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2020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10月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能力测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选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 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开放贸易壁垒,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 B. 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相互依赖、休戚与共日益加深的格局,并因此要求人们承认现实并直面现实。‎ C. 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 D.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涵和要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相互依赖感还不是很强。‎ B. ‎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经济上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西方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了危机,甚至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C. 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永远无法实现。‎ D. 只有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本题中A项,“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范围缩小,原文第二段为“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B项,“开放贸易壁垒”无中生有;C项,“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错误,属于主次不分,原文第六段表述为“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相互依赖、休戚与共日益加深的格局,并因此要求人们承认现实并直面现实。”强加因果,表述错误。原文正确表述“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本题中“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相互依赖感还不是很强。”表述错误,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的武大櫻花季除了传统的櫻花看点之外,就要数武汉大学在校园管理上的优化了。除了保持“实 ‎ 名限额、免费预约、双重核验”等基本政策外,还特别引入了人脸识别闸机,预约而来的游客需要“刷脸” 才能进入校区。‎ 从2015年到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如今,坐车可以刷 脸、支付可以刷脸、自动取款也能刷脸、甚至连公厕取纸都能够刷脸……没有一点点防备,“刷脸”已经融入 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金融、交通、教育、安防、社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什么人脸识别能够独得 市场认可,落地与应用都如此迅速呢?‎ 首先,相比于指纹识别必须要采集指纹信息,人脸识别具有非强制性。它不需要被测者主动提供任何信 息,只要你露出你的脸,它就能在不经意间对你完成识别。因此,人脸识别在便利性和隐蔽性方面更具优势。 其次,因为人脸识别是利用可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无需接触设备,因此不用担心病毒的接触性传染,在安 全性和卫生方面更有保障。最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 并发性特点让其在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智能制造网)‎ 材料二 :‎ 上周公布了 iPhoneX应用脸部识别功能,就在几天前,杭州一肯德基餐厅宣布可以刷脸支付了;农业银行 总行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推广人脸识别系统;旅游业界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试水应用刷脸技术——“刷脸”应 用呈爆发式增长。但不少人也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对此做专题报告,对齐 爱民教授进行专访。‎ 记者:指纹、虹膜、面容甚至基因等个人生物信息被大量搜集存储,目前这些已经被采集的生物信息,其 利用和保护现状如何?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 齐教授: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毫无疑问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于地址、电话号码等 由社会生活经验等而形成的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这些生物信息直接采集于人体,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 一对应。通常正是由于此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 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 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 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鉴于此类个人生物信息可直接且唯一识别到个人,从个人信息理论分类角度,其敏感程度远高于一般信 息,甚至可称之为“敏感信息”中的“敏感信息”。鉴于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 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 记者: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包括生物信息、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 量搜集利用,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 齐教授:由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个人信息早就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成为各国竞争和关注的焦 点。在当今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 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 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 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2013年出现的斯诺登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但这只是 被揭露出的冰山一角,事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上述安全威胁却并未停止。在生物识别信息相关法律 保护体系还未成熟之前贸然授予个人权限存在风险,尤其是在支付领域,因此较为稳妥的做法是保留个人权限 或者为其设定上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数据人》第732期)‎ 材料三 :‎ 用户上网产生的位置信息、购物历史、网页浏览痕迹等数据归谁所有?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规模收集和分 析这些数据,是否合法?