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普通班)卷·20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2017-02)
高二普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 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 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 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 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 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 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 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 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 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 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 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 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 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 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 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 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 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 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下列 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 的价值观念。 B.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 善良宽容的心灵。 C.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 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 秩序的价值观念。 B.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C.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 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 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 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 觉地遵守。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 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吴孟超:“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李秀婷 李珺 50 多年前,吴孟超选择进军肝胆外科时,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如今,他已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 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尽管已是九旬高龄,他仍坚守手术台,每周都要安 排一两台手术。2013 年,他甚至为自己的女儿做了肝癌细胞切除手术。他说,“即使有一天, 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向肝脏外科进军连闯“禁区” 肝脏血管密集,纵横交错,手术中极易引发大出血。50 多年前,肝脏手术在国内被视 为生命禁区。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肝癌患者占了世界患者数量的一半左右,而当时肝癌手 术的成功率却是零。 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后,吴孟超在老师、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的建议下,选择了当 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接连闯过了肝脏手术的多个禁区。 1959 年 4 月,吴孟超小组制成了中国第一具能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中国医 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肝脏内的血管分布;他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提出肝脏解剖在外 科临床上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为解决肝脏手术临床的出血难题,他尝试了“常温下 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1960 年 3 月 1 日,他在常温下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闯入了“禁 区”;1963 年,他成功地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术,突破了“禁区中的禁区”;1975 年,他成功 地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 18 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发明了捆扎治疗血 管瘤的新方法,使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率达到 100%。 “光靠开刀解决不了肝癌的问题,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作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分外注 重基础研究,力排众议,扩大了实验室规模,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研究所。 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他“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 从医 60 多年来,吴孟超为 14000 多名肝胆癌症患者做过肝脏手术,从未放下过手中的 手术刀。他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 的学科体系,为国内外培养了超过 1000 名肝胆外科人才。 吴孟超平时态度温和,但一站在手术台上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威严,握紧手术刀的双手 有力又坚定。他动情地说:“我现在 90 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 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对待肿瘤“快、准、狠”对待病人“慢、拙、仁” 吴孟超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曾说,“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对 病人则是“慢、拙、仁”。吴孟超在病人中的口碑极好,除了精湛的手术技术,还因为他对 待病人总是如春风般温暖。 “你是哪里人,家里有几口人?”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 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捂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做检 查;他还坚持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减少重复检查。 护士程月娥说,吴老问诊很仔细,往往看一个病人要问上半个多小时。由他负责过的病 人,总会被吴老不经意的小细节所感动:检查时顺手拉上屏风,检查完后顺手掖好被角,并 弯腰将鞋子摆放好。 2005 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参评时,上级派人来考核,他原定的手术 需取消。但吴孟超却坚持不能推迟手术,只因病人是一位穷苦的病重农民,来上海住院的钱 都是村里一点一点地凑起来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 吴老有 20 字“养生口诀”——心态平衡,脑子常用,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定期体检。 他保持平和心态,平淡面对各种殊荣和各种烦恼,一心投入医学研究中,把每天查房、定期 门诊和为患者做手术看做是身体锻炼。 “我觉得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指导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得好的话,能够得到 病人的尊重,那是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吴孟超说得很实在。在他的影响下, 三个子女也都学医。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吴孟超白眉微动,慈祥地笑着说。 (2015 年 12 月 17 日《南方日报》) 相关链接: ①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22 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 马来西亚归侨,1949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 是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2011 年 5 月,中国将 17606 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百度百科”词条“吴孟超”) ②60 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 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 河。