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2017-04)

‎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 ‎,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杲,字字昕,邵武人。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檄摄阑尉。江、淮制置使 李珏罗致幕下。滁州受兵,檄杲往援,甫至,民蔽野求入避,滁守固拒.杲启钥纳之。金人围城数重,杲登陴中失,益自奋厉,卒全其城。淮西制置曾式中辟庐州节度推官。浮光兵变,杲单骑往诛其渠魁,守将争饷金币,悉封贮一室。将行,属通判反之。安丰守告戍将扇摇军情,且为变,帅欲讨之,杲曰:“是激使叛也。”请与两卒往,呼将谕之曰:“而果无他,可持吾书诣制府。”将即日行,一军帖然。知定远县,套李奎犯边,季衍时为淮帅,辟通判濠州,朝廷以杲久习边事,擢知濠州。制置大使赵善湘谋复盱眙,密访果,杲曰;“贼恃外援,当断盱眙桥梁以困之。”卒用其策成功。召奏事,差主管官告院,知安丰军。善湘与赵范、范弟葵出师,迁淮西转运判官。诏问守御策杲上封日沿准旱蝗不任征役中原赤立无粮可困若虚内事外移南实北腹心之地必有可虑,时在外谏出师者惟杲一人。及兵败洛阳,人始服其先见。大元兵围城,与杲大战。明年,大兵复大至,又大战。擢将作监,御书慰谕之。丞相李宗勉、参知政事徐荣叟日:“帅淮西无逾杜杲者。”诏以安抚兼庐州。累疏请老,不许。俄擢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杲罢杨林堡,以其费备历阳,淮民寓沙上者护以师。进敷文阁学士,迁刑部尚书。请老,升宝文阁致仕。帝思前功,进龙图阁而果卒,遗表上,赠开府。 ‎ ‎ (节选自《宋史•杜杲传》) ‎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问守御策/杲上封曰/沿淮旱蝗/不任征役/中原赤立/无粮可因/若虚内事外/移南实北/腹心之地/必有可虑/‎ B诏问守御策/杲上封曰/沿淮旱蝗/不任征役中原/赤立/无粮可因/若虚内事外/移南/实北腹心之地/必有可虑/‎ C.诏问守御策/杲上封曰/沿淮旱蝗/不任征役中原/赤立/无粮可因/若虚内事外/移南实北/腹心之地/必有可虑/‎ D.诏问守御策/杲上封曰/沿淮旱蝗/不任征役/中原赤立/无粮可因/若虚内事外/移南/实北腹心之地/必有可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置使,军事统帅,南宋时掌管本路诸州军事,一般由秩高望重者来担任。‎ B.诏,皇帝的命令,常以文书形式发布,谕作为诏令的一种,也必须是正规的文书。‎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以提前。‎ D赠,即追赠,追封,是指皇帝为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加封官爵或赠予荣誉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杲爱护百姓,为民救难解危。敌人攻打滁州,杜杲受命率领部队前往支援,刚到滁州,老百姓请求进城躲避,滁州知州坚决不答应,杜杲开城接纳他们。‎ B.杜杲有胆有识,沉着化解危机。有报告说守将将发动叛乱,统帅想讨伐他们,杜杲 反对,便前去核实,派了一名将领携书信安抚军心,军队得以稳定。‎ C.杜杲熟知军事,得到朝廷赏识。当李全侵犯边境时,由于杜杲久习边事,被提升为濠州知州;他和入侵的元兵接连大战,被提升为将作监,皇帝亲笔写信慰勉。‎ D.杜杲精于谋划,善抓关键问题。赵善湘为收复盱眙问计杜杲,杜杲针对敌军依仗援军的特点,提议破坏桥梁以断其外援,赵善湘采用这个计策终获成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浮光兵变,果单骑往诛其渠魁,守将争饷金币,悉封贮一室。(5分)‎ ‎(2)杲罢杨林堡,以其费备历阳,淮民寓沙上者护以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①‎ 苏轼 ‎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诗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 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E.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9.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11分)‎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但写法有所区别,《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地铺陈描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 B.