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宣城市2018-2019解第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 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1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顺)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已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与本人姓名座位带是否一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炼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土新的答案不准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雨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近日,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雨冰”身份被揭晓,原来它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经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据研发人员介绍,该智能机器人在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化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果,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文化市场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它要拥有徐志厚的阅读量,最大根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所谓“功夫在诗外”,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击志摩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艰难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学会。 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妤。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到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杋遇,必将带来艺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7日《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艺术领域后,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将拿出许多作品成果,显露出在文艺创作方面超越人类的诸多可能。 B. 人工智能机器人凭借其学习能力能够掌握徐志摩所拥有的创作素材及其同时代其他诗人的特点,并能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 C. 人类创作在形式层面不会超过人工智能,但在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并创造出更完美的作品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D. 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冲击,我们既要对人类自身创作的长处满怀信心,也要抓住机遇,谋求创作观念和实践上的新突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出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作品引出话题,由人们的焦虑疑问而展开议论。 B. 文章通过创作徐志摩诗歌这一实例,论证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要创作出类似徐志摩诗作的诸多创作要素。 C. 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创作水平。 D. 文章结尾指出,我们若能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挑战,未来的艺术创作定将出现新的局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人工智能具备了人类的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远不如人类,还只属于弱人工智能。 B. 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作领域的尝试启示我们深入思考艺术创作未来的发展,将推动艺术创作的革新 C. 人工智能因难以获得人类基本、无意识直觉而难以感知这个世界,所以很难有真正的文艺创作。 D.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获得了一个强大而便捷的工具,文艺创作领域将难以避免地发生巨变。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错误,“显露出在文艺创作方面超越人类的诸多可能”错误。原文为“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文化市场方面的诸多可能” 。 B项错误,即使人工智能机器人掌握了徐志摩所拥有的创作素材及其同吋代其他诗人的特点,但还缺少他的所有人生体验,是难以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的。 C项错误,“人类创作在形式层面不会超过人工智能”过于武断,原文为“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文章通过创作徐志摩诗歌这一实例 ”表述错误。“创作徐志摩诗歌”的例子是假设的,非实例。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人工智能具备了人类的高端技能”表述错误。原文是“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故选A。 【点睛】议论类文本阅读新高考强调要整体感知,题目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整体把握思路,筛选整合信息,不断章取义非常重要。同时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对应,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具体做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 什么是数据?数据(data)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在英文中的一个解释是“一组事实的集合,从中可以分析出结论”。笼统地说,凡是用某种载体记录下来的、能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某种信息的,就可称之为数据。