(“2011 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颁奖词) 4.吴孟超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的?请结合材料简要 概括(6 分) 5.吴孟超说:“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材 料并联系现实医患关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14 分) 苦梅 马卫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一 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 伴,要不是后来包产到户,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 “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到 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位男人呢? 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自已丑,所 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 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 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它。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 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 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苦梅在超市,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 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 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 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倍数,而且轻松多了。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 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 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 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 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 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 认。她说:提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 污蔑我!我和你没完。 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 苦梅只能这样说了。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 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 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位蒙面男人,把她踹倒 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 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 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 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咙出来。 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 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 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富,开店铺。 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用 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帐。 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至于田和地, 只种谷子、蔬菜,剩的种树。 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 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 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她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 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长得帅,能吃么?”是苦梅的母亲在苦梅婚前对她的告诫,这说明她母亲早就知道 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但她为了儿子,只能委屈女儿。 B.男人诚实,只会干地里的活,没有其它手艺,又安于现状,这一形象与妻子苦梅形 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 C.巧芋不守本分,在城里经常和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她在超市偷吃话梅被苦梅提醒 后,指使野男人去殴打苦梅.警告苦梅少管闲事。 D.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文章的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对情节的描述客观真实,好像 读者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更易引起共鸣。 E.文章结尾,苦梅说“吃我?酸死人!”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乌梅未 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 7.文中主人公苦梅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简要分析。(4 分) 8.小说题目是“苦梅”,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妙处。(5 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部分(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部分(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 晓吏人曰:“朝廷不以长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 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纡廉洁无资,常筑墼①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 迁召陵侯相。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②门。纡闻。便往至死人 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入城者?”门者对: “唯有廷掾耳。”又问铃下③:“外颇有疑令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掾疑君。”乃收 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 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 名主,吏数闾里豪强以对。纡厉声怒曰:“本问贵戚若马、窦等辈,岂能知此卖菜佣乎?” 于是部吏望风旨,争以激切为事。贵威跼蹐④,京师肃清。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 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 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 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永元五年,复征为御史中丞。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 “案夏阳侯瑰,本出轻薄,志在邪僻,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 天威,侮慢王室,又造作巡狩封禅上书,惑众不道,当伏诛戮。”会瑰归国,纡迁司隶校尉。 六年夏,旱,车驾自幸洛阳录囚徒,二人被掠生虫,坐左转骑都尉。七年,迁将作大匠。九 年,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注】 ①墼(jī):没有烧过的砖坯。②寺:官署。③铃下:指侍从。④跼蹐:(jú jí):行动小心,十分慌恐的样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 怨/无不僵仆 B.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 /无不僵仆 C.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 怨/无不僵仆 D.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 /无不僵仆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指官吏刚到任所上任。