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零班部,含解析)
2017 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有一个养满各色金鱼的池塘,实际上这不仅是因为金鱼作为观赏鱼美观,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的美好祝愿:金玉满堂。 ②吉祥图案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记载了“铸鼎象物”,人们认为把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或者名字铸造在青铜器上,“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这一时期,人们对图的崇拜,往往是出于敬畏,是为了避免灾害。先秦时期是一个从图到文字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山海经》其实就是一本巫师的工作手册,上面记载了许多妖怪的名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形象,这就为人们如何避开危害,或者从“妖怪”那里获得帮助,或者祭祀他们以祈求保佑提供了使用说明书。 ③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 题。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④中国吉祥图案主要以动植物形象表示。“马上封侯”:图像是猴子骑于马上,猴谐音“侯”,马上有“立刻”之意。“功名富贵”:由牡丹与雄鸡构成,“雄”即是“公”,谐音“功”,公鸡打鸣,“鸣”又谐音“名”。“寿居耄耋”:由寿石、菊、猫和蝴蝶构成,菊谐音“居”,猫谐音“耄”,蝴蝶谐音“耋”,指代长寿。 - 20 - ⑤《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吉祥通俗地说就是美好的预兆,顺应了人们的心理需要。中国的传统吉祥文化图式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借助动植物等实物形象,如牡丹、菊花、鸳鸯、公鸡等,以借喻、双关、谐音等方式表示;二是以纹样形象表示,如龙纹、凤纹、祥云、中国结等;三是以文字来说明,如福、禄、寿、双喜等字。吉祥图案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传统吉祥图案作为我们文化的精 髓,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企业院落中金玉满堂的组合图,不仅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美好的祝愿,而且也利用观赏鱼的美观,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B. “马上封侯”“功名富贵”“寿居耄耋”“金玉满堂”等吉祥图案,作为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已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C.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吉祥图案,起初人们只是避免灾害,并且要记住这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才将它们的形象或名字铸于青铜器上。 D. 吉祥图案有三种表现形式:鸳鸯牡丹等动植物、龙纹祥云等纹样、福禄寿等文字。三种表现形式中以动植物形象和文字最为普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通过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吉祥组合图”,引出对人们中国传统吉祥文化“金玉满堂”的讨论。 B. 文章介绍了吉祥图案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并集中两个段落对先秦至明清吉祥图案的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C. 文中通过“马上封侯”等几个具体例子,分析了吉祥图案蕴含的吉祥含义,以及图像表现吉祥含义的方法,呼应了“吉祥组合图”。 D. 文章最后解释了“吉祥”的含义,概括出吉祥图案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吉祥图案的形成机制和重大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魏晋时期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和神话传说等就可能不会成为吉祥图案的素材,其发展可能就会是另外的样式。 B. 吉祥图案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利用了汉语谐音等手法,具有鲜明的汉语 特征,所以这可能为其它民族语言所不具备。 C. 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图案中的动植物、纹样、文字等表现出美好的预兆,这是它能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D. 各个时期吉祥图案的特色不同,明清时期由于宗教对吉祥图案的影响逐渐减弱,所以才出现许多脱离宗教信仰的吉祥图案。 【答案】1. B 2. A 3. D - 20 - 【解析】 1. 试题分析:A 项,逻辑关系错误,“不仅……而且……”构成递进关系,此处表述与原文相反。“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原文没有体现。C 项,以偏概全,“只是避免灾害”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D 项,无中生有,“以动植物形象和文字最为普遍”在文中没有具体体现。 2. 试题分析:概念范围缩小,原文说日常生活经常见到的是“吉祥组合图”,不是“金玉满堂”;文本理解错误,“人们不知道的文化载体”错误 ,原文是“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不自知含有不自觉的意味,常见却不自觉。 3.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原文表述“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的吉祥图案”与“宗教对于吉祥图案的影响逐渐减弱”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强加因果。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①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②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 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③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 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 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④“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 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⑤“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 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 20 - ⑥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 走出了工棚。 ⑦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 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⑧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 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⑨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⑩“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⑾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⑿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 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⒀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 - A. 