古人“结绳记事”,打了结的绳子就是数据。步入现代社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丰富,载体也越来越多。 什么是大数据呢?量的增多,是人们对大数据的第一个认识。随着科技发展,各个领域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増长。有研究发现,近年来,数宇数据的数量每3年多就会翻一番。 大教据区别于数据,还在于欻据的多样性。正如高徳纳咨询公司硏究报告指出的,数据的爆炸是三维的、立体的。所谓的三维,除了指数据量快速增大外,还指数据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数据的多样性,即数据的来源、种类不断增加。 数据是一种资源,但数据又跟煤、石油等物质性资源不一样。物质性资源不可再生,你用多了,别人就用少了,因而很难共享。数据可以重复使用,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大数据资源的使用是非恶性竞争的,共享的前提下,更能够制造双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数据如果不被融合、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称之为大数据。 ——选自刘军《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材料二: 5月12日,2019首届天府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成果,《2018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在当天正式发布。 就全球趋势而言,2018年大数据市场总体价值约420亿美元,其中大数据软件市场价值约140亿美元。该报告预估,大数据服务和硬件市场规模在经历2016-2022年的快速增长后,将放缓增长趋势,而大数据软件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0年的高速増长。 与此同时,伴随21世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世界各国无一不在觊觎着红利可观的大数据市场,但由于各国基础实力、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全球大数据发展正面临不均衡的市场分布问题。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大数据开放建设程度的分析,韩国、加拿大、美国、法国、印度、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俄罗斯处于第二梯队,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开放数据程度与上述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各国分值呈现较大差距。 以全球大数据发展情况为背景,报告进一步分析到,中国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正处于积极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政府开放数据的实施路径是由地方政府数据开放为点,逐渐形成国家层面的数据开放。从具体数据来看,中国的大数据产业相关人才数量占全球总数的59.5%,排名第一,其次为占比22.4%的美国。另外,2018年中国大数据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相关技术专利数量在全球比例均超过了美国,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在此优势之下,中国如何实现后发赶超?报告指出,政府掌握着70%左右的高价值数据集,因此,政府大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将是实现数据全面共亨开放、进而更好发挥其价值的关键。 ——选自2019年5月13日《成都商报》 材料三: 2017-2018贵阳数博会参会人员停留比较图 上图为2019年数博会会展中心3公里范围内,各类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同比增长率。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对于数据来说,大数据不仅具有数据的量不断增多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数据的多样性的特点。 B. 与不可再生的物质性资源不同,数据作为一种人类资源,可以重复使用,能不断产生新的价值。 C. 虽然各国都想霸占大数据市场,但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使得全球大数据市场发展分布并不均衡。 D. 要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和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政府掌握的高价值的大数据应该实现共享开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对数据的定义看,数字是数据,文字也是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都是数据。 B. 数据只有被融合联系才能成为大数据,人们在共享的前提下使用大数据资源可以实现双顺。 C. 从贵阳数博会的统计数据来看,参会人数和参会人员停留时间2018年比2017年皆有增长。 D. 贵阳数博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会场周边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6.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大数据的介绍侧重点各是什么? 【答案】4. C 5. C 6. 材料一通过和数据概念的作比较,解释了大数据的概念。材料二介绍了2019首届天府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的《2018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即世界大数据市场分布情况和中国的大数据市场状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C项“霸占”一词不当,原文为“觊觎”。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C项“皆有增长”不对。数据没有涉及参会人数;2018年参会人员停留时间第一天比2017年降低,第四天和2017年第四天的一样。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意,探究并概括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材料一,把握各段首句,“什么是数据?”“什么是大数据呢?”“大教据区别于数据,还在于……”由此可知,其侧重介绍的是通过和数据概念的作比较,解释大数据的概念。材料二总体结构是总分关系, 第一段介绍了2019首届天府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召开并发布《2018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第二、三段“就全球趋势而言”“世界各国无一不在觊觎着红利可观的大数据市场”,介绍了世界大数据市场分布情况;第四、五段“中国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正处于积极快速发展的阶段”,介绍了中国的大数据市场状况。