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7-04)

辽宁省鞍山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是按此一分为二而进行的。但对关汉卿而言,他是否也有“戏剧”与“诗”的分别呢?如果有,它们的分别在何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套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一折略同。但杂剧以代言为事,而套数则以自叙为事,此其所以异也。”实际上,杂剧与散曲(王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中收入的套曲,当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实际上还可以继续探讨的。同样的,《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宾白便与杂剧无异。杂剧与散曲的距离是否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遥远?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显然不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断然将《元曲选》收入的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排除于元曲之外,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王氏的区分,至于明代前期朱权、朱有燉继续进行的北杂剧创作,自然应归为“明杂剧”的研究范围。作为历史性研究,这样的区分无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时却不利于较深入的研究。我们现在面对的元杂剧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及明万历年间的明抄、明刻本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错讹、残缺甚多,并不能代表元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而朱有燉的杂剧现存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藩府原刻本,由于朱有燉作杂剧有意追求“金元风范”,所以他的现存剧作可能反映出一些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又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半个世纪以来,除孙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作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对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特别是其中的抄本杂剧,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抄本杂剧可能反映了元杂剧表演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80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华戏曲》杂志的同仁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绛元墓戏雕的发现以及山西上党《迎神赛社礼节传簿》的发现,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戏曲文物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并没有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有的研究者习惯于沿着既有的逻辑思路奔驰,昧于纸上而不及地上。如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元杂剧的流布等问题,如果忽略戏曲文物的研究而径直作出结论,都是很危险的。‎ 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倍受青睐,元曲研究(主要是元杂剧)适逢其时。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有“人民性”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性”也得到高度评价。在雅与俗的取舍之间,元曲似乎总近于“俗”,所以与文人士大夫的雅词属两家。从建设看,也有理由分别归为曲学与词学。但元曲果真属于“俗文学”‎ 么?元曲乃宋金词之变,这是明清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今人多以为是无根之谈。在近人吴梅、王易等研究者那里,词、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赵山林先生对金词、元曲关系演变的考察,或可开阔我们的视野。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仅仅凭借《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和《全元散曲》,外加上《录鬼簿》《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在过去不够,在今日更显局促。多一点纵横上下,很有必要。‎ ‎ (摘编自邹德艳《别耍赖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有改动)‎ ‎1.下列有关“元曲”的内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般来说,元曲是由元杂剧和元散曲两部分组成的。但实际上,杂剧与散曲有时并不易分别。‎ ‎ B.按照通常理解,元杂剧属于“戏剧”,而元散曲则属于“诗”,而有些套曲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还有待探讨。‎ ‎ C.《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等便成了杂剧,这说明杂剧和散曲二者的区别不大,不能简单地分为戏剧或诗。