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兰州一中2019-2020-1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会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②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③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④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 “诗言志”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 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D. 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等几种情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 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 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D. 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B. 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C. 唐代请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 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未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不意味着“不再言”。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说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吋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错,原文是“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可知第二次引用的目的有二,一是阐释刘勰的“为情造文”说,二是证明其“情”“包含了先秦的‘志’”,照应上文“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的论述。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B项,因果不成立,原文是“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C项,逻辑混乱,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对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确实起了推动作用,但原文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例则是为了以其作品佐证“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的观点,选项则将其曲解为重回“情志统一”的条件,故错。D项,遗漏原文重要信息,原因表述不周全,原文说“宋诗……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脱离传统的志与情”意味着不仅脱离了“诗言志”,同时也脱离了“诗缘情”。故选A。‎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海宁袁花镇,‎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消息一出,海宁各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 金庸于1935年从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1992年首次重返家乡时,金庸给学校捐资建图书馆。当地教育部门介绍,金庸生前回乡时曾多次走进海宁校园,自称是学子的“大师兄”,为家乡传递正能量。金庸及其侠义精神,今后将作为海宁中小学名人文化教育传承项目,继续深入校园、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摘编自蒋亦丰《再见了,大侠校友》)‎ 材料二:‎ 本周文热点话题TOP10‎ ‎ ‎ ‎ ‎ ‎ (摘编自李阳《一周(‎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文旅观察:金庸逝世引发全民追思 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密集挂牌成立》)‎ 材料三:‎ ‎2007年6月,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并与北大学子交流。整理笔记素材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只要照着笔记往电脑里敲字就行了,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采。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 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已的研究成果。我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袁崇焕评传》,而听完他的演讲,我理解了先生的历史观因何而来。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 我接触金庸先生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在剑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金庸先生说,现在的知识早已远离了靠记忆力的阶段,过去,什么东西不懂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以明白。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摘编自王庆环《时时真诚事事谦恭—采访金庸先生二三事》)‎ 材料四:‎ ‎2001年5月,在雅静的南开明珠园,77岁的金庸先生和90岁数学家陈省身先生重逢了。老友相见格外动情,除了陈先生刚组建的数学研究中心的话题外,谈论的都是金庸的武侠和江湖。交谈中陈省身说,他最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我请教陈先生为何最喜欢黄蓉,金庸先生心领神会地笑着说:“我小说里的人物,黄蓉是最懂算数的,是武侠中的数学家。”听到这个解释,陈省身先生纵声大笑起来。陈省身先生解释为何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认为武侠和数学在最高层面是相通的。