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含解析)
2020-2021 学年河北省高三上学期 12 月份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題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 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的儒、 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 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 认为“俭节则昌,淫俠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 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 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 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 “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 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 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 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 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 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 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 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 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 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掲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 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 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 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 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 之间的联连,被注意到了。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 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节俭在客观上成 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 敗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 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 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 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崇俭抑奢”,形成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 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 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 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汚染环境。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 费、理性消费。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 消費、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在不断 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 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B. 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 育人的作用。 C. 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 D. 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 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B. 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的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 起到教育的作用。 C. 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 D. 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 多个方面着手。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 ) A.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B.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C.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D.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资治通鉴》) 4. 请简要归纳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5. 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 【答案】1. C 2. B 3. D 4. 材料一侧重阐述“俭”德的传承发展过程,材料二侧重于阐述当今社会如何形成崇俭抑奢的时代新风。 5. 论证思路:先提出“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然后从“社 会思潮”和“育人功能”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②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引证法,以大量的名 言警句对观点加以论证。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受儒家思想影响”说法错误,由原文“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 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可知,原文只是说“在财货的消费方 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并没有说“受儒家思想影响”。 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说法不当, 由原文“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 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可知,“俭”的育人作用不是诸葛亮明 确指出后才有的。 D.“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说法错误,由原文“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 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可知,原文说的是“崇俭抑奢绝不是为节俭而节俭”。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说法错误,由原文“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 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 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可知,原文说的是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 作用。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的意思是:奢侈败家,不可收拾;勤俭度日,永享平安,奢遭凶, 俭得吉,这将很快显现出来。体现了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 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 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体现了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 C.“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意思是: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 品德。体现了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 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意思:对于自然界的物产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这里强调 的“俭”德是对财物的节俭,而不是从“俭”德的育人功能出发的。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讲了“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第二自然段讲了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 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第三、四自然段讲了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 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由此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俭”德的传承发展过程。 材料二开篇讲了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 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接下来讲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 应当从几个方面着手。所以材料二侧重于阐述当今社会如何形成崇俭抑奢的时代新风。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 论证思路:由材料一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可知,文章先提出“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 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然后由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 ‘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可知,文章从“社会思潮”方面论证这一观点;由第三自然段第 一句话“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 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可知,文章又从“育人功能”这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 ②由原文“老子说他有三宝,……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俠则亡’,……《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 节俭,……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和“……是诸葛亮。他在写给 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在论 证过程中,引用了老子、墨子、诸葛亮和《管子》中的话,作者主要运用了引证法,以大量的名言警句对 观点加以论证。 (二)现代文阅读 U(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祖巷(节选) 王剑冰 进了村子就看到了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珠巩古巷”,吾家故乡我先见到了家乡的花,艳红艳红的, 一问,洛神花。守着花的女子说,这种花富含氨基酸,剥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 八百多年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桥下一道水,流得更久。石雕门楼框着悠长的古巷,巷道铺着石子, 凸凹的感觉,透进脚心。雨和尘沙,会顺着凹痕滑走,滑走的,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 明清时期的老宅子,有些挺立着,有些歪了肩角。灰薄的瓦,干打垒的墙,墙上刷的白灰,掉了一半 的皮。一口“九龙井",依然清澈甘冽,酿出的酒、沏出的茶都味道醇厚,制出的豆腐也嫩滑爽口。 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团结功能。瞧,屋头大都 贴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 我随脚踏进旁边的谢氏祠堂。阳光从祠堂后面照进来,满屋亮堂。房屋设计很讲究,会在后方为太阳 留下通道,中间为雨水留下位置。这样的老宅气韵祥和,舒适透爽。一侧的墙上贴着红纸,上边写着人名。 一位老者从后面走出来,还没看清脸面,先见到露齿的笑,说来了,谢家的?我说是来看看。老人叫谢崇 政,七十五岁了,三个孩子都在外地,自己与老伴在这里,没什么事,就帮助谢家迎迎客人。说话间我已 经明白,墙上的名单,都是最近前来认祖的。 告别老谢出来,闪过诸多门口,前面出现了一座门楼,上面的石匾题为“珠巩楼”,门楼两旁,有不 大的摊子,摆着细长的卷烟,竟然叫“珠机烟”。摊后的女子笑意盈盈,介绍说,珠巩巷早就有种烟的历 史,自家的烟叶收了用不完,便学着做卷烟,就地消化。巷子里还有不少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 下,泛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是珠巩巷的一条街。这让我立时想起 前两天遇到的老者,难道他是珠巩巷人? 我来时,火车卧铺外边走廊上一个小女孩让老人跟着她学诗,老人总是说错,小女孩就一次次地教。 原来,老人是带孙女回老家。小女孩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蓄一头短发,很是可爱。爷爷说,我来说一个, 你也跟着学,爷爷就一句一句地说着当地的土谣: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聊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 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喔…… 小女孩真学了,学的腔调也跟爷爷一样。后来知道他们也在韶关下车。这小女孩叫安安,她说爷爷家 在居居。我问老人“居居”在韶关哪里,老人说在南雄。我恰巧要去南雄。老人说,欢迎你到我们村子去 看看,现在外边来的人可多了,还有旅行社的。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口音被误听了,比如说村里的人“不 傻”,实际上说的是“不少”,那么,老人口中的居居巷,可不就是这个珠巩巷!老人说他们那里的腊鸭 誉满岭南,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老人说他姓刘,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当时觉得他 过于自豪,现在才明白他讲的是实话。 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 这是古巷较大的一座祠堂,深而广,屋顶的天窗不止一个。阳光射进来,里面显出明明暗暗的层次, 案子、条凳、廊柱、匾额,使得整个祠堂器宇轩昂。我们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 好的热情。她说祠堂是刘氏宗亲举办大事的地方。我问刘姓在珠巩巷有多少人,回答是十几户。县史办的 李君祥说,珠巩巷的人渐渐迁出去,现在留下的还有三百五十多户,一千八百多人。十几户也不算少了, 刘、陈、李、黄都属于大户。 巷头汪着一泓水,水边一棵古榕,铺散得惊天动地。水叫沙湖,连着沙河,水从桥下流走,顺着古巷 流到很远。沙水湖北畔,有个“祖居纪念区”,区内一座座新起的祠堂,风格各异,气势雄伟。这些祠堂 都是仿古建筑,有的还立了牌坊,哪一座都比原来的宏阔。转到黎氏祠堂,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 孩玩,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我上去叫了一声安 安。小女孩回头来看,还真的是。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太是她奶奶。她和她奶奶热情地邀请我去她 家做客。 离开有些热闹的街巷,深入进去,便看到了生活的自然。那是岭南特有的乡间景象。一扇扇门内,都 干净整洁,有的院里晒着辣椒,红红黄黄的,好几摊子。有的门通着后边,过去看,一间间住房都有人。 见了,热情地招呼,问来自哪里,姓什么。周围是长叶子的芋头,在土里不知道有多大。开花的南瓜,一 个个垂挂着,无人摘取。墙上翻下的植物,像仙人掌却不长刺。秋葵顺着高高的枝,独自爬过了墙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巷的历史悠久,文中用八百多年前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悠长的古巷和明清时期的老宅子现在还挺立 着来体现。 B. 祖巷的老房子虽然很拥挤,但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屋头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既具有生活功能,也有团 结功能。 C. “珠巩巷的人渐渐迁出去……”,作者借县史办李君祥的陈述委婉地表达出他对祖巷人离开家乡的不理 解。 D. 文中“我说是来看看”“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等信息都表明了“我”的游 客身份。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牌匾名“珠巩古巷,吾家故乡”直接点明写作对象,既照应了标题,又总领了下文的内容。 B. 文章描绘了祖巷中谢氏祠堂、刘氏祠堂和黎氏祠堂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突出了祖巷的发展变化。 C. 文章结尾对祖巷的庭院、植物景象进行了描绘,富有画面感,展现了祖巷的温馨和谐,给人以世外桃源 之感。 D. 文章总体上以“我”游览祖巷的踪迹为线索来贯穿内容,移步换形,让读者跟随“我”的脚步看到了祖 巷的面貌。 8. 文中插叙了在火车上碰到小女孩与老人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9.