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内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内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1、2、3、4、5、7、10、11、12、14、17、18、19)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其余试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祭祖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文化符号。在祭礼的发展历程中,自先秦时期开始兴起,后经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变迁,一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在传统社会,无论是王朝政府、官僚贵族,还是寻常百姓之家,祭礼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早在商代时,人们将祖先视为可怕的死者,死者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需要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祈求祝福。胡适在《说儒》一文中说“看殷墟出土的遗物与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个宗教根本上是一种祖先教。祖先的祭祀在他们的宗教里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丧礼也是一个组成部分。” ③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在秉持内在的祖先崇拜的信仰意义外,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含义。此时,祭祖礼仪不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也与国家的统治、社会的安定相联系。在这种背景下,祭祖礼仪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被高度重视,最终形成一套上至王侯,下达百姓的完善的祭祖礼仪体系。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诸侯相对于天子是“小宗”,但又是本国的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虽然不同阶层所设置的宗庙数量不同,但社会各阶层都重视对祖先的祭祀。《礼记·大传》谓“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又谓“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可以看出,人们将处于冥冥中的祖先和现实生活里的宗族结合起来,这就使得祭祖礼仪突破了氏族时期单纯的精神信仰范畴,结合了国家统治的政治需求和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需求。从王朝统治者角度看,天子祭祖能够提升自身血统的神圣地位,增强自身统治的权威性。从社会运行角度看,祭祀祖先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意识,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周代宗庙体制的内容和形式在后世都发生了变化,但是祭祖的文化传统却历久不衰,成为维持家族人伦关系,促进基层治理,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保障。 ④在传统社会,礼不仅是个人行为规范,同时具有更深远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这与礼存在的社会环境以及统治阶层如何看待和利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有关,“先秦的礼主要用于规范和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汉朝的礼主要发挥了建设新体制、实现‘大一统’的作用;南北朝时期,礼被突出地用以维护门阀的特权和地位;到了宋代,礼的重心则已向民间的礼教倾斜,而到明、清,民间礼教的发展达到极致”。与前代王朝不同,宋代统治者对礼进行了重新界定和使用,突出强调礼仪文化的教化作用,重视推进民间礼教的发展。同时,随着庶民宗族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权利也在逐步扩大,庶民礼仪开始融入到国家礼仪文化体系当中。 (摘编自邵凤丽《社会治理视阈下“以礼治家”的历史实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祭礼自先秦时期兴起以来,经历代王朝变迁,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传统。 B. 殷人认为死者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故举行祭祀活动,来防止祖先作祟,祈求祝福,来加强对国家统治的稳固。 C. 祭祖礼仪规范化、制度化和体系完善,是周代在祭祖礼仪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与国家统治、社会安定相联系的背景下制定的。 D. 在传统社会,统治阶层更看重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因而弱化礼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突出了礼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②段使用道理论证,引用胡适《说儒》的观点,意在证明殷人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 B. 文章第③段引用《礼记·王制》,通过不同阶层设置的宗庙数量情况,论述了周代社会各阶层对祖先的祭祀重视程度不一的史实。 C. 文章第④段写到了先秦、汉朝、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礼的不同作用,论证了礼具有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控功能。 D. 文章梳理了祭礼在历代的含义和功能变迁情况,意在揭示出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仍有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祭祀祖先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意识,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祭祖的文化传统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 祭祖礼仪得以突破氏族时期单纯的精神信仰范畴,与人们将处于冥冥中的祖先和现实生活里的宗族结合起来紧密相关。 C. 庶民宗族社会地位提高和文化权利逐步扩大,迫使宋代统治者重新界定和使用礼,庶民礼仪开始融入国家礼仪文化体系。 D. 传统祭礼可谓精华糟粕并存,维持和巩固王朝统治的成分应当舍弃,维持家族人伦关系、促进基层治理等优势应继承和发扬。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遗漏信息,“祭礼自先秦时期兴起以来,经历代王朝变迁,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传统”中“并开始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传统”信息遗漏,据原文第一段“ 自先秦时期开始兴起,后经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变迁,一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祭礼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可知,应改为“祭礼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 B项张冠李戴,“殷人认为死者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故举行祭祀活动,来防止祖先作祟,祈求祝福,来加强对国家统治的稳固”中“来加强对国家统治的稳固”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三段“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在秉持内在的祖先崇拜的信仰意义外,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含义”可知,举行祭祀活动“来加强对国家统治的稳固”的时期是周代,而不是商代。 C项正确。据原文第三段“此时,祭祖礼仪不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也与国家的统治、社会的安定相联系。在这种背景下,祭祖礼仪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被高度重视,最终形成一套上至王侯,下达百姓的完善的祭祖礼仪体系”可知,C项表述正确。 