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2017—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7年11月27日上午9:00—11:30 满分150分 ‎ 一、基础知识(共21 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百舸(gě) 遒劲(jìn) 长篙(gāo) 下载(zǎi)‎ B.枸杞(qí) 骨髓(suǐ) 卮酒(zhì) 殒身不恤(xùn)‎ C.轧票(zhá) 堕入(duò) 莅临(lì) 瞩目(zhǔ) ‎ D.嘈杂(cáo) 横亘(gèn) 着陆(zhuó) 契据(q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神州大地 一筹莫展 哀声叹气 压轴出场 B.白璧微瑕 相濡以沫 依马可待 理屈词穷 C.黯然神伤 巨星陨落 精兵简政 指手画脚 D.嘻笑怒骂 计日程功 元气大伤 危言耸听 ‎3.填入下列句中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奥巴马政府虽然一再宣称重返亚太没有 中国之意,但事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②总想回到乡间,在晚风习习中, 在柳条摇曳、蛙鼓频响的田间小路上,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份宁静。‎ ‎ ③今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 百姓家,与老百姓同庆新春,共度佳节,展现了总书记的百姓情怀。‎ A.遏制 徘徊 作客 B.遏制 徜徉 做客 C.遏止 徘徊 作客 D.遏止 徜徉 做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 13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B.戴望舒,现代诗人,因代表作《雨巷》而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艾青,原名蒋海澄,《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是作者第一次用“艾青”作笔名发表的一首具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 C.报告文学是一种记叙性的文学体裁,它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艺术加工,鲜明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特征,既具有真实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D.《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通篇用第一人称叙事,作品的主人公就是大卫,是个遗腹子。母亲死后,大卫找到唯一的亲人姨婆,在姨婆的培养下成为一位有成就的画家。‎ ‎7.下列对文言文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足下是古代对对方的敬称,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朋友、平辈之间,而且多用于书信中。)‎ B.“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徵为古代五音之一,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也有七音之说,即在五音后加变宫、变徵二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战国时六国之地。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叫关中。)‎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参乘也作“骖乘”,又叫陪乘。古时乘车,御者在中,尊者在右,警卫在左,在左边担任警卫的人叫参乘。)‎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 13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甲)‎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8.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13 -‎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9.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0.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 ‎                   ‎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 ~13题。(11分)‎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13 -‎ ‎12.(5分)‎ ‎(1)这首词描写了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它是古代为了纪念 (填历史人物)而设定的节日,寒食节文化的核心内涵是          (不超过10字)(2分)。‎ ‎(2)本词上片描写了寒食节哪些风俗活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                 ‎ ‎13.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2分)‎ ‎(2)在《再别康桥》中,写作者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                (1分)‎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精神的两句是: ,              (2分)‎ ‎(4)在《记念刘和珍君》第四节中,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文人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     ,              (1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 13 -‎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新诗在新文学运动中充当着旗帜和先锋的角色,变化是新诗的根本。‎ B.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排除在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原因是人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 C.中国新诗能否繁荣取决于它适应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程度,而诗歌精神和审美精神又是诗歌的一种“常”。‎ D.新诗有它作为诗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化,“常”总是存在的。‎ ‎1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新诗创作要注重形式美和音乐美。‎ - 13 -‎ C.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只要“走出”,拉开审美距离,就会有诗美体验,就会创造出诗。‎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这是他的“变”中有“常”。‎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所以,处在国泰民安的当下,诗人们是写不出上等诗篇的,也成就不了大诗人的。‎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新诗的“常”是指中国诗歌传统,它是恒定不变的诗歌元素;“变”则是指新诗创作对传统规范的不断突围、超越与改写。‎ D. 中国新诗要想在未来文学中重振雄风,必须在“变”中继承“常”,时时回望,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4分)‎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宴尔娇宠之至。‎ - 13 -‎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首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第二段渲染氛围,为下文作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D.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E.