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6

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浸润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考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作者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事物形象。作者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 ‎3.景物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作者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作者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歌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知识链接]‎ ‎1.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2.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等。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细腻——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等。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3.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座建筑的一些砖石。‎ 考向一 人物形象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类人物形象 类 型 举 例 傲视权贵的形象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钟情田园的形象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爱贤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朋友离别的形象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送别朋友时,劝朋友再喝一杯酒,走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依依不舍的情怀 报效国家的形象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身经百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败敌人,流露出一腔爱国豪情 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答,塑造了一个整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 策略 ‎ 要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 如:‎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所用的物象、典故有:“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及典故“老马识途”。‎ 分析: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虽已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 人物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效国家的儒士形象。‎ ‎ 要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抓住作者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或词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 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2.抓住注解,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背景 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如:‎ 诉 衷 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 ‎【注】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此词写作的背景:词后“沧洲”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词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 分析:此时的词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能不感慨万千,怎能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提示作用,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人物形象: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 抓住人物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赏析人物形象,还必须具体分析诗歌语言,包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的,言为心声,行动反映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言行。外貌、神态同样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赏析人物,也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入手。鉴赏人物也不可放过分析心理描写,因为心理描写最直接地表现了人物个性。‎ 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有关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词语有:“蓬头”“侧坐”“遥招手”“怕得鱼惊”。‎ 分析:“蓬头”的外貌、“侧坐”的动作表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机灵,“遥招手”“怕得鱼惊”的动作和心理体现出小孩的聪明。‎ 人物形象: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机灵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 ‎ ‎ 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同一形象赋予的不同的感情 同一时代的作者以及不同时代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塑造了同一形象,也会赋予诗歌形象不同的情感。‎ 如:‎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词人形象: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的词人形象。‎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人形象: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鲜明性格和高尚品格的在艰危中奋不顾身、在成功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的形象。‎ ‎(三)诗歌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 ‎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表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上。如崔颢《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言行描写得活灵活现。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这样,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3.对比衬托。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败;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兴手法。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思远恨别之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5.抒情方式。作者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事,借以塑造人物形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爱国者、诗人等)。‎  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明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诗歌描写了一个××(特征)的××(身份)形象。诗句用了××手法写出了××(或翻译重点诗句)。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特别提醒:“步骤一”就是先“盖帽”,即说出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步骤二”就是以形象的特征为“中心论点”,运用上面所讲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诗歌的具体词语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在同一道题中,塑造形象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艺术形象的意义可能也不止一个,所以,“步骤二”和“步骤三”可能会重复出现。‎ ‎[即时小练]‎ ‎1.(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 站在亭角临风寻诗。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是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 ‎[答案] 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 ‎2.(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                                    ‎ ‎                                      ‎ ‎                                      ‎ ‎[解析] 把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诗歌中关于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一些表现来进行概括和分析。