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等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等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六校联考 高二语文学科试卷 命题学校:余姚八中 命题者:高二语文备课组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题满分:150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 24 分,选择题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逶迤(wēi) 龟裂(jūn) 鹰 隼(shǔn) 游目骋怀(chěng)‎ B. 揾泪(yùn) 疱 疹(pào) 莞 尔(wǎn) 长歌当哭( dàng)‎ C. 妊娠(shēn) 攒 射(cuán) 镌 刻(juān) 槲寄生(hú)‎ D. 菲薄(fēi) 墙垣(yuán) 乳 媪 (ǎo) 呱呱而泣 (g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本题,‎ A项,鹰隼(sǔn)‎ B项,揾泪(wèn)‎ D项,菲薄(fěi)‎ 故选C。‎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2、加强练习。3、学会区别同音字。4、学会以音辨形。 5、学会以义辨形。6、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25 -‎ A. 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徵,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B. 中国军人的屠戳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C. 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侯、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 D. 俊秀的蒙太古啊,我真地太痴心了,所以也许你会觉得我的举动有点轻浮;可是相信我,朋友,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我的忠心远胜过那些善于矜持作态的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本题,‎ A项, 徵—徽 ‎ B项,戳—戮 工—功 ‎ C项,侯—候 ‎ 故选D。‎ ‎【点睛】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于自身的立意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B. 自打进入 9 月份开始,车商就开始在车价上大做文章,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眼下的车价已经进入多变之秋,其变动之快、之繁甚至大有一日三秋之意。‎ C. 陈老师教学之余,勤练书法。现在,陈老师的字潇洒飘逸,腾蛟起凤,每个人看到了后都赞不绝口。‎ D. 青年人应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不为任何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所困。‎ ‎【答案】D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在语境中的词义。成语题误点设置一般有: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A项,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本句是地方保护主义,不是特定范围内活动,因此不符合语境。‎ B项,“一日三秋”语出《诗经》,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本句是指价格变化之快,因此不合语境。‎ C项,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才众多各显其能。此句用来指书法,对象不当。‎ D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一点小小的个人利益。词句告诫青年人要有远大志向,不为小的利益困扰,符合意境。‎ 故选D。‎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打破了简单地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生动地概括了眼前利益与长久利益的内在联系。‎ B. 会议指出,“文山会海”历来是易回潮、易反复的顽疾。要抓住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建章立制动真格,狠抓整改求长效。‎ C.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D.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最高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 Gb,这比 4G 网络的传输速度快了数百倍左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 - 25 -‎ A项,“打破了简单地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搭配不当,把“打破”改为“解开”,“概括了眼前利益与长久利益的内在联系”搭配不当,把“概括”改为“揭示”;‎ B项,“要抓住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句式杂糅,“抓住……契机”或“以……为契机”;‎ D项,“数百倍左右”成分赘余,“数”和“左右”表意重复。‎ 故选C。‎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 此小大之辩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通假字的辨别能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 B项,趣,同“取”;‎ C项,摩,同“磨”;‎ D项,辩,通“辨”。‎ 故选A。‎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后乃今将图南。 B.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D.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答案】B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A项,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B项,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C项,觞:名词作动词,喝酒。‎ D项,乳:名词作动词,喂养。‎ 故选B。‎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实甫,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他所著的《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传统结构,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为其中的第四本第三折。‎ B.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擅长诗文,其《兰亭集序》记录了东晋文人的一次具有风俗和文化意味的集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艺术作品。‎ C.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喜剧《威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这四部悲剧就是他著名的“四大悲剧”。‎ D.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别称、朝代(外国作家要记清国籍)、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本题,‎ C项,《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应是《李尔王》。‎ 故选C。‎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 - 25 -‎ ‎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8.依照示例,从司马迁、屈原、庄子、鲁迅、周晓枫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适当有所增减)‎ 例:冰心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仇恨不能把我拉入深渊,童心能把我引入爱的天国;困难不能使我消沉,乐观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答案】司马迁的《史记》鼓舞了我,从此,悲观不能使我失去动力,乐观让我砥砺前行;挫折不能让我停下脚步,勇气让我燃起新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所给句子,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 本题,由题干可知仿写的内容为:司马迁、屈原、庄子、鲁迅、周晓枫的作品;由例句可知句式为:“名词+不+使动词+我+谓语,名词+使动词+我+谓语”。最后,根据内容和句式组织成句,理顺语义。‎ ‎【点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非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为何拒绝速读 - 25 -‎ 速读,按字面的解释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其目的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速读,许多阅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相关读书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央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过《学习的革命》的图书广告,一度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落伍谁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之意。