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卷)

绝密★启用前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欲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②人到不惑之年,人生就会透彻。他知道幸福就是健康平安,不再像以前那样,羡慕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渴望成为纵横驰骋的军事家。‎ ‎③医生开的处方龙飞凤舞,潦草不堪,几撞上难以辨认,让许多就诊患 者头疼,人们无奈地戏称这种处方为“天书”处方。‎ ‎④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⑤《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日前制片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⑥刚才放的那些歌都不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A. ②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④⑤ D. ①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国家卫生计生卫主任表示,要积极扶持藏医药这一民族医药的发展,研究制定使用中医药藏医药。‎ B. 他带着8岁的儿子背着沉重的行囊徒步旅行,希望在磨炼孩子意志力的同时,能让孩子走进真实的世界及人世间的冷暖。‎ C. 虽然各地都在加大整治力度,但“黑车”还是屡屡不止,其主要是成本低、见效快、利润空间大造成的。‎ D. 能否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能否突出服务群众、造神群众的宗旨,是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的关键。‎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您寄来的家乡特产,我已经收到了。过几天,我也将惠赠您一件礼物,请您查收。‎ B. 校学生会于3日下午在体育场举办游艺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 C. 朋友小聚,刘庆接了个电话后说:“不好意思,我有事要先告辞了。失陪,失陪!”‎ D. 昨天晚上,本人不幸在教学楼附近丢失校园卡一张,望拾到者转交给我,必有重谢。‎ ‎4.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日准备搬进新居。为增添喜庆气氛,想在大门上贴一副对联。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一副是 A. 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 B. 天上星辰应作伴,人间松柏不知年 C. 祥云环绕新门第,红日光临喜人家 D. 顾客如川川流不息,生财有道道畅无穷 ‎5.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简洁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 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形式上的束缚,在格律、押韵方面较自由。‎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选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 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已经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实现了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 B. 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要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C. 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 D.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涵和要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相互依赖感还不是很强。‎ B.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经济上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荷兰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了危机,甚至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C. ‎ 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永远无法实现。‎ D. 只有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 ‎ 阴沉沉的天,飘了三天鹅毛大雪。连绵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为赶这三九天,大佬、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沟里忙活了一个星期,整出足足三窑炭。连日的劳累与严寒,让这帮烧炭佬近乎虚脱,牙根子痒痒,只想来一两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块子,熬一锅汤,饱食一顿,过把瘾。就连晚上困在炭火边睡熟时,烤焦了脚皮子,都有人在梦中喊香。这是个十分贫穷的日子,把一年能吃上一两回荤腥的日子,唤作“打牙祭”。‎ ‎ 大佬、二佬、三狗和二娃趁这雪天,担着炭拐过十湾九坡,将黑时分赶到集上,每人终于换得一把毛票票,大佬手中有了毛票票,脚便粘在肉摊边上,挪都挪不动了。二佬、三狗、二娃六只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肉案上肥巴巴的猪肉,尽咽口水,喉节都不自觉地一上一下蠕动着。“打回牙祭吧!”大佬、二佬、三狗都凑了份子,便把眼晴望着二娃。二娃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翻出毛票票,粘了口水数了两遍,磨蹭了半天,又咽了几包口水,还是将钱如数揣了回去,讪讪地说:“回去再说吧!”‎ ‎ 回到炭窑边,已是深夜。众人急不可耐,垒灶支锅,做起饭菜来。他们再一次催促二娃凑份子,二娃沉默了半会儿,尴尬地说了句:“你们吃吧,我还是留着毛票票给孩子们上学用!”便不再吱声,仿佛是在和自己赌气。‎ ‎ 肉是肥巴巴的肉,唯有肥的肉才解馋。洗的洗,切的切,不大一会儿工夫,便香味四溢,灌满了整个山沟,肉在锅中翻滚。他们只待汤再少点、浓点,肉再烂点,便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牙祭”。这时二娃站了起来,拿着瓢到沟边舀了一瓢清水,忽然倒在锅中。本来锅中也要加水的,三人均没在意。肉炖得滚乱,香气四溢。大佬、二佬、三狗便迫不及待,捞着肥肉块子便往嘴里塞。当然,没有二娃的份,这个年头牙祭不常有,没二娃的份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会因此而显得生分。可二娃还是拿碗来了,众人着急。二娃却讪讪地说“别急,我没入伙,当然不会吃肉,我只是口渴,刚才搭在你们锅内一起烧了瓢水,我就喝碗水,别的,我不要。要不,太晚了,人也困了,另外再烧开水晚了些……”三人自然没有话说。看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才恍然大悟,大呼上当。‎ ‎ 那天以后,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传开了,像山岗上的风一样快,迅速传到了村野中的每个角落。童叟皆知,家户喻晓。故事情节自然都绘声绘色。说者口中带着讽刺,众人皆把它当作笑料来传。