作品中的一个工友躺下时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就提出“强烈抗议”,“骂骂咧咧”,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 B. 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平日生活的单调和无人关注的生活状态。 C. 文章第三自然段简省地勾勒出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室内东西又脏又乱,拥挤得如同“包身工”一般。 D. 农民工们恨雨,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钱,而他们拥进城市,就是想多挣钱,恨雨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 5. 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从标题、结构,主旨等方面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6. 文章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试从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B 5. (1)多次写雨,照应标题“一个多雨的夏天”。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品写侯东升因雨而停工,因雨而心生烦恼想出去走走的所思所想,工友们盼雨而恨雨的矛盾的心理,因雨和妻子的争论,全文都是围绕“雨”而展开。(2)“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3)“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 侯东升和妻子关于雨的争论表现了这些农民工的“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6. (1)结构上,以侯东升的疑问作结,留有空白,引人思考,耐人寻味。(2)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3)小说主题上,表现了农民工边缘化的生 存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是过度推测;C项,“简省地勾勒出”错误,应是“细腻地表现了”;D项,打工挣钱是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原因,由此说他们一心向钱看有失偏颇。 5. 试题分析: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此题从文章的结构照应、气氛的渲染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6.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然后从艺术效果、人物的塑造额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 - 20 - 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属于“戛然而止”的结尾,注意结合文章分析作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 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 20 -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的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 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提出“书法进课堂”、材料二提出书法教师人才缺乏的问题,材料三则对“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提出建议。 B. 三则材料对比,各有千秋,材料二的数据统计更详细一些;材料一权威性更强,材料三提出的措施更具体。 C. 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D. 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预言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 20 -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当务之急,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 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 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E. 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重视,更透露了中小学生对书法教育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答案】7. D 8. CD 9. ①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 ②提高书法教师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③提高书法地位。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④寻求社会支持。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B项,材料二显示目前学校幵展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缺乏;C项,材料二未提到“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材料三不仅“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也提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8. 试题分析:B项,没有调查数据,不能证明“客观性略为欠缺”;C项,“迫在眉睫”于文无据; D项,没有显示“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 - 20 - ..................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地名),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 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分裂),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危险)。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护)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诀别)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丝)之时,岂自知附骥(喻刘邦)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 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A.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 20 - C.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 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 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故宫”又叫“紫禁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保护刘邦脱离险境。 B. 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赞叹,甚至崇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2)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起丰沛”“ - 20 - 定天下”是承接关系,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注意虚词“也”,“甚”修饰“病”,结合句意,排除B项。参考句意: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 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 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C项,“参,四匹马拉的车”错误。乘,四匹马拉的车。