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高二语文模拟试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札记(zhá) 胚胎(pēi) 渲染(xuàn) 悄无声息(qiǎo) B. 先妣(bǐ) 金钏(chuàn) 乳媪(ǎo) 外强中干(gàn) C. 鼓枻(yè) 晦朔(sù) 龟裂(jūn) 卓有成效(zhuó) D. 妊娠(shēn) 逋慢(bǔ) 惩创(chuāng) 更相为命(gēng)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B项,“外强中干”的“干”应读gān,外有强形,内中干竭。泛指外表强大,内实空虚。C项,“鼓枻”的“枻”应读yì,指短桨。“晦朔”的“朔”应读shuò,是指阴历月初的一天。D项,“逋慢”的“逋”应读bū,怠慢不敬,不遵法令。“惩创”的“创”应读chuàng,指惩戒。故选A项。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箠楚 玉醅 修葺 食不果腹 B. 暗淡 尸骸 端祥 变换莫测 C. 攒射 泄露 渡假村 鞭辟入理 D. 嗜好 拨擢 暮霭 辐员辽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根据字义和字音辨析字形正误。本题中,B项,“端祥”的“祥”应为“详”,“端详”指仔细地看。“变换莫测”的“换”应为“幻”,“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揣测。C 项,“渡假村”的“渡”应为“度”,“度假村”指一种供人们旅游度假居住的场所。“鞭辟入理”的“理”应为“里”,“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今多形容说明问题透彻,切中要害。D项,“拨擢”的“拨”应为“拔”,“拔擢”指提拔,挑选提升。“辐员辽阔”的“辐”应为“幅”,“幅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故选A项。 【点睛】字形题一般可以采取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在以下空白处选出恰切的一组词语填空( ) ① 我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 的下结论。 ②蛇的嘴几乎可以碰触到自己体表的任意部分,它可以慵懒地枕在自己波斯地毯般复杂的花纹上 悠长的午后。 ③在无可_______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 A. 草率 度过 告慰 B. 轻率 度过 告慰 C. 轻率 渡过 自慰 D. 草率 渡过 自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第一句中,句中要强调的是自己没有随便下结论,强调“随便”,应使用“轻率”。“度过”,生活了一段时间, 对于时间来说的;“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对于空间而言。第二句中,“悠长的午后”是时间,应使用“度过”。“告慰”,表示安慰,使感到安慰;“自慰”,自己安慰自己。第三句中,句中说的是无法安慰中,应使用“告慰”。故选B项。 4.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省里的通知说,让王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B. 考试开始后,大约过了半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15日前去汇报”发生歧义,一个意思是“15日前”,另一个意思是“15日”“前去”,“前”可能是指时间,也可能是指动作。B项,“就有人陆续交卷了”表意不当,“陆续”表示“接连不断”和“一个一个地”,本句想表达的是有人开始交卷,所以应该删去“陆续”。C项,“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不合逻辑,“防止”与“不再”矛盾,“防止”指预先设法制止(坏事发生),应删除“不”。故选D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上举案齐眉的夫妻一定是有的,不能以我等瓢勺相碰的日子,揣测人家的和睦是虚伪。 B. 他是个读书迷,经常看得出神入化,忘了吃饭。 C. 在悼念周总理诗歌朗诵会上,诗人们长歌当哭,沉痛地悼念我们的周总理。 D.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举案齐眉”,形容夫妻间互相敬重。句中形容“夫妻”,使用正确。B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句中是形容看书非常入神,不合语境。C项,“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句中是说悲伤,而不是“悲愤”,不合语境。D项,“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语境强调的是地方保护,而成语强调的是自我限制,不合语境。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6.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 ③②⑥④①⑤ B. ④①⑤⑥②③ C. ④⑤②③①⑥ D. ③②④⑤⑥① 【答案】A 【解析】 ③是结论,②是对这一结论成立的原因分析。所以③②是连接在一起的。④和①之间用“更”构成递进,所以④①必然相连。这样就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了。这六句话是环环相扣的,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谨拜表以闻(跪拜)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 B. 一日,大母过余曰(经过) 柳丝长玉骢难系(青白相杂的马) C. 慈父见背(表被动)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怨恨) D. 渔夫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之二虫又何知(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谨拜表以闻”中“拜”如解释为“跪拜”,则与语境不合,后面的“表”是指《陈情表》,此处的“拜”应解释为“拜上”“呈上”。B项,“一日,大母过余曰”中“过”如解释为“经过”,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祖母来看望自己,“过”应解释为“看望,探望”。C项,“慈父见背”中“见”如表被动,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慈祥的父亲弃我而死去,“见背”应为“背见”,“见”代指“我”。“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中“恨”如解释为“怨恨”则与语境不合,应解释为“遗憾”。故选D项。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儿,久不见若影 若望仆不相师 B.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 去以六月息者也 思垂空文以自见 D. 故发愤且卒 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词语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B项,两个“所以”都解释为“用来……的”。A项,“吾儿,久不见若影”中“若”是代词,你的;“若望仆不相师”中“若”意思是“好像”。C项,“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介词,凭借;“思垂空文以自见”中“以”是目的连词,来,用来。D项,“故发愤且卒”中“且”意思是“将要”;“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中“且”意思是“尚且”。故选B项。 9.下列各句加点词其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 倡优所畜 C.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加点词其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依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D项,“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微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微贱地位卑下的人。ABC三项都属于名词做状语,“上”,从上面;“倡优”,像乐师、优伶一样;“犬马”,像犬和马一样。故选D项。 10.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 A.