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东建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浦东新东建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东建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考试题 ‎(2019.10)‎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论语·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有点儿!(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1). 有杀身以成仁 (2). 卫灵公 (3). 遥岑远目 (4). 千呼万唤始出来 (5). 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填空类型的默写,注意“遥”“岑”“犹”“遮”的写法。‎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按要求选择。‎ ‎(1)碰到曾经见过面,但认识不深的人时,有下列四种打招呼的方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好,你还记得我吗?”‎ B.“你好,我是XXX,你还记得我吗?”‎ C.“你好,我是XXX,真高兴,我们又见面了。”‎ D.“你好,我是XXX,真高兴,你不会不记得我了吧?”‎ ‎(2)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幅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丙送乔迁新居者分店开幕者 ‎【答案】 (1). D (2). A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以及交际用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积累一定的文明用语,掌握词语的表达。用语要注意对象,要注意与受话人的关系,是语言实际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有辈别之分、有求人和助人之分等。不同的关系,用语就不尽相同。用语要注意场合,尤其是具有共同特点又有所不同的场合。本题题干当中已经设置情境“碰到曾经见过面,但认识不深的人时”,跟此类人打招呼,要注意措辞以及语气的强弱。D项,“你不会不记得我了吧?”语气生硬,带有讥讽意味。用语不恰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对联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的意思是“从天上或是上帝开天劈地形成了宇宙,创造天地,长久发展成福庆吉祥的样子”,是用来恭喜人乔迁新居的;对联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的意思是“与国家或人相交讲究道义,接待对方以隆重而恰当的礼仪,这样,附近的国家或人都会相交友好,而远方的国家或人也会来依附”,客源广进,应送给开分店的朋友;对联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的意思是“室内有芝兰香草自然春常在,人则像松柏一样长寿常青”,应该送给做大寿的人。‎ 故选A。‎ ‎【点睛】对联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各题。‎ 思想的空间 ‎①思想需要空间,这是我在多年阅读以后忽然领悟的道理。尽管孔夫子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叔本华也教导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但背名言是一回事,明晰其中的道理又是一回事。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感到了为信息所驱使、所淹没的苦恼;读也读不完的书,看也看不完的报,使我们整天手不释卷,疲于奔命,依然欠下一屁股书债。望着日渐膨胀的书柜,总有几分莫名的惭愧和惆怅。虽说有些书本来是为了收藏的,但藏而不读的书正如存而不用的钞票,到底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浪费呢?‎ ‎②我们时时为此苦恼着。‎ ‎③作为思想的载体,信息是无形的财富,是战略的资源。□‎ ‎④如今的时代号称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在信息不甚发达的中国,每天也有两千多份报纸、上百种图书在印刷机上滚动,单是长篇小说,据说就已达日产两部的速度。不要说读,哪怕翻一翻,恐怕也要加快速度才行。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更是如凶猛的怪兽,时时考验着我们抵御诱惑的能力。更不要说小小寰宇正日益成为地球村,密密麻麻的因特网,打鱼似地将我们一网打尽,使我们只能在既广大又狭小的空间里挣扎。久而久之,我们不再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而成为一只地道的网虫。‎ ‎⑤信息时代造就了批量的信息傻瓜。他们无所不知,又一无所知。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在报纸缝里觅趣闻,是这一代“文化人”常见的姿态。他们看起来倒也刻苦,但有点像伊索笔下那只犹豫不决的驴子;从一堆草料跑到另一堆草料,不知究竟先吃哪一堆更好。不同的是,那只可怜的驴子死在选择的不确定上,而我们多半要死在无力消化上。或者说,我们的肉体虽然没有被信息撑死,但精神早已丧失,与死去又有多少差别呢?‎ ‎⑥英国路透社下属的一家公司,对1300名欧洲各国的企业经理进行调查,有4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由于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他们分析和处理能力,使他们的决策效率受到影响。调查人员认为,目前收集不少信息所耗费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据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测算,许多企业花费昂贵代价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只有7%真正派上了用场。仅在英国由于信息过剩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每年就要浪费3000万个工作日,折算下来,相当于3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据统计,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的信息生产总和。汹涌而来的信息让人无所适从。信息上瘾与信息过剩现象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提供机会的同时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一法国信息专家罗斯奈呼吁,要像节制午餐一样进行“信息节食”,使自己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它的俘虏。‎ ‎⑧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想套用一句:未经思考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美国人从今年4月22日开始发起“一周不看电视”运动,迅速得到31个州的美国医生协会、小学校长协会、教师联盟等团体的广泛声援。