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之结构课件(53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之结构课件(53张)

学 案 7  结构分析:谋篇布局,体悟匠心 专题三 突破散文阅读重点难点 第一部分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内容索引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 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 ②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 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 “ 扑 ” 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 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 ⑤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 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 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 转 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 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 ⑦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 有删改 ) 1. 试梳理这篇散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  先写油烟灌满 “ 我 ” 家厨房及其原因;接着有详有略地描写第一、二、三、四户油烟味的特点,判断其生活状态;后写判断各家艾草味带来的感受。 答案 2.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线索:气味。 (2) 作用:以 “ 气味 ” 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 “ 气味 ” 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答案 3. 第 ⑥ 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答案  ① 内容上,本段在前文基础上补充了第三种、第四种气味,段末总结各种气味相融。 ② 情感表达上,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各种气味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谐共存,邻里和睦相处。 ③ 点题,首尾呼应。 “ 比邻而居 ” ,厨房中气味共存,生活中邻里和谐,文化上多元并包。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神奇感 [ 英 ] 毛姆 ① 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一个城镇: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他问这是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他果然这样做了,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女的织梭,并进而声称,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一个时辰,看见一颗星宿犯位,闯进了织女星与牵牛星之间。于是,张骞才明白自己已经上溯到银河尽头了。 ② 自然,我没有行驶那么远。整整七天,我雇的五个划桨手站在船舷边不停地划桨,此刻我的耳边还仿佛听见桨柄支在木桨架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单调声音,船不时经过浅水河面,擦着河床的石头轧轧作响,船身也在晃动。这时两三个桨手把毛蓝裤管直卷到膝盖,从船舷翻身下水,吆喝着把平底船掀过浅滩。有时我们驶到激流要津,这虽然比不上长江里的惊涛骇浪,但河水湍急,需要召唤纤夫来拖这帆船。我们一齐下船,帆船在叫喊震天的号子声中突破激流,又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 。 ③ 现在夜深人静,我雇的船夫一齐挤在我们黄昏停泊后才收拾出来的前舱里,呼呼沉睡。竹席搭在三根木拱上便构成了我一周来的起居室和卧室。一端用假型板封住,木板草草拼上,板间漏出大条大条的缝隙, 吹进嗖嗖的寒风。