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比如:‎ ‎《咏素蝶诗》,题目包含的信息有: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征人怨》这一诗题的信息有: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③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诗题的信息有: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游仙诗,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 ‎2.读正文 诗歌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以下三点很关键:‎ ‎(1)注意审查诗歌的一般结构章法 诗 词 ‎(2)注意诗歌内容设置的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3)注重反复品读关键语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读诗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关键诗句,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出来了。‎ 诗词中的某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果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时往往就会既快又准。这些字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它们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3.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中的文字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具有提示作用,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的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的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主旨;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的介绍作者,‎ 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解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2)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比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考生可以借助高考诗歌题(1)(2)两题的题干语“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颈联)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基本可以确定本诗的“构思脉络”。‎ ‎ 真题解读 ‎(一)诗歌真题考例(2015·课标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① ‎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 连年见雪飞。②‎ 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③‎ 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④‎ 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①初读确定诗歌体裁:五言律诗。并根据诗题、作者和注解明确这是一首边塞诗。作者岑参是有名的边塞诗人,曾两度出塞,久佐戎幕 ‎,在边疆军旅生活六年。从诗题可以看出,该诗即为他赴北庭途经临洮所作。‎ ‎②诗的前三联写的是边疆环境寒冷与恶劣。“雪飞”“连年”写气候之寒冷,“春风”不至写其荒凉,“汉使”难见写其距中原遥远,“白草”连绵写其萧瑟,三联都写出了西域戍边的艰苦。‎ ‎③从艺术手法上讲,前三联写景均非实写,因为有“闻说”“应”几个词的提示,说明这都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内容,属于虚写,而且诗题是“留别”,有点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像李白在未至天姥山之前,把梦中所见之景写出来送给友人一样,这首诗也是诗人未至目的地的想象之词。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就曾令陆游称赞不已:“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④尾联直抒胸臆,“敢”是“怎敢”的意思,表达诗人勤于王事的忠心,虽眷恋着故乡,但仍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国。‎ 读完尾联,我们即可明白,前三联所写都是为尾联的抒情做铺垫。虽说边塞如此寒冷,环境如此恶劣,但为国家的安定团结,这一切都会被诗人克服。前面的景物描写都是反衬诗人的耿耿忠心。‎ ‎【诗意】 听说轮台路这个地方,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的也很稀少。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穿过了武威。尽力王事怎敢在路途上耽误,只能在梦里边回到家乡看看。‎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题精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景物描写的角度应从正面侧面、远景近景、虚写实写、动景静景等方面考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的雪景的,而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注意题目暗示的信息和诗中的关键词“闻说”“应”。高中教材中我们学过“夜吟应觉月光寒”“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根据所学知识的积累,我们即可明确这是虚写。‎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非作者亲眼所见,‎ 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题精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情感,要做到“两结合”:①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注意抓住诗题后的注解和所学的作者情况。②结合关键词句。我们得知这是一首边塞诗。根据知识积累,初唐边塞诗多表达为国献身、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等。根据关键词句,“勤王”“梦中归”可见诗人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忠君报国的豪情,又有思念故乡的愁情。正因为结尾点明了“勤王”之志,也使得前面的景物描写不致落入阴沉的氛围,同时也升华了诗歌主旨。‎ ‎【答案】 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二)词曲真题考例(2015·山东)‎ 卜 算 子 张元幹[注] ①‎ 风露湿行云,‎ 沙水迷归艇。②‎ 卧看明河月满空,‎ 斗挂苍山顶。③‎ 万古只青天,‎ 多事悲人境。④‎ 起舞闻鸡酒未醒,‎ 潮落秋江冷。⑤‎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①有关作者的注解暗示了这是一首爱国词作。张元幹是南宋词坛上的名家,属“辛派词人”。由于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恢复,所以南宋词坛上爱国词作很多。‎ ‎②词的上片着力写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很多词的创作范式。解读上片,需抓住“风”“露”“云”“水”“艇”“月”“山”等意象。作者月夜泛舟,爽风夜露,行云舒卷,雾气弥漫、小舟迷失归途,前两句意境清幽、静逸。‎ ‎③“卧看”动作显示了词人闲适的情怀,枕着小舟抬眼望去,天空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闪烁,这一句的意境紧承前两句,悠然闲适中显现出博大的气势。‎ ‎④下片抒情。重点体现“悲”字。词人思绪回到现实,想到国家多灾多难的处境,不禁悲从中来,正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词人此刻的伤感使我们明白,上片的“静”非“静”,“闲”亦非“闲”,而是百无聊赖中的无奈啊!‎ ‎⑤最后两句使用典故。先以“闻鸡起舞”明心志,词人作为主战一派,却只能闲居故里,壮志难酬。尾句中一“冷”字,不独写夜之凄寒,更在于表达自己内心之失意悲愤。‎ ‎【诗意】 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风轻露重,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白茫茫一片,使小舟迷失了归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本想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题精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赏析“炼字”题应遵循以下步骤:①“释义”,即解释关键词的含义,要注意词类活用、修辞、双关含义等。②“入句”,即将关键词带入诗句,‎ 分析其对表现对象的作用。如果是写景的句子,应分析关键词对整句所描绘出的意境所起到的作用。③“达情”,即分析关键词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情感。‎ ‎【答案】 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题精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的能力。分析关键词句的内容,读懂词句所反映的作者的心声,再结合词的注解知人论世,这道题就不难作答了。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是要表达志在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而“酒未醒”“秋江冷”则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1.(2016·课标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首句“回万里”,写出了长江的曲折悠长;第二句“九龙盘”,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长江分为九支之后盘踞于大地的气势;第三句“横溃”“豁”,描写生动形象,强有力地表现了长江的磅礴之势;第四句“飞”,写江水激流从巍峨高山飞奔而下,浩瀚博大。(2)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注释④。善于钓大鱼的任公子,现在也只能放下钓竿的原因,原诗的七、八两句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明君垂拱而治,江水安流,天下太平。虽为歌颂盛世,其实更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意】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脉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大地。江水四溢,纵横半个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 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而治,江水安流,天下太平。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了。‎ ‎2.(2015·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从时间上看,第一联,“转”写舟行,“见”写所见,为白昼;第二联,“落”写泊舟,“圆”写月升,为晚上。从空间上看,第一联,山曲、平川,从远到近;第二联,树杪、峰头,由低至高。(2)前一句写几缕炊烟,数户人家,荒凉冷寂;后一句写瘦瘠原野,一刀耕田,贫寒萧条。“荒”“瘦”二字,赋予烟、野人格化的特点,形象而生动。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蕴含了复杂的情感。‎ ‎【答案】 (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低、高,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 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诗意】 我乘一叶扁舟转过山弯,眼前豁亮看见一马平川。树梢摇摇,我落下白帆;远峰隐隐,那月儿正圆。荒烟袅几户人家暮色罩,原野瘦一刀田地实萧条。明早要早行,游子心里愁,滩水急鸟道险就在眼前。‎ ‎3.(2014·广东,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2)此题可结合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答案】 (1)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2)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得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得韵味十足。‎ ‎【诗意】 (友人乘舟远行,我伫立江边,)眼前一片春江绵远,不见端际。目送行舟远去,飘过了树木的梢头。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唯见点点白帆,‎ 比沙鸥还小。夕阳还余一竿高,还能与友人相叙一番,这时却有人“催去早”,我心生遗憾和责怨。‎ ‎4.(2013·辽宁,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第二联上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雅之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诗人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下句写篆烟燃起了,竹叶的声响,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诗人静观外物,体察入微,写得自然清丽,别有意趣。(2)应先概括诗人形象,然后结合诗中意象分点分析。诗人心志清隽,爱好闲雅。他身处竹轩,轻掩柴门,漫步小径,品茶焚香,或倦卧,或闲吟,悠然自得。竹轩之中四时皆佳趣,赏竹,观雪,品梅,均非别处所能领略,亦足见诗人的清雅之趣。‎ ‎【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 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诗意】 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轩前刚刚开辟出来的小径旁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幽雅。竹梢的清影,好像通过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低吟,仿佛随着曲绕的盘香轻轻地飘来。酷暑的夏天,在轩中乘凉倦卧,看到星星从修竹上穿过;寒冬的白日,在轩中悠闲吟诗,看到素雪在翠竹上覆盖。我在心里设想,到了冬季,这里的景致一定会格外宜人;墙角的那枝梅花傲雪开放,与竹同清,所以一定不要移走它。‎ ‎5.(2013·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读辛词时最大的障碍应是词中多而杂的意象。但为了便于准确解读,出题人有意给出注释②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利用注释提供的信息可以联想到屈原惯用“兰”“蕙”“菊”‎ 等香花香草来比喻(象征)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词人正是借用屈原的高尚情趣和志节自况在困苦处境中坚定地持其“内美”,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品格和光明磊落的精神。(2)“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词人借接舆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的典故,抒发自己虽有满腔“长恨”却无人理解的悲愤,“狂”字更突出作者不肯苟合的磊落情怀。“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借陶渊明的“质性自然”“不慕荣利”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也不想在那里久留,因为“帝乡不可期”啊!先从反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结句“归与白鸥盟”再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答案】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诗意】 遗憾啊遗憾啊,我的心里充满了长长的遗憾,我把这长长的遗憾剪裁成一首首短歌行。可是有谁能为我翩翩起舞,听我狂歌声?我精心栽种几畹兰花,又培植了百亩的蕙,秋天可以采吃菊花。门外的沧浪之水,(清澈轻盈,)我用它来洗涤我的帽缨。  (朋友啊我要问一问:)一杯美酒与身后的千秋美名,哪一个更重?现在世间万事颠倒,毫发竟然比泰山都重!悲伤啊,生离死别最是悲伤;欢乐啊,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最是欢乐,这是古今儿女情长。富贵不是我的事业,归去归去,寻觅好友白鸥同盟。‎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人物(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中×××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景物(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①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何不同?‎ ‎②这首诗的前×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场景)?‎ ‎③诗中的景物××有哪些特点?‎ 事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①概括××这一意象的特点。‎ ‎②简要分析××、××两种不同意象的特点。‎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诗歌关于“形象”的考查,一般是从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个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2~6分之间。考题大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该画面(图景),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题型一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 答题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找——找到诗人描绘的有关形象的诗句;‎ ‎2.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 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考查的是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首先注意诗下的注解:“居士,指文人雅士”。