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 B.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能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 的人。 C. 他日趋庭,叨陪里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会;今天举起双袖作揖谒见阎公,(受到阎公的接待)十分高兴,好像登上龙门一样。 D.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屈原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A项,“等”,与……相同,用作动词;“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B项,“悲”,悲悯;“失路”,迷路。C项,“他日”,将来,过些时候;“趋庭”,受父亲教诲;“对”,回答;“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这三项翻译正确。D项,“屈”,使动用法,使……遭受委屈;“圣主”,圣明的君主。选项把“屈”翻译错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意思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故选D项。 11.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本句的主语是“这”,具体指代”三个女子……攒射中”。 B. “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是讽刺杀人者的极端凶残。 C. “从容的转辗”是对上文三个女子互相救助的场景的概括。 D. 整句意在赞扬三个女子沉勇友爱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表现女子的勇毅。 12.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 “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 “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错误,“晦”应该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故选B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二)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度:估计 B. 顾王策安所决耳 顾:只是 C. 王必欲拜之 必:如果 D. 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具:准备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 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B. 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吾为公以为将 D. 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沛公安在 15.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终了 C.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 吕公者,好相人 好相人:喜欢帮助人 16.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①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③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⑥ 17. 把上面两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答案】13. D 14. D 15. D 16. C 17. (1)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 (2)高祖每次买酒之后留在酒肆里饮酒,卖出去的酒都是原来的数倍。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要债务。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中“具”如解释为“准备”,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大王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隆重才可以”,“具”应解释为“使……完备”。故选D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D项,两个“安”都解释为“哪里”。A项,第一个“乃”,表出乎意料,竟然;第二个“乃”,才。B 项,第一个“且”,又,属于固定结构,“且……且……”意思是“又……又……”;第二个“且”,将近,将要。C项,第一个“为”,是;第二个“为”意思是“因为”。故选D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吕公者,好相人”中“好相人”如解释为“喜欢帮助人”,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应是说吕公喜欢给人看相,“好相人”应解释为“喜欢给人看相”。故选D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把握传主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然后根据“高祖”“与众不同”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本题中,①“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是说刘邦做泗水亭长,与“与众不同”无关;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是说刘邦对他人的轻慢以及无赖行为;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是萧何对刘邦的评价,这三项都与“与众不同”无关。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是说刘邦身上的怪现象;③“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是说刘邦的抱负;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这是借助吕公侧面衬托刘邦相貌的与众不同,这三项都能体现刘邦的与众不同。故选C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居”,过了;“谒”,拜见;“上”,指刘邦;“且……且……”,又……又……;“若”,代词,你;“亡”,逃跑;“何”,为什么。第二句中,“酤”,买酒;“酒雠”,卖酒所得报酬;“及”,等到;“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现象;“岁竟”,年终;“折券弃责”,毁弃债券,不再索取,“责”同“债”。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一)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奇才。(汉王军队)到达南郑,许多将领在半路上脱离汉王军队的有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重用,也脱离汉王军队另谋出路。萧何听说韩信不在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不在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你离开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脱离您,我是去追赶离队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啊。”汉王又骂道:“离队的将领多达几十人,你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我。”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如长期想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就看大王您如何决定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愿意长期憋屈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离开的。”