另一端是船夫住的地方,这些健壮的粗汉,白天划桨不停,晚上呼呼大睡,掌舵人也在其中,他从早到晚站在一条当作舵的长桨旁边,穿一件褴褛的蓝布长衫,套上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衣,头上缠一条黑布帕。除了床,我的舱室内无一物,一只像是盛汤用的浅钵里燃着木炭,因为天很冷;一只装着我的衣物的箱子当了我的桌子,一盏马灯悬在拱木上,随着水的晃动轻轻摇曳。船舱顶篷很低,连我这样个头不高的人都只能勉强直起身。 ( 我以培根的话自慰,高人同高屋一样,顶 头常遭殃。 ) 沉睡的人中有一个开始更加大声地打鼾,大概是吵醒了旁人。我听见说话的声音,但很快又归于安静,打鼾的也停了,我周围又陷入一片寂静。 ④ 这时我突然感到,我一向追求的神奇气氛就在面前,几乎逼近我的身躯。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像是艺术给人的特殊魅力,但这种离奇的感觉只可意会完全没法言传。 ⑤ 我一生中常常遇到离奇的情境;但只在回顾之际,将它们与我认为的神奇事物相比,才会显得不同寻常。当我和一位倾国倾城的女演员跳过舞,或穿过了挤满伦敦名流的大厅之后,我才会意识到那也许是了不起的经历。在战斗中,当我不处于巨大的危险,我可以津津有味地观察周围的事态。我曾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向太平洋上的珊瑚岛驶去,那景色的美妙使我心旷神怡,但只有到后来,喜悦之情才会同神奇之感携 起手来。真正使我感到神奇的境遇,别人会认为没有多少神奇可言。 我 记 得那是一天晚上,我在法国布列塔尼海边的一间茅屋里打纸牌,隔壁房里一个老渔夫奄奄待毙,女主人说他会随着潮退而断气。屋外是暴风雨,狂风扑打着窗户,这位在海上饱经风霜的老斗士的最后时刻似乎与此番情景相宜。巨浪冲向岩石,撞击出雷鸣般的轰响。我忽然感到一阵狂喜,明白那便是神奇感。 ⑥ 而现在,同样的狂喜攫住了我,神奇感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来得如此突然,真叫我迷惑不解。我不知道它是从马灯投在竹顶篷上的阴影里爬出来的呢,或是从船舱敞口可以瞥见的河面上飘过来的?我好奇地走到船尾,想弄明白这不可言喻的欢乐是什么造成的。 沿岸停泊着六七条木船,桅杆高耸,表明它们是上水船。每条船里都 静悄 悄的。船夫已入睡很久了。夜并不漆黑,尽管天上有云,却是满月之夜,只不过罩上朦胧月色的河面显得有些阴森。对岸的迷雾模糊了岸上的树木。这的确是一幅令人销魂的夜色,但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也不存在我所探索的东西。我折身回舱。等我直入竹篷舱内,造成那一切显得非凡离奇的魅力消失了。唉,我太痴,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 4. 有人认为第 ① 段与后文关系不大,有人认为这正是一个西方作家在叙述中国见闻时独特的视角。你认为第 ① 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  第 ① 段从中国神话引入,写张骞从江河航行到了银河,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与文章标题 “ 神奇感 ” 以及全文的主题贴合。 答案 将其撕成了碎片。不过,我仍然感到我的船舱,盛炭火的浅钵,那盏马灯,甚至包括我的行军床,都还残留着一丝欢愉。我不可能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了,因为我曾在一瞬之间体验到它们的神奇。 ( 有删改 ) 答案  开头两段由张骞上溯银河的故事引入作者的江上航行;接下来两段写江上夜景,作者体会到难以言传的神奇感,文章以 “ 神奇感 ” 为线索,回忆在不同地方的人生体验;最后在中国江上,作者再一次感受神奇感降临的喜悦,收束全文。 答案 5. 阐述本文的结构思路。 6. 第 ⑤ 段写老渔夫去世时作者感到一阵狂喜,推断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备讲题目 答案 答案  (1) 暴风雨喻示了渔夫饱经风霜的人生 ; ( 2) 渔夫一辈子都在同自然搏斗,最后回到大海的怀抱是其最好的归宿 ; ( 3) 屋外冲向岩石的巨浪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是大海为渔夫举行的庄严葬礼 ; ( 4) 自然的壮美和人的力量,都让作者感到狂喜。 7. 探究本文 “ 神奇感 ” 的具体意蕴。 答案  (1) 长江的神话传说曲折离奇,长江的夜景销魂惹人 ; ( 2) 人生的离奇的情境中,作者以 “ 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其撕成了碎片 ” 自嘲,揭示了 “ 神奇感 ” 乃是审美心理作用下的瞬间感受,我们要愉悦地接受它。 答案 回顾反思 1. 关于散文的线索、结构知识,自己是否已形成一套知识体系?这些知识是否能在答题过程中很好地运用? 2. 关于散文整体结构题,问法很丰富。但无论哪种问法,都少不了必要的答题角度或要素。自己能否在答题过程中把它们总结出来?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一、答好整体结构分析题的前提 1. 