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专题7文言作品阅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专题7文言作品阅读学案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作品阅读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1.理解,能力层级B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 ‎(1)辨析文句意义。‎ ‎(2)归纳内容要点。‎ 考点阐释 最新的《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在理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翻译题为必考题,着重掌握对句意的理解,包括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复习;信息筛选题和概括分析题,重在对全文的分析、整体把握和对人物品行实绩、具体事迹的概括分析;古代文化知识题,重在考查学生在学习阶段接触到的文化知识,要求能结合文本进行理解和判断。‎ 考情观察 ‎1.近几年江苏省的文言文阅读选材由人物传记类向其他风格的散文转变。内容上,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多少联系,也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预计以后选材仍会有所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2.一方面,篇幅、题量、分值等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文言虚词偶有考查,句式虽没有单独设题,但不可轻视,翻译中也会有所考查。‎ ‎3.测试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来自“课内”,所以,巩固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才是复习备考的关键。‎ 分析解读 ‎ ‎ 1.从选材方面看,每年都有变化。特别是从2009年以后,开始摆脱传统史传作品的束缚,把触角伸向了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的野史、笔记和文以载道的唐宋散文。‎ ‎2.从考查内容看,是“言”“文”并重。既有对字词的理解分析,也有对“文”的理解分析归纳。而2017年考查了古代文化知识,2018年《考试说明》也增加了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的考点,这一新变化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3.从考查方式看,题型大致稳定。每年设置4道小题,分值多为18分,2012、2013年为19分。这一考查趋势预计仍会继续保持。‎ ‎4.从答案设置看,没有陌生感。选材、题目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几乎都可以在所学的文章中找到出处或“影子”。学生可以据此解题。‎ 命题探究 ‎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核心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审题关键 ①不正确的一项;②解释是结合语境的,强调说出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答案 C 这类实词解释类题目,因有三项是正确的,可以分别代入原文语境,结合上下文进行研读并综合判断。C项所在句子意思是“遇到美好的一行、一文一诗,便称颂不停”,不可能为“称颂不办”。因此,“置”应解释为“弃置,放弃”,选C项。‎ 解题方法 ①实词积累法,要加深对常见实词,特别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实词的理解;②词性推测法,根据语法知识推测加点词的大致词性,如“陈”后面是代词“之”,可推测“陈”是动词;③代入语境判断法,将所给解释代入句子进行判断;④组词法,即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利用平时掌握的与这个词相关的词汇加以判断,如“谒”可组词“拜谒”,进而推测“谒”字有“拜见”的意思。‎ 易错警示 ①不看语境,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内有不同的解释;②实词积累不够,不能理解实词的意思;③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不能准确识别。‎ 命题规律 ①江苏每年必考;②考查内容结合文言句子;③所考实词未必是常见的,如2017年的“鬻”、2016年的“鞫”;④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能力要求 ①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知识;②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 命题技巧 ①结合语境进行考查,更能体现对实词理解的应用性;②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选项大部分是正确的,有利于考生对文言文语段的理解;③即使个别实词较为生僻,也能让考生根据语境推测出解释的正误。‎ 答案 B 先认真审读各个选项,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初步判断选项的内容是否正确;然后将解说代入原文语境中,结合语境进行综合判断。单纯看选项内容,B项没有错误,但是只要联系语境“乃博考三代典礼”,就可知“三代”在文中应指“夏商周三代”;况且“博考”是广泛求证的意思,三代履历也无须求证。再验证其他选项没有发现问题,因此,可推知选B项。‎ 核心考点 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 审题关键 ①不正确的一项;②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表明解说是结合语境的,强调在语境中的意思。‎ 解题方法 ①文化知识积累法,日常学习中要做有心人,能熟记课本上出现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知识;②通读文章法,对文章大致意思要有所了解;③代入语境判断法,将所给解释代入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易错警示 ①对文化知识的积累不够,难以正确理解;②不看语境,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内有不同的解释。‎ 命题规律 ①江苏2017年新增考点,而课标全国卷2015年就已考查该考点;②‎ 答案 (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解析 文言翻译需要联系上下文,翻译成句后,务必默读一遍,检查是否做到“信、达、雅”,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和语气是否落实到位。比如:(1)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按照,依照”的意思,“北面”是“尊人为师”的意思;(2)句中“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存问”是“慰问,问候”的意思,“笃厚”是“忠实厚道”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的通知》明确规定,加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工作,所以此类题估计是2018年必考内容。‎ 能力要求 ①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②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 命题技巧 ①巧妙地将文化知识和文言文语段结合起来考查;②把文化知识结合语境进行考查,更能体现对文化知识理解的灵活性;③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中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有利于考生对文言文语段的理解;④材料选择基本倡导家国意识,倡导正能量。‎ 核心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把握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定的句式。‎ 审题关键 ①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信、达、雅”;②审准关键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解题方法 ①补充省略成分法,如(1)句中“先”后面省略了“于”字;②关键词落实法,即对一些承载实际意义的词语,尤其是对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语务必要落实到位,如(1)句中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按照,依照”的意思;③默读法,大致翻译后一定要进行默读,验证整个句子是否通顺合理。‎ 易错警示 ①关键词语不能具体落实,翻译不到位;②整个翻译的句子不够通顺合理;③具体的虚词、语气有时容易忘记翻译,落实不到位。‎ 命题规律 ①江苏每年必考,两句翻译的分值近几年一直为8分;②江苏高考不仅仅考查实词、虚词,有时还兼顾考查特殊句式及语气;③所翻译的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在高中阶段基本都有所涉及。‎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翻译能力;②能够辨别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通假字;③能够辨析特殊的文言句式并准确翻译。‎ 答案 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解析 题干提示明确而具体,“第三段”告知答题区域,“治学、为文”明确了答题指向,“不超过30个字”则是硬性要求。根据“先生于……所未有”不难得出“治学”的特点;根据“为文根柢……故卓然成一家言”不难得出“为文”的特点。‎ 命题技巧 ①将文言句子翻译和文言文语段理解结合起来考查;②所设置的考查点基本为翻译中的关键性词语、特殊句式和特殊语气,所考内容高中阶段学生基本都有所接触;③句子的选择往往与传主有一定的关系,且能有效避开前几题的考查。‎ 核心考点 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 审题关键 ①强调“治学”“为文”方面,不需要考虑其他方面;②要有“概括”,需要分类,不是细细罗列;③字数不能超过30个字。‎ 解题方法 ①明确答题指向法,针对问题指向的答题区间定向寻找答案;②合并同类项法,对相似的内容进行整理合并;③文中关键词概括法,在具体概括时力求用文中出现的词语概括。‎ 易错警示 ①不能归类概括,导致写了好几点其实都属于一方面;②概括用词不够准确;③不能理清文中思路,看不懂文章意思。‎ 命题规律 ①江苏从2014年开始,每年必考,且均为4分;②2014—2017年,除2016年外,考查的都是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考查均有明确的命题指向,不是泛泛考查传主的总体形象。‎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理解的能力;②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基本以纪传类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将归纳概括与传主的某一特点紧密结合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定向概括能力;③在命题题干上提示了答题区间,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④因为2016年及以前江苏文言文选择题中有考查“概括分析”的情况,容易和本题造成考查内容的交叉,所以2017年取消了选择题中考查“概括分析”的问题,有效避免了重复。‎ ‎  [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汪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时丧父,喜爱学习。家贫买不起书,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于是读遍了经史百家之书,并且看过就能记下来。二十岁的时候,参加提学官主持的考试,写的《射雁赋》被评为第一,补录为附学生员,所写的诗词和古文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仪征运盐的船失火,烧死的人无法计算,先生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为它写序,认为这篇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中因此名声大著。当代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如朱筠学士、卢文弨学士,看见先生撰写的文章,都赞叹称扬,认为他是个奇才。‎ 先生二十九岁时,才开始专门研读经书之类书籍。侍郎谢墉到江东担任提学官(掌管江东学政并主管考试的官),特意选拔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外贴一张榜,侍郎名字排列在众位生员的前面。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先生就是像这样被人看重。文正公朱筠到浙江担任提学官,先生前往拜见,回答叙述扬州分割占据一方土地的事迹、为守节而死的人士,创作三千字的《广陵对》,(《广陵对》)博通古今,是天下的奇文字。尚书毕沅在湖广担任总督,招揽精通文学的读书人。先生前往应职,为之撰写了《黄鹤楼铭》,此文和安徽歙县孝廉程瑶田的书石、嘉定通判钱坫的篆书匾额,被当时的人称为“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诸子百家、史家和诗文、金石的学问,没有不通晓的。于是广泛地查考夏商周三代的制度礼仪,至于对古书中的字句解释、名号物类事物吉凶,他用自己的论述做了补充,写了《述学》内外篇。(他)又深入研究了《春秋》,写了《春秋述义》,见解和议论超然不凡,评论的人认为这是自唐朝以来从未有过的。写文章以经史作为根基,又为汉魏风骨所影响,不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流派,却取法古人,所以高远独立地形成一家之言。‎ 先生天性朴实直率,不修饰仪容举止,痛恨当时所为都要讲究阴阳禁忌、听从佛道神仙鬼怪的说法,不遗余力地指责它们。而每当遇到美好的一行、一文一诗,便不停地称颂。他侍奉母亲因为孝而闻名,贫穷而没有食物供养长辈,就卖掉自己的文章来供养,在长辈身边服侍劳作,不嫌麻烦,不觉耻辱。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先生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边去世。‎ 先生,是我父亲推崇佩服的人。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从我父亲那里听说很久了。而先生对我讲的有关《尚书》的解释很是赞赏勉励,认为可以读(我)父亲的书,(我)就又有了知己的感觉。我虽然不擅长写文章,还是想略举大要地陈述一下,来告诉后代的君子。‎ 五年高考 模块一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一、(2016江苏,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 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译文: ‎ ‎ ‎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译文: ‎ ‎ ‎ ‎4.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 ‎ ‎ ‎ 一、‎ ‎1.答案 B ‎ ‎2.答案 D ‎ ‎3.答案 (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4.答案 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参考译文]‎ 祖父名叫汝霖,号雨若。幼年爱好古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不肯学习书法,字体粗拙难看,到官府应试,总是考不中。于是交纳钱粮进入太学,滞留困厄二十年。他父亲文恭公去世后,家中灾难渐渐到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走梯子,通过轴轳传递食物,三年不曾下楼。江西邓文洁公到越地来,凭吊文恭公,文恭公墓地上的树木已经有两手合围粗细,(文洁公)拉着树枝泫然泪下,悲伤呜咽着离开。祖父送他送到邮亭,文洁公面对祖父愁闷不乐,大概因为文洁公听信忌恨祖父的人的话,说祖父违逆祖训开酒店,不从事文墨之事很久了,所以见到祖父就叹惜。