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哈师大附中高二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办。G20杭州峰会在达成一系列会议成果的同时,更借此机会,向与会国家展示了中国的丰厚文化底蕴与迷人的文化魅力,并以此为依托,使与会各国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完善了对中国的认知,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借助公共外交平台,完成了此届峰会的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是一个古而有之、广为传播、涵义有争议的专业名词。在文化外交不断发展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外交的定义做出了诸多努力。最早的文化外交( Cultural Diplomacy)的定义是在1934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中: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在此之后,“文化外交”的定义百家争鸣,这些定义的分歧都围绕文化在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对文化与外交二者关系的理解,经历了从“文化背景论”到“文化工具论”,再到“文化利益论”三个不同的境界。 传统层面的文化外交是指以国家外交利益为目的,依托艺术、文学、生活方式、人类的基本权利、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等文化因素,以这些文化因素为手段开展的,以建立、发展和维持与它国关系为主要目的的政治活动;现代层面的文化外交是以维护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利益为宗旨,以包括文化手段在内的各种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与决策,以及由此形成的外交理论和政策。 文化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各外交分支之间的关系是平行,这些外交分支在总体外交的指导下,在各自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同时也履行总体外交肩负的部分使命。更有学者指出,文化外交不仅是外交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外交的核心所在。同时,总体外交指导并制约文化外交的开展。文化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活动方式、形式、手段和策略,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外交战略;而且这种形式的“和平手段”最能体现“使用访问、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的外交特点。 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都是以国家政府作为主体的官方外交形式。一方面,它们有所交叉,其重叠部分可描述为“文化层面的公共外交”或“面向公众的文化外交”;另一方面,它们又彼此独立,文化外交还包括政府间的文化外交,公共外交包括非文化内容的公共外交。同时,文化外交也更具公开性,其对象不仅包括国家、政府,还包括国外民间团体、个人、甚至直接面向外国民众或公众。 (节选自郝丹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文化外交关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外交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这是源自于英国议会的对文化外交的最早定义。 B. 围绕着文化在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文化外交的定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 作为专业名词,“文化外交”自古已有,广泛传播,说法不一,大致经历了文化背景论、文化工具论、文化利益论三个阶段。 D. 文化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其涉及对象非常广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历史沿革中,人们对文化外交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歧与争议中不断向前发展。 B. 文化外交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对外行使主权,对总体外交具有影响与制约的作用。 C. 以国家利益为目的,以文化因素为手段开展活动是传统外交文化与现代外交文化的共同特征。 D. 以文化外交为代表的各平行外交分支,在总体外交的支配下,各自肩负责任、履行使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G20杭州峰会在建立、维持与发展与他国关系方面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中国本土向全世界展现了一次有典范意义的主场文化外交。 B. 文化外交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通过民间交往和非官方途径进行并取得明显效果。 C. 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互为支撑,彼此影响,共同作用于国家总体外交。 D. 文化外交作为官方外交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维护国家外交利益,展示国家的软实力。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概念混淆,应为“对文化与外交的关系的理解”经历了此三种境界,而非对“文化外交”的定义的理解。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主次颠倒,应为总体外交制约文化外交。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互为支撑,彼此影响”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爱之舟 吴冠中【注】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上学,总是要借姑爹这只小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已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我从来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这。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第一学期结束,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 ⑧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⑨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⑾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⑿……醒来,枕边一片湿。 (有删改) 【注】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4.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B. 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待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C. “我”出生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读书时为缴学费使家人困窘而心酸哭泣。 D. 本文多从小事着笔,意味深长,父亲为“我”糊万花筒、背“我”上学、借船送“我”考学等,从细微处表现出贫苦生活中父爱的深厚与伟大。 5. 第11段中所表现的感情较为复杂。本段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说明。 