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江苏省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士人和私学的出现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 23 -‎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 “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 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 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 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 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世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沿袭传统,守旧僵化。‎ D. 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教授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 - 23 -‎ ‎ 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 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 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新的思想。‎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C项概念混淆。“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的“士人”,是来源于“士”的那一批“士人”,而不是整个士人群体,来源于“庶民”的士人就不存在地位下降、失去贵族身份的情况,来源于王官的士人也无所谓“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选项将部分士人的情况,说成了士人整体的情况,混淆了概念。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曲解文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有误。第五段结尾“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一句中的“这种”,表明是像孔子这种类型的私学教育,使诸子学说得以产生。孔子的私学教育,只是使儒家学说得以诞生,不可能使整个诸子学说得以诞生。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信息残缺。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选文中提到的原因有两个,选项只交代了一个原因,漏掉了“私学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原因。故选D。‎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 - 23 -‎ 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确定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节奏 任林举 岁月的一只脚刚刚抬起,另一只脚紧接着就要落下。年来,年又去,倏忽之间,完完整整的一岁光阴就像一截松软的雪糕,被个馋嘴的人一口吃去大半。‎ 初春时,同学海蓉从贵州打来电话,邀我去黔东南看一看,我并没有立即答应。正犹豫着,时令便倏然而至仲冬。眼看着自己马上又老去一岁,心里反而生出一种“豁出去”的反弹力来。于是,简单地打点行囊,一跃而至黔东南的从江。原来,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简单,一切行程最终都可以简化为一来一往或一去一回。‎ 大山脚下,都柳江畔,岜沙苗寨小广场上,有一场芦笙表演正进行得如醉如痴。十来个男人在场子中间扎成一堆,吹各种各样的芦笙,最里边的几个演奏手使用的芦笙个头儿巨大,看样子足有三至四米高,活脱脱一个大竹杠,所以就只能立在地上,用两手扶住,然后吹奏。当然,从这些芦笙里发出来的声音也格外厚重,可能相当于西洋乐队里的大提琴。稍靠外围一点的演奏手使用的芦笙个头儿也不算小,虽稍显单细,但用手捧起来吹奏,怕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也还是立在地上吹吧!就这样,一群男人,一人抱着一只巨大的芦笙,围成一圈,摇头晃脑地吹,远看很像抱着一棵树,在啃树上的皮或吮树里的汁。‎ 那么沉重、巨大的乐器,对每个演奏者来说,都不啻于一种残忍的禁锢或绑缚,他们只能绕着那棵“树”在很小的活动范围内做有限的动作。如果想边吹边加一些舞蹈,就要埋起头,翘起臀,随着音乐的节奏,两脚交替着抬起,交替着落下,只在脸上做出沉迷、陶醉的表情。想来,这也是人生的奇妙之处,为了获得某种震颤灵魂的声音或节奏,就算被局外人认为不够高雅、滑稽,心里也满是甜蜜和陶醉,并能够心安理得和乐此不疲。哪怕是真做了一只被拴在树干上的蝴蝶或蜻蜓,估计也是心甘情愿的!实际上,每一对翅膀看似徒劳的扑打,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快乐和幸福从来都藏在人们看不到的暗处。‎ 初听起来,这旋律单调得近于滑稽。可是,到后来,却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奇迹。我在那单调的旋律中,竟然感受到了蕴藏其间的巨大魔力。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音乐对人都有催眠的作用,当这芦笙的旋律和节奏不断在耳边回荡,听着听着,我就感觉有一些莫名的愉悦从心底生出来。继而,随着愉悦感觉的持续和加深,又激发出某种庄严和神圣的感念。‎ - 23 -‎ 平仄,平仄,平仄——简单,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有时可能就是这样,越是简单的,就越切近本质,就越具有不可估测的能量!天地、宇宙之间的诸般事物,有什么不是以一种简单的节律在繁衍、生息和运行呢?又有什么能逃出一种简之又简的描述呢?上下、进出、启停、开合、黑白、冷暖、新旧、明暗、生死……“呖噜呖噜”,芦笙的节奏让我想起了计算机语言里的“1”和“0”。试问,宇宙间的一切“数”哪个能逃出这最简单的逻辑和运算?“呖噜呖噜”,这芦笙的节奏也让我想起了哲学里的“有”和“无”。试问,世间万物有什么能置身于这简单的变幻之外?