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作文的结构规划学案(浙江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作文的结构规划学案(浙江专用)

第四节 作文的结构规划 结构指的是文章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具体形式。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还要文气贯通,让人读来一气呵成。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缺少完整而健壮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更是无处寄托。高考作文阅卷中,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凡是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段落划分恰当,首尾呼应的作文自然会获得高分。‎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关于“结构”方面的四个等级标准要求是,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对作文结构的较高要求是“结构严谨”,即作文的段落层次安排应该力求达到“进递有序,精致关联”的环环相扣的标准。所谓“进递有序,精致关联”,就是要使自己的文章在段落与段落、段落中的句子与句子的组合上,都切实做到“有机相连,逻辑推进”。具体来看,“结构严谨”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总之,要做到内容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考生在作文结构上的失误主要表现为:①逻辑混乱。主要表现为文章言而无序,思路不清。考生事先没有通盘考虑,想一段写一段,写到哪里算哪里,不注重各段落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路缺乏条理性。②中途转轨。写着写着,中途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岔出别的话题,致使文章出现旁逸斜出的突兀之感。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零乱。③分层不当。表现为段落层次不明,或层次之间内容交错杂糅,或在某一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④硬套模式。考生作文时在体裁或者结构等方面死套硬搬别人的作文模式。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遇到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的文章时,一定会毫不留情地将之判为低分作文。因此,作文的结构规划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虚拟吃灵魂 ‎    2016·浙江一考生 蚜虫吃草,锈吃铁,虚拟的世界吃灵魂。‎ 当今,人工智能日益发达,人们渐渐得益于智慧的现代化,可以足不出户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全部都是虚拟的,在人们为这些技术叫好的时候,我不免有一种惶恐,真的要拥抱它,让它发展下去吗?‎ 虚拟世界对于人来说的确有一种无法阻绝的吸引力,像一个黑洞不断将我们吸向它,而且一旦吸入便一发不可收拾。拿网络游戏来说,不少青少年选择了将自己血气方刚的青春献给了这个无底洞般的虚拟世界,他们愿意将原本可以飞奔在篮球场上的身体变为电脑前那几近曲折的佝偻躯壳,早已没有了神采奕奕的灵魂。灵魂在里头,躯壳在外头。‎ 虚拟使灵魂空虚。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将全方位生活在虚拟里,难道我们就没有恐慌感吗?全地球都缩小到了一个屋子,从“地球村”转变为“地球屋”似乎触手可及。‎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息数字组成的社区中,我们身在其中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串数字,一串编码。我们似乎被人控制,根据编程在生活。‎ 在虚拟世界里,我们不用动腿,不用走路;交谈的对象是数字,穿的是数字,吃的也是数字。真的不可怕吗?想想进化论吧,到那时候的人类都退化为只有脑子在动的肉团了。‎ 船停在码头上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待在家里是最舒服的,但那不是人生存在的意义,也不是我们所要的追求。难道我们的追求就是生活在一片虚拟之中,在舒适的虚拟世界里安乐而死吗?‎ 周国平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只有在乡村里才保留着上帝创造时的样子,它是岁月与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已经被抽象了,它是日历和数字。”城市好比虚拟世界,在虚拟之中,一切都已被抽象,不是原本的东西了。因为虚拟已经吃掉了灵魂。‎ 人的生命之中总有些历练,有些亲自体验,不能总在虚拟设备里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体化完成。这样的生活,未免太好,太简单,缺失了生命的味道。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过,北欧人有理性的思维,但这个地区却是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就是因为生活太好了,有些人就不想再活下去。‎ 虚拟吃的是灵魂,我们不要做虚拟的奴隶,成了行尸走肉。‎ 现实世界有明月陪伴着我,有微风轻抚着我,有无边的大海让我观望,有无数的回忆尽我思量,若孤身活在虚拟之中,是快乐,还是痛苦?‎ 名师品评 ‎ 这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论述类作文,文章结构严谨,通篇都是围绕中心展开论证,逻辑推理严密,不蔓不枝,有始有终。本文对材料的把握精准到位,而且在材料观点的内涵方面略有延伸推进,在论题视角的选取方面有其精妙之处。这意味着只要精准地选择好一个论述的观点,并且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证,紧扣中心不蔓不枝,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亮点点评 结构严谨 论证有力 议论文常见结构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但要立论鲜明、思路清晰,而且要结构严谨。议论文最常用的结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①平面并列式结构;②层进式结构;③对照式结构;④起承转合式结构。‎ 结构模式一:平面并列式结构 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构成,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或者说,各层次之间是可以调换顺序的。‎ 并列式结构往往将引论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自成段落,意义关系相对独立,且彼此间相互并列,一般无因果、轻重、主次之分。但在运用时,要注意各个分论点或论据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注意彼此间的照应、衔接,不要东拉西扯,罗列一些不相干的内容。‎ ‎[示范]‎ 任性有度 ‎“任性”,就是由着自己的脾气来。小孩子的任性在他人看来是可爱的表现,青少年的任性在他人看来是叛逆的表现,成年人的任性在他人看来是不成熟的表现。