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中体现了祖巷人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6. C 7. B 8. 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性,使叙述产生了变化。②通过老人带孩子回祖巷和教孩子学土谣, 进一步表达了祖巷人热爱故乡、传承家乡文化的主题。③引起下文寻找刘氏祠堂,与下文碰到小女孩的情 节相照应。 9. ①祖巷人无论走向多远,都会回到故乡寻根认祖,体现出祖巷人慎终追远,热爱故乡。②祖巷人做洛神 花茶、学做并销售“珠巩巷”和“腊巷”品牌的腊鸭以及对祖巷的照料、维护与守候,体现出祖巷人爱护 并传承故乡的历史文化。③从祖巷拥挤的房屋中有各种姓氏的祠堂,大家济济一堂,并热情接待外来者, 体现出祖巷人团结、热情。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C.“表达出他对祖巷人离开家乡的不理解”分析错误,珠玑巷的户数和人数变化的信息是客观陈述,并没 有表现作者的观点。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通过对比突出了祖巷的发展变化”分析错误,并无对比之意,并不是为了突出祖巷的发展变化,而是 传承。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文章在叙述祖巷人做洛神花茶、学做并销售“珠巩巷”和“腊巷”品牌的腊鸭时,插叙了在火车上碰到小 女孩与老人的事件,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性,使叙述产生了变化。老人带孙女回老家,老人 口中的居居巷,就是这个珠巩巷,老人对孙女说我来说一个,你也跟着学,就一句一句地说着当地的土谣, 通过老人带孩子回祖巷和教孩子学土谣,进一步表达了祖巷人热爱故乡、传承家乡文化的主题。引起下文 寻找刘氏祠堂,老人说他姓刘,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转到黎氏祠堂, 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孩玩,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我上去叫了一声安安,小女孩回头来 看,还真的是。插叙内容与下文我碰到小女孩的情节相照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通过老人的话我们可以知道,不仅我回故乡,还有好多在外面的人都回故乡,还有旅行社的,由此可知, 祖巷人无论走向多远,都会回到故乡寻根认祖,体现出祖巷人慎终追远,热爱故乡。 我的故乡有洛神花,守着花的女子说,这种花富含氨基酸,剥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老人说他们那里 的腊鸭誉满岭南,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巷子里还有不少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下, 泛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是珠巩巷的一条街。由此可知,祖巷人做 洛神花茶、学做并销售“珠巩巷”和“腊巷”品牌的腊鸭以及对祖巷的照料、维护与守候,体现出祖巷人 爱护并传承故乡的历史文化。 由原文“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团结功能。瞧,屋头 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我们 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好的热情”“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太是她奶奶。她 和她奶奶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可知,房屋有“团结功能”,而且当我参观祠堂时,不管是女子还是 老奶奶,都很热情。由此可知,从祖巷拥挤的房屋中有各种姓氏的祠堂,大家济济一堂,并热情接待外来 者,体现出祖巷人团结、热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 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 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琼至,即拜议郎。三年,大旱。琼 上疏顺帝曰:“广昔鲁僖遇旱,躬节俭,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书 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迁尚书令。琼以前左雄所上孝廉..之选,专用儒学文吏, 于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乃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事竟施行。雄前议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 端门,后尚书张盛奏除此科。琼复上言:“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帝乃止。 出为魏郡太守,稍迁太常。和平中,以选入侍讲禁中..。元嘉元年,迁司空。桓帝欲褒崇大将军梁冀,使中 朝二千石...以上会议其礼。特进胡广等,哀称冀之勋德,其制度赍赏,以宜比周公..,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琼独建议曰:“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 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朝廷从之。冀意以为恨。永兴元年,转太尉。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虽 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亦不加命。梁冀被诛,大尉胡广、司徒韩綻、司空孙朗皆坐阿附免废,复拜琼为 太尉。以师傅之恩,而不阿梁氏,乃封为乡侯,邑千户。琼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恻,乃许之。梁冀既 诛,琼首居公位,举奏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海内由是翕然望之。寻而五侯[注]擅权,倾动内外, 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四年,以寇贼免。永兴七年卒,时年七十九。