若是有人觉得别人占了他的小便宜,又不便直说,往往拿二娃打牙祭的故事打比万,个中讥讽味,你自己去体会吧。‎ ‎ 二娃有四个孩子,个个都上了初中,这在这个山沟里是罕见的,就像二娃打牙祭一样罕见。二儿子还考上了中专,在城里有了工作。孩子有文化,赶上好时光到城里打工挣的钱不少。二娃的家里逐渐富了起来,不再寒碜。当然,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仍在流行,但这个故事大多数由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每当他们绘声绘色地讲完整个故事后,总要沉默一会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二娃有眼光,培养孩子读书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全然没有当初讲故事人的那种讥讽和嘲弄。‎ ‎ 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孩子和家长,送孩子去上学。‎ ‎ 当然,富起来的二娃自己也讲这个故事,那是多年以后,属于回忆式讲述,故事尽管讲得平淡,看似是轻描淡写,可每次讲到喝肉汤的时候,他的眼中总是饱含着汪汪的眼泪。当然,这大多数只在儿女回家团聚的时,二娃才讲的。‎ ‎ (摘编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 小说开头对山间雪天环境的描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既引出了烧炭卖炭的故事,又为写打牙祭、二娃闹笑话的故事作了铺垫。‎ B.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善用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前者如二娃数钱和咽口水的动作,后者如“(香味)灌满了整个山沟”,都极具表现力。‎ C. 小说着重记述了贫困年代的一个关于吃的笑话,表现了作者对主人公二娃爱占小便宜的嘲笑与讽刺。‎ D. 前四段叙述打牙祭的故事发生的过程和具体内容,为后文打牙祭情节的反转作了铺垫。‎ E. 小说的后半部分写故事传开后,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二姓自己也在讲,两种人讲的内容相同,讲时的环境、对象一样,心情、目的、意义也一样。‎ ‎10.文章中的二娃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1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 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只要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就能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E.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表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欣赏,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一定的文化积累和修养,所以我们要变换一定的方式, 满足听众的需要。‎ ‎1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写出两点。‎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土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   (选自《宋史·燕达传》)‎ ‎14.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 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 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 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 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 C. 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 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E.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19.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很多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①____‎ ‎,这是遗传基因的影响。如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竹30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那么,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科学家解释,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因为②______,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见, ③______。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竹子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评卷人 得分 七、话题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或亲人,或同学,或对手……有一些物,或书籍,或用具……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这些人或物不经意间,给我们以鼓舞,以智慧,以力量……. ‎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同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望文生义,“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句中是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危险的言行,句中误把“危”理解为“危险”,故错误。③不合语境,“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句中是说医生开的处方潦草不堪,使用“龙飞凤舞”不恰当。④不合语境,“间不容发”,指事物间距离极小或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句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非常紧迫,此处可改为“刻不容缓”。②使用正确,“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⑤“不胫而走”,形容没有腿却能跑。多指消息无声的散播。使用正确。⑥“差强人意”,表示勉强还算能让人接受。使用正确。故选B项。‎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危言危行”,从句中来看,误把“危”理解为“危险”,故错误。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研究制定使用中医药藏医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优惠政策”。B项,“走进真实的世界及人世间的冷暖”搭配不当,“走进”后面有两个宾语,“走进”不能与“冷暖”搭配。D项,‎ 两面对一面,前面说“能否……能否……”,这是两种情况,后面说“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的关键”,这是一种情况,可将两个“能否”都改为“能”。