整合以上分析,得出答案。 【点睛】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示 众(节选) 鲁 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岀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鴉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盞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屬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靜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時的一管。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見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宇。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属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丰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遢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他知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见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賞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予;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长子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拚命搔头皮。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墅,下颚向上一磕,咬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漓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挟洋伞的长子也已经生气,斜下了一边的肩膊,皱眉疾视着肩后的死鲈鱼。大约从这么大的大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原也不易招架的,而况又在盛夏。秃头正仰視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宇,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都知遒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见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圓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柄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別的车一混,知不清了。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 7. 下列对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环境描写烘托出沉闷的生活气氛,表现了人们的无聊,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并有效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 小说以胖孩子的吆喝声起以吆喝声结,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以胖孩子为主要视角观察众人,折射民众的精神状态 C. 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手法,细致生动地刻画了一群无聊好奇、从众的看客形象。 D. 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虽出场较多但活动较为简单,也少有对话,于沉闷单调中给人一种深深的无聊感和压抑感。 8. 小说描写了一群“看客”,这群“看客”有怎样共同的性格特点?结合鲁迅有关作品,说说他塑造这群“看客”的意义何在? 9. 这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请结合文本分析为何如此安排。 【答案】7. B 8. 共同特点:爱凑热闹,盲目从众,无视他人痛苦。描写“看客”的意义:通过描写“看客”众生相,旨在深刻揭示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的国民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希望。 9. (1)凸显人物共性。小说中的人物面目模糊,也没有精心刻画的中心人物,意在展现“看客”群体的众生相,更能集中笔墨凸显人物的共同习性——“看”。(2)强化象征意味。《示众》中的人物,没有姓名身份,只有标志性的生理特征,高度抽象化,象征了众多普通的中国人,体现出看客心态是中国国民共同的病态心理。(3)突出小说主题。没有名姓使人物更具普遍性,深刻批判了中国特有而又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顽疾。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B项“以胖孩子为主要视角观察众人”表述错误,胖孩子只是众人中的一个,不是主要视角。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作用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看见巡警牵着一个人,胖孩子“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接着有秃头、胖子、抱着孩子的老妈子、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由此看出看客爱凑热闹。有热闹一个跟一个都来了,在车夫摔倒时“都知遒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可见看客们盲目从众的心理。而车夫摔倒,先是“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可见看客们没有同情心,无视他人的痛苦。塑造这群人物,让读者看了他们的表情,动作,状态,语言……深切感受到看客们的种种丑态:愚昧,自私,麻木,没有灵魂,没有思想,不由让人反省,他们身上,可有我们的影子?如何改变?提醒了整个民族要“疗救”国民的劣根性。整理以上分析,得出答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探究作者意图的能力。此题为探究作者如此创造人物形象的原因。解答这类题,要联系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全面理解文意,从艺术技巧、形象、主题角度考虑。解答此题可联系《药》中的看客思考。