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路途中,先进的青年知识者大都经历过从乡村到都市或从中国向西方的迁移。这种迁移既是空间意义上的背井离乡,也是生存方式的重大变异。当个体的生命经验常常与生存环境相分离时,当自己的言说方式常常与意欲言说的内容相背离时,这些青年知识者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文化之根,并产生强烈的寻根冲动。可以说,正是这种寻根冲动,催生了鲁迅对乡土书写的兴趣。 鲁迅乡土书写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对乡村信仰的关注和重视。他从立人的目标出发,高度评价了宗教信仰对于民众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乡村宗教与农人赛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根基,后者是前者的形式。鲁迅小说中对乡村赛会的肯定、赞美和亲切感,无疑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命经验,是对自我文化之根的自觉体认。在他看来,那些依傍土地生活的农民,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由于有信仰,哪怕其信仰是迷信,也有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做祭祀,演社戏,办赛会,都是农人生活中的乐事,是精神向上的体现。所以,鲁迅写祥林嫂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工钱拿去捐门槛,之后就像脱去久久缠身的枷锁一样,满心的轻松,“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正是有了这份真正的敬畏,那些辗转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农人才能在黑暗的日子里看到一丝光明,得到一些慰安。 其次,鲁迅把乡土风景的发现与自己心中的人文理念融合在一起。鲁迅关于风景的思考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风景,而是特别关注地方色彩——不仅能够生动逼真地传达出故乡风物的特征,而且能够让读者在这种风物特征中感知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味。譬如小说《风波》中对故乡傍晚土场上风景的精细描写,不仅在于再现乡村生活的细节,更是为了生动地显示中国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农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及其与国民根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鲁迅对当下或记忆中的故乡风景的描写,有一个聚焦点,即从通常被人认为柔美的江南风景中发现力的美。这正是鲁迅以“惯于北方的眼睛”对于儿时故乡风景的充满激情且具有创造力的凝视,也是鲁迅精神中的寻根冲动在创作中的显现。 - 25 - 第三,鲁迅通过对乡土颓败的生命感知,写20世纪初期中国乡村农民破产颓败、农民生活“朝着无产的路上恶化”的历史趋势。乡村的凋敝破败,不仅刺激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而且对作家的乡心也构成沉重的压迫。因为故乡的风物不再,人事日非,导致作家对故乡印象的日渐模糊,而由此产生的焦虑在本质上乃是作家对自我生命之根日渐萎缩的恐惧。 鲁迅的乡土书写,既有自我之根的触摸,也有民族之根的探寻。自我之根的探寻是个体性的,浸透着个人的生命秘密;民族之根的探寻是公共性的,体现着一个时代精神反思的使命。鲁迅的贡献在于,他天才般地将一个文学家的自我之根与民族之根融合在一起,使其乡土书写充满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既为认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现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同时也为“乡土”这一文学母题的发展做出了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民族的独特贡献。 (摘编自谭桂林《乡土与寻根——论鲁迅对乡村的发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走出乡村的中国的青年知识者,在迁移中可能遇到背井离乡和生存方式变异的问题。 B. 做祭祀、演社戏、办赛会这些看似迷信的活动,在鲁迅看来是农人信仰寄托所在处。 C. 鲁迅认为对风景的描写,不但要突出风景的地方色彩还要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意味。 D. 鲁迅的乡土书写中,既有对个人生命秘密的探寻,也有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探寻与反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论证寻根冲动下鲁迅在乡土书写中的一些独特的发现。 B. 文章从乡村信仰、乡土风景、乡村现状等方面,讨论了鲁迅在乡土书写中的独特之处。 C. 文章以《风波》中故乡傍晚土场风景的描写为例,论证鲁迅对于乡土风景书写的思考。 D. 文章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知识者迁移为前提论述了寻根冲动与乡土书写的关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 个体的生命经验与生存环境的分离所带来的精神困境,使得先进的青年知识者产生了寻根的冲动和行动。 B. 鲁迅描写江南故乡风景的柔美时,总能从中发现力之美,可见他迁移北方后不再喜欢江南的柔弱之美。 C. 鲁迅小说《故乡》中乡村颓败、风物不再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因儿时故乡记忆不再而产生的焦虑悲观情绪。 D. 鲁迅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部分来自于他将自我之根与民族之根融合在一起,创作的乡土题材的作品。 【答案】1. A 2. A 3. D 【解析】 - 25 -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可能遇到”错,原文说“先进的青年知识者大都经历过从乡村到都市或从中国向西方的迁移。这种迁移既是空间意义上的背井离乡,也是生存方式的重大变异”,文中是肯定的表述。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文章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错,文章第一段只是介绍了“寻根冲动”的背景,并没有“提出问题”,自然也就涉及不到“分析问题”。