这天将要分别,(文洁公)看着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泣着说:“侄子的命不好,只是努力但没有收获罢了,‎ 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文洁公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考你。”于是随手拿出“六十而耳顺”的题目,祖父提笔成文,不加删改。文洁公惊喜,击节而叹说:“你的文章应该在世间闻名,何止是登科留名啊?阳和子大概可以瞑目了!”‎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到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停息,患了眼疾,卧床静休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的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参加考试时,没有到正午,就完成试卷,试卷落到一个老教谕手中。老教谕拿着试卷,呈给大主考九我李公,被责备不好,命令再呈上,呈上后又认为不好,再呈上,一直到四五次,房间里试卷快没有了,教谕愤恨地哭泣。李公搜拣他的试卷少了七卷,责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文笔很不通,留下作为笑料吧。”李公说:“快把你那笑料取来!”李公一看到(那七卷),拍手称赞,整理收藏好试卷以待校勘。《易经》科考试,便准备把祖父拟定为第一,龚三益第二,其余的全都归入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取进士,授予清江令的官职,调到广昌任职,同僚中官吏大多有名而谦恭待人。黄贞父先生喜欢开玩笑,轻视祖父为富家子弟。上级正下发疑难案件,命令五县一同审理。黄贞父对同僚说:“按惯例这案子应该交付给我,我不接,你们也不要接,我将要拿这个来使张广昌困窘。”祖父知道他的意思,也不坚决推辞,便下笔写几千字,引经据典,断案像老到的官吏。黄贞父吸着气张着嘴说:“奇才!奇才!”于是和祖父结为朋友,成为莫逆之交。祖父任职满六年,考核卓异,名列第一。‎ 二、(2015江苏,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泊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译文: ‎ ‎ ‎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译文: ‎ ‎ ‎ ‎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 ‎ 二、‎ ‎1.答案 C ‎ ‎2.答案 D ‎ ‎3.答案 (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4.答案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为人纯朴善良、诚实不欺,表里如一,把名利看得很淡,没有嗜好,但意志坚定,崇尚礼学,刻苦治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文忠公已经显贵,先生时年十五岁,师从胡瑗,小心翼翼,非常谨慎,又能全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古乐钟律的学说。‎ 长大以后,学问更加深厚,不研究科举考试的文辞,唯独喜欢探究古代的论议文章,从书籍出现以来到现在,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至于天文地理,无所不学。他做学问不寻求为应付目前去抄袭,一定剖析根本明确事情的始终,按照种类分列书籍,考查它一下子就能找到,找到了就一定有用。唉,他的志向很大呀!然而他与别人不同流合污,议论事情正确就是正确,错误就是错误,遇到权贵绝不稍稍屈居其下。邀请他一定要申明来意,重用他他也不愿意轻易倾其所能,因而人们也很少了解先生。先生死的时候,现在的眉山人苏子瞻痛哭流涕,认为先生深得文忠公的学说,是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类的人。‎ 先生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去世了,下诏确定让皇曾孙服孝。礼官陈公襄迟疑未决,正赶上先生到了,就请先生来询问他礼制的问题,先生从容应答,陈公襄立即上奏使用。这时候,刚下诏让司天监讨论古代占卜之书正误异同的问题,折中制成天文历书,很久都没有完成,而陈公襄正担任总监事,马上推荐先生刊正修订。先生为它推究正误,取舍主次,书修成之后,下诏收藏在太史局。‎ 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著作的图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没有写成的还有几十篇。‎ 夫人姓吴,是去世的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有一个儿子,名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日,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的墓地埋葬了先生,欧阳宪来请我写墓志铭。‎ 三、(2014江苏,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 ‎ ‎ ‎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译文: ‎ ‎ ‎ ‎4.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答: ‎ ‎ ‎ 三、‎ ‎1.答案 B ‎ ‎2.答案 B ‎ ‎3.答案 (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4.答案 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收到了你的书信,谈论为师之道,还责怪我写下《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想改变我不做老师的想法,而委屈你自己来做我的弟子。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它们的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所回避的是(做老师的)名称,所担忧的是做老师的实力,实力一天也不能忘记。我暂且作歌(《师友箴》)来作为(对自己的)告诫,做事情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谨慎不敢闲散,还不敢自认为有可以做他人老师的东西。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水平不足以做老师,外在的嘲笑谩骂也不能够承受,即使大家都真诚地来逼迫我,我拿你怎么办呢?内在实力的重要性,在那两篇文章中都有说到,希望你能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见解不会超出这些。‎ 你所说的孔子的说法,难道很容易吗?孔子是可以学习但不能跟着做的。学习到了最高境界,这就是(又一个)孔子了;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却要做孔子的事情(为师之事),就如同宋襄公喜欢称霸而使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孔子(为师)岂是那么容易说的?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罢了。当今之世本来就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来以此作为老师,本来就是我们这些人所做的。我的才能和勇敢比不上韩愈,所以不愿意做他人的老师。人的见解有同有异,你不要用韩愈来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人,‎ 也不正确。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些(拜师的)礼节。如果是拿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方面的问题,有来询问我的,我哪里曾经怒目闭口过呢?‎ 你的文章很是流畅旷远,气势恢宏,就如开辟一条大路将要(驾车)快速奔驰。加固马车,喂肥骏马,加长马鞭,调整好六根缰绳,行走在大道中间,直达大都市。除了这些,你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很快到来,能整天与你交谈,不敢倦怠,不敢吝啬,不敢放纵。假如能除去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各自有余的来交换各自不足的,也可以互相来做老师。如能这样,没有世俗的名头之累而又能对自己有益,自古至今没有喜好道理而回避这些的。柳宗元回复。‎ 四、(2013江苏,5—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译文: ‎ ‎ ‎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 ‎ ‎ ‎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译文: ‎ ‎ ‎ 四、‎ ‎1.答案 C ‎ ‎2.答案 D ‎ ‎3.答案 A ‎ ‎4.答案 (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原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因为父亲李义应召随军。当初没做官,十七八岁的时候,在邺下一带就操行高洁,懂得分辨人物(优劣),海内之士都敛容肃敬,没有谁不留意关注(他的)。后来随军到了许昌,名声一天天大起来。他父亲不愿意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在家,并责令他断绝与朋友的交往。当初,魏明帝还在东宫做太子,李丰正在学习文学(古代贵族教育中的一门学科)。等到魏明帝登上皇位,得到一个从吴国投降过来的人,(魏明帝)向他询问:“在江东听说的中原名士是谁?”那个投降过来的人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这时李丰正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魏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传遍了吴越了吗?”后来李丰职位变动,做过骑都尉、给事中。魏明帝驾崩以后,他做了永宁太仆,因为名过其实,所以才能发挥使用得很少。‎ 正始年间,调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台省任职,常常多次借口生病(告假),按当时的台省制度,生病超过一百天就应当解除俸禄。李丰生病不满几十天,就暂时出来赴职,不久又回家养病,像这样有好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但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做官做了好多年,同时做郡守,李丰曾经在众人面前公开警告两个弟弟。等到司马宣王长久病休时,李伟做到了二千石的高位,荒淫嗜酒,把新平、扶风两个郡都搞乱了,可是李丰不约束管教,众人认为他是倚仗皇帝的恩宠。‎ 曹爽独掌朝政,李丰就在曹爽和司马懿两人之间摇摆,不知依附谁,没有投靠谁,所以在当时有人讽刺他写道:“曹爽的权势热得像沸汤,太傅父子冷得像浆水,李丰兄弟像游光一样(摇摆不定)。”他们心中认为李丰虽然表面上显得很清闲平静,可内心却在谋划事情,就好像在游光中不好捉摸。等到司马宣王诛杀了曹爽,把车驾驻在皇城,让李丰知晓,李丰非常害怕,立刻闭气,脚一软,瘫在地上不能起来。‎ 到嘉平四年宣王寿终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着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赫的任用,而自己因跟皇家联姻,想依附皇上,就顺从没有推辞,于是(大将军)上奏由他担任中书令。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等到皇帝每次单独召见,跟他谈话,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景王知道李丰和皇帝会谈论自己,请来李丰,‎ 李丰没有据实相告,就被杀死了。这件事做得非常秘密。‎ 李丰前后在两个朝代做官,不把家里的生计放在心上,仰仗着俸禄罢了。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常常约束命令他不得侵占取用(财物),有时得到赏赐的钱帛,就把它们送给了亲族;得到内宫赏赐的宫人,大多送给了自家子弟们,并且李丰全都把她们送给各位外甥。等他死后,衙门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积蓄。‎ 模块二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一、(2017浙江,14—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0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 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 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 译文: ‎ ‎ ‎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4分)‎ 译文: ‎ ‎ ‎ 一、‎ ‎1.答案 B ‎ ‎2.答案 B ‎ ‎3.答案 C ‎ ‎4.答案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5.答案 (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参考译文]‎ 我与您年龄相同但追求不一样,您性情优秀、通达、坚定、守信,心性守正而态度和蔼,再加上温文尔雅、谦虚谨慎,所以处世坦荡没有被人指责或后悔之处。我在京城里,家里的事外人的事,都让我整天应付不暇,不能每天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以自明志向,自然也就不敢因同辈的人存在的差异期望您也是这样。‎ 去年我告假休息,从长江、汉水回到京城,才知道您出任官职的理由,为了正义而勇敢赴任,以前我对您的希望之意果然没错。内心为您高兴,为您庆贺。您果然不辜负上天对您的期许和我对您的期望,这两点都是值得我高兴庆贺的。幸运啊,幸运啊。我是不值得说的,虽然还有能力学习,但终究还是没有什么长进,像您这样才华卓著,又处在这个时代,真是值得珍惜呀!以前所说的优秀、通达、坚定、守信,心性守正而态度和蔼,再加上温文尔雅、谦虚谨慎,这是才华值得珍惜呀;年纪四十岁就做刺史,能够主政一郡,衣食无忧,没有做吏的苦楚,这是时代值得珍惜呀!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呀!‎ 我常想百年以来,未必就是不幸,为什么?‎ 因为有许多书流传下来并且从事研究的人多。现在有些喜欢发议论的人说:“假使圣人的微妙意旨没有流传下来,一定是郑玄这类人犯强做注解的错误。”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如果让郑玄等人的解释不值得作为典范,必须要让圣人重生,如周公、孔夫子亲自教授(其中)精妙的要义,这样之后才可做学问。那么圣人如果不重生,我们终生无法做学问;如果圣人重生,(我们)也会随之变得狡猾(奸诈)啊!这只不过是那些不学无术之人,喜欢口出狂言,欺骗扰乱常人。自汉代以来,那些掌权者的成败兴衰、事业踪迹,不胜枚举,(但)青红皂白,都有真实根据,都可以形象描述,考察其因果,判定其得失利弊,能够留下来十分之四五,足够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才是随时见到听到随时记下感悟啊,能够这样不丢弃学习时机,新颖独到的思想意念就来了。楚王询问他怎么知道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的事情,他回答说:“我早年听童谣知道的。”这便是把儿童孩子也作为老师啊。检验上古的人和事,发现对见到听到的事情反复斟酌的人,才能成为圣人。诸葛孔明说:“各位先生读书,是想成为博学之士呀。”这才大概是那些停留在自己所见到的现象、知识上,不懂得根据形势变化,被人称为腐儒的情况,这也是为学之人的一个弊病。‎ 我从元和年以来,一直到现在,听到看到有名的先生才子们讨论的事情,典章制度啊,征伐叛乱的事情啊,考据当时的现实,检验于前朝的历史,能够抓住时机而有新的想法,也算是独树一帜的见解了。但是也有随时看到随时就忘记了,随时听到随时就丢弃了,轻视眼睛所见而重视耳朵所听的毛病,这也是做学问的人的一种弊病。像您这样,上天给予您严谨的品性,远远超过我。我知道自己顽劣呆笨,又不能下苦功夫学习,假如能下功夫学习,又不能把所学用于实践。但我内心还总是想养成您那样美好的品性,有朝一日能够拜在您门下接受教导,到时担任一个官职,管理一个地方,能够做到没有过失,仅此而已。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而能够留名于后世的。您努力去做吧。‎ 二、(2017山东,9—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饣亶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 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 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译文: ‎ ‎ ‎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分)‎ 译文: ‎ ‎ ‎ 二、‎ ‎1.