‎ 是夜,明月当空,从窗帘的缝隙里,透进来宇宙的信息,我在那一缕清辉的照耀下,辗转无眠。远方的大海,正是大潮初涨之时,汹涌的潮水反复击打着岸上的沙滩或礁石,一次次涌来又退去,发出简单而又深沉的声音,有如赞叹,有如喘息。而此时的东北大平原上,也许正有纷纷扬扬的雪,从天空无声地落下,静谧中,又不知有多少曾经漫天飞舞或不停鸣叫的物类将自己的生命小心地折叠起来,悄然进入漫长而黑暗的蛰伏状态。但一切都将在平仄交替的节奏中转换成另外的一种状态。潮水退去,平静的海水依偎着沙滩,近处或远处的海面上,将有黑色的礁石裸露出来,仿佛在向天空倾诉着内心深处曾有的崎岖和不平。冰雪消融,春风再度,蛰伏的生命又一次复苏,久久沉寂的大地,将再现已重复过千千万万次的生机与繁荣……‎ 明天,月亮隐去,太阳升起,有梦或无梦的夜晚结束,又是一个全新的日子。我将离开高原回到冰雪覆盖的故乡,穿着厚厚的棉衣,手捧一卷闲书,静静地等待着新年和下一个春天的来临。或者,心平气静地守候着终难守住的岁月,顺应那单调而又不息的律动,在不可抗拒的节奏中,愉悦地老去。‎ ‎(选自《贵州民族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节)‎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节运用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年时光快速流逝,流露出作者对生命逝去的惊疑不甘。‎ B. “一切行程最终都可以简化为一来一往或一去一回”,作者应邀前往黔东南,感悟到一切事情的本质都是简单的。‎ C. “被拴在树干上的蝴蝶或蜻蜓”,是对演奏者抱着巨大芦笙艰难表演形象的描述,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深切理解。‎ D. “试问,世间万物有什么能置身于这简单的变幻之外”,作者领悟万物变幻的本质简单之后,产生了恐惧与担忧。‎ - 23 -‎ ‎5.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6.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标题“生命的节奏”的内涵。‎ ‎【答案】4. D 5. ①想象(虚写),描绘大海与东北平原,展示动静不同的生命节奏;‎ ‎②比拟,化无形为有形,生动表现自然节奏的转换;‎ ‎③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 ‎ ‎6. ①是世间万物都具有的简单的律动;‎ ‎②是世间万物生命不息由沉寂到复苏的循环往复;‎ ‎③也是作者坦然豁达地面对岁月流逝的人生态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选项D,“作者领悟万物变幻的本质简单之后,产生了恐惧与担忧”理解有误。作者的情感是震惊与感叹。根据原文可知,想来,这也是人生的奇妙之处,为了获得某种震颤灵魂的声音或节奏,就算被局外人认为不够高雅、滑稽,心里也满是甜蜜和陶醉,并能够心安理得和乐此不疲。故答案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划线句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手法,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等。本题要注意从手法和句式特点及语言特点上加以赏析,根据对划线句子的研读,划线句子:有如赞叹,有如喘息。很显然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句式上看很整齐,语言华丽而富有哲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中敬畏和喜爱之情。‎ ‎【6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内容含义的理解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本文标题“生命的节奏”,要注意抓住“节奏”,从表层上是指生命的变化,从深层次是指心灵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有节奏的变幻,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万物生灵的赞美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或者散文的写作特点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实用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是指播放时长在五分钟以下的网络视频,具有社交属性强、创作门槛低、播放时间短和场景便捷等特征,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内容消费习惯。‎ 短视频产业链有三个核心端:内容生产端、平台端、分发端。内容生产商给平台端提供内容,平台端通过自有平台分发,或内容生产商直接在平台端和分发端分发。‎ 经历了三四年的发展沉淀,短视频市场目前正处于备受多方关注的阶段,围绕内容本身的竞争愈发白热化,而其中内容质量取代内容数量成为更为重要的竞争砝码,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加强对市场野蛮生长的不良行为的持续监督和纠偏,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发挥主体建设和约束作用,在良性内容生态构建、行业共识的达成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 ‎2017年以来短视频行业持续火热,用户规模的增长和广告主的关注带动了整体市场规模提升,凭借着短视频产品的碎片化、高传播、低门槛特性,并且目前短视频整体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较低,用户红利仍在,有较大的用户发展空间,预计2018年将达到3.53亿人。‎ ‎2017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达到53.80亿元,增长率为175.9%。伴随着短视频行业监管力度加大,规范行业生态,促进中国短视频市场的良性发展,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2018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3.25亿元。‎ ‎(选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3 -‎ 材料二:‎ 近两年,为了吸引用户,各种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纷争不断。