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涵,这和数学的境界是相通的。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交谈,令人感动和折服。‎ ‎(摘编自张建星《侠之大者 温润如玉—— 金庸大师》)‎ 材料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曾摘取自己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时渗透着现代精神。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 我们不禁要发问: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武侠文化真的要消亡了吗?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 ‎(摘编自连锦添《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等)‎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的去世引发了家乡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而金庸生前也关心家乡发展,为学校捐建图书馆,多次走进校园,为家乡传递正能量。‎ B. 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随意玩玩,就能创作出深受欢迎的作品,把武侠小说推到新高度。‎ C. 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体现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倡导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D. 梳理‎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一周的文旅行业热点信息可知,武侠小说家金庸逝世引发了全民讨论,话题热度最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先生有远见,他不看重记忆,因为不懂的东西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明白,他认为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B. 金庸先生和陈省身先生惺惺相惜,从他们关于数学与武侠小说的对话中可看到一代大师虽研究领域不同,但对学问的认知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C. 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玄幻、修真、盗墓、穿越等小说的兴起,表明大众文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D. 一周文旅观察显示,金庸逝世那一周,金庸逝世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APP、微信,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逐一亮相主要是微信、新闻。‎ ‎6. 金庸之后,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根据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A ‎ ‎6. ①在娱乐性之外,还要体现社会现实和哲学意义,特别是传承金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②武文化需要展望和融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③创作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随意玩玩”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其中金庸先生自称“玩玩”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谈的是兴趣和乐趣。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他不看重记忆”错误,文中说的是金庸先生认为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并非说他不看重,厚积薄发里的厚积就是看重记忆。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时可以划记表明重点内容的语句,没有的话要根据内容概括,同时可以结合材料的标题,表头还有选文的出处等信息。“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启示我们武侠文化需要展望和融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采。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启示我们创作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材料四“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时渗透着现代精神。”启示我们在娱乐性之外,还要体现社会现实和哲学意义,特别是传承金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一一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7.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 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 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8. 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9. 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答案】7. B 8. 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 ‎9. 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错误,这一内容在文中未提及,文中说“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由这些内容可知,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主要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故选B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然后要到文中圈出有关母亲的细节描写,根据这些细节来分析母亲的性格。