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新闻阅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新闻阅读学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新闻阅读 学案 题型 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与结构特点 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新闻类文本阅读通常考查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五类体裁。‎ ‎ ‎ ‎ ‎ ‎(一)关于标题 ‎[2017•吉林省质检]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试探析本文标题的妙处。‎ 其他设问方式:‎ ‎(1)请分析这则新闻标题的精妙之处。‎ ‎(2)新闻标题×××,能否换为×××?请说明理由。‎ ‎(3)新闻的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关于导语 ‎[2007•山东省卷] 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其他设问方式:‎ ‎(1)试结合文体特征和文章内容回答,本文开头一段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这则描述式新闻导语的作用。‎ ‎(三)关于写作背景 ‎[2007•山东省卷] 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其他设问方式:‎ ‎(1)新闻中为什么要插入×××材料?‎ ‎(2)新闻用较长篇幅介绍了×××事件(人物)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上面这篇报道中的最后一段属于对新闻背景的介绍,能否删去?为什么?‎ ‎(四)关于结构的合理性和独特性 ‎[2017•河北省唐山市模拟] 这篇通讯没有在开头直接写明新闻的几个要素,而是去描写草地风景和农民外貌,请问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其他设问方式:‎ ‎(1)新闻一般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安排结构,本文为什么提前告知事件的结果?‎ ‎(2)采用小标题形式安排新闻结构,有什么妙处?‎ ‎(3)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则新闻结构的独特之处。‎ ‎ ‎ 新闻常见结构类题型答题技巧 ‎1.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5角度”‎ 角度 分析 分析标题特点及其作用 先看新闻的标题是引题、主标题,还是副标题。标题不同作用也不同,所以要弄清楚新闻标题的特点,然后据此分析其作用。‎ 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侧重于修辞手法,因此在解答时,先明确判断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说明这一手法的作用。‎ 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新闻标题往往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揭示新闻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可以根据标题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标题对新闻主题所起的作用。‎ 分析对表达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新闻标题的拟定,倾注着记者的心血,凝聚着其鲜明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明确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就需把握记者的观点和情感。‎ 分析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和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新闻标题涵盖新闻的主要内容,这是群众获取信息的第一印象。同时,新颖别致的标题,能够造成悬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这就需要分析标题是如何做到吸引读者的。‎ ‎2.分析新闻导语的作用“3角度”‎ 角度 分析 内容角度 导语属于哪类导语,写了什么事实,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等。‎ 结构角度 导语概括了新闻事实,是总写,引出下文对事实的展开。‎ 社会、读者角度 如导语突出了新闻价值、吸引读者等。‎ ‎3.分析新闻背景的作用“5角度”‎ 角度 分析 背景与内容角度 说明或解释新闻的主要内容或对新闻发生的原因进行诠释说明,使新闻通俗易懂。‎ 背景与主旨角度 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充分体现新闻价值,强化主题。‎ 手法角度 用背景对主要内容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等。‎ 作者角度 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丰富新闻内涵角度 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可读性更强。‎ ‎4.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3角度”‎ 角度1 从能否表现出新闻内容和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 角度2 从结构是否完整的角度思考。‎ 角度3 从是否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的角度思考。‎ ‎5.分析新闻构思的独特性“3角度”‎ 角度 分析 抓对比点 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对表现新闻主旨、新闻文体特点、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抓相似点 分析物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对表现新闻主旨、新闻文体特点、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抓相关点 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表现新闻主旨、新闻文体特点、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 ‎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凤舞蓝天 ‎——国航金凤乘务组的故事 ‎7月18日,钟丽打开微信,“MH17在俄乌边境坠毁,机上无幸存者”的有关消息正不断更新。作为空姐,她深知这样的灾难意味着什么。‎ 自入行以来,钟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如今,她已成为金凤乘务组第十三任主任乘务长。