周武王时期,为了利于社会的稳定,被封的官员都是坐 驿车去上任,于是“下车”或“下车伊始”指新官刚上任。 B.封禅: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所谓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典。“封”是 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天地。 C.归国:这里的“国”是“封地,封国(王侯所受封的地域)”的意思,窦瑰被皇帝 封为夏阳侯,拥有自己得封地,所以归国即回到自己得封地。 D.左转:我国古代官员升迁,降职都有一些术语。如升迁称作“升”“进”“擢”“右 迁”等,降职称作“贬”“谪”“陟”“左迁”“左转”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纡明察秋毫,廷掾想煞煞他的威风,于是在清晨找到一个死人,砍断手足,竖立 在相府门旁,周纡暗中观察打探,通过细节查出了实情。 B.周纡刚上任就给了下属一个下马威,他问豪门望族的名字,官吏却用买菜的那些低 贱的人来糊弄他,周纡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京师一片肃然。 C.周纡对窦氏贵戚不宽容,虽然窦氏很多人被杀,但夏阳候窦瑰还在朝中,周纡弹劾 他,表面上建造讲堂,招收儒生,实际上在聚集奸诈凶暴的人。 D.周纡仕途曾因一件小事受波折,永元六年夏季闹旱灾,皇帝亲自去洛阳视察监狱, 有两个囚犯被拷打受伤,身上生了蛆虫,周纡因此被降职。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不以长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 (2)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二)古代诗歌阅读部分(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 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 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3.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 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 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 “暮”。 14.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告诫 唐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 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 的结局。 (3)李煜的《相见欢》中,情景交融地描画出秋的萧瑟与词人的孤寂凄寒之感的词句 是“ ”。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全对得 5 分,错一处扣一分) (1)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自己四处漂泊, 形单影只的凄凉处境。 (2)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茫茫江水,浩瀚无 际,天光水色浑然一体的景象。 (3)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金兵数次南侵,造 成扬州城一片废墟,令人厌谈战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①张海迪在两会上指出,《慈善法》审议通过后,既能让人们认识到捐赠的意义,又能 使全国上下出现激浊扬清的清明景象。 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维与潮流,这一代人过惯了太平盛世的舒适日子,要求他们效 法先民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的干劲,既苛求,也不切实际。 ③对他这样一个思想有些固执的人,家长并没用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强加于他,让他接受, 而是逐渐地循循善诱,启发自觉。 ④“女当家”在选房一事上大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便销售顾问再如何地巧舌如 簧,她们仍会坚守自己的选房法则。 ⑤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习以为常,有了寒食一节。 ⑥在这个城市疏离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 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⑥ D.①③⑤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有的接待宴会,剩菜倒掉一半;有的会议庆典,住星级酒店……这些公款浪费行为 不仅败坏社会风气,更是消磨个人进取意识。 B.曼谷城区屋顶出现的绿色的“补丁”,给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带来别样风景,而这些城 市菜地的功能已开始引发学界的关注。 C.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成为家长和社会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一切围绕以 分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饱受有识之士的诟病。 D.自“中国青少年防灾减灾素质提升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广大青少年防灾减灾的知 识和能力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多数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 上大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 ① 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 ② 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距今约 5300-4000 年左右 ③ 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有不下百件之多 ④ 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 ⑤ 对良渚玉琮功用的猜测不下二十多种 ⑥《周礼》认为它是在礼仪活动中用来祭祀地神 A.③④⑥①②⑤ B.⑥③①②⑤④ C. ③⑥④②①⑤ D.⑥①③②⑤④ 19.下列诗句中与右边漫画最匹配的一项是(3 分)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下列不属于品评书法的一项是(3 分) A.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 骨如秋鹰。 B.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 C.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 天生, 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D.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① _________ ,他将 “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 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 _________ ,令人如沐春风,有时 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 ③(诗句)_________ ”的奇效。 【注】③处需要填写相关诗句。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 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 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C.“从社会的视角看”错,原文第一段中说“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 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从国家的视角看”而不是“从社会的视角看” 2.B.“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错,原文说“将礼仪文化 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 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和“礼仪文化” 不是一个概念。 3.C.“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错,原文说“我们应该将 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而“自律”和“中国礼仪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他律”和“西方 礼仪文化”也不是一个概念。 4.(6 分)①技术攻关。吴孟超接连闯过肝脏手术的多个禁区,制作肝脏标本,完成 “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等实验,取得手术技术方面一个又一个成功。从医 60 多年来为 14000 多名癌症患者做过手术。②创建理论。在工作中认识到“光靠开刀解决不了肝癌问题,基础 研究非常重要”,确立“五叶四段”肝脏解剖新理论;后组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研 究所,建立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③培养人才。虽然亲自坚守手术台,但深感个人的力 量有限,人生短暂,他说我这辈子大概实现不了了,所以我要培养更多人才吧,这个平台铺 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前走。他为国内外培养 1000 多肝胆外科人才。(一点一分,一共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从“外科医生”到“科学 大家”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质的飞跃离不开量的积累,技术层层公关,禁区各个突破,这 些是他成为“科学大家”的实践基础。