文章先介绍了“寻根冲动”的来源,再说明“正是这种寻根冲动,催生了鲁迅对乡土书写的兴趣”,主体部分通过“首先”“其次”“第三”介绍“鲁迅乡土书写的独特之处”,属于并列式结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个体的生命经验与生存环境的分离所带来的精神困境,使得……”错,原文是“当个体的生命经验常常与生存环境相分离时,当自己的言说方式常常与意欲言说的内容相背离时,这些青年知识者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文化之根,并产生强烈的寻根冲动”,可见促使他们产生寻根冲动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生命经验与生存环境的分离所带来的精神困境”,还有“言说方式常常与意欲言说的内容相背离”。 B项,“可见他迁移北方后不再喜欢江南柔弱之美”推断没有根据,原文只是说“这正是鲁迅以‘惯于北方的眼睛’对于儿时故乡风景的充满激情且具有创造力的凝视”,说明鲁迅善于“从通常被人认为柔美的江南风景中发现力的美”,是他有创造力的表现。 C - 25 - 项,“透露出作者因儿时故乡记忆不再而产生的焦虑悲观情绪”错,原文说“乡村的凋敝破败,不仅刺激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而且对作家的乡心也构成沉重的压迫。因为故乡的风物不再,人事日非,导致作家对故乡印象的日渐模糊,而由此产生的焦虑在本质上乃是作家对自我生命之根日渐萎缩的恐惧”,可见鲁迅小说《故乡》中乡村颓败、风物不再的描写,体现的是他对“中国乡村农民破产颓败、农民生活‘朝着无产的路上恶化’的历史趋势”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生命之根日渐萎缩的恐惧”。而非简单的“因儿时故乡记忆不再而产生的焦虑悲观情绪”。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继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之后的延伸。5G的特点是广覆盖、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和4G相比,5G峰值速率提高30倍,用户体验速率提高10倍,频谱效率提升3倍,移动性能达到支持500公里时速的高铁,无线接口延时减少90%,连接密度提高10倍,能效和流量密度各提高100倍,能支持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各方面应用。 相比前4代移动通信技术,5G最重要的变化是从面向个人扩展到面向产业。如果说5G的商用前期还是以消费互联网为主,扩大移动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优势;那么,商用后期将发力产业互联网,在工业等各行各业大展身手,由此才有一种说法——“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将与实体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共贏。 - 25 - 据估计,到2025年中国将拥有4.3亿个5G连接,中国移动用户使用5G比例将达到28%,将占全球5G总用户量的1/3,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5G市场。5G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协同融合,大幅丰富数字产业的业态和数字终端的类型。5G、AI、工业互联网三足鼎立,将支撑整个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就GDP(国内生产总值)而言,据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预测,到2035年,5G会带动全球GDP增加7%,带动中国增加GDP超过1万亿美元,还会使中国新增将近1000万个就业岗位。 (摘编自《5G,当代移动通信技术制高点》 材料二 2020年1月8日,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份《2019年5G行业研究报告》。下面是摘自该报告的两幅图表: (摘编自《2019年5G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三 老百姓聊5G,说的是手机和功能升级变化,谈的是对新兴通信生活方式的追求;业内人士看5G,关注的则是通信技术升级和产业革命。无论如何,5G正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质变”也将是显著的。 中国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在未来“十四五”期间,5G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5.2万亿。其中,三大运营商加中国广电投资是3.3万亿,同时带动各个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产业增加值将达11.9万亿。可以说,提升5G网络覆盖率将为规模商用筑牢基础,也有利于应用场景的拓展以及用户市场的培育,以此带动数字经济发展,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截至去年,中国已开通5G基站12.6万个,其中北京、深圳等城市5G基站已超1.5万个。5G将会使移动互联网社交、娱乐等变得更快,处理能力甚至可以超过电脑,将其与4K/8K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结合。而5G对于B端的重要性也很明显,如远程驾驶、远程医疗、远程教学、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新产业都离不开5G。 咨询机构ABI的数据显示,5G走进传统行业,能显著促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能提升生产力200% ,降低能耗30% - 25 - ,延长设备寿命30%。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5G、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等的协同融合点燃了信息化新时代的引擎,为消费互联网向纵深发展注入后劲,为工业互联网的兴起提供新动能。到2035年,5G、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分别给全球经济增长贡献10——15万亿美元,凸显作为高科技产业化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性。 (摘编自《5G建设成2020开年关键词,新变化正在发生》) 4. 下列关于“5G”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英文简称,具有广覆盖、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的特点。 B. 作为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能够全方位支持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应用。 C. 5G的商用前期以消费互联网为主,后期以产业互联网为主,从面向个人转为面向产业。 D. 5G与AI、工业互联网将支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到2035年5G将带动全球GDP增加7%。