汉王说:“我看在你举荐的份上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如当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那就任命他当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当大将军。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无礼,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当大将军,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隆重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请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当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将士都感到非常惊讶。 (二)高祖这个人,高鼻梁,像龙一样丰满的额角,漂亮的须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常有远大的志向,不从事一般百姓的生产作业。到了壮年,试做官吏,当了泗水亭亭长,公廷中的官吏,没有一个不混得很熟,受他戏弄。爱好喝酒,喜欢女色。常常向王媪、武负赊酒,喝醉了卧睡,武负、王媪看见他上面常有一条龙,感到很奇怪。高祖每次来买酒,留在酒店中饮酒,酒店的酒比平常多卖几倍。等到发现了奇怪的现象,年终时,这两家酒店常折毁帐目,放弃债权。 高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车驾出巡,)纵任人们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喟然长叹说:“啊,大丈夫应当像这个样子!”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相友好,为了躲避仇人到县令家做客,因而迁家到沛县。沛县中的豪杰官吏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去送礼祝贺。萧何为县里的主吏,主管收礼物,对各位贵客说:“礼物不满一千钱的,坐在堂下。”高祖做亭长,向来轻视那些官吏。于是欺骗地在名刺上说“贺万钱”,其实没有拿出一个钱。名刺递了进去,吕公大惊,站起来,到门口迎接高祖。吕公这个人,好给人相面,看到高祖的状貌,就特别敬重他,领他到堂上入座。萧何说:“刘季本来大话很多,很少成事。”(由于受到吕公的敬重,)高祖便戏辱堂上的客人,自己坐在上座,毫不谦让。酒席就要散尽,吕公以目示意高祖不要走。高祖喝完了酒,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少时就好给人相面,相过的人多了,没有一个像你刘季这样的贵相,希望你刘季保重。我有一亲生女儿,愿意做为你刘季执帚洒扫的妻子。”酒席结束后,吕媪生吕公的气,说:“你最初常想使这个女儿与众不同,把她嫁给贵人。沛令与你相友好,求娶女儿,你不答应,为什么自己妄作主张许配给了刘季?”吕公说:“这不是妇孺之辈所能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了刘季。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她生了孝惠帝、鲁元公主。 18.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陈情表》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____________________ ,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③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答案】 (1).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 茕茕孑立 (3). ②仰观宇宙之大 (4). ③响穷彭蠡之滨 (5). ④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期”“ 茕茕”“孑”“蠡”“滨”“誉”“沮”。 19.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答案】19. 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开头到“疾如箭”)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后边几句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0. ①对偶,“秋月”与“春花”上下相承,写时流逝之快。②比喻,将“人情”比作“云”,突出人情冷漠,不可捉摸。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兼有夸张,时光短促,人生短暂,暗示隐退之意。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道题便面看是划分结构的,实际是考核的诗歌主旨,全诗都是围绕“归隐”写的,前面主要写的是归隐的原因:光阴易逝,后面是写归隐后的生活,只要表面的物质生活以及深层次的精神生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问题明确是修辞,是各种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等,关于“对偶”在律诗的二、三联不要考虑,其他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本曲主要运用“对偶”“比喻”“夸张”,答题时结合诗句作解释,做好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郭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了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待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冈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取材子和谷的同题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2)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4)文章最后一段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答案】(1)B E (2) 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 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向高的走向 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景仰之情 (3)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完人”形象 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4)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 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解析】 【详解】(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错误,从文中来看,汉武帝与司马迁结缘与挖得灵芝没有关系。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C 项,“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选项分析的内容与倒数第二段“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有冲突。D项,“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是按照行踪来写的,谈不上“扑朔迷离”。故选BE两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来分析与上下文的关系。从文中来看,第二段的结尾说“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此处“仰望中的攀登”具有双重含义,既实指地势,又虚写感情,从地势的角度来看,“仰望中的登攀”表现出司马祠的地势走向应是由低到高,从情感的角度来看,“仰望”“登攀”暗含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这些都是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来看,这在第二段的结尾,而且下文就是登攀司马祠,故该句承上启下,统领下文。