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车位 王明新 我在另一个小区租房住的时候,有天加晚班回来,在小区外兜了好几圈没找到空车位,只好把车开进小区碰碰运气,没想到真有个空车位。我知道小区里的车位都是付费私家车停车位,但想到这么晚了,也许这个车位的车出了长途,或许车主今晚不回来了,犹豫再三还是把车停了进去。谁知道第二天我上班去开车,发现车身两边各被划了长长的一道,真够黑的!想找车位的主人理论,一是没有真凭实据,再者自己理亏在先,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后来我买了房,搬离了那个小区。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很晚才能回来,为了避免回来没处停车的尴尬,我咬咬牙,一入住就买了车位。现在车位越来越紧张,幸亏我动手早。再慢一步就买不到了。一天晚上我开车回来,发现自己的停车位被另一辆车霸占着,不由在心里骂道:谁这么不长眼?车位上明明写着“付费私家车停车位”还敢往里停。我想教训教训这辆车的主人,便从车里拿出一把螺丝刀,打算给这辆车弄点“皮外伤”。‎ 就在我要动手的时候,两个保安走了过来,我下意识地把螺丝刀装进了裤兜,向保安投诉,说这是自己的停车位,却被别的车占了。保安先向我表示了歉意,然后说天这么晚了,不好大张旗鼓地找人,打扰居民休息,要不麻烦您去小区外面找找看有没有空车位。见我站着不动,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一位保安主动提出来帮我去找,并一路小跑出小区。‎ 真是倒霉。我开车出了小区,在那位保安的帮助下,转了20多分钟才勉强把车停下,停车的地方离小区大门有好几百米,明天上班至少要多走10多分钟路。‎ 这样一折腾,晚睡了一个多小时。我越想越生气,打算第二天早起一会儿,给那辆车留个记号,让车主往后长点记性。谁知第二天没能按时醒来,上班要迟到了,想到下了楼至少还要多走10多分钟,我更来了气。我摸摸裤兜,昨天放进去的螺丝刀还在。我急匆匆走到我的停车位,那辆车早已溜了!我恨恨不已,心想这次算你逃得快,如果还有下次,肯定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正当我要离开的时候,无意中看见在写有“付费私家车停车位”的铭牌上有张纸条,纸条在晨风里飘呀飘的,本来以为是被风刮来的废纸,但它飘呀飘呀飘的,怎么刮不走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揭起胶粘在铭牌上的纸条,纸条下面还有一张50元面值的人民币。开门见喜,这是哪路财神眷顾我?我急忙去看纸条上面的字:车位主人,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喝醉了,是代驾帮我把车开回来的,占了您的车位,实在对不起,再次道歉!‎ 在那一瞬间,我像被点了穴,一时竞动弹不得。‎ ‎(摘编自《羊城晚报》2018年4月)‎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车位是行文的线索,也是“我”内心矛盾冲突的转折点。“我”占用别人车位,车子被划花;“我”的车位被他人占用;有心报复,车又开走了;失落时又见纸条。‎ B.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里的人物,这给人以“亲历”感,仿佛“我”遇到的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使小说的叙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C. “真是倒霉”一句透露出“我”对两位保安的厌恶心情。保安向“我”表示了歉意,一位保安主动帮“我”找停车位,破坏了“我”给那辆车弄点“皮外伤”的计划,刻画了人物形象。‎ D. 小说情节简单,却有波澜。通过对比,讲明了车位被占用后的两种结果——“我”的车被划和“我”收到别人占用“我”的车位离开后留下的现金和歉意纸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在那一瞬间,我像被点了穴,一时竟动弹不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合作品探讨。‎ ‎【答案】1. C 2. “我”是一个吃亏后报复心强、个人素养有待提升的形象。①做事果断。为了避免没处停车的尴尬, 咬咬牙,在入住时就买了车位。②报复心强。占用别人私家车位,自己的车被划;自己的车位被别人占用,存心想给别人的车弄点“皮外伤”。③素养较低。别人的车已经开走了,还在心里恨恨不已。 ‎ ‎3.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像被点了穴”来形容“我”得知真相后的震惊与羞愧。②突出“我”的形象,揭示主旨,在对待“车位”这一问题上,公民应提升自我素养。③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使读者引起联想并思考社会现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 “真是倒霉”一句透露出“我”对两位保安的厌恶心情,此表达不当,主要是“我”给那辆车弄点“皮外伤”的计划由于保安的出现没有实现,作者心中很不甘,并没有对保安厌恶。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的侧面衬托进行总结。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并写出文中依据。本题中,通过阅读全文,可看出:“我”是一个吃亏后报复心强、个人素养有待提升的形象。①做事果断。为了避免没处停车的尴尬, 咬咬牙,在入住时就买了车位。如“为了避免回来没处停车的尴尬,我咬咬牙,一入住就买了车位。现在车位越来越紧张,幸亏我动手早。”②报复心强。占用别人私家车位,自己的车被划;自己的车位被别人占用,存心想给别人的车弄点“皮外伤”。③素养较低。别人的车已经开走了,还在心里恨恨不已,如文中说“我急匆匆走到我的停车位,那辆车早已溜了!我恨恨不已,心想这次算你逃得快,如果还有下次,肯定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中,从内容上来讲,此句“我像被点了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像被点了穴”来形容“我”得知真相后的震惊与羞愧。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突出“我”的形象,揭示主旨,在对待“车位”这一问题上,公民应提升自我素养。如文中的“我”一开始“我急匆匆走到我的停车位,那辆车早已溜了!我恨恨不已,心想这次算你逃得快,如果还有下次,肯定就没这么好运气了”以及“‘我’给那辆车弄点“皮外伤”的计划”,“在那一瞬间,我像被点了穴,一时竟动弹不得”这样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使读者引起联想并思考社会现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 ‎4. 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A. 一人遭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B. 大学生沉沦于网络,终至退学;校园里充斥着“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争论。‎ C. 各种压力之下许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以致于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追求。‎ D.