‎ ‎ D.杂剧和散曲的两分法是不科学的,这给我们深刻地理解元曲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而对元曲进行分类研究是不可取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不能说明元杂剧创作的真实情况,而朱有燉杂剧由于追求“金元风范”,故可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杂剧创作的“真实面目”。‎ ‎ B.近代有的研究者在戏曲文物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这些成绩并未在同期或者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元曲研究已经步入一个认识的误区。‎ ‎ C.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白话文学”“俗文学”具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备受青睐,元曲因有“丰富的人民性”而适逢其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 ‎ D.明清时人们认为元曲是宋金之词的延续发展,而现代人多不同意这一观点,但从历史的角度多一些纵横上下,对于当今的元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同一宫调中的各曲合为一个套数,大体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杂剧为代言,套数为自叙。‎ ‎ B.《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被发现时,虽引起很大轰动,但并没有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原因在于它出自贵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 C.戏曲文物研究确实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有的研究者习惯于因循已有的思路,忽略戏曲文物研究直接就做出结论。‎ D.元曲有“丰富的人民性”,因此受到高度评价:但至于究竟属于“雅文学”还是“俗文学”,一直以来也没有定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门 凌可新 ‎ 这里有一条小巷。小巷曲里拐弯着,不知有多深多长,巷的这边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一行字:此处通向美好。‎ 美好具体是什么,各人有各人的解释。各人都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发挥想象力。但有一点,只要是美好的,那肯定就是美好的。一千种解释一万种解释,美好就是美好。‎ ‎  八十岁的我站在这条巷口。面对着牌子上说的美好,我觉得通过这条巷能回到我的青年时代,回到那青春勃发的从前。一个人,真正美好的不正是那样的一段时光吗?如果能从那时再重新开始,我会把自己的人生打扮得更美好的。‎ ‎  我稍稍犹豫了一下,往里走了。‎ ‎  巷子那么地长,长得使我不由自主地气喘吁吁着。好在我手里有一支拐杖,我还能够走到尽头。‎ ‎  尽头是一扇门,一扇看上去已经有一百年一千年没有开启过的门。门上,挂着一把巨大的长满着锈蚀的铁锁。‎ ‎  原来是一条死巷。原来这扇门早就被锁死了。原来这里并不通向我的青年时代……‎ ‎  我沮丧起来。我怔怔地站了片刻,慢慢转过身,别耍赖往回走了。‎ ‎  五十岁的我路过这条小巷的巷口。这块牌子吸引了我。此处通向美好。美好不就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一种有别于过去的痴恋么?这样的一种情感能让人到中年的我热血沸腾。我没有犹豫,脚步一拐,进去了。‎ ‎  巷子不算太长,也就一千多米吧。我拐弯抹角着就走到了巷子的尽头。‎ ‎  尽头是一扇门,一扇看上去已经有五百年八百年没有开启过的门。门上,挂着一把巨大的长满着锈蚀的铁锁。‎ 原来是一条死巷。原来这扇门早就被锁死了。原来这里并不通向我功成名就后的痴恋,并没有我需要的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钱,并没有那件觊觎多年的没事儿从天上掉下来……‎ ‎  我站在那里,死死地盯着那把令人厌恶的大锁。我真想找一把铁锤砸碎了它。但我看了看自己保养得很好的名人的手,慢慢转过身来。我往回走了。‎ ‎  二十岁的我匆匆跑过巷口时,不经意地一瞥,这行大字就扑入了我的眼睛。此处通向美好。我的心怦然而动。美好……美好这个词简直太美好了。它让我浮想联翩。比如初恋比如事业比如成功比如名位比如做官比如……我一转身,往巷里跑去。‎ ‎  巷子不算太长,也就几百米吧。我一口气就跑到了巷子的尽头。‎ ‎  尽头却是一扇门,一扇看上去已经有三百年五百年没有开启过的门。门上,挂着一把巨大的长满着锈蚀的铁锁。‎ ‎  原来是一条死巷。原来这扇门早就被锁死了。原来这里并不通向我所渴望的种种美好,原来它只是哄骗我多跑这么一段路程……我冲着这扇门笑了笑,甩了甩头上潇洒的发,转身往回跑去。我有许多的地方可以去,我不必在这扇打不开的门前犹豫和沮丧。‎ ‎  五岁的我对这块醒目的牌子很好奇。上面的字我只认识前面的几个,我念了一遍,此处……向……好……这个好字吸引了我。好是什么?什么是好?好吃的东西?好玩儿的玩具?好看的画册?我被这个字吸引进了小巷。‎ ‎  小巷长长的,充满着一种从来也没有过的诱惑。我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终于走到了小巷的尽头。‎ ‎  尽头却是一扇门,一扇看上去已经有好几百年没有开启过的门。门上,挂着一把巨大的长满着锈蚀的铁锁。‎ ‎  原来这是一条只有一扇门的小巷。这扇门通向哪里呢?门的那边是不是就是那些好……呢?如果是,为什么又要挂上一把铁锁呢?我摸了摸兜,我没有钥匙。可是在我不多的经验里,我知道,所有的门都应该能够打开。‎ ‎  我推了一下门。门竟然真的打开了。原来……原来门上的这把锁并不是一把真正的锁。它只是……画上去的……‎ ‎  我穿过这扇门。我走进了里面。我看到了我根本就想象不出来的……美好……‎ ‎(选自《2014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火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题目“门”具有象征意义,它启发读者,每个人面前都可能有一扇能够打开的人生之门,门内是美好的世界。‎ ‎ B.