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分析,只是感到惊异,“赞叹,甚至崇拜”无中生有。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如本题D项,只是感到惊异,“赞叹,甚至崇拜”无中生有。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从”译为使……跟从(使动用法),“因”译为通过,“谢”译为谢罪。(2)“且”译为尚且,“辞”译为推辞、拒绝,“特”译为只、仅仅。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 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 - 20 - 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 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 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 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 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 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活着的老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白居易的《夜雪》,完成下面小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4.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题目“夜雪” 一词点明时间,引人联想。 B. “衾”字,与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衾”意思相同,“衣服”之意。 C. “复见窗户明”是月光照射的效果。“夜深知雪重”中的“夜”呼应的题目。 D. 三四两句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E. - 20 - 三四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媲美。 15. 此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对“夜雪”的描写最大的特点侧面描写。请问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请从人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14. BC 15. 肤觉:“冷”。视觉:“明”。听觉:“折竹声”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B“衾”被子C “月光映射的效果”错误,应是雪映照的效果,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问“请问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请从人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明确是侧面描写技巧分析,而且答题方向是“人体感觉的角度”,那么就得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角度分析,“已讶衾枕冷”的“冷”是皮肤触觉,肤觉,“复见窗户明”的“明”是视觉,“时闻折竹声”的“折竹声”是听觉。 点睛:诗歌中无论写景还是写人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法,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而侧面描写是指不直接呈现所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名篇名句默写 16. 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名“呦呦”源于《诗经》“_____,_____”中这两句,这让不少国人再度将目光聚焦到了这部吟诵了三千年的古老诗集上”;林徽因,原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寄寓长辈殷切祝福;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名字就来源于《离骚》中的“_____,_____”,这个名字使人不由想起这位大师不但演艺精湛而且不流世俗、宁折不弯的高大形象。 (2)《孔雀东南飞》中,作者用“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离别时的忧愁伤感和恋恋难舍。 【答案】 (1). 呦呦鹿鸣 (2). 食野之蒿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4). 苟余情其信芳 (5). 举手长劳劳 (6). 二情同依依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 20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此题属于后者,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的书写:“呦”“蒿”“已”“芳”“长”。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毕竟,过追讨所谓“不当党产”来对国民党赶尽杀绝,是绿营第一大计。民进党当局的这点小心思,有口皆碑。 ②外媒普遍认为,宫二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在实现空间站梦想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与其他国家加强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将成为大势所趋。 ③3年多来,业领导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施多项改革措施,力推进企业由钢铁生产制造商向服务制造商转变,发转型发展的深层动力。 ④中国描绘的愿景是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世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继续发扬金融危机爆发时G20各成员同舟共济,作共赢的伙伴精神。 ⑤《美丽的爱情传说》通过越剧、提琴、歌舞等多种艺术形态,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仙和白娘子这两个可歌可泣的民间爱情故事。 ⑥为实现高规格、一流水准的演出目标,节目创排已历经一年,论是表演形态还是 技术手段,都独出机杼。 A. ②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此成语为褒义词,不合语境。②大势所趋:整个局势的发展趋向。③运筹唯輯: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④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⑤可歌可泣: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不合语境。⑥独出机杼: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适用范围不当这里应该用“独具匠心”。 18.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 B. 先秦到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以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C. 楚辞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体浓厚的地方色彩。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 20 -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B项,成分赘余,“可以”与“堪”重复,可以去掉“可以”。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于成分赘余的句子要看有没有词语意思重复。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您约我明天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公司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只好改期再谈。 B. 令郎在这次数学奥数竞赛中获得满分,多亏老师您的精心指导,我们全家十分感激。 C. 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一时难以定夺,望你钧裁。” D. 