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4G相比,5G在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频谱效率、移动性能、连接密度以及能效和流量密度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 B. 据估计,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5G市场,用户占全球总量的1/3;到2035年5G将会带动中国增加GDP超万亿美元。 C. 网速快、网络信号稳定、观看超高清视频是2019年12月用户期待尽快使用5G网络的三大原因,这一也是运营商的努力方向。 D. 5G网络质量取决于运营商的资源与能力;覆盖、干扰、容量是影响用户感知的三个因素,也是评价5G网络质量的重要指标。 6. 根据材料三,概括5G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案】4. C 5. B 6. ①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带动各个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②将会使移动互联网社交、娱乐等变得更快,处理能力更强;并且5G对B端的重要性很明显。③促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5G’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 25 - C项,“……后期以产业互联网为主”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商用后期将发力产业互联网”,文中是“将发力”,即对产业互联网开始用力,并非“以产业互联网为主”,选项曲解文意;“从面向个人转为面向产业”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从面向个人扩展到面向产业”,文中是“扩展到”,并非“转为”。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用户占全球总量的1/3”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中国移动用户使用5G比例将达到28%,将占全球5G总用户量的1/3”,文中说的是“中国移动用户”,选项变成“用户”。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三,概括5G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然后浏览材料三,圈出5G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再分点进行概括。 如第二段“5G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5.2万亿”“ 同时带动各个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产业增加值将达11.9万亿”,这里是说5G在拉动中国经济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据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关键信息为“拉动”“推动”“发展”;如第三段“5G将会使移动互联网社交、娱乐等变得更快,……而5G对于B端的重要性也很明显,如远程驾驶、远程医疗、远程教学、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新产业都离不开5G”,这里是说5G对移动互联网社交娱乐方面的价值,据此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关键信息为“移动互联网社交、娱乐”“B端”等;如第四段“5G走进传统行业,能显著促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能提升生产力200% ,降低能耗30% ,延长设备寿命30%。……为消费互联网向纵深发展注入后劲,为工业互联网的兴起提供新动能”,这里是说5G对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消费互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意义。 【点睛】 - 25 -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乳酪汤 【法】都德 这房间很小,而且是在六楼,但可以照到充足的太阳,当夜幕降临,就像此时这样,这间房便和整座屋顶一起,与无尽的黑夜和烈雨狂风融在了一起,不过房间舒适、温暖,让人觉得那的确是一个家,愈是风狂雨暴,这种感觉便愈强烈,这也稍微弥补了它面积小的缺陷。不过此时鸟巢是空的,房间主人不在家。算算时间也差不多该回来了。屋里的一切,好像都在盼他回来似的。有一只很小的锅子放在那座封好的炉子上,里面似乎还煮着东西,微微地发着一阵心满意足的声响。对于锅子来说,这夜太漫长了,尽管这锅子外边都烧黑了,似乎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熬夜了,可它仍不免显出焦急的模样,锅盖不时地掀起来,蒸汽便趁机争先恐后地往外钻,它们在房间里四面散开,变成了喷香的奶的味道,令人垂涎欲滴。 啊!香喷喷的乳酪汤…… 炉子那边时不时地也闪一下,柴火上的灰烬掉落了,便燃起了小火,从炉门下边耀亮房间,虽然只是闪亮那么一下,但是以将屋里的一切检查一遍。啊!是的,一切都井然有序,主人是个很爱干净的人,窗上那简单素雅的窗帘将屋子遮得密不透风。床边舒适地挂着幔帐。一张大安乐椅摆在壁炉旁边。餐桌放在房间一角,餐具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而且主人一定是个关心国事的人,因为在桌子边上有一大堆报纸。孤单的主人一定是一边看书一边用餐的……正如锅子被熏黑了一样,餐具的花饰也被水泡褪色了,报纸也只有上面几页是新的。房间里的摆设无法使人觉得舒服,因为东西又破又旧,而且少得可怜。这让人觉得主人一定天天如此,深夜方归,进屋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那美妙的热汤。因为这大概是屋子里面惟一富有生命的东西。 啊!香喷喷的乳酪汤…… - 25 - 从房子的摆设与装饰看,我们猜想这位主人一定是位职员,而且时间观念非常强,每天进行着忙碌而井然有序的工作。这样晚还没回来,那他一定是在邮局或电报局当差。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他和同事们在寂静的大楼里面迅速而安静地工作,戴着绒帽,在分拣信件,盖邮戳,数着蓝色电报纸条上的字,为整个巴黎明天的邮电业务而忙碌。哎,不对,也许猜错了。炉子里泄露出来一线火光,照亮了房间,也映出了墙上挂着的大相片。于是,从黑沉沉的暗影中,露出了奥古斯都皇帝、穆罕默德、罗马骑士、亚美尼亚统治者费利克斯等人威严的镶着金框的肖像,还有一顶顶王冠,战盔,教皇的三重冕,苏丹的头帕,在这些头冠下面始终是同一张脸,他神情严肃,并没因如此多的冠冕而乐得不能自抑,这就是这间房子主人的脸。炉子上嘟嘟翻滚的汤将成为这位先生的晚餐。 啊!香喷喷的乳酪汤…… 看来他不是做邮差的活儿,而是皇帝,就是拥有对本国人民生杀大权的统治者,他每天晚上演出,只消说一句:“禁卫军,抓住他!”那个被抓的人只有几秒钟的自由时间了。此时,他正在河时岸他的宫殿里,为台下的观众卖力地演出,念诵着悲剧里的大段独白,似乎是在打发时间。