故选C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项,“研究”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语言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C项,“失陪”,中途离席,表示不能再陪伴对方。句中使用正确。A项,“惠赠”是称人赠与的敬词。句中说自己要送东西给对方,使用不当,此处可改为“敬赠”。B项,“莅临”为敬辞,来到,光临,一般用于贵宾。句中称“同学”,使用不当。D项,“不幸”指重大的灾祸,不能用于丢失物品。应改为“不慎”。‎ ‎4.C ‎【解析】试题分析:首先应考虑题目要求中“准备挺进新居”这一限定,因此只有C项中“新门第”“喜人家”最为合适。‎ ‎5.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选项正误。本题中,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简洁的编年体史书”错误,应为“叙事详细”,即《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故选B项。‎ ‎【点睛】‎ 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6. B ‎ ‎7. B ‎ ‎8. A ‎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错误,“中国长远利益”缩小原文含意,文章第二段的表述是“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文中是“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而选项变成“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C项,“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错误,“主要是针对”主次不分,文章第八段说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D项,“已经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实现了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错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知,“已经超越了”“实现了”不够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 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可见这只是要求和希望,并非已经实现。故选B项。‎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只要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错误,“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文章第六段的表述是“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文中说的是“只有……才能”,这是必备条件,也就是说,要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必须“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利益共享”,但并不是说只要“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就一定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故选B项。‎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依赖感还不是很强”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由“相互依赖、休戚与共”可知,人类利益格局相互依赖感应该很强。故选A项。‎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9. BD ‎ ‎10. ①能吃苦,忍耐力强。大雪天在深山沟里烧炭,风餐露宿一个多星期。打牙祭的故事传开后,能够忍受他人的嘲讽。②节俭爱家。对家庭和孩子充满了爱。为了留着钱给孩子上学,在四个同伙有三个凑份子打牙祭,并且自己也十分想吃一顿肉时,他犹豫再三,还是舍不得出这份钱。③有远见。他一心培养孩子读书,使得孩子们比村里别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④有点狡黠。以搭锅烧水的方式,蹭得碗肉汤喝,既解了馋,又省了钱,让人忍俊不禁。 ‎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小说开头对山间雪天环境的描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错误,“小说开头对山间雪天环境的描写”属自然环境。C项,“表现了作者对主人公二娃爱占小便宜的嘲笑与讽刺”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嘲笑和讽刺,小说记述了一个关于吃的笑话,表面上是笑话,实际上是一个励志故事,读来令人感到心酸,具有教育意义。E项,“两种人讲的内容相同,讲时的环境、对象一样,心情、目的、意义也一样”错误,从文中来看,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二姓自己也在讲,两种人讲的内容相同,讲时的环境、对象不一样,心情、目的、意义也不一样。故选BD两项。‎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文章中的二娃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考生要先梳理文章的情节,根据小说的情节进行概括。如从“在山沟里忙活了一个星期,整出足足三窑炭。连日的劳累与严寒,让这帮烧炭佬近乎虚脱,牙根子痒痒,只想来一两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块子,熬一锅汤,饱食一顿,过把瘾”“二娃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翻出毛票票,粘了口水数了两遍,磨蹭了半天,又咽了几包口水,还是将钱如数揣了回去,讪讪地说:‘回去再说吧!’”可以看出二娃能吃苦,忍耐力很强,且很节俭;从“二娃沉默了半会儿,尴尬地说了句:‘你们吃吧,我还是留着毛票票给孩子们上学用’”可以看出二娃很爱孩子;从“二娃有四个孩子,个个都上了初中,这在这个山沟里是罕见的,就像二娃打牙祭一样罕见。二儿子还考上了中专,在城里有了工作。孩子有文化,赶上好时光到城里打工挣的钱不少”可以看出,在孩子的教育上二娃很有远见;从“这时二娃站了起来,拿着瓢到沟边舀了一瓢清水,忽然倒在锅中……二娃却讪讪地说‘别急,我没入伙,当然不会吃肉,我只是口渴,刚才搭在你们锅内一起烧了瓢水,我就喝碗水,别的,我不要。要不,太晚了,人也困了,另外再烧开水晚了些……’……看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才恍然大悟,大呼上当”可知,二娃的做法让人心酸,也让人忍俊不禁,这表现出二娃的狡黠。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 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1. B ‎ ‎12. BD ‎ ‎13. ①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如利用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从深邃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③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能因为听众文化积累和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 ‎ ‎【解析】‎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最为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错误,材料二主要论述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传统艺术更为人所知的问题,材料三则是探讨传统艺术要坚守底线的问题。