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7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7教案

‎ 教学案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备课日期: ‎ 课 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第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掌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挖掘、整合作者隐含、分散的观点态度。‎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1.(2009·江苏卷)(原文《说异》见“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语句的含义”学案)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江苏卷)(原文《纯朴的嗜血者》见“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语句的含义”学案)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探讨 阅读论述类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很重要。因此,这一考点在江苏卷中也很重要,几乎成了必考点。江苏卷在此表现出来的命题特点大致有:‎ ‎①考查重点,就范围讲,可以是作者在全文或某一局部的观点态度,也可以是他人的观点态度,还可以是作者与他人的观点态度的比较。就表现特点讲,重点考查分散的、含蓄的、间接的观点态度。‎ ‎②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一般有两小问,考点密集。‎ ‎③命题角度重在分析能力。一是分析观点与观点的关系,二是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三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当然,分析的同时还有概括的要求。‎ ‎1.知识梳理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原则和途径 一个原则:整体把握全文 文章中的材料以及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立场,文章主旨更多时候反映着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归纳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整体理解出发,概括出文章主旨,从分析文章材料入手,体会材料体现的感情内容,总结出文章的主旨;然后通过对主旨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出的感情态度。‎ 三条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这种有概括性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材料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取精要,作出概括。‎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陈乐民 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资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 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 ‎,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把康熙当做“开明天子”,把这一切糅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了“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的《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 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 ‎(1)结合文章第二段看,“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作业 布置 教学 心得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