的确,面对一排排的椅子来表演帝王将相,要提起兴趣的确挺不容易的。奥德翁剧场上演悲剧时,显得如此冷清……突然,似乎有什么东西让皇帝兴奋起来,他的鼻孔翕动开了,舌头忍不住舔了一下上嘴唇……他想起回家后,屋里暖融融的,餐具都已经摆好,灯盏已经上好油,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得井井有条。戏台上,他必须做一个举止过分张扬的角色,在私生活里,他便用整洁规矩来补偿……他仍旧在远处感觉乳酪汤的香味…… 啊!香喷喷的乳酪汤…… 此时,他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新的活力似乎一下子被注入到了他的身上,大理石的台阶、柱廊的陡峭,都不能妨碍他大步行走。他用情地表演着他的角色,从普通的走步到高难动作,他都表演得非常到位。你想想,假若阁楼闻的炉火熄了,情形会怎样?……随着时间消逝,他与香喷喷的乳酪汤,暖融融的小房间相距也越来越近,他的演出就更加生动、传神,这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前厅的那些戏迷,剧院的常客,一个个都来了精神,觉得这个马兰古演得出神入化,越看越带劲,不时会送出一声叫好。在那关键性的几场戏里,如手刃叛逆、公主出嫁等,皇帝的表情更是出奇的完美。虽说情绪如此激动,念了那么多的独白,但毕竟没有吃东西呀,可是他觉得已回到了自己的小阁楼里,得到了乳酪汤,他带着人的微笑,注视着西娜和马克西姆两人,渐渐地,他们变成了香香的乳酪汤。第一勺汤汁进了肚子,那真是太美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中含有“似乎”词的句子,以及关于“声响”“味道”的描写,都指向房间里炉子上的锅子,带给阅读者丰富的想象,激起阅读的兴趣。 B. 小说善于运用真实的细节表现人物,“他的鼻孔翁动开了,舌头忍不住舔了一下上嘴唇”,体现出房间主人想到乳酪汤时的兴奋和愉快之态。 - 25 - C. “我”先想象房间的主人是邮局或电报局的职员,后来从房间的照片推知主人的身份是专门演皇帝的演员,二者前后关联,足见房间主人晚间的忙碌。 D. 小说写房间的主人在舞台上表演得出神人化之时,仍然惦记者自己的阁楼和乳酪汤,这种反常的心理其实是肚子饥饿的体现,表明他当时生活的艰难。 8. 小说一、三两段中对阁楼环境的描写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以“乳酪汤”为标题,显示出作者匠心的构思。请从构思的角度简析本文的艺术效果 【答案】7. C 8. ①从描写阁楼给人的感觉入手,通过写房间的面积小而有充足的光线,从侧面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②营造出主人公阁楼生活舒适、温暖的氛围,与后文演出剧场中冷清、紧张的气氛形成对比;③作为象征,比喻主人公现实生活状态与梦想生活状态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 9. ①以乳酪汤为明线,虚写(想象)放在封好的炉子上锅子里煮着的热汤,表现房间主人对温暖、舒适日常生活的向往;②以乳酪汤为暗线,隐含喝上热乎乎的乳酪汤是房间主人演出的动力和目标,从侧面交代了主人公艰难、贫穷的生活现状;③在虚实结合中,叙述者想象的虚幻生活场景与主人公现实的生活状态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人物生活的不易和图窘。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足见房间主人晚间的忙碌”分析错误,作者通过想象主人的身份,体现的是主人对酸梅汤的向往。 故选C。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考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第1段“这房间很小,而且是在六楼,但可以照到充足的太阳,当夜幕降临,就像此时这样,这间房便和整座屋顶一起,与无尽的黑夜和烈雨狂风融在了一起,不过房间舒适、温暖,让人觉得那的确是一个家,愈是风狂雨暴,这种感觉便愈强烈,这也稍微弥补了它面积小的缺陷”从环境本身分析,开篇就描写阁楼,给人的感觉,通过写房间的面积小,光线的充足,在人物方面从侧面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第1段“屋里的一切,好像都在盼他回来似的。有一只很小的锅子放在那座封好的炉子上,里面似乎还煮着东西,微微地发着一阵心满意足的声响。对于锅子来说,这夜太漫长了,尽管这锅子外边都烧黑了,似乎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熬夜了,可它仍不免显出焦急的模样,锅盖不时地掀起来,蒸汽便趁机争先恐后地往外钻,它们在房间里四面散开,变成了喷香的奶的味道,令人垂涎欲滴” 营造出主人公阁楼生活舒适、温暖的氛围,与后文“的确,面对一排排的椅子来表演帝王将相,要提起兴趣的确挺不容易的。奥德翁剧场上演悲剧时,显得如此冷清”形成对比;第3段的“炉子那边时不时地也闪一下,柴火上的灰烬掉落了……孤单的主人一定是一边看书一边用餐的”的想象描写和“正如锅子被熏黑了一样,餐具的花饰也被水泡褪色了,报纸也只有上面几页是新的。房间里的摆设无法使人觉得舒服,因为东西又破又旧,而且少得可怜。这让人觉得主人一定天天如此,深夜方归,进屋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那美妙的热汤。因为这大概是屋子里面惟一富有生命的东西”的现实描写比喻主人公现实生活状态与梦想生活状态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 【9题详解】 - 25 -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小说标题丰富的意蕴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文多次写到“乳酪汤”在虚实结合中,叙述者想象的虚幻生活场景,这些想象与主人公现实的生活状态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当时小人物生活的不易和图窘;本文多次重复写到“乳酪汤”,可见文章以乳酪汤为明线,通过虚写第1段“有一只很小的锅子放在那座封好的炉子上,里面似乎还煮着东西,微微地发着一阵心满意足的声响。对于锅子来说,这夜太漫长了,尽管这锅子外边都烧黑了,似乎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熬夜了,可它仍不免显出焦急的模样,锅盖不时地掀起来,蒸汽便趁机争先恐后地往外钻,它们在房间里四面散开,变成了喷香的奶的味道,令人垂涎欲滴”和最后一段“可是他觉得已回到了自己的小阁楼里,得到了乳酪汤”的描写,表现房间主人对温暖、舒适日常生活的向往;从最后一段“虽说情绪如此激动,念了那么多的独白,但毕竟没有吃东西呀,可是他觉得已回到了自己的小阁楼里,得到了乳酪汤,他带着人的微笑,注视着西娜和马克西姆两人,渐渐地,他们变成了香香的乳酪汤。第一勺汤汁进了肚子,那真是太美了”“炉子上嘟嘟翻滚的汤将成为这位先生的晚餐”“突然,似乎有什么东西让皇帝兴奋起来,他的鼻孔翕动开了,舌头忍不住舔了一下上嘴唇……他想起回家后,屋里暖融融的,餐具都已经摆好,灯盏已经上好油,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得井井有条。戏台上,他必须做一个举止过分张扬的角色,在私生活里,他便用整洁规矩来补偿……他仍旧在远处感觉乳酪汤的香味”可见文章以乳酪汤为暗线,从侧面交代了主人公艰难、贫穷的生活现状,隐含喝上热乎乎的乳酪汤是房间主人演出的动力和目标。