第一句“紫袖红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出其衣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美好形象宛如画出。‎ C.“自弹自感暗低容”连用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 D.“弦凝指咽声停处”说明弹筝女子的伤感情绪上升到顶点而弹不下去了,所以“声停”,沉寂下去,是这首曲子的休止符。‎ E.从弹奏者的身世来看,《夜筝》与《琵琶行》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身的描写上。《夜筝》着力描写了音乐效果。‎ ‎11.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中哪几句诗?(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2.(1)李白《蜀道难》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句子是:“ , ” 。‎ ‎(2)《琵琶行》中善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用“ ” 表现婉转流畅的旋律,用“ ” 表现激越雄壮的场面。‎ ‎(3)《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间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 ‎(4)《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 ‎(5)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 , ” 。‎ ‎(6)《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设想离别后对方伤感久别的情景的句子是“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守林子的树桩 刘立勤 树桩不是树桩,树桩是一个人。 ‎ 树桩今年六十岁了,是个老桩了,老树桩仍然住在四十多年前那所石板房里守护着那片林子。 ‎ 比四十年还早一些的时候,树桩是公社伐木队的队长。树桩领着公社抽调的百十个劳力挨村子砍树。那时的树桩年青,身体壮得像一头牛,砍起树像是和树有几辈子冤仇似的狠,梆梆梆,随着木屑飞溅,那树“喀嚓”一下就倒了。树倒了,粗的交给公家,细的就用炼钢铁,还有一任它倒在地上长木耳或是长蘑菇。木耳或是蘑菇长了摘,摘了又长,一茬挨着一茬子,犹如树桩家的奖状,一张跟着一张。只是那树倒了就倒了,再也长不出,那山就被他的斧头砍得精光。每每看着被自己伐光了树的山坡,他就笑了,他冲着满坡的树桩说:“看你厉害还是我厉害!” ‎ 树桩真的厉害,可山洪比树桩更厉害。树桩领人砍完了他屋后那片林子后,下了一场暴雨,山洪就带带走了他的家也带走了他的女人他的猪他的羊。山洪下的那夜,树桩正在邻村砍树,树桩听说后,知道山神发怒了,他犹如大梦初醒,就把自己斧头在石头上砍,使劲的砍,坚硬的石头被砍得粉碎,他就把斧头砍成烂铁疙瘩,树桩才扔了斧头奔回家了。 ‎ 可是家已经没了,有的是满坡的沙石和浑浊的洪水,汹涌着流向倒流河。没有家了,村里就在后沟口给他盖了一间石板间,他要求看护后沟经常被外村人偷伐的林子。一坡的林子已被砍了一多半,村里还要砍,只是村里急着要砍前沟,要砍右沟,还要砍左沟。起初树桩还去阻挡。可他挡了左沟人家砍左沟,挡了右沟人家砍前沟,那么多的一个人是挡不住的。挡不住了,树桩只是照看后沟。照看后沟的时候,他在后沟的荒坡上栽树,一棵棵地栽,一年年的栽。 ‎ 树桩的树还没栽出名堂,村里人砍完了前沟,也砍完了左沟,又砍完了右沟,村里人就打算砍那没有砍完的后沟。后沟里有树桩,树桩不答应。村里组织再多的人树桩都不答应,树桩就像一个树桩一样扦在通向后沟那一条唯一的便道上,没有人上得去。软的不行,硬的也不行,就连文革时他戴着一顶坏分子的帽子时,也没有人敢上后沟去伐树。有人想伐树了,他就像一截树桩一样立在通道中间,谁也上不去。集体伐不成了,个人就想到偷。树桩不仅喂了狗,而且在便道上安插了许多的铃铛,一有风吹草动,树桩就铁着脸坐在便道上抽烟,一任别人好话磨烂了嘴皮,他仍就是一动不动。无论是村长,还是亲戚,他都不让。记得有一年村长给他介绍了一个女人,女人喜欢树桩,树桩喜欢那女人。两人睡在一起了,女人想弄一棵树给快要出嫁了的女儿做一张桌子陪嫁女儿,嫁了女儿然后就嫁自己。可树桩怎么也不答应。树桩不答应,女人就掀了被子就走了。走在崎岖不平的夜路上,女人只想要树桩能送自己一程,自己也就原谅了树桩。可树桩愣是没有动身,他担心他送女人的时候,有人钻了空子偷了树。就这样,树桩看护住了那片林子,就这样,树桩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 ‎ 树桩得罪了所有人的时候,也救了所有的人。 ‎ 那一年大下大雨,两天两夜的大雨泡软了前沟、左沟、右沟光秃秃的山。山坡上的泥土变成稀泥,就和着流水涌向了小村。小村没了,房子也没了,四处的人只有涌进了树桩看守的后沟。