这场短视频江湖争斗之中,抖音、快手占尽风头,可说是预选赛的王者选手。然而两年来,短视频之争已进入市场饱和期,各平台用户量已从高速增长期进入稳定期,而流量红利也逐渐减少。 ‎ 但江湖依旧,波澜再起,短视频之争还未分出胜负。‎ 内容竞争日趋激烈。目前短视频平台都偏重于娱乐视频,模仿以及二次搬运内容较多,优质的原创内容较为稀缺。业内人士指出,优质视频内容才是提升视频平台用户体验的重要元素。此外,短视频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以抖音“挑战”玩法为例,用户可以发视频发起各类挑战,接受挑战的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模仿的视频,诸如此类的视频引发了用户审美疲劳。‎ 流量黑市或成行业杀手。短视频的行业自律一直为用户所关注,此前不少平台由于充斥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形成不良风气和负面导向,被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责令全面整改,违规网络主播也被纳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单,禁止其再次注册直播账号。业内人士认为,平台视频内容的优劣对平台发展至关重要,但行业内部的一些交易买卖或许会成为新的行业杀手。‎ ‎(选自《工人日报》2018年11月28日 徐潇《短视频江湖风云再起》)‎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短视频产业链有三个核心端:内容生产端、平台端、分发端,各自的产业分工明确,分别是提供内容、分发平台和分发服务。‎ B. 短视频市场目前处于备受多方关注的阶段,对短视频产业的发展现状各方认识不尽一致,但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是确定的。‎ C. 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各种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短视频产业竞争由内容数量向内容质量转变,还没有确定的赢家。‎ D. 对短视频产业发展的判断不是那么容易,有人认为短视频市场已经饱和,有的认为行业规模扩张迅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8. 下列各个选项中,对短视频用户规模迅速发展的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短视频自身的特点满足了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内容消费需求。‎ B. 监管部门持续管理和引导,形成了良好风气和正面导向,让用户放心。‎ C. 平台和内容提供商的自律回应了用户关注,发挥了主体建设和约束作用。‎ D. 短视频产品碎片化、高传播、低门槛、强社交特性吸引了用户积极参与。‎ ‎9. 根据材料,短视频产业发展目前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怎样应对?试简要说明。‎ - 23 -‎ ‎【答案】7. A 8. D ‎ ‎9. 面临挑战:①行业竞争;②视频内容;③行业生态。‎ 应对建议:①发挥平台主体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构建良性行业生态;‎ ‎②拓展内容范围,提升内容质量,促进更多优质原创作品出现;‎ ‎③拓展发展空间,加大互联网用户网络渗透;‎ ‎④政府监督部门加强监督和纠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内容生产端、平台端、分发端,各自的产业分工明确,分别是提供内容、分发平台和分发服务”理解有误。内容生产商可以直接在平台端和分发端分发。原文说的是:短视频产业链有三个核心端:内容生产端、平台端、分发端。内容生产商给平台端提供内容,平台端通过自有平台分发,或内容生产商直接在平台端和分发端分发。故答案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各个选项中,对短视频用户规模迅速发展的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满足了……需求”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内容消费习惯;选项B,“形成了良好气和正面导向”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被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责令全面整改,违规网络主播也被纳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单,禁止其再次注册直播账号。业内人士认为,平台视频内容的优劣对平台发展至关重要,但行业内部的一些交易买卖或许会成为新的行业杀手;选项C,“内容提供商的自律”不合要求。原文说的是: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发挥主体建设和约束作用,在良性内容生态构建、行业共识的达成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故答案选D。‎ ‎【9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纳、整合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材料,短视频产业发展目前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怎样应对?试简要说明。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筛选:伴随着短视频行业监管力度加大,规范行业生态,促进中国短视频市场的良性发展,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2018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3.25亿元。目前短视频平台都偏重于娱乐视频,模仿以及二次搬运内容较多,优质的原创内容较为稀缺。业内人士指出,优质视频内容才是提升视频平台用户体验的重要元素。此外,短视频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以抖音“挑战”玩法为例,用户可以发视频发起各类挑战,接受挑战的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模仿的视频,诸如此类的视频引发了用户审美疲劳。流量黑市或成行业杀手。