拙作奉上,自己总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A项,“光临”是对客人用的敬辞,对于自身只能说“到”“去”。B项,“令郎”是对方的儿子,此处应为自己的孩子,可为“犬子”。C项,“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故选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在入睡后磨牙,医学上称为“磨牙症”。①___________,但成年人也不少见。该病表现为下颌不由自主地上下左右及前后运动,发出“吱吱”的磨牙声,这时虽然别人听得清清楚楚,②__________。引起夜间磨牙的根本原因是大脑皮层支配颌骨运动区的一部分细胞不正常兴奋,进而导致三叉神经功能紊乱。③____________,当咀嚼肌进入非正常活动状态时,就产生磨牙。 【答案】 (1). 磨牙症虽多见于儿童 (2). 而磨牙者自己却浑然不知 (3). - 20 - 三叉神经支配着人体的咀嚼肌 【解析】试题分析:①处,由“但成年人也不少见”可知横线处所填语句应与其构成转折关系,写出相反句意即可。②处,“虽然”领起转折关系从句,在 横线处写出与“别人听得清清楚楚”相反的句意即可,注意不能缺少关联词。③处,上文说“三叉神经功能紊乱”,下文说“咀嚼肌进入非正常活动状态”,不难看出二者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处于中间横线处所填的语句能表明此二者关系即可。 21. 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①空所填内容不超过6个字,其它空不超过2个字) 【答案】①农历五月初五 ②起源(缘由) ③别称(它称、又名) ④习俗(风俗) ⑤影响(地位) - 20 -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表题中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前几年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另外本题结合高考推断题型,利用图表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难度并不太大。可以根据上面或下面的框中解说提示来填空白处的内容,如:“时间”提醒①填写是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等不同说法”提醒②填写的是起源;“龙舟节”“五月节”“五日节”“诗人节”提示③是别称,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系彩线”等活动可以推知④是填写习俗;最后⑤有难度,考生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端午节”之间的联系概括有一定难度,即在世界上的影响或地位。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不要套作抄袭。 【答案】 移动的箱子 哨声响起,球赛开始,全场欢呼,栅栏外,三个人分别站在三个相同的箱子上,观看着紧张的球赛。最高个的人远高过栅栏,尽情享受比赛,中间的人正好可以观球赛,而最矮的小孩完全被栅栏挡住。但当高个把自己脚下的箱子移给矮个,三人都能享受这激烈的比赛了。就像这样,完美的距离,只相差一个移动的箱子。 我们很多人就像那一个高个子。我们拥有先天的优势,即使没有箱子,也可以满足自己所需,就像上帝的宠儿。相反,社会上也有很多就像那一矮个的孩子,即使得到一点点帮助,也总不及常人所拥有的,在百花盛开时,他们或许就是那个无法绽放的,被上帝遗忘在角落里的野花。 他们需要多一个移动的箱子。 有人愿移动自己那个无关紧要的箱子。 那个愿意移动箱子的人叫杨绛。她是著名的文学创作者,她的才华就是她高个的资本,但她未选择将这个资本作为让自我生活更美好的载体,她选择用她的稿费成立“好读书”基金,来资助好学的困难学生。她选择移动她脚下富足的箱子,让需要箱子的人站得更高,让完美的距离在此被实现。 - 20 - 那些愿移动脚下箱子的人总是露着阳光洒下的温暖,带着远方飘来的花香,带着风带着光带着生命的美与灵魂的雾,走向角落里嘶哑的声音,走向黑暗里充满渴望的眼,用手牵起 另一双手,用心拉动另一颗心。 那站在这箱子上的我们,该选择的是移动还是静立? 毫无疑问,是该选择移动。因为移动,我们身上最美丽的不是外表华丽,不是金钱,最 美最动人的是左边胸口的深处,那颗砰砰跳动的心。 而那一个被移动的箱子里,不是物质化的,不是金钱充盈着,那里面是一种经过情感的熔炼,经过上帝的洗涤,将花香簸入其中,将阳光铺满包装的东西。那是一种只有真诚的心 灵才可以感受到,制造出的东西。 因为一个移动的箱子,一切和完美之间,不再相差遥远的距离。 球队的前锋冲出重重障碍,突发发力,球飞速旋转,球进了。瞬间,观众席上的人都欢 呼雀跃,箱子上的人和移动箱子的人也笑了。 笑得那么灿烂。 真正的公平 隔着一堵围挡,三个身高不同的孩子都想观望墙内精彩的比赛。有人说,为了公平起见,每个人都站在同一高度的箱子上,然而事实上,个子最高的孩子可以全方位地欣赏赛事,个子中等的孩子勉强露出脑袋看到比赛,而个子最矮的孩子,站在箱子上也只能望墙兴叹,一堵冷冰冰的围挡使其看不到比赛。于是有人提议,根据身高来合理分配箱子,个子最矮的借 助两个箱子,最终三人都得以欣赏到比赛。 两种提议在人们眼中看似公平,但在现实生活中又反映出一系列的差异,到底怎样才算 真正的公平呢?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已过,每当各省份的成绩与高招分数线公布后,有人欢喜有人愁。很多人总是抱怨高考各地区差异太大,甚至加分制度的不合理。流言不断,就拿少数民族加分来说吧。有人调侃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特权,说好的民族平等呢?”无奈中流露 出抱怨与不平。 当汉族学生们说着自己的“苦衷”与强调不公平时,又何曾想过,为什么国家要实行现 在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呢?而什么又是真正的公平呢? 我认为,真正的公平不是提供一个完全平等的平台与统一的制度,而是要根据个人不同的发展状况,使各方都得到自己相对满意的结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也相对少,导致教育条件差,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少数民族同胞又理应享受读大学的权利,适当给予加分,合理又合情。况且加分政策的实施,适当降低门槛,有助于少数民族人民接 - 20 - 受高等教育,推动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 可见,公平的天平从来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它一直都在不断调整,以达到最终的平衡.只是人们在寻求真正的公平的这条路上,要不断的开拓。主观臆想的公平,有时并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而看似不平等的制度举措,实则是维护了各方的利益关切,在纷争和协调中达 到了真正的公平。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所给材料是一幅漫画。因为没有文字,只有图画,因此漫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的关键是要看懂图画,看懂图画的构图:1、漫画的形象(人、物)是什么,形象处于什么状态(静止、运动);2、漫画的布局: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理清漫画所有的内容,理清是单幅漫画还是连环漫画,若是多幅漫画则要注意相互间的关系;3、漫画的细节:漫画中形象的特殊性(一般表现为夸张的动作、表情、语言),漫画人物的语言,漫画的题目。 就此漫画而言: 1、漫画的形象:远处的看台,场地中的比赛,一排围挡,个子不一的三个人,三个同样的箱子。显然漫画的核心形象是三个人与三个箱子。 2、漫画的布局:由左右两幅漫画构成,大部分一样,相比较不难看出,左右两幅漫画是一个先后关系。 3、漫画的细节:漫画没有题目,也没有语言性的文字,漫画的核心就在两幅漫画的细微变化上。第一幅图中三人每人一个箱子垫脚,最矮的人看不到比赛,第二幅图中最高个子脚下没有了箱子,而最矮个子的人脚下有两个箱子,三人都能看到比赛。 因此可以有以下立意: 1、从最高个子的人的角度:①可以认为是最高个子的人主动让出箱子,因此立意可以是:“乐于助人,成就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②也可以认为三个人是一起来看比赛的,两个人能看比赛,一个人看不到比赛,显然是不行的,大家都能看比赛才是最好的,因此可以立意:“要有团队意识,整体意识”。 2、从最矮个子的人的角度:①可以认为是最矮个子的人主动去借箱子,因此立意可以是:“善假于物,成就自我”。 - 20 - 3、可以综合考虑:①三个人如何分配三个箱子,才能都看到比赛,从资源分配的角度考虑立意:“合理分配,取长补短”。②对待起点不一样的人,基础不同的人,不能搞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因此也可以立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③当然更深层次思考,三个一样的箱子给三个不同身高的人,虽然看似平等,但结局有喜有忧,因此可以立意:“平均不等于公平”;“平等不并意味着公正”。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