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时达标18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课时达标(十八)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寒水”和“少四邻”就可以感觉出一种荒凉、寒冷,再加上数里之外都能“听见”寒水的声 音,可见这山村是多么的静。 答案:诗人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 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 人家。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2)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寒水”与“烟火”是两种对应的景物,一种“寒冷”,一种“温暖”,景物变化的过程就是作者心 境变化的过程。 答案: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 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 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 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题目。 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1)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最后两句表达的心情,必须结合前面两句的内容。前两句写的是客居他乡的乡愁和归心似箭 的急迫,后两句写先听到“吴语”,再看到“故山月”,家乡已至,诗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答案:通过听、视两个情景表现心情: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 明月,恍悟确已到家。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 (2)第三句原为“忽讶推蓬吴语是”,请简要分析今本改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两个动词来理解:一个是“推”,施动者是诗人自己;一个是“送”,施动者是“船窗”。船窗 外送来吴语声,更能表现“不知不觉之中”的感觉。 答案:改句变主动为被动,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写语声送入船窗,作者完全 是被动的,这样写更能表现船行的迅速、猛然之间已回到家乡的意外的惊喜。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①韵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 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 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在全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催”字可知拟人,从“丹青”可知比喻。至于作用,只要写明这两句词作为开头,在内容上、 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答案:(1)“风雨催春”是拟人,“平原一片丹青”是比喻。(2)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 ▲(2)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综观下阕,既引用了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又用“未知明日定阴晴”句表明了诗人内心的 忧虑、迷茫,而结句的“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又化用“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对现实的激愤。 答案:①用“绿野先生”的典故来表达对功名的绝望。②不知明日是阴是晴表达对未来的忧虑。③写自 己独醉后讥笑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众人”,表达对现实的激愤。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导学号 04320078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 睇。 (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意象“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来分析,它们在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 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这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 答案:渲染了荒凉、凄清、寂寥的氛围。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至此,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 “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 楼阑,转入思索动了“黯然情绪”,“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未饮先如醉”,无际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 了。“如醉”表现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愁无际”。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 里”引起的。这是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的混合。现实的景物增强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竟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答案:下片先写“黯然情绪”“愁无际”的表现,然后交代产生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两点:①“秋光老 尽”的迟暮之感;②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多方面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类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从表现手法上,从结构上,从炼字上,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去 分析。表达效果要说清楚,不能光说一个概念。问“结句”,首先要考虑是否“以景结情”,还要考虑与前面 的结构关系,最后再看这句本身有无值得分析的特点。 答案:①表现手法上采用了“以景结情”。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词的结构上,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 结构完整。③词语运用上,“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空落和无奈之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导学号 04320079 望江南·池阳道中 李 纲 归去客,迂骑过江乡。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杳杳下残阳。 ▲(1)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上下片开头各有一统领句,可以看作情感的暗示。“归去客”表明与游子思乡有关,“春信早”表 明与江南春光有关。 答案:披星戴月,一路风霜,天长地迥,残阳漠漠,表现了人在他乡、前路漫漫的孤寂之感;江南春早, 野梅飘香,酒帘飘扬,渔艇鸣榔,则表现了对江乡美好风物的喜爱之情。 (2)上片中“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 桥霜”,你认为是诗句好,还是词句好?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先明确观点;②抓住诗句中有区别的关键词;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④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两位名人所写,肯定都好,回答时要选定一个, 抓住特点来分析。词句比诗句多了四个字,要说词句好,那就要分析这四个字的表达效果。而说诗句好,则 反过来说没有这四个字的妙处。 答案:(示例 1)词句好。①更具体细致,“寒”“晓”二字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更具体地表现了行旅的艰 辛;②更生动形象,“逗”“凝”二字,化静为动,微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孤寂中的兴味。 (示例 2)诗句好。①更简洁凝练,纯用名词,不事修饰,留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②更含蓄隽 永,无“寒”而寒自见,因为有“霜”,无“晓”而“晓”自明,因为有“月”与“鸡声”。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 行 黄庭坚 失枕①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②早晏③,占斗④辨西东。 辔⑤湿知行露⑥,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 ①失枕:失眠。②凭:凭定,断定。③早晏:早晚。④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斗:北 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⑥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1)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题目中的某个字词,在全诗(词)并无出现,但全诗(词)却处处都在写 它。古人称这种情况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回答这类问题,就是要说清楚每一句是如何表现这个字词的。 他人还在睡梦中,诗人已“失枕惊先起”,可见一“早”;鸡叫声、北斗星、露水、晓风等景物也可表现“早” 字。 答案:首联写诗人辗转难眠,迷糊间忽然惊醒,发现人们还在睡梦之中,颔联的“闻鸡”“占斗”等词语 的运用,以及颈联的早露湿辔、晓风觉寒等描写,都充分体现了旅人行路之早。 ▲(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虑抒情上的特点必须掌握常见的抒情方式,以及反衬等手法。对情感的体味必须牢记“一切景 语皆情语”的原则,牢牢地抓住意象进行分析。 答案:(1)这首诗看似单纯地在叙事、写景,其实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于景。 (2)诗人的感情有变化。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以及“湿 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寥落之感;尾联则写秋阳初上, 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 心情转向愉悦。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 [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 [宋] 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1)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共同的景色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 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景色特征,要抓意象及对意象的形容来进行分析。如两首诗都写了“杨柳”,且“万株”表明 其生机,“百媚”写出其清新明丽,诗人对春景的热爱表露无遗。 答案:(1)这两首诗,都抓住“清明日暮”的景色优美宜人、明丽清新这一特征进行歌咏。(2)两首诗都 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2)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中“各自的表现手法”表明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不一样的。吴诗写“清明”,并无任何一字直 接写清明景色,但清明景色却表现出来了。景色不好,游子会“半出城”吗?景色不好,黄莺会欢快鸣唱吗? 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陈诗写清明是以一个“病夫”的身份来写的。卷地风吹来的市井声可不是小声音,那 是人声鼎沸的感觉,可“我”一个“病夫”却只能直着身子坐着,虚度清明佳节,这是明显的对比反衬。到 了傍晚,夕阳斜照,风和日丽,杨柳轻拂,诗人的心情又好了起来,但诗中没有直言,这就是借景抒情。 答案:吴诗:侧面描写。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而归,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莺于柳林间啼鸣飞翔,可见景色清丽宜人。 陈诗:①前两句对比反衬。诗人于清明卧病处境冷落,内心压抑凄楚。而城内外人声鼎沸,节日气氛浓 烈;两相对照,以节日气氛反衬凄恻之情。②后两句寓情于景。诗人凝神注目,微风习习,杨柳袅袅,顿觉 百媚滋生、神爽志清。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清] 纳兰性德①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②。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 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③,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 ①纳兰性德:字容若,满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一等侍卫。这是一首悼念其亡妻的词。②不 辞冰雪为卿热:引用一则典故。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 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③唱罢秋坟愁未歇:唐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 年土中碧。”这里借用此典表示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愁情仍不能消解。 (1)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却为什么从月亮写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题干的关键词“怀人之作”“ 从月亮写起”来分析。首先,参照注释,根据词作上阕对月亮的 描写,概括作者笔下月亮所具有的特点,然后找出月亮与作者的情感——思念亡妻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答 案。 答案:①月亮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作者看到月亮,想到逝去的妻子,情感上非常自然。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②月亮的难圆而易缺的特点让词人联想到自己那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的爱情,包蕴了作者对亡妻的无限 的哀伤与怀念。 ▲(2)“春丛认取双栖蝶”一句使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很多种。这一句是间接抒情,化用了“梁山 伯祝英台化蝶”的典故。 答案:这一句用典抒情(间接抒情),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抒发了 无穷尽的哀悼,把永恒的爱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