D项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在传统社会,统治阶层更看重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因而弱化礼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突出了礼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中“统治阶层更看重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与“因而弱化礼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突出了礼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不存在因果关系;“因而弱化礼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突出了礼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表述有误,据第四段“礼不仅是个人行为规范,同时具有更深远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可知,二者间应该是递进关系而非目的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曲解文意,“文章第②段使用道理论证,引用胡适《说儒》的观点,意在证明殷人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中“使用道理论证”说法错误,引用胡适《说儒》的句子是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B项曲解文意,“文章第③段引用《礼记·王制》,通过不同阶层设置的宗庙数量情况,论述了周代社会各阶层对祖先的祭祀重视程度不一的史实”中“论述了周代社会各阶层对祖先的祭祀重视程度不一的史实”说法有误,“通过不同阶层设置的宗庙数量情况”是为了论述周代的“祭祖礼仪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被高度重视”和“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据原文“虽然不同阶层所设置的宗庙数量不同,但社会各阶层都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可知,周代社会各阶层对祖先的祭祀都是重视的。 C项断章取义,“文章第④段写到了先秦、汉朝、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礼的不同作用,论证了礼具有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控功能”中“论证了礼具有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控功能”表述有误,据原文“礼不仅是个人行为规范,同时具有更深远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这与礼存在的社会环境以及统治阶层如何看待和利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有关” 可知,文章第④段写到了先秦、汉朝、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礼的不同作用,是为了论证“礼存在的社会环境以及统治阶层如何看待和利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 D项正确。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推断出D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C项因果倒置,“庶民宗族社会地位提高和文化权利逐步扩大,迫使宋代统治者重新界定和使用礼,庶民礼仪开始融入国家礼仪文化体系”表述有误,原文第四段“宋代统治者对礼进行了重新界定和使用,突出强调礼仪文化的教化作用,重视推进民间礼教的发展。同时,随着庶民宗族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权利也在逐步扩大,庶民礼仪开始融入到国家礼仪文化体系当中”可知,“庶民宗族社会地位提高和文化权利逐步扩大”是以“宋代统治者对礼进行了重新界定和使用”为条件基础的,并不是 “宋代统治者重新界定和使用礼”的原因。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1日凌晨,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的我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江特大桥,全长2.156公里,具有“水深、桩长、塔高、大跨”的特点。该桥主跨长300米,主跨塔底以上索塔全高120.6米,是昌赣高铁全线3座跨赣江的特大桥之一,以其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 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该桥梁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即首次将索塔钢锚箱结构、锚拉板、箱形钢-混组合梁、新形钢-混结合段构造连接技术应用于国内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 为满足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通行要求,赣江特大桥在设计和施工中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创新,全面采用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建造相关技术,首次提出并推行铁轨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成为了现代智能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摘编自《中国桥又有新突破》) 材料二: “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梁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年12月18日,塞尔维亚领导人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 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 “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和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副总经理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是全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金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上的竞标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材料三: 在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目前,中国已拥有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凭借创新优势,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 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一座赵州桥,在中国屹立了1400余年。如今,这种“赵州桥式”的工匠精神正被中国桥梁建造者所继承,并且洒遍世界。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万多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的误差达到1/2500,远远低于合同约定的1/1000…… (摘编自《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 4.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赣江特大桥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在结构设计上创造4项国内首次,是现代智能铁路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B. 海外人才队伍力量仍然薄弱,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C. 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主要是金融力竞争力不强。 D. 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 5. 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不够自信。 B. 武汉桥梁界在世界创造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表明“中国桥”获得了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 C. 中国桥梁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创新精神、技术追求以及对匠人精神的恪守。 D. 中国桥常常有新突破。“中国桥”成为体现中国工匠精神、展示中国形象,联通中外友谊的国家品牌。 6. 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需要做到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一概括。 