(1)小说中人物众多,但人物面目模糊, 胖孩子、秃头、胖子、抱着孩子的老妈子、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戴硬草帽的学生等人除看客特点外,没有特别的性格特征,也没有精心刻画的中心人物,由此可推知作者意在展现这些“看客”群体的众生相,这样更能集中笔墨凸显人物的共同习性——“看”,从而凸显人物共性。(2)《示众》中的人物,没有姓名身份,只有标志性的生理特征, 比如胖孩子、秃头、胖子、抱着孩子的老妈子……高度抽象化, 从而就具有了象征意味;但作者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他们“看”时地各种表现及细节,从“飞、补、挤、奔、钻……”等动词即可看出看客们的“迫切”,这些具体细致的刻画凸显了这种病态心理,体现出看客心态是中国国民共同的。(3)没有名姓使人物更具普遍性,表明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自私冷漠是中国特有而又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顽疾,从而突出了小说主题。 【点睛】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类试题,要知人论世,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其他作品思考问题。具体答题角度可从小说三要素、艺术手法和主题分别解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廷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少颇读书,事周祖,为亲校。广顺初,授庄宅副使,迁内军器库使、知怀州,入为皇城使。会天平符彦卿移镇大名,以廷祚权知郛州。 世宗即位,迁右羽林将军,充内客省使。未几,拜宣徽北院使。世宗征刘崇,为北面都巡检使。师还,权判澶州。归阙,加右监门卫大将军。俄迁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留守事。汴河决命廷祚督丁壮数万寡之。因增筑堤防,自京城至临淮,欻旬讫工。世宗北征,权东京留守。是夏,河决郑州原武县,命廷祚发近县丁壮二万佘塞之。师还,以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傳,充枢密使。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 宋初,加冏中书门下三品,以其父名璋,故避之。会李筠叛,廷祚白太祖曰:“潞城岩险,且阻太行,贼据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遠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渊,國可擒矣。”太祖遂亲征,以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筠罘领兵来,战泽州南,其众败走。及讨李重进,为东京留守。 建隆二年夏,帝谓之曰:“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以均劳逸。明日制出,恐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即以为雄武军节度。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西夏首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诏敖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乾德二年来朝,改镇京兆。开宝四年长春节来朝。俄遇疾,车驾临问,命燕艾灸其腹,遣中使王继思监视之。未几卒,年五十四。赠侍中,官给葬事。 廷祚谨厚寡言,性至孝,居母丧,绝水浆累日。好学,聚书万余卷。治家严肃,尤崇奉释氏。 《宋史列传卷十六·吴廷祚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B. 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C. 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D. 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权”,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一般是指官吏补充缺职,表达相同意思的还有“假”、“署”、“护”、“摄”等 B.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初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C. “建隆”,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秦始皇,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 “释氏”,佛姓释迦的略称,也指佛或佛教。“释”,为印度释迦牟尼佛陀家族之姓,现也多用于华人地区出家人的姓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廷祚受历任君主器重。周太祖时即为亲校,周世宗时多任要职,宋太祖讨李重进时他奉命留守东京,保障后方。 B. 吴廷祚治理才干卓越。汴河决口,他奉命率丁壮增筑堤防仅数旬而成;黄河溃决,他再次奉命率丁壮堵塞大功告成。 C. 吴廷祚军事谋略突出。宋太祖镇压李筠叛乱时,他建议太祖速战速决,诱李筠离开据点而歼之,太祖依计大获全胜。 D. 吴廷祚谨厚好学,儒道兼修。他居母丧期间,为致哀多日不曾进食;他喜读书,藏书万余卷;他尤其喜好释氏之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 (2)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颇伤役卒,防捕击其党,以状闻。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李筠一向勇猛而且轻敌,如果快速攻击它,他一定会离开上党来半路拦截我们交战。 (2)西夏酋长尚波于率领众人争夺(夕阳镇),服役的人受到损伤,高防抓捕他的党羽,尚波于把情况报告皇上。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句子意思为,这之前,秦州夕阳镇西北与大沼泽相通,多出大木头,是古代伏羌县的土地。高防管理秦州时,建议在本地设置采造务。先是,是时间状语,需要断开。排除C。“多材植”,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独立成句;“高防知州日”,高防是人名,做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A、D。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秦始皇”错误,年号始于汉武帝。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项“尤其喜好释氏之教”",理解有误,原文“尤崇奉释氏”,“崇奉”为尊敬祀奉之意。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素,一向;轻,轻敌;邀,半路拦截。(2)捕击:抓捕;闻:使皇上知道;以状闻,省略句,尚波于以状闻之。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译文: 吴廷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年少时读了不少书,侍奉周祖,担任亲校。