后沟的林子给了全村人躲避灾难的地方,后沟里树木也给了全村人渡过灾难的粮食和籽种,全村人不住地经常念记起树桩的好处。 ‎ 树桩栽下了树成了林子后,集体没了,集体没了,村里就把林子分给个人,个人都抡着斧子砍树。可树桩还是不答应,树桩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挡在便道上,人们也无可奈何,无可奈何的人就找到村长,村长只好把林子收回,也撤了树桩的护林员,断了工钱,也断了他的口粮,树桩几近失去了所有,但他守住了这林子。他想,有了这片林子,他也有的吃有的喝,他什么都不在乎。 ‎ 树桩不在乎,别人很想把那片林子变成大把大把的票子。四周的树都砍完了,唯有这块不得砍伐,眼看着大把大把的票子躺在那儿不能利用,人们就积极地想办法。可他们想尽了四十年办法,树桩仍然不为所动,树桩一动不动的守护着那片林子。 ‎ 待我死了你们再打它的主意吧。看着那片林子,树桩想。 ‎ 死了我也要守住那片林子。看着那片林子,树桩又想。 ‎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软的不行,硬的也不行,就连文革时他戴着一顶坏分子的帽子时,也没有人敢上后沟去伐树”一句突出“树桩”这一人物倔强的性格。‎ B.“树桩真的厉害,可山洪比树桩更厉害”从结构上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讲,表明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 C.“村里人砍完了前沟,也砍完了左沟,又砍完了右沟”类似这样的语句说明人们对山林的破坏力度之大,进而突出“树桩”守林之难。‎ D.“别人很想把那片林子变成大把大把的票子”,“树桩”栽树、护林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希望将能够把树木卖出得到一大笔收入。‎ ‎14.本文是如何塑造“树桩”这一人物形象的。 (5分) ‎ ‎15.文章的主人公的名字是“树桩”,请探究作者给主人公取名“树桩”的原因。(6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囿于“逝者为大”对一些有违文明、大操大办的丧葬活动,未能依法依规制止、处罚,一定程度上放任了陋习的潜滋暗长,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②在国内,喝茶的讲究颇是繁多,比如茶壶的材质、器形、色泽等更是有很多说道,而本次展览的国外制作的各种异形茶壶,却让人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③里约奥运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被台湾友质疑不懂球,孰知他拿的冠军可能比台湾人看的乒乓球赛都多,简直罄竹难书。‎ ‎④《康熙秘史》已经在三大卫星频道播出多日了,夏雨饰演的康熙也大热荧屏,影帝演皇帝入木三分,得到关注的广泛好评。‎ ‎⑤学前教育知名品牌,纵横四海的教育传奇终于来到咱们临沂人的家门口,万千家长都在翘首以待。‎ ‎⑥最近传言甚广的“荔枝都是用药水泡过的,致儿童患手足口病”的说法很快传得沸沸扬扬,真是三人成虎,以至于人们都不敢买荔枝了。‎ A.①②④ B.③④⑤C.②④⑥ D.①⑤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一大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B.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送入太空。‎ C.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D.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近日,一篇《罗玉凤:求祝福,求鼓励》的文章,很快吸引超过三百万人阅读,①获得多达二十万的赞赏金。“凤姐”通过自叙文,俨然从“丑角”成功转型为“励志女神”。②在“凤姐”貌似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字背后,蕴含的③是肤浅的认知和错位的价值观。④在美国生活就证明一个人成功了?明明在美国仍是无法融入主流的底层打工族,凤姐和那些“点赞”的人可能没意识到,真正能摆脱贫穷、改变命运的方式⑤成为“美国居民”,⑥练就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甚至 但是 却 哪里 不仅 而且 B 而且 然而 正 莫非 非但 反而 C 并 可 却 难道 并非 而是 D 又 而 也 可是 不是 而是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无根萍是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它本来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 ① ,反而生机蓬勃地开拓出一 个广袤的萍的世界。无根萍生存之道有两大绝招。 ② 。