本题中,如“我”考入北大,母亲给“我”收拾行李的时候,“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母亲不舍儿子,却只是流泪,这说明母亲不善言辞;从母亲为“我”筹措学费的表现来看,“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这表现处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从因无子面对祖父的讽刺时的表现来看,“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母亲忠厚老实又内心要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先理解其意思,理解“笑”和“哭”指什么,“同一时刻”又是指什么,理解意思之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开头写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从文中来看,“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中“笑”是指“我”考上了北京大学而开心,“哭”是指以后将与母亲分别,不能再侍奉母亲左右,同时母亲也舍不得“我”的离去而哭,而这开心和伤心都发生在“我”接到大学通知书这一时刻;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也就引出了下文的相关情节;开头是幸福的情节,结尾是忏悔的心理,这句话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祖统,吴奋武将军、都亭侯。父莹,丹阳丞。宝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赐爵关内侯。中兴草创,未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陛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上敷祖宗之烈,下纪佐命之勋,务以实录,为后代之准,厌率土之望,悦人神之心,斯诚雍熙之至美,王者之弘基也。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既博采异同,遂混虚实,因作序以陈其志。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干宝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B.‎ ‎ 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C. 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D. 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是古代的爵位名,《礼记》中说“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可见“侯”为五等爵的第二等,直到清代仍在使用。‎ B. 国史,是一国的历史,文中的“国史”是古代的史官,他们记史明得失,躬览载籍,一定广泛记忆,备帝王问答。‎ C. 术数,“术”是方法,“数”是气数,术数最主要的意思是用各种方术观察自然界现象,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 D.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孔子在鲁国做官期间撰写了《春秋》,《春秋左氏义外传》是干宝著作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干宝才能卓著,建有功勋。他年少勤学,博览群书,凭才干被朝廷召任著作郎,在平定流民叛乱中建立了功勋,被朝廷赐予爵位。‎ B. 干宝受命修史,真实简略。他受到政治家王导提携,担任史官,直笔修史,语气委婉,在太守任上修有晋宣帝到晋愍帝时期的史书。‎ C. 干宝家庭剧变,敏悟著作。他喜好阴阳术数,母亲去世与父亲合葬、哥哥假死等事件中发生的奇异现象,这都激发了干宝创作的灵感。‎ D. 干宝博采异同,著作丰厚。他撰集有神灵怪异人物变化的《搜神记》,又著有史书《晋纪》,为《周易》等著作进行注解,另有杂文集行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 ‎(2)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既博采异同,遂混虚实,因作序以陈其志。‎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干宝兄弟俩年幼还小,不清楚长辈 事,过了十来年,干宝母亲病逝,打开父亲的坟墓准备合葬,却发现侍妾伏在父亲的棺材上,容貌与活人一样。(2)刘惔说:“真可以说你是记载鬼神的董狐(好史官)。”干宝广泛地搜集各种见闻,于是混杂糅合,虚虚实实,因此在《搜神记》一书前作序陈述它的主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这段话的大意是:宣皇帝平定四海,武皇帝接受曹魏的禅让,大功大德,足以同古代圣君贤王相比,但他们的传纪不见于朝廷府库,他们的恩德未被谱写成乐歌。‎ 依据句子结构对称的特点,“至德”与“大勋”结构对称,“至德大勋”意思是大功大德,故“至德”与“大勋”应连在一起,排除AD;“纪传不存于王府”与“德音未被乎管弦”两句也结构对称,从两方面说史官的重要性,故从中间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及文学常识识记的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以及关于古代官职、历法等古文化常识,学生应做好整理,并熟练识记。‎ D项,“相传孔子在鲁国做官期间撰写了《春秋》”,说法错误;因为这部儒家经典相传是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章,理解文章中心观点,再抓住段落中关键词,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对照各个选项揣摩得出答案。‎ B项,“在太守任上修有晋宣帝到晋愍帝时期的史书”,说法错误;原文说,“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著《晋纪》”,可见《晋书》是干宝在散骑常侍的职位上撰写的。‎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审,清楚,明白;不之审,宾语前置句,不清楚这件事;丧,过世;如生,像活人一样。‎ 译文:干宝兄弟俩年幼还小,不清楚长辈的事,过了十来年,干宝母亲病逝,打开父亲的坟墓准备合葬,却发现侍妾伏在父亲的棺材上,容貌与活人一样。‎ 第二句得分点:博采,广泛地搜集;因,因此;志,主旨。‎ 译文:刘惔说:“真可以说你是记载鬼神的董狐(好史官)。”干宝广泛地搜集各种见闻,于是混杂糅合,虚虚实实,因此在《搜神记》一书前作序陈述它的主旨。‎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干宝字令升,新蔡县人。祖父干统,是三国东吴的奋武将军、都亭侯。父干莹,做过丹杨县丞。干宝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凭才气被征召为佐著作郎。