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陈居士”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然后根据[满分导考]中的解题思路,依次分析:先找出有关人物形象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其次,分析人物形象的表层含义,喜饮酒,爱写诗;然后联系全诗主旨。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陈居士”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个真性情的生命个体,畅饮美酒三日不醒,平日就拿着最普通不过的葫芦瓢,不讲究酒器,只在乎心情。悠哉游哉,醒来之后,面对满园美景,找寻着能足以展现美景的诗文佳句。其闲适放达高雅之形象也就不难概括出来了。‎ ‎【答案】 行为洒脱、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诗意】 几杯楚酒,让人委顿,三天长醉;一夜风雨,园花如洗,百般艳红。风吹长袖,我在长亭畔寻诗觅句,没有人能够刻画描绘。‎ 大家不要将我讥笑,我爱山瓢、粗酒,忧愁时它们有把我送入梦乡的功效。酒醒后,出门去,寻诗觅句,明月高照,乔木葳蕤,高大峭拔。‎ 题型二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关于季节、时令、地域等的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 答题思路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 答题模板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感伤”的具体原因。‎ 有时这几步经常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 (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考查的是诗歌第二联写景的“精细”之处。根据诗题得知诗写的是秋夜之景。首先发掘颔联的关键景象,“风”“林”“叶”“露”“草”“虫”,然后抓住“下”“鸣”两个动词,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试着以自己的想象去再现这一场景,秋风劲吹,叶子纷纷飘落;露水打湿了枯草,昆虫已受不了这般凉意,鸣叫不已。最后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一联写景所烘托出的意境:寂静、凄清。‎ ‎【答案】 (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诗意】 北斗星低垂于莽苍的天空,银河好似飘浮在浩渺的太空。秋风劲吹,树叶纷纷飘落,露水打湿了枯草,昆虫受凉而哀鸣。进入初秋凉爽的天气病情就缓解了,诗歌往往会在难于入睡之际偶得。还是想念大散关的行军路啊,将士们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题型三 事物形象 有些诗歌特别是咏物诗,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 答题思路 提炼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 答题模板 诗中描写了一个×××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的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或者采取咏物诗的答题模式:‎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其内在品格、精神)‎ ‎2.运用什么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 ‎3.寄托什么感情或表达什么观点态度?(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 (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题角度方面,“怎样的野菊形象”‎ ‎,需要准确概括出野菊的形象特点,这个特点既包括野菊的外在形象特点,又包括野菊的内在品质特点。‎ ‎(2)答题内容方面,问题中“颔联”点明了答案区间,但是解答时不能局限于此,还要从诗歌整体入手,尤其要与诗歌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首联中“况随流俗”、尾联中“冷笑东篱”等,对概括野菊形象皆有一定作用。此外,“菊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概括本诗的野菊形象,可联系“菊花”这一意象的常见内涵。‎ ‎(3)答题范式方面,可以采用“诗意+特点”的形式组织答案,先阐释诗句意思,再概括野菊特点;也可以采取直接概括的办法,用若干(一般不少于两个)形容词概括出野菊特点。‎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诗意】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欣赏而减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还要向陶渊明媚求恩宠。‎ 形象赏析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1.(2016·河北保定市高三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①乡魂,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 ①黯:形容心情忧郁。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1)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本词在描写秋天景物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做题时注意把握词中的重要意象,如“碧云”“黄叶”“寒波”“斜阳”“芳草”等,理解代表了秋天的传统典型意象的内涵,再结合下片思乡之愁,总结出意境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考查的句子出现在上片结尾,属于写景句,根据这两个信息提示,可以明确它在表情达意和篇章结构上的两大作用。‎ ‎【答案】 (1)《渔家傲·秋思》选取了大雁、边声、号角与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萧瑟悲凉、荒僻寂寥的边塞秋景图。本词选取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等意象,用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寥廓苍茫的江野秋景图。‎ ‎(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无情的芳草,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晖都照射不到的远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写芳草无情,衬托作者的羁旅乡愁。承上启下,为下片的抒情做了渲染和铺垫。‎ ‎【诗意】 碧蓝的天空白云飘荡,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景映入江中水波,波上笼罩着苍翠寒烟。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伸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2.(2016·浙江杭州市五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 远①‎ 杜 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 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    )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    )之情。‎ ‎(2)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区间:颈联和尾联。其次,细读这两联,分析写作内容和思想感情,“故乡归不得”是把握情感的关键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所谓“无景之景”,该是诗中所写都是些日常之景罢了,作者对景物的描摹又极为简约,属于白描手法,同时注入关键词“惟”“独”。‎ ‎【答案】 (1)故乡有军营(或“故乡不得归”) 家国之思(或“忧国思乡”)‎ ‎(2)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使“无景”之处有独特意蕴。颔联诗人选取“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可谓“无景”。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 ‎【诗意】 暮春时刻,桃树柳树的花瓣簌簌落下枝头,堆砌在路边,一片飞絮。日色渐长,春色渐远,唯听几只鸟雀叽叽喳喳;所居之处也甚为荒僻,无人往来,独有自己柴荆偏处一隅。关中数乱(指吐蕃、党项入寇),剑外未清。故乡尚有军营,则欲归不得矣。‎ ‎3.(2016·山东烟台市高三自主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 年 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闲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 ①飞鞚: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句,比如第一首诗第二句“须凭弓箭得功名”,渴望凭借高超的箭术博取功名,第三句“等闲”意为随意,写出了人物的意气风发。第二首里,第二句和第四句是关键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正面描写有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侧面描写有环境烘托、人物对比等。‎ ‎【答案】 (1)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幅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诗意】 令狐楚《少年行》(其二):清河郡五城原是我的家,博取功名全靠着好箭法。秋原飞驰本来是等闲事,宝雕弓独自向着寒空发。‎ 施肩吾《少年行》:一个醉醺醺的恶少骑着白马,在街头横冲直撞,‎ 飞驰电掣,气焰嚣张,身边的同伙在路边起哄。忽然恶少勒住了马儿,原来是迎面走来了一位高官,恶少忙滚下马鞍,点头哈腰向他作揖,那副嘴脸真是丑陋无比。‎ ‎4.(2016·江西临川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 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 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注意修辞的运用,作者将梅花拟人化,赋予它美人的情态。咏物诗里常用到的艺术技巧有拟人、对比、托物言志、象征等。(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梅花意象通常蕴含坚贞不屈、傲霜斗雪、报春等意蕴。‎ ‎【答案】 (1)拟人。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对比、衬托。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如从色彩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②‎ 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漂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 ‎【诗意】 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颜色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的风韵相比。在司春之神东君的管领下,有的花白,有的花红,红红白白,颜色甚多,但山下千种花太俗,都没有梅花的神韵,枉称为花,实在可笑。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里,一味清新,十分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梅花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 梅花曾一度受宠,被琐窗人“纤手轻摘”,插戴鬓边,何其荣耀。而今漂泊天涯,形体瘦削,憔悴不堪,但风韵不减当年,依然冰清玉洁,高雅不俗。不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霜月”,都无法使其屈服。不如回到那神仙居所,那里也许才有我的“知音”。‎ ‎5.(2015·广东高三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抓住意象的含义和感情色彩,要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意境的特点,要从情与景物的关系分析诗人描绘景物所流露的感情和思想。前两句“春鸠鸣”“杏花白”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春光明媚的美好景致,后两句写农人忙于春事。答题时注意分析意象特点和归纳意境特点。(2)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先分析诗歌中景物的基本色调,明朗的景色还是灰暗的色调,然后抓住抒发情感的诗句,结合作者的用词和表达,再加上前面的意象的特点,基本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但要注意,有时作者的情感是较为单一的,‎ 但有时会比较复杂,所以,回答这类题时,要答全,要结合每一句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叫,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2)尾联抒发了诗人惋惜、惆怅之情。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诗意】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又高又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还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忽然却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1.(2016·北京,15~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 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A 根据“往岁求浆忆叩门”和“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可判断出“清风吹拂、新月初现”是作者写诗记事的时间,并非“叩门”的时间。‎ ‎(2)B “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符合题干“声色兼备”的要求。A.只有听觉描写。C.只有视觉描写。D.前一句是味觉描写,后一句是视觉描写。‎ ‎(3)【解析】 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表达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游山西村》除描写自然风光之外,还描写了西村的古风遗存和乡村习俗,颔联写景中蕴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广泛引用。‎ ‎【答案】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诗意】 乱山深处有一处小小的世外桃源,往年到此口渴找水敲农户家门。我骑马经过有高高的柳树簇拥的桥边,几户人家傍着溪水自成一个小村。林木茂密风中传来禽鸟几声幽深的啼鸣,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写一首清新的小诗来记下今天这个傍晚,微云细抹新月微明天色正值黄昏。‎ ‎2.(2016·天津,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望”“空”二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用哪一个更好,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来分析。诗歌的题目是“登裴秀才迪小台”,有登高就必有所望;诗歌首联交代背景,二联、三联写景,正好照应了“望”字。如果用“空”字,则重在意境。结合全诗分析,“空”字更能营造空旷的意境,与全诗流露出的闲适、超然物外之情相合。(2)颔联主要写景,从写景的角度看,“下”为动态,“闲”为静态,动静结合;从景物之间的关系看,几个意象相互映衬;从抒情的角度看,“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3)“闲”字有双关之意,表面上写景物之静、意境之宁,深层上又指诗人内心的闲适之情。‎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田野,是静态描写。②‎ 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诗意】 我平时安居家中足不出户,今天登上小台远望云山。飞鸟在落日映照下投入林中,行人在秋原之上格外安闲。我知道在遥远的树林边际,不会看见我居住的小屋的飞檐。知心的朋友要多踏着月色来访,迎客的大门永远不会为你而关。‎ ‎3.(2015·课标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此联为诗人回忆长安之景。上一句写蜂与花,下一句写鱼和絮,各用一个动词“抱”和“吹”,将蜂和鱼人格化,写景形象而生动,富于生机,并且寓情于景,委婉地表达了感情。(2)颈联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愁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感情。尾联的意思是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擦拭干净朝簪等待明天到来。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心。‎ ‎【答案】 (1)①用词巧妙,颔联用了“抱”“吹”两个动词,虽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②构思巧妙,这一联的意思是,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一“抱”一“吹”,赋予蜂与鱼人格化的动作,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残春景物的生机,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无穷兴趣,而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颈联具体写诗人心中烦闷,客居无聊,忠于大唐,心系故国,用写诗来抒写自己的情怀,然而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直接抒发了作者愁苦寂寞的情怀。尾联运用动作描写,写自己要保存朝帽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委婉地表明了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诗意】 旅舍中残春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有时诗兴勃发,情绪激昂,唯有参禅能降伏这不安和躁动,每当以酒破愁时,如出兵破阵,得以解脱忧思。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大唐复兴。‎ ‎4.(2015·广东,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首先要分析“软”‎ 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从手法上进行赏析。手法上抓住通感或双关是关键。(2)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词的理解和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分析时要结合“过”的诗意逐联赏析。一个“过”字领起全篇,非常关键。‎ ‎【答案】 (1)软,使……柔软。