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论坛上,与会者就人工智能背景 下数据财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行《物权法》把物权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而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财产,难以按照此种分类方法进行归 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提到,有观点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 谁的数据归谁所有,没有任何主体指向的数据是公共资源,但人工智能收集、储存、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数据 的占有和转移是无形的,也没有有效的权属证明。如何对数据进行确权并且建构起权利内容和权利转移制度, 这些问题尚未解决,需要立法予以回应。‎ ‎(财新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说明“刷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 B. 由于在便利性和隐蔽性、安全性和卫生方面以及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 C. 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不同于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它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 D. 个人信息的“唯一对应性”虽然可以避免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人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鉴于个人生物信息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此讨论还未列人立法实践的议程。‎ B. 唯一识别生物信息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C. 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对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还可能会给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带来隐患。‎ D.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 所有。‎ ‎6. 请结合材料概括利用个人生物信息的利弊,并就个人生物信息在未来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给出建议。‎ ‎【答案】4. D 5. D ‎ ‎6. ①好处: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②弊端: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 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③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虽然可以避免用户”这里的“避免”用词不当,根据原文,是“降低”,而非“避免”。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王利明认为”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应是“有观点认为”,而非“王利民认为”。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题干要求分析“请结合材料概括利用个人生物信息的利弊,并就个人生物信息在未来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给出建议”,两问,第一问的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根据原文内容“通常正是由于此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 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 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 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可概括出好处就是: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弊端是: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第二问是就个人生物信息在未来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给出建议,可从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角度分析。根据原文“鉴于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可从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角度分析。‎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 玉 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 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 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 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 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 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7.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 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 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8. 作者在第②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的?请结合文本简析。‎ ‎9.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②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③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④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瓜的喜爱。⑤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 ‎ ‎9. 作者通过写看苦瓜树,表现了自己在田里看到颗颗白玉般苦瓜的喜悦激动之情;通过对买苦瓜的描述,表明了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与第②段照应(与前文的“白玉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错误。作者并没有劝诫世人,这只是他的一些生活感悟,选项说法牵强附会,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故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作者在第②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第②段,筛选出描写苦瓜之美的句子,进行分析。第②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直接描写苦瓜之美,“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其中,“晶润透明”“卵形的疣状”都是看到的,是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仿佛是白玉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则是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第二层是侧面描写苦瓜之美,先是由苦瓜联想到“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接着又联想到“翠玉白菜”,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苦瓜的质地。