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然后先找出司马祠的“有形”部分,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司马迁的“无形”内涵。文章从“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再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转入对司马祠“有形”内容的描述和对史圣“无形”内容的阐释,顺序是先“有形”后“无形”,找出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砖石砌成了的九十九级台阶,……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最后一段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然后到文章最后一段找到这四个“读”字,然后思考如下问题:谁读,读谁,读他的什么,读出了什么。“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读”的几个对象都与司马祠有关,如“圆的墓冢” “方的祠院”“直的神道”“弧形的小桥大路”,这是把司马祠当作一本大书来读,强调了司马祠的可读性;读司马祠是因为司马迁,而司马迁彪炳史册的不正是他伟大的人格和作品吗?故作者连用四个“读”也就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的深入思考。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中间段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段主要是呼应上文,卒章显志。 21.把下面的一个长句改写为意义相关的几个短句,不能丢失重要信息。 我在想:伴随着漫长的几千年而事实上极为短暂的人类社会所发展起来的在所有人心中已经成为“永恒”的人类文明会不会也有一天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只留下废墟和沉寂呢? 【答案】人类社会的历史有漫长的几千年,而事实上也只是极为短暂的。随着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在所有人心中已经成为“永恒”。这个永恒的人类文明会不会有一天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废墟和沉寂呢?我思考着这个问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把下面的一个长句改写为意义相关的几个短句,不能丢失重要信息”,这是把长句变成短句,然后先压缩句子,让主干成为一个句子,再分析压缩出来的修饰成分,添加主语独立成句即可。“我在想:伴随着漫长的几千年而事实上极为短暂的人类社会所发展起来的在所有人心中已经成为“永恒”的人类文明会不会也有一天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只留下废墟和沉寂呢”,这句话的主干是“我在想这个问题”,“伴随着漫长的几千年而事实上极为短暂的人类社会所发展起来的在所有人心中已经成为“永恒”的人类文明会不会也有一天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只留下废墟和沉寂呢”都是问题的具体内容,再压缩这个句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这个永恒的人类文明会不会有一天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废墟和沉寂呢”,“伴随着漫长的几千年而事实上极为短暂的人类社会”是说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可以改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有漫长的几千年,而事实上也只是极为短暂的”;“人类社会所发展起来的在所有人心中已经成为‘永恒’的人类文明”是说“人类文明”,可以改为“随着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在所有人心中已经成为‘永恒’”。考生按照这种方式一句一句进行改写即可。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画线处进行调整,使句子语意连贯,句式协调。(字数不得增减) 庄子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嫉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② 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深刻的思想,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 修改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思想的深刻(或:恣肆的文笔,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仿句题格式要一致,话题要明确。解答时,首先应明确话题,保持话题的统一。仿写时要达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本题①句中的两句顺序应照应“一方面嫉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 ②句中三个短语的句式结构应一致。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3.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沉默的父爱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接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遗失的情趣 我沉浸在墨香古卷中,越过千年的距离,拾起那细雨闲花的情趣;我穿过明清宏伟的宫殿,十国繁华的街市,穿过一切历史的烟尘,只为拈起一段文字,静静微笑。 初读“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只道是寻常文字,但细细咀嚼过后却发现了更多:这难道不是一段历史么,难道不是一个远离现世便捷的朝代么,难道不是古人总爱由些许小事而生出的情趣么? 恐怕我对这诗句理解的迟钝并非是我一人的过错吧,只是我生在这如此繁华而喧嚣的时代——细雨落下以伞避之,闲花落下鸣笛盖之——怎能体会到如此别致的情趣呢? 而我又总是喜爱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情趣的,于是我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味: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落,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在碧水秋云间黯然伤怀于那舴艋小舟中?当塞上的风沙卷起,羌笛悠悠吹满落霜,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挑灯醉看吴钩犹利? 然这万古的情思都还不在了吧,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当环境变得优越,我们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感悟与感动的能力?难道是优越的条件害了我们?我只能说是,但不全是。因情趣如此源于个人,电视娱乐不能控制你的感情与思想,除非你甘愿成为它的奴隶。 我于是心痛地看到了我最不乐见之画面:人们纷纷地伸出双手,甘愿被庸俗铐牢,脸上竟带着幸福的微笑。我也许不应该震惊的,是的,当爱恨情仇已被赤裸裸地随意抛出,七夕之夜只是用短信送朵玫瑰,又有哪家女子肯和羞走,却把青梅嗅?当钢筋水泥的丛林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全部,每一秒钟都可以用利益来衡量,又有谁愿意把栏杆拍遍,欲说还休? 或许该把这诗改一改吧,“细雨湿衣不看见,闲花落地无心听”,如此一来,便现世了吗?我只能苦笑,这毫无意境的“诗句”,便是当下一颗颗跳动着的鲜活却浮躁的心了吧?但我始终相信,这段情趣的遗失只是暂时的,它始终会回来的。再忙碌的人也会疲倦,也会拾起这段安静又幸福的文字的。 感谢,感谢这沉淀了千年的孤独,让我静静拈花微笑。我又多希望这段孤独,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品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要理解“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比喻义及深刻的内涵;要理解“看不见”“听无声”的人生境界。要结合着不同的人对这句唐诗的理解与看法,从品格精神、做人、心境、人生作为、人生情趣的追求等方面立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