短视频的行业自律一直为用户所关注,此前不少平台由于充斥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形成不良风气和负面导向,被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责令全面整改,违规网络主播也被纳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单,禁止其再次注册直播账号。业内人士认为,平台视频内容的优劣对平台发展至关重要,但行业内部的一些交易买卖或许会成为新的行业杀手。‎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泗州先春亭记 欧阳修 ‎①景祐二年秋,清河张侯①以殿中丞来守泗土。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越明年春,作城之外堤,因其旧而广之。度为万有九千二百尺,用人之力八万五千。泗之民曰:“此吾利也,而大役焉。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相与出米一千三百石以食役。堤成,高三十五尺,土实石坚,捍暴备灾,可久而不坏。‎ ‎②既,曰:“泗,四达之州也,宾客之至者有礼。”于是,因前蒋侯堂之亭新之,为劳饯之所,曰“思邵亭”。且推其美于前人,而志后人之思也。又曰:“泗,天下之水会也,岁漕必廪于此。”于是治常丰仓西门二夹室,一以视出纳,曰某亭;一以为舟者之寓舍,曰“通漕亭”。然后曰:“吾亦有所休乎!”乃筑州署于东城上,为先春亭,以临淮水,而望西山。‎ - 23 -‎ ‎③是岁秋,予贬彝陵,过泗上,于是知张侯之善政也。昔周单子聘楚而过陈,见其道秽而川泽不陂梁②,梁客至不授馆,羁旅无所寓,遂知其必亡。盖城郭、道路、宾客寄寓,皆三代为政之法,而《周官》尤谨著之,以为御备。今张侯之作守也,先民之备灾,而及于宾客入来,然后私自休焉。故曰知为政也。‎ ‎④先时,岁大水,州几溺。前司员外郎张夏守是州,筑堤以御之。今所谓因其旧者是也,是役也,堤为大。予记其大者详焉。‎ ‎【注】①侯:旧时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②陂梁:防水的小堤、小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 B. 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 C. 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 D. 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景祐二年,是用年号纪年。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 B. 宾客,即门客。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的人才,又称门下客、食客。‎ C.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之治被儒家当作理想社会模式的典范。‎ D. 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先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为各司之次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侯是清河人,他以殿中丞身份来泗州做太守。他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把治理淮河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B. 张侯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堤防加固拓展。工程浩大,耗费众多,但质量优良,可以长期发挥效用。‎ C. 先春亭是泗州官署,位于泗州东城,是州官办公休憩之所。邻水望山,风景秀丽,透露出张侯的胸襟不俗。‎ D. 泗州曾遭遇洪水灾害,差点儿全城淹没。张夏主管该州时,筑堤防护,未雨绸缪,实在是三代以来的善政。‎ - 23 -‎ ‎13.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 ‎⑵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谏太宗十思疏》)‎ ‎⑶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答案】10. C 11. B 12. D ‎ ‎13. ⑴(张侯)一到任,便问百姓平时担忧是什么,并打算治理其中最凶恶的。(州民们)回答说:“凶恶没有比淮河更厉害的。”‎ ‎⑵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⑶能敲打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然人出于州兵”,“州”是“兵”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AB;“是为政者之私我也”,“是”,近指代词,这,是本句的主语,故不能断开,排除D。‎ 本句译为:但人力出于州中的军队,而筑堤的石料来自南山。做这样大的工程,老百姓却不感到有负担的压力,这是执政的官偏爱我们啊!不出一点力就享受这样大的利益,不行啊!‎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项,“宾客,即门客。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的人才,又称门下客、食客”说法错误。文中的“宾客”指客人。‎ 故选B。‎ ‎【12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泗州曾遭遇洪水灾害,差点儿全城淹没。张夏主管该州时,筑堤防护,未雨绸缪,实在是三代以来的善政”说法错误。未雨绸缪的是本文主人公张侯,不是张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病”,名词用作动词,担忧;“暴”,形容词用作名词,凶恶的(人或事);“既至”省略句,应为:(张侯)既至。‎ 第二句得分点:“当”,主持;“神器”,国家;“无疆”,无止境;“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第三句得分点:“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铿然有声石;“名”,命名;铿然,拟声词;然,词尾助词;所在皆是也,判断句。‎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 23 -‎ 宋仁宗景佑二年秋天,清河县一位姓张的君侯,以殿中丞的身份来任泗州太守。