清风吹皱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一个“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水波写得可触可感,表达出作者轻松快意之情。“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2)“过”,途经,路过。作者首先点出“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然后描写“过”大通驿时所见的景色(炊烟袅袅,市镇可辨;朝霞映木,江泛涟漪),最后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全诗紧扣一“过”字,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写出了晓雾朝霞中的江南秀色,俨然一幅写意山水画。‎ ‎【诗意】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即便是荆关在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5.(2014·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要紧扣文本,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来作答。“灯残”是诗人用酒麻醉自己醒来后见到的意象,表明天色尚未明,夜色未尽;“鸡唱”是报晓之音;“独”说明孑身一人,路上无其他行人;“微有路”则表明路途尚且模糊不清。找出关键的词语分析即可。(2)要从“背”的语境含义着手,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联系整首诗,“独向”已经包含了诗人的孤独,“长空”是寥廓的背景,在此背景下,凸显“雁”的意象,天上雁飞,地上人行,两相映衬,诗人沉重的心情由此生发。‎ ‎【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诗意】 残灯未灭,宿酒初醒,我已经手携孤剑踏上了离别的征程。满腔愁绪,看着飘飞的雪花,耳边又响起了雄鸡报晓的声音。我独自一人在广袤的长空下背向南飞的大雁前行。白雪覆盖在荒草上,使得小路更加模糊难辨,小河已经全被冻住,凝固不流。这样的征程本已经太遥远迷离,令人心伤,更何况是我这样瘦弱且客居在塞外的人啊!‎ ‎6.(2014·四川,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1)语言风格类的题目,首先考查解字的能力,需要结合诗歌的意思先将两个目标字的大意解释出来,然后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其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诗人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落寞的愁苦。再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出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答案】 (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惆怅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诗意】 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月夜,清明的秋水浩渺无边,上面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一个人喝闷酒。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北斗七星已经低落打横,却连看都懒得看。‎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炼字”“诗眼”‎ ‎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②请赏析诗中×字的妙处。‎ ‎③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④×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炼句 结合全诗,赏析“×××”一句。‎ 语言特点(风格)‎ ‎①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诗歌关于“语言”的考查方向是:①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即炼字;②对诗句中某个字眼艺术效果的赏析,即赏析诗眼;③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④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其中对炼字的考查是重点。‎ 题型一 “炼字”“诗眼”‎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古往今来,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往往一句诗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样的字(或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整首词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融合为一体。‎ ‎1.选准关键词(或“诗眼”)‎ 把该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有哪些字词最为传神。‎ 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四种词语中,且每种词语因种类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功用。‎ 炼字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特殊词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的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2.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方法。回答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 ‎ 答题思路 ‎1.“炼字型”‎ ‎(1)释义析理,字不离词。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此时最忌讳只解释字典义而忽视语境义,要结合诗句解释其含义;‎ ‎(2)还原画面,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再简要把含有该字词的诗句解释或翻译一下;‎ ‎(3)明确重心,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有什么样的妙处。这一步是重点环节,是得分点,回答时一定要准确简练。‎ ‎2.“诗眼型”‎ ‎(1)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 答题模板 一般模式:解释+描述+作用 这个字/词的意思是……(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形象(景色),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 ‎ (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属炼字题。根据[答题思路],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软”,柔软,形容词;“涌”,涌动,动词。然后展开联想,将这两个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在夕阳红光的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宛若银涛涌出,画面奇丽优美。最后,总体分析这两个词对诗句意境的再现起到的表达效果,明确修辞以及对表达情感上的积极作用。“软”本是表示通过触摸才感知事物特点的一个词,这里用来修饰“光”,自然写出了夕阳的柔和温暖,以触觉写视觉,属于通感,“涌”用来修饰“银山”,赋予了静态的山以动感与生机,化静为动,同时使用比拟的修辞。两词都生动地展现了东山雪后晴日阳光普照、银光点点的巍峨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诗意】 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题型二 炼句 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话就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赏析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 答题思路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 答题模板 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结构和主旨方面)‎ ‎1.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 ‎3.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4.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 (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属于“炼句”题,根据解题思路,可以形成以下答题步骤:‎ ‎(1)解读诗句内含,简单说就是翻译这两句诗的意思,“山谷的幽静使得劲吹的山风越发响亮,山谷的空旷让天空的月色更加深亮”。‎ ‎(2)体会艺术技巧,抓住这一特点进一步分析。诗人写景物常用衬托手法,或以动衬静,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或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根据联想,很容易明确这里是动静结合,而山之空旷,万物皆黑,则更显月色之浓了,这里仍是衬托手法的运用。‎ ‎(3)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明确了艺术手法,由此总结出艺术技巧的效果。对诗的意境营造和诗人情感表达上有促进作用,使用动静结合突出表现夏夜山谷幽静、深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倾心于此的情趣。‎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诗意】 夕阳渐渐地从重叠的山上一点点滑下,我们亲近这些自然景物去寻幽探胜。长满兰草的小径发出阵阵香味,把身上的玉珮都薰香了,晚霞的余晖透过庭院的槐树洒下斑驳的光影。山谷的幽静使得劲吹的山风越发响亮,山谷的空旷让天空的月色更加深亮。世俗烦累的心情一扫而光,只剩下了归隐山林的心思。‎ 题型三 语言特点(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之诗深奥险怪,白居易之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 答题思路 ‎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 答题模板 本诗的语言具有……的特点,本诗通过……的描写(刻画、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点),写出了……(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 (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问词句怎样体现辛词的豪放特点,考查赏析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能力,根据[满分导考]中的提示,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具体步骤:‎ ‎(1)明特色。词在风格上分豪放和婉约两派。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创作视野较为开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又不拘守音律。‎ ‎(2)列例证。以考查的词句为例句进行分析。从诗词的用语,修辞、格调等多角度入手,赏析“豪放”风格。豪放派用词多喜用大数字词,如“大江东去”“千里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使用意象多具恢弘的气势,如鹰、大鹏、骏马、宝剑等,意境大开大合,很是雄壮,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多为潇洒飘逸文人雅士,或慷慨悲壮的英雄。而这几句选用了大鹏、丹凤这一些豪迈的意象,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而人物形象呢,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很是贴合“豪放”的风格。‎ ‎(3)联系主旨,分析诗词表达的感情,这首词是送友人参加秋试,字里行间充满对友人才华风骨的欣赏和“鱼跃龙门”的美好祝愿。词人将这位友人想象成展翅的大鹏和飞升的凤凰,前途远大。诗词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这一情感也使得语言风格上的“豪放”体现得更为贴切、生动。‎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诗意】 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你与其他考生们一起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沙沙有声。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已为你准备好了;考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先散向月宫,你一定能登名桂榜。现在你携带着书剑走向应试的广阔之路,就像大鹏北海展翅翱翔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此日,你将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1.(2016·陕西西安铁一中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眼 儿 媚 ‎[北宋]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 儿 媚 ‎[南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③。‎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芭蕉: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中的语言特色分析和思想内容的鉴赏,需要考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2)这是一道前人评价分析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意象铺排的效果分析,学生须将词作相关内容、注释和前人评价结合起来,点明抒情效果。(先总后分、先分后总都可以)‎ ‎【答案】 (1)相同点:使描写对象特点鲜明,富有韵律美、节奏感,极富艺术感染力。不同点:阮词“盈盈”“淡淡”写出阴霾的天色,突出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的特点,借此衬托相思之情。石词“淡淡”写出阴霾的天色,“萧萧”写出淅沥的雨声,两词烘托了沉闷、迷蒙、凄冷的气氛,以景衬情,“暮暮”“朝朝”则直接抒发抒情主人公相思、无聊之久。‎ ‎(2)既得“萱草”一丛,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数竿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几叶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词作最后三句虽未着一字写情,却句句借景抒情,充分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意象叠加,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添愁加恨,无不与忧思相关。结尾三个意象的铺排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意】 阮阅《眼儿媚》: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 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对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  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佳人:)也应像旧时那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吧。‎ 石孝友《眼儿媚》:阴云淡淡,细雨潇潇,一天又一天。我既为你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无心打扮,峨眉的黛色已经消减,玉腕也消瘦了很多。一个人坐在小轩楼,无限相思,无聊至极。眼前一丛萱草,几竿长长的竹子,几片芭蕉叶,更增添相思之情。‎ ‎2.(2016·江苏苏北四市高三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 ①山枕: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结句“夜阑犹剪灯花弄”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请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词的开篇首句写景,作用有营造意境、奠定感情基调,引出后面词作的内容等。(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词的尾句交代词人于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孤枕难眠,百无聊赖地剪弄灯花。注意人物动作传递出的感情。(‎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要结合整首词的内容体会关键词“愁”,词中有借景烘托愁情,人物动作细节表达愁情,结尾直抒愁情。‎ ‎【答案】 (1)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 ‎(2)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剪”“弄”两个动作以及“犹”字,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深无眠的复杂情感,表现主人公的思之深、愁之浓。‎ ‎(3)首先由春景落笔,引出愁情;接着通过几个典型的生活细节,多侧面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最后直抒愁情,并在剪弄灯花的动作中结束全词。‎ ‎【诗意】 放眼室外,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怀春之情已动。爱侣不在身边,与谁把酒共赏春光?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 春暖天晴,春装初试,少妇在屋里观赏那美好的春景,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现实如此寂寞无聊,想到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3.(2016·辽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昼眠呈梦锡 孔平仲 百忙之际一闲身,更有高眠可诧君。‎ 春入四支浓似酒,风吹孤梦乱如云。‎ 诸生弦诵何妨静?满席图书不废勤。‎ 向晚欠伸徐出户,落花帘外自纷纷。‎ ‎(1)颔联中的“入”和“吹”字运用得非常妥帖,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落花帘外自纷纷”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题要把握本字含义,然后将本字放入诗句里,体会意境和情感,‎ 并注意分析艺术技巧。(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考查的句子出现在诗的结尾,属于写景句。