6. 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答案】4. A 5. ①对理想的执著。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术梦想,甘愿在困苦中挣扎,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②对父母的爱与愧疚。热爱父母,不希望父母担忧,却最终未听父亲劝告,毅然走上美术道路,对未能实现父亲的愿望心存愧疚。 ③对人生难以预料的感叹。多年后回顾人生经历,对人生幸与不幸难以确定,充满感慨。 6. ①“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②“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③“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④“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概括不恰切,本文主要表现对父爱的追忆,既有怀念,也有感激、愧疚等复杂的情绪。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中的情感的题目,要求分析第11段中表现作者的感情,注意根据文中的情节进行分析,此题可根据语段中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术梦想,甘愿在困苦中挣扎,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热爱父母,不希望父母担忧,却最终未听父亲劝告,毅然走上美术道路,未能实现父亲的愿望”“多年后回顾人生经历,对人生幸与不幸难以确定,充满感慨”分析对理想的执著、对父母的爱与愧疚、对人生难以预料的感叹等情感。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标题的作用的题目,要去分析文章的标题“父爱之舟”的作用,注意从文章的结构、手法、情感等角度分析,从结构看,“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从手法看,“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从情感和内容的角度看,“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虽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严重偏低,其中,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居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的下降。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的理解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而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文章等不科学的来源。因此,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都需要提高。既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要提高食品监管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比如食品龙头企业可以开展各类工厂旅游、食品安全公益大赛、媒体开放日、消费者开放日等活动,打开工厂大门,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但是企业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该如何提升食品安全教育水平?还是要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把食品安全知识写入学校课本,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工作。 (摘编自《范现国谈食品安全教育:建议立法,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有删改)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椐研究报告》显示,只有约7.4%的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超过半数的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关注,34.8%的民众偶尔或极少关注食品安全,有6.5%的民众表示从不关注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去年年底,媒体大量报道“拼接牛排”“胶水牛排”,特别是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更是激起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其实“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过搅制或后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成形,食用时需要二次加热的非即食类的肉制品。专家称,卡拉胶是“重组牛排”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这只不过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完全不同于建筑用胶或塑料用胶。公众没有必要谈胶色变。” (摘编自刘志勇《食品安全认知仍需专业引领》,有删改) 材料四: 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综合治理,食品安全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目前食品行业以分段监管为主,权责不清,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政策“打架”。二是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薄弱。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难以为食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监控手段。三是食品源头污染较为严重。食用农产品生产中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违禁使用高残留农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等现象。四是法规政策配套系统性不足,导致部分食品违法案件存在移送难、处理难、打击难等问题。五是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刑等有害物质。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消费时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食品,也使不安全食品具备了生存空间。 (摘编自张天任《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有删改) 7. 下列关于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费者虽然比较看重食品的安全性,但在购买食品时并没有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B. 许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是被动的,往往要到可能危及自身安全时才会给予足够的关注。 C. 当媒体报道“拼接牛排”事件时,由于对食品安全缺少认知,公众不能准确判断事实的真相。 D. 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且缺乏专业的引导。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公众需要去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这样能降低购买不合格食品的概率,有助于建立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B. 