张侯一到任,便问百姓平时担忧的是什么,并打算治理其中最凶恶的。州民们回答说:“凶恶没有比淮河更厉害的。”第二年春天,就修筑州城的外堤,利用它原有的旧堤加高、加厚。度量堤长有一万九千二百尺,用人工八万五千个。泗州的老百姓说:“这使我们受益啊,而且是大工程啊。但人力出于州中的军队,而筑堤的石料来自南山。做这样大的工程,老百姓却不感到有负担的压力,这是执政的官偏爱我们啊!不出一点力就享受这样大的利益,不行啊!”于是一起献出米粮一千三百石,用来供养参加筑堤劳动的州兵。堤修好了,高三十五尺,土夯得很结实,石头砌得又坚牢,它捍卫着泗州并可防备洪水等灾害,可以经久不坏。‎ 不久,张侯说:“泗州,是四通八达的州郡啊!对来往的宾客要以礼相待。”于是就利用并从前蒋侯的房舍进行重新装修,作为慰劳、饯行的场所,并取名“思邵亭”。并且将他的美德推及前人,并铭记着当地百姓对他的怀念。他又说:“泗州,是天下水道汇合的地区,每年水道运粮船必定聚在这里。”于是修整了常丰仓西边的二间房舍,一个用作观看船只出入往来之用,名叫某亭;一个作为船家、役夫临时投宿的旅舍,名叫“通漕亭”。这以后,他又说:“我也该有个休息的地方吧。”于是在东城建筑了州的官署,取名叫“先春亭”,它依傍淮水,可远观西山。‎ 这年秋天,我贬官到夷陵,经过泗州,因而知道张君侯善于治理政务。从前周朝单子奉命往楚国访问,路过陈国,看见陈国的道路很脏,且河水遍地而没有修筑防水的堤坝、桥梁,宾客到来也不给安排馆舍;来往旅客,没有投宿的寓所,于是知道陈国必遭灭亡。因为筑城郭以防兵事,修道路以畅交通,设旅舍以便行旅,这都是夏、商、周三代处理政务的法规,而周朝官吏特别严谨地重视它,以便随时备用。现在张君侯所做的,首先为百姓防备灾害,接着是为旅客来往着想,最后才想到自己的休息处所。所以说:他懂得处理政务啊!‎ 先前,有一年涨大水,泗州几乎被水淹没。前任员外郎张夏主管这个州,也曾筑堤来防御水患。那就是现今所说利用来扩建河堤的那个旧堤了,这个工程堤筑得最大。我详细地记录了其中最大的工程。‎ ‎(二)古代诗歌(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春 雨 陈与义 花尽春犹冷,羁心只自惊。‎ 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 扰扰成何事,悠悠送此生。‎ 蛛丝闪夕霁,随处有诗情。‎ ‎【注】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杰出诗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冷”既表现早春季节春寒料峭的特点,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 23 -‎ B. 国事纷乱动荡,自己一事无成,诗人对国家及个人的状况忧思不已。‎ C. 本诗“春景”“雨景”蕴含的情感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截然相反。‎ D. 本诗描绘了从雨到晴的各种景象,寄托诗人的复杂情绪,语言含蕴。‎ ‎15. 赏析诗歌第二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4. A 15. 视听结合,借景抒情。前一句写听到孤莺整天啼叫,后一句写看到细雨打湿城墙;描绘了一幅孤寂清冷的春雨图。抒发了主人公羁旅中孤寂无聊、凄凉压抑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注意先认真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和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只有认真的核对,才能很好的作答本题。本题选项A,“早春季节”有误,“花尽”“孤莺”表明季节是暮春。故答案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类试题,考生要先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内容的分析,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要注意最终要扣住情感来作答。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写景顺序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本诗的颔联“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孤莺”的“孤”体现出作者的孤独的心境,孤莺的啼叫,细雨的湿城,景物中含有了作者的孤寂和苦痛的情怀。‎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3 -‎ ‎⑴《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用严刑峻法压制百姓得到的结果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伶官传序》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⑷《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答案】 (1). 终苟免而不怀仁 (2). 貌恭而不心服 (3). 忧劳可以兴国 (4). 逸豫可以亡身 (5).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6).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 推此志也 (8).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9). 事不目见耳闻 (10). 而臆断其有无 (11). 可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恭,逸,豫,溺,臆。‎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号洞窟所藏的数万卷古代文献及纸本、绢本绘画品 ,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然而,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一些丰富多彩的壁画、 的彩塑正面临着“不可逆”的退化。‎ 为破解这个困局,上世纪90年代,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 地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珍贵资料。目前,数字敦煌展览已经走出敦煌,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能重放光彩,是因为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是密不可分的。