广顺初年,授任庄宅副使,升任内军器库使、知怀州,入朝为皇城使。恰逢天平符彦卿移军镇守大名,让吴廷祚暂时代管郓州。 世宗即位,升任右羽林将军,担任内客省使。不久,任命宣徽北院使。周世宗征伐刘崇,为北面都巡检使。班师回朝,他暂管澶州。回到朝廷,加官为右监门卫大将军。不久迁任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了解西京留守事。汴河决堤,命令廷祚督管壮丁数万人堵塞的汴河。通过増筑堤防,从京城到临淮,几夭完工。周世宗北伐,代理东京留守。这个夏夭,黄河在郑州原武县决堤,命令廷祚征调附近各县壮丁二万多堵塞缺口。班师回朝,任命刘延祚担任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充枢密使。恭帝即位,加官检校太尉。 宋初,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他父亲名璋,因此避讳它。恰逢李筠反叛,廷祚告诉太祖说¨潞城山路险峻,并且阻斷太行山,敌人占据了,不容易攻破。李筠一向勇猛而且轻敌,如果快速攻击它,他一定会离开上党与我们邀战,就像野兽离开了沼泽,鱼脱离水,就可以擒获了。太祖于是亲自征讨,让吴延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李筠果然领兵来,在泽州南下激战,他的军队败逃。等到讨伐李重进,又担任东京留守。 建隆二年夏,皇帝对他说:你掌枢密院事务,也有一年了,与卿秦州,以冏甘共苦。第二天制出,恐怕你因离我左右成为忧虑,所以先告诉你。“就让他担任雄武军节度使。这之前,秦州夕阳镇西北与大沼泽相通,多出大木头,是古代伏羌县的土地。高防管理秦州时,建议在本地设置采造务。西夏酋长尚波于率领众人争夺,服役的人受到损伤,高防捉他的党羽,尚波于把情况报告皇上。皇上命令廷祚代防,带着诏书赦免尚波于等人,西夏深受感动。这一年秋夭,以被羌地前来进献。 乾德二年来朝廷,改镇京兆。开宝四年长春节来朝见。不久生病,皇帝亲临问,命令点燃艾灸的腹部,派遣中使王继恩监管着。不久去世,五十四岁。追赠侍中,官府供给丧事。 廷祚谨厚少说话,本性孝顺,居母亲丧,绝水米汤好几夭。好学,藏书一万多卷。治家严格,特别崇奉佛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①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字。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②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①此词作于庚戌年,即公元1190年。当时南宋国力很弱,随时面临金兵南进的威胁。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②宋玉有诗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以“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秋月辉映楼台、秋花香幽院宇的迷人夜景。 B. 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写景中之人,神态细节的描写中衬以一个助词“地”字,将人物欢乐之状表现得跃然纸上。 C. 上片末二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和一般文人一样的见秋即悲的伤感之情,借宋玉悲秋之感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 D. 下片末句“重阳节近多风雨”中“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的气候,更是暗喻南宋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 15. 词中“悲”字,反复出现,请结合全篇,分析“悲”字的内涵。 【答案】14. C 15. 表面看作者是为中秋的萧疏而悲,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悲,实质上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悲愁,即为当时不利的政治军事形势而悲,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悲。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不是反问,而是设问,后句借典故回答了问题。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通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的思路,然后结合标题、景物、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把握诗人的情感。“当年宋玉悲如许”、“问他有甚堪悲处”,字面可理解为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悲;“也有悲时” 因“重阳节近多风雨”,表面看作者是为中秋的萧疏而悲。联系他的经历和时代背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所以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悲愁,,此处知人论世,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分角度考虑,防止丢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人要广泛学习并经常反省自己的名句是“______, 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表达诗人与琵琶女同情共鸣的句子是“_____, 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借“月”抒胸中万千感慨。 【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同是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参省、己、知(通假)、沦落、尊、酹。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历史进程,深刻总结了4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热情赞颂了中国人民敢闯敢试、_________的改革精神,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动员令。( )。 今天,改革航船行进至此,我们接受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的是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承受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篙,我们需要的是改革关头剪者胜的意气。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事实证明,正是沿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轴线,我们创造了_________、翻天覆地的人间巨变,书写了________的辉煌功绩,展望未来,不忘改革开放初心,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我们就能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________的新的更大奇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当其冲 事过境迁 栉风沐雨 刮目相看 B. 