【答案】4. D 5. A 6. ①缩小与世界桥梁强国理念,规范上的差距;②提高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能力;③增强技术自信;④培养,引进稀缺的复合型人才;⑤提高金融竞争力;⑥坚持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⑦恪守匠人精神.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D项说法绝对,“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中“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的“已经”说法绝对,据材料二“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知,“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的说法扩大了概念外延。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曲解文意,“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不够自信”中的中国桥企“不够自信”表述有误,材料二中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据这些信息可知,虽然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但是不能推断中国桥企不够自信。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 本题要求概括“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需要做到哪些方面”,根据材料二“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的提示和相关内容,答案应该在材料二中这个句子的下文以及材料三中筛选概括。 据材料二“‘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和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技术上没问题,差距是全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金融能力”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需要做到”的一些方面,如应该缩小与世界桥梁强国理念,规范上的差距;要提高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能力;应该在培养,引进稀缺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要增强技术上的自信心;还应提高金融竞争力。 材料三中说“‘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所以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还应该继续秉承这些精神并发扬光大。据此可概括答案为要不断坚持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继续恪守匠人精神,为“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添光增彩。 最后根据概括的信息,发条作答。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答题技巧: (1)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2)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 雪 夜 袁良才 ①老北风怪兽般吼叫着,漫天飞雪赛似春运返乡的客流,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的怀抱。城市仿佛一夜之间空了,这条平日喧嚣无比的特色美食街在这雪夜里尤显冷寂。 ②一间店铺里亮起了并不耀眼的灯光。风雪交加中,一个如同觅食困兽般逡巡的汉子,见到灯光的一刹那,激动得有些难以自持,他感觉心中腾地一下重又燃起希望之火。他瑟缩着身体,迟疑地向那个灯光所在的铺面走去,脚下发出“吱嘎吱嘎”的积雪声。汉子呼吸粗重,抬手敲响了眼前狭窄铺面儿紧闭的卷闸门,但他没有出声。出乎意料的是,这扇门“哗啦”一声敞开了。出现在门后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年轻人,却满脸带笑,这么晚了,还没吃饭? ③瘦小憔悴且略显蓬头垢面的中年汉子明显吃了一小惊,他那双沾满雪屑的双脚就有些犹疑。先进屋,暖和暖和吧。中年汉子被年轻人连拉带扯地拽了进来。年轻人返身回到简陋的吧台前,弯腰把斜靠在吧台内的一根一米多长的钢筋平放到地上,然后开启了空调机。中年汉子有些恍惚地杵在店门那里,看上去有点手足无措。年轻人努了努嘴说,大哥,随便坐嘛。汉子尴尬地干笑着,随便找一个靠门的位子,坐下来,顺势按了按腰间。年轻人犀利的目光扫过来,说,大哥,一定饿坏了吧?别急着掏钱呀。我先给你整一碗烩面,垫垫肚子。然后再弄几个菜,我们哥俩喝点!年轻人自顾在厨下忙活开了。中年汉子有些儿傻眼了,他坐直了身子,又按了按腰间。 ④不一会,年轻人就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烩面,大哥,请吃吧。汉子已顾不得斯文,脑袋几乎拱进面碗里,狼吞虎咽般吃起来。年轻人一直坐在边上看着汉子的吃相,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意,还说,慢慢吃,别噎着! ⑤中年汉子吃完,精气神似乎足了些。这位小哥老板,你就不怕我吃了,付不起钱?年轻人笑着站起身,收拾碗筷,大哥,你也太小瞧我啦!不就一碗面条吗?付不起又咋样?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只当交个朋友嘛。汉子不自觉地又按了按腰间,声音有点发硬,我不是没有钱,钱在狗日的老板手里,他就是不给哩!年轻人安慰道,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解决不了的难事。我先去整两个菜,待会边喝边聊。 ⑥外面老北风还在咆哮着。两个男人喝着,聊着…… ⑦……我跳过楼,惊动了警察,给弄下来,蹲了七天号子。眼瞅着春节到了,拿不到工钱咋回家过年?爹娘、老婆孩子咋过日子?我就瞅空带走了黑心老板的儿子。可……我这人没出息,一见孩子哭,心就软了,最后一分钱没讨着,还倒贴了一百多块钱哩。 ⑧大哥,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你的遭遇我很同情,但必须走依法维权的道路,不能胡来呀!汉子一口喝尽一杯酒,酒杯猛地!在桌上,红了眼圈,这不,后天就是除夕了,可我……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年轻人叹了口气,也猛地喝干了一杯酒,酒杯!在桌上,红着眼睛说,大哥,你凭良心说,那个老板欠你多少工钱?汉子哆哆嗦嗦地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欠条,三万五千六百元整。 ⑨年轻人起身离去,不一会儿就坐回原处,说,我先垫给你,大哥,你先回家团圆。春节后,你直接到这个单位找我,我帮你打赢这场官司!汉子惊惶地瞅了瞅年轻人递过来的一张名片,啊!你是公安局的?年轻人按了按中年汉子的肩膀,小吃店老板是我一位农民工朋友,回老家过年去了,我来帮他看看店。他就是因为不懂法,绑架老板追讨工资,结果被判了刑。出狱后,我帮他租下了这个铺面!汉子变了脸色,匆忙道过谢,就要夺门而走。年轻人已经堵在了门前,不容拒绝地递给他一厚沓人民币,自己数数!三万六千六百元。多出来的算我送给你的路费。汉子半推半就地收了钱,“扑通”一声跪下了。年轻人连忙把他拉起来,快去车站赶车,回家过年吧。年后,我等你! ⑩汉子泪流满面地点了点头,走了出去,风雪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停了。汉子走出不远,从腰间摸出一把匕首,扔到了雪地里。 (11)中年汉子哪里知道,年轻人自己其实就是小吃店的老板。不过他讲的故事倒是真的,只是名片是帮他创业的一位警察给的。为了多攒点钱,他已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送走客人,年轻人“呼啦”一声关上卷闸门,额头上顿时冒出大颗大颗的虚汗,泪水也不争气地流了下来。他开始后怕,他好想家。他准备天明就给那位好心的警察打电话,求他帮忙,年后一定帮汉子把血汗钱要回来。哦,也是自己的血汗钱! (12)次日一早,警察接到年轻人的电话后,急切地问,你问了他的姓名、住址,看了他的身份证,让他打了欠条没有?年轻人有点后悔自己做事太毛躁,但看到雪后初霁,到处银装素裹,一如童话世界,竟在电话中很有把握地说,嘿,忘了。但我相信,南迁的候鸟,待到春暖花开时,一定会飞回北国! (13)警察在电话那头呵呵笑起来,你小子,原来还是半个诗人哪。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 那生活一定是诗!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三次描写了汉子“按了按腰间”的细节,到最后他“从腰间摸出一把匕首,扔到了雪地里”,表现了汉子从准备打劫到放弃打劫的心理变化过程。 B.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因拿不到工钱而意欲犯罪最终放弃的中年汉子形象。 C. 第(11)段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年轻人的真实身份,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旨。 D. 小说通过讲述风雪夜年轻人和中年汉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老板拖欠工钱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社会现象。 