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计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年十三欲应制科,从人假《汉》《唐书》,阅月皆归之。谒丞相晏殊,问以事,反覆诘难,殊不能对。恕在钜鹿时,召至府,重礼之,使讲《春秋》,殊亲帅官属往听。未冠,举进士,时有诏,能讲经义者别奏名,应诏者才数十人,恕以《春秋》《礼记》对,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凡二十问,所对皆然,主司异之,擢为第一。他文亦入高等,而廷试不中格,更下国子试讲经,复第一,遂赐第。调钜鹿主簿、和川令,发强擿伏,一时能吏自以为不及。恕为人重意义,急然诺。郡守得罪被劾,属吏皆连坐下狱,恕独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数转运史深文峻诋。 - 25 - 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钜微之事,如指诸掌。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英宗命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光对曰:“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即召为局僚,遇史事纷错难治者,辄以诿恕。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缪,最为精详。王安石与之有旧,欲引置三司条例。恕以不习金谷为辞,因言天子方属公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面刺其过,安石怒,变色如铁,恕不少屈。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恕奋厉不顾,直指其事,得失无所隐。光出知永兴军,恕亦以亲老,求监南康军酒以就养,许即官修书。光判西京御史台,恕请诣光,留数月而归。道得风挛疾,右手足废,然苦学如故,少间,辄修书,病亟乃止。官至秘书丞,卒,年四十七。死后七年,《通鉴》成,追录其劳,官其子羲仲为郊社斋郎。 (节选自《宋史·刘恕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B. 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C. 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D. 或稠人广坐/抗言其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科,又称大科、特科,科举中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 B. 未冠,尚未加冠,冠礼是古代男性成年礼,一般二十岁举行,但在民间也可以提前。 C. 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则是对史书字句的注解。 D.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恕天资聪颖,才学出类拔萃。他书读一遍就能背诵;《唐书》这样的典籍,一月读毕;应考时他的对答令主考惊异,廷试时他再次拔得第一,被赐进士。 B. 刘恕深明史法,修书最受倚重。司马光对他推崇备至,召他参与编写《资洽通鉴》;遇到纷错难治的史实,就委托他进行考证;他尤其熟悉魏、晋及以后的历史。 C. 刘恕正直刚毅,不为权势所屈。他在钜鹿、和川任职时,就大胆揭发奸佞之人;王安石变法中想要任用他,他辞而不就,还曾当面指责王安石的过失。 - 25 - D. 刘恕博览史书,病重苦学不辍。他不但研读《史记》,还对其他的私记杂说都了如指掌;出行途中即使患上重病,依然苦学如常,直到病情危急才肯作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谒丞相晏殊,问以事,反覆诘难,殊不能对。 (2)恕独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数转运使深文峻诋。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拜见丞相晏殊,拿史书上的事向他请教,反复追问,连晏殊也不能回答出来。(2)只有刘恕体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像对待自己的骨肉,又当面数落转运使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有刻毒诬陷之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可用排除法。 “无所避”的是“抗言其失”的做法,排除AC。“安石”是人名,“用事”是常用词,意思是“当权执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高论之士”是名词词组。“呼吸”一呼一吸,比喻轻而易举。“事呼吸成”和“祸福高论之士始异”,表意不通,排除AD。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C项表述错误。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选项说“疏,则是对史书字句的注解”不正确。故选C。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他“未冠,举进士”,即进士及第。之后廷试,“主司异之,擢为第一”,并非在此赐予进士,选项说“廷试时他再次拔得第一,被赐进士”不当。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谒:拜见,拜谒。诘难:追问。对:回答。问以事:介词结构后置句和省略句,应是“问之以事”,即“拿史书上的事向他请教”。(2)恤:体恤,顾念。妻子:妻子和儿女。面:名词作状语,当面。数:数落。深文: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峻诋:刻毒诬陷。 参考译文: - 25 -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刘恕从小就十分聪慧,书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十三岁时他想应制科考试,向别人借了《汉》《唐书》,过了一个月就都归还了。他去拜谒宰相晏殊,拿史书上的事向他请教,反复追问,连晏殊也不能回答出来。刘恕在钜鹿时,晏殊把他召到府上,以隆重的礼仪来对待他,让他讲解《春秋》,晏殊亲自率领属下官员去听。还不到二十岁,刘恕登进士第,当时皇帝有诏,能讲经义的考生另外报上姓名,应诏的只有几十名,刘恕用《春秋》《礼记》对答,先列述注文,再列举先儒们各种不同的看法,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提一共二十问,刘恕对答都很正确,主考官大为惊异,选他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为高等,但廷试却没有考中,便再让他到国子监试讲经书,又列为第一,于是赐进士第。调任钜鹿主簿、和川县令,揭露检举坏人和隐藏的坏事,当时那些自以为很有本事的官吏都自觉不如刘恕。刘恕为人很重情义,答应办的事一定马上去办。