“任性”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场合、时间、对象。“任性”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做到“任性有度”,否则,就会招致他人的不满甚至厌恶。(开篇引出“任性有度”的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有人说:“有钱就是任性。”对于有些大佬而言,不错,钱是他们挣的,他们拥有对钱的支配权,该怎么花,别人无权干涉。然而,如果到处招摇过市,显富摆阔,仗着自己有钱就气势凌人,目空一切,那就不仅是庸俗,简直是无耻了。有些人穿则名牌,住则豪宅,出则豪车,唯恐天下之人不知其富有,这种极尽所能的炫耀行为,实际上是心灵空虚的表现。有钱,可以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去帮助他人实现梦想,而不是任意地挥霍浪费。(确立第一个分论点,批驳“有钱就是任性”的观点)‎ 有人说:“青春就是任性。”青春是非常美好的,青春是朝气蓬勃的,青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青春需要任性,但也要有个度。有的年轻人整日无所事事,或者沉迷于游戏之中,或者纠集一批狐朋狗友吃喝玩乐,虚度光阴,这样的任性只会浪费青春、毁了青春。青春就是任性,但青春的任性不是任意挥霍时间和精力,而是把握时间,播种希望;不是得过且过,而是使自己过得充实且富有意义。(确立第二个分论点,批驳“青春就是任性”的观点)‎ 有人说:“漂亮就是任性。”漂亮是你任性的本钱,但不可因为自己漂亮就任性地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来。漂亮会使别人对你有好感,但如果你因此而自视甚高就没有人会喜欢你。漂亮的外表之下也应有一颗善良的心。(确立第三个分论点,批驳“漂亮就是任性”的观点)‎ 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有权不可任性。”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体现了人民对领导者的信任与支持。如果有权就任性,那么遭受灾难的就是人民了。有权不可任性,有权之人做事应当谨慎,为人民谋求福利,而不是利用职权去损害人民的利益。有权易使人走上弯路,所以有权之人一定要坚守底线,不可因有权而任性。(确立第四个分论点,论述“有权不可任性”的观点)‎ 刘墉说:话到七 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这就是有度的好处,任性也一样,适可有度,方为至善。(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和开头,前后呼应,突出主旨)‎ ‎【名师精评】 本文从材料切入,另辟蹊径,立意为“任性有度”,文题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开篇点题,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领起下文。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行文结构,紧密结合材料论证了“有钱就是任性”“青春就是任性”“漂亮就是任性”“有权不可任性”四种观点。结尾部分照应开头和标题,进一步阐明观点,升华主旨,写出自己对“任性”的独特感悟。全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过渡自然,环环紧扣,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点明题旨,收束有力。‎ ‎[训练1] ‎ 下面是“平面并列式”结构模式的例文,请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分论点”,彰显出两个层次的论述角度。‎ 生命的原点 ‎①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汩汩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 ‎③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的。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创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 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 ‎⑤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都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⑦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我的分析]‎ ‎                                    ‎ ‎                                    ‎ ‎【答案】 (示例)②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 ④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 结构模式二:层进式论证结构 层进式结构,顾名思义,就是要层层递进,一般说来,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写作时,先亮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或者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点,这就是“层进式结构”。这种结构较并列式结构更易于深入论述论点,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问题的规律。这种结构模式要求文章各段落、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次序不能颠倒,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论述观点。‎ ‎[示范]‎ 且以作品论英雄 ‎2015·浙江一考生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因此,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开篇先抑后扬,提出中心论点)‎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作者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怎会发出这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映在文学上,必然是伟大的作品。(正面论证:以杜甫为例,点明“言为心声”,揭示作品反映人品)‎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的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认清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明白人不能被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的美与善良——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拼命敛财,甚至发放高利贷,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与这家人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且引人深思了:从高雅的作品中并不能看出创作它的人的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从所弹的曲子中推断出创作这首曲子的人是文王呢?