我以为,不仅电视可以拒绝,过多的低质量的报纸可以拒绝,甚至大量泛滥的普通书籍也完全可以拒绝。吾生有涯,而学也无涯,怎能让思想和生命在低俗的阅读中消解和浪费?没有思想,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给思想留下空间,就是给创造留下空间,就是给我们的未来留下希望。‎ ‎3. 第①段中作者“惭愧和惆怅”的原因是指________‎ ‎4.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思想的屋宇如果被功名利禄的算计充斥 ‎②但财富的巨大诱惑常常让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过分膨胀的资源有时也会变成过重的负担 ‎③结果大概也只能走到思想的反面 ‎④当然失去了思考的余地 ‎⑤思想的空间如果为各种杂多的信息霸占,使头脑和世事之间没有丝毫的距离 A. ⑤④①③② B. ①③②⑤④ C. ②①④⑤③ D. ②⑤③①④‎ ‎5. 第④段作者分析“中国”的现状的原因 ‎6. 下面对第⑤和第⑦段中划线词语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傻瓜”指占有大量信息却不知何为有效信息,看似无所不知实际一无所知的人。‎ B. “文化人”有嘲讽意味,是品位低俗“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在报纸缝里觅趣闻”之人。‎ C. “犹豫不决的驴子”是指在多元信息选择面前无所适从、无力消化,精神沦丧之人。‎ D. “信息节食”指虽然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但不为所累,断然拒绝、超然局外的言行。‎ ‎7. 从议论逐层展开角度,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3. 我们整体手不释卷,依然欠下一屁股书债;很多书藏而不读,也成为一种浪费。 4. C ‎ ‎5. 起到警示读者的作用。中国是信息不发达的国家,但过量的信息已经给人们造成很大困扰,以此引导读者思考面对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世界,人们将面临多么可怕的未来。 6. D ‎ ‎7. (提出问题)思想需要空间,但是信息爆炸挤压了思想的空间。接着(分析问题)信息虽是无形的财富与资源,但过剩的信息却制造了思想的傻瓜,面对这种情况,作者提出“信息节食”的策略以给思想留下空间。最后,(发出号召)给思想留下空间,就是给创造留下空间,就是给我们的未来留下希望。‎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题目已说明“第①段中”,因此重点阅读第①段即可概括出答案。文中说“望着日渐膨胀的书柜,总有几分莫名的惭愧和惆怅。”书柜日益膨胀,是由于书多,书多却读不完,即使“整天手不释卷,疲于奔命,依然欠下一屁股书债”;此外,一些“本来为了收藏”而买的书,没有读,也造成了一种浪费。基于以上两点,造成了作者的“惭愧和惆怅”。‎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观察所给语句,设计两个假设内容,一个是①“思想的屋宇如果被功名利禄的算计充斥”,一个是⑤“思想的空间如果为各种杂多的信息霸占,使头脑和世事之间没有丝毫的距离”,前者与④呼应,“当然失去了思考的余地”侧重写思想受到了影响;后者与另一个表结果的句子③相呼应。①和④前后相连,⑤和③前后相连,排除AB项。对比CD项,确定两组假设句的正确语序。参照②,前半句突出“财富的巨大诱惑”,后半句突出“过分膨胀的资源”带来的影响。依此可见,先说①,后说⑤,更适合文段表意。‎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此类题,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第(4)段作者分析的“中国”的现状,是“如今的时代号称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使我们只能在既广大又狭小的空间里挣扎”。文段以列数字和举例子的方式,来突出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之大,“时时考验着我们抵御诱惑的能力。更不要说小小寰宇正日益成为地球村,密密麻麻的因特网,打鱼似地将我们一网打尽,使我们只能在既广大又狭小的空间里挣扎”,则说明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警示人们要做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而不能成为一只地道的网虫,有利于表明“给思想留下空间,给创造留下空间”的写作中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文阅读中重要词语的语境意义。答此类题,要大体了解语段内容,再根据词语的基本意义,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注意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D项,“断然拒绝”表述不当。联系原文看,“信息节食”是“使自己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它的俘虏”,而并非对信息“断然拒绝”。‎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论证结构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明确各段落之间的联系,联系旧知,对本文的论证结构做出概述。文章第一段以“思想需要空间,这是我在多年阅读以后忽然领悟的道理”这句话引入,以“虽说有些书本来是为了收藏的,但藏而不读的书正如存而不用的钞票,到底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浪费呢?”设问结尾,提出问题。第二段“我们时时为此苦恼着”承上启下,引出第三段“作为思想的载体,信息是无形的财富,是战略的资源”的结论。第四段,“如今的时代号称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摆明现实状况。第五段“信息时代造就了批量的信息傻瓜”是说信息爆炸的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第六七段是讲述事例具体说明影响所在,并提醒人们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第八段是进一步表明看法“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想套用一句:未经思考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思想,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给思想留下空间,就是给创造留下空间,就是给我们的未来留下希望”。联系各段内容看,文章内容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的,采用的是层进式论证结构。‎ ‎【点睛】文章的论证结构,一是宏观结构,即文章的总体构思、大体框架;一是微观结构,即文章的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主次、详略的具体设计。一般有:1)“总分总”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有的是先总说后分说,有的先分说后总说,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2)并列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3)对照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4)层进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说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 阅读下文,完成题。