答题时先翻译句意,总结景物意境,体会艺术技巧,总结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入”是“进入”“融入”的意思,“吹”是“吹拂”“吹散”的意思。在暖融融的阳春季节,人会感到手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用“入”字来形容春意沁人肺腑,十分妥帖。连梦都被春风吹乱,如天上飘浮的白云,理不出头绪,说明这一觉睡得很香。‎ ‎(2)昼眠后徐步出门,这才发现天色已近傍晚,风儿正吹着落花,满院飘洒。这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昼眠后的诗人怡然自得地欣赏着这黄昏时的景色,表面上悠闲自在,实则从诗人对“自纷纷”的落花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样来写,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诗意】 我在“百忙之际”,摆脱世务,“偷得浮生半日闲”,白日里一人高眠,这种惬意使朋友感到惊诧不已。在暖融融的阳春季节,人会感到手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这一觉睡得香甜安稳,连梦都被春风吹乱,如天上飘浮的白云,理不出头绪。集贤院的学生,正趁着大好春光正在读书。而我自有定力,在吟诵声中照样能集中心思,不废勤读。打个呵欠,伸伸懒腰,掀帘下阶,徐步出门。这才发现天色已近傍晚,风儿正吹着落花,满院飘洒。‎ ‎4.(2016·福建四地六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题报恩寺上方 ‎[唐]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1)本诗颔联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多有值得玩味之处,请分析出其中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颔联属于写景句,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显然是动态描写。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这是静态描写。属于动静结合的手法。(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说“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属于考查语言风格题。首先要有整体意识,总体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属于哪一类,本诗用语平白,通俗易懂。“来来”“先上”,语言通俗,带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他角度,可从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运用的巧妙来分析。‎ ‎【答案】 (1)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出报恩寺上方环境的清幽。前句描写了悬岩飞瀑的动态,岩上飞泉悬瀑凌空迸射,如晴天里挂起的一幅白色雨帘,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后句写林萝的静态,林间藤萝,缠树绕枝,遮谷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使人感到阵阵凉意。(如答综合运用视觉触觉多角度描写亦可)‎ ‎(2)①使用口语,语言通俗,清新自然,像是诗人在召唤游人,态度热情。②使用叠词,如“来来”,具有节奏感,让人感到亲切,也表现出诗人看到美景的惊喜之情。③词语精练准确,如“喷空”的“喷”字,写出瀑布凌空迸发,水势大,飞泻急,用词有力,把“岩溜”写活。(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诗意】 来啊,来啊,请先到山林的顶峰来吧!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步出林荫,纵目瞭望,遥远的群山,重峦叠嶂,点点峰尖,如碧海浪涌。登临高处,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我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 ‎5.(2015·四川内江市四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初夏西湖①‎ 欧阳修 积雨新晴涨碧溪,偶寻行处独依依。‎ ‎ 绿阴黄鸟春归后,红花青苔人迹稀。‎ ‎ 萍匝②汀洲鱼自跃,日长栏槛燕交飞。‎ ‎ 林僧不用相迎送,吾欲台头③坐钓矶。‎ ‎【注】 ①神宗熙宁四年六月,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七月便回归颍州,终于了却多年的愿望。这首诗作于次年。②匝:环绕。③台头:溪边高地。‎ ‎(1)本诗是怎样以“独依依”统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中评欧阳修的诗“其诗多平易疏畅”。这首诗“平易疏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构思。“独依依”表达了作者重游旧地时孤独而又依恋的心情,诗歌的构思就是围绕这一情绪组织全篇的。分析时抓住每一联的关键词,如首联的“独依依”“人迹稀”,颈联通过“鱼自跃”“燕交飞”烘托人物心情,尾联写自己独坐钓矶只身赏景。(2)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艺术风格。题干中提示的“平易”较好理解,即语言平实质朴;“疏畅”有“畅通”“豁达”之意,此处应该是就情感而言。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答案】 (1)本诗的情感扣住“独依依”,首联直接点明诗人故地重游的孤独而又依恋的心情。随后,诗人以“青苔”,表明“人迹稀”,以“鱼自跃”“燕交飞”侧面表现无人凭栏,最后以婉拒林僧相送,独坐钓矶收束全诗。‎ ‎(2)“平易”是指用语朴实无华,“疏畅”是指情感的流畅奔放。本诗通过“碧溪”“红花”“青苔”“浮萍”“鱼”“燕”等寻常意象,不加修饰,表现初夏西湖的美景,显得真实自然而又平易近人。而末句直接塑造了一位与僧交往、临水垂钓的隐者形象,水到渠成地抒发了闲适自得、潇洒自如的情怀,也透露出孤独感伤、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诗意】 雨过天晴,积雨使得碧溪涨满,故地重游,‎ 孤独而又依恋。柳荫里再也寻不见那黄鹂,石路上青苔斑斑,罕有人迹。萍草环绕的水里,鱼儿在尽情游弋,头顶上燕儿也成双成对。朋友啊,你不必相送,我权且坐下来,静静地欣赏西湖的美景。‎ ‎1.(2016·课标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诗歌前六句细腻地描写了曹霸画玉花骢的过程,最后两句说须臾之间,一气呵成,那马神奇雄俊,就像九天之上的龙马,在绢上显现出来,一切凡马在此马面前都相形失色。曹霸画马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诗中第六句交代了原因,那就是“意匠惨淡经营”,意匠,指诗文、绘画等的构思设计;惨淡,此处指画家费心良苦;经营,指绘画的结构安排。这句是说曹霸在画马前经过审慎的酝酿,凝神构思,胸有全局而后落笔作画。(‎ ‎2)诗歌前两句写众画工描画玉花骢而“貌不同”,是为第一层铺垫;三、四两句写玉花骢“迥立”“生长风”,是为第二层铺垫。‎ ‎【答案】 (1)①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②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诗意】 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数不清的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它昂首屹立于宫门,倍添威风。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如虚空。‎ ‎2.(2016·山东,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这三句结构相近,句式相似,采用了排比的修辞;“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将“诗豪”“雪片”人格化,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诗和雪缴缠”将“诗”比作物,采用了拟物的修辞,生动而形象。(2)“孤舟”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作者羁旅途中的孤独。“推开篷”‎ 而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诗意】 入夜,洞庭湖上雾蒙蒙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我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 ‎3.(2015·安徽,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可以从景物及其特点的角度,逐句理解并概括每句诗的内容。第一句,一轮孤月悬空,月华满楼;第二句,月光映在秋夜寒江之上,影子摇曳着柴扉;第三句,月色洒在水面,绵延的水波不停地跳动着金光;第四句,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句,一轮明月挂在空山,幽深寂静;第六句,月光皎洁,疏星寥落。(2)诗歌的最后两句“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虚实相生。眼前月辉万里,是实写;遥想家乡松树正茂,桂花正香,是虚写。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远隔万里共沐月光,实中有虚;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两句诗虚实相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愿望和真情祝愿。‎ ‎【答案】 (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诗意】 一轮明月悬高空,月华满楼;秋夜寒江滚滚,月光映在江上,水色在柴门上闪动。绵延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月光皎洁,群星稀少。遥远的家乡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这美好的月光。‎ ‎4.(2015·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浔阳月色”入手,分别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和“月色”这个意象,结合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识记和理解,寻找与之相关的诗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诗句,概括其角度即可。根据上片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答案】 (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诗意】 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这些曲调都来自琵琶的四根琴弦,还可以弹出更多的旧谱子与新曲子。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花瓣飘落,天气微暖,坐在水渠边认真地听着乐曲。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下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儿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5.(2014·课标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诗意】 风吹雨打环绕着残枝,落花被雨淋湿,落在地上无法飞起。小小的池塘里碧水生寒,想要泛起层层涟漪,雨后天晴时太阳已经偏西。‎ 半卷起珠帘,只见燕儿归来比翼成双。想隐藏起内心的愁绪,无奈双眉不由自主地皱起。转过身整理好残局,可又沉吟不决,迟迟也未落下棋子。‎ ‎6.(2014·重庆,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1)“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王谢”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2)“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诗意】 花朵零落让你心里实在难以承受,于是飞向泥土,细心地一瓣瓣衔起,携瓣飞归彩绘的梁栋修补斑驳的花口。俯瞰半城珠帘,乌衣巷已残破颓败,最难消解王谢堂前寥落的遗憾悲哀。呢喃话语,诉说着兴衰的感慨,怕只有那些年老的僧人才能够明白。‎ ‎7.(2013·安徽,8~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1)韦诗要抓住诗歌中的“皎如烛”“霜风”“夜半”“人独宿”等来体会诗人孤独而闲适惬意的心境;赵诗要抓住诗歌中的“冷晕”“残烛”“雨声”“寒枝”“不成宿”等来体会诗人孤独而寂寞凄凉的心境。(2)分别抓住这两句诗中的“如”“侵”二字,来分析修辞手法,前者是比喻,后者为比拟。赏析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出该技巧的效果,还要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诗意】 《秋斋独宿》:山中明月皎皎如点燃灯烛,夜风寒凉夹霜吹动静寂的竹叶。深夜的鸟突然自树上惊起栖落,窗台前的人独自入眠。‎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寒冷的月色笼罩着将要燃尽的残烛,幽深的竹林传来一阵阵萧疏的雨声。被惊醒的鸟儿时时啼鸣,拣尽寒枝难以成眠。‎ ‎8.(2012·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两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 (1)读懂诗歌,了解大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理解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大致看懂诗歌内容后再填空,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关键词,用词用语得当,简洁。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一是形象,二是用词。(2)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解答时要点明诗歌所用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或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答案】 (1)还未展开 芳心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诗意】 《未展芭蕉》: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时候,卷缩着“芳心”的芭蕉还未开放,仿佛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藏在心底。未开放的芭蕉又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吹开芭蕉,知道她满腹的心思。‎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放肆绽放吧!‎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修辞手法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②请指出×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①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技巧)?‎ ‎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③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中的×句作简要赏析。‎ 艺术构思 ‎①本诗在构思方面有何技巧?‎ ‎②某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③本诗中的×句和×句是什么关系?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 ‎④诗中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达方式 ‎①全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②全诗是如何描写××事物(景物)的?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③简析作品××的描写角度。‎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诗歌关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3~6分之间。从近五年全国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命题率达90%,基本上是表达技巧加上语言、形象或情感的出题方式。‎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么写”的范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各种技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 答题思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产生的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 答题模板 答题范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答一两种即可。‎ ‎☞ 模板对接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层递、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白描、绘声绘色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对比、 对偶、 反问、设问、引用等。‎ ‎4.结构手法: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问颈联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第一步,综合考查全诗,我们发现,这首诗前三联重在描绘景物,尾联抒情。首联写了小路洁净无尘,颔联写紫烟渐散和天晴日丽,颈联承接上两联,写了红花沾雨和绿柳轻拂的景象。第二步,审准要求,题干说“哪些艺术手法”,说明要多角度分析,全面把握。从“红”“香”“湿”等词语可以分析出诗人从视觉、嗅觉、触觉方面细致描绘景物;从“红”“香”“湿”三字的角度看,是通感手法的运用;从“柳拂”来分析,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态,是比拟(拟人)手法;从两个句子的整体结构来看,则是运用对仗手法。第三步,归纳答案,注意分析艺术手法的使用效果,如对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的烘托作用。‎ ‎【答案】 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诗意】 在万物青葱的春天,飘然下起了一场小雨,各条小路上因车马扬起的灰尘被一洗而净。渐渐散去的紫烟轻轻地笼罩在皇城上空,天气稍稍放晴,日光越发明丽耀眼。红色的花瓣不时地飞上我们的衣袖,湿润的红花的香气仿佛也是湿润的;葱翠的柳枝随风轻摇,轻拂在我们的马鞍上,带着无限的柔情蜜意。尽管领略这无限的风光吧!让我们开怀痛饮以助兴,此时此刻,都城里谁才是如此悠闲惬意的人?‎ ‎1.(2016·山东烟台市高三考试)阅读下而的宋词,回答问题。‎ 沙 塞 子①‎ 朱敦儒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 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注】 ①朱敦儒,北宋词人。