(反面论证:以莎士比亚为例,论证高尚的作品背后不一定是脱俗之人)‎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道”是作品的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作者人品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可以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深入论证,全面阐述“作品重于人品,应看重作品,忽略人品”的观点)‎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随之消失;但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品为重,道为重,应以作品论英雄!(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名师精评】 这篇文章的论证很有层次,可谓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开头在同意“文如其人”的观点之后,进一步提出,评价一部作品不必匆忙地去考察作者的人品,而应该着重考察作品本身,“且以作品论英雄”。作者先以杜甫为例,论证“言为心声”的观点,揭示作品反映人品;接着以莎士比亚为例,论证高尚的作品背后不一定是脱俗之人;随后集中火力论证作品比人品更重要,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以作品论英雄”。文章逻辑严密,论证翔实而富有层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层进式结构的论证功效。‎ ‎[训练2]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层进式论证结构的,然后填出文后表格的空缺部分。‎ 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话以后,经过一千余年岁月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恐怕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孤豚”,不为“牺牛”,将做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为通阴阳,晓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胸,终成一代名相。‎ 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于扰攘红尘中保持独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是,难以做到并非不应该做到;唯其难以做到,也就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 大家知道,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 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他的妙论是:“找些不痛不痒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呢?”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提倡,并不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作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其实,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泊宁静?其实,淡泊宁静,永远都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结构简析:‎ 总起部分:‎ 第1自然段:名言引入,明确中心 主体部分:‎ 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 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 第4自然段:____________‎ 第5自然段:____________‎ 结尾部分:第6自然段:辩证分析后总结 ‎【答案】 古人的事例论据(排例) 分析总结古人事例 转折引入“当今意义” 今天的人物事例(详例)‎ 结构模式三:正反对照式结构 对照式结构,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性质、特征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来讲清道理,阐明观点。正反对照式有“纵比”和“横比”之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的比较,叫作“横比”;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的比较,叫作“纵比”。文章运用正反对照式的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对坏的事物予以否定,对好的事物予以肯定。运用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深化观点的作用。‎ ‎[示范]‎ 止与不止 河南一考生 有一本谋略学著作,叫作“止学”。你可能会生出疑问:“止”能有什么学问呢?其实,“止”字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止”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成与败、荣与辱、高尚与平凡。(由远及近,从“止学”谈到“止”,切入话题)‎ ‎“适可而止,无贪心也。”朱熹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再好的蔬菜熟过了也会老,再甜的果子熟过了也会烂,再美的花儿开得久了也会枯。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欲望,为了欲望去努力奋斗,目标达成后便可停止了,如果一味地想要得到更多,反而可能会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揭示论点,强调“适可而止”的重要性)‎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对待不同的事情要有不同的态度,所以我们既要适可而止,又要永不止步。当然,是对人生信念与梦想的追求永不止步。说到永不止步,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永不止步》这本书的作者——尼克·胡哲。他生来没有四肢,小时候他多次想到过自杀。但是当他十岁时,他第一次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于是他重拾信心,以演讲师的身份踏上了辉煌的人生旅程。他的身影出现在各个校园,他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挫折、成长、爱情、心理等话题,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永不止步,以及如何做一位心灵强大的强者。(反向提出“永不止步”的观点,论述在生活中有些时候需要“永不止步”。)‎ 心如止水也是“止”的重要内容,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便提示我们要心如止水。只有心如止水,才能脱离焦躁,才能理清思路,做任何事都有条不紊。心如止水,并不是说要对任何事都不闻不问,而是指一份淡泊心境,是如今翻出原来耿耿于怀的人或事,一笑置之;是如今看待曾经放不下的情愫,学会释怀。这样才能真正心如止水。