C项,“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错误,该说法无中生有。D项,“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错误,文中说的是“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由此可见,他不是反对改变,而是反对为迎合而改变。故选B项。‎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错误,“梵文”不是德国的。C项,“只要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错误,“只要……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材料一中说的是“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文中说“有了……的可能”。E项,“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一定的文化积累和修养,所以我们要变换一定的方式, 满足听众的需要”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与原文表意相反。文中说“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由此可知,他反对为迎合而改变。故选BD两项。‎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写出两点”,‎ ‎“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说明考生应关注材料中传承成功或者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承的方式,带着这些问题再来阅读材料,目标就较为明确,可以圈出作者阐述性的文字,也可以圈出个例成功的例子。如材料一中“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材料二借助二胡直播和古筝直播受欢迎来说明传承传统文化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材料三中“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14. D ‎ ‎15. B ‎ ‎16. C ‎ ‎17. (1)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 ‎ ‎(2)燕达说:“不是不用威,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 ‎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这段话是说“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兵深入敌境,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归。啰兀失守,派燕达援取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堵截,边打边往南去,失散很多人”,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鄜延都监”“敌境”“啰兀”“达”“辎重”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深入”的宾语是“敌境”,句子成分完备,故应在“敌境”后断开,这就排除AB两项,“援取”是动词,其宾语应包括“戍卒”和“辎重”,而且“为贼所邀”的应是“燕达的军队”,故应在“辎重”后断开,这就排除C项,故选D项。‎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错误,“迁”是指调动官职,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授”,授予官职。“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故选B项。‎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没有独自接受恩赐”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最后说“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文中“不听”是指皇帝没答应,并不是燕达“没有独自接受恩赐”。故选C项。‎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谕”,告诉;“之”,代词,燕达;“矢石”,冲锋陷阵;“第”,只管。第二句中,“威非不用”,声威不是不用;“以爱为先”,把爱放在最先罢了,“以”,介词,把,“先”,最先,“耳”,罢了;“善”,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善,认为好。‎ ‎【点睛】‎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燕达字逢辰,是开封人。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样子,年龄大的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长大后,体态魁梧,擅长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授为内殿崇班,任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夏人三万骑兵逼近城,战斗一整天没有胜负,燕达的部下仅有五百人,他跃上战马奋力搏击,所向披靡。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兵深入敌境,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归。啰兀失守,派燕达援取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堵截,边打边往南去,失散很多人。神宗因为燕达孤军和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少,多次升迁为西上门使、领英州刺史,任秦凤副总管.征讨打败河州羌,于是木征投降。升任为东上门使、副都总管,实授任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抚征讨安南,(燕达)担任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朝辞别的时候,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燕达叩头致谢说:“我得以靠声威消灭敌人,即使死了也不怕!”初次度岭,听说前锋遇到敌人苦战,想要前去救援,校官说应当先替家考虑然后再前进。燕达说:“那里战斗已经危急,岂能忍心为了保全自己而考虑。”下令敢谈论设立营寨驻扎的人斩首.于是起兵前往,士兵都很振奋,传声呼喊太尉来了,蛮人惊慌溃败,立刻平定了广源.军队在富良江边停留,蛮人把战船停靠在南岸, 想交战却不能,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不久蛮人果然来了,攻打他们,蛮人大败,于是请求投降.班师回朝,授为荣州防御使。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独自受到奖赏,请求共同受责罚,没有被接受。‎ 元丰年间,升任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为马军都虞候,破格任副都指挥使。因为训练检阅精良整齐,授他的一个儿子为门祗候。多次受到下诏奖赏,晋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为使,调节度武信军.