如果消费者都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素养,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C. 我国部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下降,迷信进口食品,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食品污染问题突出。 D.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缺乏维权意识,所以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无视法律,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 E.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价格因素,选取价格低廉的食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消费者食品安全素养不高。 9.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AE 9. ①从经营者来说,要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唯利是图,要拓宽开放渠道,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②从监管者来说,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力量和技术监控手段,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③从消费者来说,要建立食品安全观念,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有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关于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且缺乏专业的引导”,强加因果。 8.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B项“如果消费者都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素养,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说法过于绝对。C项,与文意不符,原文是“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居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的下降”。D项,逻辑错误,原文是“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滥用食品添加刑等有害物质,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消费时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食品,也使不安全食品具备了生存空间”。 9. 试题分析:题干问“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作答时可以先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材料一“既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要提高食品监管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提升食品安全教育水平,需把食品安全知识写入学校课木,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工作。”材料四中针对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二是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薄弱”“三是食品源头污染较为严重”“四是法规政策配套系统性不足”“五是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弦”,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等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及维翰出,皆请质为从事。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时人称之。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 周祖自邺起兵向阙,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世宗不豫,入受顾命。及太祖北征,为六师推载,自陈桥还府署。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太祖叱彦环不退,质不知所措,乃降阶受命。乾德初,以质为大礼使。质与诸人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帝尤嘉奖。由是礼文始备。九月,卒,年五十四。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质力学强记,性明悟。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其后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皆与凝同云。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闺门之中,食不异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因谕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 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 (节选自《宋史·列传八》)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B. 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C. 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D. 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豫”意为安和,“不豫”即不舒服。 B. 降阶,在此处,是指范质走下台阶,以表示对宋太祖的尊重。 C. 贡闱,科举考试的地方。乡试被称为春闱,会试被称为秋闱。 D. 迁秩,这里是指晋升官职。秩,指官吏的俸禄或官阶、品级。 12.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质聪明早慧,文才出众。他九岁能文,十三岁时因善治《尚书》、文章出众,受到宰相桑维翰器重。 B. 范质受主推重,颇受礼遇。周祖十分器重范质,称赞他有宰相的才能;范质去逝时,太祖为之悲伤罢朝。 C. 范质读书勤奋,明礼知方。他虽天资聪颖,但依然勤学苦读;在担任大礼使期间,完备了礼仪制度。 D. 范质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经常把俸禄赏赐送给孤寡之人。死后家无余财。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祖自邺起兵向阙,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 (2)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译文:周祖从邺地起兵攻向皇宫,范质在民间藏身,周祖搜寻找到了他,非常高兴,当时下大雪,周祖解下袍服给范质穿上。 (2)译文:和凝凭借翰林学士的身份主管贡部,审读范质的文章,很器重他。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入直”是“在朝廷值班”的意思,一个词语,不要断开;“诸学士”是“兼语词”作前面的宾语和后面的主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乡试被称为秋闱,会试被称为春闱。