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小石城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
第 一 单 元 第 1 课 小石城山记 【 助读链接 】 一、作者名片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柳宗元 简介 : 柳宗元 (773—819), 字子厚 , 唐代河 东 ( 今山西运城 ) 人 , 世人称之为“柳河东” “ 河东先生”。他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20 岁中进士 , 几年后便步入官场。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 , 改革失败后 , 被贬到湖南永州任司马。 贡献 : 积极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 600 余篇。有 《 柳河东集 》, 其中著名的作品有 《 永州八记 》《 捕蛇者说 》《 种树郭橐驼传 》 等。 评价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 他的散文论说性强 , 笔锋犀利 , 讽刺辛辣。在诗歌方面 , 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 , 诗风幽峭峻郁。 二、背景回放 “穷”而后工的山水游记 公元 805 年 , 柳宗元参加王叔 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 , 被贬到永州当司马。永州位于湖 南和广东的交界处 , 是一个地广人稀、十分偏僻的地 方。柳宗元在此整整住了十年 , 其间 , 柳宗元发愤著书 , 寄情山水 , 写下了著名的 《 永州八记 》 。正如韩愈在 《 柳子厚墓志铭 》 中所说的“斥不久 , 穷不极 , 虽有出于人 , 其文学辞章 , 必不能自力 , 以致必传于后如今”。 《 小石城山记 》 是 《 永州八记 》 中的最后一篇 , 属于山水游记。 【 拓展链接 】 一、文体知识 宴游之作 —— 游记 游记是一种文学体裁 , 是记述游览经历、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1) 记叙型 :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 , 如姚鼐的 《 登泰山记 》 。 (2) 抒情型 :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 , 如欧阳修的 《 醉翁亭记 》 。 (3) 写景型 : 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 , 如柳宗元的 《 永州八记 》 、徐霞客的 《 徐霞客游记 》 。 (4) 说理型 : 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 如范仲淹的 《 岳阳楼记 》 、王安石的 《 游褒禅山记 》 。 不论哪一种游记 , 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 , 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所以游记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 , 没有“游” , 也就不会有“游记”。 二、文化常识 极富艺术生命力的游记 ——《 永州八记 》 《 永州八记 》 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写的八 篇游记体散文 , 分别是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钴 潭 记 》《 钴 潭西小丘记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袁 家渴记 》《 石渠记 》《 石涧记 》《 小石城山记 》, 总称 为“永州八记”。 《 永州八记 》 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 的名作 , 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 , 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写景状物 , 以小见大 , 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 , 生动地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 , 拓宽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领域。 丰富奇特的寓言故事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继承并发展了 《 庄子 》《 韩非子 》《 吕氏春秋 》《 列子 》《 战国策 》 传统 , 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代表作有 《 三戒 》(《 临江之麋 》《 黔之驴 》《 永某氏之鼠 》)《 传 》《 罴说 》 等篇。嬉笑怒骂 , 推陈出新 , 因物肖形 , 造意奇特 , 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 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其中 《 三戒 · 黔之驴 》 则借驴比喻那些外强中干、实无所能的庞然大物 ;《 罴说 》 则借鹿、貙、虎、罴一物制一物来比喻那些“不善内而恃外者”只知假借外力而不思自强的愚蠢行为 , 语言犀利精练 , 篇幅虽短而寓意深刻。 三、微言大义 柳宗元名言警句 1. 忠邪不可以并立 , 善恶不可以同道。 2. 君子谋道不谋富。 3. 言而无实 , 罪也。 4. 岂知千仞坠 , 只为一毫差。 5. 乱者思理 , 危者求安。 6. 蚤作而夜思 , 勤力而劳心。 7. 宁为有闻而死 , 不为无闻而生。 8. 激浊而扬清 , 废贪而立廉。 【 初读思考 】 “ 或曰 :‘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这句话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针对“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而列是夷狄 ,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是固劳而无用”。 一、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 , 完成下面问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 , 逾黄茅岭而下 , 有二道 : 其一西出 , 寻之无所得 ; 其一少北而东 , 不过四十丈 , 土断而川分 , 有积石横当其垠 。 (1) 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 , 其旁出 堡坞 , 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 , 投以小石 , 洞然有水声 , (2) 其响之激越 , 良久乃已。环之可上 , 望甚远 ,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益奇而坚 , 其疏数偃仰 , 类智者所施设也。 1. 这一自然段中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 表现在哪些方面 ? 【 明确 】 景物的特点是 “ 奇 ” 。表现在三个方面 : 小石城山的形状 , 山洞的深窈 , 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自西山道口径北 , 逾黄茅岭而下 ( 径 : 副词 ,_______ _____ 。北 : 名词作动词 ,_______ 。下 : 名词作动词 , _______) (2) 其一少北而东 ( 少 : 副词 ,___ 。北 : 名词作动词 ,___ _______ 。东 : 名词作动词 ,_________) 径直、 一直 向北走 向下走 稍 向 北延伸 转向东边 ﹒ ﹒ ﹒ ﹒ ﹒ ﹒ (3) 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 ( 睥睨 : 古今异义词 , 古义 : _____________; 今义 : 眼睛斜着看 , 表示傲视或厌恶 ) (4) 窥之正黑 ( 正 : 形容词 ,_____) (5) 其响之激越 , 良久乃已 ( 其 : 指示代词 ,___ 。已 : 动词 , ___________) 城墙上的女墙 纯正 那 停止、停歇 ﹒ ﹒ ﹒ ﹒ ﹒ (6) 环之可上 ( 环 : 名词作动词 ,_________ 。上 : 名词作 动词 ,___________) (7) 益奇而坚 ( 坚 : 形容词 ,_____) (8) 其疏数偃仰 ( 其 : 代词 ,_______ 。数 : 形容词 ,_____ 。 偃 : 动词 ,________) 盘旋攀登 攀上、爬上 坚实 代山石 密集 俯 , 倒卧 ﹒ ﹒ ﹒ ﹒ ﹒ ﹒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层断裂 , 河水分流 , 有堆积的山石横截在路 的尽头。 往里看去一片浓黑 , 将小石子投进去 , 从很深 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 二、阅读课文第 2 自然段 , 完成下面问题。 噫 !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 , 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而列是夷狄 , (1)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 则其果无乎 ? 或曰 :“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2) ” 或曰 :“ 其气之灵 , 不为伟人 , 而独为是物 ,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 , 余未信之。 1.“ 其气之灵 , 不为伟人 , 而独为是物”一句中 ,“ 其气之灵”表现何在 ? 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 【 明确 】 “ 其气之灵 ” 表现在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分布的疏密有致。作者借奇石自比 , 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恨 , 沉痛而无奈。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愈以为诚有 ( 愈 : 副词 ,_____ 。诚 : 副词 ,_____) (2)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怪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_______ __________ 。为 : 动词 ,___________) (3) 而列是夷狄 ( 列 : 动词 ,__________) 更加 确实 以 …… 为怪 , 诧异 创造、安排 陈列 , 放置 ﹒ ﹒ ﹒ ﹒ ﹒ (4)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更 : 动词 ,_____ 。售 : 动词 , ___________ 。伎 : 名词 ,____________) (5) 是固劳而无用 ( 是 : 代词 ,___ 。固 : 副词 ,_________ ___ 。用 : 名词 ,___________) (6) 神者傥不宜如是 ( 傥 : 连词 ,________ 。宜 :_____) 经历 指得到赏识 技艺 , 指美景 这 本来、实 在 功用、功劳 倘 , 或者 应该 ﹒ ﹒ ﹒ ﹒ ﹒ ﹒ ﹒ ﹒ (7) 或曰 :“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以 : 介词 ,___ 。 慰 : 动词 ,_____ 。辱 : 动词 ,__________) (8) 不为伟人 ( 为 : 动词 ,___________) (9)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 少 : 形容词作动词 ,_____) 用 安慰 屈辱 , 贬谪 造就、孕育 少出 ﹒ ﹒ ﹒ ﹒ ﹒ 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译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会出现 ( 在 ) 中原 , 反 倒是 ( 在 ) 偏远的永州。 ( 这是造物者 ) 用 ( 这山石 ) 来安慰那些屈贬来 永州的贤者。 [ 归类 · 记一记 ] 一、一词多义 1. 其 (1) 其一西出 ( 指示代词 , 其中的 ) (2) 其响之激越 , 良久乃已 ( 指示代词 , 那 ) (3) 其疏数偃仰 ( 代词 , 代山石 ) (4) 神者傥不宜如是 , 则其果无乎 ( 副词 , 难道 ) 2. 数 (1) 其疏数偃仰 ( 形容词 , 密集 ) (2)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寡人之于国也 》) ( 数词 , 几 ) (3) 则胜负之数 , 存亡之理 , 当与秦相较 (《 六国论 》) ( 名词 , 命运、天数 ) (4) 扶苏以数谏故 (《 陈涉世家 》) ( 副词 , 屡次 ) 3. 诚 (1) 愈以为诚有 ( 副词 , 确实 ) (2) 愿陛下矜悯愚诚 (《 陈情表 》) ( 名词 , 诚心 ) (3) 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 隆中对 》) ( 连词 , 如果 , 果真 ) 二、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①自西山道口径北 , 逾黄茅岭而下 ②其一少北而东 ③环之可上 ﹒ ﹒ ﹒ ﹒ ﹒ ﹒ (2) 名词作状语 其一西出 2.