因平定杜弢有功,赐给关内侯的爵位。东晋建立初期,没有设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书说:“大凡帝王的事迹,必定要记载下来,写成典籍,永远流传后世。宣皇帝平定四海,武皇帝接受曹魏的禅让,大功大德,足以同古代圣君贤王相比,但他们的传纪不见于朝廷府库,他们的恩德未被谱写成乐歌。陛下圣明,为一代中兴之君,应着手建立国史,撰写帝王本纪,上陈祖宗的伟绩,下记将相辅佐之功,务必照实记述,为后代树立准则,满足举国的愿望,使人神欢愉,这无疑是天下长治久安的美好事情,国家称王天下的根本。因此应设置史官,诏令佐著作郎干宝等逐步撰写集录。”晋元帝采纳了此建议。于是,干宝兼任负责撰写国史。因家庭贫困,请求出任山阴县令,后升为始安太守。王导请他做司徒右长史,迁职散骑常侍。著写《晋纪》,自晋宣帝至晋愍帝前后五十三年,共二十卷,进献朝廷。该书简略明了,直书史实,又能做到语气委婉,人们都称赞干宝是位好史官。干宝酷爱阴阳五行占卜星命,注意研究京房、夏侯胜等人的传记。干宝的父亲生前有位宠妾,为干宝的母亲所妒忌,干宝的父亲死时,其母于是把侍妾活着推到父亲的坟墓中。那时干宝兄弟年幼无知,不清楚长辈的事。过了十几年,干宝母亲病逝,打开父亲的坟墓准备合葬,却发现侍妾伏在棺材上,容貌与活人一样。用车载回家,过了一天,竟然苏醒过来。叙说干宝的父亲常给她饮食,恩情如故。有关家中十几年来所发生的一切吉凶事情,侍妾都能一一说出,而且准确无误,生活在坟墓里也不觉得难受。过不久,将侍妾改嫁他人,还生了儿子。另外,干宝的兄长曾重病气绝,但许多天尸体不凉,后来又醒过来,说自己见到了天地间鬼神的许多事,如同做梦醒来一样,并不知道自己死过。干宝因此撰写汇集古今神灵怪异人物变化,题名《搜神记》,共三十卷。干宝将该书送给刘惔过目,刘惔赞道:“您真是记载鬼神的好史官啊!”干宝广泛搜集各种见闻,虚虚实实,混杂揉合,因此在《搜神记》一书前作序陈述主旨。干宝又撰写了《春秋左氏义外传》,为《周易》《周官》做注解一共数十篇,还有杂文集都在世上流传。‎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 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 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15. 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红袖”不是诗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拿俗眼不“知此”而“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知此”又暗中与“议论者”(“我”)形成对比,突出“我”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心理。‎ ‎【点睛】诗歌鉴赏哪类题都离不开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情况。‎ ‎【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邹忌修八尺有余 (4). 而形貌昳丽 (5). 俄顷风定云墨色 (6). 秋天漠漠向昏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覆,隔离,昳丽,俄顷,漠。‎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降落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成为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是天文学家 的观测场所,将填补低频射电观测点的空白。整个降落过程可谓 ,嫦娥四号继承了嫦娥三号绝大部分月面软着陆技术,但落月难度更大。‎ 嫦娥四号与地面交流需要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中转,其间会产生约60秒的延时,这对于 的降落过程显然太久,因此落月全程需要由它自主完成。嫦娥四号探测器之所以能够完全自主判断,实现“盲降”,靠的是CNC系统。研发费时三年的CNC系统担负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环月、奔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为了防范在最紧张的、不可逆的月球背面着陆过程中“鹊桥”出现问题,影响数据上传,CNC系统设计了数据延时注入功能,即把要注入着陆器计算机的数据做成带有时间标签的数据包提前发送到着陆器的某个地方暂存.( )。CNC系统还可以“全程自主故障诊断与重构”,万一发生故障,系统可以随时自己给自己进行“诊断”,找到并剔除病灶,保障机体整体功能的正常,确保落月过程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朝思暮想惊心动魄变幻莫测万无一失 B. 梦寐以求触目惊心瞬息万变安然无恙 C. 朝思暮想触目惊心变幻莫测安然无恙 D. 梦寐以求惊心动魄瞬息万变万无一失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待到着陆器上的时间和该标签时间相同时,数据便自动注入 B. 待到该标签时间和着陆器上的时间相同时,数据便自动注入 C. 待到着陆器上的时间和该标签时间相同时,自动被数据注入 D. 待到该标签时间和着陆器上的时间相同时,自动被数据注入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研发费时三年的CNC系统担负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奔月、环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 B. 费时三年研发的CNC系统负责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奔月、环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 C. 费时三年研发的CNC系统担负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环月、奔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 D. 研发费时三年的GNC系统负责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环月、奔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梦寐以求:睡觉做梦时也在追求,形容迫切期望。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材料中说天文学家迫切期望了解月球的背面,应选用“梦寐以求”。惊心动魄:原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材料中用来形容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降落过程,用“惊心动魄”恰当。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材料中指嫦娥四号降落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变化,用“瞬息万变”恰当。