‎ 过去20年,“金凤组”始终是全行业公认的典范与标杆,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每名空乘都以进入“金凤组”为荣。一代代“金凤组”组员用真诚、优雅和创新的服务,为万千旅客带去了美好而独特的空中体验。‎ ‎“他给予了我一生的感动”‎ 说“金凤组”的故事,不能不提耿丽萍。‎ 她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空姐之一,也是“金凤组”第一任主任乘务长。‎ ‎20世纪90年代,乘坐飞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乘客身份多样,对机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原民航总局提出了“服务上台阶”的要求,并掀起创建“青年文明号”的热潮。耿丽萍再次脱颖而出,以充满爱心的服务赢得无数乘客的赞誉。‎ 一次国内回京的航班,地勤抬上来一位肝癌晚期的老人。他一路不吃不喝,甚至连眼睛都不曾睁开。然而,耿丽萍却没有放下他不管,她用温水滋润老人干裂的嘴唇,还用小毯子做了个简易的帽子帮他挡风。‎ 快到北京时,耿丽萍用温热的毛巾给他擦脸擦手,并宽慰他说:“马上到家啦,您也精神精神。”此时,一大滴眼泪从老人的眼角流出。“我明白,他是对我全程的服务表示感谢,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给予了我一生的感动。”耿丽萍说。‎ 正是凭着一颗善良的心和周到的服务,耿丽萍带领的乘务组被团中央、原民航总局授予了“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后来,这个乘务组与中韩航线乘务组合并,正式组建为金凤乘务组。‎ ‎“那是我见过最灿烂的笑”‎ ‎1月,在北京飞往印度德里的航班上,钟丽例行巡视着客舱,突然,普通舱里抱着孩子的一对蒙古夫妇大声呼叫起来,孩子四肢抽搐,嘴唇发紫,情况危急。孩子的父母不会英语。钟丽起先以为孩子可能呛奶了,后来发现孩子有心脏病。孩子的父母隐瞒病情登 机,打算带孩子去德里做手术,不想中途病发。在听从医生“全程吸氧”的建议后,钟丽立即与机长沟通,评估备降机场救助条件,评估机载急救氧气设备使用时间,观察孩子吸氧后的状况……‎ 那是一个全体乘务组无眠的航班。快到德里时,孩子已明显好转,落地前再次巡舱,钟丽特意蹲在孩子面前看他。孩子居然紧紧抓住钟丽的食指,露出了微笑。‎ ‎“那是我见过最灿烂的笑。”钟丽说。‎ 抢救病人、照顾小旅客、在空中为小朋友庆祝生日,类似的故事在“金凤组”时有发生,这使得“金凤组”服务的机舱总是充满温情。‎ ‎“英雄的父亲,我们都是您的儿女”‎ 中国航空公司中,国航是唯一载国旗飞行的。这种特殊性使得“金凤组”承担着重要专包机服务的光荣使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金凤组”都是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勇挑重担。‎ ‎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专机前往贝尔格莱德运送伤员和遇难者遗体回国。在机上服务的就是“金凤组”。飞越北约军事封锁下的南联盟领空,前往战火纷飞的贝尔格莱德,危险不言而喻。而如何安慰乘客中烈士的亲人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烈士朱颖的父亲朱福来从上飞机后就不吃不喝,怀抱着带给女儿、女婿的鲜花不停地流泪。乘务员李凤阁全程为老人送水送饭,不停地劝解他:“为了您自己的身体,吃口东西吧。”老人被打动了,他对李凤阁说:“见到你,我好像又看到了自己的女儿。”‎ 乘务长陈建华提议,为老人写一个横幅来抚慰他。大家立即行动,在横幅上写下:“英雄的父亲,我们都是您的儿女!”‎ 航班准确降落前两小时,贝尔格莱德还在爆炸声中。此时它的国际机场仍弥漫着硝烟,就在这种情况下,断航两个月后,它第一次迎来了中国的大型飞机。‎ ‎“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时刻豁得出来。”这是“金凤组”对自己的一贯要求。‎ 后来,在“非典”时期的运营中,在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中,在利比亚大撤侨中……“金凤组”一直活跃在最前线。‎ 曾经参加过利比亚大撤侨的张一兵说,在国航,在“金凤组”,一不小心就能见证历史,这不是很有意义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前三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前三段”“哪个部分”暗示前三段应是新闻导语。第二问“作用”,已提示本题属于“分析导语作用”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可参照[答题技巧2]。‎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内容角度 第1自然段“MH17”坠毁是新闻的________。‎ 第2、3自然段交代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角度 “典范与标杆”“真诚、优雅和创新的服务”为全篇______________。‎ 社会角度 歌颂钟丽爱岗敬业,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背景 钟丽的身份及她引以为荣的“金凤组” 奠定了感情基调 “金凤组”的整体精神风貌 ‎[尝试答题] 属于导语部分。作用:①交代“坠机”背景,引用钟丽的身份,烘托“金凤组”成员的形象;②概括钟丽爱岗敬业的品质,突出“金凤组”的典范性,揭示其精神风貌;③为报道选定方向,奠定基调。‎ ‎(2)这篇通讯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第一问考查标题特点,可以从与人物的关系及所处文章的位置来分析;第二问考查“作用”,可知本题为“分析新闻结构特点”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小标题来源于人物所说、所写的话。第二问答题角度可参照[答题技巧4]。‎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人物和主题 小标题关键词“感动”“最灿烂的笑”“我们都是你的儿女”等表现了人物的______,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特点 直接引用人物语言,体现了新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高尚品格 她们爱岗敬业的可贵精神 真实性、客观性 ‎[尝试答题] 特点:三个小标题都来源于人物所说、所写的话,且是直接摘取、引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句话。‎ 作用:直接援引人物所说、所写的话,既直接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又具体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服务品质等,凸显了“金凤组”的行业典范性。‎ 题型 新闻的文本赏析与评价探究 新闻的文本赏析突出表现在新闻语言的特殊性和新闻写作的艺术技巧上,评价探究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并恰当联系现实揭示出新闻的丰富意蕴和社会价值。