答案 A ‎ ‎2.答案 B ‎ ‎3.答案 B ‎ ‎4.答案 C ‎ ‎5.答案 (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是正员外郎,兼任散骑常侍。谢贞小时候聪敏,有淳厚的性情。祖母阮氏先前苦于中风眩晕,每次发病便一两天不能吃东西。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他也不吃,亲戚族人无不为此惊奇。母亲王氏,教授谢贞《论语》《孝经》,他读完便能背诵。八岁时,曾作五言诗《春日闲居》,从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特别才能,对亲戚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追步谢惠连了。”十三岁时,大致通晓《五经》要旨,尤其擅长《左氏传》,擅长草书、隶书、虫篆书。十四岁时,为父亲守丧,在地上号啕大哭,以头叩地,几次气息断绝又恢复过来。当初,父亲谢蔺为母亲阮氏守丧,不吃东西,哭泣出血而死,家人宾客怕谢贞也会如此,叔父谢洽、族兄谢暠于是同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谢贞说法。禅师对谢贞说:“你这个孝子已经没有兄弟,非常需要自己爱惜自己,如果忧伤过度而危及生命,谁来赡养你母亲呢?”此后谢贞才稍微吃了一些稠粥。‎ 太清之乱,亲属离散逃亡,谢贞在江陵陷没,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受禅,谢暠回返乡里,供养谢贞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还朝。等到始兴王叔陵任扬州刺史,推荐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为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官府中许多人都被牵连逮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 后主于是下诏令让谢贞入宫执掌中宫管记,改任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谢贞撰写让表。后主览表后感到惊奇,曾在宴席间问周确:“你的让表是你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让表是谢贞所作。”后主便命舍人施文庆:“谢贞在王处,没有俸禄,可以赐给他一百石米。”‎ 至德三年,谢贞因为为母亲守丧离职。不久,诏令还府。谢贞多次启奏坚决辞去任命。诏令说:“虽知你哀痛在心,但官府等着用人,可便勉力快速还府。”谢贞哀痛彻骨,身体瘦弱,最终还是不能到官府。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都来问候谢贞,见他身体似骨而立,徐祚等人悲伤着叹息。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谢贞说:“小儿年刚六岁,情寄不能忘,敢请为托。”谢贞当夜死去。后主问姚察道:“谢贞有什么亲属?”姚察便禀告说:“谢贞有一个六岁的儿子。”于是诏令长期给予衣服、粮食。‎ 三、(2017课标全国Ⅱ,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 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译文: ‎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译文: ‎ 三、‎ ‎1.答案 A ‎ ‎2.答案 B ‎ ‎3.答案 C ‎ ‎4.答案 (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县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又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只有)十五岁,常想着为哥哥报仇。于是准备兵器,结交门客,后来终于去复仇。但是仇人都患病了,没有能够和他相抗的人。赵憙认为趁其生病来报仇杀人,不符合仁者心意,就释放他们离开了。回头对仇家说:“你们将来如果健康了,要远远地避开(我)啊。”更始帝即位,舞阴(地名)的大户人家李氏坐拥城池而不投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仍不肯降,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天下,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征召赵憙。赵憙不到二十岁,引见之后,更始帝随即任命赵憙为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务,让他到舞阴,李氏终于投降了。光武帝攻破寻、邑两地后,赵憙遭受创伤,有战功,回来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关系很好,多次写信严厉责备邓奉,而那些谗毁的人趁机说赵憙和邓奉联合谋反,皇帝对此有疑心。等到邓奉兵败,皇帝得到了赵憙给邓奉写的书信,就大吃一惊地说:“赵憙真是忠厚的长者啊。”后来任命赵憙为怀县县令。大姓人家李子春先前做过琅邪相,强横狡猾,不守法度,兼并土地,当地人很是忌惮他。赵憙任职伊始,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的事没有被查出来,就不断地追问他犯禁的事情,并把李子春收捕拷问,他的两个孙子都自杀了。京城里有数十人为他求情,最终赵憙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生重病快死了,皇帝亲自来到赵王身边,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赵王说:“我和李子春一向关系很好,现在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了他,希望能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 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一起追捕他们,杀了他们的首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好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做了坏事只要控制住他们就行了,可以(把余党)都迁移到京城附近的郡里。”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他们都转移安置到颍川、陈留。自此,赵憙提拔推荐有义行的人,除掉奸邪恶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平原境内)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赵憙。建武二十七年,授予赵憙太尉之职,赐爵为关内侯。当时南单于俯首称臣,乌桓、鲜卑都来入朝修好,皇帝命令赵憙主持边塞事务,考虑做长久规划。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帝亲临探视。等到赵憙病逝之后,皇帝亲自前往吊唁。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 四、(2017课标全国Ⅲ,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译文: ‎ ‎ ‎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译文: ‎ ‎ ‎ 四、‎ ‎1.答案 D ‎ ‎2.答案 C ‎ ‎3.答案 A ‎ ‎4.答案 (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授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待选的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被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军队逼近代州边境,派遣使者索要代州的土地,岁聘使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驳斥他们的理由,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演示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接待宾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渠没有定下来,只是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并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监狱都空了。父老乡亲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再看到监狱空了。”郓州习俗,士子喜欢聚集在一起公开批评官方政令,许将虽然没有禁止,这一习气自动消失了。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等到西方用兵,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坟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大名府知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五、(2015天津,9—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 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3分)(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分)‎ 译文: ‎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分)‎ 译文: ‎ ‎(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2分)‎ 译文: ‎ 五、‎ ‎1.答案 A ‎ ‎2.答案 B ‎ ‎3.答案 B ‎ ‎4.答案 A ‎ ‎5.答案 (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起了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裂衣衫(并用它来)包裹脚,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盘算好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吗?(如果)使那些劳苦民众有所伤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您还要进攻吗?”楚王说:“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是既名誉受损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是天下有名的能工巧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如果用它来攻宋国,为什么不能攻取下来呢?”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城池。”于是公输般摆开攻城的器械,墨子也摆出守城的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墨子九次打退了他,(公输般)始终不能攻进城去。在这种情况下,楚王才停止发兵,不再攻打宋国。‎ ‎《淮南子·修务训》‎ 儒者的书上称赞道:“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雕刻木头成为老鹰,飞了三天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落下来,就夸大了。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因为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而不落下来呢?就算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确实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会一直翱翔,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就丢失了他的母亲。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机关是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等也该三天内停在路上,不会一去不回而(使他)丢失了自己的母亲。这两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 ‎《论衡·儒增》‎ 鲁般,肃州敦煌人,生卒年代不详,心灵手巧可与天工媲美。(他)在凉州建造佛塔,制作了一个木鸢,每敲击木鸢上的机关三次,就乘坐着(飞翔的)木鸢回家。不久,他的妻子有了身孕,鲁般的父母诘问他的妻子,他的妻子详细地解释了(怀孕)这件事的缘故。鲁般的父亲后来偷偷观察,看到了(会飞的)木鸢,敲击了十多次机关,就乘坐木鸢来到了吴中。吴人把他当作妖怪,就杀害了他。鲁般又制造了木鸢,乘坐它(来到吴中),找到了父亲的尸体。鲁般怨恨吴人杀害了他的父亲,在肃州城南制作了一个木人,(木人)举着手指着东南方向,(东南方的)吴中就大旱了三年。(有人)占卜说:“这是鲁般做的。”(吴人)赠送千余件礼物向鲁般赔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建国初年,当地人还向那个木人祭祀祈祷。‎ ‎《酉阳杂俎·贬误》‎ 六、(2014四川,8—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 ‎“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六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馀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馀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C.老而弥笃 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时人为之语曰 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4分)‎ 译文: ‎ ‎ ‎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4分)‎ 译文: ‎ ‎ ‎ ‎4.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答: ‎ ‎ ‎ 六、‎ ‎1.答案 B ‎ ‎2.答案 B ‎ ‎3.答案 (1)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2)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4.答案 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参考译文]‎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年幼的时候就很机警,通晓事理。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十六岁时,写了《芍药赋》,文章很优美。到年长时,内心清虚宁静好学,与堂兄王泰齐名。陈郡有个人叫谢览,谢览的弟弟名叫谢举,他们都有很高的声誉。当时的人评价他们说:“谢家有谢览、谢举,王家有王养、王炬。”王炬就是王泰,王养就是王筠。这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开始时担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授予他尚书殿中郎一职。王家自从南渡以来,没有人担任过郎署这样的官,有人劝他不要马上去就职,王筠却说:“陆机是东南的才俊,王坦之在江东独步于文坛,我能和前人并驾齐步,哪里还有什么遗憾呢?”于是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是当时文坛的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写文章的时候押韵很好,每当公宴时创作诗文,文辞一定很华美。沈约曾经随口对高祖说:“以后的名家,没有人能和王筠相比了。”‎ 昭明太子宠爱文人学士,常和王筠以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在玄圃中娱游宴饮。太子独自一人拽着王筠的衣袖,按着刘孝绰的肩说:“这就是所说的左手拉着浮丘的衣袖,右手拍着洪崖的肩膀。”他被器重到如此地步。‎ 普通元年,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王筠特别孝敬,哀伤过度,服丧期满后,病了很久,中大通二年,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死,王筠奉命写哀策文章,又得到大家的赞赏。