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化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中一年级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不尽相同,这主要是表现在对花卉的描绘上。‎ B. 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花卉题材较多,艺术成就也较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C. 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以画家个体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缺乏和谐。‎ D. 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追求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 文章在举具体的画家为例论证时,西方画家举了“画圣”凡·高,中国画家举了齐白石、张大千,使论据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D. 中国画家追求的是人文精神,不追求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B. 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C.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器,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D. 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A项,“……这主要是表现在对花卉的描绘上”错误,选项曲解原意,文章第一段原句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文中是说,“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说明对花卉的描绘只是一个事例,但说其是主要表现,则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同时也考查了信息筛选能力,做题时要仔细进行比对。‎ D项,“中国画家不追求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错误。原文说,“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这句话强调了中国画家不像西方画家那样片面追求个人主观精神,但不等于说,中国画家不追求个人主观精神。纵观全文,也可以知道中国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既表现个人主观精神,也表现自然的美好。‎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项,“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原文并无表述。‎ B项,“中国传统花卉作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错误,选项曲解原意,文中第四段说的是“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 C项,“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错误,选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标明中国传统绘画“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 故选D。‎ ‎【点睛】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的题,在试卷中比较常见,做题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因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琉波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因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themto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anadultyou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asafe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opportunitiestomakenew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校园欺凌案呈现曝光增多、手段恶劣残忍、危害极大的趋势,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B. 因老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重视,不作,使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 C. 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讲述的故事说明,话语欺凌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危害同样极大。‎ D. 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只是讲大道理,显得力度不够,未能很好地遏止他们的欺凌行为。‎ ‎5. 下列对上述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 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 因为中小学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 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6. 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4. B 5. C ‎ ‎6. 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③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④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⑤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⑦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选项B,因果不当。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如果把原因只归咎于老师,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材料一摘编于《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也说明校园欺凌事件与多方面有关。‎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因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所以中小学学生的德自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根据材料一“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材料三的表格,可以归纳出老师要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并教育学生正确面对;‎ 根据材料一女同学被人起侮辱性绰号一事,可归纳出学校要加强监督和管束;‎ 根据材料一“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可归纳出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 根据材料一“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材料二“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归纳出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 根据材料二“母难辞其各”,可归纳出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根据材料三,还可归纳出要“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教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两段,写了华大夫两方面令人“费猜”的事,一是医术高超,一是不记人。使人物形象带上传奇色彩,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作好铺垫。‎ B. 华大夫对两个侦探大动肝火,甚至拍桌子,把拔牙的钳子拍得蹦起老高,可见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C. 华大夫平时不记人,却牢牢记住了抢首饰罪犯的长相特征,可见他对犯罪分子的愤恨,体现了他的正义感。‎ D. 文章在塑造华大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用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8. 