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

武威二中2017-2018学年(II)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一句诗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C.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文心雕龙·明诗篇》可以表明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为“从重性情到重声色”。‎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要完美统一起来,就能真正成就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予我们,送我们上路。苏东坡就这样上路了,至今都向我们展示着一条明净的人生之路。‎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5.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5分)‎ ‎6.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宰:主持割肉的人。‎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 B.至于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 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D.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 恣:任凭,听任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 ‎⑤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父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2)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1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一句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了潮水涌动、江海相连的壮丽画面。 ‎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人生失意和深沉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中表现词人矛盾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8)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乐县驿馆时怀念家乡姊妹而做的。‎ 12. 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5分)‎ 13. 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音乐基础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B.今年,随着国庆旅游黄金周的临近,甘肃各旅游景点将迎旅游的高峰,有关人士说,敦煌旅游景点严阵以待,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C.金岳霖先生认为,学生论文出了问题,老师有重大责任,为人为学,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D.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五彩斑斓的怜爱。‎ ‎15.将下面五个句子排列成一段内容连贯的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作诗讽刺新法,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 ‎④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A.⑤①③②④ B.②④⑤①③‎ C.⑤②④①③ D.②④①③⑤‎ ‎16.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 导:指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一般 D.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17.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宠幸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随从 C.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D.然今卒困于此 卒:最终 ‎ ‎18.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 ‎ A.族秦者秦也 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 骊山北构而西折 ‎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汉文帝“崇尚节俭”。他不仅管住自己, ① ,所宠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帐不文绣”,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例子。 ② ,甚至预先安排后事时一再强调丧事节办,厉行“薄葬”,严防浪费。当然,他任意赏赐铜山于近佞宠臣邓通之类记载的传世,说明 ③ ,但这毕竟瑕不掩瑜。‎ ‎20.根据语境补写两句话,使语段逻辑严谨,语言流畅。(6 分)‎ 审视自然和社会,我们常常为一种叫坚守的美丽所打动。“严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这是青松在严寒中的坚守;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革命烈士对信仰的坚守 … … ‎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新华网北京9月11日电 据新华社“新国际”微博报道,万米高空,前往塔吉克斯坦的专机起飞后,习近平主席就来到后舱看望工作人员,同大家一一握手。一位记者说:“习大大好!您前天在北师大说语文不能‘去中国化’,反响很热烈。”习近平很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