赠车骑将军,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黄琼传》,有删改) [注]五侯,东汉桓帝时五名同时被封侯的宦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 必当功爵/不越德 B. 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 必当功/爵不越德 C. 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 必当功/爵不越德 D. 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 必当功爵/不越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汉朝中央政府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任以官职,被任官职的人称为“孝廉”。 B. 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所居住的地方,因所居住的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C. 二千石,文中指官阶等级。因官员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 D.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助其夺取天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琼屡召不就,勉强做官。他出身官员之家,官府连年征召他,他没有答应;公卿向朝廷推荐他,他前 往京城途中因称病被弹劾,最后做了官。 B. 黄琼提议革新,关注选才。他认为以儒学取士有弊端,提议增加选官科目,得以施行;他对张盛的提议 不以为然,认为应该对人才进行查验。 C. 黄琼刚强正直,反对滥赏。皇帝打算褒扬大将军梁冀,胡广等人附和,把梁冀捧得很高,而黄琼提出理 由,表示反对,朝廷采纳了黄琼的意见。 D. 黄琼不附权贵,惩治贪腐。梁冀请托黄琼任用的人,黄琼都不用,梁冀被杀,黄琼却因自己师傅的恩惠 而被封赏;他掌权后,下令惩治贪腐分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 (2)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 14. 顺帝接到黄琼关于旱情的奏疏后是如何做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这以前,朝廷招请的处士大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这时便写信迎接他。 (2)不久宦官王侯独揽大权,朝廷内外动荡,黄琼自己估量个人力量不能挽救危局,便托说有病,不上朝管 事。 14. 顺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并且让中常侍责成有关方面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赏赐”修饰“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AC;“爵”做“不越德”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 项 D。 故选 B。 句子翻译:黄琼独建议:“梁冀前些日子因为有迎立皇上的大功劳,已经增加俸邑三千,同时他儿子梁胤 也已加封。梁冀可以和邓禹相比,该给他四个邑的俸禄,赏赐的比例,类同霍光,使天下明白朝廷赏赐符 合其功劳,封爵不超越其功德。”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汉朝中央政府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任以官职,被任官职的人称为‘孝廉’”错误,汉朝由地方向中 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黄琼却因自己师傅的恩惠而被封赏”错误,原文“以师傅之恩”意思是:因黄琼是皇帝的师傅的恩惠。 由此可知,是因为黄琼是皇帝的师傅的恩惠而被封赏,而不是因为“自己师傅的恩惠”。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先是:这以前;征聘:招请。称:符合。素:平日。慕:钦佩。书:信;逆遗,迎接。 (2)寻:不久。擅:独揽。倾动:动荡。度:估量。匡:挽救。疾:病。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由原文“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可知,奏章陈上后,皇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 让中常侍责成有关方面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由此可知,顺帝接到黄琼关于旱情的奏疏后,在德 阳殿接见了他,并且让中常侍责成有关方面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 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 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人,是魏郡太守黄香的儿子。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府连年召请他为 官,他都没有答应。永建年间,公卿都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和会稽郡的贺纯、广汉郡的杨厚一起都以公 车征召进京。黄琼走到纶氏,又称病不再前进。有关部门弹劾他对朝廷不敬,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 慰他并予以遣送,这才不得已上路。这以前,朝廷招请的处士大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 这时便写信迎接他。黄琼到京,当即被任命为议郎。永建三年,大早。黄琼上书顺帝说:“当年鲁僖公遇到 了大早灾,躬行节俭,流放谗佞小人十三名,处死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 刻降下大雨。”奏章陈上后,皇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让中常侍责成有关方面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 行。升迁为尚书令。黄琼认为以前左雄所建议实行的举孝廉之法,专取儒学文吏,在国家取士用才方面还 考虑不周,就上奏增设孝悌科及能从政者共四科,这事终于办成了。左雄上回建议选中的孝廉先试用于公 府,又复验于端门,后来尚书张盛奏免此项。黄琼又上书说:“复核查验的实行,是为了澄清被选拔者的 清浊,查验人才的虚实,这条措施不宜改革。”