试概括华大夫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处,华大夫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7. B 8. (1)医术精湛,“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2)对工作及手艺高度专注,心无旁骛,以至于认牙而不认人;(3)为人正派,爱惜荣誉。被人误解后没有脾气的他却猛烈发火;(4)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他对祸害人的罪犯非常愤恨,认出罪犯后急忙报警,大褂都跑裂了。 ‎ ‎9. (1)不认识人却认识牙,这看似荒谬的现象,使文章蒙上传奇色彩,能吸引读者;(2)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华大夫在医术上的高度专注、心无旁骛,表现了他的工匠精神;(3)回应题目“认牙”,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本题中,选项B,说华大夫“是个脾气暴躁的人”错误,因为通读全文之后,这篇小说重点表达了华大夫医术高明和嫉恶如仇两个特点。侦探的话让华大夫生气,是因为华大夫是一个爱惜名声的人。‎ 故选B ‎【8题详解】‎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这篇小说中,作者上来就说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然后又说“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说明华大夫艺术精湛;‎ 第二段作者说华大夫“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与结尾处华大夫说的“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形成对比,说明对工作及手艺高度专注,心无旁骛;‎ 通过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可以看出华大夫为人正派,十分爱惜自己的荣誉;‎ 通过华大夫自己的语言,“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以及后文华大夫去巡捕房送信,可知华大夫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作答:内容上、结构上和效果上,此外,有时业要考虑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具体来说,从内容上,要考虑句子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尤其是与主旨、人物、作者情感等方面;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表达效果上,往往有吸引读者、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答法。‎ 本题中,华大夫的“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这句话,从内容上看,;写出华大夫在医术上的高度专注、心无旁骛,表现了他的工匠精神;从结构上看,它回应了题目“认牙”,使文章结构严谨;从表达效果上看,使文章蒙上传奇色彩,能吸引读者;从句子使用的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手法,更突出人物的专注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叩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覡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馀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直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馀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馀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含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货而流之,尽以其馀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以徇,其馀悉遣赴役如初。未几,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B.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C.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益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D.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11. 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我国古代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说法。‎ B. 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是古代对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 C. 视事,官吏就职治事,例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D. 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去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公弼敢于破除弊习。在雩都,他禁止百姓“春斋”祭祀,拆毁不合礼制的祠堂几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成效显著。‎ B. 陈公弼为官严而不残。在房州,雷甲管兵不力,士兵为非作歹,陈公弼仅仅处置了为暴者,而让雷甲“自赎”。‎ C. 陈公弼办事公平有度。在淮南时,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而陈公弼到任后,为其正名。‎ D. 陈公弼待人仁厚宽容。在庐州,宽容了喝醉酒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只将其流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 ‎(2)士皆直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 ‎【答案】10. C 11. B 12. D ‎ ‎13. (1)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令,买卖诉讼案件,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 ‎(2)士兵都如同木偶人一样笔直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断句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做出判断。本题第一句,“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中“百馀人”是修饰“兵”的,可译为“殿侍雷甲率领士兵百十余人”,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应该在“百馀人”后断开,排除AD;“甲不能戢士”的意思是说雷甲不能管制士兵,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戢士”后断句,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需要考生平时多积累识记。本题选项B,进士第“是古代对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错误,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1)童生试,合格后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2)乡试,取得秀才资格后,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由布政使司主持,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取者叫举人(俗称孝廉,不同于汉代孝廉),第一名叫解元。(3)会试,乡试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可见,进士第是殿试及第者的称呼。B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四个选项是对全文的提炼和概括,考生要回归原文,找到相应区域,一一对照。应该重点注意一些大的方面,如,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办了什么事;另外,细枝末节更要仔细。‎ D项,“陈公弼宽容了喝醉酒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错误,原文说,“有窃入府含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可见,喝醉酒是陈公弼说的,而非那人真正醉酒。