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为论题展开论证,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 B. 第三段着重论述“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C. 第五段从宏观上指出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D. 本文论证严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B. 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 C. 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 D. 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 ‎【答案】4. D 5. B 6.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原文找到需要理解的重要概念,然后结合原文理解重要概念,并浏览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一般采用直选法或者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D项,“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错误,选项内容没有表现出 “精神亚健康”状态。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说法绝对,“全球化浪潮”只是原因之一,而且“自我的迷失”也不是“全球化浪潮”引起的。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说法绝对,原文说“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选项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内容。故选A。‎ ‎【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愁记忆有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众多游子找到精神的源头。‎ B.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已经沦为人们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 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D. 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B. 文章第二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一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 ‎ 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 文章论述严密,除了论证问题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愁是一面镜子,能审视“旧”故乡的过去,因而也能照亮“新”故乡的未来。‎ B. 稀有乡愁资源应该尽量保存,乡愁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一定要合理。‎ C. 基于乡愁记忆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 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地引导我国小城镇的特色发展。‎ ‎【答案】7. D 8. C 9. A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有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众多游子找到精神的源头”错误,原文:乡愁记忆是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 能让“栖居者与返乡人” 找到精神的源头;B项,“乡愁已经沦为人们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错误。原文:“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C项,“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错误,原文“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选项漏掉了“定居者的生活习惯”。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C 项,“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错误,文中没有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项,“能审视‘旧’故乡的过去,因而也能照亮‘新’故乡的未来”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待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宫。赠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资,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痺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答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郾传》)‎ ‎【注释】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 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 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及其亲属加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 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 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 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答案】10. B 11. B 12. A ‎ ‎13. (1)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半年过去了,并没问过一次经书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2)(崔郾)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没有鞭打过一个人。等到了鄂州任职,却施用严法重罚,对罪犯一概不予宽免。‎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或问其政”的主语是“有的人”,“曰”的主语是崔郾,“曰”应属下句;“吾抚之不暇”表意完整,“不暇”应属上句;“犹恐其扰”表意完整。排除A、C、D三项,即可得出答案是B项。