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6-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6-11)

邻水实验学校2016年秋高二(上)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从始至终含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浓浓的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主观上它已经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古代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 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扁舟”这一意象,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 珠联壁合”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下列几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 华清宫    〔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①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 过华清宫  〔唐〕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 注:①旋:立即,随即暮春归故山草堂 ‎8、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其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指出并简析。(6分)                            ‎ ‎                                                                              9、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原创)‎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 ‎(3).《行路难》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乙 选考题 ‎ 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 孕妇和牛 ‎ ‎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 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他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他写的。‎ C. 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 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E. 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10岁时就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1935年他到美国留学,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1948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    ‎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并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他对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卢浮宫内标志不清,仿佛迷宫。每年370万名游客大多都会迷失在224间昏暗的屋子里,试图找寻赫赫有名的3件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观者微笑的“蒙娜丽莎”。密特朗总统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随即,总统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评选征集的改建方案,结果有13位馆长同时选中了同一个方案——在拿破仑广场上建一个“金字塔”入口,从地下通入卢浮宫内。方案的设计者便是贝聿铭。     ‎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1983年,贝聿铭参观了卢浮宫4次,在他眼中卢浮宫正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8个世纪的不同用途和多次外貌改动使它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贝聿铭的构想是建造一座约‎23米高的金字塔,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吸纳1.5万名参观者。在得知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时,法国人不分昼夜地表达他们的不满。人们认为这一方案“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1: 1的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了这个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20世纪70年代,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香山饭店只是一个小小的单子,但他却看重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他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要为自己设计的建筑风格注入新的生机。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理念。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 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他强调说,香港在1997年要交还中国,这幢建筑必须使福斯特的银行大楼和其他殖民统治的标志相形见绌,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香港会继续繁荣昌盛。它应该代表“中国人民的抱负”。 ‎ ‎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三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字,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贝聿铭原本不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志向,他告诉儿子们:建筑师是一种老年人的职业,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取得成绩。但三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1990年,他和儿子贝礼中还因合作设计洛衫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衫矶美化奖”。 (有删改)‎ 相关链接: ‎ ‎①贝聿铭是在多重文化架构下孕育而成的建筑艺术家。他的衣着等择取了西方的范式——现代建筑、几何学等,他的血脉和基因却是东方华夏民族的自然融通、刚柔相济。 (《“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 贝聿铭》)‎ ‎②贝聿铭深知法国人对美国文化的不信任,他没有立即表示对这一计划的热情,而是礼貌又决绝地回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我放弃。”密特朗当机立断把这个项目单独交给贝聿铭。(《贝聿铭:建筑界的外交家》)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肯尼的家族最后采用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最主要的原因是贝聿铭能够生动地描述自己的理念,并且受到肯尼迪遗孀的特别赏识。 ‎ B.作为一个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身上的多重文化性,使他能够同时拥有东西文化的精华,并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 C.