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2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2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明月何皎皎 ‎[东汉]无名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运用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手法,通过皎皎明月刻画了一个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人物形象,既像是一位游子,又像一位思妇,令人回味。‎ B.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前后相连,层层加深,刻画了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饶有兴味,可见作者写作技巧之高超。‎ C.“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语,可谓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 D.“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是说主人公引领着自己思念的人回到了房间,因为久别重逢的激动而使得眼泪沾湿了衣裳,令人感动。‎ 答案 D 解析 D.“引领”是伸长脖子向远处眺望之意。句意是说主人公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引领而望后引起更大的失望,又回到室内去,不禁“泪下沾裳衣”,并非领着自己思念的人。‎ ‎(2)诗歌刻画的是思归的游子形象,还是盼归的闺中女子形象?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 答:                            ‎ ‎                              ‎ 答案 (示例一)全诗塑造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前四句写皎皎明月引起了他的乡愁,辗转难眠,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室内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也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五、六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点明愁因:他乡作客,似乐实苦;归而不得,无可奈何。后四句再通过一系列动作描绘出其细腻的情感变化。由“室内徘徊”到“出户彷徨”,由“引领远望”到“入房泪下”,一系列动作进一步表现内心烦闷无处排遣、故乡遥遥归而不得的孤独与痛苦。全诗除了“客行”二句外,用一个紧接一个的动作细致刻画了欲归不得的游子形象。‎ ‎(示例二)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前四句写明月引起独守空闺的女子的愁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五、六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对“客行”‎ 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满腹愁思无人可诉,只好出户孤独地彷徨。引领远望,不见归人,愈添愁情,不得不回房,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全诗除了“客行”二句外,用一个紧接一个的动作细致刻画出了空闺独守、愁思难寐的女子形象。‎ 解析 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指出符合人物身份之处。注意分析应合理深入,内容条理清晰。‎ 白话诗歌 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屋内徘徊。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浣花女 ‎[南宋]陆游 ‎[注] ①青骊:黑色的马。‎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通过农村少女与爱慕虚荣的城市女子的对比,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全诗着墨素淡,语言平浅,是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B.诗歌的前四句是对浣花女子的侧面描写,表现浣花女小时在家的生活片段;“双髻丫”一句,写浣花女子质朴单纯,不事铅华,有一种真淳自然的风致。‎ C.“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中,“争嫁”写世俗的追逐,寓示轻薄浮艳的性情,语气中明显带有诗人的鄙薄之情。‎ D.“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是说浣花女子与邻里男子成婚,彼此家门相对,不需要车马远道来迎接,就可以过家为妇,显示出爱情的真挚纯朴。‎ 答案 B 解析 B.“对浣花女子的侧面描写”错误,属于正面描写。‎ ‎(2)简要赏析本诗的主题与艺术手法。‎ 答:                            ‎ ‎                              ‎ 答案 主题:诗歌的前四句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习俗,透露着一个纯朴的农家女孩对婚姻和生活的满足喜悦,也流露出诗人的深情赞美。末尾四句写了另一种婚嫁风尚,她们爱慕荣华的结果是被遗弃冷落,隐含着作者的嘲讽与批判之意。‎ 艺术手法:“浣花女”与“城中妖姝”形成对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同阶层妇女的生活追求和截然不同的人物命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与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中陆游描写了两种女子不同的生活追求,塑造了两种不同女子的形象,两者在一起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农村女子的纯真朴素,生活美满。这是诗歌的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在主旨上,本诗的主旨就是通过比较突出作者对爱慕虚荣者的嘲讽和对真挚纯朴的爱情的赞美。‎ 白话诗歌 江边有个姑娘头上梳着双角髻丫,常常跟着阿妈每天又采桑又绩麻。晚上纺线对着门儿纺车声音咿呀,地边炉上豆秸哔剥正在煎熬土茶。长大以后离开爷娘嫁到附近人家,门对门儿几步就到不用乘车备马。青布裙竹篾箱毫不伤叹低了身价,髻边插着牵牛花儿多么光彩焕发。城里那些妖媚女子脸儿好似云霞,争着嫁给达官贵人慕他富贵荣华。哪天丈夫骑着黑马远走海角天涯,年年春天哀愁忧伤独自弹着琵琶。‎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崖门谒三忠祠①‎ ‎[清]陈恭尹②‎ ‎[注] ①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三忠祠是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本诗作于顺治十一年(1654)。