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动词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 ﹒ ﹒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是固劳而无用 ( 无标志词语 ) 2. 被动句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无标志词 ) 3. 状语后置句 (1) 投以小石 ( 状语“以小石”后置 ) (2)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状语“于此者”后置 ) 4. 省略句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而列是夷狄 (“ 之”“列”后分别省略介词“于” ) 【 审美鉴赏 】 1. 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 , 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 ,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 【 明确 】 “ 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 , 绝非人力所能为 , 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2.“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一句“怪”的内容是什么 ? 有什么作用 ? 【 明确 】 (1) 作者纳闷为什么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原的山水放置在了偏远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 (2) 这一疑问为下面的对话做铺垫 , 实质上是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 , 将自己流放到此的愤懑。 3. 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 【 明确 】 没有 , 从 “ 神者傥不宜如是 ” 一句 , 以及对 “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其气之灵 , 不为伟人 , 而独为是物 ,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 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 备选要点 】 1.“ 是二者 , 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 ? 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 , 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 ? 【 明确 】 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 , 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悠游度日 , 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意的 , 他想摆脱现状 ; 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 , 表明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 , 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 , 比如说柳宗元自己 , 他应该到中州施展他的抱负。 所以 , 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 , 作者还在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 , 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 , 但仍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2. 有人说 : 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 , 就不会有 《 永州八记 》 的问世。柳宗元的被贬 , 实在是他个人的不幸 , 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 你如何看待 ? 【 明确 】 很多优美的诗词都是文人士子被贬或政治上失意之后为了排解心中的抑郁、不满转而寄情山水之作。杜甫有云 : 文章憎命达 , 魑魅喜人过。 如果他们不是被贬而是在政治上春风得意 , 那么他们或许会忙于政务而无法欣赏山水 , 也不会有那么多感想需要抒发 , 因此是 “ 文人不幸文学幸 , 诗人不幸诗家幸 ” 。他们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并没有就此沉沦 , 有很多人仍能保持坦然的心态 , 处变不惊 , 笑对人生 , 这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 素养提升 】 一、思想启迪 本文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赏识来喻自己 , 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异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 , 来表达不平之情。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讽刺。 【 运用角度 】 善于发现美、换一种心态看生活、直面挫折、得失寸心知。 二、写法借鉴 1. 叙事与议论并重 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 , 第二段是作者由景而发的议论 , 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 , 很好地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2. 情景交融 , 物我合一 文中所写奇石处处 , 又辅以幽林澄潭 , 这是作者缘 情生景 , 是作者将自己的身世遭际、内心的孤寂愤懑投 射到自然景物 , 与之合而为一的结果 , 它们峻洁而劲 健、骨气凛凛的形象成为作者峻洁、孤高、坚毅人格 的象征。自然 , 文中所写之弃地废景 , 也正是象征作者 遭贬不遇的处境。借被弃置的美好事物寄托自己“贤而辱于此”之感慨和白描式流畅自然的景物描写 , 构成了这篇散文独特的艺术风貌。 三、文脉梳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