‎ ‎ ‎ ‎(一)探究真实性 ‎[2010•山东省卷]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新闻语言要求真实准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所选文段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探究技巧的巧妙性 ‎[2010•山东省卷] 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 其他设问方式:‎ ‎(1)这则新闻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这则新闻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三)探究社会功用 ‎[2010•山东省卷]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其他设问方式:‎ ‎(1)这篇新闻报道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你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怎样做才能具有正面的社会效应?‎ ‎(2)新闻报道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请探析各方面的关注点是否相同。‎ ‎ ‎ 一、新闻赏析与评价探究答题角度 ‎1.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1)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 ‎(2)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 ‎(3)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 ‎(4)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 ‎(5)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 ‎2.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1)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 ‎(2)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3)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 ‎(4)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3.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 ‎(1)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2)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分析表达技巧对受众的影响。如:能否让受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能否让受众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能否让受众把握新闻的主题,能否凸显新闻的社会效应等。‎ ‎4.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 ‎(1)概述相关事实;‎ ‎(2)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素质);‎ ‎(3)阐明所受的启发(相同、相反)。‎ ‎5.评价新闻产生的社会功用 ‎(1)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2)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3)巧论述,即就所引论据做必要的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4)善总结,即回扣观点,简要总结。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同时注意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二、常见题型答题策略 评价探究解题4步骤 第一步:研究题干,把握答题重点 第二步:注意提示语,把握答题方向 内引型——从原文筛选信息来答题。‎ 常见提示语:①请联系原文;②请结合文本内容;③就其在文中的……作分析。‎ 外联型——结合实际或自己的想法来答题。‎ 常见提示语:①请结合现实……;②对此,你如何评论。‎ 内外结合型——把上面两者结合起来答题。‎ 常见提示语:①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现状(现实);②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对……的了解;③这则新闻向我们提供了一些……你有什么建议(看法);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⑤从文中看……你怎样看;⑥请你分条陈述这则新闻获奖的理由。‎ 第三步:根据原文,思考现实 第四步: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 ‎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张金霞:“我只是传递一种精神,‎ 让更多的人关爱贫困失学儿童”‎ ‎——记全省先锋引领行动“陇原 先锋岗”荣誉获得者张金霞 社会人士说她是爱心救助的“牵线人”,农民群众说她是大伙儿心中的“大好人”,同事说她是平凡人中的“大能人”……‎ 她,就是清水县财政局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副主任张金霞。‎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她十几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到救助贫困儿童、关爱下一代的慈善事业中。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13年里,她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一对一”救助贫困失学儿童活动,用爱心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乐章。‎ 架起爱心人士和贫困儿童之间的“连心桥”‎ ‎2001年,张金霞负责实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LPAC项目工作。在深入项目乡村发放小额贷款,帮助贫困妇女创收的过程中,她目睹了许多贫困家庭的状况,尤其是在看到孤儿、单亲家庭子女因生活困难、家庭变故无法上学,部分在校儿童时刻面临辍学时,她深受触动,决心救助失学儿童。‎ 此后,她坚持利用媒体宣传、电话联系、散发儿童资料以及创办贫困儿童救助网站等多种形式,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注贫困儿童,架起爱心人士和贫困儿童之间的“连心桥”。‎ 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先后有全国各地的1 000多名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累计为清水县1 100多名贫困儿童资助书包、文具、书籍、衣服、食品等各类学习、生活用品8.6万余件,救助金额100多万元。