皇帝就停止了。他被调出京城任魏郡太守,不久改任太常。 桓帝和平年间中选入侍讲禁中。桓帝元嘉元年,改任司空。桓帝想大肆褒扬大将军梁冀,使参与朝会的二 千石以上大官会商颁赏礼仪。特进胡广等人,都同声称扬梁冀的功勋,认为其仪制赏赐,均应仿照周公, 给予山川、土田和城邑等。黄琼独建议:“梁冀前些日子因为有迎立皇上的大功劳,已经增加俸邑三千, 同时他儿子梁胤也已加封。梁冀可以和邓禹相比,该给他四个邑的俸禄,赏赐的比例,类同霍光,使天下 明白朝廷赏赐符合其功劳,封爵不超越其功德。”皇上采纳了他的话。梁冀引以为恨。桓帝永兴元年,转 为太尉。梁冀前后多次托他任用的人员,他一个都不录用。即使有好人只要是梁冀所夸奖抬举的,他也不 肯任用。梁冀被诛,太尉胡广、司徒韩縯、司空孙朗都因为阿附梁冀而被罢官,(皇帝)又一次任命黄琼为 太尉。黄琼对皇帝有师傅之恩,又不肯阿附梁冀,于是封他为乡侯,享千户邑俸。黄琼以疾病在身坚决辞 让六七次,言语恳切动情,皇上便同意了。梁冀被杀后,黄琼居于首相之位,于是上奏天下往常有贪污罪 行的十余人,有的被判了死刑,有的被流放,海内人士从此寄希望于朝廷,真是人心所向。不久宦官王侯 独揽大权,朝廷内外动荡,黄琼自己估量个人力量不能挽救危局,便托说有病,不上朝管事。永兴四年, 因农民造反而被免职。永兴七年去世,时年七十九岁。赠车骑将军之位,谥号“忠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衡岳道中 陈与义 野客元耕瘀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自己的“野客”身份,本来就是耕田的,如今得有游衡岳的机会,也是前缘;语含自我调侃之 意。 B. “避兵径度”点明自己得游衡岳的原因,是为躲避战乱;“吾岂忍”抒发了诗人对衡山爱恨交加之情。 C. “欲雨还休”交代出行的天气状况,“神所怜”三字写自己当时的心绪,与“吾岂忍”呼应,构成情绪 的起伏。 D. 尾联直抒胸臆,感叹自己年华垂老,辜负衡岳名山。“终伤老”“四十年”饱含人生易老、世事无常的 感慨。 16.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答案】15. B 16. 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写衡岳道中所见风景。“松偃蹇”“水潺湲” 之景于世乱“村空”中见,风景美则美,然而时局动乱,干戈四起,村庄荒凉,百姓流离,这样的景象却 更令人陡觉黯然神伤。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与感伤之意。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吾岂忍’抒发了诗人对衡山爱恨交加之情”错误,“吾岂忍”是用反问来抒发内心的忧愤感伤之情, 没有对衡山的爱恨交加之情,而从尾联看,作者是喜欢衡山的。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写了作者游览衡山途中遇到的景色,松树挺拔,溪水干净清澈, 村空更觉得溪水潺潺,景色美丽。然而时局动乱,战争四起,村庄荒凉,百姓流离,“松偃蹇”“水潺湲” 之景于世乱“村空”中见,风景美则美,但是诗人无心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抒 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与感伤之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面对“固时俗之工巧兮,価规矩而改错”的社会环境,世人把“_______,________”作 为尺度,而屈原却把“宁流死以流亡兮”作为自己的选择。 (2)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面对深邃的蓝天,连续发出了“_______?_______?”两个疑问,引发了 对宇宙的思考。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出沙漠冰封、乌 云密布的边塞景象。 【答案】 (1). 背绳墨以追曲兮 (2). 竞周容以为度 (3). 其正色邪 (4).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 瀚海阑干百丈冰 (6). 愁云惨淡万里凝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背”“兮”“竞”“邪”“至”“瀚”“阑”“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弹丸之地....,竟同时有秦驿道、水道、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五道”错落呈现,这就是“滇川门户” 石门关。 顺着旧石梯来到半山腰,透过树丛,我看到观音寺上方的岩壁上,镌刻着三个孔武有力....的字:“石门 关”。经岁月风吹雨打,字迹已有些模糊。 我脚下的大关河,蜿蜒流淌在石门关南边,重峦叠嶂间,它不知绕过了多少山的阻拦,谢绝了多少山 的挽留,欢唱向前。如果展开一张山区地图,你就能看清,这条河像是经谁的手任意画出来的一团乱线,弯 弯曲曲,盘根错节。 站在关口向南眺望,蓝天悠远,大地苍茫,阵阵鹞鹰飞过关楼上空。“五道并行”令人震颤——大关 河水道、内昆铁路、昆水公路、秦五尺道、水麻高速公路。五条道路,高低错落,汇奔眼前,各行其道, 成就“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的奇观,被誉为古代交通变迁的活化石。 大关河水道, ① 。清朝乾隆时,大关河航道在此扬帆启程:云南东川的京铜、昭通的朱提银, 沿石门关下的朱提江千里迢迢....运往北京。沿途白帆林立,樯橹浮动,号子震天,军事关隘山麓也成了货物 堆积、票号往衆、人头攒动的集镇埠头。银光闪闪的朱提银自古享誉海内外,《汉书・地理志》曰:“朱提, 山出银。”《后汉书-郡国志》亦曰:“朱提,山出银、铜。” 今天,古驿道早已失去交通功能, ② ,时而船舟横渡,时而汽车疾驰,时而火车轰鸣……河 面白鹤掠过,天上雀鸟欢叫,形胜之地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交通走廊。 18. 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弹丸之地 B. 孔武有力 C. 千里迢迢 D. 波澜壮阔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条河弯弯曲曲,盘根错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 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8. B 19. ①原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将大关河比作“像经谁的手任意画出来的一团乱线”,给人 以画面感。②语言上形象生动,与文章的整体风格更协调。 20. ①也承载过一个帝国的荣光(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②但其他“四道”还川流不息。