8. 文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9. 小说的结尾意蕴悠长,作者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7. B 8. (1)“老北风怪兽般吼叫着,漫天飞雪赛似春运返乡的客流,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的怀抱。”交代故事发生在一个年终岁尾的风雪夜,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氛围,烘托了汉子紧张、焦虑,绝望的心情。(2)“外面老北风还在咆哮着。”交代了小店外面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汉子矛盾紧张挣扎的心情,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3)“风雪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停了”一语双关,既交代自然风雪的停止,也点出了人物心境的变化,由矛盾挣扎归于平静。(4)“雪后初霁,到处银装素裹,一如童话世界”一语双关,既写出了雪后初晴的天气,也点明主旨,揭示了社会的美好、世态人情的温暖。 9. (1)丰富了人物形象。小说中年轻人以积极、乐观、善意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相信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相信人性本善,更加丰富了年轻人的积极乐观、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2)暗示了本文主旨:小说以这句话结尾,既是警察对年轻人行为的支持,鼓励和赞美,又是对社会中遭遇困境的人生活态度的点拨,说明每个人只要积极乐观善意地面对生活,生活一定是美好和充满希望的。(3)达到了诗意的审美效果。年轻人帮助了汉子,传递了警察对他的帮助和温情,正是以实际行动来诠释“诗意的眼光”和“生活一定是诗”。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因拿不到工钱而意欲犯罪最终放弃的中年汉子形象”表述有误,小说中多处运用了语言描写,如:第七段中年汉子述说自己的难处;动作描写,如:文中三次描写了汉子“按了按腰间”的细节,到最后他“从腰间摸出一把匕首,扔到了雪地里”,表现了汉子从准备打劫到放弃打劫的心理变化过程;神态描写,如“中年汉子有些恍惚地杵在店门那里”,“汉子尴尬地干笑着”,表现汉子是开始准备打劫的,没想到受到招待,“汉子变了脸色”,是在得知年轻人的身份后怕被抓的心理表现。汉子的心理变化是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表现的,小说并没有用心理描写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分为渲染气氛、为后文作铺垫、交代人物活动场所、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象征和暗示等。解答此类题目,审清题目要求,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和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和术语作答。 文章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先找出后,再分别分析作用。第①段中“老北风怪兽般吼叫着,漫天飞雪赛似春运返乡的客流,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的怀抱”关于风雪的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时间,以风雪声渲染了寒冷寂静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表现汉子准备打劫时紧张、焦虑,绝望的心情起到了烘托的作用。第⑥段中“外面老北风还在咆哮着” 关于风雪的描写,交代了小店外面恶劣的环境,用风雪声推动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暗示了汉子当时的心情,是矛盾紧张挣扎的,因为汉子毕竟是怀着打劫的心理去的,没想到却受到了热情的招待。第⑩段中“风雪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停了”,运用双关手法,交代自然风雪停止的现状,也点出了中年汉子心理的变化,由原来的矛盾挣扎归于现在年轻人帮助了自己,事情得以解决的平静心情。第12段“雪后初霁,到处银装素裹,一如童话世界”的描写,一语双关,既写出了雪后初晴的天气状况,又展现了因为年轻人对中年汉子从金钱到心理的帮助的世间美好之情,从而揭示了社会的美好、世态人情的温暖,点明了小说的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结尾意蕴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多有以下几种:以结局为结尾,以景物描写作结,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结等。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从暗示结构情节,首尾呼应,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情感,升华或深化文章的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的效果等方面入手。 本文结尾最后两段意蕴悠长,分析作者这样结尾的用意。可以从表现年轻人形象的角度出发,文中年轻人对中年汉子从金钱的帮助,进而影响了汉子的心理,最终放弃了犯罪,展现了年轻人以积极、乐观、善意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原文中“年轻人有点后悔自己做事太毛躁,但看到雪后初霁,到处银装素裹,一如童话世界,竟在电话中很有把握地说,嘿,忘了。但我相信,南迁的候鸟,待到春暖花开时,一定会飞回北国!”,表现了年轻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他相信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中年汉子一定会回来找他,丰富了年轻人的积极乐观、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 这样的结尾暗示了本文主旨,揭示了社会的美好、世态人情的温暖。小说结尾“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那生活一定是诗!”既是警察对年轻人乐于助人行为的支持,鼓励和赞美,又是对社会中像中年汉子那种遭遇困境的人,应该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指导点拨,年轻人的“诗意”的回答,说明每个人尤其是遭遇社会不公的人,只要积极乐观善意地面对生活,生活一定会报以美好和希望,过上“诗意”的生活。 这样的结尾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达到了诗意的审美效果。年轻人从金钱到精神帮助了汉子,这正是警察对他的帮助和温情的传递,年轻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诗意的眼光”和“生活一定是诗”,艺术审美达到了“诗意”的效果,很好地诠释了结尾的悠长意蕴。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少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 雄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时,大司空王邑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B.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C.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D.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辞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B. 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诏令,谓之待诏,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 C. 相如,即蔺相如,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代表作《子虚赋》。 D. 丧之三年,即三年之丧,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服丧三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扬雄于京师游学,仕途坎坷不顺。他受王音赏识,召为门下史,做过郎等官职;曾与王莽、董贤同朝为官,他们位列三公,权倾一时,扬雄却三代不升官。 B. 扬雄虽好古乐道,世人不理解他。他求文章在后世扬名,推崇古籍,用心在内,而不求于外现,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刘歆、范逡敬重他,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 C. 扬雄受无妄之灾,投阁差点死去。他受刘棻奏献符瑞之事的牵连,在办案使者抓他时,从阁楼上跳下,差点死去;所幸皇帝了解他的为人,下诏不追究他。 D. 扬雄身死名不灭,其文传于后世。