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1)结合上阕的内容,简要说明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鉴赏上阕,要抓住“万里飘零”“不见凤楼龙阙”“泪”“愁”,结合注解,多角度作答。(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下阕写景句较多,可考虑景情关系,“红蕉”与下阕前几个意象色调不一样,考虑“以乐景写哀情”;“水西流”的反常用来反衬内心的悲痛。‎ ‎【答案】 (1)词人飘零岭南,触景生情,眼含泪水,借酒浇愁,徒增哀愁,表达了流落异乡的悲苦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故国不再,时光飞逝,回归无期,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怀国之情。‎ ‎(2)一是借景抒情,借树木错杂缠绕、瘴云浮动而不见天日的蛮荒之景,抒发了词人沉郁伤感之情;二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红蕉的明艳美丽和江水西流反衬了词人内心悲痛之深。‎ ‎【诗意】 我流落到岭南这个离家万里的陌生地,看那山山水水,都是陌生的。我眼含泪水,借酒浇愁,也只是徒增哀愁罢了。那凤楼龙阙在哪里?山河破碎,故国不再。‎ 傍晚时分,江亭边,满眼是南木环绕,阴云密布,只是那明艳的芭蕉和西流的江水分明刺痛了我的心。‎ ‎2.(2016·陕西汉中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定 西 番 牛 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1)下阕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下阙写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寥廓,残星暗淡。戍楼之间回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注意“望”“数声呜咽”。(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这首词,是描写边塞风物,表现征人的乡愁。注意“月明”“梦长安”“乡思”。其次注意体会“边塞”意象的色调:“冷”“寒”“残”“呜咽”,属于冷色调,表达征战之苦,写边塞环境恶劣,体会战士之愁。‎ ‎【答案】 (1)下阕描绘了一幅悲凉、凄冷的边塞夜景图,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作者仰望夜空,高天寥廓,残星暗淡,飞雪漫漫;听到将尽的更漏、呜咽沉郁的角声。这些视觉形象和悠远的听觉形象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惨淡凄寒的景色,将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塞外荒寒,征人梦苦,跃然纸上。‎ ‎(2)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通过明月千里、梦回长安、凝望高天的细节描写直接抒情,表达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对边关艰苦生活的厌倦。金甲冰冷、戍楼苦寒,把将士的内心情感融入景中。③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写了如泣如诉的角声、凄冷残星,以景衬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诗意】 明月千里照着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楼上寒风凛冽,又把长安吹入梦中。‎ 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更漏的残声里残星稀落,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在纷飞的大雪中回荡。‎ ‎3.(2016·湖北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宋淳化二年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体会这首诗的情感,注意前三联写景句子里景物的特点,“菊初黄”“胭脂色”“白雪香”,景物优美迷人,“信马悠悠野兴长”体现作者的惬意。尾联诗意有了明显转折,“忽惆怅”“似吾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如颔联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本题可从修辞、动静、对比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突出了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同时,也暗含诗人宦途失意和有家不得归的悲凉。(意对即可)‎ ‎(2)①拟人手法。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秋晚景。‎ ‎②比喻手法。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的红色与“荞麦花”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色有香。③‎ 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答出两点即可)‎ ‎【诗意】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傍晚,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数座山峰伫立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像极了我家乡的风物!‎ ‎4.(2016·河北石家庄市高三调研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慢 柳 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1)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考查词句的结构技巧的作用,词句出现在上阕结尾,承上启下。(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者身为“楚客”,“伤怀念远”,思乡之情体现得比较明显;下阕“脉脉人千里”“两处风情”“离肠”又有思人之情。‎ ‎【答案】 (1)①承上启下。“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抒情。②“伤怀念远”,直接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2)①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 无限伤感。②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诗意】 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面对这傍晚景象,我心怀伤感,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相思的人在千里之外,两处相思却相隔万里千山。雨后天晴,秋高气爽,能看到远方的十二峰,十二峰依旧是那样的翠绿。长久无语,谁能懂我此刻的心情?就是我把这离肠万种的心情写出来,又怎么能寄去,托谁寄出去?‎ ‎5.(2015·江西宜春四校联合)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贼平[注]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 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 ‎(1)除借景抒情外,这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解答此题要从全诗的角度宏观分析,同时要熟悉表现手法的种类。全诗八句,前三句写诗人与朋友在战乱时一同从北方避居南方,日夜思乡而头生白发,写的是现实情景,属于实写;后五句写了友人独自还乡的情景,是想象的内容,属于虚写。由此便可得出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2)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多种情感。首先从标题“贼平”就可以看出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之情。“他乡生白发”表现了在战乱时期流落他乡不得北归的惆怅。“残垒”“故关 ‎”“寒禽”“衰草”则表现了对故国残破的悲痛叹惜。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后两联中也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从全诗来看,国家大乱初平,人生白发,也表现了对岁月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前途的忧虑。‎ ‎【答案】 (1)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实写,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途中的寂寞、艰辛、愁容不展。虚实结合,互为补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②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③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④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⑤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答出三点即可)‎ ‎【诗意】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避居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1.(2016·课标Ⅲ,8~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这是一道比较炼字题。比较时要联系语境。无论选择哪一组来鉴赏,都要联系“尚嫌”“犹识”二词,结合两句诗整体理解。“健”“明”,说明虽年老而体壮,故嫌弃弓软,识得战阵,当然可以为国驱驰;“弱”“昏”,说明年老而体衰,却犹嫌弃弓软,识得战阵,愿杀敌报国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2)本题要求比较辛词和本诗情感的不同之处。要抓住两首诗歌中关键的词句来比较分析情感的不同。从本诗第二联、第三联以及尾联中的“羞见”等来看,主要表达了作者虽已年老但仍存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辛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初中教材的名篇,考生应较熟悉,分析时要回想积累,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看,表达的主要是作者报国无门、时光易逝的感慨。‎ ‎【答案】 (1)观点一:“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诗意】 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了勇赴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我也定然不肯卖宝刀。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我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2.(2016·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词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词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灞陵尉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射虎”二句写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词中“落魄”二句写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2)分析作者寄寓的感情,需要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句意思。“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化用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回应同居山间的邀约,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借汉言宋。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李广自比,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近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担忧和对朝廷的不满。“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以自然现象比喻人生际遇,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凉。‎ ‎【答案】 (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诗意】 以前,汉代的李广将军,曾夜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到灞陵亭,下马住宿营,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广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然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蹊。李将军在南山半腰里,一人一匹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了惊人的响声,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这样的英雄没有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过着耕田地、种菜园的生活。‎ 谁到杜曲去种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学李广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愉快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汉代开拓边疆,打击侵略者,保卫边疆的事业是伟大的,不少人在这个长约万里的国境线上,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正在非常需要人才的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有胆略、有才干而且曾经在边疆建立过奇功伟绩的人,也落职闲居呢?我正在沉思的时候,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一阵轻寒。‎ ‎3.(2015·江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对诗人“开颜”的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友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水、山、松、月、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位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①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②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③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④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⑤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有了明确的思路。困难的是难以找全所有要点,特别是第一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3)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的难点在对“认得”一词的理解。联系首联中的“暂”字,‎ 可以看出诗人十分羡慕窦员外闹中有静、忙中有闲、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注意这其中既有赞美、羡慕之意,又有认同之感。‎ ‎【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诗意】 秋日的一天,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喜笑颜开。清光门外,有一道渠水围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处的点点秋山。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不要说室内案牍堆积满地,我在此和你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4.(2015·重庆,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 事 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此题考点为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前两句勾勒出作者“高卧”船头“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时的画卷,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后一问考查炼字,“插”为动词,有尖锐之感,诗中是山峰映在水中的意思,这更突显了山峰的尖峭、挺拔。(2)此题考点为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由前句“仔细乱篙撑处”可以看出诗人在观看竹篙插入江水时的景象。“悬崖”“崩坼”的意义均与山峰有关,“崩”为“崩塌”,此处的“悬崖”‎ 是倒映在水中的陡峭山景;“坼”为裂开,指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江水的涟漪而变得散乱。‎ ‎【答案】 (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诗意】 我一个人仰卧在船头,抬头看这幅江中山色的优美画卷。只见山峰映在水中,一派尖峭、挺拔。它们都被绿色波痕隔断,一片葱茏。  这水中映出的丛竹、幽石、山峰,正如天神展开的十折画屏风,遮住半面江心,黑压压的。我只能小心谨慎地撑篙,真不忍心看到乱篙把江中的山影漾乱,那样,美景就将被破坏。‎ ‎5.(2014·天津,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生必须在理解关键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来回答。结合诗歌中体现暮春景色的意象来解读,“落花”“柳绵”“东风老”“子规”都透露出了暮春的信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三、四两句涉及两种意象——“桃花”与“涧水”,题干中问的是作者如何描写桃花的,这就表明描写的重心是“桃花”,所涉及的表现手法是暗写或间接描写。(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情感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得出。《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东风”“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 ‎【答案】 (1)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诗意】 《暮春》:三月暮春时节,众芳凋谢,只有落花知道我的悲愁。春风将尽,白色的柳絮随着春风飘荡,夕阳独木,只有杜鹃鸟的苦啼。