在这几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练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莫高精神”,其核心内涵就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莫高精神”,是敦煌研究院七十五载 ‎ - 23 -‎ ‎、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精神力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史无前例 口口相传 B. 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史无前例 薪火相传 C. 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 D. 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继往开来 口口相传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B. 一方面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C. 它一方面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 它一方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的原因,是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带来的。‎ B. 由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使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 C. 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几代文物工作者经过不懈奋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终于能重放光彩。‎ D.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这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密不可分。‎ ‎【答案】17. B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浮出水面:从水下漂浮到水面上来,比喻事物显露出来。重见天日:比喻脱离黑暗的环境,重新见到光明。此处指洞窟所藏的藏品,应选用“重见天日”。‎ - 23 -‎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此处用于雕塑,应选用“栩栩如生”。‎ 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形容有极其伟大的意义。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此处指构想,应选用“史无前例”。‎ 口口相传:不著文字,口头相传。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此处指精神,应选用“薪火相传”。‎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解答本题,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从上文看,保持“数字敦煌展览”作主语,排除AB;根据递进语序,应先说“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排除C。‎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本题中,‎ A项,“原因,是……带来的”句式杂糅;‎ B项,“由于……使得”成分残缺,少主语;‎ C项,“……几代文物工作者……最璀璨的明珠”结构混乱,中途易辙。‎ 故选D。‎ 四.名著阅读(6分)‎ ‎20.《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 23 -‎ ‎(2)“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3)“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A. 黛玉 袭人 宝钗 B. 袭人 黛玉 宝钗 C. 袭人 宝钗 黛玉 D. 宝钗 袭人 黛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红楼梦》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宝玉挨打后,人物语言要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1)反映出说话人的奴性,符合大丫鬟袭人的身份。(2)对宝玉微带责备、有点心疼,又不逾矩,符合薛宝钗的性格。(3)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和性格。‎ ‎21.《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结成了诗社,并各自取了别号,请写出下列别号对应的人物。‎ ‎(1)稻香老农—— ___________________‎ ‎(2)潇湘妃子—— ___________________‎ ‎(3)蕉下客 ——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李纨 (2). 林黛玉 (3). 贾探春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稻香老农”,是《红楼梦》中人物李纨在诗社里的别号。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李纨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在大观园中她的住所名为稻香村。这也反应了李纨一惯的低调作风。“潇湘妃子”,即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在原著"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一回中,大观园中姐妹起了诗社,众女儿各起别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蕉下客 ”是探春在诗社的别号。