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学案(江苏专用)(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学案(江苏专用)(1)

考点3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技法1__如何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技巧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艺术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 精要点拨 江苏《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主要修辞手法讲解部分见前面“仿写”内容)‎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讲究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虚实结合”‎ 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 ‎ ‎ ‎ ‎ ‎ ‎ ‎ ‎【解析】 本题从描写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动静结合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答案】 B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 ‎ ‎ ‎ ‎ ‎ ‎ ‎【答案】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诗歌鉴赏] ‎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见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 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精要点拨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3.细节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 ‎ ‎ ‎ ‎ ‎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诗歌鉴赏] ‎ 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然而末句一个小小的衬垫,反令诗意大为生色。“闲敲棋子落灯花”,此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精要点拨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二)抒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答案】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诗歌鉴赏] ‎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李端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日落”“山昏”“雨繁”,烘托出昏暗、凄冷的意境。后两句写“共听一声猿”,其实听猿的仅限于作者自己,作者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这种写法使情思显得稍为复杂。‎ 三峡吟 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 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徐熙的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得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自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意。至于“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样,虽然可以用到《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字句,但彼此关联并不密切。‎ 该诗以猿声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精要点拨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三、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江苏卷通常是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 ‎ ‎ ‎ ‎【答案】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情感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 ‎ ‎ ‎ ‎ ‎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精要点拨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见考点2技法3)。‎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 ‎ ‎ ‎ ‎ ‎ ‎【解析】 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 ‎【答案】 (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精要点拨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4.衬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 ‎ ‎ ‎ ‎ ‎ ‎【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漂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精要点拨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5.对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 ‎ ‎ ‎ ‎ ‎ ‎【解析】 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 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精要点拨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6.联想想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 ‎ ‎ ‎ ‎ ‎ ‎【解析】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需要把握诗句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后两联写诗人联想友人回家后碰到燕子,一洗征尘,每天面对山水,已经摆脱琐事杂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诗人希望友人能过这种生活,其实也说明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精要点拨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7.化用典故(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 ‎ ‎ ‎ ‎ ‎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词人的观点态度。‎ ‎【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精要点拨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 ‎ ‎ ‎ ‎ ‎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 ‎ ‎ ‎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这样写,以景传情,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精要点拨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表达技巧口诀歌 修辞两表加结构,表达技巧四类应。‎ 修辞四比夸借代,表达方式描议情。‎ 语行肖心细节人,动静虚实视听景。‎ 表现联想象典衬,借景托物古今讽。‎ 过渡照应景结情,线索卒显结构明。‎ ‎【注】 “两表”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四比”指比喻、比拟、排比、对比,“象”指象征。‎ 技法2__如何区分几种易混的艺术技巧 ‎1.借代与借喻 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借喻 ‎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 ‎③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借代 ‎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借喻 ‎⑤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借代 ‎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 ‎⑦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 精要点拨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汉——唐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天狼——入侵的 异族 楼兰——边疆之敌 柳营——军营。‎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借景抒情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衬托(反衬)‎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对比 ‎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衬托(正衬)‎ ‎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衬托(反衬)‎ ‎⑤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对比 ‎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衬托(反衬)‎ 精要点拨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试着区分两种手法的区别。‎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陈亮坚决反对。②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③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 ‎ ‎ ‎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 ‎ ‎ ‎ ‎ ‎ ‎【答案】  (1)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 ‎(2)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诗歌鉴赏] ‎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 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 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险。