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A项,“他九岁能文,十三岁时因善治《尚书》”不是宰相其中的原因,原文“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阙:皇宫;匿:隐藏;物色:搜寻;衣:穿;之:代词,代范质;以:凭借;典:主管;鉴:审读;重:器重。 参考译文: 范质字文素,是大名宗城人。九岁时就能写诗文,十三岁攻读《尚书》,并开始招生收徒做教师。后唐长兴四年,他考中进士。晋天福年间,他用文章求取宰相桑维翰,桑维翰很器重他,就上奏封他做了监察御史。等到维翰离京任职,他都请求朝廷让范质给他当从事。契丹侵扰边境,少帝命汉祖等十五位将领出征。当天夜里,范质在朝中值班,少帝命令召诸位学士分头起草诏令,范质说:“宫城已经关闭,如再通知人恐怕事机泄露。”范质单独起草诏令进送少帝,言辞事理都很优秀丰富,当时就受到称赞。周祖征讨叛乱,每次朝廷派遣使者持诏分配处理军事,都符合时机。周祖问使者是谁起草的诏令,使者回答是范质。周祖赞叹说:“范质真是宰相的材啊” 周祖从邺地起兵攻向皇宫,京城纷扰混乱,范质在民间藏身,周祖搜寻找到了他,非常高兴,当时下大雪,周祖解下袍服给范质穿上。六年夏,世宗向北征讨,范质因病留在京城,世宗赐给他钱百万让他来就医买药。世宗病重时,范质入宫接受他临终前的遗诏。等到太祖北征,被军队推立拥戴,从陈桥回到府衙。太祖对他呜咽哭泣,详细地描述了被拥戴逼迫的情形。范质等人没来得及对答,军校罗彦环举起刀对范质比划说:“我们这些人没有君主,今天必须得到一个天子。”太祖喝叱罗彦环等人但他们不退下,范质不知所措,就走下台阶听命(拥立太祖为天子)。乾德初年,太祖让范质担任大礼使。范质与众人讨论以前的典章制度,审定了《南郊行礼图》上报。皇帝特别嘉奖了他,从此礼仪制度开始完备。九月,范质死了,终年五十四岁。太祖闻讯,为他悲痛而罢朝。 范质致力于学习记忆力良好,生性聪慧领悟力强。考取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管贡部,审读范质的文章,很器重他。因为自己进士及第时名在十三,所以也把范质的名次定为这个数。贡院中称这叫“传衣钵”。那以后,范质登上相位,担任太子太傅,被封为鲁国公,都与和凝一样。当初,范质入朝为官,还手不释卷,有人慰劳他,范质说:“有善于相面的人,认为我将来官位会做到宰相,如果真的像他说的,不学习将有什么办法来处在那个位置。” 范质以廉洁耿介自守,不曾接受各方人士的馈赠,前后的优厚俸禄及赏赐大多赐给了孤寡的人。内室之中,食物都没有不同。自己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太祖于是晓喻辅相,告诉侍臣们说:“我听说范质只有居住的府第,不致力于生意产业,他是真正的宰相啊。”范质的侄子校书郎范杲请求上奏升迁官阶,范质作诗晓谕他,当时的人都传诵认为是对他侄子的劝诫。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宋】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 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花瓣,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 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 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 全诗后两联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15. 本诗蕴含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AE 15. 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对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美景和友情的深深眷恋。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D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语言风格,其中A项,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E项,错在“后两联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诗歌尾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诗中“落红、众绿、竹色、山光”等构成一幅美丽的春光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恋春之情;由“官闲”可见闲适之情;“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美景和友情的深深眷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词人与士卒亲密无间感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2).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 (3)八百里分麾下炙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决”“枋”“砾”“铛”“麾”“炙”的写法。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在台湾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③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常常被对手的奚落及小动作激怒,但现在他对此已经敬谢不敏,在足球场上从容不迫,一次次将足球送入对方的球门。 ④今年以来,钢铁等原材料价格涨势凶猛,对本来利润率就不高的电子信息企业造成较大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家电行业。 ⑤刘秀在位时,西域诸国主动要求“内附”,希望东汉政权出兵西域,否则他们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但刘秀面对左支右绌开疆拓土的机会不为所动。 ⑥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的军演,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捍卫主权。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与前文“球场顿时沸腾,欢呼声叫喊声”矛盾。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谦辞。望文生义。“首当其冲”指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和“机会“不搭配。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沙场。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匮乏,很多患者去城市医院就医,致使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提高了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 B. 在消费升级以及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旅游业正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创业创新的“强劲引擎”,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C.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D. 洪荒少女傅园慧在丢了手机之后,众多手机商争相送给她新手机,唯恐这位网红不接受。 【答案】C ..................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D因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 ① 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 ② 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唯有好学,才近智,唯有知学,才远愚。 ③ 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 ④ 离“贤”更近一步。 ⑤ 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 ⑥ 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仅 也 只要 就 无论 / B 不但 还 只要 / 如果 也 C 不仅 而且 只有 才能 / 都 D / 也 如果 就能 如果 就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2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②志气日益衰 ③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④病偻,隆然伏行 ⑤驼业种树 ⑥早实以蕃 ⑦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⑧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⑩浴乎沂,风乎舞雩 ⑾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A. ①②|③⑥⑧|④⑤⑨⑾|⑦⑩ B. ①②|③④⑾|⑥⑧⑨|⑤⑩|⑦ C. ①②|③⑧⑾|④⑥⑨⑩|⑤|⑦ D. ③④|①⑥⑦⑨|②⑤⑧|⑩|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题中①②,手:亲手,日:一日日,名词作状语;③⑧⑾,夭:使……夭折,蕃:使……繁茂;王:使……称王,使动用法;④⑥⑨⑩,病:得病,实:结果实,垣墙:砌墙,风:吹风,名词动用;⑤业:以……为职业,意动用法;⑦乱:作乱,形容词动用。 21. 下列各组句子特殊句式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又何尤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③足相蹑于其门 ④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⑤故不我若也 ⑥浴乎沂,风乎舞雩 ⑦为国以礼 ⑧惟兄嫂是依 ⑨居则曰:“不吾知也。” ⑩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⑾麾下壮士骑从者⑿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A. ①⑤⑧|②③⑥⑦⑩|④⑨⑾⑿ B. ①②⑥⑨⑩|③④⑦⑧⑾|⑤|⑿ C.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⑩⑿|⑾ D. ①⑤⑧⑨|②③⑥⑦⑩|④⑿|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此题①⑤⑧⑨宾语前置句;②③⑥⑦⑩状语后置句;④⑿省略句,⑾定语后置句。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_① ,甚至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背诵经典也是培养语言素养的基本功之一,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记诵大量精华语言,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有了坚实的语文根底。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_②_: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在阅读理解方面有特殊的见地,_③_。总之,他们博览群书、背诵经典、见多识广,所以听、说、读、写等基本功都会很扎实。 【答案】①博览群书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 ②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③在写作方面有精彩的构思。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背诵经典也是培养语言素养的基本功之一”“他们博览群书、背诵经典、见多识广”可知应该填写“博览群书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第②空根据后面的“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可知应该填写“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第③空根据前文“在阅读理解方面有特殊的见地”和后文的“所以听、说、读、写等基本功都会很扎实”可知应该填写“在写作方面有精彩的构思”。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往往正蕴藏在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中:孔子、庄子、陶渊明、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岳飞…… 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中国精神”?请结合材料中的两三个典型人物,谈一谈你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有了精神,别人就不会以轻蔑的目光看扁你,就不会以飘忽的眼神注视你,就不会以不屑的态度对待你。 即使活得再累,也得有一点毅力。就像宁夏1993年“7.23”特大空难的亲历者王嘉鹏。“7.23”特大空难造成王嘉鹏腰椎爆裂骨折并伴下肢截瘫。但是凭着他那坚强的意志,成为了中国惟一考取挪威红十字挪迪克世界联合学院的学生,并在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此后,他参加了第36届瑞特尔耐特世界残疾人滑雪比赛,荣获两枚金牌,还应邀出席了1998年诺贝尔和平颁奖仪式。这是怎样的一种荣耀啊,而默默地支撑着他的,就是他那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屈服的精神。 逃避、哭泣、唉声叹气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乞求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只能使别人更看不起你。而能够感动人的,永远都是那些能够全力抵抗挫折,一次次倒下后又一次次奋力站起来的人。 看过体操比赛的人一定不会不知道中国体操男团的领军人物李小鹏吧!雅典的失败好似暗藏在角落中的黑影,猛然抡起铁棒,冷不防给了小鹏重重一击,使他在雅典的美梦化为青烟。“失败不一定是坏事,及时总结原因也是一种收获。”小鹏很坦诚,虽然他惯于将自己的想法“雪藏”,但重整河山的信念却从他坚毅的目光中表露无遗。看着回国第二天就进训练馆训练的李小鹏,你会相信鹏鸟依旧翱翔。他只不过是暂时遇到了暴风雨,不能伸展开湿淋淋的双翼,但是绝对没有丧失旺盛的斗志和孤傲。尽管失意雅典,尽管伤病缠身,但李小鹏从不言弃,并已表示要坚持到2008年。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强啊,而在08奥运梦的背后,小鹏又将付出怎样的艰辛和努力;在这茫茫的荆棘路上,又将遇到多少泥地与沼泽?!然而小鹏却越挫越勇,凭着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毅然踏上了08的征途……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现提出“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然后分析原因: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再分析如何获得“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往往正蕴藏在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中,再提出写作要求从“孔子、庄子、陶渊明、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岳飞”中选取两三个人物,谈谈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可见写作首先要选取人物,然后谈他们的“精神”,再分析其“中国精神”对自己的启示,如孔子、司马迁结合可谈“做事“要‘有为’当先”;杜甫、陆游、岳飞组合可谈“精忠报国,心忧天下”;庄子、李白、苏轼、陶渊明组合可谈“要求有一个淡泊、豁达之心”。行文时注意现提出观点,然后结合人物的事迹谈其“精神”,再分析其当代的意义,做到中心明确,符合题目的任务要求。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