他俸禄职位容貌不能使人动心,故当世之人看轻他的书;但桓谭认为,扬雄的书文义深厚,终究有一天会超过诸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2)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到王莽篡位,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论谈者很多,扬雄仍不被封侯,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如此淡泊势利。 (2)从前老聃作虚无之论两篇,轻视仁义,非难礼学,但后世喜欢它的人还认为老子的学说超过《五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少耆欲”意思是“很少特别的喜好”,“耆欲”是“少”的宾语,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其后断开;“不汲汲于富贵”意思是“不急求富贵”,“不”是表示否定的副词,其后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C;“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意思是“不求品行端方有志气来要求名满天下”,这个句子是一个省略句,应为“徼名于当世”,“当世”是此句表示时间的状语,其后不能断开;“自有下度”意思是“自己有最低的限度”,整句话表意完整;所以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相如,即蔺相如,不仅是优秀政治家、外交家,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代表作《子虚赋》”表述错误,根据历史背景和内容分析,文中的“相如”应该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西汉大辞赋家,文学家,诗人,代表作《子虚赋》;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扬雄虽好古乐道,世人不理解他。他求文章在后世扬名,推崇古籍,用心在内,而不求于外现,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刘歆、范逡敬重他,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表述有误,混淆了内容。根据原文“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意思是“确实好古乐道,想求文章在后世扬名”,“皆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少之”意思是“用心在内,不求于外现,当时人都瞧不起他”可知,他“好古乐道”,所以“他求文章在后世扬名,推崇古籍”;“用心在内,不求于外现”,所以“世人不理解他”。选项混淆了相关的内容,对文章的理解有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1)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的“谈说之士”,意思是“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论谈者”;雄复不侯:被动句式,侯,封侯,意思是“扬雄仍不被封侯”;以:因为;耆老:年纪大;恬于势利: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势利恬”,意思是“对势利淡泊”;如是:像这样,如此。 (2)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非:非难、指责;然:然而;尚:还;过:超过。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省略句,“过”前省略“其”,指老子的学说。 【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小技巧 :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 (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 参考译文: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为人简朴,悠闲自在,很少特别的喜好,对于富贵不急求,对于贫贱不悲伤,不求品行端方有志气来要求名满天下。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只是喜好辞赋。 起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来京师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为他的文才感到惊奇,就召来把他任命为门下史,推荐扬雄待诏,一年多后,上奏《羽猎赋》,拜为郎官,和王莽、刘歆并列。哀帝初年,又和董贤同官。在成、哀、平年间,王莽、董贤都作了三公,权力超过人君,推荐的人没有不提拔的,但扬雄三代不升官。到王莽篡位,论谈者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人很多,扬雄仍不被封侯,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如此淡泊势利。确实好古爱道,想求文章在后世扬名,认为经没有比《易》更大的,所以作《太玄》;传没有比《论语》更大的,所以作《法言》;辞赋没有比相如更华丽的,所以作四赋。用心在内,不求于外现,当时人都瞧不起他;只有刘歆和范逡敬重他,而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 王莽时,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王莽已经假藉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想禁绝这种做法来使前事得到神化,而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又奏献符瑞之事。王莽杀了甄丰父子,流放刘棻到四裔,供辞所牵连到的,立即收系不必奏请。当时扬雄在天禄阁上校书,办案的使者来了,要抓扬雄,扬雄怕不能逃脱,便从阁上跳下,差点死了。王莽听到后说:“扬雄一向不参与其事,为什么在此案中?”暗中查问其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写过奇字,扬雄不知情。皇上下诏不追究他。 扬雄活到七十一岁,在天凤五年死去,侯芭建坟,为他守丧三年。当时大司空王邑听说扬雄死了,对桓谭说:“您曾称赞扬雄的书,难道它能流传后世吗?”桓谭说:“一定能够流传。大凡人看轻眼前的事物,看重久远的事物,他们亲眼看见扬雄俸禄职位容貌不能让人动心,所以看轻他的书。从前老聃作虚无之论两篇,轻视仁义,非难礼学,但后世喜欢它的人还认为老子的学说超过《五经》。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超过诸子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表露出诗人久卧病榻之后,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其中“懒”字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 B.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这两句描述了词人观赏山景作诗的情状,把词人陶醉在自然风光之中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C. “朱朱粉粉野蒿开”用语特妙,描绘出花儿鲜艳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春天富有生机的田野实景。 D. 这首词上片写病愈无意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看到的原野风光和人事,上下片联系紧密,表达疏懒沉郁、行止两难的复杂心情。 15. 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两句将春天描摹得最为生动传神。请找出其描写中最巧妙的一个字,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柔”字最巧妙传神。②不仅写出了桑叶之嫩,同时,也衬托出女子柔美的容貌、步态和笑声以及因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而表现出的轻松、欢乐的心情。③“柔”字点明了词人寻春的内心感受,词人寻找的春天,充满生气,隐藏在乡野的花草中,暗含在女子的笑声里。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D项,“这首词上片写病愈无意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看到的原野风光和人事,上下片联系紧密,表达疏懒沉郁、行止两难的复杂心情”中“无意出游”分析不对,作者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他的寻春感受,而是在小词的开端,娓娓如话家常,将读者逐渐引入胜境:“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意思是“有意游春,但感觉困乏便不再前行,不如随便走走找个地方喝上几杯”,所以“着意寻春”写出了词⼈抱定了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之意。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诗歌鉴赏的炼字题,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炼字题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本题题干是“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两句将春天描摹得最为生动传神。