政为人先 沧海桑田 栉风沐雨 侧目而视 C. 首当其冲 事过境迁 彪炳史册 侧目而视 D. 敢为人先 沧海桑田 彪炳史册 刮目相看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真挚话语,催人奋进;殷切期待,启人深思 B. 启人深思话语真挚;催人奋进,期待殷切 C. 真挚的话语,启人深思;殷切的期待,催人奋进 D. 殷切的期待,启人深思;真挚话语,催人奋进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挑战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 B. 我们面对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我们挑战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C. 我们挑战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承受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 D. 我们接受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我们承受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一空,首当其冲,最先受到伤害;政为人先,政策,制度走在前面;都和改革精神不搭配;应为敢为人先,果断的作出相应的决策,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二空,沧海桑田,变化巨大,接“翻天覆地的人间巨变”恰当;事过境迁和“变化”不搭配。三空,栉风沐雨,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和辉煌功绩搭配恰当。四空,侧目而视,敢怒不敢言;刮目相看,重新看待,和“更大奇迹”搭配。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据语境,表达的是习总书记的讲话启人深思,习总书记发出的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期待催人奋进。“话语”和“期待”分别做“启”和“催”的主语,“启”和“催”的宾语都是“人”,“深思”和“奋进”的主语都是“人”,“启人深思”和“催人奋进”为兼语句式。再据句式对称原则,确定C项正确。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挑战”与“环境”和¨任务”搭配不当,故排除B和C。据诏境,“我们需要的是改革关头勇者胜的意气”可以看出“接受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不合语境,排除D。故选A。 20.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校决定举办一次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由我校丑小鸭文学社承揽。特向全体同学征集文章,务请广大同学踊跃投稿。 具体要求如下: 一、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视角,用文艺的形式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现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必须亲自撰写,字数在3000字以内。 二、稿件请送至丑小鸭文学社編辑部,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征稿”字样。 三、投稿截止时间6月18日,对于采用的稿件,本社团有修改的权利。 活动结束后我们将抽时间评选优秀作品并颁发获奖证书,并结集出版的作品,惠赠样书。 答:①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承揽”改为“承办” (2). ②”务请”改为“欢迎” (3). ③“亲自撰写”改为“原创” (4). ④“抽时间”改为择日” (5). ⑤“惠赠”改为“赠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做此类题可根据词语意思及具体语境分析判断。①“承揽”,接受对方所委托的业务,和“征文活动”不搭配,应改为“承办”;②”务请”,语气生硬,相对“约稿”不得体,改为“欢迎”;③“亲自撰写”表意不明确,改为“原创”;④“抽时间”口语化,改为书面语“择日”;⑤“惠赠”谦敬误用,改为“赠送”。 21.下面是某网站用户注册模块业务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首先要登录网站,点击注册后输入个人基本信息,输入完毕后提交信息,然后看看是否通过网站验证。验证通过后,通知客户注册成功;如果未通过验证,需重新输入、提交个人基本信息,直到通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具体为图文转换。本题为流程图,解题方法为: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按照线头顺序,先登陆网站,再点击注册,输入个人基本信息,提交通过网站验证。注意此处框内文字“是否通过网内验证”有两个箭头,“是”和“否”,所以要分两步叙述。“是”为通过验证,注册成功,通知客户;“否”为验证信息失败,需要返回重新输入个人基本信息,再次提交验证,直到通过。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国作家雨果 对雨果这句话,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让文明和谐社会,美丽人间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就是文明之美。文明的美丽发自内心,令人惊艳;文明的美丽来自素养,令人回味,文明是人的品格积于一身的体现。它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销声匿迹,让我们如沫春风,神清气爽。它能促进社会和谐,有它在,文明古国才能稳步向前。 透过历史的岚帐,隐约中祖先用石斧开辟出的图腾依旧清晰。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璀璨的文明史诉说着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年仅四岁的孔融把自己的梨让给别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59年,毛主席一起和亲友老人吃饭,主席向他们敬酒,老人忙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便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言为心声,行为内现,这古人的德行,伟人的敬言,无不折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中华民族用自己源远流长的文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上的一颗璀璨之星。 其实文明并不是遥不可发,它就在我们身边,当然文明也不是要轰轰烈烈,只求实实在在。什么是文明?懂礼貌是文明,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是文明。文明就是一种品质,一种习惯,一种受人尊敬、推崇的行为。