‎ 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与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序中写道:“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到老更加执着,即使是偶尔看到的文章或景物,都立即记下来,以后再看,更加高兴,养成习惯,不会觉得写得倦怠。自十三四岁,齐建武二年到梁朝大同六年,一共四十六年。年幼时读《五经》,每部经书都读了七八十遍。喜爱《左氏春秋》,吟诵并经常把它作为谈话的资料,只抄需要记诵的部分,总共读三遍抄五遍。其他各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等都抄了两遍。子史诸集都抄了一遍。未曾请他人代抄,都是自己亲自抄写,大小共一百多卷。不是用来传给喜欢的人,只是为了防备遗忘而已。”又给他的儿子们书写论说其家世:“历史上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都是历代有文才的,所以范蔚宗说崔氏‘世代擅长雕龙’。但是不过父子两三代人而已;并不是七代人中,名德都兴盛耀眼,爵位世代相继,人人有文集,像我们家族这样的。少傅沈约对人说:‘我年轻时喜欢读百家诸子之书,担任四代史官,从开天辟地以来,没有哪一个家族官位连续传承,文才代代不断,像王氏这样兴盛的。’你们看看前辈,要发奋努力。”‎ 教师用书专用(七—十二)‎ 七、(2017课标全国Ⅰ,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译文: ‎ ‎ ‎ ‎ ‎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 ‎ ‎ ‎ ‎ ‎ 七、‎ ‎1.答案 D ‎ ‎2.答案 B ‎ ‎3.答案 B ‎ ‎4.答案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内心廉明正直并且早慧,将成为才能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足够了。”谢弘微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一起因赏析文义而聚会。(他们)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言辞漂亮,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的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的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有所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望东乡君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著称,服丧期满后又过了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守丧而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亲,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长短,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 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的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用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的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贫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谢弘微)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一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丧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八、(2017北京,9—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23分)‎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注]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 书契: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译文: ‎ ‎ ‎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译文: ‎ ‎ ‎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 答: ‎ ‎ ‎ 八、‎ ‎1.答案 D ‎ ‎2.答案 C ‎ ‎3.答案 B ‎ ‎4.答案 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5.答案 D ‎ ‎6.答案 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参考译文]‎ 秦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地、齐地、楚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不能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诸侯王)适宜。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互相征战,最终到了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都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这一做法不适宜。”秦始皇说:“正因为有诸侯王,天下才都苦于战乱纷争不止。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敌对的)军队,想要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主张很正确。”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郡设置守、尉、监的官职。‎ 苏子(即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会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夏、商、周)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势。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拥有方圆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肯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只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裘,夏天穿葛衣,是按时令所应当做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势的情况,却被大多数学者和士大夫非议。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没有什么不同。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的制度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不只是汉高帝所为,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制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言论一出,其他人的言论就废弃了,纵然圣人复出,只怕也改变不了什么了。因此我采纳他的说法,并且再添加一些议论:只要是有血气的人,就一定有争夺,争夺一定是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分封诸侯大。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自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出现在)诸侯王的子孙中,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官宦人家,从未有过这种事。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启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言论,应当成为万世的法则。‎ 九、(2017天津,8—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23分)‎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 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岁凶,横道伤杀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3分)(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                  ‎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世,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分)‎ 译文: ‎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分)‎ 译文: ‎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分)‎ 译文: ‎ 九、‎ ‎1.答案 A ‎ ‎2.答案 C ‎ ‎3.答案 A ‎ ‎4.答案 C ‎ ‎5.答案 B ‎ ‎6.答案 (1)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3)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参考译文]‎ 王充,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分封在会稽郡阳亭。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路人,因此仇人众多。正好赶上社会动乱,‎ 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着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它们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十、(2016山东,9—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 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集市。讥:稽查,盘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 译文: ‎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译文: ‎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译文: ‎ 十、‎ ‎1.答案 B ‎ ‎2.答案 D ‎ ‎3.答案 A ‎ ‎4.答案 B ‎ ‎5.答案 (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参考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我想穿上上古圣王那样的服饰,居住在上古圣王那样的房屋中,这样,诸侯大概会来朝拜我吧?”‎ 晏子回答说:“效法上古圣王的节俭就可以了;效法他们的服饰,居住他们那样的房子,没有益处。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穿不同的服饰却都能统一天下,不是靠服饰使诸侯归附的。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施行善政,天下人感念他们的德而归附他们的义,就好像是君主衣着节俭而百姓高兴似的。帽子足够用来表示庄重就可以了,不必追求它的装饰性;衣服足够用来蔽体御寒就可以了,不必追求它的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色彩斑斓,头戴的帽子不镂刻花纹。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成的巢穴和洞窟中而不怨、给予他宫室而不住的人,天下人不朝拜他的居室而归附他的仁德。到了三代圣王时,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衣服的厚薄轻重适合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所以修建宫殿的原则是,底下的潮湿,不能浸上;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制建筑物不饰纹彩,木制建筑物不镂刻花纹,向百姓示范要知道节俭。等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大大超过能表示敬意的原则,宫室的华美已大大超过能躲避潮湿的标准了。使用的人力很多,钱财浪费十分严重,这是与百姓为敌啊!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现在君王尽力追求楼台亭榭的高、池塘的深而没有止境,追求刻镂的精巧、装饰的华丽而不满足,那也是与百姓为敌啊!如果像我忧虑的这样,恐怕国家就危险了,而您也得不到安宁啊。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晏子辞谢说:“您喜欢修建宫室,百姓的精力疲敝了;又喜欢游乐,爱好珍宝,用来打扮宫内的女子,百姓的财力枯竭了;又喜欢兴兵攻伐,百姓的死亡临近了。使其精力疲敝、财力枯竭、死亡临近,下面的百姓很痛恨君王!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接受的原因了。”‎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作为臣子的,要先想到国君然后才考虑自己,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崇国君后才安顿自己,怎么能说唯独我不想富有和尊贵呢?”‎ 景公说:“那我拿什么给先生当食禄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税收,对集市只盘查而不收税;‎ 对耕地的百姓只征收十成收获中的一成;放宽刑罚,如当判死刑的改判徒刑,如当判徒刑的改判罚款,如该罚款的就赦免。如果您同意这三句话,就是对我的赏赐,就是君王的收益了。”‎ 景公说:“(对于)这三句话,我没有什么意见,就依从先生的话去办吧。”‎ 景公按这三句话行事后,派人去询问大国,大国的国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去询问小国,小国的国君说:“齐国不会侵凌我们了。”‎ 十一、(2016北京,9—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24分) ‎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①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②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③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④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 ①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②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译文: ‎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译文: ‎ ‎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 ‎③衡山之君      ‎ ‎6.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答: ‎ ‎ ‎ ‎ ‎ 十一、‎ ‎1.答案 C ‎ ‎2.答案 B ‎ ‎3.答案 D ‎ ‎4.答案 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 ‎②(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5.