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倒装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一、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1.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3.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二、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常见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 沛公安在?(应为“在安”)    (《史记.项羽本记》)‎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唯利是图。 (唯图利)‎ 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例如 :‎ 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四、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于时拘,于余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五、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美哉室! (室美哉!)‎ 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疑问句; 感叹句;旧诗词合韵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