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训练(全国)4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训练(全国)40

‎2019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身后那双眼睛 陈福玉 ‎①据母亲讲,我来到人世,是父亲盼了多年盼来的惊喜,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有了儿子,左邻右舍通知了一遍之后,竟担心不是真的,又匆匆跑回家再看个虚实。那年,父亲已满48岁,是一个给日本人当过苦力、在井下采了近30年煤的老采煤工了,父亲当年惊喜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然而,从我懂事开始,却不曾记得父亲对我有过什么偏爱,母亲打我,他往往非但不拦,还在一旁助阵:“狠打,打他个不懂事的东西。”学校里组织种试验田,不少家长都有意见,父亲却鼓励:“去吧,干点活儿好,没害处。”在我15岁时,放暑假父亲硬把我送到煤矿铁道线替母亲当起了护线工。于是,我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感觉。记得父亲给我的唯一一次帮助,就是高中毕业那年冬天我要当兵,母亲坚决不同意,悄悄藏起了户口本,父亲却偷偷把户口本塞给我,对我说了句:“出去吃点苦,比在家里有出息。”‎ ‎③入伍后首次见到父亲,是父亲因缺铁性贫血住进了医院,我请了假回去看望。父亲见到我来到床前,却丝毫没有高兴的意思,反复追问是谁告诉了我,消瘦的脸上布满了阴云,当我扬扬自得地告诉父亲我已到了团部当兵时,父亲却极不赞赏地连连摇头:“团部有什么好,要出息还得到那吃苦的地方去。”只过了两天,我便被父亲撵回了部队。临行,父亲拉着我的手一再说:“别怕出力,到那锻炼人的地方去!”说话时父亲的手有些颤抖,他那苍白的脸色和语重心长的神情好像定了格,一下子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主动申请离开机关,回连队当了一名炮手。再后来,我由一名炮手当上了副班长、班长,入了党,并被保送上了军校。这期间,我每次探亲回家,父亲都极少同我说更多的道理,我想帮家里干点家务,父亲也不客气,既不像母亲那样又阻又拦,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对我指指点点,只是每当我干完了活儿,父亲就不声不响地把老白干烫好拿上桌,淡淡地告诉我:“喝点吧,男人长大了不能不喝点。”邻居和同学前来看我,夸我上了军校、当了军官有出息,父亲却坐在一旁从来不搭话,好像说的全然与他无关。然而,每次我离家归队,父亲却一次又一次地嘱咐我,“在外面别怕吃苦,别干那些不争脸的事儿!”‎ ‎④于是,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无论去干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都好像有一双父亲的眼睛在我的身后看着我,对我的行为作着评判。‎ ‎⑤1995年农历正月初八这天,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黑色日子。这天,我生活在黑龙江老家、已近80岁的父亲在出门倒垃圾的路上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我赶到家中的时候,是父亲遗体火化的前夜,我守在父亲的遗体旁,看到父亲的面容很安详,他的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在一只手背上,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顿时,我的心头一酸,眼前涌起了父母多年来生活上可能遇到的许多艰辛。也就在这时,我的耳边再次响起父母多次安慰我的话:“家里挺好,什么也不缺,生活得很舒心,你就在外面安心地干吧!”‎ ‎⑥送走了父亲,我在一段时间里处于一种落寞的状态,仿佛不再有父亲的眼睛看着我如何进取了,我变得懈怠起来。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家中老母亲打来的电话,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一向只过问我生活的母亲,完全改变了关注的内容,越过以往的话题竟问起了我工作上有什么长进,这种转变令我愕然,一时间,我无言以对,母亲的语气和声调和父亲是那样的相似,瞬间里我感到透过母亲的话语,父亲的那双眼睛还在身后紧紧地盯着我。尽管我岔开了母亲的话题,却一连数天睡不踏实,我想如果父亲在天有灵,那双眼睛一定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很快,我又回到了原来的我。‎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开篇描写父亲“左邻右舍通知了一遍之后,竟担心不是真的,又匆匆跑回家再看个虚实”,凸显了父亲因为太高兴了,以致于不敢相信的心理。‎ B.父亲老来得子,虽然当时惊喜,但对儿子却不溺爱甚至残酷,第②③两段中父亲的做法和态度致使作者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感觉。‎ C.当上副班长、班长,入了党,考上军校、当上军官,作者每一步的成长、进步都源于父亲的一双眼睛在自己的身后看着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作着客观的评判。‎ D.文章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以“身后那双眼睛”为线索,结构全文,刻画出了平凡而又典型的父亲的形象,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答案 B 解析 “作者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感觉”是在15岁还年少的时候,而非后来所有的事情。‎ ‎2.为什么“邻居和同学前来看我,夸我上了军校、当了军官有出息,父亲却坐在一旁从来不搭话,好像说的全然与他无关。”是真的全然与他无关吗?请简要分析。(5分)‎ 答: ‎ ‎ ‎ 答案 不是真的全然与他无关。①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父亲总是不断地激励自己,但取得成绩时,父亲却从不用言语夸赞;②父亲以这种沉默的方式激励我不断前进;③父亲其实在沉默中肯定了我的进步,每次我离家归队,父亲嘱咐我,“在外面别怕吃苦,别干那些不争脸的事儿!”,说明我的“出息”,在父亲眼里是“争脸的事儿”。(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联系关键句“别怕出力,到那锻炼人的地方去”,可以看出父亲希望我有出息;“从来不搭话”是因为父亲鼓励我前行,但从不当面称赞;“别怕吃苦,别干那些不争脸的事儿!”表明了父亲虽未当面搭话,但在沉默中肯定了我。‎ ‎3.“我守在父亲的遗体旁,看到父亲的面容很安详,他的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在一只手背上,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请简要分析这一细节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 ‎ ‎ 答案 ①“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在一只手背上,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体现出父亲作为劳动人民的身份及辛苦、劳碌的一生。②尽管两个老人在生活上可能遇到许多艰辛,但从不给在外的儿子添麻烦,可以体现出父亲对儿子工作事业的支持。③儿子对父亲仔细地端详,发现父亲受伤的手,体会到了父亲一生的艰辛,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根据“他的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艰辛,还可以看出父亲不给儿子添麻烦,支持儿子的事业。结合下文的内容可知,父亲生活虽然艰辛,但从来报喜不报忧,体现了他对儿子工作的支持,作者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静夜品瓷 程应峰 ‎①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②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种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 ‎③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稚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 ‎④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的。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⑤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⑥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⑦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搏”“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⑧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薄胎青花瓷瓶”与“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诗句开头,既呼应题目,又增添文化气息。‎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滑润如玉的釉面”等,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C.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到瓷器写起,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之触发人生的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D.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字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们要像品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 答案 B 解析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 ‎5.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5分)‎ 答: ‎ ‎ ‎ 答案 结构上:①点题(照应题目);②总结全文,卒章显志。内容上: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芽叶”“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②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 解析 解答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内容、结构和主旨等方面作答。内容上,结合所用修辞分析句子的内涵,很明显能看出该句运用了比喻,将“思想”比作“芽叶”“枝丫”,形象地说明了品瓷对品人生的启发;结构上,结合此句的位置,不难答出照应题目、总结全文的作用;另外该句在文章结尾,从主旨表达角度来说,颇有卒章显志的意味。‎ ‎6.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6分)‎ 答: ‎ ‎ ‎ 答案 ①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②品出了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③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④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解析 从第②段“瓷器这东西,……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可知品出生活的美和好;从第③段“这声音,……直入心扉”可知品出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从第⑥段“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可知品出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从第⑦段“透过眼前的瓷器,……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可知品出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