去世,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毅敏。‎ 燕达起于行伍,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实可靠,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都从容地与他交谈。曾经问他说:“用兵应当以何为先?”他回答说:“是爱。”皇上说:“以威统爱行吗?”燕达说:“不是不用威,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 ‎18.CE ‎19.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这一分析牵强附会,脱离诗歌的内容实际。E项,“写景虚实结合”这一分析与诗歌不符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诗的颈联“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意思是为“老朋友马上要离去,白发不经意生成”,诗人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尾联“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意思是“这次分别无多话说,盼君转运天下闻”,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勉之情,情真意切。分析诗人情感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1)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2)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4)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乎”“淤泥”“濯清涟”“辨”“何”“澹澹”“竦峙”。‎ ‎21.①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会有不同 ②开花、结果需消耗大量养料 ‎ ‎③恶劣的环境才造成了竹子开花(或“外部环境对竹子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借以明确要拟写句子的句式和内容。本题中,这段文字是对“竹子开花还是不开花”进行分析,第一处,前面说“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后面又说“这是遗传基因的影响……”,由此可知,此处应是说不同竹子开花周期有所不同;第二处,前面说“那么,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科学家解释,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因为”说明后面是对前一句的解释,即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从后面“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可知,此处应是说开花、结果需消耗大量养料;第三处,前面说“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见”说明后面是根据前面的内容得出的结论,即恶劣的环境才造成了竹子开花。‎ ‎22.与坚强同行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有坚强的意志;”“坚强者能在命运之风暴中奋斗;”“自信与自靠是坚强的柱石。”与坚强同行,就能取得辉煌。‎ 雄鹰明白自己是蓝天的征服者,所以,它坚强地选择深渊,用纵身一跃实现展翅的梦想。小溪明白自己大海的波浪,所以,它坚强地选择坎坷的道路,克服一切困难,流向大海。蝴蝶明白自己是大地的色彩,所以,它坚强地破茧而出,成为了大地的一员。‎ 坚强是古人成功的阶梯。古人身处逆境却成就一番事业,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上有坚强的光芒。仲尼“韦编三绝”的故事家喻户晓;匡衡“凿壁借光”的事迹妇孺皆知;“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的美谈大家也耳熟能详,这些坚强的伟人用坚强的力量克服物质生活的贫乏,终于成就一番事业。‎ 坚强是中国人身处逆境时的心灵灯塔。造物主给了他们极大的不公,他们是被上帝狠狠咬过一口的苹果,是坚强重塑了他们健全的品格,点燃了他们心灵的希望之火。“千手观音”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邰丽华的坚强身影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被我们深深铭记。还有张海迪、李丽、这些坚强的心灵,用轮椅向世人证明,如何让自己“站”起来,站在知识的殿堂、理论的高空,向人们展示强者的风采。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不幸遭遇并没有打垮海伦凯勒,是坚强,照亮了她的心灵,指明了她前进的方向。还有霍金、居里夫人,他们与坚强同行,同样也取得了辉煌。‎ 坚强,是人与自然抗争的力量,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吹响了鼓舞人心的号角。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没有打垮我们坚强的意志,废墟中的人们凭借着坚强的力量,顽强地活了下来,重建家园的路更加漫长,但只要有坚强的力量,依靠坚强的双手,定会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人生的格言并不是古人的专利,我们要懂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蕴含的真谛。要知道,只有舞动坚强之笔,才能书写大写的人生;只有扬起坚强的风帆,才能开动人生的航船;只有借助坚强的阶梯,才能登上未来的峰巅!‎ 让我们与坚强同行,挥鞭上路,创造明天的辉煌!‎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话题作文,首先要分析话题,“同行”意思是“一起行路”,那么我们就要考虑与“谁”一起行路,根据提示,这个同行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如父母、师长、朋友、同学等),可以是具体的物(如书籍、纪念品等),还可以是精神生活中抽象的事物(如知识、憧憬、挫折等)。“……”说明,除上述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写其他自己感受深刻的人、事、物。如与“坚强”“自信”“乐观”等等。本次的话题作文,写作空间较大,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状物,只要紧扣话题“同行”即可。分析材料的引语可以发现,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或亲人,或同学,或对手……有一些物,或书籍,或用具……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第二部分“这些人或物不经意间,给我们以鼓舞,以智慧,以力量”,第一部分提供了同行的对象,第二部分是从同行对象身上所得到的东西。分析清楚这两部分,并了解孰轻孰重,往往成为审题过程中了解出题者意图的关键。比较而言,第一部分所写之人或物,是叙写的对象和文章的依托,而第二部分的鼓舞、智慧、力量,才是文章的灵魂和重心所在。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单纯地叙写人或物,而要紧紧围绕人或物对自己产生的鼓舞、智慧、力量等来写,这样才能切合出题者潜在的意图,所写的文章才算的上是切合题意。审文体,明确写作的体裁。文体上,本次作文没有限定文体,故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但要做到文体清晰。‎ 参考如下:‎ 自然伴我前行 与书同行 与诗歌同行 幸福伴我前行 ‎【点睛】‎ 作为话题作文,要充分吸取话题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