‎ 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开拓创收渠道 为摸清贫困儿童家庭的真实情况,张金霞和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挤公交车、骑摩托车,有时甚至徒步几十里……‎ ‎10多年来,张金霞走访了18个乡镇的3 000多户贫困家庭,建立贫困儿童救助档案2 000多份,救助贫困儿童1 100多名。‎ 每当在村里调查、回访时,总会有孩子把核桃、苹果等悄悄地塞到她的手里。张金霞说:“每次遇到这种情形,我都非常感动,因为给予比索取更能让人感到快乐。”‎ 在多年的救助行动中,她常说:“救助工作只能帮助贫困失学儿童暂时完成学业,要彻底改变贫困儿童家庭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为此,她和同事多次深入贫困儿童家庭,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鼓励其发展产业,并协调邀请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儿童家庭开拓创收渠道,增加收入。‎ 公布详细资料,使救助工作公开透明 为让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行列,张金霞创建了清水县贫困儿童救助网站,在互联网上发出《救助贫困儿童倡议书》。‎ 她在倡议书中写道:“个人的力量是极其微薄有限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召唤社会各界有爱心的人,一起参与到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行列中来,让爱的阳光和希望的雨露洒遍清水大地的每个角落,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都能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目前,清水县贫困儿童救助网站参与人数有1 600多人,日访问量有300多人次,成为救助贫困儿童的有效平台。‎ 她在救助网站上公布了个人详细资料,并将贫困儿童档案、资料、照片、学校负责人、家庭联系方式提供给已确定的资助人,让资助人自主确定救助方式,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救助活动,为资助人与贫困儿童家庭、学校之间建立了“面对面”的关系。‎ 但有部分资助人不愿透露个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直接将救助金汇到她的个人账户。针对这一情况,她通过网站多次与资助人进行沟通,及时将救助金及救助用品发放到被救助儿童手中,并将物资发放照片反馈给资助人,使救助工作公开、透明。‎ 只要人人都伸出关爱的双手,世界就会多一份光彩。张金霞说:“1 000多个孩子的救助仅凭我一人之力难以承担,我只是在传递一种精神,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关爱贫困失学儿童。”‎ ‎(选自“中国文明网”,有删改)‎ 这篇新闻报道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已告诉考生此题为探究题型。“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暗示此题为“写作特点探究”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写作特点探究”涉及面很宽,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新闻语言、新闻结构等。‎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标题角度(标题艺术) 主标题引用人物原话,副标题点明人物事迹,两者结合,非常醒目,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标题(新闻结构) “贫困儿童”“贫困户”“救助工作”逐层深入,____________。‎ 结构(行文结构) 前三段用“爱心”“大好人”开篇;最后一段“我只是在传递一种精神……”紧扣新闻标题;中间三个小标题逐层深入,全文用________的结构,有序严谨。‎ 引用(表现手法) “张金霞说……”“她在倡议书中写道……”这些直接引用,增加了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新闻内容,又奠定了全文基调 深化内容 总分总 真实性与客观性 ‎[尝试答题] ①直接摘引新闻人物的话语做标题,真实醒目,主旨鲜明,意义深远。②以小标题层构事件,深化内容,突出主题。③开篇采用抒情性的议论排比句,直点其人,切中要点,目标明确。④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报道事件,言简意赅,而且详略得当,点面结合。⑤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模式,结构严谨,而且前后呼应,浑然一体。⑥用具体的事实说话,用人物的语言作证,突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提醒 完成专题强化训练(四十二)‎ 学案3 访谈阅读 一、访谈的定义 访谈,指的是对某个人、某件事或某种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二、访谈的分类 答记者问、现场目击记、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 三、访谈的特点 ‎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全求大,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访谈的问题大多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思想主题。‎ ‎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应当有一定的典型性,即访谈的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 题型 考查访谈的内容与观点 ‎ ‎ ‎(一)访谈内容 ‎[2014•广东省卷] 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2012•广东省卷] 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 其他设问方式:‎ ‎(1)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围绕×××,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倡导?‎ ‎(二)访谈观点 ‎[2014•广东省卷] 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 ‎[2012•广东省卷] 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其他设问方式:‎ ‎(1)怎样评价×××的这一观点?‎ ‎(2)怎样理解×××的这句话?‎ ‎ ‎ 把握访谈内容“四步走” 第一步:迅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第二步: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内容。