会造成堤坝的坍塌,行为的迷茫,以至酿成大祸。‎ 感情犹如一匹野马,需要你去驯服。理智则是它的缰绳。以理智面对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达。‎ 范仲淹遭贬,然而他仍旧胸怀天下,以理智的大脑,平静的眼光向人们昭示了一个智者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 参考结构:题目《仁者才能识人》。开头解释孔子的观点,稍作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仁者才能识人,我认为,能好人能恶人不只是简单的喜爱厌恶,不只是浅层意义上的情感归类,而更加偏向于对道德高低的评判,对人心善恶的裁定。然后以元世祖任用安童、曹操任用众多人才为例,证明“仁”是发自内心的律己恕人,有一颗是非之心,观社会百态不为外物所诱,看世间万貌总持一颗善恶之心。再以公子小白任用管仲、刘邦任用韩信和楚王流放屈原、李存勖宠幸伶人进行对比,阐明个人的好恶总有不同,但不能因此偏颇行事而有失公正。结尾指出,生活中,是否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在自己所表达的好恶里,是否有一个始终如的、平等不破的处事原则,是否能做到真好和真恶呢?让读者反思。‎ ‎【点睛】名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