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论语》不属于《六经》,应改为“《乐经》”。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不赡私”意思是不能供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不赡养父母;“不赡私”和“安暇恤民”都是崔郾的假设,不是事实。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侍讲”:“任侍讲学士”;“历”:“经过”;“副”:“与……相称”。第二句关键点:“经月”:整月“”;“莅”:“到”;“笞”:“鞭打”;“贷”:“宽免”。‎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崔郾,字广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人们远望仰慕他,却不敢亲近。崔郾考中进士,补缺担任集贤校书郎,多次升迁后担任支部员外郎,下属不敢欺瞒他。每次拟定官吏,都亲自把握标准考查,褒扬贬黜官员一定得当,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居处偏远的人才都不会遗漏。三次升迁后担任谏议大夫。穆宗登基,荒废政务,沉溺于游猎,放纵饮酒,天大亮了还不能上朝处理政务。崔郾进谏说:“靠十一代先帝的功德,拥有广大的疆域,众多的百姓,天下安定还是混乱,都系在陛下您一人身上。山往东有百座域池,地广千里,昨天刚得到,今天就失去了。西望敌寇的营垒,距离宗庙只有十舍的距离,百姓憔悴,没有积蓄。希望陛下亲自处理政事而使天下人幸福。”穆宗十分感动,深表谢意,提拔他为给事中。敬宗继承帝位,任命他为翰林待讲学士,不久又升任他为中书舍人,他入宫谢恩说:“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半年过去了,没问过一次经书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敬宗惭愧地说:“我不久一定向你请教。”高釴恰好在旁边,趁机进言说:“陛下乐意请教却没有时间咨询,这样天下的人就不知道您有尊崇儒家的意愿。”敬宗又自责道歉,赐给他们锦缎财物。崔郾与高重将《六经》中的主要言论按类编为十篇,进献给皇上,以便于皇帝阅读。崔郾升任礼部侍郎,后出京外任虢州观察使。先前,上供朝廷的财物缺乏,就削掉官吏的俸禄来资助进献,一年大概有八十万钱。崔郾说:“官吏不能赡养自己,哪里有精力救济百姓呢?我都不能维持生计,怎能得到家业富足呢?”当即拿官府日常费用代替上供的缺额。皇上又下诏将赋税的粮食运到太仓,一年有数万石,老百姓苦于缴纳,还要用车子把粮食运到河边。崔郾就在河的支流设置粮仓收粮,修建通道将粮食装入漕运船。百姓高兴,不再有转运的辛苦。崔郾改任鄂州、岳州等地观察使。自从蔡州反叛,鄂州、岳州的百姓常常苦于战乱,长江和两湖一带盗贼公开横行。崔郾修造铠甲兵器,制造战船,穷追紧随,上下千里,一年之内盗贼全都被捕获平息。又担任浙西观察使,升任检校礼部尚书,死在官任上。他死后被追赠为吏部尚书,谥号德。崔郾不积蓄财物,有了多余的钱财就周济亲朋故友,替他们办理婚丧大事。他居家和悦,不训斥子弟,但子弟们都能自我教化。他的房屋低湿漏雨,廊屋的宽度不足一步,到了雨潦时,客人们只能打着伞着木屐站在屋外。他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都没有鞭打过一个人。等到了鄂州任职,却施用严法重罚,对罪犯一概不予宽免。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陕地贫瘠,百姓穷苦,我抚慰他们还来不及,唯恐打扰了他们;鄂地肥沃,百姓剽悍,夹杂有夷人风俗,不用威严之法就无法治理。所以说为政贵在知道变化。”听到这话的人无不佩服。‎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常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转汉,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③觱篥(bì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4. 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诗前两句,乌孙使臣朝罢西归,频频回望帝京长安,因归去后不能称王,暗示了深深的仇恨。‎ B. 常诗第三句,“天涯”上承“归去”,辽阔无垠的空间从“天涯”二字中隐隐见出。‎ C. ‎ 苏诗的前两句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动,此为动。‎ D. 苏诗前两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以明月、西风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15. 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案】14. A 15. ①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的精神的赞美。‎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不称王”表示乌孙归顺,边境安定,而不是“不能称王,有深深的仇恨”。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故选A。‎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常诗,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苏诗,主要写边陲天地旷远,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戍边将士风餐露宿。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点睛】‎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写自己曾经沉迷于美好的梦境和有过殷切的思念,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意境。‎ ‎(2)《马嵬》一诗点明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4)《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答案】 (1). 庄生晓梦迷蝴蝶 (2). 望帝春心托杜鹃 (3). 如何四纪为天子 (4). 不及卢家有莫愁 (5). 王如知此 (6).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7). 锲而不舍 (8). 金石可镂 (9).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10).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托”“莫”“锲”“镂”“弩”“何”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如本题,需要注意“何”通“呵”。‎ 第II卷(非选择题)‎ 五、材料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真好,对读书这么感兴趣,我就不行。”‎ ‎“你太有天赋了,难怪英语这么好!‎ ‎“你太幸运了,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当你羡慕旁人时,有没有想过:一个人获得成就、财富、荣耀等,也许确有幸运的成分;这个人的努力、热爱、勤奋等,却不全是遇上的,而是习得、自律……的结果。