答案 (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择善而从 从谏如流)‎ 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 知己知彼 神机妙算)‎ 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愚不可及 目光短浅)‎ ‎6.答案 (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 ‎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 ‎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楚,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熟习战斗的方法。出兵攻伐它,恐怕实力不能胜过它,被楚国打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 桓公就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通告百姓,贮藏国内十分之六的粮食。再派左司马伯公率民夫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两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楚王得知后,告诉他的丞相说:“钱币是谁都重视的,国家靠它维持,明君靠它赏赐功臣。禽兽,不过是一群害人之物,是明君所抛弃驱逐的。现在齐国用他们的重宝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那么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要拿齐国来偏爱楚国了。请您通告百姓,赶快猎取活鹿,来换取齐国的全部财宝。”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增加十倍,就给您黄金千斤。如果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 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的男女都住在野外猎取活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这回可以制服楚国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的存钱是原来的五倍,楚王将以自鸣得意的心情经营农业。”桓公说:“不错。”于是派人封闭关卡,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以自鸣得意的心情开始经营农业。但粮食不是三个月内就能生产出来的,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便派人运粮到与楚国交界的芊地南部出卖,楚人投降齐国的有十分之四。经过三年时间,楚国就降服了。‎ 桓公问管仲说:“我要找一个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应怎样进行?”管仲回答说:“您可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若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可以。”便派人到衡山寻求购买兵器,不可同他们讨价还价。齐国施行购买衡山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收购兵器。燕、代两国施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果然也派人到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他的丞相说:“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价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后,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十七个月,施行购买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关卡,不与衡山国互通使节。燕、代、秦三国也从衡山召回了自己的使者。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十二、(2013四川,8—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 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译文: ‎ ‎ ‎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译文: ‎ ‎ ‎ ‎4.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答: ‎ ‎ ‎ ‎ ‎ 十二、‎ ‎1.答案 D ‎ ‎2.答案 C ‎ ‎3.答案 (1)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或端庄肃穆);至于和人交往(或待人接物),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或情趣洋溢神态和悦)。‎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或都加以考证诠释),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是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4.答案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源兰溪人。幼年时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讲一些文章,他就能背诵出来。长大以后,更加勤勉自励。成年后,崇尚周敦颐、二程的学说,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是亲身得到过朱熹传授的人。从此以后,履祥对学问的钻研愈加精深,造诣也愈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无法挽回,履祥于是决定放弃通过科举做官的愿望。但自负有治理国家拯救万民的才略,也不忍心立刻舍弃救世之心。正逢襄樊的宋军日益告急,宋朝官兵坐视危亡但不敢救援,履祥因此奏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蓟,那么围困襄樊的蒙古军队,就将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所经过的全部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小岛,路线的难易远近,明明白白地可据之以实行。宋朝最终未能采用他的计策。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进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过的海道,与履祥当年的上书对照,没有丝毫差异,这之后人们信服了履祥学问的精确。‎ 宋德祐初年,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灭亡,各地盗贼蜂起,履祥隐居在金华境内的山中。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不倦,且尤其看重情谊。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罪,母子二人分别发配给他人当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十年,履祥竭尽家产设法营救,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让母子团聚;后来那个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谈此事,见面仅仅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通鉴外纪》,来记载《资治通鉴》以前的史事,但刘恕的书不以经典为本,却相信其他各家的学说,‎ 是非标准与孔圣人相悖,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就以《尚书》为主,此后的历史用《诗》《礼》《春秋》续补,兼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实,上起唐尧以后,下接《资治通鉴》之前,编成一书,称为《通鉴前编》。凡是引用的书籍,都加以考证诠释,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很多是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履祥见到王柏,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确立学习的志向,并且援引前辈儒家的话:涵养持敬来保持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存养自己的本性,志立于应事接物,敬行于涵养内心,这就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区别了天理与人欲,你应当自今日就开始实行。”会之,大概是王柏的字。当时的评论者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厚质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去世。元统初年,履祥的同乡吴师道任国子博士,写信给金华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履祥。至正年间,赐履祥谥号文安。‎ 三年模拟 A组 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 ‎(每题训练时间为30分钟)‎ 一、(2018宿迁、淮安期中,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诚意伯刘公行状 黄伯生 公讳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人。年十四,入郡庠,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举进士,安公曼硕见公,谓人曰:“此魏徵之流,而英特过之,乃济时器也。”‎ 江西行省大臣雅知公才略,辟为掾。后与幕官议事不合,遂投劾去。居青田山中,著《郁离子》。未几,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聘公,遂由间道诣金陵。会陈友谅入寇,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公独张目不言。上召公入,公奋曰:“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上曰:“计将安出?”公曰:“如臣之计,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然则取威制敌,王业成也。”上用公策,斩获若干万。‎ 洪武元年正月,上幸凤阳,使公居守。公志在澄清天下,乃言于上曰:“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也。”乃命宪司纠察诸道,弹劾无所避。公案劾中书省都事李彬侮法等事,罪当死。丞相李善长素爱彬,乃请缓其事。公不听,遣官赍奏诣行在。上从公议,处彬死刑。公承旨,即斩之,由是与李公大忤。比上回京,李公诉之,遂辞归。‎ 上召公赴京师,叙公勋伐。赉赐甚厚,累欲进公爵,公曰:“陛下乃天授,臣何敢贪天之功?‎ 圣恩深厚,荣显先人足矣。”遂固辞。上知其至诚,不强也。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洪武八年正月,旧疾愈增,遣使驰驿送公还乡里。居家一月而薨。‎ 公生平刚毅,慷慨有大节。每论天下安危,则义形于色。然与人游,坦然无间阻。至于义所不直,无少假借,虽亲之者以此。公初与同郡叶公景渊、金华宋公景濂同出处,有通家之好。至于居官任政,则各行其志,俱以功名显于世,而公与宋公又以文章为当代首称云。‎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西行省大臣雅知公才略   雅:一向 B.遂由间道诣金陵 间道:小路 C.遣官赍奏诣行在 赍:抄写 D.由是与李公大忤 忤:不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庠:古代的学校,也特指乡学。‎ B.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驿: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D.大节:一个人通常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然则取威制敌,王业成也。(4分)‎ 译文: ‎ ‎ ‎ ‎(2)至于义所不直,无少假借,虽亲之者以此。(4分)‎ 译文: ‎ ‎ ‎ ‎4.根据文章第三、四段,概括刘基在“居官任政”方面的特点。(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 ‎ ‎ ‎ 一、‎ ‎1.答案 C ‎ ‎2.答案 D ‎ ‎3.答案 (1)不如倾尽府库的财物、敞开最诚挚的胸怀,来稳固军心,既然这样,那么就能获得威势制服敌人,帝王大业也就可以成功了。‎ ‎(2)对于不符合道义的行为,没有一点宽容(一点也不宽容),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如此相待。‎ ‎4.答案 善于总结历史,治国有方略;办案铁面无私(秉公办案,不留颜面);不贪功名;忠诚为国。‎ ‎[参考译文]‎ 诚意伯名基,字伯温,是处州青田县人。十四岁时,进入府学,学习应科举考试,写的文章有奇异的才气。举凡天文、兵法各种书籍,一过目就能通晓其中的要点。考中进士,安曼硕先生看到刘基后,对别人说:“此人是魏徵一类的人才,而才智杰出超过魏徵,是济世、救时的人才啊。”‎ 江西行省大臣一向了解刘基的才能谋略,征召刘基为属下官员。后来他跟幕僚商议事情意见不一致,于是就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弃官而去。居住在青田山中,写作《郁离子》。不久,总制官孙炎凭皇上的命令派使者聘用先生,刘基于是从小道前往金陵。适逢陈友谅入侵南京,有的人出主意说举城投降;有的人认为钟山有王者之气,想前往占据钟山。唯独先生瞪大眼睛不说话。皇上召先生进宫,先生激奋地说:“先斩杀主张举城投降和逃往钟山的人,才可以击溃入侵之贼。”皇上说:“又将如何制定出计策呢?”先生说:“依从我的计策的话,不如倾尽府库的财物,敞开最诚挚的胸怀,来巩固军心,既然这样,那么就能获得威势制服敌人,帝王大业也就可以成功了。”皇上采用了先生的计策,斩杀、俘获数万敌人。‎ 洪武元年正月,皇上巡行凤阳,让先生据守京城。先生志在肃清天下的混乱局面,于是向皇上进言:“宋元以来,宽容放纵不加约束已经很长时间了。应该先使法度整齐严肃起来,然后惠民的政策才可以施行。”于是就命令宪司举发督察各个道(古代监察区),检举官吏的罪状时不避高官。有一件待决的案件揭发中书省都事李彬藐视和歪曲法令等罪行,按罪行应该判死刑。丞相李善长一向喜爱李彬,于是要求暂缓这个案件。刘基不答应,派官员携带奏章前往皇帝行宫。皇上接受了先生的主张,判处李彬死刑。先生接到圣旨,就斩了李彬,从此与李善长交恶。等到皇上回到京城,李善长向皇上告刘公的状,刘公于是就辞官还乡了。‎ 皇上召刘公前往京都,评议他的功绩等级。赏赐的东西非常丰厚,想要晋封公的爵位,刘公说:“陛下的天下是上天授予的,我怎么敢贪天之功为己有?圣上恩德深厚,在先人面前足以荣耀了。”于是坚决地推辞了。皇上了解他的至诚之心,没有勉强他。授予他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洪武八年正月,刘公旧病更加严重,皇上派遣人驾乘驿马疾行送刘公回到家乡。在家一月后去世。‎ 刘公一生果敢坚毅,意气激昂,有危难之际时的节操。每议论天下安危,‎ 义愤的情绪就反映在脸上。然而与人交往,却是坦然没有障碍。对于不符合道义的行为,没有一点宽容(一点也不宽容),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如此相待。当初,刘公与同郡的叶景渊先生、金华的宋景濂先生一道出仕和退隐,相处交情深厚,像一家人一样。至于做官和处理政务,就各自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做,他们都以功劳和名望在当世显扬,而刘公与宋公又以文章为当代魁首。‎ 二、(2017苏锡常镇四市三模,6—9)(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奇零草①序 姜宸英 予得此于定海,命谢子大周钞别本以归。凡五七言近体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为之序以藏之。‎ 呜呼!天地晦冥,风霾昼塞,山河失序,而沉星殒气于穷荒绝岛之间,犹能时出其光焰,以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虽其掩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客为予言:“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所遗集十余种,为逻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间者。