‎ 老屋祭 李汉荣 ‎(1)老屋的院墙终于倒了,唯有两扇黑漆漆的大门和几间残破的土坯房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 ‎(2)自从搬了新家,很多年没回老屋了,再加上我又久在异地,所以住了几十年的老屋的影像竟在我的脑海里,变得模糊起来。‎ ‎(3)记忆里老房子比我的年纪还大。听奶奶说,老房子是民国时期建的,是祖爷爷建起来的,据说他是个大地主,这一代的房子,全部是他家的,后来二爷爷用卖花生赚的钱买了这所房子。再后来,二爷爷在城里有了工作,自己又建了一所房子,这座老房子就归了我家。老屋一共五间,中间是隔开的,奶奶一个人住东边两间。房子是土坯的,只有房子的地基是砖垒成的,是那种古绿古绿的砖。因为久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 ‎(4)老屋的门是暗绿色的,屋门上的几块玻璃,有的已经破了半边。屋顶覆以苇子编成的席子,椽子很黑,黑的油光发亮,因为日久天长,烟熏缭绕,有的地方甚至能滴下油来。屋子很小,即使是白天屋里的光线也很暗,窗框是木头做的,纸糊的窗棂被风一吹沙沙作响。窗户外面是一颗老枣树,记不清它的年纪了,反正自打我记事起,这棵枣树就年年结出累累硕果,一到秋天,红红的枣子青春便醉了我的青春,我的梦想。白天的时候,硕大的树冠便遮蔽了半个老屋。下午,当慵懒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来,透过密密的树叶间隙碎碎点点的落在白色的窗棂上,如星星,又如小花,空灵静雅,如幻如梦。‎ ‎(5)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那时候村里很穷,家里也很穷,电灯经常没电,停电的时候就点上油灯或蜡烛,当然,蜡烛也是奢侈品,偶尔的时候也点上支。油灯的油是柴油,就是老人们说的“洋油”,灯芯是棉花做的。夜深人静的夜晚,昏黄色的光晕顿时洒满了小屋,细细的火苗伴着些许的黑烟,袅袅地飘向屋顶。每每这时,父亲总是喜欢点上一支廉价的香烟,坐在小桌旁,深深地吸上一口,然后惬意地吐出缭绕的烟气。橘红色的灯光,照着他古铜色的脸颊,额头上密密的皱纹一道一道的舒展开来,每每此时,我便觉得也许那时便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6)屋里的摆设极其简单,外屋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和两张老式的藤椅,因为有些年头了,上面的漆掉了许多,斑驳陆离的表面上有些细碎的小坑,上面沾满了油渍和灰尘。里屋摆着一张桌子和一个长方形大柜子,据说是母亲的随嫁品,木质很好,用了这么多年还完好无损。柜子里除了放衣服,还有一些好吃的东西,小时候因为馋,常常偷偷地掀开柜子拿东西吃。西面是一个土炕,和东北的大炕差不多,冬天冷的时候,烧火做饭,灶台的热气就会顺着通道涌进土炕里,睡在上面十分舒适和暖和。‎ ‎(7)春天的时候,院子里的那棵老枣树,结出嫩嫩的细芽,一场春雨过后,便长出椭圆形的叶子;夏天的时候,白色的小花簇满了枝头,浓郁的芳香引来成群的蜜蜂,嗡嗡地穿梭于细密的小花间。花谢后,便结出青绿的小枣子,起初还不如绿豆大,后来竟长成如大拇指肚大小的椭圆形枣子;秋天,枣子渐渐地由青变白,由白再变红,到了金秋八九月间,红彤彤的枣子便挂满了树梢间,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红宝石镶嵌在硕大的树冠上。每年这个季节,便是我们兄妹三个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放学回家,我就蹭蹭地爬上树,站在树杈上,抓一把红枣塞进嘴里,醉人的香甜嗖的一下从嘴里甜到心里,继而传遍整个神经末梢。妹妹够不着,便仰着脖子在树底下等我晃一下枝头,然后噼里啪啦的下起枣子雨,妹妹提着小竹篮,一边吃,一边捡,那种情形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感动。‎ ‎(8)老屋院子很小,小的养上牛、猪、狗、鸡等家禽、家畜以后就挤得满满的。来人的时候,鸡犬相鸣,其乐融融。东边的院墙很矮,隔壁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槐花穿过矮矮的院墙,小小的院落里便飘满了槐花的香味,抓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回味无穷,直到现在还一直陶醉童年时代的槐花香里。‎ ‎(9)然而,就像歌里唱得那样,岁月就像一把无情刻刀,不知不觉改变了我们的模样,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最初的梦想。父亲早早地盖上了新房,原本想我学业上没有成就的话,就给我娶上一个媳妇,做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可是我上了大学,在另一个城市找了工作,买了房子,于是父亲就搬离了老房子,住进了新家。然而,人一上了年纪,心里就越放不下东西,就越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一有空的时候,父亲就常回老房子转悠。还经常拾掇拾掇这里,再拾掇拾掇那里,房子漏雨了他就爬上房顶盖盖塑料布,土墙掉皮了就再泥泥。我说过父亲很多次了,“房子既然没人住了,倒了就倒了吧,反正早晚要倒,就让它倒了吧。”可父亲依然倔强地多次回到老房子里修修补补。过年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到承载着我儿时的梦想的老房子里转了转,看了看。因为很久没有住人了,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已经没有了踪影,地上依稀还能看见几片枯萎凌乱的枣树叶。土坯垒成的院墙终于倒了,只留下南面一段孤零零的门楼,还有那扇写着“忠”字的黑漆漆的大门……‎ ‎(10)如今,成群的鸡鹅不见了,成片成片的白杨树栽满了小小的院落,错落有致。房屋白色的墙皮已经脱落的伤痕累累,房顶的茅草长得一尺多高,有的地方已经塌陷了一个窟窿,露出了一角苍白的天空。枣树已然没有了,可屋子依然很黑,很静,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唯有起风的时候,几篇残留的白色窗棂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我给父亲说,老屋的院墙倒了,父亲听了嘴角动了动,没有说话。但是,久久的沉默和那一声重重的叹息,让我的心酸酸的。我知道父亲舍不得老屋,舍不得几十年的眷恋。可是有些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终究会被风化的。父辈们总喜欢回忆过去,年轻人喜欢畅想未来,这也许就是我和父亲的观念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11)也许,老屋在我的眼里,只是一件过了时的艺术品,我们只能在远远地驻足凝望,却永远走不进它,而在父亲的心里,却是一种厚重情感的积淀,只有他能走近它,读懂它,欣赏它,感受它无与伦比的震撼。‎ ‎(12)老屋的院墙终于倒了,唯有两扇黑漆漆的大门和几间残破的土坯房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 ‎8. 赏析第(1)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9. 根据文意具体阐释对第(5)段画线句“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的理解。‎ ‎10. 文中多处写到“枣树”,简析其表达作用。‎ ‎11. 结合文意,赏析文章标题“老屋祭”。‎ ‎【答案】8. 熟悉的生活随着老屋倒塌,枣树消失而模糊,表达了作者的留恋、怅惘、无奈之情,开头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写我的脑海里住了几十年的老屋的影像做铺垫。 ‎ ‎9. 看父亲在夜深人静时就着灯光吸烟。小时候嘴馋,在老屋的柜子里拿东西吃。秋天,兄妹三人在老五的院子里摘枣子吃。夏天在院子里抓又香又甜的槐花吃。这些与老屋有关的记忆都是“快乐”的,所以作者说“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 ‎ ‎10. “枣树”与“老屋”有关,它承载着“我”过去的生活的有关记忆,也给了我和家人很多欢乐。“枣树”的不同阶段的变化,也映照了“老屋”的变化,写“枣树”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过去和现在不同的思想情绪,增强文章的生动形象性和感染力。 ‎ ‎11. 老屋寄存着岁月、生命、血脉流转的故事,它历史悠久,“我”的祖辈和父辈一直生活在这里,我们小时候也在这里度过,那里镌刻着我们这个家族血脉流转的故事,那是我们家族精神的家园,所以我深深地敬畏老屋。老屋院墙倒塌,院子里枣树消失,家的搬离,预示着一种生活的结束和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祭奠老院墙倒塌,更是对一种生活消失的复杂微妙的感情。这里有惆怅,有留恋,更有一种无奈,以及对父辈的理解。“老屋祭”是对老屋的祭奠,也是对过去岁月和生活的怀念。‎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弄清全文内容,再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和结构上的特点,分析其作用。“还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联系前文内容看,是写在老屋因院墙倒塌变得荒凉后,句中“记忆”是与老屋有关的记忆和温暖,说“憔悴的”,是说熟悉的生活随着老屋倒塌,枣树消失而变得模糊,用“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留恋、怅惘、无奈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叙述描写做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语句内涵的能力。做此类题,要认真阅读所给句子的上下文语境,理清故事线索,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主旨表达等方面来分析阐释。本题可依据文章的3—6段所叙写的“父亲总是喜欢点上一支廉价的香烟,坐在小桌旁,深深地吸上一口,然后惬意地吐出缭绕的烟气”"小时候因为馋,常常偷偷地掀开柜子拿东西吃”“到了金秋八九月间,红彤彤的枣子便挂满了树梢间,我就蹭蹭地爬上树,站在树杈上,抓一把红枣塞进嘴里”“东边的院墙很矮,隔壁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槐树……小小的院落里便飘满了槐花的香味,抓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中的物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找到与物象相关的段落,结合上下文语境,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多方面去分析。“枣树”在文本中共出次,需分别分析“枣树”在文中的作用,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第(4)段,“窗户外面是一颗老枣树,记不清它的年纪了,反正自打我记事起,这棵枣树就年年结出累累硕果……”,到秋天,红红的枣子会“醉了我的青春,我的梦想”“白天的时候,硕大的树冠便遮蔽了半个老屋”,写出了枣树的繁茂和生机,“当慵懒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来,透过密密的树叶间隙碎碎点点的落在白色的窗棂上,如星星,又如小花,空灵静雅,如幻如梦”突出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感受。第(7)段“春天的时候,院子里的那棵老枣树,结出嫩嫩的细芽,一场春雨过后,便长出椭圆形的叶子;夏天的时候……”,作者在这里写出了枣树给兄妹三人带来的兴奋和激动,“枣树”让他们有了最快乐的日子。第(9)段写出“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已经没有了踪影,地上依稀还能看见几片枯萎凌乱的枣树叶……”是写枣树的消失,地上的“几片枯萎凌乱的枣树叶”增加了萧瑟和衰败感,与开头枣树的繁茂和给人带来的快乐感受形成鲜明对比。第(10)段写“枣树已然没有了,可屋子依然很黑,很静……”进一步突出变化带来的沉重感。“枣树”和“老屋”有关,和“我”过去的生活有关,可以起到表现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内涵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要特别关注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表层义、深层义、象征意或比喻义等。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关键信息。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包含的亲人的爱与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我们生活需要有精神的家园,当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作者说,“它像一座静穆的庙宇,寄存着岁月、生命、血脉流转的故事”,当老屋院墙倒塌,枣树的消失,家的搬离,这些都说明了一种习惯性的生活结束了,面对熟悉的生活消失的那种复杂微妙的感情,有失落,惆怅,有留恋,有无奈,有沧桑,更包含了对父辈的理解,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 ‎________·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作于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2. 从本作品的表达格式判断,标题空格处可以填入的是(    )‎ A. 雨霖铃 B. 水调歌头 C. 八声甘州 D. 山坡羊 ‎13. 以下说法对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盟鸥、白鹤皆是湖边栖鸟,作者与它们的结盟更表达出对自然自由的渴望。‎ B. 上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尽写带湖美景和我之爱甚。‎ C. 下片首句,描写词人泛舟湖边之景,表达自由闲适之趣。‎ D. 作者虽被弹劾闲居,却并不忧愁苦闷,反而尽显快乐自得,豁达愉悦之情。‎ ‎14. 请从抒情的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2. B 13. B ‎ ‎14.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词人以“甚爱”二字,表达了对带湖生活的热爱。(2)借景抒情。通过带湖、鸥鹭、白鹤、明月、清风等意象,表现了此间生活的清静自在,委婉表达了喜爱之情。(3‎ ‎)移情于物,委婉含蓄。通过鸥鹭“不解举吾杯”,表达自己落职闲居,壮志难酬的孤独、苦闷和悲愤。‎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调动知识储备,根据词的相关知识和课本所学,作出判断。从所给横线的位置看,所填内容是词的词牌名称,词牌确定词的格式,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结合诗文内容看,格式和所学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与其他选项所给词牌不符,故推知应填“水调歌头”。