‎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上下文,推断句子中实词的含义,并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重点词有:(1)侮:轻视;鬻:买卖;狱:(诉讼)案件;以:因为;易,轻视(2)乃:于是;请死:请求处以死罪。另外,注意特殊句式,“士皆直立如偶人”为状语后置句,“甲射之不动”是省略句,应为“甲射之(偶人)不动”。‎ ‎【点睛】参考译文:‎ 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胡作非为,牟取暴利,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按照法律,收捕惩治了他,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    ‎ 淮南发生饥荒,巡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正民因此事被免职。朝廷下诏令让陈公乘坐驿车去取代他,转运使让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从而免除那里的徭役,共征调了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涨,老百姓遭遇的饥荒更加严重了。陈公到任后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件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所治有方,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 陈公后调任庐州知州,屯住在寿春的强悍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而被诛杀,因而要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军士们正惶惑不安。一天,有一个军士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了。”陈公宽免了这位军士,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 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逮捕周元,查处周元,并杀掉他来示众,还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遣送他们去服劳役。陈公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虽然严厉,但不残暴。‎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晴 明代:王守仁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注:作者作此诗时正遭贬在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作者由近及远,从触觉写到视觉,从风的暖和、雪的消融写出春的消息。‎ B. 颔联以动衬静,用游丝的飘荡反衬花枝的静谧,用白鸟的飞翔来衬托伸向远处的青石板路,画面感极强。‎ C. 颈联转向抒情,通过怀念旧日的伴侣和梦见昔日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幽远的内在情感。‎ D. 尾联诗人希望远方的朋友换掉衣服,洗去尘土,好到湖边采摘菱角和荷花。‎ ‎15.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1)前四句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赏春时的喜悦心情;(2)颈联通过直抒胸臆和对梦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朋友及昔日生活的怀念之情;(3)尾联直接表达早日结束客居生活的希望并展望未来生活的美好情景,反映了希望早日结束被贬生活的急迫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技巧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结合诗句、背景等读懂诗歌,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比较即可。这首诗的作者王守仁,写此诗时正遭贬在外,看到“春晴”的美景,一方面生发出思念故友的感慨,一方面希望自己早早结束客居在外的被贬生涯,因此,D选项说的“尾联诗人希望远方的朋友换掉衣服”是错误的,不是朋友,而是自己。‎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情感,做这类题,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诗中记叙了初春风和日丽的景色,诗人抓住和风、残雪、冉冉飘动的蛛丝、静谧的花枝、远处飞过的鸟儿等景物极力烘托出初春的温馨。结合小注,作者作此诗时正遭贬在外,可见诗人的本意并不在于赏春,而是通过对春日风光的咏赞,排遣被贬谪后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表面写景,实为表现诗人复杂的心情,既有“忽向山中怀旧侣”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有“客衣尘土终须换”希望尽快结束贬谪生活的心声。‎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写出了迷离美好的梦境以及诗人内心难言的悲慨。‎ ‎【答案】 (1).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2)“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3)庄生晓梦迷蝴蝶, (6). 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是情境默写,要注意句子所给的情境要求。另外,默写时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1)中的提示语是“广泛学习”,可推知答案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注意“知明”;(2)中提示语是“漂泊异乡”与“年老体衰”,可知答案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注意“常作客”;(3)中的提示语是“两个典故”,以及“迷离美好”等词语,答案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一日干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指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第一处,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更为恰当,这就排除C、D 两项。“众望所归”的意思是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指不辜负众人的期望。第三处,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结合后文“一战成名”可知,应是说“张小明记者”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应选“不负众望”,这就排除A 项。“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后比喻事物的进展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快。第二处是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快,两个成语都可以。“庸人自扰”,自己找自己麻烦,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指不必要的担忧。第四处,是说专家认为这些担忧没有必要,两个成语都合适。故选B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由此可知,括号内的陈述对象是“九歌”,应从“九歌”的角度陈述,据此可排除A项;分析三个选项的内容,应是“学习”在先,“摸索规律”在后,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国内”表领属,应在“第一款”之前,即改为“国内第一款”;二是成分残缺,“大数据分析”前面缺少谓语动词,应在“综合”后加上“利用”。B项,成分残缺,“综合”后添加动词“利用”;C项,“第一款国内”语序不当,可以改为“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语序不当,可以改为“综合利用”;D项,“第一款国内”语序不当。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某中学社团书画社新任社长的就职演说,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各位社友:大家好!‎ 今天能当选为书画社社长,我深感荣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因在家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和国画。从小学起,本人就惠顾各类书画比赛,并多次荣获大奖,有一定书画造诣。今天被选为社长,我一定恪尽职守,不负众望,为大家服务。大家在练习书画过程中,如有疑惑,我一定不吝辅导。也希望大家务必配合我的工作,齐心协力把书画社办得越来越好。 ‎ 谢谢大家!‎ ‎(1) 改为 ‎ ‎(2) 改为 ‎ ‎(3) 改为 ‎ ‎(4) 改为 ‎ ‎(5) 改为 ‎ ‎【答案】 (1). ①“令尊”改为“家父”或“父亲” (2). ②“惠顾”改为“参加” (3). ③“造诣”改为“功底”或“基础” (4). ④“不吝”改为“尽力”或“乐于” (5). ⑤“务必”改为“删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考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问题:对话的双方以及其地位身份的差距、说话的场合情境等。