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3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 解析:B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E本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 答案:BE ‎(2)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答: ‎ ‎ ‎ 答案: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即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两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意。‎ 解析: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E项,作者并没有在结句透露出“怀才不遇之意”。‎ 解析:CE ‎(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 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②社燕:于春社时飞,秋社时归去。故称;③瀚海:沙漠。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一、二句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受到雨水滋润,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 B.上阕“人静”句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所事事、自得其乐,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 C.“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声的悦耳潺潺。‎ D.“歌筵畔”一句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体现他放达乐观、不畏愁苦的情绪。‎ E.上阕“凭阑久”句承上,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似。‎ 解析:B.“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不妥,只是反衬作者“心情苦闷”;D.应是“体现他有着摆脱不了的愁苦”。‎ 答案:BD ‎(2)下阕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 答: ‎ ‎ ‎ 答案:下阕情感曲折多变,作者先以“社燕”自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流、无处寄身的愁苦;“且”字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闻管弦丝竹引起的伤感,最后“先”“容”又是权宜之计,姑且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情感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①‎ 刘禹锡 汝南②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 ①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这三首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②汝南,即蔡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三句用“路旁”而不是用“路中”,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此刻“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 B.第七句中的“元和十二载”交代平蔡之战发生的时间,其实这一时间也可不在诗句中出现。‎ C.蔡州老人曾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同时经历过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 D.面对平蔡之战,诗人写下了《平蔡州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重点写平叛的巨大影响。‎ E.本首诗在精练含蓄与通俗易懂两个方面结合得较好,凸显出诗人刘禹锡高超的艺术才能。‎ 解析:B项,诗中特别提到的“元和十二载”,是诗人的精心安排,意在用史家之笔将这一重大事件告知众人。因此,这一时间要在诗句中出现;D项,这首诗重点写平叛后百姓的欢欣,第三首重点才是写平叛的巨大影响。‎ 答案:BD ‎(2)本诗哪一联巧妙地写出了李愬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场景?试加以赏析。‎ 答: ‎ ‎ ‎ 答案:第一联(首联)。①通过环境描写,巧妙地写出了平蔡之战雪夜奇袭,叛军猝不及防,在睡梦中就被解除了武装,而且城破后李愬号令严明,一无所犯;②运用了渲染烘托(或间接描写)的手法,作者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暗含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欢欣,巧妙地烘托了李愬将军的神勇。‎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竹”没有一般花木的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官人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D.颔联用比喻的手法既作了形象上的暗示,又指出了精神上的契合:当桃李春风之日,群芳争奇斗艳,占尽春色,而官舍竹仍一身青衣,独守坚贞,只愿在岁暮天寒之际,让漫天的冰霜来检验自己贞洁不渝的操守。‎ E.尾联以想象作结:即使明年贬谪到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今年已将岁暮,犹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 解析:C项中“闲官”一词传达出的是因遭贬无法申志的无奈和愤懑;D项中颔联使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不是比喻。‎ 答案:CD ‎(2)颈联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 ‎ ‎ 答案:“拂”和“侵”。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这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者,亦可。)‎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多令 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本词作者邓剡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金陵的吊友之作。本词的上片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亡国之痛;下片抒情,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的感情。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将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本题考查了诗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 ‎ ‎ 解析:‎ 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作者因景生情。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聊以自慰吧!“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最后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 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①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 ‎ ‎ ‎ 答案: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日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