“美好具体是什么,各人有各人的解释”一句是小说的线索,因为“我”的一生都在想进入这扇通向美好的门。‎ ‎ C.小说中不同年龄的“我”走在巷子里时,遇到了长度不同的巷子,年龄越大巷子越长,“我”走得也就更艰难。‎ ‎ D.小说以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来讲述故事,写出了“我”五岁至八十岁这一生命历程中的不懈追求与取得的成就。‎ ‎5.五十岁和二十岁的“我”在见到门被锁死后,各有什么想法?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写“我”站在“一扇门”前,从八十岁写到五岁,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此君一出天下暖 ‎ 新科举人于府衙赏花,吟诗作画,有画牡丹者,有画荷者,有画菊者,熊希龄则画了一株棉花。画史上何曾见过以棉花入画?他不动声色,在留白处题写了“此君一出天下暖”七个字——熊借棉花言志,震动全场。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 ‎ ‎ 熊希龄出生于湘西凤凰城沱江河畔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幼时即有神童之誉,稍大又凭满腹才情名满三湘。二十四岁顺利中了进士,与张謇同榜。在殿试时,光绪帝在他的考卷上朱笔御批:“笔摇五岳,气行全球,横扫五大洲,杰作也。”年纪轻轻就被“点翰林”,仕途可谓顺风顺水,前途无量。‎ ‎ 可是,就在他入选翰林院不到两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 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腐朽如搞木的清政府,已承载不了他的理想之舟,“分道扬镳”势在必然。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以在籍翰林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戊戌政变失败,“六君子”被杀。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也被清政府“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 ‎ 寒来暑往,岁月更替,静待中的熊希龄等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国内立宪呼声如浪潮高涨,一向闭关自守的清廷和心扉紧闭的西太后,迫不得已派遣五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新任湖南巡抚端方是其中之一。端方惜爱熊希龄之才,机会来临,他就大力保荐,就这样,熊希龄充任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 ‎ 这番国外游历,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回国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又奏调他任东三省屯垦局会办,兼奉天造币厂总办。东三省的经济,在他的长袖善舞下,如雨后春笋,一派生气,熊希龄的头上,也冠了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湖南前后三任巡抚都非常赏识熊希龄。三任巡抚中,端方、赵尔巽是清廷倚重的股肱之臣,陈宝箴是维新派骨干,他们的竞相举荐,足以证明熊希龄这位“三湘有为之士”的才识和能力。‎ ‎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粉饰太平,竭力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阁的不二人选。熊希龄组阁原则为“不问党不党,只问才不才”,于是,熊氏内阁有“第一流人才内阁”和“名流内阁”之称。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渴望有番作为,力图建立起“真正共和国”。‎ ‎ 可是,袁世凯让熊希龄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门面对付国民党。目的达到后,“名流内阁”便沦为累赘。书生到底敌不过政客,熊希龄处处被袁世 凯玩弄于股掌之中。当了袁世凯炮灰和祭品的熊希龄,在众人唾骂声中,人生跌入谷底,无可奈何地输给了那个乱世。‎ ‎ 好在上帝总是在合上门时,给人开一扇窗。熊希龄开始筹办管理香山慈幼院,穷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民国从此多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大家。熊希龄的这次转身,缘于1917年的一次大水灾。为救济灾童,他先在北京设立慈幼局。1920年香山慈幼院正式开院,一次就招录了640名孤贫儿童。六年后,在院儿童已接近两千人。‎ ‎ 熊希龄把香山慈幼院打造成一所特殊学校,一个新式教育的试验园地。慈幼院最大不同处,在于推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体制,且对孤贫儿童的衣、食、住及学习、生活用品全免费。慈幼院的教育理念和创办实绩,为当时社会所公认。它自婴儿教保园、而小学、而中学、而补助升入大学,贯彻全部教育阶段;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兼施,“学校与工厂齐办,小学得职业陶冶,初中得职业试探,高中得职业专修”,形成完整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慈善教育先河。尤其是他创建的“小家庭”教育模式,比奥地利的世界第一所国际SOS儿童村还早了15年。慈幼院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作为院长的熊希龄,利用自己的地位,向社会募捐,向政府别耍赖呼吁拨款。1932年,还将全部家产悉数捐充儿童幸福基金。‎ ‎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久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他宣布香山慈幼院中学全部男生停止文化课学习,集中到北平青龙桥三校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将达到一定年龄的学生输送给冯玉祥的抗日部队做后备军。他多次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1933年4月,他亲率红十字会救护队前往喜峰口、古北口前线慰军。