郡守犯了罪被弹劾,下属官吏都被牵连关进牢狱,只有刘恕体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像对待自己的骨肉,又当面数落转运使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有刻毒诬陷之嫌。刘恕十分爱好史学,从太史公司马迁所记始,到周显德末年,纪传以及纪传之外的私记杂说,没有不读的,上下数千年间,无论大事小事,都了如指掌。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英宗让他自己挑选馆阁英才共同编写。司马光回答说:“馆阁文学之士确实很多,至于专门精通史学的,我所知道的,只有刘恕罢了。”当即征召刘恕为官署的僚属,遇到有史事纷繁杂乱难以整理的,就把它们委托给刘恕。刘恕对于魏、晋以后的事,考证差错,最为精当详尽。王安石与刘恕有老交情,想要引荐他到三司条例司任职。刘恕以不熟悉钱粮为借口推辞,趁机对王安石说:天子正托付您主持大政,应该张扬尧、舜之道来辅佐明主,不应把利益放在前面。刘恕当面指责他的过失,王安石大怒,脸色变得如铁,刘恕却没有丝毫屈从。有时候在众人广座中,直言他的过失毫不回避,王安石于是和他绝交。当王安石主持事务,轻而易举地就招祸。高谈阔论的人,开始意见不同而后最终附和他,当面赞誉而背后诋毁他,口是心非的都像这样。刘恕奋厉不顾,直接指责其事,得失没有什么隐讳的。司马光出京掌管永兴军,刘恕也因为父母年老,请求监管南康军酒来侍奉父母,朝廷答应到诏他在官任上修书。司马光任西京御史台通判,刘恕请求拜见司马光,司马光留他数月才让他回来。在路上得风挛疾,右手足废,然而像以前一样苦学,有时间,就修书,病急才停止。官至秘书丞,去世,年四十七。死后七年,《通鉴》写成,追录他的功劳,授其子刘羲仲为郊社斋郎。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计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感事 欧阳修 故园三径久成荒,贤路胡为此坐妨。 病骨瘦便花蕊暖,烦心渴喜凤团香。 号弓但洒孤臣血,忧国空余两鬓霜。 何日君恩悯衰朽,许从初服返耕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志。 B. 颔联表明诗人虽然病骨嶙峋,但花间品茶心中依然欢喜。 C.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欲归隐田园,辞官耕桑之情。 D. 这首诗文宇洗练,感情真挚,典雅中蕴含平实质朴之风。 15. 试分析颈联中“忧国空余两鬓霜”的“空”字和杜甫《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艺术效果有何异同。 【答案】14. B 15. 同:都抒发了诗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人理解,不被赏识的忧愁和苦闷。异:本诗直抒胸臆,“空”字直接道出为国事而忧,鬓生华发的感伤;而杜诗则借物抒情,借黄鹂的空有好音无人欣赏来抒发自己不被理解与赏识,空有报国之志的苦闷和惆怅。 【解析】 【14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项,“依然欢喜”错,诗中没有欢喜之情。颔联表达的是诗人烦闷的心情,品着茶,无所事事,是一种无奈之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颈联中“忧国空余两鬓霜”的“空”字和杜甫《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艺术效果有何异同。这是对炼字的考查。两首诗中都有“空”字,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身世境遇,不难理解出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再把该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可知,本诗直抒爱国之志,感情真挚,杜诗则借黄鹏鸟表达空有好音的苦闷和惆怅。 欧阳修的诗:“号弓”指帝王崩,这里当指英宗病逝,“孤”“空”两字写出了皇帝病逝后两宫争斗中自己的艰难处境以及各种怨言诽谤聚于一身的孤苦。“忧国空余两鬓霜”表达了自己在朝廷中难.以施展拳脚的悲愤和为国事忧心的伤悲。正因如此,他已经厌烦了这种麻烦多多的宦海生涯,他希望在迟暮之年,过上一种清静、悠闲、安定、丰富的田园生活。因而,诗人殷切地希望皇恩垂怜,实现自己的夙愿——“何日 君恩悯衰朽,许从初服返耕桑”。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及希望远离官场和世事纷扰的归隐之情。 杜甫的诗:“空”这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道,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专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属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点睛】 - 25 - 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计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2)《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要“开张圣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任重而道远 (3). 以光先帝遗德 (4). 恢弘志士之气 (5). 俄顷风定云墨色 (6). 秋天漠漠向昏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写法:“弘毅”“遗德”“恢弘”“俄顷”“墨”“漠漠”。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黎圣母院失火,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 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然而,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下面,竟有不少网民拍手称快,更是称这场大火是当初法军烧圆明园的报应,相关微博评论中“天道有轮回”等字眼层出不穷。 1860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大火燃烧三天三夜,这座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最终付之一炬。诚然,圆明园被毁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难以抚平的伤痛。但是,将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与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圆明园被毁是野蛮战争的历史伤痕,而巴黎圣母院失火却是和平时期的安全____。两者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而伟大的人类历史文明的落幕,对于全人类都是一种巨大损失。 - 25 - 雨果曾经________地痛斥英法联军的恶行,今天,我们又怎能借着消防安全问题口不择言地发泄仇恨?