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铅山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周亚玲审题人:廖蓉 (阅读题 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于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家风是道德教化的口号和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饯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相同的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另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节,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能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一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是每一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传统的重要载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和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苍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我们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国家精神,才能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1. 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B. 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C. 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在传统社会它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不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D. 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 2. 下列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B. 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通过这个载体,核心价值观更易实现“深入浅出”。 C. 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风无形力量的影响。 D. 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 B. 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C. 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同。 D. 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代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地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 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的迫害。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中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所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所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所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①程千帆,1913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程千帆发愤著书,在文革结束后陆续推出了十多部蕴含饱满的生命激情和达到不凡的思想深度的著作。 B.程千帆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重要贡献,尝试将批评与考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研究古代文学的新方法; C.文本选材上,紧扣传主的学者身份,侧重叙述传主的求学历程、学术成就及学术研究方法,写法上,叙述与评论结合。 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重点叙述了传主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学习、成长、成熟并取得成就的过程,条理清晰;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而深沉。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6.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赵三贴 刘剑飞 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名重山,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 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他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地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清清楚楚。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已经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 按赵三贴的话讲,他这三贴膏药是有讲究的:一曰正骨,二曰生肌,三曰闭合。不管你是骨裂骨折、伤胳膊断腿,只要贴完他这三贴药,准能行动如常。 起先,谯城人多不信,伤筋动骨一百天,哪有那么快就能好了的,可见其所治伤者无不是三贴药即能活动,不禁啧啧称奇。于是,就给他送了个绰号,叫“赵三贴”。 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永安巷,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前些年,孙接骨在谯城也是有些名气的,可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冷清。 生意不好做,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 这话传到了赵三贴的耳朵里,赵三贴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给人治伤。 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赵三贴一看,见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再看马三的伤势,但见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的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赵三帖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低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随着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这一日,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60里的龙山采药。