但是成为“大家”,必然体现在他更高层次的追求及 异于普通“外科医生”的远见上:从文中信息可知,进行理论研究、对后辈人才的培养都是 他远见卓识的体现。答题时可从以上三点概括分析作答。 5.(6 分)赞同。①医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吴老毕生从事肝胆外科手术,一心投入医 学研究之中,手术技术精湛,连破技术难关,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肝胆之父”。② 医生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他想病人之想,急病人之急,对待病人“慢、拙、仁”,将心比心, 和蔼可亲,的确做到了“以心灵温暖心灵”,总是像春天般温暖,赢得好口碑。③“手中一 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 个个驮过河。”颁奖词十分贴切评价了吴老爱岗敬业的高尚品格。④反观当下,医患矛盾不 断,在职业道德上要更多关心病人,不乱做检查,的确值得大家反思。一方面作为医生要业 务上精益求精,职业道德高,不推销医药,不索要红包。另一方面患者也要尊敬医生,听从 安排,积极配合治疗,不起哄闹事,一起努力建立新型医患关系。(观点 1 分,结合材料 3 分,结合现实 2 分)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虽然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 理论上说考生可以赞同或者不赞同,但是综合全文对吴孟超的介绍来看,出题者有明确的答 题指向,考生应赞同这个观点,若不赞成则违背了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答题时抓住这句话 里的关键词:“医学”“心灵”“温暖”。可结合吴孟超的事迹分别从这三个方面阐述,并可 适当结合当下实际。 6.、(1)选 D 给 3 分,选 C 给 2 分,选 A 给 1 分。选 B、E 不给分。(A 项的“母亲早就 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于文无据,但这样说也有道理,所以给 1 分。B 项的“与妻子苦梅 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不准确。其一,二人形象并不相反, 所以不是对比;其二,小说情节没有明显地体现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E 项苦梅 的话,其实只是她对醉酒男人调笑之语的巧妙堵截。) 7.①工作认真、勤奋、本分: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 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 购物。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等。 ②工作细心负责任: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巧芋偷吃话梅。 ③处理问题讲策略:没有当面揭穿巧芋,而是把她带到办公室处理事件。 ④心地善良有同情心:面对巧芋的不认账,考虑到她养家糊口的艰难,没有追究。 ⑤有经济头脑: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她明白一个 道理:要得富,开店铺。 (每点 1 分,共 4 分。答四点,意思对即可。) 8.①它一语双关,既指乌梅,又指名叫“苦梅”的姑娘,两者相得益彰。 ②隐喻人物个性。苦梅味酸、涩、平,可隐喻主人公人生的不幸,而其敛肺、润肠、生 津、解酒,可隐喻主人公善良的品格。 ③暗示小说主题:人即使命运不好,也不能失去善良和真诚,而要努力去改变现状。 ④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以“苦梅”为题,能让人产生了解内容的欲望:何 为苦梅?苦梅与人物与主题有何关系?(每点 2 分,共 5 分。答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9、B 10、D(陟为升迁用 )11、B 应为:称那些豪强好比卖菜的低贱人,不是真正有分 量的人 12 翻译: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周纡,字文通,下邳徐县人。他为人苛刻,缺少恩惠,喜欢韩非的学说。 (明帝)永平中期,周纡补任南行唐长。上任后,他晓谕官吏百姓说:“朝廷不认为我不贤 能,派我管理百姓,而我天生仇恨狡诈的官吏,立志除掉豪强盗贼,希望大家不要以身试 法!” 接着杀了县内几十个特别凶暴的人,官吏百姓大为震动。 周纡为官廉洁,没有钱财, 他经常做砖坯来维持生计。肃宗听说以后很同情他,又让 他担任郎官,又升迁为召陵侯相。 廷掾害怕周纡威猛明察,想煞煞他的威风,就在清晨弄 来一具尸体,将其手脚砍断,将尸 体立在相府门前。周纡得知后就去察看,他站在死人身 边,装着好像跟死人说话的样子。 暗中观察到死人口中和眼中有稻芒,就秘密向把守城门 的人问道:“都有谁运稻草进城?” 看门的人说:“只有廷掾。”他又问身边侍从:“外面有谁对我跟死人说话持很怀疑的态度 吗?”侍从说:“廷掾对您怀疑。”于是周纡将廷掾逮捕拷问, 廷掾全部供认“没有杀人, 是找来道边的一个死人”。自此谁也不敢欺骗周纡。 天子召他担任洛阳令。 周纡刚上任, 先打听望族的名单, 官吏列举民间的豪强来回答。 周纡动了怒,厉声说道:“我本是问像 马氏、窦氏等贵戚人家,难道需要知道这些卖菜的奴 仆吗?”于是手下官吏瞧着他的脸色旨 意行事,比着做激烈严酷的事。那些显贵的皇亲国戚 都小心翼翼,京师一派太平。皇帝知 道周纡执法严明疾恶奸邪,不巴结贵族,但是苛刻残酷过度,多次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免 去了他的官职。后来又任御史中丞。和帝即皇帝位以后,太傅邓彪上奏周纡任职期间过于严 酷,不宜主管京师。周纡被免职回乡。后来窦氏显贵得势,窦笃兄弟把持政权,遇去只要有 一丁点儿私怨的,统统被杀。 周纡认为自己不可能保全性命,就关了柴门不出,等着灾祸 临头。然而窦笃等人因为周纡做事公正,而且(谁都知道周纡与自己)一向有仇怨,因而没 敢加害(他)。永元五年, 周纡再次被召用为御史中丞。窦氏许多人虽然被杀,而夏阳侯 窦瑰还在朝中。周纡痛恨此事,就上疏说:“据查夏阳侯窦瑰,本来轻浮刻薄, 心志乖戾 不正,对经典毫无学问,但他妄自建造讲堂,对外招收儒生,实际聚集奸诈凶暴 的人。他 轻视皇上声威,轻慢皇室,又作巡狩封禅书,蛊惑百姓,应当处以死刑。” 恰逢夏阳侯窦 瑰回到封国,周纡调任司隶校尉。六年夏天,发生旱灾,天子亲自到洛阳监狱察看囚犯情况 及记录的罪状,见到两名犯 人被拷打后伤口生虫,将周纡降职为骑都尉。七年,迁任将作大 匠。九年,在任上去世。 13.【答案】A D(5 分)(答对一个给 3 分,答对两个给 5 分) 【解析】A 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 项,从个人 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C 项,“但祝”,在 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 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 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 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 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 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 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 14.【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 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 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 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 “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每点 2 分,答 对三点给满分。共 6 分) 15. (1)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6.C 解析:①句,“激浊扬清”指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该词只能充当谓语,不能 充当定语,用在此处也不合语境,故错。②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或勤 奋学习。用在此处正确。③句,“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这与前面 的“逐渐地”在语意上重复。④句,“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出的簧片一样,形 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多含贬义)。⑤句,“习以为常”常做某件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就 觉得很平常了。此处可改为“相沿成俗”。⑥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生产劳动, 缺乏生产知识。用在此处正确。 17.B(A.语序不当,“不仅”后的内容与“更是”后的内容对调。C.“围绕以分数为中 心” 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知识和能力得到……普及”。) 18.C(③⑥是对良渚文化的说明。④由“良渚文化”过渡到玉琮。②用玉琮出土数量 转入功用。①⑤谈玉琮的功用,与结尾相接。) 19C 20D 21.①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②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语言连贯能力的把握。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本题主要在论述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并且要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做出全面的讲解,最 后说达到的效果,联系学过的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蕴含得瑟哲理就可做出解答。 2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