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弹丸之地:指狭小的地方。使用符合语境。 B.孔武有力:形容人很有力气。此处形容的是“字”,使用对象错误。 C.千里迢迢:形容路途十分遥远。用符合语境。 D.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使用符合语境。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子“这条河像是经谁的手任意画出来的一团乱线,弯弯曲曲,盘根错节”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大关河” 比作“像经谁的手任意画出来的一团乱线”,给人以画面感。和上文“我脚下的大关河,蜿蜒流淌在石门 关南边,重峦叠嶂间,它不知绕过了多少山的阻拦,谢绝了多少山的挽留,欢唱向前”在语言上风格协调 一致,都运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把大关河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能力。 ①由下文“清朝乾隆时,大关河航道在此扬帆启程:云南东川的京铜、昭通的朱提银,沿石门关下的朱提 江千里迢迢运往北京。沿途白帆林立,樯橹浮动,号子震天,军事关隘山麓也成了货物堆积、票号往衆、 人头攒动的集镇埠头”可知,具体写了清朝乾隆时大关河的辉煌时刻,此处为总领句,所以此处应该填写 “也承载过一个帝国的荣光”。 ②由下文“时而船舟横渡,时而汽车疾驰,时而火车轰鸣……河面白鹤掠过,天上雀鸟欢叫,形胜之地绘 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交通走廊”可知,道路还畅通,结合上句“今天,古驿道早已失去交通功能”可知, 古驿道已失去交通功能,那么还在畅通的应该是剩下的几道,由上文“一个弹丸之地,竟同时有秦驿道、 水道、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五道’错落呈现”可知,一共“五道”,除去一道,就剩“四道”了,所 以此处应该填写“但其他‘四道’还川流不息”。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②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地发挥重要作用,③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 的到来,使智能化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基本方向。④发达国家致力于运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优势保 持制造业的领跑地位。⑤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突飞猛进,⑥实现了产出规模世界第一的瞩目成绩,⑦但是,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匮乏等问题严峻,⑧制造业大国地位仍然 承受巨大冲击。 【答案】第②句,“不可替代地发挥重要作用”修改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③句,删除“随 着”或“使”。第⑥句,“实现”修改为“取得”。第⑦句,删除“存在”或“严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语序不当,“不可替代”应该修饰“重要作用”,所以“不可替代地发挥重要作用”修改为“发挥了不 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③滥用介词,淹没主语,删除“随着”或“使”。 ⑥搭配不当,“实现”与“成绩”搭配不当,“实现”修改为“取得”。 ⑦句式杂糅,“存在……问题”和“……问题严峻”杂糅,删除“存在”或“严峻”。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用一段话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及漫画的寓意。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 75 个字。 【答案】参考示例:一群人正努力地挖去阻挡去路的大山,而一人却将双手放在袖中,只是口头上大喊“我 也要移山”,讽刺了生活中一些人只做口头上的巨人,却不付诸行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 看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概括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所以,我们 在做漫画题时定要仔细、全面地观察画面。 本题应该抓住画面的主体,图中有几座大山,一群人正在山下努力的挖山,想要挖去阻挡去路的大山,然 而有一个人,他却双手放在袖中,没有和大家一起劳动,由图中所给的文字可知,这个人只是口头上大喊 “我也要移山”,却没有行动,讽刺了生活中一些人只做口头上的巨人,却不付诸行动。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到因飞机延误而大闹机场,从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铁紧急制动阀,从重 庆公交坠江悲剧到高空抛物致人死亡……近年来,关于国人文明素质的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停过。 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是一个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时代课题。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 低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德育先行;也有人认 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管理先行。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要求:结合材料,选 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沉疴需良药 痼疾当猛医 固然,春风化雨更能润花红柳绿;当急,沉疴痼疾已难被温柔唤醒。如果国民素质的种种乱象,已如 被虫蛀鼠噬的枯树,我们还能仅仅以“春风化雨”的德育来温柔呼唤它们的春天吗?我们应当机当断、严 惩乱象、树立新风,如同在医好“病”的基础上,才能用“保健”的方法维持秩序。 德育如同春风唤醒生命内在的春意盎然,规矩如同园艺培养生命应有的健康勃发。先有内心严格的道 德律,德育才能起到作用。 我们需要明确自由的边界,而不能放任自我一味张扬。“中国式过马路”不遵守红绿灯的简单规则, 难道是不懂得这简单的规则吗?