②陈恭尹(1631~1700):清初诗人,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曾力图抗清复明,后隐居避祸。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著有《独漉堂集》。‎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诗人登上崖门山,听到萧萧的风声,似乎又见到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看见两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现南宋抗元名臣陆秀夫从容抱帝赴海的悲壮景象。‎ B.第三句实写三忠祠的荒凉的大殿上,猛然传来一声杜鹃的啼叫,骤然令诗人想起其声中的亡国哀思,因而悲不自胜,借望帝的传说抒写亡国之痛。‎ C.五、六两句为客观叙事,是说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海港入口处尚有上、下海门之别,大好的锦绣河山被异族占领,以至于无法分别华、夷的界限。这两句是诗中警句,后世多重视和称誉。‎ D.这首诗在韵脚的使用上很有特点,韵部本身便造成低回恳挚的语境,再加上诗人那沉重压抑的情感,使全诗从内容到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和较强的艺术效果。‎ 答案 C 解析 C.“五、六两句为客观叙事”表达方式判断错误,应为主观的抒情议论。‎ ‎(2)结合“畏”字赏析此诗的“言外之意”。‎ 答:                            ‎ ‎                              ‎ 答案 “畏”是害怕、惶恐之意。深刻反映出诗人拜谒“三忠祠”的触景生情和矛盾心态:仰慕先贤,本欲以先烈事迹砥砺品格,却又怕触碑感怀,读出内心更大的悲痛。一个“畏”字,包含了千言万语不尽之意,寄寓了无限苍凉凄楚之情。诗人似乎是在咏怀古迹,凭吊先贤,实则是在发明朝败亡、江山易主之哀;以描写对文天祥等人的仰慕之情,来寄托自己身世家国之恨。抒发的爱国之情真挚、痛切而悲凉,无穷之意尽在一个“畏”字中。(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赏析,意思相近,分析恰当,表达通畅、简明即可。如鉴赏有个性、有创意,也应当肯定)‎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中对语言的鉴赏能力。炼字,实质是对关键词语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的考查,一般说来,我们要先解释关键字词的字面含义,然后再说它的表达效果。“畏”是害怕、惶恐之意。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惶恐与害怕呢?联系注解,可知诗人是来凭吊英雄的,而且诗人一直力图抗清复明。因此,惶恐的原因是怕勾起故国之悲,而一“畏”字便把诗人的景仰之情与痛苦之意的矛盾心情展现了出来,也足见作者的爱国之情。‎ 白话诗歌 山林中又吹起了萧萧的冷风,崖门山下,海浪至今还在悲鸣。荒殿里杜鹃声声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谒三位忠臣。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何以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虽然“停舟”不再避难,但生活依然充满了艰难险厄,不敢去读那布满苍苔的碑文,唯恐读出更多的悲痛。‎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茂陵:汉武帝陵,借指汉武帝。苏武奉汉武帝命出使,归汉时武帝已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是想象苏武骤然见到汉使的情景。作者用“魂销”二字夸张地描写苏武的表现,是为了突出苏武当时悲痛欲绝的感受。‎ B.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的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 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氛围,“茫然”传递出对年代久远的慨叹。‎ C.颈联两句,由“回日”忆及“去时”,描写了一个历尽艰辛、白首归国的爱国志士,在目睹物是人非的情形之后,流露出的唏嘘感慨。‎ D.作者在诗中塑造这样一个“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目的是彰显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答案 A 解析 A.“是为了突出苏武当时悲痛欲绝的感受”不当,诗歌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表达出他得知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2)有人评价颔联“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你是否认可这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认可。①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一轮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身影一直到南天的云彩后消失,作者虽在写“云”“雁”“月”,但“边”“断”“胡天”等词语则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痛苦。②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草原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于塞外的单调、孤寂的生活。③颔联两句将环境做背景与经历、心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概括了苏武被匈奴幽禁十九年日日夜夜的所思所感。‎ 解析 本题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可答赞成题干的观点,也可答不赞成题干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1)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述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故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国,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故国的爱国忠心。(2)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主要写他在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困窘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白话诗歌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归来进谒楼台依旧,但却不见先皇;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先皇,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