‎ 第三步: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第四步: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把握访谈观点“四注意” 一、访谈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谈话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访谈对象对问题的回答之中的,注意对访谈内容的解读、对所作回答的处理与分析,因为这是获取访谈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必由之路。‎ 二、注意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这需要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所说的文字进行归类合并,从中找出观点所在。‎ 三、注意访谈的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也往往是评价点。‎ 四、注意访谈的背景、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 ‎ ‎ 例1 [2014•广东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 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的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概述”“过程和结论”等关键词,提示此题属于“考查访谈内容”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首先将受访者和访谈对象分开。‎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关注访问者提问 ①“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您为什么……”,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可知下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注访谈对象 (一)锁定答题区间,可知:①几十年前,“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就想亲自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研究原由)‎ ‎②穿越罗布泊是为了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实地考察)‎ ‎(二)考察长城的意义:“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这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罗哲文穿越罗布泊是为了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罗哲文要回答考察长城的结论 罗哲文先生的研究结论 ‎[尝试答题] 过程:缘起(几十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相关记载)——实地考察——得出结论。‎ 结论:汉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的,是“对外开放的见证”。(意思答对即可)‎ ‎(2)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哪些看法”已明确此题属“考查访谈观点”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首先将受访者和访谈对象分开。‎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关注访问者的提问 ①“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可知下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可知下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访谈对象 锁定区间。①“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由上文可知基本技能指“画图功夫”,基本理论指“勘察文献”的能力。‎ ‎②“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另外就是材料……”,可见罗哲文重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他的看法。‎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罗哲文应回答对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应是罗哲文的建议 技术的传承和材料的使用 ‎[尝试答题] ①有基本技术,会画图,有画图功夫。②掌握基本理论,有勘察文献的能力。③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工匠和材料很重要。‎ 题型 鉴赏访谈技巧 访谈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从形式上看,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因此,访谈文本的主要技巧是针对提问者而言的,提问者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而读者在阅读时要着重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 ‎ ‎ ‎《面向内心的写作》‎ ‎(见本专题学案3[例2]) 张元珂的提问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这篇访谈,记者在提问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这篇访谈提问上的技巧。‎ ‎(3)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 ‎ 关于访谈技巧常见问题 ‎(一)访谈的基本要求 内容 要求 主题 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结构 开头 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主体 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结尾 适当地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语言 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态度 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二)访谈中的提问技巧 技巧 特点 趣问 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 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推问 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 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 追问 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 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对比 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 结尾 告知访谈对象访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真诚地感谢访谈对象的配合。