(阐释“心如止水”的观点,介绍另一种人生境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止”:记仇需要“止”,忌妒需要“止”,浪费需要“止”,奢侈需要“止”,攀比需要“止”,污染环境需要“止”,假冒伪劣需要“止”,造谣惑众需要“止”,贪污腐化需要“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也需要“不止”:助人为乐、救死扶伤、孝顺感恩、团结友爱、学习探索等都需要“不止”。“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人生之善不止,也可开掘美丽前景。(结合生活实际,阐明哪些该“止”,哪些不该“止”,对比鲜明,令人深思)‎ 把握“止”与“不止”的度,善于“止”,勇于“不止”,才能在人生之路上游刃有余,自由而行。(表明观点态度,总结全文)‎ ‎【名师精评】 这篇文章论证了有关“止”的三种人生境界,切合所供材料的主旨。开头部分从“止学”切入观点,论述“适可而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笔锋一转,引出“永不止步”的观点,并以尼克·胡哲的事迹为例,阐述“永不止步”的精神;然后论述“心如止水”的观点,引入了另一种人生境界,这样两相对比,论述更加全面;接着又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什么时候当“止”,什么时候当“不止”;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观点,给人以振聋发聩的启迪。文章思路开阔,能够从现象深入本质,逐层深入地论证观点,对照式的结构使文章的论证显得更加严谨,且语句通顺,整散结合,富有文采。‎ ‎[训练3] ‎ 下面是“正反对照式”结构模式的一篇例文,请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填出表格中的空缺部分。‎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辽宁一考生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了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 ‎,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结构简析:‎ 总起部分:‎ 第1自然段:引入——明确中心观点:真正的纪念需要理性的引导 主体部分:‎ 第2自然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自然段: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自然段: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自然段:联系当下分析理性纪念的现实意义 结尾部分:‎ 第6自然段:借助格言,结尾强化中心 ‎【答案】 (示例)①正面事例+扣题分析 ‎②总结正面的观点,强调理性纪念的作用 ‎③反面观点+反面例子及分析,强调不理性纪念的危害 结构模式四:起承转合式结构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论说类文章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结构。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承”,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转”‎ 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证叫“进转”。“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示范]‎ 亦坚亦柔,成就和谐 上海一考生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便是所谓人心的奇妙之处,有坚如磐石时,亦有温柔如水时,二者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卓然而立。(起:引用老子名言,紧扣材料和标题,提出论点)‎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诚如毕淑敏所言,人心,首先应该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以道德准则为盾牌、以理想信念为防线的我们都是天赋使命的战士,应有勇气也有毅力捍卫生命中那些真正神圣的东西,就像英国文豪托尔金在《魔戒》中诠释的那样,“相信这世界并非不可救药,而一定存在某种良善,值得我们奋战到底”。没有人能做到始终无畏不悔,那是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的品质,而常人真正能做到的是,守护坚实稳固的初心,即守护生命耿直不移的态度,这样才能展现生命的伟大力量。(承:扣住材料分析,强化观点,阐明人心坚固的重要性)‎ 然而,人心的坚硬并不等同于固执,冰冷刚硬到不可触碰更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让心灵受到温存与爱意的滋养,让心灵由寸草不生的荒漠变为处处繁花的锦绣花园。是啊,在这个正在被冷漠的铁壁铜墙侵占的世界里,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自我封闭就是坚强,可如果我们连呵护真诚、期许美好、拥抱爱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这种机械冰冷的生活不配称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的“活过”。我们既然没有理由扼杀美好,何不以最阳光的姿态享受心灵深处的柔软?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东西一样,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亦坚亦柔,方能塑造和谐的自我。(转: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论证唯有“亦坚亦柔”,才能“塑造和谐的自我”)‎ 我想,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 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欣赏荀夜羽所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形态。所以,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让这方寸之地,亦坚亦柔,亦刚亦让。(转:联系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歌手HITA、荀夜羽等人的事例,纵横拓展,强化观点的表达)‎ 心寄方寸,所求为何?亦坚亦柔,成和成谐。如此,方能一路携美好同行,方能一生尽光明磊落。(合:总括议论,再次点题,收束全文)‎ ‎【名师精评】 本文很好地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条分缕析,文思流畅。开篇引用老子的名言,引出话题,提出论点,揭示亦坚亦柔的重要价值;接着紧扣材料和论点进行议论分析,充分论证人心坚固的重要性;然后宕开笔墨,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和经典事例,多角度阐述“亦坚亦柔”的必要性;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再次点题,升华观点。全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结构严谨,体现出考生缜密的思维。‎ ‎[训练4] ‎ 下面是“起承转合”结构模式的文章,请根据前面的提示和文意,在后面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句子序号。