‎ ‎《暮春山间》:慢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有歌唱,燕子飞来飞去忙着找食。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闻得到桃花的芳香。‎ ‎6.(2014·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1)此题考查常识积累。“舞雩风”出自《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题目的问题指向:一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二是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平时对苏轼生平的积累,同时根据注释“海南黎族人”和诗歌内容“天涯万里”可知,此诗是苏轼被贬于海南时所作。海南是中国的最南端,素有“天涯海角”之称,而在唐宋时,则是边远偏僻、蛮荒险峻之地,相比中原的富庶,在这里戴罪立功的艰辛令人闻之色变,加之琼州海峡在古代时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天堑,风高浪急,流放者都要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才能抵达,可见被贬海南,是一种非常严酷的惩戒。但就是在这样的肉体及精神的折磨下,苏轼竟然还能与小儿嬉戏,产生舞雩之感,可见其人生态度之旷达和乐观。‎ ‎【答案】 (1)《论语》‎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意】 三四个天真活泼的黎族孩子吹着葱叶,来迎接我这个来自远地的老翁。不必对万里流放生涯过于在意吧!这个小溪边上自有呼风唤雨的土著民风,这种淡泊的生活同样快乐啊!‎ ‎7.(2014·辽宁,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尽放”采用比拟手法写卷帘,同时词人写春愁竟然可以“尽放”,也将无形之春愁写得具体可感。答题时,要准确使用术语点明技巧,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2)题干部分已经给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愁”或“喜”,考生可以选取任意一个角度作答,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写出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或悲,或喜,或“悲喜”兼有),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 (1)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和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诗意】 我午梦刚刚醒来,把帘子卷起,将春天的愁闷放出去。白日漫长,又无诗朋酒侣,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  柳絮纷飞,萍草吐露香气,呵,原来春天就在这里。我们划船前去寻觅春意,心想吟诗尚未构思成句,砚池中已落满了梨花。‎ ‎8.(2013·课标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 桥 仙 ‎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 (1)解答本题先翻译后概括。本词开头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博弈、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的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后两句词人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词人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得以全面展现。(2)本题稍难。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阕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独来独往。第四、五句作者借用典故翻出新意: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皇帝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你皇帝赐予?不屑之态,不平之情,蓄积而出。‎ ‎【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却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不屑之态,不平之情,蓄积而出。‎ ‎【诗意】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博弈,骑上骏马驰骋射猎,如今谁还记得当年豪迈之举!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天下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  八尺轻舟,三扇的乌篷船,在长满草、烟雨空濛的小洲独来独往,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主旨内容的评价 ‎①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试作赏析。‎ ‎②概括这首诗×联的内容。‎ ‎③赏析两首诗中不同人生感悟的差异。‎ 思想情感的评价 ‎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概括这首诗×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①这首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②关于诗歌前人有如此的评价,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高考诗歌关于“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是从主旨内容的评价、思想情感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2~6分之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细究近几年的考题可以发现,大部分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多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有的直接要求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做个性化的解读。‎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旨内容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 答题思路 ‎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关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④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②情感载体,如杨柳—离别、菊花—高洁、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③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 答题模板 ‎1.认定诗歌题材,整体把握内容。如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咏物寄兴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为“××句(联)写了××”。‎ ‎3.揭示主旨或诗人的感情。‎ 答题模式一般为: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 (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目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两诗中画线句子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根据[满分导学]中[答题模板]的提示,首先经过初步读诗,我们确定两诗的题材为咏史诗和即景抒情诗,然后,分析诗歌内容,分析诗句蕴含的情感或观点,不能孤立地就句析句,‎ 而要把诗句置于全诗中,联系相关语境全面分析。第一首,先写魏武的文治武功,然后写其后“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感叹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第二首,先写春江月夜美景,再发时间永恒之问,最后以议论抒情,“人生代代无穷已”,发人类绵续永存之感慨,“江月年年望相似”,抒宇宙永恒之感叹,两者对举,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意】 《邺都引》:你看那魏武帝曹操艰难创业争夺天命,奋起与群雄驰骋中原争夺天下。白天率领将士攻破敌人坚固的营阵,晚上与文人雅士赋写出华丽的篇章。邺都城池繁华宏大,曲折环绕,农桑林木沿漳河层层密布。曹操昔日所建城郭如今已成废墟,一代代人事改变了,只有西园的明月尚在。邺城旁的高墓大坟多是那时的王公贵臣的,而魏武帝时代的众多姬妾、歌伎,如今都化作了尘土。尝试着登上铜雀台当年大兴歌舞之处,如今也只有凄冷的秋风使人发愁。‎ ‎《春江花月夜》节选: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江边上什么人最早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人间?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一直不断地送走流水。‎ ‎1.(2016·河南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 江 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 ①‎ 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江城:指建康。③齑盐:腌菜和盐,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首起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词句写金兵进犯、连年侵扰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对敌人的恨,对朝廷不抵抗的怨。做题时还要考虑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2)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上阕作者情绪已经明确,下阕由对家国的愁,转向写个人无处寄身之苦。抓住题干的“哪些情感”,多角度考虑。‎ ‎【答案】 (1)这两句是说,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 ‎(2)①亡国之痛。作者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亡国之痛。②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答出任意三点、意对即可)‎ ‎【诗意】 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几乎要结冰。岁月逝去这一事实使我感到惊恐。  何处是我终老之地?我的缘分大概应在吴兴之地吧!但离去后,与这里的老朋友也会互生想念之情。在下雨的深夜,孤灯伴着孤影,满腹离愁别绪,难解难排。‎ ‎2.(2016·四川成都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 ①《战国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很有才华,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作答时先翻译首联意思,再从艺术技巧和写作内容考虑,律诗四联章法是“起”“承”“转”“合”,起句一般扣题来写。(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先注意首联的“怜”,是同情的意思,含着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之情;诗的尾联有自责之意。同时,注意体会诗中颔联、尾联典故的含义。‎ ‎【答案】 (1)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 “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意思相近即可)‎ ‎(2)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意思相近即可)‎ ‎【诗意】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是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客居京城,金钱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新添白发。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 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深知你有祢衡之才我却无法推荐,惭愧我空为一名献纳之臣。‎ ‎3.(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①,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 ①鸂鶒:一种水鸟,又名紫鸳鸯。‎ ‎(1)词的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如何理解词人的“足”与“未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喜爱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描述景象时注意抓住种种意象,并归纳意境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先翻译这句话,再体会其中的复杂情绪,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 ‎【答案】 (1)上阕描写的是优美的山间自然风光:轻鸥飞来,点破一泓绿水;水鸟嬉戏争浴;飞泉流泻,涌珠溅玉。下阕描写的是宁静祥和、生机盎然的田园图景:春雨过后,水满秧绿;陇上黄牛闲眠;绿油油的麦苗直铺云际;簇上蚕丝,正似朵朵白雪。‎ ‎(2)“足”体现的是山居生活带给词人内心的美好感受:山村风景优美,田园生活宁静,乡间人情淳朴;“未足”表现的是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遗憾,“何时足”含蓄地流露出词人不甘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 ‎【诗意】 几只轻盈的鸥鸟飞来,把满湖碧绿澄澈的湖水都扰动了。还有不知哪里来的一双紫鸳鸯,也故意加进来逐水嬉戏,争闹不休。我一面细读《离骚》,一面举杯痛饮;在饱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辞各种肉食美味。附近还有一道瀑布,犹如明珠飞溅,供我观赏,它不停地倾泻着,似日日捧出千斛明球。  春天,雨水丰足,新播下的谷种长出了碧绿的秧苗;进入农闲时节,小黄牛懒散地打着瞌睡。地里的麦子熟了,有如连绵不断的黄云;蚕房里白花花的新茧簇拥着,恰似堆堆白雪。哎,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还不满足,那什么时候是满足?几位老农见我闲着没事,就邀我到东园去走走,说是枇杷已经熟了。‎ ‎4.(2016·山东重点中学第二次调研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 杨 子 李白①‎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②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①作者一说为岑参。②“杨叶”一作“杨柳”。‎ ‎(1)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诗句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然后根据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写出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哀情。(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惜别”直接点明中心,“马上赠鞭”以示纪念,“新月到应圆” 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都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 (1)运用比喻、夸张(对偶)、乐景衬哀情(衬托)等手法,“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千树”“万条”是夸张手法。描写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也是对朋友前路的美好祝愿。‎ ‎(2)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祝愿之情。诗人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诗意】 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我喝得酩酊大醉。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我却在这美好的春景中送别友人。把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归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 ‎5.(2015·东北三省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题。‎ 下方山[注]‎ ‎[南朝·梁]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 方山:六朝时渡口。‎ ‎(1)诗歌三、四句中“白”“黑”两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 (1)本题从炼字角度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诗歌的三、四句意境凄清,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作者的心情也和这黑暗的早晨一样沉重。在我国古典诗文中,“繁霜”“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观全诗,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寒鸟”“落星”“繁霜”“苦雾”,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五、六两句,写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归乡,用“鳞鳞”“弥弥”两组叠字,状写其心潮的不平静。作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乡走去,他远望家乡,走走停停,近乡情更怯,离家越来越近了,可作者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 ‎【答案】 (1)“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之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 ‎(2)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 ‎【诗意】 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在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清晨,我急匆匆地赶到方山渡口,看到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我正逆水行舟,匆忙归乡,心潮很不平静。