‎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技巧及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更表达出对自然自由的渴望”理解错误。盟鸥、白鹤皆是湖边栖鸟,词人纵是与它们的结盟,它们也不解己意,有被迫隐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感。‎ B项,上片“千丈翠奁开”,运用比喻、夸张,“一日走千回”用了夸张,尽写带湖美景和我之爱甚。“来往莫相猜”,“尝试与偕来”用了拟人修辞,希望结盟之后常来常往,不要互相猜忌。选项理解正确。‎ C项,“表达自由闲适之趣”理解错误。下片首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是写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水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根本不懂词人心怀中隐含的深层次的情感。‎ D项,“却并不忧愁苦闷,反而尽显快乐自得,豁达愉悦之情”理解错误。自然界的这些飞禽,无论鸥鸟还是白鹤,它们翩翩而来,又扑翅而去,能给人一定程度上的安慰,但毕竟是自然物,难以成为人的知音或伙伴的。词人离开官场,有一种失去倚托之感,异乡沦落,知音难得,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同情者。‎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具体阐述,答题模式是明确方式,具体阐述,明确情感。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运用了间接抒情的话,答题时应该明确指出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还是托物言志等,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这首诗作于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表达自己落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如“带湖吾甚爱”是直抒胸臆,写出对带湖的热爱,表达优游之趣、闲适之情。“千丈翠奁开”“明月清风此夜”,是借景抒情。“凡我”五句,告诉读者,词人在美好的自然环境里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但在这样的环境里离群索居实在是寂寞的,所以发出了“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的呼唤,曲折表达自己的真实的心声,“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它们不解词人举杯是为浇愁,只知道自己唯一的乐趣:站在湖边的青苔上,等待着鱼儿游来。这让词人又生孤独苦闷之感,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咸传 ‎①万年子咸字子康,年十八,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父乃不复言。‎ ‎②万年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课第诸刺史,内执法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惮之。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专权,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减死,髡为城旦,因废。‎ ‎③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有忠直节,奏请咸补长史。复为南阳太守。所居以杀伐立威。督作剧,不胜痛,自绞死,岁数百千人,久者虫出腐烂,家不得收。其治放严延年,其廉不知。咸所居调发属县所出食物以自奉养,奢侈玉食。然操持掾史,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公移敕书曰:“使各欲求所自快,是一郡百太守也,何得然哉!”下吏畏之,豪强摄服,然亦以此见废。咸,三公子,少显名于朝廷,而翟方进、孔光等仕宦绝在咸后,皆以廉俭先至公卿,而咸滞于郡守。‎ ‎④王音辅政,信用陈汤。咸数赂遗汤,后竟征入为少府。少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发其奸臧,没入辜榷财物。官属及诸中宫黄门举奏按论,畏咸,皆失气。翟方进为丞相,奏“咸苟得无耻,不宜处位。”咸坐免。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方进复奏免之。后数年,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选自《汉书》有删节)‎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 )‎ ‎(2)咸坐免(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有异材,抗直(    )‎ A.抵御,反抗      B.刚正      C.高大   D.激昂 ‎(2)官属及诸中宫黄门举奏按论(    )‎ A.依照,按照  B.同“案”,定案   C.查处      D.止住,搁下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B. 而咸滞于郡守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C. 少显名于朝廷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乃公教戒汝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 把第③段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公移敕书曰:“使各欲求所自快,是一郡百太守也,何得然哉!”下吏畏之,豪强摄服,然亦以此见废。‎ ‎19. 简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0. 综观全文,结合内容分析陈咸的品格特点。‎ ‎【答案】15. (1). (1)提升,提拔 (2). (2)获罪,因……获罪 ‎ ‎16. (1)B (2)A 17. D ‎ ‎18. 公然拿出文书说:“假使各自都想寻求自己的快乐,这是一个郡县就有一百个太守,怎么能这样呢?”下属的官吏都害怕他,豪强之人也恐惧屈服,但他也因此被废黜。 ‎ ‎19. 第一段记叙陈咸少年时正直有才,后被其父训诫一事,为下文其为人处世的转变做了铺垫,也与后文其暴虐、贪赃形成强烈对比。 ‎ ‎20. 从文章第一、二段写陈咸有才干,“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以及敢于揭露中书令石显,可以看出其品性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但后来的陈咸做南阳太守时杀伐立威,严刑峻法,见其暴虐;且奢侈玉食,行贿陈汤,贪赃财物,可见其贪婪而不廉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重积累,多训练。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1)“擢”,后面“咸”是人名,指赵咸,“御史中丞”是官职名称,可推知“擢”意思为“提拔”。 (2)“咸”是人名,指赵咸,“免”被罢免,可推知“坐”意思为“因为”或“因……获罪”。