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13/37/09e8963a0245adec428ed92a454effad/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13/37/09e8963a0245adec428ed92a454effad/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20/13/37/09e8963a0245adec428ed92a454effad/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5)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晨 雨 杜 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E.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别杜审言① 春夜别友人 宋之问 陈子昂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3.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下面小题。 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5.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 B.“荆棘满途”与“蓬莱闲住”既成陡转,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 C.“诸葛茅庐”三句中,“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 D.末句语淡韵远,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 “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 E.全曲仅以一首一尾涉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畅达地表达了乐观向上、积极旷达的情怀。 6.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典抒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行路难 贺 铸 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 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 酌大斗,更为寿,青鬓长青古无有。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遗音能记秋风①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注】①秋风:指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刘彻率群臣祭祀后乘船泛舟,时值秋风萧瑟,其触景生情写下《秋风辞》,表达人生易老的感叹。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缚虎手,悬河口”使用借喻手法,前句写勇士,比喻有军事才能的人;后句写谋士,比喻有政治才干的人,最终与“车如”句形成鲜明对比。 B.“白纶巾”三句正面表现文中人物的抱负,“白纶巾,扑黄尘”描写人物白衣进京的风尘仆仆,“不知”句化用李白诗句,表现了词人对自己能否功成名就存在疑惑。 C.“衰兰送客”两句中,词人用兰花衰枯来衬托内心离别的愁绪,“天若”句设想奇伟,意境高远,有力地烘托出词人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 D.“作雷颠”三句通过形象的动作描写刻画了词人不趋名利,纵酒放歌、借醉起舞的狂放情态,表现了词人不为恶劣环境所困的洒脱、旷达之情。 E.这首词根据文意的需要,十分注重转韵,全词每两三句转韵一次,加之词句长短参差,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音乐性强,使人有一咏三叹之感。 8.请结合词的下阕,简要解说作者是如何使用抑扬手法的? 一、 1.CE 2.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 ②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③颈联写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④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说明“小”是全诗的诗眼。解答时要明确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再分析其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二、 3.“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对友人遭遇深感愤懑不平之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4.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陈诗借景抒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式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用典抒情。宋诗用典抒情,陈诗借景抒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一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二要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三要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 5.BE 6.(1)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2)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3)西 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抒情方式的鉴赏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题干中已经给出了借典抒情,所以考生只需要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作答即可。 四、 7.AD 8.这首词的下阕先抑后扬,随后再抑。①先抑,词句用“酌大斗”三句表现人的头发不会总是黑的,以此来写词人对人生短促的忧愁;②后扬,“笑嫣然”三句通过描写饮酒的快乐来写人活着的极度快乐;③再抑,用汉武帝纵使成就丰功伟业但也逃不掉死亡的结果来写人生的悲凉,表现词人的苦闷情怀和矛盾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本题,应注重把握词句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情感,以此来分析本词是如何使用抑扬手法的。比如本词用“酌大斗”感叹人生的短暂,用“笑嫣然”表现快乐,用汉武帝的丰功伟绩表达人生短暂的悲凉等,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下阕是先抑、后扬、再抑。拟写答案时,应先总说,然后分析词句是如何表现抑扬的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