于是乎,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都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一书,然后反复翻之读之,企图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也针对读书界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很快推出了诸如“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等众多速读图书,其结果是,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都是“速读”惹的祸,因为要让读者能够速读,就不得不把一部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名著或经典,压缩或精简成一个数千字或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并美其名曰“厚书薄读”。然而,图书出版部门如此为读者的速读方便所作的努力,却难以得到读者的最终认可。事实是,对原著进行压缩精简出版的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许多阅读者都明白,那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网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经由速读训练,将原来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来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 25 -‎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民间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的是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9. 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 B. 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 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D. 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10.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B. 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 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 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 ‎11.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 ‎【答案】9. C 10. D ‎ ‎11. 首先,速读会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其次,作为自由阅读者,速读无法让人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温柔一刀,被其划伤与割痛)。最后,速读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让人难以入心入脑地品读,有悖阅读的初衷。因此一个自由阅读者选择的真正阅读应是慢读。‎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C项,“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理解错误,由文章第三节可知这是培训机构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并不是真实的。‎ 故选C。‎ ‎【10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D项,“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理解错误,由本文第三节“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可知,这只是假设。‎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分析,分点作答。‎ 本题,结合原文找出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由文章第二节最后一句“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可知速读会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由第三节最后一句“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可知速读无法让人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文章第四节的第三句话“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可知速读有悖阅读的初衷,最后分点作答。‎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2.‎ - 25 -‎ ‎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13. 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A.“无恶意的闲人”指:                    ‎ B.“有恶意的闲人”指:                    ‎ ‎14. 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 ‎【答案】12. 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意思是人类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 ‎13. 无恶意的闲人:一般的庸人们。有恶意的闲人:那些走狗,帮凶,御用文人们。 ‎ ‎14. 对徒手请愿是不赞同的,因为人类前行的历史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请愿是不在这些代价和牺牲之列的。‎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原句子,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手法才能品味句子词语的含义。‎ 本题,原句在本段的第三行,本句用比喻的手法,把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然后找到历史和煤的形成的相似点:都是付出巨大,收获很小,意味着需要历史前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分析,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在语段第二行,主要分析“有恶意和无恶意”中“恶意”的意思,“恶意”就是残害同胞,欺压百姓,因而得出这类人就是走狗,帮凶,御用文人们,自然得出另一类人就是普通的庸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分析,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徒手请愿”在语段第三行,结合“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可知对徒手请愿持否定的态度,接着分析原因:徒手请愿的牺牲很大,最后组织答案。‎ - 25 -‎ ‎【点睛】分析理解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生命的一抹 ‎ 郭 枫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时光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战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色彩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 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竞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丽!人们谁没有年轻过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这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 25 -‎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滚打了三十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长的年纪,还要去崇拜书,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的拙稚呢?少年时那种登高山、探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静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话,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俗尘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静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15. 作者在第3段中提到的“一种粗浅的感受”是什么?请根据上文内容,分两点进行概括说明。‎ ‎16. 作者在第4段中,把自己比作蜘蛛,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文中说“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这两种说法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 ‎17. 