它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在36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第二个绝招是不断“缩小”“退化”。一般生物是顺向演化的,但无根萍 ③ 。演化到最后阶段,它几乎简化成了“一团细胞”,花只剩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这种简单的构造使它更容易大量复制繁殖和传播。‎ ‎20.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 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晓玲,到山村做了一名小学教师。‎ 有一年,她收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 答案 ‎1.D(“全书都采用了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理解错误。)‎ ‎2.C(“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不能与人雷同”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总是”“处处”的修饰,“发扬创新精神”错,不符合文意。)‎ ‎3.D(“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有助于 ”。)‎ ‎4.A ‎5.B(“也必须是正规的文书”错,“谕”有“口谕”“手谕”。)‎ ‎6.B(“派了一名将领携书信安抚军心”错,而是同两名士兵前往。)‎ ‎7.(1)浮光军队发生叛乱,杜杲单人匹马前去诛杀了他们的首领,守将争着馈赠给他金币,他全都封存在一间屋子里。(关键词“渠魁”“饷”“封贮”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杜杲撤除杨林堡,用这些费用充实历阳,用军队保护寄居在沙滩上的淮河百姓。(关键词“罢”“备”及“淮民寓沙上者”定语后置句式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8.(5分)CE(答C给2分,答E给3分。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无悲凉清冷的氛围;E项,不是“直接 抒发”,而是寓情于景,蕴含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9.(6分)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酌情给分。)【】‎ ‎10.(5分)BD(答B给2分,答D给3分。B项,“紫袖红弦” 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法。“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D项, 这里“声停”不是弹不下去了,也不是一味的沉寂,它不同于乐谱中的休止符,而是一个无声的顷刻,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1.①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②同时也暗示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 。③这一 句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几句诗的化用。(每条2分)‎ ‎12.(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间关莺语花底滑 铁骑突出刀枪鸣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3.C(A项,突出人物倔强的性格不是主要目的,应是“坚定”;B项“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和文章内容基本没有什么关系;D “得到一大笔收入”无中生有。)‎ ‎14.①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1分)②正面描写:如 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文中举例说明即可。(2分)③侧面描写:“村里人砍完了前沟,也砍完了左沟,又砍完了右沟,村里人就打算砍那没有砍完的后沟。”“别人很想把那片林子变成大把大把的票子”等等,侧面写出树桩守林之难,进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分)‎ ‎15.①主人公原来的职业是伐木工人,伐木的结果是留下一个个树桩;(2分)②主人公后来的职 业是守林人,守林的职责正是守住树林,防止一个个树桩的出现;(2分)③主人公从伐木到守林都有一种“蛮劲”,正像一个个树桩“坚定不移”;(2分)④‎ 树桩又是主人公精神的象征,不管条件如何变换,都庄严地守护在那里,完成自己的职责。