在攀爬一处断崖时,孙接骨脚下一滑,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抬回家里,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伤愈后,孙接骨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满面愧疚,说起当年马三找碴的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去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为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心里。 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描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脱就是庙里的弥勒”,既可见出他的性格,也从侧面写出他收入的丰厚。 B.文中对接骨过程的描述全用短句,简洁明快,写出了赵三贴行动敏捷,动作麻利,与上文“身胖体拙”的描写相映成趣。 C.孙接骨采药摔伤后,赵三贴主动救治、感化了孙接骨,顺理成章地表现了善恶有报,医者人心的主题。 D.小说结尾“一旁的孙……”这一细节,既表现了赵三贴的话给孙接骨强烈的震撼,又彰显出赵三贴技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 8.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5分) 9.结合文本简析赵三贴形象特点。(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 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縝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徒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注]发策: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 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 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 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 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悼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 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 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译文: (2) 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译文: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句子是: , 。 (3)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用之如泥沙。 (表达题共80分) 五、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张秘书广泛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易之论的人事改革方案的初稿。 B.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光风霁月,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纯然表达心之所感,将得失置之度外。 C.近日,中共中央提出了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等八项规定,此举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了好整以暇、办事疲沓的官员们,无疑是一剂良药。 D.2013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开幕式简短而不失大气,丰富而不乏新颖,特别是辽宁12支健身队伍的涌入,使得整场演出精彩纷呈,美轮美奂。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检方在调查中发现,不但朴槿惠向崔顺实泄露了国家机密,还涉嫌与崔顺实等人同谋,强迫大企业为Mir财团K体育财团出资。 B、 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7年起,成都将对各区县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排名及奖惩措施,各项措施也将更加强制“逗硬”。 C、 在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指挥下,宜宾警方经过努力,一个涉及全国31个省市的专业盗骗汽车团伙被成功打掉,挽回经济损失9814万元。 D、 无论从案件发展的戏剧性、复杂性、特殊性看,还是从纠错过程的时间长、难度大、关注多看,聂树斌案都堪称中国司法的标志性案件。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虽然都叫文物,却分为能赚钱与不赚钱两类,文物的“待遇” ① 截然不同。那些能赚钱的文物,如一些知名古建筑,早早就被管理者圈起来搞成景区, ②大张旗鼓申遗。只要有利可图,文物 ③ 香饽饽。那些不赚钱的文物,像不太有名的遗址或故居,则是虽有文物之名却呈现破败之象,④无利可图,不仅无人修缮维护, ⑤ 被视为城市拆迁 ⑥ 改造的“绊脚石”,“误拆”“保护性拆除”等鬼才信的破坏不胜枚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从而 才是 由于 还会 或 B. 由此 从而 就是 因此 反而 / C. / 甚至 才是 因此 而且 和 D. 由此 甚至 就是 由于 还会 或 20.(2016届安徽省合肥一中、芜湖一中等六校第一次联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①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③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你自己。 21.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和当事三方的关系,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环节),不超过80个字。(6分) 六、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每到期末考试季,就是图书馆占座季,馆外都是排队等着去自习室的学生。为了杜绝占座事件发生,学校想出一招,发放自习专用票,学生凭票入内。有学生排队3小时拿到了票,马上在网络空间里转卖,声明价高者得。针对这些现象,除了像有人发出“这真是自习室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外,你还会有哪些自己的思考呢? 请自定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围绕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铅山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B(偷换概念,第一段,“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应为“家族组织”,而非“家风”。) 2. A(理解不当,第四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错误。) 3. B(A“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程度言重了。C“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更加赢得社会的认同”错,文中第三段讲目的是为了赢得家族成员的认同。