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万无一失:十分稳妥,绝对不会出差错。材料中指“落月过程”不出现任何问题,用“万无一失”恰当。故选D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括号所在位置是对“数据延时注入功能”的具体阐述,陈述的对象是“数据”,从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可排除C、D两项。再比较A、B两项,“标签时间”是固定的,而“着陆器”上的时间是变化的,因此应选择“待到着陆器上的时间和该标签时间相同时”,排除B项,答案为A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线句子中,“研发费时三年的”语序不当,应改为“费时三年研发的”;“‎ 担负……整个过程的控制”搭配不当,应改为“负责……整个过程的控制”;“环月、奔月、落月”语序不当,应改为“奔月、环月、落月”。所给选项中,A项,“研发费时三年的”语序不当,“担负……整个过程的控制”搭配不当;B项,修改正确;C项,“担负……整个过程的控制”搭配不当,“环月、奔月、落月”语序不当;D项,“研发费时三年的”语序不当,“环月、奔月、落月”语序不当。故选B项。‎ ‎【点睛】第1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般来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则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②_________________。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则叫发明。总之,二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科学解决理论问题 (2). 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3). 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联系现实,写一段评论。要求: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观点明确,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100字。‎ ‎【答案】米缸里的粮食就像生活里的诱惑,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如果满足于一时的享受就会放松警惕,这难道不是告诫人不可有贪婪之心吗?不然就会像老鼠一样最终会被捉或是被饿死在缸里。‎ ‎【解析】‎ ‎【详解】首先确定“米缸里的米”比喻生活里的各种诱惑。然后就可以按照题目要求就拒绝贪婪作出相应的评论。人如果满足于一时的享受就会放松警惕,这不是和进入米缸里的老鼠是一样的吗?文辞要简洁平和,不能过分偏激。‎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字是一个文明璀璨文化的重要表现。‎ ‎①楔形文字是大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刻在石头或泥版(泥砖)上的文字,是我们已知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3000年,大约公元前75年开始,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②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是古代埃及的文字,它发源于5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圣书体一直使用到公元5世纪,随后消亡。‎ ‎③甲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下启西周文字,我们现代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它渐渐演变而来。‎ ‎④玛雅文字是中美洲玛雅文明文字系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这个文字于西班牙人在公元16-17世纪入侵玛雅后消亡。‎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特征,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让文字不死,让文明永传 文字是一个文明璀璨文化的重要表现。可是,创造了远古文明的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都随着历史的发展,淹没在了历史的浪花之中。面对这些消逝了的文字,人类又怎能不感到遗憾?‎ 文字和文明好比树根与大树,只有文字不死,文明才能永传。‎ 文字是文明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可以使人们加强劳动协调,传递劳动经验,但是,语言毕竟像一阵风,它不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和很长久的时间里加强劳动协作和传递劳动经验,文字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文字使人们的劳动协作范围可以扩大到能够认识文字的所有区域,从而使人们可以承担大型社会化劳动;文字可以把劳动经验永远保存下去,从而使人们减少了许多重复的尝试性劳动内容。原始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因文字而得以大大提高,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文字大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秦朝靠武力统一南越后,把中原文明和汉字带进南越,南越的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秦朝灭亡后,秦朝的南越统治官赵陀称王,西汉前期,南越回归中央。西汉没有使用武力统一了南越,自然是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功用所致,这说明,中国能够分分合合至今文明不衰,汉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字的发展变化与国家的兴衰密不可分。荀子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说明最初越人和楚人的文明是并立在中国的中南部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掘的越王勾践佩带的宝剑,其剑身上的八字铭文使用的是楚国文字而不是越国的鸟文,这说明那时楚国文明已经超越了越国文明。越国在春秋时期曾经灭吴败楚,不可一世,但是最终还是在战国后期为楚国所吞并,越国的悲剧其实正是从自身文字的衰落开始的。‎ 反过来说,弱小民族一旦立国,就要拥有自己的文字,否则,其国家就不能长久,就会被临近的强大国家吞并。