(2分)(任意答对三点即得满分6分,如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6.D(①正确。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②错误。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和后面的“笑起来”重复。③错误。罄竹难书:形容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尽。④错误。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应用“惟妙惟肖”。⑤正确。翘首以待:翘首,抬起头。以待,等待。形容殷切盼望。⑥正确。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 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17.A(B.语序不当,“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应在“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之前;C.句式杂糅,把“发射了”改为“发射的”;D.语序不当,关联词“尽管”移到句首)‎ ‎18.C(①选填表并列 或递进关系的连词都可;②应为转折关系;③前后构成转折对照的关系,可以排除B与D;④这里是一个反问句,若选A表达不顺畅;⑤与⑥构成并列关系,也可以排除A项。)‎ ‎19.①但它不但没有走向衰退和灭绝 ‎②第一个绝招是快速生长繁殖 ‎③是逆向演化的 ‎(5分。第①②两句各2分,第③句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语境逻辑,可酌情给分。)‎ ‎20.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 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如果检查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带走了。‎ ‎(共6分。内容:“提供”“加工”“交接”每个分项内容1分,共3分;语言得体,合理使用敬辞、口语,2分;语言连贯,合理使用关联词,1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21.立意:‎ ‎(1)选择高楼就是选择远见,选择发展;‎ ‎(2)点燃心中信念的灯;‎ ‎(3)只有看到高楼,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把握现在,引领未来;‎ ‎(4)物质援助与精神援助;‎ ‎(5)激发内心的渴望。 ‎ 参考译文 ‎ 杜杲,字子昕,邵武人。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传檄文征召他代理闽县尉。江、淮制置使李珏将他招致到幕府。滁州遭军队进攻,传书杜杲前往支援,刚到,百姓拥满郊野,请求进城躲避,滁州知州坚决不收容,杜杲开锁接纳他们。金人围城好几层,杜杲登上城墙中了箭,越发斗志昂扬,终于保全城池。淮西制置使曾式中征召他为庐州节度推官。浮光军队发生叛乱,杜杲单人匹马前去诛杀了他们的首领,守将 ‎ 争着馈赠给他金币,他全都封存在一间屋子里。要走时,嘱咐通判还给他们。安丰长官报告守将煽动军心,将要作乱,统帅想讨伐他们,杜杲说:“这是激其叛乱。”请求同两名士兵前往,喊来将领告诉他说:“你果真没有他念的话,可以拿着我的信到制置司去。”守将当天前往,一军安然。为定远县知县,适逢李全侵犯边境,季衍当时任淮统帅,征召他为濠州通判,朝廷因杜杲长期在边境做事,提拔他为濠州知州。制置大使赵善湘计划收复盱眙,暗中拜访杜杲,杜杲说:“敌人依仗外援,应破坏盱眙桥梁来围困他们。”最终采用他的计策成功。召回奏事,差遣为主管官告院,为安 丰军知军。赵善湘同赵范、赵范弟弟赵葵出兵,迁为淮西转运判官。诏命询问守备计策,杜杲上密封奏章说:“淮河沿岸旱灾蝗灾,不能胜任兵役;中原荒芜,没有粮食可以依靠。如果使得内地空虚来对付外敌,调动南方的力量充实北方,要害之地,定有可忧之事。 ”当时在外地谏止出兵的仅杜杲一人。等到兵败洛阳,人们才开始信服他的先见之明。大元兵围城,杜杲和他们展开了一场大战。第二年,大兵再次大举压境,又展开了一场大战。提升将作监,皇帝亲笔写信慰勉他。丞相李宗勉、参知政事徐荣叟说:“统帅淮西没有人能超过杜杲。”下诏任命他为安抚使兼庐州知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不允许。不久提升沿江制置使、建康府知府、行宫留守。杜杲撤除杨林堡,用这些费用充实历阳,用军队保护寄居在沙滩上的淮河百姓。升任敷文阁学士,迁为刑部尚书。请求告老,升宝文阁退休。皇帝追念以往功劳,进升龙图阁,这时杜杲去世,遗表奏上,追赠开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