开头两句通过对“柴门”“狭径”等生活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幽雅,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颔联写诗人观赏“梢影”细落院中,“叶声”轻轻飘来,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通过颈联,诗人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冬天,可以坐在这里吟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通观全诗,“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位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考向二 事物形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设题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概括某几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 ‎3.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种意象 类 别 常见意象 举 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在天愿作比翼鸟,‎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二)事物形象鉴赏 方法 ‎1.读诗歌,确定意象 每一首诗歌中往往有多个意象,高考题题目的意象都是确切的,做题时,要吃透题目要求,通读诗歌,确定意象。‎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 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 ‎3.掌握意象的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意象的作用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2)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 意象在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分析事物形象类思路:审清题意——筛选描绘事物形象的有关词句——分析事物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描写该形象的寓意——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具体物象)的××特征(物象的特征);(2)××(具体物象)的特征体现在××(具体分析相关诗句);(3)诗人借此抒发了××的感情。‎ ‎[即时小练]‎ ‎1.结合古代诗歌中常见事物形象类型,联系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三方法,试概括下面诗歌中所塑造的事物形象。‎ ‎(1)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刘孝绰《咏素蝶诗》) ‎ 答:                                    ‎ ‎                                      ‎ ‎[答案] 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着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时而出没于百花之中,时而穿行于密叶之间。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和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 ‎(2)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咏蝉》) ‎ 答:                                    ‎ ‎                                      ‎ ‎[答案] 蝉自持高洁、处境艰难,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答:                                    ‎ ‎                                      ‎ ‎[答案] 柳树风姿美好,春风力量神奇,透露出诗人对春的热爱之情。‎ ‎(4)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郭震《莲花》)‎ 答:                                    ‎ ‎                                      ‎ ‎[答案] 莲花含情脉脉、姿态轻盈,令人怜爱。‎ ‎(5)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韩愈《芍药》)‎ 答:                                    ‎ ‎                                      ‎ ‎[答案] 芍药外形雍容、气味狂香、色彩鲜艳,让人惊疑是否身处仙宫,表达了对芍药的赞叹。‎ ‎(6)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答:                                    ‎ ‎                                      ‎ ‎[答案] 辛夷虽然平凡却美丽,不为外人欣赏,却生命力顽强。‎ ‎2.(2013·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                                    ‎ ‎                                      ‎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也可联系课文《离骚》中学到的关于这三个意象的特点,由此确定它们的共同内涵。‎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 采 桑 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汀②。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③凉生。莲芰④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 回到颍州私第居住。②坞:湖岸凹入处。汀:水中沙洲。③轩槛:长廊的栏杆。④芰:指菱。‎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 ‎                                      ‎ ‎[答案] “月”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词人对景色的陶醉。‎ 考向三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即“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因此,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抽象的意和情,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创作诗的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鉴于意境的高度综合性、复杂性,高考诗歌鉴赏很少涉及。即便涉及,多简单考之,如只要求描述一下画面特点,或者分开考查,如把境(画面)与情分成几问考,以降低难度。‎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词)。‎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常见意境特点 类 型 术 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另附四字术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静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二)分析诗歌景物形象两方法 ‎ 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感情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理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特点时,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 ‎1.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清冷等)。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冷的感觉。‎ ‎2.意象组合的特点。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 分析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 意境是诗词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互契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探知作者感情的重 要途径。在意境的创设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景物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景物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景物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即时小练]‎ ‎1.结合常见意境,运用一定的分析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写写这些诗(词)句表现出来的意境。‎ ‎(1)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答:                                    ‎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 答:                                    ‎ ‎(3)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 答:                                    ‎ ‎(4)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温庭筠《送人东归》)‎ 答:                                    ‎ ‎(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答:                                    ‎ ‎(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 答:                                    ‎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答:                                    ‎ ‎(8)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 答:                                    ‎ ‎(9)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戴复古《月夜舟中》) ‎ 答:                                    ‎ ‎(10)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张可久《普天乐 秋怀》) ‎ 答:                                    ‎ ‎[答案] (1)清新 (2)明净绚丽 (3)清冷孤寂 (4)辽阔深远 (5)缥缈哀婉 (6)孤寂闲适 (7)雄阔悲壮 (8)幽深美好 (9)寥落悲凉 (10)萧索苍凉 ‎2.