近乡情更怯,远望着家乡的方向走走停停,离家越来越近了,可我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通往家乡的最后一段百余里的路,因为我忧愁千端反而觉得漫长了。‎ 诗歌的形象 一、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戍边战士形象。‎ 二、诗人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人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三、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时,我们需要抓景物特点来探知诗人的感情。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当然,诗歌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以乐景写哀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雄浑壮阔,但诗人的情感却是低沉的!悲哀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意象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1.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含有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人生失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蕴含依依惜别之情。‎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6.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7.草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8.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水、餐菊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9.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百花烂漫的春天,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10.柳——以折柳表惜别。“柳”与“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常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又由于“莲”与“怜”(爱)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2.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3.蝉——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常以此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14.鸿雁——“鸿雁传书”,“鸿雁”常借指书信,表示惦念外出之人,传达思念之情,也表达游子漂泊思乡之情;因大雁总是结队迁徙,途中常有掉队的孤雁,诗人多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的情感。‎ ‎15.鹧鸪——鹧鸪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凄切,因此多用以表达离别的伤感惆怅或是对故乡的思念。‎ ‎16.杜鹃——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怆,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 ‎17.东篱——表现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志趣,高雅、疏淡、飘逸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8.浮云——漂泊不定的云,在诗词中,常被看成是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游子。另外,浮云也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邪恶势力,比喻奸臣。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9.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 ‎20.新亭——“新亭对泣”的典故:南渡后,名门士人常相邀到新亭(今南京市)饮宴,一次,大家忽然想起了北方故土,相视流泪。只有丞相王导慷慨激昂地说“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后来,人们用“新亭”或表达怆怀故国之情,或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 ‎21.危栏——危栏,高处的栏杆,往往表示登高望远或者登临抒怀,多与忧国、伤怀、思人等有关。‎ ‎22.关山——一般泛指关塞山川。例如《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23.阳关——最初表示古代地名,为沟通西域的要道。后来,由于唐人把王维《渭城曲》翻入乐曲,称为《阳关三叠》或者《阳关曲》,简称《阳关》。在唐宋的诗词中,“阳关”作为离别送行的歌声。例如,白居易《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24.阑干——有三个意思。第一,古代建筑物附加的木制栅栏,叫作阑干、栏杆。第二,横斜的样子。古代多用来形容星斗纵横错落。例如,贺铸《清平乐》:“夜潮洲渚生寒,城头星斗阑干。”第三,形容泪水纵横或者纵横散乱的样子。如白居易《琵琶行》:“梦啼妆泪红阑干。”‎ ‎25.楼兰——汉代西域的国名。后代诗文中常常用“斩楼兰”“破楼兰”抒写为国立功、抗击外寇的壮志。‎ ‎26.蓬莱——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仙人的居所。‎ ‎27.落红——指凋残的花(乱红、残红)。在诗人看来,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它又仿佛是不幸者的命运写照。诗人常以落花比喻青春易逝或寄寓伤感、惋惜和无奈之情。‎ ‎28.尺素——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29.吴钩——原指吴王阖闾所造的钩,但在唐宋词中多作身边所佩带刀剑的代称,用来暗示建功立业的抱负。‎ ‎30.青鸟——在古代传说中,“青鸟”是仙人的信使,在诗词中常常被借用指代情人的使者。‎ ‎31.翠微——形容山色青翠似在有无之间,所以叫作“翠微”。也常作青山的代称。‎ ‎32.迟日——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句子,“迟迟”表示和舒的样子。所以后人就用“迟日”表示“融和的阳光”。例如极为经典的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3.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酬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34.船——表示“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5.燕子——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师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④代人传书,倾诉离情之苦。如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36.桃花——①作为春天的使者,抒写诗人春之情结。如白敏中《桃花》:“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②作为美人的化身,盛赞青春女子的娇媚。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③作为桃花源的意象,‎ 饱含诗人的隐逸情怀。如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五、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就我们课本上的例子来说,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怎样的“感伤”。‎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1)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宏阔、深远、壮丽等。‎ ‎(2)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细腻、明净、恬静等。‎ ‎(3)繁丽、热烈、高亢、繁华、繁复、淳朴、喧闹等。‎ ‎(4)暗淡、清冷、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沉郁等。‎ 诗歌的语言风格 ‎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1.清新雅致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周邦彦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2.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毫无难解之处。又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语言质朴无华,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3.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彼此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4.绚丽飘逸 说到绚丽飘逸,最典型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绚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5.雄浑壮阔 ‎《诗品》论“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雄浑壮阔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若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又如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这些诗都体现了雄浑壮阔的风格。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 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作,大多具有雄浑壮阔的特征。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境界宏阔、气势雄浑,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6.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形象生动的诗句多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7.豪放旷达 豪放即豪迈奔放,狂荡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这些诗句的特色与李白豪放的性格相一致。苏轼的词也带有明显的豪放旷达的色彩,除《念奴娇·赤壁怀古》外,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被公认为是一首相当经典的豪放词。‎ ‎8.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9.慷慨悲壮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0.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鉴赏诗歌语言常用字 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部分诗人的诗歌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值得纪念的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往事。‎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庐山变幻多姿的绮丽风光,还告诉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总是会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有时诗歌中则是叙议结合(先记叙后议论)‎ ‎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常见的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等。‎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 也有间接抒情。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表达方式术语小结】表达方式术语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鉴赏,经常运用的是描写和抒情。诗歌的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从不同角度,又可总体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实写和虚写,白描和工笔。诗歌的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事抒情等;这些抒情,又可总体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以喧闹写寂静,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情景交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即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其中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胸臆,意旨悠远。‎ ‎6.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多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砭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例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二)描写手法 主要有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虚与实、动与静、正与侧、点与面、明与暗、声与色、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等。‎ ‎1.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例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烘托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全诗以“春江鸭戏”‎ 为中心景物,其他的景物为陪衬,从各个角度众星捧月似的烘托了画面的主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鸭戏图”。‎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很多时候渲染和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来说,渲染的是气氛,烘托的是情感。‎ ‎2.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对比,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3.虚与实。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叫以虚象显实境。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已不在眼前。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中前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对比。‎ ‎4.动与静。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例如,杜甫的《漫成一首》中“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一动一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突出了夜晚江上和平静谧的情景,是动静结合的名句。此类技巧在我国古代的山水诗中尤其被广泛运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5.正与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描写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例如,《陌上桑》中有“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6.点与面。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而隐括全面的效果。例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7.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8.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工笔,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例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景物描写角度总结】描写景物的空间角度: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观等。描写景物的感觉角度:形状、声音、色彩、视觉、听觉等。用笔的角度:正面与侧面,繁笔与简笔等。另外,还有动与静、点和面、虚和实等。‎ 二、艺术表现方法 主要包括赋、比、兴,抑扬变化和象征联想等。 ‎ ‎1.比兴手法。比喻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兴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例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2.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知礼仪),十七为君妇(遣汝嫁)”,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兰芝的经历、教养和才干,结合全文,更能明确焦母的蛮横无理,自然引起我们对兰芝的同情和理解。‎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4.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例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贯通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等也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5.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前两句写汉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但后两句一转,“可怜”一词,由褒而贬,露出作者嘲讽汉文帝不寻求治国安民之道的本意。这是欲抑先扬的典型之作。