后来又组织慈幼院内200多名男生为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组织女生参加红十字救护队,到战区医院看护伤兵和难民。淞沪会战,他还以老病之躯,率领上海红十字会会员,日夜穿行于伤兵难民间,出入于枪林弹雨中。‎ ‎ 熊希龄决心奔赴国难,他做好了死在战场的准备,他办的两件事格外令人瞩目:一是为自己在香山建了生圹;二是将自己全部家产捐充慈善。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港为难民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因积劳成疾,熊希龄突发脑溢血,抛下他未竟的事业、深爱的妻子和数千名嗷嗷待哺的孤贫儿童,走了。‎ ‎ 在熊希龄故居,至今还张贴着蔡元培撰写的那副挽联:“‎ 宦海倦游,还山小试稚幼院;鞠躬尽瘁,济世愧无老子军。”一言道尽熊希龄一生的悲欢。这世上,总归有懂他的人。‎ ‎ (节选自施立松(《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有增删)‎ ‎7.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早年的熊希龄可谓春风得意。二十二岁中举,二十四岁中进士,且与张謇同榜,考卷还得到光绪帝的朱笔御批。‎ B.民族危亡之际,熊希龄充满豪情壮志,向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并在新政的推行中贡献了力量。‎ C.熊希龄是中国慈善教育的开拓者,经营香山慈幼院,推行“三合一”教育体制,贯彻全部教育阶段,形成完整教育体系。‎ D.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组织慈幼院男女学生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适龄男生作为冯玉祥抗日部队的后备军参加军训。‎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熊希龄出生于显赫的家族,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表现出聪颖的智慧,享有“神童”之誉,名满三湘。‎ B.熊希龄中进士点翰林步入政界,仕途—帆风顺,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又得到端方的大力保荐,充任随员。‎ C.熊希龄经历国外游历后,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经验,治理东三省时,经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惊叹。‎ D.熊希龄渴望有番作为,组建人才济济的一流内阁,却被袁世凯利用和欺骗,一番付出,付诸东流,自己也跌入仕途的谷底。‎ E.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之时,熊希龄捐出家产为国纾难,不辞老迈亲历前线,为祖国和人民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请结合熊希龄的人生之路,谈谈你对“此君一出天下暖”的认识。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彭韶,字凤仪,莆田人。天顺元年进士。锦衣指挥周彧,太后弟也,奏乞武强、武邑民田不及赋额者,籍为闲田。命韶偕御史季琮覆勘。韶等周视径归,上疏自劾曰:“真定田,自祖宗时许民垦种,即为恒产,除租赋以劝力农。功臣、戚里家与国成休,岂当与民争尺寸地。臣诚不忍夺小民衣食,附益贵戚,请伏奉使无状罪。”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 孝宗即位,召为刑部右侍郎。嘉兴百户陈辅缘盗贩为乱,陷府城大掠,遁入太湖。遣韶巡视。贼已灭,乃命兼佥都御史,整理盐法。寻进左侍郎。韶以商人苦抑配,为定折价额,蠲宿负。悯灶户煎办、征赔、折阅之困,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生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彗星见,上言宦官太盛,不可不亟裁损。因请午朝面议大政,毋只具文。已,又言滥授官太多,乞严杜幸门,痛为厘正。帝是其言,然竟不能用。‎ ‎ 四年秋,代何乔新为刑部尚书。御史彭程以论皇坛器下狱,韶疏救,因极陈光禄冗食滥费状,乃命具岁办数以闻。荆王见潚有罪,奏上,淹旬不下。内官王明、苗通、高永杀人,减死遣戍。畿内民冒充陵庙户及勇士旗校,辄免徭役,致见户不支,流亡日众。韶皆抗疏极论,但下所司而已。‎ ‎ 韶莅部三年,昌言正色,秉节无私,与王恕及齐新称三大老,而为贵戚、近习所疾,大学士刘吉亦不之善。韶志不能尽行,连章乞休,乃命乘传归。月廪、岁隶如制。明年,南京地震,御史宗彝等言韶、乔新、强珍、谢铎、陈献章、章懋、彭程俱宜召用,不报。又明年,卒,年六十六,谥惠安,赠太子少保。‎ ‎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 B.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 C.绘八圈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 D.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锦衣,即锦衣卫,明代开始设立的军政特务机构并为清朝统治者效仿设立。‎ B.言官,即监官和谏官,并称台谏,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 C.百户,金初设置,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明代卫所兵制也设置了百户所。‎ D.徭役,始于先秦《周礼》,规定各级地方官有征民服役的职责。汉承秦制,有更役、正卒、戍卒等,并可纳钱代役称更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韶忠于职守,不畏权贵。他接受皇帝的命令,与季琮重新审查没收民田一案,陈述事实,反对权贵与百姓争夺尺寸之地。‎ B.彭韶临危受命,体贴民情。他在陈辅攻陷府城大肆抢掠时,接受朝廷巡视任务,歼灭了盗贼。他同情商人,为之减负,怜悯灶户的苦楚,为之上书等。‎ C.彭韶极力上疏,直言劝谏。他极力陈述光禄寺供品过度浪费、百姓冒充陵庙户及勇士旗校等事。皇帝却列此不理不睬。‎ D.彭韶不徇私情,为人所忌。他在刑部任职,秉持节操,与王恕、何乔新并称三大老,为贵戚等权贵排挤,不能尽施抱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 ‎(2)已,又言滥授官太多,乞严杜幸门,痛为厘正。