‎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是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把选项中的词语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子的语法关系,来推测解释是否正确。‎ ‎(1)“抗直”,是介绍陈咸的性格特征,意思是“刚正”,B选项理解合适。‎ 故选B。‎ ‎(2)“官属及诸中宫黄门举奏按论”中,“官属及诸中宫黄门”做主语,“举奏按论”都是单音节词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看,应该是“检举上奏按律论罪”的意思,“按”的意思是“按照”,A选项符合要求。‎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落实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和句法结构做分析。‎ A项,以,认为;因为。‎ B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C项,于,介词,在;介词,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 D项,乃,代词,你的;代词,你的。选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重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句应注意的关键词是“移”,改变;“敕书”,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所自快”,使自己快乐满足的东西;“是”,这;“然”,正确,对;“摄”,通“慑”,被慑服;“以此”,因此;“见”被。‎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把握人、事、理之间的关系,从段落结构、人物形象和主旨感情等方便考虑。‎ 本文第一段主要讲了两个内容。一是说明陈咸有异材,坦率刚直,多次上书论及国事,指责讥讽皇帝的亲信大臣。这是概括介绍陈咸的性格特点,让读者对其有个总体印象。二是交代了一件事,作为父亲的陈万年教儿子陈咸奉承拍马,陈咸不听。这件事语言虽然简洁,但人物对话和情景描写十分形象生动。陈咸面对父亲要他学会阿谀奉承的教诲,明辨之,既表现了陈咸的性格特点,又增加了阅读趣味。整体上为下文写陈咸的事情作了铺垫。‎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原文,抓住原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事迹来归纳。如陈咸性情刚直,多次指责皇帝近臣,数十次上书言事,又升任左曹,后来他因指控中书令石显独断专行而受到忌恨。再如,汉元帝任命陈咸做了御史中丞,负责各州郡的奏事,给各州刺史加以考评、评定等级,同时在殿中执法,公卿以下级别的官员都很怕他,在执法时滥杀无辜,施法严苛。被起用复为南阳郡太守后,以酷刑树立威权。陈咸每到一处,就命令属下要廉洁,不能违法,在郡中做到了令行禁止。又如,陈咸把各县缴纳的粮食和财物据为己有,整天锦衣玉食,奢侈无度,但却要求下属官吏闭门自敛,安分守己,并发布文书警告他们。这表现了陈咸损公肥己,不能严于律己之处。‎ ‎【点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采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参考译文:‎ 陈万年的儿子陈咸字子康,十八岁时,有与众不同的才能,坦率刚直,多次上书论及国事,指责讥讽皇帝的亲信大臣,上书几十次,被升为左曹。有一次陈万年病了,把陈咸叫到床边教导告诫他,教到半夜,陈咸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非常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你父亲我特意教导告诫你,你反而打瞌睡,不听我讲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叩头认罪说:“(我)都明白您说的话,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别人。”陈万年于是不再说话。‎ 陈万年死后,汉元帝提拔陈咸担任御史中丞,总管各州郡的奏事,负责考核各州刺史的政绩,在朝廷内在宫殿中执法,公卿以下的官员都很敬畏忌惮陈咸。当时中书令石显独独断专行,陈咸多次议论石显的过失,石显一伙人就很怨恨陈咸。这时(恰好)槐里令朱云残害无罪的人,被有关官吏上奏章检举,案子还没有判决。陈咸一向与朱云关系很好,朱云就从陈咸那里刺探案件进展情况,陈咸就让朱云上书给皇帝为自己辩白。这事被石显暗中窥探得知,就上报皇帝说陈咸有意泄露宫禁消息,把陈咸关进牢狱拷打审问,陈咸被免去死罪,剃去头发,送往边关,白天守边,晚上修长城,于是被废黜。‎ 大将军王凤认为陈咸之前指名斥责石显,具有忠诚正直的品节,向皇帝上书请求让陈咸补任长史之职。后又任南阳郡大守。他在管辖的境内用杀戮来树立威严。因为陈咸的这一套太严苛了,很多人不能忍受痛苦,便上吊自杀,这样自杀的人每年都有成百上千,时间久了,尸体腐烂生虫,也不让家人将尸体取回收葬。陈咸的治理比严延年比要宽松一些,但不如严延年廉洁。陈咸每到一处(任职),就征收所属的县的食物自己享用,吃得很讲究。陈咸在辖区内征调所属县出产的食物以供自己享用,生活奢侈,吃得相当好。然而掌控对待属下官吏很严,命令郡中长吏都要闭门思过自我约束,不能越法行事。陈咸公然修改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说:“如果使官吏们都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话,这样一个郡就是有一百个太守了,怎么能这样呢!”属吏们都害怕陈咸,地方上的豪强也被他慑服,但陈咸也正因此而被废黜。陈咸,三公子,年少时显名于朝廷,而翟方进、孔光等做官都在陈咸之后,都以廉正节俭先至公卿,而陈咸停滞在郡守一职。‎ 王音辅政,信任重用陈汤。陈咸多次向陈汤送礼行贿,后来最终被征入朝廷做少府。少府掌管很多宝物,属官陈咸都进行探究查对,发现他们不法所得的赃物,就没收侵占的财物归入专管的府库。官属及诸中宫黄门检举上奏按律论罪,害怕陈咸,都很沮丧。翟方进为丞相,上奏说“陈咸苟得无耻,不适合处在官位。”陈咸因罪被免。红阳侯王立以方正的名义推举陈咸,翟方进又一次上奏罢免了他。之后几年,王立有罪回到封邑中,翟方进奏请皇上让陈咸回到原籍,陈咸因此忧郁而死。‎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截冠雄鸡志 李翱 ‎①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②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甲)‎ ‎③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 ‎?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且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乙)‎ ‎④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丙)”‎ ‎⑤(丁)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 ‎(选自《李文公集》)‎ ‎[注]①零口:地名。②营群:予其群林。‎ ‎2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哉 B. 也 C. 矣 D. 耳 ‎22. 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4. 对“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鸡难道不是希望它来呼唤自己来吃食吗?‎ B. 那些鸡难道不是幸亏它的呼唤才过来吃食吗?‎ C. 那些鸡恐怕是希望它来呼唤自己来吃食的吧?‎ D. 那些鸡恐怕是幸亏它的呼唤才过来吃食的吧?