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将解散部伍,归隐于落迦山所作也。”公自督师,未尝受强藩节制,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始邑邑不乐。而其归隐于海南也,自制一椑②,置寺中,实粮其中,俟粮且尽死。门有两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踯哀鸣。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既被羁会城,远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守卒利其金钱,喜为请乞。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以为不祥。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虽历变患,逾不可磨灭。‎ 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欧阳修不为周韩通立传,君子讥之。元听湖南为宋忠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语言,不足避忌。予欲稍掇拾公遗事,成传略一卷,以备惇史之求,犹惧搜访未遍,将日就放失也。悲夫!‎ ‎[注] ①《奇零草》为明末清初张煌言的诗集,因为写于“或提师北伐,或避虏南征”的战斗岁月的间隙,颇多散佚,“零落凋亡,已非全豹”,故名“奇零草”。②椑:棺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实粮其中           实:填满 B.而间之至也 间:从小路 C.守卒利其金钱 利:贪图 D.元听湖南为宋忠臣李芾建祠 听:听任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体:近体诗,又指格律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用以区别用韵较为自由的古体诗。‎ B.市井:街市,指商肆集中的地方,常用来代指民间,也指商人,一般地位比较低下。‎ C.正气歌: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正气歌》,表现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文中指像《正气歌》一样的作品。‎ D.翰墨:原指“笔墨”,后世亦指文辞或文章、书法或绘画,文中指张公的文章。‎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其掩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4分)‎ 译文: ‎ ‎ ‎ ‎(2)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5分)‎ 译文: ‎ ‎ ‎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作这篇序言的目的。(4分)‎ 答: ‎ ‎ ‎ ‎ ‎ 二、‎ ‎1.答案 B ‎ ‎2.答案 D ‎ ‎3.答案 (1)虽然它一时被埋没压制,可是哪怕等到百代之后,想使它永远晦暗无光,也是不可能的。‎ ‎(2)这些人不知道忠君孝父的本性,植根在人们心中,并且在人们的行为处事中得到体现,在人们的文章里得到阐发。‎ ‎4.答案 ①颂扬张煌言崇高的民族气节(或寄托对张煌言的仰慕敬重之情、赞扬《奇零草》这部诗集的光辉价值);②表达将先烈事迹和遗作传之后世的心愿。‎ ‎[参考译文]‎ 我在定海得到这部诗集,吩咐谢大周另抄录一部回来。总共有五七言近体诗若干首,现在遗失很久了,姑且回忆诗集大概的内容,并为它作一篇序保存起来。‎ 唉!天地昏黑,大风扬尘白日暗淡,山河颠倒,就像一颗失去气力沉落于荒岛绝地的星星,还能不时地放射出它的光亮,认为人们在悲喜之中有幸可以看到,虽然它一时被压制埋没,可是哪怕等到百年(代)之后,想使它永远晦暗无光,也是不可能的。有宾客对我讲:“张苍水在军旅中时,没有一天不读书,他所留下的文集十多种,都被看押他的士兵拿去,有的还有流落在人间的。这部集子是甲辰年以后,张苍水将要解散部队,归隐落迦山的时候所作的。”张苍水自从统领部队以来,不曾受到过势力强大的藩镇管辖,等到他从九江逃回后,逐渐受人掣肘,才郁郁不乐。在潜隐于海岛的时候,他自己做了一口棺材放在寺庙里,在棺材里面放满了粮食,等粮食吃完了就死。门前有两只猿猴把守,有警报,猿猴就跳跃哀鸣。而奸细的到来,是从后门进入。他被羁押回到省城以后,远近的人士,以及民间的屠夫商贩之类,没有人不拿着纸绢来到羁押所,争着求取张苍水的墨迹。看守因能得到求墨者的钱财,乐得替他们向张苍水求字。而张公就随手挥写来应付他们,写的都是如《正气歌》这样的作品,读了很少有人不为之落泪的。只是士大夫家有的很害怕收藏他的书,认为会招来灾祸。这些人不知道忠君孝父的本性,植根在人们心中,并且在人们的行为处事中得到体现,在人们的文章里得到阐发。即使经历变故和患难,这种伦理却更不会被磨灭。‎ 回看前代历史,沈约撰写《宋书》,对是否为袁粲立传有疑虑,齐武帝说:“袁粲本是宋的忠臣,为什么不可以立传呢?”欧阳修不为北周的韩通立传,君子批评他的做法。元代听任湖南民众为南宋忠臣李芾建祠堂,明代长陵的成祖不给藏有方孝孺书的人治罪,这些都是表现帝王盛德的事情。作为臣子的,处于没有忌讳的时代,应该想着引导国君走正当的道路。做臣子的各为其主,所有前朝的文字著作,不该回避忌讳。我打算稍稍收集整理张公的遗闻旧事,写成一部传略,以备忠实公正的史书采用,还在担心我搜求寻访不完全,那张公的材料就将一天天地散失了。悲哀呀!‎ 三、(2017南京、盐城二模,6—9)(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诲侄等书 元 稹 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能不自惧?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①,尔所详也。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然而吾生三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吾常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而况于鞭笞诘责乎?‎ 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②,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资尽废。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抱衅终身,偷活今日。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 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吾此意虽吾兄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西归,生死无告。不幸余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谢先人于地下耳。‎ 呜呼!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其曰人耶?‎ 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吾生长京城,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纵观,汝信之乎?‎ 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汝。汝因便录此书寄之,庶其自发。千万努力,无弃斯须。稹付仑、郑等。‎ ‎(选自《元稹集》,有删节)‎ ‎[注] ①樵苏之地:薄田。②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   登:达到 B.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 窘:穷困 C.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 方:正直 D.吾终鲜姊妹 鲜:缺少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岁:古代男子十五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后来用冠岁指十五岁。‎ B.乌鸟:传说中乌鸦能反哺其亲,后用以比喻人能奉养父母以尽孝心。‎ C.亲戚:古代一般指内外亲属,既指同姓同族的亲属,也指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 D.冠缨:帽子和系冠的带子,古代常用“戴冠缨”来代指获得官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4分)‎ 译文: ‎ ‎ ‎ ‎(2)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4分)‎ 译文: ‎ ‎ ‎ ‎4.元稹对侄辈主要有哪些教诲?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 ‎ 三、‎ ‎1.答案 C ‎ ‎2.答案 A ‎ ‎3.答案 (1)我被贬官外放的生活刚刚开始,难以预期再见到你们的时间,我简略地把所想的,留给你们作为教诲。‎ ‎(2)效命职守从无全身躲避灾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 ‎4.答案 爱惜光阴,遵守家训,读书进取,谨慎交际。‎ ‎[参考译文]‎ 告诉仑侄等人:我被贬官外放的生活刚刚开始,难以预期再见到你们的时间,我简略地把所想到的,留给你们作为教诲。你们的志向还没有树立,却将要满二十岁而成年了,你们能不自己警惧吗?我不能远以其他人作比,你们难道没见我兄长是如何奉行家法的吗?我们家世代贫困节俭,先辈传下遗训,常常怕广置家产会使子孙懒惰,所以家里没有薄田可种,这是你们清楚地知道的。我私下看到我的兄长,二十年以来,凭借最低的俸禄来维持穷困至极的家庭生活,其中一半要靠奔波在外,向人乞求,来供给家用的不足。然而我生来已经三十二岁了,懂得衣食的来源,是开始于我在东都洛阳任东台监察御史时。我常常自己思量,还不能懂得接受兄长严肃的教训,更何况是用鞭笞惩罚,用恶语责问呢?‎ 我还有肺腑之言,将告诉你们:我自幼缺乏聪慧的见识,十岁时才懂得道理,父亲严厉刚毅的训导无由听闻,师友的帮助一概没有。记得刚开始读书时,母亲的一句教诲都令我感叹,从此就立志于学业。那时还在凤翔,常常向齐仓曹家去借书,徒步拿着书卷,到姐夫陆翰那里拜师求教,那是我辛勤忙碌读书的开始。像这样到了十五岁时,我考中了明经科举,于是就捧着先人的旧书,在西窗下研读深思,几乎足不出户,专心苦学。像这样坚持了十年,之后才勉强做了一介小官,略有了一点名气。到现在想起这些,上不能像乌鸦反哺一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下不能减少亲戚的饥寒之苦,抱憾终身,苟且偷生到了今日。所以李密说:“生来希望做人的兄长,得以长期奉养长辈。”我每想到这句话,莫不泪如雨下。‎ 你们又看到我自从做了御史以来,效命职守从无全身避灾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我的这些想法,即使我们兄弟之间也不忍心谈及,大概是因为往年我愧任谏官之职时,忍不住个人的小小意见,胡乱干涉朝廷的听闻,在河南洛阳遭到贬谪,‎ 我泣血洒泪西归,生与死无法向人诉说。不幸的是我残余的性命尚能保全,又重新担任了官职,常常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前,播扬名声于后代,待死后就可以在地下告慰祖先了。‎ 唉!到那时而想不到这一切,已经想到而又来不及了,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现在你们父母健在,兄弟成行,不在这时候刻苦钻研《诗》《书》,以求得荣宗显达,那还算人吗?那还可以叫人吗?‎ 你们与人交往,也应该非常谨慎。我生长在京城,交往的朋友不少,可是我不曾知道歌楼伎馆的所在,不曾在喧哗的闹市里放纵观览,你们相信这些吗?‎ 我少有姐妹,姐夫陆家的各位外甥,我牵挂他们要超过你们。你们趁便抄录这封信寄给他们,希望他们自强奋发。你们千万要努力,不要抛弃片刻时间。元稹写付于仑、郑等。‎ 四、(2017南通二模,6—9)(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鲍竹溪先生传 袁 枚 乾隆乙未,余过真州,同年沈椒园廉使以所撰《同老会序》示余。同老者,六老人同庚,为会以聊昆季之欢也。会主为鲍竹溪先生,余心钦迟之,未由修士相见礼。今岁乙卯矣,余小住邗江,先生之子志道以先生《行状》乞传。余不禁谡然敛袂而起,曰:“有是哉!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①其奚辞?”‎ 先生讳宜瑗,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棠樾村人。世为望族,幼习《四字书》,听人讲解,憬然夙悟。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塾师疑其惮于勤,诇知其故,乃异目视之。亡何,生母不禄,太公与继妣在堂,家贫甚。先生出贾于外,岁终必冲风雪归,具甘旨为堂上欢。晚年,子志道善经纪,家业渐裕,先生益得行其志。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先是,宋元鼎革间,族祖宗岩、寿孙路遇贼劫,父子争死,贼义而两释之。又有名邦灿者,亦以孝称。村故有二坊:曰慈孝,曰孝子。岁久倾夷,先生葺治如初。里中大母堨②,畜水溉田,亦渐淤圮,先生并无升种在焉,而亦为之疏滞、宣流,岁以大稔。常曰:“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赡宗族乎?”‎ 先生卒时年六十五。恭人郑氏未笄来归,值先生未得志时,拔钗市谷,勤针黹以养尊章③,安行仁义。送子读书,必以一师,曰:“吾欲其教之专也。”先生子二,女一,以子志道贵,与恭人同受诰赠如其官。论者谓志道才流经通,为上游所器重,故能恢宏其声光,而不知皆先生之积善贻谋有以基之也。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可谓大行不加之君子矣。‎ ‎(有删节)‎ ‎[注] ①旧史官:作者的谦称。②堨(è):拦水的土堰。③尊章:对公婆的敬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塾师疑其惮于勤    惮:敬畏 B.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 裨:益处 C.岁以大稔 稔:成熟 D.恭人郑氏未笄来归 归:出嫁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年:同岁或同一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常互称“同年”,文中指同榜考中的人。‎ B.行状:文体名,指对死者生平大略总体评论的文章,又称“状”“行略”等。‎ C.望族:有名望的世家豪族,常和郡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D.未笄: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行盘发插笄之礼,称为“及笄”,“未笄”指未到成年。‎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其奚辞?(4分)‎ 译文: ‎ ‎ ‎ ‎(2)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5分)‎ 译文: ‎ ‎ ‎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的品格特点。(3分)‎ 答: ‎ ‎ ‎ 四、‎ ‎1.答案 A ‎ ‎2.答案 B ‎ ‎3.答案 (1)我将尽力秉笔直书来使先生永垂不朽,我怎么会推辞呢?‎ ‎(2)听说鲍志道已经生活富足,可是鲍竹溪先生仍然像当初一样节俭,‎ 还常常用教导的话勉励、告诫他。‎ ‎4.答案 ①注重孝道;②乐善好施(急人所急);③崇尚节俭。‎ ‎[参考译文]‎ 乾隆乙未年间,我经过真州,同榜中举的沈椒园廉使把他写的《同老会序》给我看。同老,说的是六个老人同岁,大家聚会一起来聊聊兄弟欢聚之情。聚会的主持人是鲍竹溪先生,我内心十分钦佩他,只是未能置备士相见的礼物(只是没有机会实行士相见的礼仪)。今年是乙卯年,我在邗江暂住,鲍先生的儿子志道把先生的《行状》给我请求我为先生作传。我不禁肃然,恭敬地整理衣冠起身,说:“有这样的事情!二十年前我想见的人,未能见到;今天因为结交了他的儿子能看到先生的事略,这是不见先生如同见先生一样。我将尽力秉笔直书来使先生永垂不朽,我怎么会推辞呢?”‎ 先生名宜瑗,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县棠樾人。世代为望族,幼年学习《四字书》,听人讲解,很快就能领悟。母亲生病期间服侍左右,日夜闭门不出。私塾先生怀疑他害怕勤奋,了解他的原因后,就对他另眼相看了。不久,生母去世了,太公和继母健在,家里很贫困。先生出门做生意,年终一定冒着风雪回家,为长辈欢愉准备好美味。先生晚年,儿子鲍志道善于经营,家中产业渐渐丰裕,先生也就能够更好地随自己的意志行事。凡是对同乡亲戚有好处的事,(都亲自)前往,做起来就好像是对自己特别有好处的爱好一样。在此之前,宋元改朝换代期间,宗族的祖先宗岩、寿孙在路上遭遇强盗抢劫,父子俩争着去死,盗贼因为他们的正义之气而把两人都释放了。又有一个名字叫作邦灿的,也以孝顺著称。村子里以前有两座牌坊:慈孝坊、孝子坊。年代久远而倾覆了,先生将它们修葺如初。家乡有一堵大水坝,靠它蓄水灌溉农田,也渐渐淤塞倒塌了,先生并没有在这儿种植什么,却也为它疏导阻滞,泄放水流,每年都大丰收。常说:“做好事最快乐,如何才能学习古人设置书院来培养人才,购置义田来赡养宗族呢?”‎ 先生去世时六十五岁。恭人(旧时命妇的封号)郑氏不到十五岁嫁到府上,正值先生不得志的时候,变卖自己的首饰换取口粮,勤劳地做针线活儿,凭此奉养公婆,安静地做仁义之事。