请找出这两句描写最巧妙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答题时首先要确定好关键字,⼀ 般从诗词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入手分析。“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作者看到一些有说有笑的归宁女子,正沿着长满桑树的田间小路走过来了。这两句写得很美,“柔”字尤为巧妙传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它不但状出桑叶之嫩,春光之新,而且衬托出村女那柔美的容貌、步态和笑声。这些村女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了,所以心情是甜甜的,笑声是美美的。她们的笑声,感染着词人。这是农村淳朴自然、充满生命活力的美好场景。他不禁驻足倾听,若有所思。这就是辛稼轩寻找到的春天。春天在乡野之花中,在村女的步履中,笑声里。“柔”字在句中直接修饰“桑”,写出了桑叶在春季时节的长势,嫩绿、新鲜。同时它也写出了那些女子的柔美之态以及回娘家时的喜悦和甜蜜。这就是词人要寻找的春天,春天在乡野之花中,在村女的步履中、笑声里。这村女便是春天的化身。春,存在于神州广大的乡野之中。这也点明了辛稼轩此次寻春之最深刻的内心感受,词人寻找的春天,充满生气,隐藏在乡野的花草中,暗含在女子的笑声里。答题时结合以上分析,按照炼字题的答题步骤分条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炼字题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副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或非难能做到宠辱不惊,是因为他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表达了对刘裕奋勇杀敌英雄气势的赞美。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炼对于一个人成才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樯橹灰飞烟灭 (4). 气吞万里如虎 (5). 所以动心忍性 (6).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誉、沮、樯橹、曾等字的写法。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如果你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人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 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 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踌躇满志 轻描淡写 必需 革故鼎新 B. 踌躇满志 粗枝大叶 必须 推陈出新 C. 自鸣得意 轻描淡写 必须 革故鼎新 D. 自鸣得意 粗枝大叶 必需 推陈出新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B. 因为就读者说,“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就作者说,它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C.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就读者说,它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D. 因为就读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作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套板反应”会影响那里面大半的思想情感和语言。 B.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C. 如果你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套板反应”会把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影响的。 D.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以为了不起。整体把握文段,文段所说的“套板反应”,作者是持反对态度的,根据上文语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内容并没有涉及到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是表现出自己使用套语滥调很得意,自以为了不起,所以第一空选用“自鸣得意”更恰当。 轻描淡写:意思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不加重视。也比喻做事不费力。粗枝大叶:意思是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结合下文“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突出“谨严精神”,上文应该与此相对,作者想要谦虚地表现自己的工作还挺粗糙,不够认真细致,所以第二空选用“粗枝大叶”合适。 必须:表示事理上的必要和情理上的必要,副词,有强调的语气,多作状语。 必需:意思是非有不可的,不能少的。“必须”和“必需”都有必要的意思,区分在于前者强调必要,后者强调必要有。结合语境“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这是必要有的好习惯,所以第三空选用“必需”。 革故鼎新: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语境是说文学艺术应该去掉糟粕,取其精华,使其向新的方向发展,所以第四空选用“推陈出新”。 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联系上文“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再结合选项内容,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是表述“套板反应”对作者和读者的不好影响,根据实际情况,作品是作者先写出来,读者再阅读,所以排除BD;因为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这样在内容上是能相应的;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套板反应”从情感上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在内容上是能相应的,所以排除C。 故选A。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划横线的句子“如果你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句子存在语序不当和不合逻辑的语病。“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是假设的情况,“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是“你”的做法,所以语序应该为“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说法不合逻辑,过于绝对,根据选项内容,在前面加上“大半”更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B。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①________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人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②________。幸福是一种享受,享受者或为肉体,或为心灵。人既有肉体,就不能没有肉体的享受。我们不必如持禁欲主义的清教徒之不近人情,但是我们也须明白,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而是人类与鸡豚狗彘所共有的。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③________。如果只顾衣食暖饱而对于真善美不感兴趣,他就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了。 【答案】 (1).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2). 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 (3). 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语段,理解文段内容,理清文段思路,然后重点分析空格处与前后文的衔接,判断补写的内容,构思补写的语句。 