‎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第⑨段写了看苦瓜树,作者写从树上摘下苦瓜“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表达出看到苦瓜时的喜悦激动之情。第⑩段写了买苦瓜,写苦瓜放置几天后再吃,已经没有苦味了,于是作者得到感悟:“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从结构上来看,这两段写作者眼见从树上摘下的苦瓜像“一颗颗白玉”,与上文写到的“仿佛是白玉一般”形成了呼应,起到了使结构严谨的作用。‎ ‎【点睛】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大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①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陵。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薨,赠太尉,谥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B.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C.‎ ‎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D.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徙”指一般的调动官职;“代”在本文中为“代理”之义,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有“署”“权”等。‎ B. 三公,周代已有此词。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 “崩”“薨”“卒”“不禄”“死”表示“人死”的意思,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 “赠”本文中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思礼熟习作战,曾侍奉哥舒翰而立功受官。后在奉诏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坠下马,脚跛得厉害。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B. 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 潼关失守,唐肃宗十分生气。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因而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 D. 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 ‎(2)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 ‎(2)李光进交战不利,(皇帝)停住的地方戒严,随从的官员悄悄地送出他们的妻子儿女,皇帝派左右巡御史虞候记下他们的姓名,众人渐渐停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同走行在”的主语为“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 ‎“谏”“以为”的主语都为“宰相房琯”,“以为”前面需要断开;“承光”“赦思礼”是并列关系,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潼关失守,王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一同逃到(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唐肃宗责备(他们)不能坚守,拉到大旗下将要斩杀他们。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便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在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不当,“薨”指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不当。由原文可知,在宰相房琯劝谏下,皇上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之后才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释”,释放;“之”,代词,他;“固”,本来、原本;“贷”,宽恕、宽免;“何……为”,为什么呢;“壮”,意动,认为……壮烈。(2)“潜”,悄悄地;“出”,送出;“其”,代词,他的;“孥”,妻子儿女;“识”,登记;“稍稍”,渐渐、慢慢;“止”,停止。‎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入居于营州。(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王思礼熟习作战,(他)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属任王忠嗣部下。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真诚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不久,(王思礼)加授金城郡大守。‎ 安禄山反叛,哥舒翰担任元帅,奏请朝廷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唐玄宗说:河、陇的精锐部队,都在潼关,吐蕃一旦有事端,只有倚靠王思礼了。哥舒翰坚决请求,于是(王思礼)兼任太常卿,充任元帅府马军都将,哥舒翰把军事委托给(他)。王思礼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哥舒翰不答应;又请求带领三十名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说:这就成了我造反,与安禄山的事有什么关系?‎ 潼关失守,王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一同逃到(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唐肃宗责备(他们)不能坚守,拉到大旗下将要斩杀他们。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便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叛贼安守忠前来挑战,王思礼退兵以保全扶风。叛贼分兵侵略大和关,距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交战不利,(皇帝)停住的地方戒严,随从的官员悄悄地送出他们的妻子儿女,皇帝派左右巡御史虞候记下他们的姓名,众人渐渐停止。命令郭子仪率领朔方兵进击贼兵。正值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兵两千驻守扶风。听说叛贼已经西去,想要乘虚袭击京城,直接到达高陵。叛贼率军返回攻击李椿等人,李椿已到中渭桥,杀守兵一千人,进攻苑门。王伯伦战死,李椿被捉住。在此之前,贼兵余众留驻武功,传说官军进入京师以后,便烧营逃走,从此贼兵不敢西进。‎ 长安平定,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他)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享用五百户的租赋。不久兼任潞、沁等州节度使。乾元元年,统领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兵八千,与郭子仪在相州围攻叛贼,官军溃败,唯独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返还。不久(他)又在直千岭打败史思明别将一万多人。李光弼升任到河阳,(王思礼)代任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授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有王思礼一人。上元二年,(王思礼)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武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三子 陈师道 去远①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来稳。‎ ‎【注】①去远:离去很远,宋神宗元丰七年,陈师道因家贫而将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B. 颈联写见面后的复杂心情。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相拥而泣。‎ C. 