不,这是以所谓的“灵活变通”践踏着纪律本该铁硬的绳锁。“景区泡脚、 乱刻乱画,大闹机场、公然霸座,难道是不明白什么是公共场所、什么是他人的利益吗?不,这是以所谓 “自由、任性”过度放飞自我、忽略他人、自私自利。在现代生活中,物质生活的丰富极大满足了个体需 求,自我利益不断被满足、膨胀,忘记了他人。这是现代社会人们不文明的根源。 面对这些“小事”上人们的自由而不自觉,一味地说教往往苍白无力,严明的纪律将是束缚自由最明 确的疆界、最有力的界限。这些细节人们往往懂得却不自制,这就需要绳索重拳以遏制乱象。反之,只凭 德育的软风是吹不散雾霾和垃圾的,沉疴必须猛药医。当对细节的明确规定以铁律的方式严格执行后,良 好的风气局面会最有效率地形成。中国古代的军令状、岳家军,外国的西点军校,都是纪律严明、作风优 良、战斗力强的典范。对这些细节处反复以纪律约束形成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培养。像是小树可以 用修剪、捆绑的有力手段使之挺立,所谓“德育”肯定是以从最小的细节严格落实开始的,否则,一味“德 育先行”只是纸上谈兵。 管理公众形成秩序需要缜密严格的制度,人心向善自我生长依靠内心的良知。制度与德育发挥作用的 范围从来不同。比如同是食品安全,只靠善待他人、不一味追求利益的德育为先,是无法遏制假冒伪劣的。 古有同仁堂对诚信的追求:“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敢省人工”,这源于自律更基于明确的 规范;今有餐饮业“刷碗必刷七遍以上”的明确条文。越是明确细致的规定,越能给道德以清晰的指引; 越是严格细密的执行,越是给道德以最充实生动的实践。 古人云“小处不可随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难事必做于易”。国人文明素质、道德树立,让我们 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开始,细规定、严落实,严格秩序,像商鞅立木为信,言必行、行必果,相信我们的 文明习惯会一点点养成,我们的社会风气会逐渐变好。那时候,像春天从每个人心上缓缓萌生。如此,先 规范,后德育,基础牢固、步步扎实,这是不是比空泛呼唤道德的“空中楼阁”更可行呢?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材料罗列了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提出了两种观点,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是德育先行 还是应该管理先行。两种观点之间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统一,无论选择哪一种立场,都不可完全否认 另一方。写作时要紧扣“先行”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写作任务。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 服持另一立场的人。因此写作时如果选择“当下应该德育先行”,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当务之急是以优 秀文化推动文明风尚建设,提升文明素质。如果选择“当下应该管理先行”,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文明 素质的养成需要“化”,更要管。 写作任务: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 立意: (1)以优秀文化推动文明风尚建设; (2)文明素质的养成需要“化”,更要管; (3)德育之兴,素质之兴。 素材: (1)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如果人不懂得礼仪,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那么,什么是礼仪 呢?简单的说,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 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国家的脸面。作为具有 5000 年文 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生在社会中, 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当我们身为游客 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画;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 那些不文明的现象深恶痛绝;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是对同学的言行耿耿于怀,而我们对自己却从 不在意;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却不屑于说 对不起。 (2)有人说:道德是石,敲出和谐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 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也许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社会和其他动物群体的本质区别,有了道德,“人”字才 能理直气壮地大写。“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道德是国家破碎时最好的缝合剂,道德是社会崩毁是 最好的镇静药,道德是人们绝望是最温暖的心灵安慰。“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 而担当患难——贝多芬”贝多芬都已经做出了证明,你还等什么?快献出你的道德啊!不管什么时候,道 德都是那样重要的。 (3)有时,道德就是那么简单。在班级里我们可以帮助同学解决一道难题;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主动为年迈 的老人让座;在街道上我们只需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一个易拉罐;在家里我们孝敬长辈、热爱后辈;在 学校里我们尊师重道、坚持真理;在社会上我们遵纪守法、坚持正义。没有道德的世界,国家会变得脆弱, 社会崩毁,连人的心底那到最后的防线都会瓦解。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我想,一个社会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丧失道德。因此道德不论在人的心灵,还是对于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 要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