‎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⑵我们已越来越不懂得向生存本身,向自然万物学习了。一代代人仅从书本文化上认识和感知生存,活生生的真实生活淹没了。(刘亮程《乡村哲学的神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读书与生活实践 书中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生,书中刻画了一个个逼真的场景,书中甚至可以描述整个世界,书中好像什么都包含了。爱书者总是把读书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些人总是迷信书,甚至出现过类似“削足适履”的笑话。书上有可考证的就不说了,单说时下曾经流行的几则故事吧。先是有信《把吃出来的病还吃回去》吃到绿豆大涨价的,再是有仍把“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作为校训以至于“无限”到不相信学生的创造力而扼杀天才想法的。最近比较流行学美食的书籍,据说有些人迷信所谓的美食书籍迷信到不相信自己的味觉系统,明明盐放到吃起来苦的程度了,还说:这是按照书上的比例放的。这些可不是笑话,往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与其过于迷信书而忘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甚至忽略自身的创造力,还不如无书的好。‎ 读书应该指导生活实践,书与实践脱轨则没有实际意义。一本叫做《学习方法指南》的书若是不能与我们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的所谓“指南”书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市面上诸如什么什么“指南”书还真不少,而且也偏有人相信这些所谓的“指南”,或许这些“指南”真的对某些人某些事有帮助,但若所有人都用这些指南去指导自己所有的实践,则肯定会闹出不少笑话来。简言之,能指导实践的书才可以读一读或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参考一下,但也不应该把它推崇备至。‎ - 23 -‎ 只有在有了实践以后,我们才能把书读得更透,或者说只有实践才能让书更有阅读价值。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红楼梦》,可以说是古代爱情小说和封建社会的一个精彩写照。《红楼梦》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它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使人们产生了共鸣。然而,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于《红楼梦》几乎没有什么感觉,有些人甚至十分厌恶。而很多成年人则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并且乐在其中。其原因就在于成年人相对中小学生来说,有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人怎能体会到爱情的酸甜苦辣咸?一个没有经历过家庭变故的人又怎能体会到“贾史王薛”兴盛衰落的咸辣苦甜酸?外国间谍名著《柏林谍影》是一本刻画二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暗地斗争故事的小说。人们现在能理解是因为现在离二战还不远,而且人们能理解各个国家里的明争暗斗,就像中国和美国的那种微妙关系。人们能够理解书里的各种背叛,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有被骗、背叛等的经历。至于那些学术文章,则只有对特定学术领域有研究的人才能理解得透。所以书只有基于你的实践才更有阅读价值。‎ 我们不能把读书推崇备至,更不能把它当做法宝。我们必须明确:实践才是读书的目的,实践才能让书读得更透,实践也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书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材料作文的写作,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所给材料,从材料中找到写作立意的角度。第一则材料是孔子学《诗》的观点。材料启迪我们善于利用书本文化去了解世界,感知生命,调节生活。第二则材料是刘亮程对于书本学习的反思。材料提醒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更应该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融入生活,去获得生存体验。两则材料代表了两种观点,它们并行不悖、互为补充。两则材料的审题着眼点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生活——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脱离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泛泛讨论书本(诗)或自然的意义、体验,则为偏题。学生可以单独就某一材料写作,也可以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写作。根据以上对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结合所学认识自然、走近自然走向生活、书本知识不能学死、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上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在写作中一定要扣住对材料的理解,结合对生活的感受的挖掘。这样才能符合材料的立意,同时也体现出结合生活的深度。‎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句有:感知生存、不懂得向生存本身、向自然万物学习、书本文化、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考生根据以上关键词的理解,把握材料的中心和立意的方向,在审题立意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两则材料的共性。准确把握立意后,写作要注意结合生活体验。只有充分结合生活,才能做到作文的接地气。‎ - 23 -‎ ‎ ‎ - 23 -‎ ‎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