语言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要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题干中说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考生可有目的地从搭配不当、歧义、不合逻辑等角度去分析。“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改为“家父”或“父亲”;“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改为“参加”;“造诣”指学业、专门技术等达到的水平、境地,用于自己不合适,改为“功底”或“基础”;“不吝”多用于请对方做什么,改为“尽力”或“乐于”;“务必”语气生硬,删去。‎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见过许多这样的读书人:他们不断得借书、买书、藏书、读书,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么多年读下来最喜欢哪几本书,最敬畏哪几本书,对自己的人格学问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位作家,他①_________。倘使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②_________,莫过于此,这样读书,有何快乐?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千万不要滥读,对不爱读书的人,我劝他多读,而对爱读书的人,③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答案】 (1). ①往往答不出来 (2). ②读书的无效和无聊 (3). ③我劝他精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 本语段的中心话题为“读书”。第一处空格,内容上与“但是如果你问他们”相对应,所以应该是填“回答的情况”,再根据“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进行思考,即可推知“他往往答不出来”;第二处空格,根据“莫过于此”,便知此处填“读书”的情况,再根据前面交际场中的表现以及“这样读书,有何快乐”,便可推断“读书的无效和无聊”;第三处空格,根据“我劝他多读”确定句式,根据“郭沫若和胡适说过的话”推知内容,便知劝爱读书的人“精读”。‎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时尚,词典的解释是:当时的风尚;一时的习尚。‎ 年青人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新生活,追求时尚是青年人的特性。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尚,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时尚。有人认为,穿着打扮新潮就是时尚,有人认为追求最新的生活方式就是时尚。习近平总书记说,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关于“时尚”,你有过怎样的经历或思考,请以“时尚”为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时尚 当街头巷尾涌现出越来越多标新立异的青年男女顶着挑染过的蓝绿相间的发型得意地招摇过市;当服装商店内的衣型款式更多地与出此刻模特T台上的衣装靠拢;当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频繁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而渐渐代替了千百年来一向使用的语言人们说,这叫时尚。‎ 于是出现了一部名为《时尚王国》的电视连续剧,夸张耀目的造型,反常古怪的个性,还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台词。报上对此发表评论说,难道时尚就是不说人话?而人们也最后意识到,这个社会所谓的时尚,似乎已经在慢慢变味。‎ 时尚在如今,更多地好像是一种标杆式的存在。它是一种被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入时的尺度。此刻流行什么,什么就代表了与时俱进。一旦脱离这种潮流,不随着这样一个大趋势改变,就是代表这个人冥顽不化。于是,年轻人们为了不被加上老土的称号,急切地寻找每一个能够证明自我先进性的小细节并发扬光大。这天染发很盛行,那么就赶紧上理发店;明天穿格子衬衫很流行,那就立马奔向服装店;再之后这个词说的人很多,那么不管是不是突兀先用了再说慢慢地,生活被这些所谓的时尚所侵蚀,时尚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只是代表跟上时代潮流的代名词。‎ 但,事实上,时尚难道仅仅就是如此肤浅的追逐?这样的时尚,徒有物质表面的光鲜惹眼,却是不是少了一点更深层的内涵?‎ 追求时尚,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对。然而,一味地跟着所谓潮流趋势走,却是把时尚这个词浅薄化了。在盲目追随的过程中,有人找到了自我跟紧时代步伐的满足感,却丢失了自我的特色与个性。那些标新立异的夸张造型真的适合自我吗?那些不明所以的语言真的能够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维吗?这样的追求,到底是因为时尚张现了自我的气质还是仅仅为了证明自我的入时,证明自我能够紧跟潮流进而满足了心理上的虚荣?‎ 时尚,到底就应是什么?看看低碳族们为了保护地球而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看看拼车族们为了节约费用、时间和资源选取的出行方式;看看那些衣着别致而优雅的人,他们没有选取潮流所趋的夸张造型,但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时尚?这样的时尚,不是盲目地听从潮流主导,也不仅仅仅只是对物质的追求。这样的时尚建立在对自身对外界的充分了解上。不选最潮的,只选最适宜的。‎ 这是时尚的内涵所在,而真正的时尚,就应是这样有内涵的时尚,而不仅仅仅只是对潮流的一味崇尚与模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这则材料审题相对简单,关键词是 “时尚”,到底什么是时尚,是新的生活方式,还是穿着打扮的新潮?习主席的话最引人深思,他在提示大家,为人类做出贡献,无论是什么,都是时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只要有自己正确的思想,围绕时尚来写即可。‎ 参考立意:‎ ‎1、时尚是一种向上的追求 ‎2、最新的生活方式未必是时尚 ‎3、读懂时尚的内涵 ‎4、亦步亦趋不是时尚 素材:‎ ‎1、俄国著名文学批判家赫尔岑年轻时,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便用双手捂住耳朵。“演奏的是流行音乐乐曲。”主人解释到。“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2、戴安娜本人可以说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时尚潮流变迁的一个缩影。戴安娜超越了英国皇室长期沿袭的保守的穿衣品位,大胆尝试当代新的流行时尚,在沉郁乏闷的皇室成员中显得格外光彩照人,因而成为各类媒体聚焦的中心。通过报纸杂志和电视报道,全世界的年轻女性都在以羡慕的眼光关注着这位英国王妃风姿绰约的穿着打扮,并热中于追随仿效她的服饰风格,发型样式和举止神态,名人效应在引领时尚潮流方面的作用在此可见一斑。以至于戴妃仙逝以后,仍有众多善男信女来到时尚之都伦敦的顶级百货商店Harrods的其灵位前凭吊纪念。‎ ‎3、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他说: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作诗、学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被迫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 ‎ 研究学问、学习技能,应该是为充实自己,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别人的意旨,或随时代潮流而盲目地进行,否则目的不能达成事小,白白糟蹋了一生宝贵的光阴才最可惜。‎ ‎4、从法国大革命中挖掘的灵感,让一场在巴黎举办的时装秀震动了整个时尚界。模特的妆容散发着一股阴森的味道,头部裹着纱巾,颈部文着“1789”的字样,服装风格则体现了那位上断头台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风格。加利亚诺为迪奥设计的这些服装只能出现在T型台上,其目的不在销售,而是要让设计者的名字出现在媒体的标题中,引领人们关注这一品牌。时装秀后,迪奥销售的是更为大众接受的、“可穿”的产品。因此,出现在T型台上的时装只是创造力的短暂“爆炸”,真正目的是让该品牌更加出名。2002年,迪奥公司投入2000万欧元在东京设立了一间该品牌的奢侈品专卖店。‎ 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层进式文章,以五花八门的所谓新潮入题,进而提出自己的质疑,“这个社会所谓的时尚,似乎已经在慢慢变味”。作者用从容的笔调述说了另类时尚存在的根源,并且对这种时尚进行了否定。作者在提出一系列疑问之后,开始用“低碳族们”“拼车族们”“那些衣着别致而优雅的人”的行为回答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不是盲目地听从潮流主导,建立在对自身对外界的充分了解上。文章层层深入,对比鲜明,让人眼前一亮。‎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