帝是其言,然竟不能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属于古体诗,通常是四联八句,颔颈两联各自对仗。本诗的颔颈两联对仗工稳精妙,可为典范。‎ ‎ B.首联点明了相送的时间和地点。“烟波”给送行披上凄迷色彩,“孤雁”则更添一层惆怅。“阻”似指视线受阻,又似指行舟受阻,含义丰富,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 C,颔联写朝廷全师出征,诸将会集南河,暗示“北虏”强大。由于这些消息来自传闻,所以说“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 ‎ D.颈联是虚写,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句写孔到彼处后将无同乡伴侣的处境,“塞草”句运用反村手法写出边地的荒寒寂寥。‎ ‎ E.尾联赞扬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并相信孔巢父凭借自身的才华,会顺利建立功名。这一联一扫上文哀怨低沉的基调,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1)《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军沿江而下、军容盛大的句子是:“ , 。”‎ ‎(2)《蜀遭难》中引用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 ‎(3)李商隐《无题》中“ ”一句,推想了对方愁苦伤怀的境况;自己此时则长吟不寐、感到冷月侵人。‎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须贾回国,不仅不赞一词,反向相国魏齐诬告范雎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范雎拷打得体无完肤。‎ ‎ B.“萨德”入韩使中韩关系降到了冰点,韩国经济遭到重创,首当其冲就是韩国的娱乐业。‎ ‎ C.对于在缺水城市用洒水降尘治霾,有专家认为,这就是扬汤止沸,因为洒水对扬尘有作用,却抑制不了雾霾。‎ D.尽管本书语言稍显煞有介事,仍然凸显了大卫·欧蒙德爵士的实践知识、丰富常识和庄重文风。‎ E.在90多亿元的大力整治下,如今这里的环境得到彻底改善,水清草绿,燕语莺啼,百年前河清海晏的生态景观得以重现。‎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体育教育旨住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需要教师尽量用赞赏、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给予鼓励。‎ B.第十—届“中国航展”在珠海盛大开幕,观众不仅可以看到首次亮相的歼-20等飞机的实物展示,还可以观赏到外国飞行表演队的精湛特技表演。‎ C.世界心脏组织联会将每年的9月25日定为世界心脏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成人心血管系统疾病已成为引发突然猝死的头号凶手。‎ D.日前,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相关意见提出,河北省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路、铁路、市政公用设施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唐代取士, ① 看考试成绩, ② 要有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的推荐。 ③ ,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 ④ 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⑤ 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 ⑥ 不乏其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既 也 为此 既然 因而 就 B 一是 二是 于是 纵然 然而 也 C 不只 也 所以 虽 可是 并 D 不仅 还 因此 确实 但 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人对于水的研究、水的开发和认知, ① ,然而,现代人为了健康,强迫自己去喝地球上本不存在的、用“科举”人为制造出来的水,如“纯净水”、“富氧水”、“电解水”等,使饮水违背了人类进化过程对自然界水的适应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反而产生了健康隐患,真可谓是: ② 。所以,我们讲健康水,研宽健康水,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寄望于往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否则, ③ 。‎ ‎2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根据下图,请简明、有条理地表达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9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前些日子,一张纽约街头的父子背影照(图1)在上被疯狂转发,图中华人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水淋湿,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背着书包行走的儿子头上。随后也有人在上晒出了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图2),并表示“小女孩也挺开心的”。两张照片中两位父亲截然不同的做法引发了无数友和亲子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 别耍赖 ‎ 图1 图2‎ 对于上述两位父亲的做法,你怎么看?请结台自己的生活体验,比较两种做法,阐述你的意见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答案及评分标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