西夏在立国不久,其皇帝李昊就创制了西夏文,西夏文是西夏能够以狭小的疆域存在于宋、辽后来还有蒙古等庞大的政权旁边数十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文字对于人类十分重要。现在有很多偏激的论调,说汉语不好学,想用外语代替中文云云。我们说,这是自毁长城的表现。‎ 想一想那些从历史中消失了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吧,想一想那些文字消失的背后,还有文明的陨落,这怎不让人类痛心?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那么,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让文字不死,让文明永传!‎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题目所给材料中,“文字是一个文明璀璨文化的重要表现”是中心句,下面四个材料分别陈述了创造远古文明的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美洲的玛雅文字都随着历史的发展,淹没在了历史的浪花之中。中心句意在告诉人们文字的重要性,古老文字的消逝是让人遗憾和沉思: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字?文字对我们有何重要意义?文字与文明如何密不可分?考生从这些角度入手,便可得出一个不错的立意。另外,对于很多人轻视自己母语的言行,这则材料可谓是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 立意:‎ ‎1.文字是文明的载体 ‎2.拥有自己的文字,才能拥有自己的国家 ‎3.文字是民族的凝聚力 ‎4.文字是世上最美的精灵 素材:‎ ‎1.据国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数据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据统计,1950年,全国的人口普查里文盲率是80%,现在的文盲率约15%。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早熟者。”报载,韩国已准备把中国书法改成韩国“书艺”向联合国申请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我们的“手写体”却要绝迹了,这是为什么?一份名为“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至80%。许多学生别说作业信手乱涂,连升学考试答卷都字迹潦草,直看得老师、家长望“字”兴叹,皱眉摇头。还有一项针对初高中生的调查则显示,近九成的学生承认写字难看,85.8%表示有人说过自己的字不好看。‎ ‎2.面对着科学的飞跃,人们在慨叹中国技术的落后,想在困惑中寻求摆脱这种象形文字带来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发出了实行汉字拼音化的震撼灵魂的呐喊。是的,这种呼唤曾经搅动得热血沸腾,但却有点唐·吉诃德攻打风车的憨态。中国的汉字以其瑰丽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在科学攀向高峰所出现的复杂思维状态中,倒是那种拼音字需要不断地再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琐程度,惟中国的汉字却反而焕发出青春,轻而易举的用原有的词汇构成了新的概念和术语。真的,中国的方块字能消化各种外来的新创造,因为它拥有一个单字的海洋。在人们熟悉这种文字后,可寻求的新的组合和创造的天地是那样的宽广而简便。‎ ‎3.古人云:“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虞世南的“德行忠直”、颜真卿的“忠义光明”、柳公权的“心直则笔直”和蔡襄的“才德俊伟”等无不道出了人品与书法之间的微妙关系。一手好字不但让人看了舒服,还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从古至今,人们不只会说“字如其人”,不可否认的是,自从电脑普及应用键盘打字成“主流”之后,不仅能写一手规范汉字的越来越少,能写一手好字的高校毕业生则更是“稀缺”。不少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确实不敢让人奉承,不只看着别扭,而且错别字还不在少数,可见键盘打字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却也让不少人把汉字书写的这一基本功给荒凉了,不能不让人认为惋惜。我们逐渐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敬畏感,不再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美、深刻美,我们急需做的就是要纠正这种文化偏差行为,多一些中华文化膜拜感。‎ ‎4.苏州90后小伙陈柯宇创作了一首名为《生僻字》歌曲,在网上走红,整首歌曲的歌词几乎使用的全是各种生僻字,包含70多个。网友直呼,“听完歌语文水平大涨”。随着这首《生僻字》的爆红,中医版、日语版、方言版等等“加强版”都相继出现。其实陈柯宇在2017年11月就创作发表了《生僻字》这首歌,但这首歌的爆红是源于他去年12月在抖音上传了自己演唱这首歌的视频。陈柯宇认为,这首歌的受到欢迎是因为大家对于这些难学的生僻字越难越想学:“可能大家一开始都觉得我不太认识这些字,然后想去学一下,越难越想学,所以就这样渐渐地被大家传唱。其实一开始觉得这个歌好难想象,但是后来发现大家越不认识就越想学。”一些中小学校的老师将学唱《生僻字》布置为家庭作业,不少毕业多年的网友们也纷纷在留言,称这首歌带自己温习了忘却多时的语文知识。随着这首歌曲的走红,生僻字与其背后的中国汉字文化再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当然,也有一些网友对《生僻字》提出了质疑,认为歌词只是一些看似复杂的字词的堆砌,谈不上有多大贡献。对于这些质疑,陈柯宇表示,只要歌曲能有哪怕一点意义,他觉得就足够了。“这一点意义”可能小到让某位考生在答题时对恰巧出现的生僻字应对自如,也可能大到通过歌曲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汉字。‎ 结构层次:‎ ‎《让文字不死,让文明永传》是一篇典型的并列式作文。文章第一段概括引用材料,第二段用比喻的方式写出文字和文明的关系,它们好比树根与大树,进而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让文字不死,让文明永传。论证部分,文章以并列的方式,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文字对文明的作用:文字是文明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文字大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文字的发展变化与国家的兴衰密不可分。这三个角度,比较全面详实地说出了文字的重要性。然后,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汉语的不同论调,文章直接进行了批评。最后,文章再次回归材料,点题结束全文。文章层次清晰,论证充分,是一篇不错的说理文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