‎ 良训胜千金,传家更有价 ‎①传家宝是一个家族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子孙世代拥有并传承的东西。小张的传家宝青花罐,代表着金钱价值与收藏价值;小杜家的勋章代表着荣誉;小程家以祖训作为传家宝,体现了其家族对人格修养的重视,是精神传承。虽然小张和小杜的传家宝凝聚着祖先的财富和功勋,有各自的价值,而我更倾向于祖训的价值。‎ ‎②祖训,作为家族世代传承的品德匡正器,其作用胜过千金。小程家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祖训,是他们家族对“忠厚”“诗书”高度重视的体现,在世世代代对祖训的遵守实践中,必然使整个家族沾上书香气息和忠实厚道的韵味。此乃“良训”,它使人性找到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不至于失去立己立人的信念,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一个人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气息,使之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待人接物,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本心,不为污泥所染,不为清涟而显得妖媚。‎ ‎③更重要的是,相较其他两个传家宝,良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法被破坏 ‎。青花罐与勋章是物质存在,而良训是意识存在,物质不可能永存,它会在一定破坏力下成为碎片,而意识是随人生,随人灭的,是形而上学的价值形态,是寄生在人心中的,只要后代延续血脉,其必将随之传承、生长、壮大,是一个生命的动态过程,而非死板的遗物。‎ ‎④况且,良训还可以在坚持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使之具有时代性和特定的功能性,赋予新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内涵,成为新时期的“良训”,这一点也是“青花罐”与“勋章”二者所不具备的。‎ ‎⑤如今社会,珍惜“青花罐”式传家宝的人愈来愈多,注重“勋章”式传家宝的人也为数不少,而以小程家的“良训”式作为传家宝的却是凤毛麟角,不禁令人深思:社会价值取向究竟何去何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欺诈互害的社会风气该如何改变?在这般孜孜追求物质至上、轻易抛弃诗书的时代究竟如何坚守?这也是为何小程的祖训弥足珍贵的地方,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缺失、心灵空虚的悲哀现象起到调剂作用。‎ ‎⑥财势兼备却(如果)没有道德底线,终会自取灭亡;财势并存却(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也将无所作为、泯然众人;自觉高人一等却没有人道主义精神,必将遭到社会唾弃……因此,良训的作用才更该受到重视,社会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又由家庭的道德文化涵养提高,才能使社会整体风气改善,所以说,小程家的“良训”式传家宝才是永不贬值的最好传家宝!‎ ‎[我的分析] ‎ 起( )→承( )→转( )→合( )‎ ‎【参考答案】 ① ②③④ ⑤ ⑥‎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弯树是无法作为木料的无用之材,但是弯树往往能长期保留下来,最后成为古树,因为稀有,又成为有用之材。‎ ‎②《庄子》有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这个作文题由两则材料组成,一则是叙述性材料,主要讲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弯树,却能成为有用之材;另一则是语录性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无用之用。两则材料综合起来,主要是阐明“无用中的有用”。具体写作时,应该以“无用之用”为中心,突出“无用之用”的价值与观念。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许多人只看到眼前的“无用”,却不见将来的“有用”,不知“无用之大用”,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面对生活,我们在追求“有用之用”的同时不妨也思考一下“无用之用”,这样生活才能显示出它相对于生存的丰富外延。可供参考的立意角度主要有:①有用与无用;②无用之用乃大用;③眼前之“用”与长远之“用”;④向弯树学习,成就无用之用等。‎ ‎【作文结构】 起承转合式结构(议论文)‎ ‎【写作提纲】‎ 于“无用”处“有用”‎ 起:开头引述庄子的名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得出论点。‎ 承:对名言进行阐发与理解,强调“无用之用”的重要性。‎ 转:(1)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举例说明多数人只看到“有用之用”,忽视“无用之用”的现状,并对此进行分析。如学生只读课本,少读或不读课外书,只钻研学问,不深入社会实际;伐木者只砍伐树木,却扔了树根等。‎ ‎(2)用具体鲜活的事例证明“无用之用”的意义与价值。如每天跑步、爬山,看起来没有用,但实际上对增强体质大有好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看起来是在浪费时间,实际上对丰富阅历、提高处世能力、拓宽视野大有好处。‎ 合: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我们应该追求“无用之用”的最高境界。‎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 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以诗歌为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诗歌的主旨,这首诗歌的主旨就是强调“慢”。“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就是牵着闲适,牵着舒缓,牵着逍遥,而生活需要我们学会到休憩的心园里漫游,平心静气地对待生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享受生活。可以参考的立意角度有:(1)慢与快;(2)在闲适中生活;(3)走路的学问等。写作时要尽量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于最真实的生活中领悟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作文结构】 对照式结构(议论文)‎ ‎【写作提纲】‎ 左手是岸,右手是花 开头:从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引出论点。‎ 正文:‎ ‎1.热爱旧物品,因为时光总是在积淀。(旧照片、旧房子、儿时的玩具……都会引发自己的情感涟漪)‎ ‎2.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往往有一颗浮躁的心。(手机不断地更新,微信、微博不断地升级,人们忙于应付各种事情,无法静下心来面对自己)‎ ‎3.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快的无奈与悲哀,感受生活中慢的悠然与自得。(如每天吃快餐,缺乏营养;碎片化阅读,无法感受作品内涵;奔波在外,不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在一起)‎ 结尾:将花种满人生的堤岸,长路漫漫,人生慢慢,每一段旅程、每一寸光阴都可以香气弥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