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请先说声:“对不起”;别人帮你做了事,要对别人道一声“谢谢”;在校内外,见到老师要热情打招呼问好;吃饭时,要把最舒适的座位让给长者;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明的馨香,有了这些习惯,才算具备了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但这些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逐渐养成。 试想如果有一天,世界变得昏沉阴暗,到处是一片废墟。草地上没有了生机和活力,唯剩一片苍老的枯黄;人人面目狰狞,随处都是争吵声,打骂声,公路上已不再是汽车的地盘,反而成了一座座垃圾山,臭气熏天……这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文明,是心灵中的一盏明灯,多一点阳光,就少一点点黑暗。弯下腰,捡起你身边的每一张废纸;站起身,把座位让给需要帮助的人……其实你能做的还有很多! 文明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苗,是我们健康成长的翅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更没有了和谐社会。文明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不要纸上谈兵,请付诸实际行动!让我们共享一块土地,去撑起一片蓝天,让文明美丽这人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理解思考雨果的话,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文章。 【审题】本次作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材料,第二部分是要求。首先理解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雨果的名言: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亲善”,亲近友善,信任;通过建立亲善关系,可以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满意、相互合作和相互敞开心扉的人际互动关系。据此可理解对别人有亲善的态度,进而建立亲善的关系,都可以产生幸福感,从而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幸福。“文明”,有两个层面,物质和精神的;和“和善”对应,此处理解为精神层面更好。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由此可推出,社会的一切高水平的文明可带整个来社会的进步繁荣和谐;个人的修养,素质,信念……也会带来自身及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立意时,亲善、和谐可以合在一起,也可以分开立意。可就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立意。 参考立意:与人为善,幸福的根源;温和的土壤开出幸福的花朵;文明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文明你我他,和谐靠大家;文明小习惯,和谐大家庭 ;和谐社会,从文明开始; 例文结构分析:开篇点出文明的作用。接下来回顾历史追寻文明的足迹,再联系现实,引出文明从小事做起,举例证明文明在我们身边;反面论证文明的重要性,倡导文明行为。结尾点题,再次强调文明的意义。 素材积累:(1)引言。 文明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综合素质的水平。 文明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上,要养成整个社会讲文明的风气,就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文明行为。 (2)事实论据 周恩来的风采 世人除了敬佩周恩来的高尚情操、献身精神、精明智慧和学识渊博外,还十分仰慕他的迷人风采。 他仪表整洁,举止文明,态度优雅。他身为国家总理,但总是谦恭有礼,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起身双手接过去,并微笑点头表示感谢;外出视察,每到一处,他总要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在公共场所他总是模范地遵守一切公共秩序,遇见人民群众,他都要微笔着向大家招手致意;他每天工作18小时,每次接见外宾,总是提前到达,站在门口和大家一一握手,态度和蔼诚恳,会见结束,他总把客人送到大门外,直到汽车开动离开。外国记者赞 美他:" 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种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 总理道歉 霍克任澳大利亚总理时,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 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 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 那天我非常困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 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和善---微笑服务 美国希尔顿旅馆是世界上最大的旅馆之一。在他们的职工手册中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不管你多么辛劳,请始终向旅客保持礼貌的微笑。公司总经理康希? 希尔顿认为:“旅馆服务员美的微笑,正像花园里的阳光和春风。”他说:“如果让他选择,他宁愿住进虽然只有残旧地毯,却微笑服务的旅馆。而不会去一流设施却看不见微笑的地方”他检查工作时,向员工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天你微笑了吗?”。正是凭借着良好的服务,希尔顿旅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它的事业已经扩大到五大洲, 在全球有200多家分店。“微笑服务”成了希尔顿旅馆的“发家宝”之一。 (3)理论论据 夫子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心平气和四个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约之以礼,驱之以法。宋·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礼乐为本,刑政为末。宋·苏辙《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荀子·大略》 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邓析子·转辞篇》 言得其宜,智愚同赞。唐·刘禹锡《武陵北亭记》 文明就是造就文明的人。英 罗斯金《野橄榄花冠》 一个时代的文明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肥料--[英 康诺利《不平静的坟墓》 文明的真正验证不是人口统计数字,不是城市规模,也不是农作物的产量, 而是一个国家能造就出怎样的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