现代社会文明应不断进步,但不少人的认知水平确实不如百年前的雨果。余秋雨曾说过:“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圆明园被焚毁和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的联系,仅仅在于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是承载文化艺术的____,都是人类历史中________的一部分。 铭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前行。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重蹈覆辙,因而不能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历史从来无意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作为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巴黎圣母院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 B. 作为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巴黎圣母院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 C.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 D. 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和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事故 义正辞严 圣地 不可或缺 B. 事故 理直气壮 胜地 不可或缺 C. 世故 义正辞严 圣地 缺一不可 D. 世故 理直气壮 胜地 缺一不可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铭记历史正是为了让我们避免不重蹈覆辙,而不能拿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B. 铭记历史正是为了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而不能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C. 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避免不重蹈覆辙,因而不能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D. 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因而不能拿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中,就句式而言,“作为”开头的句式,意在提前强调紧跟其后的部分,而其后面的部分并非语境特别强调的重点,而从语境来看,后面说“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由此可知,前面应是强调突出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品,而A项、B项使用“作为”的句式,强调的重点偏移到“建筑史”“舞台”等方面,这与后面的内容不连贯,排除A项、B项。 此外,就逻辑而言,巴黎圣母院拥有的三个因素有着必然的时间先后,即先是建筑杰作,再是文艺舞台,后讲收藏的文物,正是因为三个因素才被认定为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排除C项。 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事故”,一般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世故”指世俗人情习惯,待人处事圆润周到,亦泛指世间一切的事务。和“安全”搭配,选用“事故”。 “义正辞严”强调坚持正义严厉措辞。“理直气壮”侧重表述言之有理和语气强硬。结合“雨果”“痛斥”“恶行”等分析,选用“义正言辞”。 “圣地”是神圣的地方。“胜地”指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结合“承载文化艺术”分析,应该是强调神圣,选用“圣地”。 “不可或缺”强调必不可少。“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如果使用“缺一不可”则与后面的“一部分”重复,应使用“不可或缺”。 故选A。 【19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本题中,“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重蹈覆辙……”不合逻辑,“为了”表目的,“为了……重蹈覆辙”显然把意思说反了,应该是“不重蹈覆辙”或“避免重蹈覆辙”,而“不重蹈覆辙”应该是“铭记历史”的目的。 A项,不合逻辑,“避免不重蹈覆辙”不合逻辑。 C项,语序不当,“铭记历史、避免不重蹈覆辙”不能并列;不合逻辑,“避免不”和“重蹈覆辙”不合逻辑;搭配不当,“为了”与“因而”不能搭配。 D项,语序不当,“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不能并列,“避免重蹈覆辙”是“铭记历史”目的;搭配不当,“为了”与“因而”不能搭配。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戏剧不同于小说,小说仅用文字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戏剧往往是通过演唱来刻画和凸显人物性格的某一特质,抒发情感,彰显主题。演唱推动叙事进展,①____________________,情节和故事就成了枯木死水,波澜不惊。如果说情节和故事是河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共同构成了江河,奔腾涌动。因而,与其说戏剧是叙事小说,不如说戏剧是叙事诗歌;与其说戏剧是综合艺术,③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如果没有演唱 (2). 演唱就是河水 (3). 不如说戏剧是音乐艺术 【解析】 【分析】 【详解】 - 25 -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可知语段陈述的是戏剧中的“演唱”功能。第一空,根据前面说的“演唱”与“叙事”的关系,后面说的“情节和故事就成了枯木死水”,可推知横线处应该补写的是假设的内容,应填“如果没有演唱”之类的内容。第二空,根据语境可知,这里要填一个比喻句,后面的“两者”,一个指的是“情节和故事”,另一个就是“演唱”,再根据“河床”“江河”“奔腾涌动”可知,“演唱”的喻体应是“河水”。据此可知横线处应填“演唱就是河水”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由横线前的句式可知,此处句式应为“不如说戏剧,是……艺术”,再根据整个语段都在讲戏剧的演唱可知,横线处应填“不如说戏剧是音乐艺术”之类的内容。 【点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21.