纽约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而聘用贝聿铭,让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变得小有名气。 ‎ D.由于法国人的反对,迫于压力的贝聿铭对卢浮宫的改造既要考虑“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又要做到两种建筑艺术的对接。 ‎ E.贝聿铭虽然身在外国,但仍心系祖国,骨子里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念情怀,同时对祖国的发展与未来充满信心。 ‎ ‎(2)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 ‎      ‎ ‎(3)本篇传记在选材、人物塑造、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4)贝聿铭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楼市“拐”与“不拐”的争论已经很久,相关部门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地指导百姓购房,这比坐而论道更有意义。‎ B.在里约奥运会上,东道主华裔选手菲利佩-吴最后一枪打出了10.1环,越南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越南代表团夺得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 C.我市理科状元李潇和文科状元周欢两位同学已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今日,他们将比翼双飞,同赴北京。‎ D.老师批评他说,你这种片面地看问题,目无全牛的办事方式让我感到失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外国来华人数剧增,随之出现的“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有关部门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了有效的治理措施。‎ B. 广大核电建设者要继续抓好核电站安全的生产工作,为优化国家能源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C. 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D. 为更加有效克服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我市从去年开始探索经济适用房货币直接补贴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   ,   ,   。   ,   ,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 ‎①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 ‎② 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 ‎③ 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 ‎ ‎④ 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 ‎ ‎⑤ 又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 ‎⑥ 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回话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  ‎ A.①③②⑤⑥④   B.①③②⑥⑤④   C.⑤④①③②⑥   D.①④⑤③②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面对世界,一种可以验证的思维,才是趋向世界真实的思维。  ①  ,一是现实的结果,一是逻辑的推导。这种思维,  ②  ,但它是人类迄今为止探索世界的最好方法了,它至少让人类的智慧,不再停留或满足于一种主观幻想之中。逻辑思维的特征,体现为两个“验证”,一个是自身的“自圆其说”,另一个是与现实的符合,而这两种“验证”,都源于将思维规则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思维的规则,  ③  。‎ ‎ ‎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答。(5分) ‎ 一组学生上课、班主任“盯梢”的图片曾在网上风传一时,网友议论纷纷。据报道,这一幕发生在河北邯郸某中学。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习和教师办公的空间分离关系,该校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每间教室后面设置办公室,班主任通过办公室的大玻璃窗零距离观察每位学生,掌握班级动态。 ‎ 对于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表达简明连贯,50字左右。‎ 答:     ‎ 六、 作文(60分)(卷面书写1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 语文答案 ‎1.答案B(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 ‎2.答案D(“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3.答案A(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4.C ‎5.C“珠联璧合”多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其他三项均为课内学过知识,用排除法也可选出答案。‎ ‎6.B“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7.(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制”“籴”“纾”各1分,句意2分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向”“春秋鼎盛”“遽”各1分,句意2分 ‎8.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是官内宫外(空间)的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时间)的对比:昔日霓裳羽衣,莺歌燕舞;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意对即可)  9.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意对即可)‎ ‎10. (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1.(1)E给3分,C给2分,B给1分。答A、D 不给分。A项,原文并未提及是历史原因;B项,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后,才上前去描写那些字,他她本来是可以去叫会写字的人帮他写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还有孕妇其他的情感在里面。C项,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这种说法过于绝对。D项,孕妇嘟囔是幸福的呓语。‎ ‎(2) (6分)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3)(6分)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像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4)(8分)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12.(1)E 给3 分,B 给2 分,C 给1 分;答A、D 不给分。A 项,由原文可知,最主要的原因是贝聿铭设计方案中所表现出来的唯美世界打动了肯尼迪遗孀,贝聿铭“能够生动地描述”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 项,“让贝聿铭在„„小有名气”表述不准确,原文并没有明确讲贝聿铭因被柴根道夫聘用而崭露头角。D 项,对卢浮宫的改造方案一直是贝聿铭自己的主张,并不是因为法国人的反对才 有的。 ‎ ‎(2)①注重建筑实用性与美感的统一。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 公寓;从实用的角度对卢浮宫进行改造。②注重建筑功能与建筑灵魂的统一。赋予肯尼迪图书馆这一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中银大厦的设计体现“中国人民的抱负”。③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理念。(每点2 分) ‎ ‎(3)①选材详略得当,侧重表现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与成就,其他方面略写。