结合上文提到的关键词“幸福”,再联系下面的文字“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可知,第一空应该是提出一个关于幸福的问题,可以填上“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根据上文“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人的心灵”,强调的是人性在于“人的心灵”,再结合上文“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可知,第二空要填写有关“人的心灵”的内容,再看上文句式结构,可以考虑填写“就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 根据第三空上文 “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的提示, 第三空的内容应该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再分析下文“如果只顾衣食暖饱而对于真善美不感兴趣,他就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了”可知,心灵的享受应该是对于真善美感兴趣,便是真善美这三种价值,可以填上“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填在横线上。 孤独的感觉,彼此差不多,只是程度不同,次数多少有异而已。我们并未离乡别井,生活也稳定,比绝大多数人都过得好;无奈人总是思想大多,常受空虚感的侵袭。唯一的安慰是骨肉之间推心置腹,所以你来信多么稀少,我总尽量多给你写信,但愿能消解一些你的苦闷与寂寞。心愿是一件事,写信的心情是另一件事:极想提笔而精神不平静,提不起笔来;勉强写了,写得十分枯燥,好像说话的声音口吻僵得很,自己听了也不痛快。 ①不免________②不论________③只________④往往________⑤或是________ 【答案】 (1). 常受空虚感 (2). 你来信 (3). 心愿 (4). 极想提笔 (5). 勉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正确使用虚词的题目,现代汉语中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不表示实在的意义,除副词外一般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虚词的功用主要是附着或连接词或短语表达各种语义关系,表示各种语法意义很多虚词往往不止一种语法意义。虚词基本上都是个性大于共性,所以必须逐个学习、逐个记忆,分辨相似、易混的一些虚词的细微差异。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虚词用法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填写虚词。 本题虚词已经给出,要求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文段中“无奈人总是思想太多,常受空虚感的侵袭”这一句,需要插入一个虚词,“无奈人总是思想太多”是一个前提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常受空虚感的侵袭”是免不了的,所以在前面填上“不免”;“所以你来信多么稀少,我总尽量多给你写信”句中需插一个虚词,“我总尽量多给你写信”是“我”的具体做法,所以上文涉及到的是“你来信”的频次“稀少”和条件“不论”;“心愿是一件事,写信的心情是另一件事”句中可以在“心愿”前加上“只是”,其中“是”谓语动词,副词“只”修饰限制该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范围“心愿”;“极想提笔而精神不平静”没有条件的限制,显得句意效果不佳,所以在前面加“往往”, 表示“极想提笔而精神不平静”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勉强写了,写得十分枯燥”和上文中的“极想提笔而精神不平静,提不起笔来”是两种并列的情况,所以在前面加上“或是”表示这两种情况的并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以《父亲,我永远超级英雄》为题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英雄”教育要从父母开始。 画面中的“英雄”是将“英雄”儿子扛在肩头的,你看画面中的父子,是儿子在崇拜父亲呢,还是父亲在欣赏儿子呢?是儿子在期望父亲呢,还是父亲在期待儿子呢?也许都有吧。因为父母先来到这个世界,“英雄”教育就从父母开始吧。董卿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先做个榜样,孩子便认为人生就该这样。“英雄”教育还需要父母的陪伴,一家人彼此的欣赏,彼此的陪伴,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融洽度,“英雄”的品质会在陪伴的时间里悄悄地完成代际传递! 父母活成“英雄”,是给孩子人生的强有力的支撑。 画面中的“英雄”父亲是将孩子扛在肩头的。牛顿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若想让孩子成为“英雄”,最好让他站在“英雄”父母的肩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话不错,但很多人弄错了“起跑线”的定义,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决定了孩子的起点,虽然基因很难改变,但是父母的认知、思维方式,父母的眼光、毅力和品格,教育理念……这些都潜移默化深刻地左右着孩子的人生。父母能给孩子的人生理想提供多大支撑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再恰当不过了! 倘若你还不是“英雄”,那就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这是因为他做了父亲,深刻认识到不能让孩子活成自己失败的样子。于是父子三人开始一同学习,互相激励,后来,父子三人一起去考进士,皆名列前茅,成为旷古烁今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里,苏洵“一门三学士”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和这位“英雄”父亲有关吧!在当今拼爹拼妈的时代,对于孩子的爱和陪伴,也许是贫富家庭之间差别最小的一个部分,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倘若不能给孩子一个“英雄”的榜样,那就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成长中成就彼此。至少你要在成为“英雄”的路上百折不挠,以免给孩子一个自暴自弃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孩子也是父母最好的老师。父母期望孩子成为“英雄”,孩子也渴望父母是“好汉”。“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如何才能计深远?“英雄”教育从父母开始,请先不要辜负孩子对你的期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的作文。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在表达主旨的方式方法上类似于寓言,它往往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反映事实、表明道理漫画的主题有贬斥意义的居多,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这道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引导,重视亲情的传扬。学生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有理可论,开合度非常大。漫画素材的审题关键是要从画面内容提炼出寓意。 审题:审读漫画的内容,穿着超人披风的父亲把孩子扛在肩头,表现出了父亲的高大有力。父亲是家庭的坚实依靠,父亲在孩子心中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虽然父亲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但在孩子的心里他们就是无所不能的,永远是自己的超级英雄。孩子也会穿超人披风。“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父亲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想长大后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新时代领路人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好,社会风气才有基础。”孝老爱亲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孟子也曾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父子亲睦,家庭和谐,那么社会关系也会是充满爱与温情的。 写作时注意下列要求: (一)限制性 (1)内容限制。写作时不得脱离漫画要素和寓意作文。漫画要素包含人物关系和漫画题目,穿着超人披风的父亲把穿着同样超人风衣的孩子扛在肩头,漫画题目为“父亲,我永远的超级英雄”。 (2)立意限制。立意要结合漫画要素和寓意确立。漫画题目和漫画内容都指向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亲(“长辈”)是孩子的表率,一言一行都要为子师表,做孩子崇拜的偶像,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3)文体限制。题目要求“明确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 (二)开放性 (1)立意是开放的。漫画作文审题时应该从构成要素、旁注语言以及标题等角度综合思考。画面主体为父亲和孩子,从父亲的角度可以思考如何做家长,如何做好亲子教育;从儿子的角度,漫画标题“父亲,我永远的超级英雄”中,有父亲榜样的无穷力量,有孩子对父亲的崇拜,有对父亲的无限感激……可以从父亲、孩子或综合角度展开论述。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观察角度不一样,立意自然不一样。