颈联将久别相逢感情写得淋滴尽致,诗人抓住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D. ‎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絷,语语皆从肺中流出。‎ ‎15. 结合全诗,谈谈“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二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试分析原因。‎ ‎【答案】14. B 15. “了知”二句写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还是害怕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只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相拥而泣”错误,应是“只相顾无言,泪洒千行,后破涕为笑”。“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这种心理的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收束上阕的写景,下句引起下阕的怀古、议论、抒情。‎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极有气势地写出当年刘裕北伐时的豪迈与功业,与下文刘义隆的仓皇败北形成鲜明对比。‎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________,_______”,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各抱地势 (2). 钩心斗角 (3). 江山如画 (4). 一时多少豪杰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7). 瀚海阑干百丈冰 (8). 愁云惨淡万里凝 (9). 入则无法家拂士 (10).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 马作的卢飞快 (12). 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钩”“瀚”“阑”“凝”“拂”“霹雳”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7. B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文章、书画等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无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根据上文“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可知,形容的对象是书法作品,无衣无缝强调的是事物周密,故选行云流水;‎ 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根据上文“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可知,语境强调的是运用纯熟,信马由缰强调的是闲逛或走动,故选信手拈来;‎ 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得益彰强调两者的配合,语境形容的对象是作品,没有两者关系,故选浑然天成;‎ 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根据上文“《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可知,语境形容的是《兰亭集序》的内容,泰然自若强调是紧急情况,故选悠然自得。‎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根据上文“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可知,从逻辑关系上看,应与下文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排除AB。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C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关联词“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按照逻辑关系,应先“内容”后“笔法”,故排除AC;“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缺少介词“在”,语意不连贯,故排除B项。‎ 故选D。‎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第四届“挑战杯”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2019年10月9日至11日在银川大饭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答案】(1)将“拨冗”改为“隆重”(2)将“忝列”改为“亲临”(3)将“拜读”改为“阅读”(4)将“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5)将“垂爱”改为“喜爱”或“青睐”‎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属敬辞。结合“组委会”分析,改为“隆重”。“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结合“知名专家”分析,改为“亲临”。“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授某某人指点。敬词,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结合“此函”“您”分析,改为“阅读”。“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改为“全力”或“大力”。“垂爱”,意思是关怀,俯爱。一般指上级对下级赏识爱护,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改为“喜爱”或“青睐”。‎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小说要刻画人物,离不开一定的手法,不是语言描写,就是行动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只有语言描写,才能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所以,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就准确把握了小说的人物思想。‎ ‎①刻画人物的手法,除了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还有其他描写。‎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是只有语言描写才能表现人物的心理。 (2). ③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不一定(未必)就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人物思想。‎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运用表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尤其仔细阅读所给的语段,注意结合语段的上下文进行分析,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然后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注意语段中表意绝对的句子“只有语言描写,才能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就准确把握了小说的人物思想”,推断存在的问题为“只有……才……”“就”,不是必然关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给予我们无尽的思考和追问。‎ 有一种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问:“为什么是我?”在看到别人得到机会时,又会问:“为什么不是我?”‎ 还有一种人,在看到别人身陷困境时,却会问:“为什么不是我?”在自己得到机会时,又会问:“为什么是我?”‎ 这两种发问总是带给人无尽的思索,不同的发问也体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上面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任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 行走于充满荆棘与挑战、鲜花和掌声的漫漫人生之旅中,总是会遇到不同的处境和情况。