第5段最后说“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看,作者得到的“启示”“充实”和“美化”分别是什么?‎ ‎(1)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到的“充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到的“美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本文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通读全文,谈谈文章题目“生命的一抹”的含义。‎ ‎【答案】15. 粗浅的感受:对生命繁盛时的惊奇,对生命凋谢时的喟叹。 ‎ ‎16. (1). 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 (2). 强调我沉迷在梦幻中永不清醒。 ‎ ‎17. (1). 启示:将同二三知己,回归大自然,去过一种恬淡自如的生活。 (2). 充实:独坐在文学天地,微笑着面对人生。 (3). 美化:作者历尽沧桑,可是固守着心灵的纯真。 ‎ ‎18. 作者把生命比作蓝天中淡淡的一抹云,表现了对平淡纯真美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命内涵的独特感悟。‎ ‎【解析】‎ ‎【1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分析,分点作答。‎ 本题,答题区间在第三节,由“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可知粗浅的感受指前文的无端的喟叹;由下文“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竞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可知粗浅的感受是对生命的惊叹。最后,分点作答。‎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分析,分点作答。‎ 本题,答题区间在第四节,找到原句子“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然后具体分析,很容易得出答案,由“就这样,我独坐在这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可知,强调的对象是我,“我享受这七彩的人生”,如果说“我像蜘蛛”,强调的对象是“蜘蛛”,两个说法强调的对象不同。‎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原句子,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手法才能品味句子词语的含义。‎ 本题,结合全文作答,找到原句子“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该句是第四节的最后一句的概括总结句,我们应该从前文分析概括,由“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可以得出这是一种启示;由第四节“就这样,我独坐在这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可知这是充实的生活;由第五节“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的拙稚呢……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可知这是一种固守本心的纯真,是一种美化。最后分点作答。‎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的作用如下: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写作特点或含义;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态度;记叙的线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回答标题的作用题一般从结构、主旨、形象以及艺术技巧等角度分析。‎ - 25 -‎ 本题,标题为“生命的一抹”,首先标题用比喻的手法,把“生命比作蓝天中淡淡的一抹云”,再分析文章的主题,结合文章可知作者主要写了他对生命的独特的感悟,对自己本心的坚持和追求。‎ ‎【点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三、古诗文阅读(共 27 分)‎ 阅读以下甲乙两段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选自《项脊轩志》)‎ ‎【乙】‎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①‎ - 25 -‎ 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兄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①素节翁:归有光高祖祖父归度,字彦则,号素节。‎ ‎1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率百人而聚 率:大抵 B. 出门而诳其父兄 诳:欺骗 C 通于《六经》之大指 指:指向 D. 大母过余曰 过:到 ‎2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客逾庖而宴 B.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 先妣抚之甚厚 C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 于死者恐不得知 家有老妪,长居于此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B. 【甲】文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所选事情尽管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段散文的一大特色。‎ C. 【乙】文中,归有光幼年丧母,内心不能宽解,所以在他七八岁是的时候,常拉着父辈的衣服要他们讲自己的旧事。‎ D. 【乙】文中,归有光家族长期没有分家,家族人口众多,里面有一些贪鄙诈戾之徒。他们的行为和禽兽无异。‎ - 25 -‎ ‎22.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2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 ‎【答案】19. C 20. C 21. C ‎ ‎22.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 ‎23. (1)庭院中间起初是篱笆,现在已经是墙了,总共变了两次。‎ ‎(2)对贫穷的人却不知道救济,对愚笨的人却不知道教育;死了人不互相悼念,有了喜事不互相庆贺。‎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 C项,“指:指向”解释错误,指:通“旨”,意思。‎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 A项,转折/承接。‎ B项,取独/代词。‎ C项,那么。‎ D项,对于/在。‎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本题,‎ C项,“要他们讲自己的旧事”错,原文说的是“问先世故事”,“先”在古代指去世的长辈,可见归有光询问的是去世的长辈的旧事。‎ - 25 -‎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本题,“方其少”意为在少年时,“方”之前,“少”之后应该断开;“兄弟呱呱怀中”是主谓短语,“中”之后需要断开;“不知有彼我也”的“也”为语气词,又是动宾短语,所以“不”之前和“也”之后都需要断开,“则其情已不类矣”的“则”为连词,“则”之前需要断开。‎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本题,第一句关键点:“始”:“起初”;“为墙”:“是墙”;“再变”:“变了两次”。第二句关键点:“恤”:“救济”;“顽钝”:愚笨的人;“死”:死了人;“喜”有了喜事。‎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甲】‎ - 25 -‎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乙】‎ 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昏暗污浊,就要堕落到禽兽之中了。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 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 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父母是我们兄弟生命共同的来源。祖宗是我们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不能忘记啊。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年长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的情感。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 - 25 -‎ 我每次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各位叔父、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须发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现在却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二)诗歌鉴赏,完成24-25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24. 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25. 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4. “冻”有“凝滞”之义。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 ‎25.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 ‎【解析】‎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答题的思路如下,先点明该字,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然后解释并指出该字的技巧,最后分析其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要注意规范作答,首先,概括景物所呈现的整体特征。