②人物塑造上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既具体写贝聿铭的言行,又用别人的评价进行侧面烘托。③语言平易直接,略带幽默,多处引用。如“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观者微笑的‘蒙娜丽莎’”“卢浮宫正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等语言幽默。(每点2 分) ‎ ‎(4)①关心平民的利益。他为平民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受到好评。②不纸上谈兵,注重实地考察。改造卢浮宫时,参观了卢浮宫4 次;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并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③耐心坚韧,有策略。耐心坚韧地说服法国人接受自己的设计方案。④爱国,有中华赤子情怀。以报国热情进行香山饭店和中银大厦的设计。(每点2 分)‎ ‎13.A试题分析:A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此处运用正确。B功败垂成:指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不合语境。C比翼双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使用对象错。D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此处望文生义。 点评:语望文生义是考生经常犯的错误,如“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不能指空巷没人,又如,“不刊之论”是指不可修改的正确的言论,不是不能刊载的言论。因此考生在平时必须弄明白成语的本义适用对象等,否则易掉入陷阱。‎ ‎14.B .(c.“需求”与“市场”搭配不当,“针对”改为“在”。D.成分残缺,在“暗箱操作”后加上“的弊端”)‎ ‎15【答案】A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句子排序是根据排部分前后和排序句内部的句意逻辑关系来确定的。此题阐述文学与绘画的关系。排序句前的一句话是论点,后面是结论,排序部分是阐述。排序时可采取先小组合,再将小组合连缀起来的方法。①句用证据解释论点,应该放在首位;②承接③阐述“回回图”;②⑤句用“既„又”关联起来,④句与后续句是结论的两个判断应该相邻,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16.(6分)①验证思维,依据于两点②虽然依然存在局限③反映的必须是客观世界的原则 ‎17.(5分) 示例: 肯定的角度:①这种模式很好,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视”界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②这种模式很好,其出发点是能够更好地管理学生,学生 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随便放养就行的,需要引导,需要管理。 ‎ 否定的角度:①这种模式不可取,这等于给教室安装了活的“监控器”,学生肯定“压力山大”,而高压的环境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②这种模式不可取,它折射出学校 ‎ 及老师对自己的学生的不信任,而缺乏信任的教育是不能促使学生自发产生学习愿望和动力的。   ③这种模式不可取,学校教育要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达到他律 与自律间的平衡,而自律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6分)‎ ‎18.立意探索:从小孩子的角度立意:(1)好奇心是获得知识的前提,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2)勇于探索是人类进步之源;(3)探索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父亲的角度立意:(1)认清目标,不在无谓的事情上费功夫;(2)人生旅途,遇到纷扰,不必纠结,不妨顺其自然;(3)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从小孩子和父亲两者综合的角度立意:(1)注重使用固然不错,注重探索也是人类发展的必需;(2)人生的经验有时是智慧产生的障碍。‎ 从丝瓜藤和肉豆须的角度立意:一个人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结出果实,一切纠缠就自然没有了。‎ 参考范文:经验诚可贵,探索价更高 父亲果然比小孩子聪明:当孩子试图分辨丝瓜藤和肉豆须的不同,结果却把自家庭院里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弄断了的时候,父亲轻轻的两句话——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就解决了问题。对此,也许许多人会赞叹父亲的人生经验与智慧,但我却要高声赞扬小孩子的可爱举动。‎ ‎ 父亲所代表的,是成年人的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他的人生经历很多,知道小孩子的做法是徒劳无益的;他认为丝瓜和肉豆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它们的藤与须的,不必在无用的事上费心神。成年人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确让人明白省力,但谁又知道,它们也许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呢?青蛙相信“天就是头上的那个圆”的经验,结果被人们批评为“坐井观天”。清政府因为相信自己才是天下最强大的“天朝上国”,结果被洋人的枪炮打开了国门。如果死抱住“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经验,近代科学可能不会产生。‎ ‎ 因此,人生的经验诚然可贵,人类的探索精神却更值得褒扬。‎ ‎ 你知道张衡小时候试图数清天上的星星吗?还记得爱迪生小时候趴在鸡蛋上孵小鸡的故事吗?他们与材料中的小孩子何其相似。在成人看来,他们幼稚,单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是在他们身上,有着人类弥足珍贵的好奇心、幻想和探索精神。可以谎,正是凭借着好奇心、幻想和探索精神,人类才不断进步,成为自然的宠儿。‎ 有人说我们中华民族是早熟的民族,在古代就懂得了辩证法,懂得了人生的智慧。早熟也的确让我们一度领先世界,可是到了近现代,早熟并没有让我们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经验和人生智慧阻碍了好奇心、幻想和探索精神。我们中国人看重的,是委曲求全的生存智慧,是老成持重的君子人格,是知古而鉴今,是“法先王”,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所缺乏的,就是单纯的好奇心,是探求未知的求知欲,是不计功利的探索精神。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生产出大炮,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发展成海洋大国,我们是智慧的民族,却没有发展成科技和工业强国。一个只注重经验和实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有伟大的创新的。‎ ‎ 现在,时代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父亲般的经验和智慧,更需要孩子般的好奇和动手能力。一个种了丝瓜仅仅是为了吃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植物学家,而一个为了分辨丝瓜藤和肉豆须而把茎叶弄断的小孩子却有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所以,我敬佩那个父亲,但更喜欢那个孩子。‎ ‎ 【名师点评】 文章从小孩子和父亲两者综合的角度立意,肯定了父亲的经验,但也批判了父亲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对科学发展的阻碍,并从人类发展的高度肯定了小孩子的看似鲁莽幼稚的举动。立意深刻,切中肯綮。在说理和结构上,条理很清晰。开头通过评价父亲和小孩子的举动,引出自己的观点——赞扬小孩予的可爱举动。接着先否定了父亲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然后从正面肯定孩子的好奇心、幻想和探索精神。先破后立,论证了观点。接下来通过探讨中华民族科技落后的原因,再一次否定了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肯定了创新和探索的重要性。文章最后再一次回到材料,回扣观点,形成首尾呼应之势。‎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