‎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会,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付出与收获 ‎ 生活中,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题记 ‎ 生活是公平的,你付出什么,你就收获什么:付出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付出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付出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付出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收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是它也有自己的前提——付出。‎ ‎ 记得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颗种子一次被大风刮进了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只有一些热带植物才能生长在这样荒芜人烟的地方。但是,小种子决定要在这里生根发芽,可当其他的植物知道了他这个可笑的想法时,不禁笑出声来,嘲笑、讽刺铺天盖地而来,可是那颗小种子全不在乎,它将自己深深地埋在地下,用自己好不容易才长出来的根往最深处伸去。经过一番拼搏,它找到了水源。后来它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终于长成了一颗茂盛的植物。‎ 上帝也是公平的,只有你付出过,他才会让你有所收获。那颗小种子在寻找水源时也曾折断过自己的根,可是它并没有选择放弃,正是这样,才会有后来那颗茂盛的植物啊!‎ ‎ 植物是如此,人亦如此。‎ ‎ 小时候学走路,难免总要摔上几跤,才可以学会,若是经历一次摔跤后便放弃的人,恐怕长大后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出息了。‎ ‎ 有这样一句古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啊,世上并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一个人的,就看你是否会去付出自己的努力了。要是努力过,付出过,就算没有成功,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你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你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经历了,这样也是向成功迈近了一步。‎ ‎ 想收获,必须是要先付出。‎ ‎ ‎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因为你们还不懂得付出,所以收获的并不多。”听了这句话后,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自我哇哇落地那天起,我付出的寥寥可数,而别人为我付出的则是多不胜数,例如父母为了养育我而付出,老师为了教育我而付出,他们的付出都不渴望回报。而我们呢?不但没有付出,还希望收获。现在想想,觉得自己真是太不应该了。‎ ‎ 或许付出与收获不一定会像速度与路程那样成正比,但也绝对不会成反比。我一直坚信并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付出过的人就注定会一无所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审题】通读本则材料可知,材料的核心意思是,那些看似靠幸运获得的成功,也许并非靠幸运,而是靠实力,实力的取得是兴趣、努力、热爱、自律、坚持……的结果。写作的任务是: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立意要围绕“感触和思考”进行。‎ 立意角度:‎ ‎1、 付出与收获;‎ ‎2、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3、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素材准备:‎ ‎①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中,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习近平。‎ ‎②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③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创立了新的宇宙学说,著有《时间简史》等书,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1963年被确诊为肌肉萎缩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2年时间了。他却支持到现在,取得卓越的成就,获得学术界与大众一致的敬重,这与他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息息相关。1970年,霍金不得不借助轮椅,至今已有30余年之久,但他始终坚持物理学研究,甚至在丧失说话功能之后,仍然依靠机器工作。‎ ‎④ 西晋时的左思出身寒微,自幼反应迟钝,长得丑,又讷于言辞。学书法、弹琴,都没有学成。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智力差,笨。”左思很不服气,发奋学习,以勤补拙。他着手准备《三都赋》,吃饭、走路想的都是文章。连家中茅厕里也放着纸笔,一旦他琢磨出了好句子,便随时记下。当时,在洛阳任职的才子陆机也在准备《三都赋》,听闻此事,讥笑说:“这里有个丑八怪想写《三都赋》,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盖酒瓮。”左思毫不动摇,并请求担任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的秘书郎,借机苦学苦读。他日积月累,终于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了《三都赋》,达官显贵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结构设想:‎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比较适合写出议论文。首先在多种立意中快速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能引人注目的文章标题。其次,从材料中引出文章的论题,提出论点。第三,根据论点,利用论据进行论证,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使用论据需要注意论据的典型性和覆盖面,尽量兼顾到古今中外的事例。论证中可以使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相结合。第四,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站在一个立志报国的时代青年的立场上,谈对论点的认识。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论点,展望未来。‎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