然后,从意象入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有 概括、有描摹,总分结合。鉴赏炼字的时候要注意,句中的“冻”字是客观景物特征和诗人主观感受交互作用的体现,“冻”字让人既可以想见云的阴沉滞重,又能体会诗人心情的黯然忧伤。学生作答只要能体现景物和心情两个方面,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25 -‎ ‎【25题详解】‎ 试题解析:题干问“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情感。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含义及情感。解答时结合注释内容把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意思准确,语句要通顺。鉴赏诗歌的情感,诗人由江西北赴吴地,以“南来”二字,说明想象鲤鱼来自家乡。本联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言名句默写(10分,每空1分)‎ ‎26.(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3)_______,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渔父》)‎ ‎(4)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5)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庄子《逍遥游》)‎ ‎(6)渔舟唱晚,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 茕茕孑立 (3). 疏林不做美 (4). 淡烟暮霭相遮蔽 (5). 举世皆浊我独清 (6).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7). 通古今之变 (8).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9). 响穷彭蠡之滨 (10). 声断衡阳之浦 ‎【解析】‎ ‎【详解】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僮”“茕茕”“疏”“霭”“蠡”“浦”,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 25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 五、作文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史铁生《我与地坛》‎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楚辞.渔父》‎ 根据以上的材料,谈谈你的人生感悟,写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 800;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生死之间 人从生下来起,就要面对死亡。生的快乐令人神往,死的痛苦使人恐惧。可是,有人坚强地生,有人毅然地死。穿越千年的光阴,抚摸那一帙风干的青史,历史人物的择生与向死不禁让人思考:生死之间,什么才是最核心的所在?‎ 历史不会忘记,汨罗江边诗人伟大的身影义无反顾的一跃,从此定格成一帧永恒的风景。屈原,他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赤诚照亮了中华大地。当端午粽子飘香,当人们吟咏《离骚》,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屈原的死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死亡,它已衍变成另一种生存,只是高度升华为精神价值存在了!‎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这样描述死的价值。但他在忍辱负重下,未付之一死,而是勇敢地生,他是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此,一本《史记》穿越两千年风霜永垂不朽,在历史的秤杆上称出司马迁生的重量。他的生是在挖掘生命的潜在价值,来实现理想,来提高生命的质量!‎ - 25 -‎ 历史的车轮转到近代,纷飞的硝烟里,那些腐败的清吏,那些卖国求荣的嘴脸,那些苟且偷生的身影至今令世人憎恶。这些人要么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要么被湮没在时间的灰烬里。无论是蝇营狗苟的生,还是自食恶果的死,都是偏离了生命基本价值取向的结果!‎ 相反,那些为了民族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用自己正义的选择让死亡的黑幕衬托了生命的光彩!‎ 历史的波涛奔涌向前,生死的核心从未逆转。我们铭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我们难忘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感动中国的赤脚医生、马班邮递员;我们歌颂在巴蜀大地上奋勇营救的解放军、舍身护花的人民教师、全力救人的白衣天使……不管是生是死,他们都在奉献中实现了人生的意义,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 纵观历史,博览众生,生死之间,价值乃现!‎ 无论是始终不渝地坚守精神的阵地,还是忍辱负重地耕耘人生的理想,都是让生命在以死明志和以生践志中增值。无论是舍生取义还是敬业奉献,都是把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来实现了人生的升华。‎ 生命不在于有多少岁月,而在于岁月里有多少生命。价值是生命的标尺,它丈量着生命的厚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死亡也可以是无价的;选择错误的价值方向,生存也会变得一钱不值。‎ 生死之间,价值才是最核心的所在。对生者来说,以有限的生命提升无限的存在价值,才是生命的真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本题题干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谈谈你的人生感悟,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文体。‎ 审题:‎ 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一主要是引导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是爱情,价值感,还是欲望;材料二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使忍辱负重也要咬牙坚持;材料三主要讲述屈原以死明志。考生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悟。‎ 立意:‎ ‎1.活着的意义,人生的追求;‎ ‎2.忍辱负重,实现理想;‎ ‎3.以死明志,实现价值。‎ - 25 -‎ ‎4.生死的价值。‎ 素材:‎ ‎1.性情高洁,初登政坛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楚怀王9年,屈原第一次出使齐国,就以其总览时代风云的敏锐观察力,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促使了六国联盟的形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外交使命,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司马迁赞扬屈原:“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容,应对诸侯。王其任之。”对屈原的内政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泽畔行吟,偶遇渔夫,怀石投江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遂自沉汨罗,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司马迁 就在着手写《史记》之际,“李陵之祸”不期而至。狱中的寒风刺骨,毒卒拷打使他几欲自杀。他仍心存侥幸,期盼着武帝开恩,却等来了“诬上”的罪名。腐刑、亲朋远离、酷吏凌辱让他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遭到摧残。然而,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遭遇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动力,隐忍苟活,弃小义,雪大耻,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元韵之《离骚》”,名垂后世。‎ ‎4.勾践 卧薪尝胆的勾践,怕是将隐忍一词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在百般屈辱中,昔日英姿勃发的王者,在人们眼中渐渐失色。吴王见了他这般落魄样,自以为终将狮子训成了羊。而勾践回国后,也如他所期望的安分守己。至此,我们似乎再难以见到,越王卷土重来的勇气了。然而,只有心中怀有火种,那么外界再冷再寒,也终将燃起燎原之火!勾践的万般隐忍,为的正是最后一刻的勃发!终于,如同他深埋土中的青铜剑般,不出则已,一旦亮剑,则剑锋所向,谁能够阻挡?从勾践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腔沉重而滚烫的热血。试问有几人能做到放弃所有尊严,让人格为人所践踏,还有什么苦难,能够比上对自我的摧残?能隐忍数年,蒙受万般屈辱,若这不能被称作勇气,又有什么能被称作勇气?‎ - 25 -‎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对比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人生的意义是实现自己的价值;然后采用屈原和司马迁的实例进行论述,屈原虽然投入汨罗江,但是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司马迁忍辱负重,熬受宫刑,为的是弃小义,雪大耻,完成了《离骚》,名垂后世;最后得出结论:价值是生命的标尺,它丈量着生命的厚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死亡也可以是无价的;选择错误的价值方向,生存也会变得一钱不值。‎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 - 25 -‎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