(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 ‎                                      ‎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境。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本诗通过描绘“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之情。‎ ‎[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3.(2015·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只需找出诗歌中所提到的雨后的意象即可。作者黄庭坚得知苏轼经过长期贬谪外放,重新回到京城任职,心情愉快,而当时正值春天,春雨飘然而下,洒在青草上,荡涤了一切尘土,作者心头的“尘土”也随之而去;笼罩“帝阙”的紫烟渐渐散去,象征着未来的政治清明,正可以有一番作为;雨后风和“日丽”;火红的花儿沾了雨水而更可爱;柳色葱翠可人。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是那么的美好,作者信心满满,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答案] 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1.(2017·河北武邑中学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除夜宿石头驿[注]‎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 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答:                                    ‎ ‎                                      ‎ ‎[解析]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答案] 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②除夕之夜,诗人远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 ‎2.(2017·重庆巫山中学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 内 人①‎ 张 祜 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 ①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②禁门:宫门。③窠:巢穴。④红焰:指灯芯。‎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 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拔玉钗、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扑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答案] 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3.(2017·江西临川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 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 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词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 ‎                                      ‎ ‎[解析] 《念奴娇·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梅花的。梅花腊月发花、多白色,也有红色者,以坚贞耐寒著称,历代文人多咏之。词的上片写梅之风韵,词的下片写梅之遭遇,映带作者身世。开头二句写其颜色,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的风韵相比。“笑杀”二句紧承上文,意为在东君的管领下颜色甚多,但山下百花太俗,都没有梅花的神韵,枉称为花,实在可笑。“雪里”‎ 二句写其凌寒独放。言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里,一味清新,十分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骨清”二句是赞美梅花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常记”三句写梅花曾一度受宠,被琐窗人“玉纤轻摘”,插戴鬓边,何其荣耀。“漂泊”二句以人拟物,言梅花虽然漂泊天涯,形体瘦削,憔悴不堪,但风韵不减当年,依然冰清玉洁,高雅不俗。“万里”三句是说,不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霜月”,都无法使其屈服,表现出梅花的坚贞。“不如”二句借花言人,表达出作者的归隐情思。细读词的下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虽然是在写梅,却已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其中,寓意很深,耐人寻味。‎ ‎[答案] 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漂泊天涯,“风烟”“霜月”,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 ‎4.(2017·辽宁省鞍山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过扬子江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②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③。‎ ‎【注】 ①这首诗是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贺正旦使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②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③南宋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烹茶招待金使。‎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                                    ‎ ‎                                      ‎ ‎[解析] 诗开头写江上景色。首联上句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见其时为晨;下句写风平荻静,江水无波,状其日为晴;颔联上句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复状其晴;下句写旭日东升,光芒似箭,又见时为晨。‎ ‎[答案]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扬子江上雪过天晴、壮丽开阔的画面。首联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风平荻静,江水无波;颔联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旭日东升,光芒似箭。(2)这两联景物描写,既照应了题目“过扬子江”,也为下文由景入情,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5.(2017·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 重 山 章良能[注]‎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注】 章良能:南宋词人,晚年曾任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参知政事等官职。‎ 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 ‎                                      ‎ ‎[解析] 先抓住词句中的意象描述画面,然后概括画面特点,最后点明景物中表露出的情感。本篇为咏春之作,开篇即描绘暮春美景。“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柳色浓郁深暗,春花明丽清新,春意已深;小花栏里的红芍药,尖尖的花苞宛如美人的头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新雨后的春风温柔轻软,到处响着各种鸟雀啼啭之音。太阳迟迟不动,晴空中尚有一点轻阴。表达了词人对暮春之景的喜爱。‎ ‎[答案] 描写了暮春季节柳荫浓重、百花盛开的景色。小栏杆围着的红芍药已经含苞,好似一支支玉簪;雨后初晴,风软烟淡,鸟鸣之声细碎;春日迟迟,‎ 偶有浮云飘过。表达了词人对暮春之景的无限喜爱之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扬州逢李十二衍 ‎[明]袁凯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1)诗歌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答:                                    ‎ ‎                                      ‎ ‎(2)“东吴城郭酒如川”展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答:                                    ‎ ‎                                      ‎ ‎[答案] (1)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年轻时饮酒欢聚的画面和年老时同床共眠的画面。‎ ‎(2)用比喻与夸张的手法,把“酒”比作“川”,展现了一个充满热情、豪气十足的少年形象。‎ ‎7.(2017·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                                    ‎ ‎                                      ‎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形象的题目,这是一个人物形象,要使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还要点明形象的意义,即词人寄托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诗歌注释对作者的介绍和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上阕前两句写出词人对青山一片痴情,“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后两句是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常到山中溪边来往,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寒”既指自然界也指政治上的寒。下阕开篇写山中明月,结尾两句写词人身只影单,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进而把握词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答案] 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