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 13 -‎ ‎19.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4分)‎ ‎                  ‎ ‎20.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                 ‎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2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人生寓意。 (4分)‎ ‎  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钻过墙洞。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去墙洞却钻不出来,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才钻了出来。‎ ‎(1)从肯定的角度写(20字以内):‎ 答:                               ‎ ‎(2)从否定的角度写(20字以内)‎ 答:                                ‎ ‎2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请拟写一个形象的标题(10字以内)。(3分)‎ 日前,有“冰山之父”美称的慕士塔格峰山脚下来了一群青年志愿者,他们中有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防支队苏巴什边防派出所官兵和当地的年轻人。他们专门赶来清洁垃圾,捡拾了包括塑料袋、纸箱、饮料瓶、啤酒罐等各类生活垃圾200多公斤,并将这些垃圾集中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3.我们在诗文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的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3分)‎ 橘子洲   雨巷  易水  鸿门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 五、作文(60分)‎ ‎24.请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请补充完整题目。 ②写出事件波澜。 ③凸显人物个性。‎ ‎2017—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 13 -‎ 一、基础知识(21分)‎ ‎1. D (A,遒劲jìng,下载zài B,枸杞qǐ,卮酒zhī C,轧票gá)‎ ‎2. C (A唉声叹气,B倚马可待,D 嬉笑怒骂)‎ ‎3. B (“遏制”是去阻止,指的是一个阻止的过程。 “遏止”是已经阻止,指的是一个结果。徘徊:来回走动(一般有心事)。如:他长时间地在公园门口徘徊,久久不愿离去。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如:在月光下徜徉 作客:指寄居在别处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4. D (A中“巧夺天工”指人的技艺巧妙,用来形容自然美景显然不恰当;B中“扣人心弦”强调的是打动人心的议论或表演,用来形容灾情,对象不当,感情色彩也不当;C中“一见如故”的适用对象是陌生人,用来形容老朋友,属于望文生义,也可以理解为对象不当。D、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 ‎5. A (B项不合逻辑类,“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和“优势明显”前后矛盾,不合事理;C项成份残缺类,句中缺少与“掌握”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可补上“方法”“技能”之类词语;D项搭配不当类,“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 ‎6. D(大卫是作家)‎ ‎7. D(担任警卫的人在车右,尊者在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8.B(通过“下邳”“留”“陛下”这些标志可以判断。原文标点: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9.A(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0.D(“没费一兵一卒”错,文中没有依据。)‎ ‎11.(1)给官吏、百姓登记造册,封闭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项将军。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入关和意外变故(“籍”、“所以”、“非常”、“出入”、判断句式各1分)‎ ‎  (2) 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畔”“因”“解”各1分,大意2分。) ‎ ‎  参考译文:(乙)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 - 13 -‎ 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2.(5分)(1)介子推;“忠孝”或“诚信”(每空1分,共2分)‎ ‎(2)竞龙舟、荡秋千、拾翠踏青,(2分,少一种减1分)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表现了词人对欢乐生活的热爱。(1分)‎ ‎13.(6分)庭院上空,月色清新明亮,院中轻柔的杨花随风飘荡,却似有若无,(2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营造出一个朦胧的静谧的世界。(2分)这两句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游乐后安宁、恬适、舒畅的心情(2分)。(描绘画面,意境,景情关系各2分)‎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赏析 ‎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 - 13 -‎ 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 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名句之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4.(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3)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5.B(“国人”扩大了范围)‎ ‎16.C(说得绝对化了)‎ ‎17.A(“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所以说法错误。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8.(4分)B C (B项,第一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幸福安详的氛围,而不是“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C项,“聪颖、大气、潇洒、果敢”是指文章第二段列举到的海宁人,而不是专指徐志摩。 每项2分)‎ ‎19.(4分)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有韧性;一生追求爱、美、自由,;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他是“新月派”的灵魂。(每点1 分,共4分) ‎ ‎20.(6分)‎ ‎①文章最后一段,从结构上看,总结全篇,呼应开头,使全文结构紧凑。(2分)‎ ‎②从内容上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总结评价徐志摩的人生、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后继者们的影响(2分),突出徐志摩对中国诗歌和世界诗歌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深挚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2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21、(1)生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人生重在经历过。‎ ‎(2)人不能有贪欲,贪婪最终还是两手空空。‎ ‎22、还“冰山之父”圣洁容颜 - 13 -‎ ‎23、 雨巷深处落寞才子邂逅丁香姑娘(鸿门宴上勇猛壮士扭转不利局面,易水声里慷慨勇士奔赴虎狼之国,内容1分,对联形式1分,文采1分,平仄不作要求)‎ 五、作文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