‎ ‎“做出”一语,表达了作者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 ‎“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的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 以下两句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中流誓”,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郁愤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作者豪迈爽朗的胸襟气度。“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精要点拨 借古讽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指具体的诗句中,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诗才有的。‎ ‎5.烘托、衬托与渲染 试说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1)‎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 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 ‎ ‎ ‎ ‎ ‎ ‎ ‎ ‎【答案】  (1)衬托(反衬) (2)烘托(侧面描写) (3)渲染和烘托 精要点拨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这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 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技法3__如何掌握艺术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一、审题规范 艺术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度、数量、步骤等方面的要求。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在审清这些要求前,首先要辨析艺术技巧这个概念。‎ ‎“艺术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能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的茫然无措主要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如其他省市命题上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艺术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在“表现手法”中了。不过,江苏卷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是狭义的,即把“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相并列使用。‎ 再者,在各种艺术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一部分描写方法就与表现手法相重叠;如“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 其次,要审清下列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艺术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 显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艺术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的艺术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艺术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艺术技巧首先、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艺术技巧首先、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艺术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5.审步骤 从答题步骤来看,艺术技巧题可以分为两种:简单题型和完整题型。所谓简单题型,就是只答出所运用的艺术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所谓完整题型,就是答题时要包含完整的步骤,即实行“三步走”:指出艺术技巧(是什么)——分析艺术技巧(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答题时要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 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审题示例】‎ 例1 (2015·江苏卷)“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二联)‎ ‎③角度:小角度(写景艺术)‎ ‎④数量:多 ‎⑤步骤:简单型 例2 (2012·江苏卷)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 审题 ①题型:暗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结句)‎ ‎③角度:大角度 ‎④数量:多 ‎⑤步骤:完整型 例3 (2011·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一联)‎ ‎③角度:小角度(表现手法)‎ ‎④数量:一种(何种)‎ ‎⑤步骤:简单型 ‎【审题练习】‎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14·重庆卷)‎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整体型 ‎③角度:表现手法(广义)‎ ‎④数量:多 ‎⑤步骤:简单型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2014·安徽卷)‎ 审题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整体型 ‎③角度:点面结合 ‎④数量:一种 ‎⑤步骤:完整型 ‎3.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2014·全国Ⅰ卷)‎ 审题 ①题型:暗考型 ‎②范围:局部型 ‎③角度:抒情手法 ‎④数量:一种或多种不定 ‎⑤步骤:完整型 二、答题规范 审题审清楚了,答题就会事半功倍。这里,还有两个问题:‎ ‎1.准确判断艺术技巧应坚持两个原则 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想象,修辞手法是夸张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设问或比喻 ‎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排比、夸张 ‎③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烘托或化虚为实 ‎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方法?意象叠加 ‎(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偶、拟人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想象 ‎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衬托 ‎(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或虚写、对写法 精要点拨 ‎(1)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艺术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2.答题具体注意事项 ‎(1)(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我们不难发现这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就可以了。‎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诗歌鉴赏] ‎ 周晋的词大多描写的是清逸自然之趣。从调下词题可以看出,此词系为访问一友人而作。‎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词人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孤寂,二是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词情婉转,妙在含蓄。‎ 由于春愁难排,更由于无人与语,词人遂移舟访友,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絮影香,春在无人处。”词人已离开室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词人一腔喜悦溢于言外。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 ‎ (2)(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注]‎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同时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 ‎【答案】 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诗歌鉴赏] ‎ 首联,上句写春雨的自在飘洒;下句写雨过天晴的美丽状态,道路干净,没有尘土。颔联,写雨后紫烟逐渐散去,但还笼罩着宫殿;雨过天晴,都城呈现一片风和日丽的景象。该联通过对雨后天晴、丽日当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得知朋友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等要职后的快乐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仕途上的踌躇满志。颈联,使用了对仗、比拟、通感的手法,描写诗人见到的景物,飞花落在衣袖上,红花还沾着雨滴,葱翠的杨柳轻拂诗人骑着的马匹。尾联,抒发诗人的情怀,欣赏美丽的风光,痛饮美酒,这个都城除了自己谁还有这般清闲呢?反问的语气,更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去拜望朋友的极度喜悦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 精要点拨 ‎(1)答题步骤中,简单型只要答出该技巧名称即可。完整型分“三步”走,其中第二、三步要注意:‎ 分析该技巧一般要说三个要点,如答“借景抒情”,则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对比则要答出谁与谁对比,在哪方面(点)上对比等。点明表达效果时应答出两个要点:一是该技巧本身的效果,二是该技巧在文中的效果(重点)。‎ ‎(2)艺术技巧种类较多时,应“多中取主”“多中取特”。就是说在众多艺术技巧中优先考虑、首要选取那个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3)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如“情景交融”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两种,一般要答准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而比喻包括三种:明喻、暗喻、借喻。如能准确答出是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 ‎(4)对于“暗考型”艺术技巧题,答题时必须要答出艺术技巧,‎ 但又不能只答出艺术技巧。答题模式与“明考型”有所不同。‎ ‎(5)在使用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艺术技巧时,如果其中的情与景的关系形成相反关系(即乐景哀情或哀景乐情),则这时根据“多中取特”的原则,一般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