D“离开了良好家风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贯彻落实”,绝对化,家风是重要载体,而非唯一载体。 4.(A)“推出十多部蕴含饱满的生命激情和达到不凡的思想深度的著作”不属于“古代诗学”。 5. (A)(D)B项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表述不严谨;C项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评价不当,原文只肯定了其对新诗的创作热情,并未言及对新诗的贡献;E项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文中无据。 6. ①在文史研究、尤其在古代诗学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与沈祖棻合作出版了《古典诗歌论丛》。 ②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尝试将批评与考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研究古代文学的新方法。 ③“发愤著书”,在“文革”结束后陆续推出了十多部蕴含饱满的生命激情和达到不凡的思想深度的著作。 7. (A)“收入丰厚”无依据。 8.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赵三贴发现实情,为同为医生的孙接骨感到羞愧。(2分)②埋下伏笔,呼应小说结尾孙接骨坦白的事实真相。(2分)③制造悬念,吸引读者。(1分) 9.①医术精湛,为人宽和。如文中写他“白白胖胖”“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等和他对病人的态度。②做事精细,处变不惊。如文中写他为病人接骨,马三上门滋事等情节可看出。③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如小说中他对孙接骨的诽谤的态度,孙接骨摔伤后他主动救治等。(每点2分) 10. D(原文标点: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11. C(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 12. B(“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错,蔡确被贬新州不是因为朱光庭批评他不守臣礼,而是因为朱光庭弹劾他怨恨非议的罪行) 13.(1)详细地阅读了苏轼的文章的意思,这是针对现在的有关官员而说的,不是用来讽刺祖宗的。(得分点:是、有司、所以,各1分,句意2分) (2)流亡的百姓进入潞州境内的连续不断,朱光庭每天准备食物给他们吃,常常忙到夜里,自己来不及吃饭。(得分点:踵接、第二个“食”、不暇,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朱光庭,字公搂,十岁能写文章。推辞父亲的恩荫,考中进士,调任万年县主簿。几次代理县令,人们称他是“明镜”。历任四个县的县令。曾孝宽因为朱光庭有才能而向朝廷推荐,神宗召见朱光庭,问到想再次出兵攻打安南。朱光庭回答说:“希望陛下不要把安南当作人类来养。因为得到他们的土地不能居住,得到他们的百姓不能使用,对开拓疆土有什么好处?”皇帝又问朱光庭研究什么经书,朱光庭回答说:“年少时跟从孙复学习《春秋》。”皇帝又问:“现在在朝廷内外听到些什么吗?”回答说:“陛下更改法度,臣下奉行命令有的不是圣上的旨意,所以有的好有的不好。如果能去掉那些不好的,那天下就会得到福分了。”跟随吕大防在长安幕府。朝廷五路出兵讨伐西夏,雍州是大都市,许多事情都靠这里去办,调发人员物资期限很紧,朱光庭常常坚持不答应。使者生气,将要施加军需物资缺乏之罪,朱光庭请求罢职离去,吕大防替他调解。 哲宗继承皇位,司马光推荐朱光庭做左正言,朱光庭首先请求罢免提举常平官、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认为蔡确身为山陵使,却走在先帝的灵柩之前,作为臣子不恭敬。又说章悖欺骗蒙蔽肆意狡辩,韩缜奸邪求宠,话很耿直。宣仁太后赞扬他能守正道,告诉他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畏惧、回避。 升任左司谏,议论说“苏轼拟馆职考试题说:‘现在要效法仁宗的忠厚,而担心有关官员不能尽职,可能会玩忽职守。’我认为仁宗有难以形容的盛德,而不应当用‘玩忽’来议论,希望惩办他的罪行,来警戒大臣中不忠诚的人。”不久,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述这件事。宣仁太后说:“详细地阅读了苏轼的文章的意思,这是针对现在的有关官员而说的,不是用来讽刺祖宗的。”于是议论停止。 河北闹饥荒,朝廷派朱光庭拿着符节巡行视察,立即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而议论的人认为他消耗先帝多年积累的军需物资,改任左司员外郎。升任太常少卿,授任侍御史。弹劾蔡确怨恨非议的罪行,蔡确被贬到新州。授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调任潞州。邻近州县境内发生旱灾闹饥荒,流亡的百姓进入潞州境内的连续不断,朱光庭每天准备食物给他们吃,常常忙到夜里,自己来不及吃饭,于是生病,还勉力办公事。去世,享年五十八。 朱光庭起初跟从胡瑗学习,胡瑗告诉他治学的根本在于忠诚守信,所以朱光庭终身践行。 14. (A )(D)(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解析】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C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 15、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6分) 【解析】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16. (1)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奈何取之尽锱铢 17.(B)光风霁月:形容清新明净的气候和景象。也用于比喻襟怀坦白、心胸开阔的高尚品德。A不易之论:易:改变。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不合语境。C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繁忙之中,仍能严整有序,从容不迫;感情色彩错误。D “美轮美奂”适用对象是房屋建筑,形容其高大华美。这里指演出效果,显然不合适。前面已有了“精彩纷呈”,可以删掉“美轮美奂”。 18.(D)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但”应该放在主语“朴槿惠”之后;B项成分残缺,在“排名”前添加谓语“实施”;C项中途易辙,将“经过”放在宜宾之前。 19.(D)(从区别最大处着眼,如①处,填“由此”能将句间因果关系显性化,所以倾向于BD两项。再如第④处,“有文物之名却呈现破败之象”和“无利可图,不仅无人修缮维护……”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是前因后果还是前果后因,需要辨识,这里倾向于前果后因。故选D项。将该项所有关联词语代入文本,顺读下去,感觉没有不妥之处,故确定答案为D项。) 20.①什么叫文化?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③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 21.根据图示,劳动派遣的流程依次为:(1) 劳动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确立劳动关系。(2)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员工签订合同,建立劳动关系。(3)用人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岗位协议,确立使用关系。 22.评分标准: (1)内容深刻,表现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可打52分以上; (2) 见解正确、材料选择得当、句式有变化、用词准确、能够恰当运用修辞手法,47~52分; (3) 语句通顺、立意正确,43~46分(基本分); (4) 语句基本通顺,不偏题离题,36~42分; (5) 语句不通、字数不足或偏离主题,一律36分以下。 (6) 50分以上和36分以下比例各占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