整体阅读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对文章有整体认识:题目是什么,共有几个段落,各 段的 大意是什么,全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写的。要靠抓标题、关键句,概括层意等方法、步骤来实现 。 2 . 善抓关系 抓住文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与局部的关系: (1) 把握 “ 局部 ” 内容。概括写了什么内容,对组织材料、抒发感情、表现主旨等有哪些作用 。 (2) 注意上下文关联。如上文与下文存在着主次、实虚、正反、总分、抑扬、点面的关系 。 ( 3) 分析结构技巧。 “ 局部 ” 在全文或上下文结构中的作用,如线索铺垫、照应、过渡、对比、映衬、层进等 。 二 、 掌握具体题型的答题要点 1. 线索题 关键点有二:找准线索,说明作用。 (1) 找准线索 线索与思路不同。线索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思路是写作时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找准线索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 依据文体。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写人散文一般以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状物散文一般以 “ 物 ” 或情感为线索,抒情议论散文一般以情感变化或对某事物的认识为线索。 ② 注意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线索,或者直接显示线索。 ③ 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出现的议论、抒情部分。 ④ 注意双线。有的散文有明、暗两条线索,不要只抓明线,忽略暗线。 (2) 说明作用。 ( 参见前面 “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 )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田间话絮 和 谷 ① 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 ② 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 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 喳 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 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菜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 ④ 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剜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我敬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 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菜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 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 。 五叔说,种的油菜是 自 己吃的, 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捋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 “ 狗椒 ” ? ⑥ 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 ⑦ 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 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 答案  (1) 线索: “ 我 ” 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 (2) 作用:串联全文;便于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便于表达农民对于农村生活的真实见解;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2. 构思 ( 结构、谋篇布局 ) 特点题 这类题,主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其特点: (1) 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 (2) 行文顺序。