孩子角度:对父亲的崇拜、感恩。父亲角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长辈)对孩子的影响。但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考生只要联系实际、紧扣立意,能自圆其说即可,最好能表达真情实感,切忌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1)父母,请活成孩子崇拜的模样。(2)每一位孩子的父亲都是英雄。(3)父亲,长大后我就成了您。(4)你怎样,孩子就怎样。(5)做个像父亲一样的英雄。(6)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相关素材:(1)卢梭指出:“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一生下来就开始了。他虽然还不会说, 不会听,但已经在学习了,经验先于教学。父母指引的航向,往往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生命的航船驶向何方。”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使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好习惯,这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2)父母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想让孩子在这所家庭学校里接受良好的熏陶,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对自己的修养、言行作一个正确的估价,看看自己是否具备做父母的资格。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孩子与父母经常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小时候,孩子与父母几乎是形影不离。父母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影响孩子。家长要举止文明。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教导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其实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你们怎样穿衣,怎样与别人说话,怎样对待他人,怎样笑……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3)家长要成为一个思想高尚的人。只有父母培养自己健康的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才能变成一个情趣高雅、思想高尚的人。家长要做到表里如一。家长要想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就要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要 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用自己的一身正气影响、教育孩子。家长要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修养。家长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修养,才能以自己文明的言谈举止为孩子作出表率。在朝夕相处的孩子面前,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本性 的自然流露。如果家长的素质和修养不够高的话,在言谈举止上必然存在低级庸俗的因素,也就很有可能直接给孩子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4)俗话说:“孩子的教养,父母的修养。”没有教养的人,都有点共性: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愚昧无知却觉得自己满身是理,从来分不出究竟是什么场合,明明让人鄙视到脚后跟了,却还想要在人前争脸。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表现出来的是父母的修养。教养,是评判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水准。一个人总是需要教养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而我们现在很多的父母,自己跟差的比,让孩子跟好的比;自己背后说亲戚坏话,让孩子在亲戚面前有礼貌别给自己丢人;自己没做过第一,逼着孩子拿第一;自己这辈子没有多大成就,让孩子给自己争口气;自己对孩子的侮辱从不记得,孩子做过的错事记忆犹新……这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我们莫名其妙的双重标准。 (5)言传身教,从来都是相互的。放下电话骂娘的家长,教不出讲文明的孩子;转头满口坏话的家长,教不出懂礼貌的孩子;随地吐痰扔烟头的家长,教不出爱卫生的孩子;计较鸡毛蒜皮的家长,教不出大器的孩子;喜欢耍滑使坏的家长,教不出有道德的孩子;一脸不耐烦的家长,教不出有好奇心的孩子。如果母亲爱打扮,其女儿也必然是爱打扮的。若母亲是多舌的,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父亲说脏话、粗话,则孩子也是如此。这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定律。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做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该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作为家长,不要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而应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给他们做好榜样,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那些道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孩子,是我们生的没错,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同样如此。希望孩子体格健壮,自己就不该好吃懒动;希望孩子知书达理,自己就不该野蛮粗鄙;希望孩子优秀,自己就应该努力。 (6)曾经有这样一则消息,一女子用身体霸占高铁车门入口处,以等老公为名带着孩子阻碍高铁发车,该事件在今天引发网友热议。高铁要发车了,这个妇女带着孩子,嘴里叫嚣着:不要发车,不要发车,我老公还没来,要等我老公来高铁才能发车! 法律在这个时候,被践踏的粉碎!而这一切,她的女儿就在边上,都看在眼里。从孩子的眼中,有妈妈为了等爸爸赶上车,拼命阻挡高铁的奋不顾身,有其他工作人员的劝阻执法,有围观群众的职责批评……那一刻孩子,是最无助的!而毫无疑问的是,此时此刻,妈妈表现出的胡搅蛮缠,破坏规则的行为,给孩子做了一个极大的坏榜样! (7)有一则公益广告最能展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一概念。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人间自有真情在,那窄窄的楼道,那不太稳健的脚步,还有那微波荡起的水花,宝宝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多么温馨与幸福啊。体现出了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一幕朴实的情景,没有多大的曲折波澜,一句平常的话语,没有辞藻的华丽缤纷,一盆平常的洗脚水,没有多少的五颜六色,却惹得人们几度泪下,唤醒多少无知孩儿的迷途知返,勾起万千人的知恩感恩。 行文结构:先拟定一个抢眼且能反映观点的题目。描摹画面内容,提出“英雄”教育就从父母开始吧这个观点,引用董卿的话作为佐证继续论述。接下来文章的主体用并列式展开,第一个分论点: 父母活成“英雄”,是给孩子人生的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关于“起跑线”定义的界定,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再恰当不过了。第二个分论点:倘若你还不是“英雄”,那就和孩子一起成长吧。用苏洵“一门三学士”的传奇来作为事例论证。结尾引用“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提出如何才能计深远的问题,用观点句 “‘英雄’教育从父母开始”来回答,紧扣观点。 【点睛】漫画型作文四步骤: (1)读懂画意画旨。要学会观察,细心审阅画面,包括标题文字。读画,是由形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总体把握显得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注意漫画表现手法上的特点。首先,必须由表及里地读懂画意。因为,漫画是图画式的杂文,是针砭时弊的匕首和投枪,或是讴歌新生的微诗和短章,所以我们要结合画题及其他文字,仔细剖析画面及画外的指向和寓意。 (2)抓住形象特征。抓住漫画形象特征,是指揣摩漫画中主角的形象,认识其本质。 (3)展开联想、想象。由此及彼地对接现实。要学会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社会实际,,根据要求联想,综合构思成文。 (4)精准类比,聚敛思维。与现实进行了对接之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