面对挫折,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反省,才能避免更多挫折;面对成功,少一点骄傲,多一点反省,才能继续成功。‎ 当面对诸如此类种种困难挑战时,不同人有不同的发问,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人生高度和人生视角不同。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努力向“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的最高方向前进。‎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首要前提是善于反省,善于在该反省时反省,善于在别人认为不该反省的时候反省。著名的作家马尔克斯,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反省自己昨天的所作所为,并鼓励或助推今天全新的生活。作为大作家的他,尚要反省自我,到了越是优秀的境界就越要反省自我,那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 同时,在善于反省中总结行为的合理或过失。试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谁没有犯过错?但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往往是成功者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我们学生在做题时将错题整合成册,以免下次重复犯错;医生将每个特殊病例整合寻找规律,以探求治疗新方法;企业家在顺应时代发展步伐中总结转型经验,以备下一次时代革命……这些都是反省的表现。‎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要求我们把抱怨化为实干,化为自己的动力。当自己失败了,不要抱怨他人或自我,应化悲伤为动力;当他人成功了,不要局限于羡慕或妒忌,要化为动力,作为自己今后成功的助推器。网易创始人丁磊在京东、小米、淘宝纷纷推出新产品的挤压竞争中,毅然决然地退出该领域,埋头苦干,在几年后的今天,在网络帝国中打造出了有道词典、网易云音乐等优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要求我们以良好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理智平静地应对挑战。诸葛亮临乱世而不惧,在关键时刻出山;嵇康在临死前,以一曲《广陵散》赢得千古盛名。我们在面对一切挑战时,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可以拼得到的,尽力去做;得不到时,也要将心态放平,安慰自己,不要沉溺于妒忌、抱怨等不良情绪中。当然,宽宏的人生性格与弘毅的品格态度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慢慢地,渐渐地,只要坚持,终究能获得成功。‎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愿你我都能谱写出人生的华章,做人生赢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如何面对困境,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我?”这是人们陷入困境、面对机会时常有的两种发问。不同的发问指向不同的反思结论,这背后是价值取向和人生境界的差异。这个作文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在困境和机会来临时,在自我与他人的比对中,通过思辨形成积极理性的认知。材料展示了两种人的两种思维。第一种人不善于肯定自我,他们在遭遇挫折、看到别人得到机会时,会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这种反思如果越过了理性的界限,容易走向自怨自艾或妒忌他人的极端。第二种人则相反,看到别人陷入困境、自己迎来机会时,会分析自己的优势,从肯定自己中得到人生的经验。这种思考如果越过了理性的界限,容易走向自负自满或故步自封的极端。从任何一种人的角度出发,不是仅仅停留在面对困境不抱怨、面对机会须积极的浅层次思考,而是能辩证地思考“如何反思自我”,都是值得肯定的。若能综合两种人的角度,谈胜不骄、败不馁,积极反思,由此探讨需要怎样的人生境界,则是最佳立意。‎ 参考立意: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在反省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化反省为动力与实干;以良好心态应对挑战;常怀谦逊反思之心;做人需要有清醒自信之心、忍耐向上之心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开篇两段旗帜鲜明,从面对挫折和成功都需要多一点反省出发,指出不同的发问差异源于人生境界的不同,由此将论述的重心落在“发反省之问”上。文章主体部分论述“如何发反省之问”,从发反省之问的前提、在反省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化反省为动力与实干、以良好心态应对挑战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对于积极理性反思的肯定与倡导,是最值得肯定之处,可惜最后没有能呼应开篇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是遗憾所在。‎ ‎【素材】钱钟书曾在《围城》中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便好比吃葡萄时,第一种人先吃好的,第二种人先挑不好的来吃。照理第一种人应该快乐,因为他每次吃的都是这一串葡萄中最好的;‎ 第二种人应该悲伤,因为他每次吃到的都是这一串中最坏的。可是事实却与之相反,第一种人始终沉浸在回憶中,每一次吃,都怀着对上一颗的怀想,痛苦难耐;而第二种人却始终充满希望,因为下一颗会更好。其实人生亦是如此,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了我们遇事的悲喜,决定了我们人生境界的高低。‎ ‎“人间何处不巉岩”,面对挫折与困境,我们当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信心,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无畏于挫折,甚至喜迎挫折。‎ 梅之高洁,经霜更艳,遇雪尤清,是在风刀霜剑彻骨寒之下,才磨出的那一番“扑鼻香”。松之贞节,岁寒松柏,至老弥坚,是经历了“卧壑困风霜”的苦境,才有了那“时来屹立扶明堂”的挺拔。人亦是如此。那些能将我们杀死的事物,能使我们更有力;那些能令我们痛苦的事物,会使我们更坚强。‎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身处机遇和成功之时,我们当有“慎始而敬终”的态度,当有“见其过而内自讼”的行为,戒骄戒躁,时时警策自己。‎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人生最大的敌人从来都是自己。生活之中,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即将到来的事物。“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是无畏;“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是谨慎。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境界。‎ 立心,立一颗谦逊反思之心。自己的挫折,自己分析,自己反思;别人的成功,自己追本溯源,推究成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我们变得谦逊;如何认识自己的不足,教我们学会反思。曾国藩以谦逊的姿态,一日三省,终成晚清的中兴名臣。而西楚霸王项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大喊:“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少了谦逊的姿态,不知自我反思,执迷不悟,师心自用,最终一步步走向失败。以谦逊之态,日日反思,我们才能拥有更高的人生之境。‎ 立心,立一颗清醒自信之心。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把自己放到更大的舞台上,不仅看自己的成功失败,也观别人的成功失败,能始终让自己保持清醒。当然,要用自信而不自大、不自卑的心态,让自己在反思自我时保持清醒,要有明末清初国画大师石涛所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自信。自大之人不会有反思之心,他的思考更多的是让自己更加刚愎自用或者更加妒忌别人。自卑之人的反思,可能带来的是做人做事时的自怨自艾、谨小慎微或裹足不前。唯有自信的反思能助我们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不滑向极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