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过程等。 (3) 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 要特别懂得 “ 由实至虚 ” 的思维特点。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 ( 实体 ) ,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 虚体 ) 。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 (4) 段落布局。如段落短小、曲笔入文、以景结情等。 (5) 叙述方式。是顺序,还是倒叙、插叙等。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村的心跳 苏沧桑 一 鹅从溪边一丛芦苇后露出橘红的冠,再露出雪白的颈,再露出滚圆的整个身子,然后扑腾着湿漉漉的翅膀,一摇一摆地向我走来,水珠在初秋上午的阳光下,如一道道弧形闪电,裹住了它的叫声。 65 岁的福珠站在我身后说,鹅每天上午自己去溪里洗澡。 这是 2017 年 9 月的松阳。 1 800 年来,孟子、吕不韦、包拯、刘基、宋濂等英杰后裔及闵南族群先后落户于浙南山区的松古平原和高山深谷,一个个格局完整、建筑精美的村落像一片片叶子,匍匐在大地之上、云端之下,成为江南的一个奇观。此刻,我也像一片叶子,匍匐在松阳一个个古老的村落之间,在一段段长久的静谧中聆听一些声音。 福珠住的敦睦堂外面,有一个指示牌,写着 “ 江南客乡,水墨石仓 ” 。指示牌是给慕名而来摄影、画画以及像我这样偶尔驻足的游人看的,凝结着当地保护古村落的人们的心血,他们用中医针灸、推拿般的手法修缮、改造、复活了一座座老屋,让古村的脉搏更强健,血液更新鲜,至少,一直活着。 白墙黑瓦,翘角飞椽,曾经流光溢彩的建筑里,七八个南瓜依次从楼梯的第一级台阶一个个堆到楼上,楼上是儿女们的屋子,平日里空着。不久以后的中秋节,福珠在城里的两儿一女会带着孩子们回来,寂寥的老屋里,会响起年轻的心跳声 。 二 秋虫的鸣叫,是长夜的影子,与它分秒相随 。 在 “ 云端觅境 ” 客栈那间叫 “ 觅云起 ” 的客房,唧唧复唧唧,不知道是哪一声虫鸣,将我从五点半的梦中啄醒。赤脚推开门,凉意和云雾顺着趾尖瞬间将我吞没。群山静默,云海翻滚,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人醒来,无数过往亦如云海翻滚 —— 消逝了的岁月和人事,消逝了的古村, 大地上正在消逝的一些美好,以及试图挽留消逝的人们,包括我自己,也包括这家客栈的 7 个仙人。昨晚,我遇到了他们中的两个,一男一女,穿着休闲而时尚,安静地给客人端茶倒水,擦肩而过时,我听得见他们年轻的心跳 。 静默 中,脑海里响起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人类从森林到村落,从村落到城市,史诗般的迁徙就像一首首如歌的行板。村落最原始,曾经最热闹,如今却寂寞,一个个村落面前仿佛有个时光深渊,一不小心便会被吞没。未来,人类还会迁徙到哪里?未来,令家园在时光中始终矗立的,一定不是建筑材料,那么,是什么? 三 即使夜深人静,站在松阳西屏老街,仍能听得到古往今来汹涌的呼吸声、心跳声。 松阳 “ 70 后 ” 作家鲁晓敏站在老街的红灯笼下,为我们讲述一爿爿百年老店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他是古民居保护的发起人和践行者。 在打铁声、制秤声里,在煨盐鸡和炭火烤酥饼的香气里,在偶尔飘过的一两声松阳高腔里,不断有电瓶车急急穿过,有老街人驻足某家小店,买点生活用品或工具,再聊会儿天。拐角的农具店摊前,摆放着锄头、镰刀、柴刀、耙 …… 每一种农具都在夜色里闪闪发亮,以静默的姿势坚守着什么。 这是一条活着的古街,古老的、年轻的呼吸和心跳都在,生生不息。而在老街的一条条辐射线里,摄影主题休闲园、写生创作基地、养生休闲园、大木山骑行茶园连绵起伏的茶垄间,正响起更多年轻的心跳。 松阳的古村,是中国无数古村的缩影。越来越多年轻的心跳和呼吸,正牵着自古以来活在板栗、茶叶、南瓜、稻谷里的牧笛、神灵、祖先、阳光和月光,从村口归来。 ( 有删改 ) 2. 文章截取三个生活横断面来结构全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  (1) 从不同角度展示保护古村的不同做法和成果,突出人人参与古村保护的主题。 (2) 真实、具体地写古村保护的现实情况,画面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省去相关的衔接过渡和交代,使内容更集中突出,行文更简洁、明快、灵动。 3. 组材特点题 散文材料组织的方式主要有 ① 从时间上组织, ② 从空间 ( 场面 ) 上组织, ③ 以物 ( 观察点 ) 为中心组织, ④ 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 ⑤ 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其中特别关注以物件 ( 象 ) 为中心组织材料的作用: ① 作为线索,使内容更集中、紧凑; ② 作为抒情对象,便于集中抒情; ③ 象征,暗示主题; ④ 物象自身特点带来的作用,如 “ 桔子 ” ,给全文带来暖色,增强形象感。