送孩子读书,一定选择一位老师,说:“我想要他教得专心。”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鲍志道地位尊贵,与恭人一起接受皇帝追赠的封号,享有同样的官职。评论的人说鲍志道才智横溢,穷经通典,被上层器重,所以能扩大他的声誉,彰显他的光荣,却不知道这都是鲍竹溪的积善和教导打下的基础。听说鲍志道已经生活富足,可是鲍竹溪先生却仍然像当初一样节俭,还常常用教导的话鼓励和鞭策(告诫)他。先生可说是品德高尚不能超过的君子啊。‎ 五、(2017南通一模,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今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 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兄皆延师教之    延:邀请 B.弟子之所藉于师者 藉:借助 C.士习由此而偷 偷:怠惰 D.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谅:原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见到他。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该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能成为他益友的愿望。‎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4分)‎ 译文: ‎ ‎ ‎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5分)‎ 译文: ‎ ‎ ‎ ‎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4分)‎ 答: ‎ ‎ ‎ 五、‎ ‎1.答案 D ‎ ‎2.答案 B ‎ ‎3.答案 (1)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做老师,巫医百工这些人都有做老师的。‎ ‎(2)喜好名声的心理,我年轻时不免也有,到现在才以此为戒,而只看重利益(的想法),我更不敢产生。‎ ‎4.答案 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参考译文]‎ 前些日子,您委屈自己来拜访我,我因为有事情到其他地方去了,未能相见。不久前我见到一个门客,他说您想要以我为老师,我不敢听到这件事。‎ 为师之道废弃很久了。古时候所说的老师,是传授经书的老师,是德行学问为人表率的老师;现在所说的老师,是教童子试的老师,是教乡试与会试的老师,是接受学生投拜的老师。人长到五六岁,才开始识字。渐渐长大,就要学习科举考试的知识,父亲兄长都会请老师来教他。父兄会说:“你要跟他学习。”我跟从他以他为师。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做老师,巫医百工这些人都有做老师的。教童子试的老师如同巫医百工的老师,称呼他们为老师,是可以的。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同考官对于读书人,朝廷未曾同意他们被称为老师,而沿用至今称呼他们为老师三百余年。然而法令又有“京城外的地方官、官职低的官员回避”的惯例,‎ 就很久以来明确用老师的称呼称他们了。汉代学子对举荐自己的主考官,有为他服丧的制度,而门生的名称,唐宋以来就有了。谈论他的辈分,就称他为前辈;谈论他的交情友谊,就称他为知己。因为他多一天的见识,就把先生长者的称号献给他,称呼他为老师,也是可以的。现在最没有说道的(最没意思的),是那些投拜之师了。表面高雅而内心庸俗,名义为公而实际为私。老师对学生所求的是利益,传授学问解除疑惑是没有的,谈到拜师的礼节,早晨知道傍晚就忘了;学生向老师借助的是权势,提出疑问讨论问题是没有的,今日得志而明日就背离老师了。所以朝廷统一任命的官员,都可以面色庄严地当起了老师;而普通老百姓、小商小贩的儿子,都招来做学生。读书人学习从此苟且敷衍,官方风气从此毁坏,从师的风尚从此败坏。孟子说:“人的坏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古时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名声,现在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利益。喜好名声的心理,我年轻时候不免也有,到现在才以此为戒,而只是看重利益,就不是我敢生出的想法了。‎ 您跟我已不是一天的好朋友了,却急于想拜我为老师。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提拔您。您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个有权势的官员,我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烦别人,朋友们都知道。我本来不想自己犯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如果您认为我粗通经史,以备草野鄙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以平等的身份往来相处,就足够了。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叫作三种有益的朋友。不知道迂愚刚直的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希望您裁断审察。‎ B组 2016—2018年模拟·提升题组 ‎(每题训练时间为30分钟)‎ 一、(2018盐城中学第一次段考,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 司马温公行状 苏 轼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 ‎“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选自《苏轼文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除,丁天章公忧     除:授官 B.籍请公按视 按:巡视 C.乞独坐其事,不报 报:回复 D.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 喻:告知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会试及第者,称“进士”。‎ B.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在家守丧三年,官员必须停职守丧,此制度称为“丁忧”。‎ C.巡狩:天子巡行视察诸侯所守的疆土,“巡视”“视察”之意。‎ D.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4分)‎ 译文: ‎ ‎ ‎ ‎(2)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5分)‎ 译文: ‎ ‎ ‎ ‎4.根据第三段,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三条具体理由。(不超过30个字)(3分)‎ 答: ‎ ‎ ‎ 一、‎ ‎1.答案 A ‎ ‎2.答案 A ‎ ‎3.答案 (1)(官府)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买的粮食自然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 ‎(2)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您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您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 ‎4.答案 ①有得守成之道先例(不用变);②国家没到非变不可程度(不需变);③国家不具备变法条件(不能变)。‎ ‎[参考译文]‎ 公名光,字君实。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改任为奉礼郎。因为父亲司马天章在杭州,就推辞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父母,朝廷答应了。还没有上任,适逢母亲去世。守孝还没有期满,又遇到父亲去世。连续几年守丧,哀伤过度而消瘦,仍按礼仪守丧。 原宰相庞籍,见到司马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公前去巡视查看。公为他出谋划策:“应该依靠州里的老兵,再增加三千禁兵,在河西筑起两处据点,可以使堡外三十里的敌人不敢来种田,那么州西六十里范围内就不会有敌人。招募有能力耕种闲田的百姓,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买的粮食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公的话去做。但是掌管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打开城门,带领一千多人渡过河水,运来酒食,遇到敌人战死。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其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法令,也就是新法。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 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有一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和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得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是主管草拟条例的官员。”皇上问公:“惠卿说得怎么样?”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惠卿不能回答。 公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返,尽力讲理,好在王安石听从他(的劝说)做了修改。公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您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您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会见宾客时则常常指点着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只要可以用来挫败王安石的,他没有不做的。由此天下人佩服公有先见之明。〖JP〗 公侍奉过四个皇帝,都被君王敬重。然而神宗了解他最深。公就想着来报答他,常摘引孟子的话说:“对君王责难这就叫作恭,向君王陈述好的意见、堵塞他的邪念这就叫作敬,认为君主不能行仁政这就叫作贼。”所以虽然公的言论常违背圣上的心意,但神宗理解他的想法,更加厚待他。‎ 二、(2017无锡一模,6—9)(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顾成传 顾成,字景韶。祖父操舟江淮间,居江都,为诸大贾纪纲。诸顾率负气好事,号“拳棒顾”。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自文其身,欲入水以御龙罔象①。有盗入其舟,同舟震去,成独持短兵斗盗,盗披靡走。 事张士诚不乐,来归,常执伞盖,待上出入。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奋斗入城,众不继,为其所缚。成绝缚,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青军②据扬州,成以母在扬州,往说之降,不得,以计将母亡去。历从中山、开平战功,升金吾卫副千户。 洪武元年,扈从陈州,舟胶,负舟而行,上壮之,即日升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临江侯时西取蜀道,调成都后卫总帅守之,禽妖贼王玄保于重庆。太祖名其省曰“四川”,隶以贵州归附诸蛮,以成为贵州卫指挥佥事。 九年,先后讨平瓮傍、洛邦、洛河诸叛蛮。蛮中慑成,呼为“老虎”,以止儿哭。十四年,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守普定,为留后。出兵克西堡,尝生擒十八人,斩其十七,纵一人归,曰:“吾夜二鼓杀汝。”‎ 夜二鼓,乱鼓角以击之,贼俱喙走,追败之,悉平普定所隶诸蛮。十七年,平河黑等十余寨,降尾洒蛮酋乃马之众。土官阿宗来攻普定,成深入,屡败之,其党杀阿宗以降。立普定为卫,析三州六长官司分制之。升镇国将军,征康佐叛蛮阿老诸寨洞。二十七年,平都匀、丰宁等寇,升骠骑将军、都督府佥事。佩征南将军印,征水西叛寇,斩其酋居敬德。已而西堡及诸夷复叛,诛其叛首,余众悉降之。 建文初,为右都督从长兴侯耿炳文北伐,败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命辅世子居守北平。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燕王即位,封镇远侯,镇贵州如故。‎ 时高煦有篡嫡意,成上书内宁以防北虏,亦请早建东宫,上嘉纳之。召还,复遣镇贵州如故。‎ 成卒年八十有五。成履行阵,被创弗却,料敌制胜,百不爽一,身至大将,不以富贵骄人。在镇之日,蛮彝生祠之,及卒,吏民哀恸。‎ ‎ (选自查继佐《罪惟录》,有删节) ‎[注] ①罔象:传说中的水怪。②青军:元末,张明鉴在淮西聚众,以青布作为旗号,称为“青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顾率负气好事 率:轻率 B.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 间:机会 C.舟胶,负舟而行 胶:搁浅 D.百不爽一 爽:差错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蛮: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文中指西南少数民族。‎ B.世子:古代诸王公侯嗣子的称谓,一般都是家族封号爵位的继承人。‎ C.建文:明惠帝谥号,古代皇帝死后常常由后代皇帝追封谥号来褒奖。‎ D.生祠:为活着的人修建的祠堂,一般为表示尊敬,也有为奉承上级而修建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4分)‎ 译文: ‎ ‎ ‎ ‎(2)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4分)‎ 译文: ‎ ‎ ‎ ‎4.简要概括顾成的形象特点。(4分)‎ 答: ‎ ‎ ‎ ‎ ‎ 二、‎ ‎1.答案 A ‎ ‎2.答案 C ‎ ‎3.答案 (1)顾成在顾氏众多子弟中尤其刚强勇武,常常为人打抱不平,遇到强横的人一定要使其受到挫折凌辱才算罢休。‎ ‎(2)燕军的僧人道衍不熟悉战争,顾成和他的意见多有不合,世子最终听从顾成的计策,击退南军。‎ ‎4.答案 ①生性勇猛;②有智有谋;③善于用兵;④平等待人。‎ ‎[参考译文]‎ 顾成,字景韶。祖辈父辈在江淮之间撑船为业,后来定居于江都,成为富商中的首领。顾氏子弟大都争强好胜,号称“拳棒顾”。顾成在顾氏众多子弟中尤其刚强勇武,常常为人打抱不平,遇到强横的人一定要使其受到挫折凌辱才算罢休。顾成给自己身上刺青,打算下水与龙和水怪相搏。有盗贼闯入他的船中,同舟的人都震骇逃散,只有顾成持短兵器与盗贼相搏斗,盗贼望风而逃。‎ 顾成侍奉张士诚不愉快,来投奔太祖,常常手持伞盖,随从太祖出入。跟随太祖攻打镇江,和十个勇士奋战入城,但后力不继,为敌军所擒。顾成挣断绑缚,跳入激流当中,找机会逃走。青军占据扬州,顾成因为母亲在扬州,便前往劝说青军投降,没有成功,使用计策带母亲逃亡。先后追随徐达(中山王)、常遇春(开平王)立有战功,升金吾卫副千户。‎ 洪武元年,随从太祖到陈州,舟搁浅,顾成背负舟前行,太祖赞赏其雄壮,当天升他为坚城卫指挥佥事。顾成跟随临江侯西取蜀道,调任为成都后卫总帅,把守成都,在重庆生擒妖贼王玄保。太祖命名这个省叫“四川”,把贵州归附诸蛮划归其管理,任命顾成为贵州卫指挥佥事。‎ 洪武九年,顾成先后讨平瓮傍、洛邦、洛河诸叛蛮。诸蛮慑服于顾成的威势,称他为“老虎”,以使小儿停止啼哭。洪武十四年,顾成跟随颍川侯傅友德征讨云南,把守普定,担任普定留后。顾成出兵攻克西堡,曾经生擒十八人,斩首十七人,放一人逃回,说:“我今夜二更来歼灭你们”。当夜二更,顾成吹角鸣炮,来攻打他们,贼人全部溃逃,顾成追击,‎ 把普定所属诸蛮全部平定。洪武十七年,顾成平定河黑等十余寨,降服尾洒蛮酋乃马的部众。土官阿宗来攻普定,顾成深入,屡败敌军,土官的党羽杀死阿宗投降。朝廷划普定为卫所,分三州六长官司来治理。晋升顾成为镇国将军,征讨康佐叛蛮阿老诸寨洞。洪武二十七年,顾成平定都匀、丰宁等寇,升为骠骑将军、都督府佥事。佩征南将军印,征讨水西叛寇,斩其首领居敬德。不久西堡及各部族又叛乱,顾成诛杀其叛首,剩下的敌人全部投降。‎ 建文初年,顾成以右都督的身份随长兴侯耿炳文北伐,兵败于真定,被擒。燕王解开他的绑缚,命他辅佐世子留守北平。燕军的僧人道衍不熟悉战争,顾成和他的意见多有不合,世子最终听从顾成的计策,击退南军。燕王即位,封顾成为镇远侯,依旧镇守贵州。‎ 当时朱高煦有谋求太子之位的心意,顾成上书安定国内来防北边之敌,并请早早确立太子,皇帝嘉许采纳其意见。召还顾成,又遣还他镇守贵州,和以前一样。‎ 顾成八十五岁去世。顾成亲临战阵,受伤不退,料敌制胜,极少出错,身至大将之位,不仗着富贵骄横待人。在地方官任上,蛮夷为其立生祠,到他去世时,官吏百姓尽皆哀痛。‎ 三、(2017苏州一模,6—9)(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余)弟培,字伯凝,乳名曰狮。