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解析】 - 25 -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框架图的转化。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在框架中主要是准备活动和实施过程,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先做哪些准备,进行哪些活动,涵盖框架图中的信息。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距离联系都是人间大爱 在“疫情”的影响下,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昔日车水马龙,如今门可罗雀。路灯依然陪伴着城市夜晚;玉兰花依旧在风中含苞待放;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倔强地提示此时仍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 我的脑海里,一遍遍浮现出病毒可怕模样。世界仿佛一夜之间就变了,人与人不敢亲近,而我也不能和以前一样随心所欲地走向大街。新闻中每天不断上升的数字,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大家不要出门。出门要戴口罩,要保持一米的距离,这距离为了抗疫,更因为爱。 夜晚妈妈看我时常站在窗口眺望远方,终于说:“方呈瑞,要不我骑着电瓶车带你出去绕一圈吧,戴好口罩,不要乱摸。”第一次因为可以出门,欣喜万分。 坐在妈妈电瓶车后座的我,惊奇地发现在城市每个小区的门口,都出现了一座座“蘑菇房”,说是“蘑菇房”,其实就是一个个简易的帐篷。帐篷里的每个人,穿着红马甲,戴着普通口罩。 母亲告诉我,他们是志愿者。守护着各个小区大门,劝导大家尽量不要出门,并做好小区进出登记工作。 - 25 - 夜晚街道安静。简易的帐篷抵挡不住早春的寒风。很多帐篷里没有灯,只能借助路灯微弱光线,可是志愿者们仍然一丝不苟地填写通行证,做好小区进出人员登记。我心里默默的想,“病毒如此可怕,他们难道不危险吗?” 一杯水,一桶方便面成了每个帐篷的标配,我恍然大悟原来饭店目前不能开门,志愿者们工作只能靠这些充饥。 原本我和妈妈还准备到南湖去走走,妈妈突然改变了主意,“我们回家吧,不能给国家添乱。” 回到了家,天空飘起了小雨。我便迫不及待来到窗口。在马路对面也有一个这样的志愿者值守的帐篷。帐篷内有微弱灯光,街上几乎看不见行人,志愿者却仍在坚守,此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天太冷了,我只看见他们在不停跺脚,来回走动……这是联系,这联系更是书写了人间大爱。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妈妈手机响起,不用说,那肯定是爸爸的。一张照片格外显眼,穿着红马甲,戴着口罩,爸爸也在衢州小区门口值守。晚上9点,他刚下班。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帐篷中的每个志愿者像一个个小太阳,温暖着城市大街小巷。居家隔离的人们,你们同样是一个个小太阳,是战“疫”中最美的人,因为,距离和联系皆是人间大爱,是你们让我们相信有爱就有力量,有爱就有希望!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社会热点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体是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从国家到大众、娱乐场所、学校、公共服务场所、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等的做法。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这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材料二、三段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二段阐述“距离”——大众居家隔离;娱乐场所关闭;政务网上办理;学校推迟开学;安全线“一米”。为了防疫,需要距离。第三段阐述联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为了大众四处奔走;医学专家在线指导防疫;快递员顶风冒雪四处奔波——各行各业因为疫情而紧密联系。距离是爱,联系也是爱;距离是责任,联系也是责任;距离是面对疫情的顽强斗争,联系亦然。 【立意】距离彰显能力,联系体现力量;众志成城,用距离和联系书写人间大爱。 【结构】《距离联系都是人间大爱》主体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因为疫情,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没有了车水马龙,人与人拉开了距离,这是抗疫,也是爱。后半部分重点描写志愿者,他们支帐篷,守小区,填证件,细登记,与他人发生联系,这同样是为了抗疫,彰显了爱。结尾抒情,点明主旨。 - 25 - 【素材】1.高三刚放假时,公交车上,一个阿姨戴着口罩,我看着她。一个星期后,我下楼去便利店买两瓶啤酒。没带口罩,口罩上方的目光直直地落在我身上,我好像变成了那个阿姨。 网上看到好多新闻。看见匆匆离开的背影。看见布满勒痕却仍笑着的脸。看见隔着防护服的拥抱。看见躺在冰凉地板上入睡的年轻身躯。看见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握着扫帚的手,看见空荡荡的公交车上稳稳的掌在方向盘上的手。那么多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们能安心呆在家里,是因为他们承担了我们本该承担的重量。 可是我也看见不少装牛的人,不戴口罩四处溜达,还要与劝告他们的人“殊死搏斗”;可是我也看见不少装傻的人,隐瞒病情盲目自信,传播病毒和丑恶;可是我也看见不少装睡的人,用语言当武器,让冲在第一线的人们面对危险肩扛希望,却腹背受敌,背上满是滴着血的利刃。人们啊,什么时候才能醒来,不做看热闹看笑话的人;什么时候才能醒来,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2. 你可能已经年过花甲,但你知道疫情之后,你用你的毕生所学去研究如何克服疫情;你可能只是一位清洁工,但你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捐往疫区,自己再前往疫区帮忙;你可能是一位老师,但是你只身前往疫区给你的所有学生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你可能只是一个军人,服役多年后你终于可以回家,但是知道疫情爆发之后,你又一次放弃了回家的机会,“若有战,召必回”,你奋不顾身地赶往了一线…… 3.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普通战争危险数百倍,但他们依旧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穿梭在各个重病监护室中,手中拿着“武器”冲向前线,他们在与命运斗争,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身穿防护服,口上带口罩,早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