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遥远的灯光 阿 成 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世界便属于你一个人了。 窗前的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是啊,这是三十年前的岁月了。我开着卡车,独自一人行驶在荒野上。尤是寒冷的冬夜里,那老银色的雪光会一直延伸到迷蒙的远方,四野似乎是一个偌大的银铸世界,只有我开的这辆小若蚁虫的卡车在行驶。 三十年前,那些沉驻在荒野上的乡村,仅由十几幢简陋的茅草房拼成,村口处照例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上面吊着一盏亮刺刺的灯。早年时村子里是没有电的,乡下人只能点油灯或蜡烛照明。为了节省一碟油、一截蜡,会早早地熄掉它。是啊,只有村口处那高高竖立的灯,是黑夜里唯一的光亮。 开着老式的卡车行驶在荒野上,当看到那远处的灯光,在孤寂与清冷中,便有了一点橘色的希望。这闪烁着的亮团引导着你朝它开去 —— 是啊,这黑沉沉、泛着涩色雪亮的大野之上,只有这么一盏灯在远方活活地闪烁着 —— 它出现的那一刻,便成了夜行人不弃的伴侣了 。 这孤寂 的灯光会让你想起许多陈年往事,它一帧一帧地照亮了你早年的某些画面 。 这些画面里有你的父母、兄弟,也有你的同学,这些影动着的人们经过岁月的沉淀、灯光的抚绕, 竟变得那样的温馨和纯净,让你那原本凉凉的心,在墨色的夜中感到了一束春阳般的暖。是啊,在这样的回放中,的确很少出现让你齿冷的往事,它们似乎害怕这孤寂的夜、远处的灯,即便是偶一地浮现出来,也会被过滤得那样亲切起来。 远处的灯光终于近了。 常做冬夜的行客,知道前方的那一盏孤灯,或者是用冰做成的灯罩,里面点着一支微微摇曳的蜡烛,远远的,如一钵文火闪耀着 —— 那儿呀,或许是一爿小旅店吧。我曾多次住过这样的店。店的夜呵,从不寂寞,车老板们进进出出,须不断地去院子里喂马,解手,或者几个人盘坐在火炕上,边巴着呛人的旱烟,边唠嗑儿 。 前面那盏灯下,或许是一个公路检查站。检查站里有一领长长的火炕,在墙角处有几个齐胸高的大瓦缸,里面分别腌着酸菜、咸菜,存着杂粮。行路人只要交上一两块钱,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高粱米饭了。 卡车终于从那一域灯光下开了出来,渐次地将那灯光远远地、远远地甩在后面,直到化作天上的一颗星。你继续在老银色的荒野上行驶了,听着发动机发出的嗡嗡声。是呵,便是风雪中的英雄也是孤单的哟。 在迷蒙舞落的雪中,你会看到远近地有移动的灯光,那同样是一台夜行的老式卡车,正从你对面驶来。似乎是司机们都担心破坏这夜的沉静,双方只是用闪烁灯光的方式彼此打一个招呼。 迎面的卡车从你身旁驶过去了,前途又变得混沌起来,似乎这雪夜里,只有你这一台卡车在孤单地行驶着。 进入山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兴安岭的盘山道,一山一山地缠绕着,卡车驶上这盘山道时,常会看到在山顶上一辆卡车的灯光,它就在你高高的上方,似乎正朝着天上的方向行驶。当你驾驶的卡车驶上山顶,前面那辆卡车的灯光却倏然地滑落到山腰那儿了。就是这样,两辆卡车上上下下地盘旋着,有意或无意地追逐起来 …… 出了山,卡车便进入无涯的平原了。正当你这个夜行者感到疲倦时,前面又有一束灯光闪烁起来,于是,你再次地振作了起来。 流水似的岁月湍急而过,当你开着私家车又行驶在冬日的大野上时,眼前的景象与三十年前已截然不同。夜下的高速公路被路灯照得如昼如织,铺成了一条辽远灿亮的灯带。远处的村庄不再是一盏孤灯下的老式乡村了,它已被灯光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取代。行驶当中,不断地有车子从你的迎面驶过来,完全没有打招呼的必要了。昔年的盘山路消失了,变成了一条被风呼啸着的隧道。夜,不再宁静了,灯光也不再是回忆之桥,你只是开着车木然地看着前方,行驶着 …… 哦 ,下雪了。你披上衣服起来,站在窗前。已是凌晨 3 点,透过布满霜花的窗,久久地凝望着空空荡荡、灯火簇拥着的高速公路。是啊, 在这飘雪的夜里,你在等待什么呢?是在等待从远处驶来的卡车的灯光吗 ? ( 选自《 2014 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 3. 小说以 “ 灯光 ” 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  ① 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叙述和描写,使内容更简洁 。 ② 集中描写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受,使追怀的感情更强烈 ( 使主旨更突出 ) 。 ③ 串联贯通文章内容,使内容更集中、紧凑 。 ④ 紧扣标题,文、题相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 ⑤ 突出了 “ 灯光 ” 这一意象,使文章色彩更鲜明,增强形象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