五岁,从大父芝亭公为南直休宁县令。休宁多糖,伯凝性嗜饴,昼夜啖之,以疳疾坏双目。大母王夫人钟爱,求天下名医医之,费数千金不得疗。识者以狮者师也,或为先兆云。‎ 伯凝虽瞽,性好读书,倩人读之,入耳辄能记忆。频听之不厌,读者舌敝,易数人不给。所读书,自经史子集,以至稗官小说,无不淹博。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一一倩人读之,过耳亦辄能记忆。遂究心脉理,尽取名医所辑诸书,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凡诊切诸病,触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凡有病者至其斋头,未尝赍一钱而取药去者,积数十人不厌,舍数百剂不吝,费数十金不惜也。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吾家十世祖为越郡名医,所开药肆,甲于两浙,后以阴功,子孙昌大。昔人云:“公侯之家,必复其祖。”伯凝殆即其后身矣。‎ 伯凝尊人六符叔去世早,不得于我婶娘,屡遭家难。伯凝号泣旻天,卒得“赋隧”。族中凡修葺宗祠、解释狱讼、评论是非、分析田产,一切不公不法、可骇可愕之事,皆于伯凝取直。故伯凝之户履常满,伯凝皆一一分头应之,无不满志以去。‎ 伯凝有一隙之暇,则喜玩古董,葺园亭,种花木,知无不为,兴无不尽。其内弟督兵江干,伯凝为之措粮饷,校枪棒,立营伍,讲阵法,真有三头六臂所不能尽为者,而伯凝以一瞽目之人,无不立办。则其双眼真可矐,而五官真不必备矣。‎ 云间有唐士雅者,五岁失明,耳受诗书,不下万卷。其所著《唐诗解》诸书,援引笺注,虽至隐僻之书,无不搜到;作诗文,则出口如注,缮写者手不及追。然余观其人,貌甚朴陋,闭户枯坐,无异木偶,其欲如吾伯凝之多材多艺,机巧挥霍,盖万不及一者矣。故吾谓伯凝似左丘明,似晋师旷,似高渐离。咄咄伯凝,盖以一身而兼有之矣。‎ ‎(选自张岱《琅嬛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不淹博           淹:广博 B.未尝赍一钱而取药去者 赍:带着 C.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 嗣:后代 D.援引笺注 援:引用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史子集:分别指《诗经》、史书、先秦百家著作和文集诗词汇编等,常代指我国古代典籍。‎ B.稗官小说:小说及记载不见经传的街谈巷议、风俗故事等逸闻琐事的著作。‎ C.尊人:对他人或自己的父母的尊称,文中的六符叔是伯凝的父亲。‎ D.木偶:木刻偶像,用木头雕刻的人像或形似其他生物的小东西,常用来形容痴呆的神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频听之不厌,读者舌敝,易数人不给。(4分)‎ 译文: ‎ ‎ ‎ ‎(2)作诗文,则出口如注,缮写者手不及追。(4分)‎ 译文: ‎ ‎ ‎ ‎4.文中作者说“咄咄伯凝,盖以一身而兼有之矣”,试结合全文概括伯凝“兼有”的具体内容。(4分)‎ 答: ‎ ‎ ‎ ‎ ‎ 三、‎ ‎1.答案 C ‎ ‎2.答案 A ‎ ‎3.答案 (1)连续听也不感到满足,(为他)读书的人舌头读破,换了几个人都不能够供应他(听)的需要。‎ ‎(2)(他)写诗文,话说出来就像水流灌注一样(快),誊写的人手写来不及赶上(他的速度)。‎ ‎4.答案 学问高、才识过人;处事公正公平;有侠义心肠(仁爱之心、慈悲善良)。‎ ‎[参考译文]‎ ‎(我)的弟弟(张)培,字伯凝,乳名叫狮。五岁时,我的叔祖芝亭公担任南直隶省休宁县的县令。休宁产糖多,伯凝天生喜欢吃糖,早晚吃糖,(结果)因为疳疾损伤了两只眼睛。祖母王夫人特别疼爱他,寻找天下名医给他治疗,花费了数千两银子也没能治好。有见识的人认为(他乳名中的)狮就是“师旷”的“师”,或许就是他失明的先兆。‎ 伯凝虽然眼睛盲了,生性喜欢读书,请人(为他)念书,耳朵听到就能记住。连续听也不感到满足,读书的人舌头读破,换了几个人都不能供应他(听)的需要。所读的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没有不广泛涉略的。特别喜欢谈医术的书,书架上的医书不少于几百种,(伯凝)请人一本一本地读,他耳朵听到就能记住。于是推求心脉之理,把名医所编的各种医书全都拿来,早晚研究,便得到了它们的精华。大凡切脉察看病状,一碰手就知道病情。伯凝只要有余力,(就)多多储备药材,又精于制药,所制的药没有不精良的,(病人)服后没有不成功的。大凡生病的人到他的书斋,不曾拿着一个铜钱来拿药而离开,累积到几十人也不感到嫌恶,施舍几百剂药也不吝啬,花费几十两银子也不感到可惜。从此,寿花堂的药物,使越中的人都感到佩服。我家十世祖是越郡的名医,所开的药店,在两浙名列第一,后来因为阴德,子孙盛大。从前的人说:“公侯之家,一定有恢复祖上荣耀的人。”伯凝大概就是他的转世之身。‎ 伯凝的父亲六符叔去世早,与我的婶娘相处不好,屡遭家庭不幸。伯凝对天号哭,终于母子和好。族中凡是修葺宗祠、解释讼案、评论是非、分割田产,一切不公不法、可怕可惊之事,都到伯凝这儿来评判是非曲直。因此,伯凝家里常常挤满了来人,伯凝都一一分别回应,没有不满意而离开的。‎ 伯凝有一点点空闲,就喜欢玩赏古董,修葺园林亭子,种植花木,凡他知道的没有不去做的,也没有不尽兴的。他的内弟在江干督兵,伯凝为他筹措粮食军饷,演练枪棒,制定军纪,讲解排兵布阵之道,真是有三头六臂的人也不能都做到的,而伯凝作为一个目盲之人,没有不立即办到的。那么,他的双眼真可以失明,而且五官真不必完备了。‎ 松江有叫唐士雅的人,五岁失明,用耳听读诗书,不少于一万卷。他所写的《唐诗解》各书,引用的笺注,即使冷僻到极点的书,也没有不搜求到的;(他)写诗文,话说出来如同水流灌注一样(快),誊写的人手写来不及赶上(他的速度)。但是我看他这个人,相貌很质朴鄙陋,关着门干坐着,和木偶没有什么两样,他想要和我家伯凝一样多才多艺,机智敏捷,大概比不上万分之一的。所以,我认为伯凝像左丘明,像晋国的师旷,像高渐离。厉害啊,(这个)伯凝,‎ 大概是以一人之身而同时具有他们的长处了啊。‎ 四、(2017常州一模,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 衡自宣和间入辟雍,同舍有赵孝孙者,其父实师程颐,家学有源,劝衡读《论语》曰:“学非记诵辞章之谓,所以学圣贤也,不可有丝毫伪实处,方可以言学。”衡心佩其训,虽博通群书而以《论语》为根本。临没,沐浴冠栉,翛然而逝。翰林周必大闻之曰:“世谓潜心释氏,乃能达死生,衡非逃儒入释者,而临终超然如此,殆几孔门所谓闻道者欤。”‎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诏进一秩        秩:品级 B.上累却其奏 却:退回 C.衡力疏其事 疏:疏通 D.殆几孔门所谓闻道者欤 几:接近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衡担任吴江主簿时,不愿迎合部使者欺凌压榨百姓,呈上弹劾自己的状文,弃官回家。‎ B.金兵进犯,沿江的官员把妻子儿女送走,李衡却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使民心得到安定。‎ C.李衡的父亲师从程颐,可谓有家学渊源,他虽然博览群书,但一直把《论语》作为学问的根基。‎ D.周必大认为李衡并没有从学儒转而学佛,却能参透生死,超然离世,高度赞扬他的修为。‎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4分)‎ 译文: ‎ ‎ ‎ ‎(2)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3分)‎ 译文: ‎ ‎ ‎ ‎(3)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3分)‎ 译文: ‎ ‎ ‎ ‎4.根据文中李衡的为官经历,概括他的主要品质。(3分)‎ 答: ‎ ‎ ‎ 四、‎ ‎1.答案 C ‎ ‎2.答案 C ‎ ‎3.答案 (1)把预定(缴纳)的时间在县衙前公布(张贴)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缴纳赋税却比其他县先完成。(“期”“榜”各1分,后两个分句句意各1分)‎ ‎(2)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猬起”“靖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李衡)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每个分句1分)‎ ‎4.答案 刚直不阿(正直),忠勤爱民(忠于职守)。(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李衡幼年喜欢大量诵读,写文章一挥而就。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吴江主簿。有一个中央衙署下派的官吏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欺凌百姓,李衡不忍心用酷烈的刑罚对付百姓而来迎合他,向官府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拂袖回家。后来任溧阳知县,一心用诚意教化百姓,百姓没有不敬重他的。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预定(缴纳)的期限在县衙前公布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缴纳赋税却比其他县先完成。因而任职长达四年,狱中未尝关押一个重罪犯人。‎ 隆兴二年,金兵进犯至淮河沿岸,人们互相惊恐地说:“贼兵进入到腹地了!”沿江的官员大多把妻子儿女送走,唯独李衡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百姓人心大大地安定了。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元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人把李衡的政绩评为上等上报,皇上下诏给他加官一级,不久召入朝中任监察御史。历任职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任温、婺、台三州知州,只有婺州曾亲自到任。加官直秘阁,李衡以年老为由请求辞官,诚挚殷切地不停请求,皇上多次退回他的上奏,(最后)授予秘阁修撰的职衔让他退休。皇上感念他纯朴忠厚,不久又征召他复出,让他任侍御史,(他)以年老为理由坚决推辞,但没能得到皇上恩准。命他参与主持选拔推荐官员。正逢外戚张说以节度使的身份掌握兵权,李衡极力上疏(弹劾)这件事,说“不应该因为他是太后的亲人就任以高官”,在朝堂上争论了很长时间。改任起居郎,李衡说:“与其任官而有负于国君,不如辞官而合乎道义。”(李衡)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仍然让他以秘阁修撰的官职退休。李衡后来定居昆山,建茅草别墅,拄着拐杖,穿着麻鞋,(安闲自在,)身边只有两个奴仆,收藏的书超过万卷,自号“乐庵”,死时七十九岁。 李衡从宣和年间进入太学,同学中有一位名叫赵孝孙的,他的父亲赵实师从程颐,可谓有家学渊源,鼓励李衡读《论语》,说:“学习不是记忆背诵文章,是学习圣贤,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虚伪之处,这样才可以达成学习的基础。”李衡内心很佩服赵孝孙的教导,虽然博览群书但还是把《论语》作为学问的根基。临终前,沐浴更衣,很平静地离开了。翰林周必大听说这件事后说:“世人认为潜心佛教的人,才能参透死生,李衡并不是从学儒转而学佛的人,却能在临终时如此超脱,大概接近孔子儒学所说的闻道者的境界了吧。”‎ 五、(2016镇江一模,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郁离子》序 徐一夔 ‎《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及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关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公之谓也。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 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顾一夔何敢序公之书?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为荣幸,因不让而序之。公讳基,字伯温,栝苍人。若其言行之详、官勋之次,则具在国史,兹不著。 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门生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已而南北绎骚 绎:连续不绝 B.孙、吴之阴谋 阴谋:暗中策划 C.俾为之序 俾:使 D.因不让而序之 让:推让,推辞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  出是书以见教 B.而不失乎正 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 C.俾为之序 皆以公不大用为憾 D.其说诡于圣人 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4分)‎ 译文: ‎ ‎ ‎ ‎(2)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4分)‎ 译文: ‎ ‎ ‎ ‎4.作者从哪些方面赞扬了《郁离子》?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 ‎ ‎ ‎ 五、‎ ‎1.答案 B ‎ ‎2.答案 B ‎ ‎3.答案 (1)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以……为本),明了吉凶祸福的苗头,通晓古今事业成败得失的情况,对矫正元朝的弊病深有感慨。‎ ‎(2)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被任用还是弃置不用,关系到天下和国家兴衰,那么这本书,难道是微不足道的一家之言吗?‎ ‎4.答案 作者的才能:刘基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气度超群。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因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发愤著书,以期后人以此参考,达到治世的目的。书籍价值:内容广博,思想深邃纯正,雄辩有力。(答出两方面即可)‎ ‎[参考译文]‎ ‎《郁离子》,是诚意伯刘基在元末时写的书。刘公的学问足以探究天、地、人的奥秘,学识足以通晓所有事物的情状,气势足以改变军队的首领,以此评价自己,在天地之间卓然不群,自认为与古代的豪杰相比并无差别。二十岁,已经获得进士第,有推崇君主庇护百姓的志向。在那时,国君不多考虑天下,任用官员也不认真选择,事情按惯例处理,(有才能的人)闭着嘴不能有所作为。不久南方北方相继发生骚乱,刘公慷慨激愤有安定天下的志向。藩卫国土的封疆大吏正致力于出兵作战,授予他参赞的职务,而刘公急欲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多次提出建议,都是挽救时局的长远之计。但当时的执政者因循守旧并不乐于苟且偷安,建议都被压制着不实行。刘公就弃官离开,隐居在青田山中,发愤著书。这就是《郁离子》写作的缘由。‎ 郁离是什么?离是火,有文采的样子,使用它,文章就富有文采,国家就会达到太平治世,因此叫郁离子。这本书一共十卷,分为十八章,散列为一百九十五条,多的有上千字,少的有上百字。书中详细谈论了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谨慎处理微小的细节、修缮法纪、不求近利、推崇规劝、侦察敌情、审视形势、任用贤才、治理百姓,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 明了吉凶祸福的苗头,通晓古今事业成败得失的情况,对矫正元朝的弊病深有感慨。有激愤的言论,文章包容万物,彻底消解各种疑惑,辩论的文辞富丽,比喻工巧,又不背离正道。快速阅读这书的时候,书中的锋芒令人敬畏,就像太阿剑离开剑匣,好像不可把玩。慢慢思量,书中的道理正确,言之凿凿如同治病的药物,确定无疑如同疗治饥饿的不可缺少的五谷,哪里像管仲、商鞅的功利之说,申不害和韩非的刑名之术,张仪、苏秦的游说之术,孙武、吴起的用兵谋略,他们的学说都违背圣人(的思想),追求高超的谋术,却不认为自己不正确!‎ 看这本书的人,都把刘公(之前)不被重用当作遗憾的事,怎知天意在此,要将天命给予新朝呢?皇帝兴起,(刘公)最终完成伟大的谋略,辅佐皇帝,时运昌隆。等到论功行赏,裂地分封,最终接受五等爵位,与开国的元勋大臣(一同)享受丹书铁券的荣光,永享美好,这难道不荣耀吗?《传》上说:“自己国家的人才不被任用,就可能被敌国使用。”这就应该说的是刘公吧。刘公最初写这本书,本来寄希望于后世使用它,怎料到会亲身实践?虽然如此,刘公的功业都体现在这本书上,这是元朝失败的原因;刘公的书(中思想)被运用于事业中,这是我朝兴盛的原因。哎!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被任用还是弃置不用,关系到天下和国家兴衰,那么这本书,难道是微不足道的一家之言吗?‎ 我早年曾经在刘公处接受教导,后来在金陵官寺拜见过他,他拿出这本书来教导我,我吃惊于前所未见,遗憾于不能完全掌握这本书的要领。现在刘公已经死去,他的儿子仲璟担心这本书散失,因为我与刘公有跟从他学习的关系,让我为这本书作序。但我哪敢为刘公的书写序啊?只是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本书上,也是很荣幸的事,所以就不推辞为他写了这篇序言。刘公名基,字伯温,是栝苍人。像他的言行、官职功勋的等第,都详细记录在国史里,这里就不详细记录了。‎ 洪武十九年冬十一月,弟子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