‎ ‎25. 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21. B 22. 详细描写截冠雄鸡仰望鸡群悲鸣不已,反衬出群鸡的忘恩负义,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同情之意,同时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23. C 24. B ‎ ‎25. 作者记叙截冠雄鸡见食命侣却被群鸡驱逐之事,指出它正是因为义勇超群而被嫉妒排挤,以此警醒自己,并告诫世人不该嫉妒排挤贤德之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这类题目,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哉”:语气词,可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表示测度,相当于“吧”;“也”,用于句末,判断句的标志;“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耳”,一般放于句末,相当于“罢了”。从句意的角度看,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这就是义”,判断句。‎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把握人、事、理之间的关系,从形象、结构和主旨感情等方面考虑。划线句意思是(它)抬起头看了看,回转身望了望,低声叫了叫,又高声地鸣叫,然后伸长脖子发出喔咿的叫声,它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悲哀,然后就离开了。从表现形象上看,作者描写那只被截去鸡冠的公鸡想要飞上梁(和鸡群)一起栖息但又不得后的情形,表现了它内心的对伴侣的渴望和不被接受的悲哀和无奈。从句式表达上看,选用一系列短句子,突出其境遇和感受。从表达效果上看,能引发读者共鸣。从文章结构上看,为下文做张本,为写“我”的诧异和发感做铺垫。‎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语句衔接,需要立足文本内容,联系相关语境填写。首先,理解语句的意思,“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的意思是“由此观察天地之间的鬼神禽兽等万物的演变情况和状态,哪个可以逃出这种情形呢?”说明这是作者由现象得出的思考,这一现象就是第④段所说的那段话,所以放在丙处合理。‎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其大意,再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具体分析。“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中“得无……耶”是固定句式,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吗”“不是……吗”,联系上下文可知,“其”是代词,指那只截冠雄鸡。整个句子意思是“其他的鸡不都是听到它的呼唤才来的吗?”和这句话意思相近的选项是B项:那些鸡难道不是幸亏它的呼唤才过来吃食吗?CD项中“恐怕”是表推测语气,不适合语境需要。A项,将“幸”理解为“希望”,表明众鸡的心愿,不如理解为“幸亏”,来肯定有了截冠雄鸡的呼引众鸡才有食可享用的事实。‎ 故选B。‎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要认真审题,关注各段语意,作比较分析,进而体会写作目的,概括出答题要点。对文章内容分析可知,文章表现截冠雄鸡的“慕侣”和“重义轻利”,表现了众鸡的“逐利争食”“妒贤嫉能”。结尾“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可推知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尾大意是“我对这件事感到悲哀,于是记下这件事,用来提醒我自己,也可以作为世人的借鉴”,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告诉人们不要嫉妒才能超过自己的人,招人嫉恨的人要坚持自己的操守。‎ ‎【点睛】对文言文文段的理解分析,关键是正确解读所给材料内容,把握段落主旨,弄清题干要求,有针对性地分析解答。解读方法是以提解文、以文解文、以注解文、以理解文。文言文考查大多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面对考题,考生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存储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分析作答要做到有条理。‎ 参考译文:‎ 我来到零口的北面,看到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在啄食有的在饮水,又与人很亲近。我觉得很有趣,便捧出粟米扔到地上叫鸡群(来吃食)。有一只公鸡,被人截去了鸡冠,看起来好像是统领这群鸡的,(它)向着我跑过来,看到粟米就发出长长的啼叫,好像在招呼其他的鸡。鸡群听到叫声一起朝粟米跑过来,来了以后(它们)却都讨厌(那只)被截去鸡冠的公鸡,鸡群向它发动攻击,拖拉着它将它赶走,赶走(它)之后(再)争着回来啄食那些粟米。‎ 天色已晚,又有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厅堂前的梁上。被截去鸡冠的公鸡又来了,好像依恋着伴侣一般想要飞上梁(和鸡群)一起栖息。(它)抬起头看了看,回转身望了望,低声叫了叫,又高声地鸣叫,然后伸长脖子发出喔咿的叫声,它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悲哀,然后就离开了。‎ 我觉得非常奇怪,问道:“鸡,本来是养于家中的一种禽鸟。具有五种德性。其中一种是:看见食物就呼唤同伴来吃,这就是义。被截去鸡冠的公鸡就是这样。其他的鸡不都是听到它的呼唤才来的吗?为什么来了以后又都厌恶召唤它们的鸡而要将它赶走呢?这难道不是得到它的好处却背叛它的恩惠吗?这不怕丧失了见到食物就呼唤同伴的德性吗?而且为什么其他鸡在一起栖息却又不让它一起做伴呢?” 有个人告诉我说:“那只被截取鸡冠的公鸡是一只外来的鸡,是我们东边一个姓陈的村夫家里养的鸡。与它一起的母鸡死了,姓陈的人就将他寄养在我养的这一群鸡中。(它)很勇猛而且很会打架,我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和它较量的。这一群鸡都讨厌它不愿与它同吃,也不愿同睡;(它)虽然勇敢善斗,(但)也打不过那么多鸡,因而常常独来独往。但是(它)发现食物从来不自己先吃一定要呼唤其他的鸡来,那一群鸡虽然依靠它的呼唤,(但)来了之后,反而将它赶走。以前也是这样的。这只被截取鸡冠的公鸡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它的行为未曾改变过。”‎ 我听了这番话,感到很迷惘,心中又很感伤说:“禽鸟是微小的动物,其中也有单独承受天地精气,重义而与众不同的。这只外来的鸡义气和勇气超过其他的鸡,群鸡嫉妒它尚且不愿与它做伴,何况在人呢?何况在朋友呢?何况在亲戚呢?何况在同乡呢?何况在朝廷同事呢?由此看天地之间鬼神、禽兽以及万物变化的状况,难道可以躲避(这种遭遇)吗?”‎ 我对这件事感到悲哀,于是记下这件事,用来提醒我自己,也可以作为世人的借鉴。‎ 三、写作(70分)‎ ‎26.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持自我,保持独立完善的人格。‎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学会适应环境 常言道:“花盆里长不出青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院子里跑不出骏马,温室里练不出英雄。”世界万物只有在适宜各自的最佳生存环境下发展,竞争力才能更强。