‎ ‎(三)访谈问题的设计特点 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 ‎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 ‎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 ‎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 ‎ ‎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向内心的写作 张元珂:作家们善用、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因为,无论采用经验视角,还是使用回顾视角,都可以给予叙述者较大的自由,可灵活处理时间、空间、距离、话语等小说艺术问题。而据我观察,你很少采用这种方式,你是有意避开这种流行方式,还是有另外的考虑?‎ 计文君【注】:第一人称我的确用得不多,但也使用过,《想给你的那座花园》用过,去年的两个中篇小说《无家别》和《卷珠帘》,很凑巧,都是用的第一人称,这三个中篇里有两个“我”都是中年男人。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很多,的确像你说的,但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很容易让小说陷入一种“独语”的状态。我一般不愿意我的小说用这种腔调说话,除非题材需要。像我前面提到的《想给你的那座花园》和《无家别》,讲的是两个被世界驱逐的不断退守的中年男人,而第一人称叙事的独语状态,可以强化主人公的孤单和无助。‎ 我希望我的小说“众声喧哗”,给予人物尽量多的可能性。这大概和我的小说观念有关,小说是对人的可能性的探索,小说的语调应该是复杂的、不确定的,而不是真理在握的。我喜欢一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互为镜子,一个人物的自我认知和周围世界对他的判断互为对照,我很喜欢这种“菱花交相看”的效果,显然单纯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张元珂:互文也是很多作家爱用的修辞策略。在当代小说中,互文已经从单纯的语言修辞方式转变为艺术方法,是作家有意将自有文本与他者文本发生关系的艺术行为。它既指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互相指涉的关系,也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戴维•洛奇说:“用一种文本去指涉另一种文本的方式多种多样:滑稽模仿、艺术的模仿、附和、暗指、直接引用、平行的结构等。一些理论家相信,互文性是文学的根本条件,所有的文本都是用其他文本素材编织而成的,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互文的运用,你多采用“艺术的模仿”“附和”“直接引用”的方式,比如《阳羡鹅笼》引用的《太平广记》中的典故,《帅旦》内置的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天河》对排演《天河配》过程的描写,《剔红》中潜隐着的《倾城之恋》恋爱模式,等等。这些前文本与新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作家有意的互文必然产生全新的意义。新文本使用了前文本的结构、形象或话语,又加之语境不同,读者对互文现象的理解就很不一样,有的能够体会到作家的审美目的,有的则会赋予其不同的阐释意义。‎ 计文君 ‎:我也认同互文是文学的根本条件这一说法。任何一部新的小说文本的产生,都需要面对此前文学史中的全部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最好不要有自己的作品是亘古以来独此一家的妄念。某种意义上,创作新作品,就是在和此前的固有作品进行对话。过分强调作品与时代和现实的关系,或者强调创新的绝对价值,以此来抗拒、消减这种“影响的焦虑”,我觉得大可不必。我们都是我们时代的人质,谁也跑不了,我也追求创新——“新”永远是相对意义上的,但我同样喜欢这种互文的对话关系。埃科在谈《玫瑰的名字》的写作时,说到他在向他搜集到的材料发问,那些材料承载着文化的回忆,他能听见这种互文性的回声。在小说的诸多发声的话语中,再调配上适当的互文性的回声,会更丰富,更有意味。‎ 张元珂:你的语言很有特点,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干净。不拖泥带水,且以短句为主,善用成语、诗句,有些段落、语句富含深意,近于哲理,值得反复阅读、回味。这肯定与你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有关。可否谈谈这方面的心得?‎ 计文君:正经说古典文学修养,不要说“深厚”,连说“浅薄”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吹牛!人家读了‘四书’、写了《葬花吟》的林黛玉,才“些须认得几个字”而已,我们这些“四书”里《论语》背不全,“五经”里《诗经》都没看完,不懂句读平仄的,对于古汉语只能算个半文盲,我还在努力扫盲中。但汉语本身对我是有魔力的,我在写作时能感觉到语言的质地和色彩,如同琢玉,如同刺绣,自然希望是珠圆玉润,锦绣文章。如果我们认为小说是一门艺术,那么小说的艺术语言就是语言本身,如同舞蹈家需要不断训练肢体来完善她的艺术,语言本身也是需要修炼的。‎ ‎(选自《创作与评论》,有删改)‎ ‎【注】计文君,河南人,文学硕士,艺术学博士,2000年开始创作小说,出版小说集《天河》《剔红》《窑变》《帅旦》等,现供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其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奖、杜甫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人民文学》中篇小说年度金奖等奖项。‎ 张元珂的提问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提问具有怎样的特点”已明确表明本题属于“鉴赏提问技巧”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可参照[答题技巧(二)]作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第1问 “而据我观察,你很少采用这种方式,你是……还是……”,访问者直接提问,_____________。‎ 第2问 “互文也是很多作家爱用的修辞策略。……对于互文的运用,你多采用‘艺术的模仿’‘附和’‘直接引用’的方式……”,访问者善于引导,____________。‎ 第3问 “可否谈谈这方面的心得”,访问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针对性强,主题明确 环环相扣 语气委婉,态度谦和 ‎[尝试答题] ①主题明确,不蔓不枝:近乎直接地提出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古典文学修养”等问题。②善于引导,环环相扣:在与计文君探讨有关“互文”的问题时采用了迂回战术,先整体概述,再旁征博引,最后指出互文的作用。③用语委婉,态度谦和,如“可否谈谈这方面的心得”等句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