人生在世,虽然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可以选择或改变的,但是许多环境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审时度势,学会适应环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 植物学家考察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近100年来,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000米的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了雪带向更高处攀登。原来,山地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下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学家还发现,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强盛得多。可见,适应环境足以挽救一个生命。‎ 植物的“生存哲学”启示我们: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如果无法说服他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暂时没有找到成功的办法。要想事情改变,要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自己的世界。‎ 巴尔扎克曾经债台高筑,安徒生少年时饱受世间冷暖,林肯也曾在生活的最底层摸爬滚打。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最终取得真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最终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最终写出了《安魂曲》……由此看来,面对艰难的环境,是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还是从悲伤痛苦的泥潭中爬出来,关键在于保持怎样的心态:不会适应,终身遗憾;学会适应,柳暗花明。‎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我们同社会环境相适应,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能力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等同外部环境接轨,这样才可能有事业上的成功、生活上的顺利、感情上的融洽等。‎ 总之,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只有学会适应当今社会给人们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让身体更健康,让心情更愉快,让生活更幸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解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找关键词,领会材料内涵和侧重点,明确作文的隐性和显性要求,联系现实,选取合适的角度立意,完成写作。本题所给材料是“有人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持自我,保持独立完善的人格”。里面含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学会适应环境,一种是保持自我。在一定意义上说,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纷繁复杂,生活中,需要我们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视角、心态甚至性格,这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也是每个人成功的前提;是人类文化的要义,更是中华民族尽快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要义。但还应看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明白,一个人能迅速丢弃一些陋习,与德高之人比肩,与有能之人竞能,是值得称道的,反之就是错误的,有害的。另外,写作时还要注意,明确适应是怎么适应,为什么适应。适应,不等于世故圆滑。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节操,仅看他是否适应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适应。生存为的是向前,为的是不断进步。那么,适应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的成见、习惯;适应,也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力、有选择性的“拿来”;适应,还是一种改变,是自己对生存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总之,究竟是应当“适应环境”还是“保持自我”,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材料并未提及太多要求,除立意外,写作有比较大的自由度。‎ 参考立意:‎ ‎①要适应环境;②要学会保持自我;③“适应环境”还是“保持自我”,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可用素材:‎ ‎①张文举从小便树立了当作家的理想。为此,他坚持每天写作500字,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可遗憾的是,多年努力,他从没有片言只语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过。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的总编寄来的。信里写道:“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过于苍白……不过,从你多年的来稿中,我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这封信让张文举醍醐灌顶,将他从死胡同里拉了出来。之后,张文举放弃文学,勤练书法,终成著名的硬笔书法家。‎ ‎②鲁迅弃医从文故事 ‎③英国的作家和诗人沙士比亚,成名前不过是替人看管马匹的,剧院中的打杂工而已,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着这种执着的“偷学”精神,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 ‎ ‎④司马迁,西汉著名大史学家。意外横祸,使他身受“腐刑”,但他并没有被逆境击倒。出狱后,以惊人的毅力,忍受残体的折磨,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称之“中国历史之父”。‎ ‎⑤我早已致力于我决心保持的东西。我将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什么也无法阻止我对它的追求。——康德 层次结构:文章以“要适应环境”为题,直接点明写作中心,以引用开篇引出论点,接着利用不同事例进一步论证观点,然后联系现实强调学会适应环境的重要性,结尾重申意义,回扣论点。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有说服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