‎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例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褒与贬。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例如,《红楼梦》中《西江月》一曲写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7.借古抒怀。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对事物的认识。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三、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主要指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篇指明了“航标”,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再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就具有首句标目的作用。‎ ‎2.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例如,杜甫《蜀相》的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曲笔入题。开头不立马触到本题,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例如,谢《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4.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 ‎5.伏笔。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 ‎6.照应。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前后照应,一首诗歌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 前边得先有个交代。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道“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例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丽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尾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 ‎7.画龙点睛。即在诗歌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最后一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势如撞钟,磅礴而高亢,把诗人心系国家、胸怀民族、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推至最高潮,感召着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献身,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8.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点睛之笔用在诗词的结尾,也常常称为“卒章显志”。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写法。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要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的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9.触景生情(先景后情)。“触景”就是看到一种景物,受到景物的冲击;“生情”就是产生感情。“触景”是因,“生情”是果。连起来说,就是开始并没有什么想法要倾诉,没有什么感情要抒发,突然在一种外界景物的刺激下,产生许多联想,涌起一种感情,这便是触景生情。例如,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先景后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怀念。这种写作方法,‎ 是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接着抒发自己因这些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这样能令全文结构更有条理,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0.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例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人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1.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修辞手法 ‎1.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 “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也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2.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所描绘的形象更加生动,表意更加丰富。如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 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可分为:‎ ‎1.山水田园诗。东晋陶渊明等人的诗形成田园诗派,南朝谢灵运、谢等人的诗形成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形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或以农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借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淳朴勤劳的农人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其思想内容往往是:①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如王维的《山居秋暝》;②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③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生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④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2.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内容为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边塞诗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惊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 ‎3.咏物抒怀诗。咏物抒怀诗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寄寓了作者的情怀和志向。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矢志不移的品质。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自身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对梦游仙境的描绘抒发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4.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 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一般来讲,咏史怀古诗不仅是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或者怀古伤今,描绘昔盛今衰之景,或者怀人伤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前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后者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5.赠友送别诗。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诗情。赠友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思念,或对友人的劝勉、祝福,表达分别时的离情别绪、依依不舍,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如柳永的《雨霖铃》、高适的《别董大》。‎ ‎6.羁旅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等。‎ ‎7.即事抒怀诗。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因某件事的发生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某些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二、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其一)》。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4.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A组(时间:30分钟__分数:49分)‎ ‎1.(2014·江苏,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九日驱驰”说明诗人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说明诗人是怅惘的;说友人“诗思清人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就能够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2)“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与渔樵为伍;“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3)首先理解两句诗的基本含意,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诗在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一首诗的结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首诗的结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理解为诗人从正面展现自己的情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从侧面衬托隐者的生活状态。‎ ‎【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诗意】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奔波忙碌了九天,终于得到一日空闲;我前来拜访你,可惜没有遇到,只好空自回还。也难怪你诗歌的意境凉意彻骨——你家的门扉正对着寒流,抬眼远望,积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 ‎,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白天他去砍柴捕鱼,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2.(2014·大纲,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此题其实是对整首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路上的苔痕,门前的春草,足以体现人迹稀少、环境幽静的特色;看松色,听泉声,心灵的恬适与外在的环境高度契合。回答时,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环境的特色,如“寂静”“幽静”等,再找出诗句中的意象,最后再概括即可。(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我们完全可按这样顺序思考并组织语言作答:解释字义——分析字所在句意——分析修辞技巧——阐释作用效果。‎ ‎【答案】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诗意】 为请教常山道人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春草遮蔽。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溪中花影和禅意交融为一,恐怕真的见到常山道人,也会默然相对忘了话题吧。‎ ‎3.(2014·课标Ⅱ,8~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韦庄在诗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反衬自己苦闷压抑的感情。诗歌首句故作轻松:尽管“流离”江南,但早已习惯。第二句更用“挥袂”的夸张举动描摹浪迹天涯“等闲”洒脱的情态。诗到第三句出现转折:灯前醒来,家乡亲人分明还在眼前,但这只是怀乡思家的梦境。梦醒后,离家的孤寂,现实的苦闷一直沉重的郁结心头,欲抑先扬的反衬,倍添惆怅。最后以景衬情,山月分明就在眼前,望月思乡,归梦难成,这一意象,成为梦境幻灭、现实凄苦的形象写照。“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2)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处“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前”,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韦诗是“灯前”梦醒。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 在困倦中睡去。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是“灯前”谈笑,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答案】 (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表达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说明:答“以景衬情”“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也可)‎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诗意】 《含山店梦觉作》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宿渔家》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4.(2014·湖南,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 ‎,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茂盛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实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盛,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答案】 (1)重章叠句 ‎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诗意】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5.(2013·课标Ⅱ,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多次拄杖前往探访。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现梅花凌寒傲雪盛开。可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冰姿玉肌,也几乎未涉及梅的色与香,而是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2)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诗歌最后一联的丰富意蕴。景物描写“日落寒鸦”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可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悲伤的情感,而从“沉吟”“却望”“独自回”等词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是落寞而又惆怅的。明确了这些,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于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诗意】 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才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B组(时间:30分钟__分数:42分)‎ ‎1.(2014·安徽,8~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8分)‎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本词描写的是西湖暮春时节人们游春的情景。诗歌情感的分析要把握住游春人的“番腾妆束”“闹”“寸不移”“叫船”等动作情态,不难得出爱春、惜春和叹春之情。(2)题干明确点明了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给考生答题点明了方向。具体回答时,先结合诗句明确“点”“面”各是什么,然后结合作者描写内容进行赏析,即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 ‎【答案】 (1)(示例)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诗意】 清明节和寒食节刚刚过去没多久,红花春色就渐渐稀少了。人们梳妆打扮好,翻腾跳跃着在苏堤上游玩,想要留住春天,可是春天又怎么知道人们的心意呢?红花上的雨滴已经消退,飘舞的飞絮扑落在污泥中。人们步履迟迟,不忍离去。三三两两的人儿,慵懒地呼叫着船家,想要离去。人们离去了,春天好像也随着人们离开了。‎ ‎2.(2014·福建,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赏析诗歌,把诗歌的情感点出,具有对隐逸生活的满足之情;这里还可以对隐逸生活进行分析,即对山居生活的满足之情。其次,从结构分析。“山”居于文中各个部分,不具有结构作用,可以不分析。再次,内容上,明确作者写了山居生活满眼是山,由此联想,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生活充满了自然情趣。(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根据内容回答即可。第二问,首先,理解表达技巧的内容,“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其次,阅读诗歌,明确本诗运用的反衬手法;再次,结合诗句分析,点明效果即可。‎ ‎【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对即可)‎ ‎【诗意】 茅屋正对着山凹,拿来山间的野竹做粳米饭,用山上的泉水煮山茶。这里还有山芋、山韭菜、山果可以食用,山花可供观赏。‎ 山间泉水叮咚作响,犹如冰敲月牙般清脆,闲来清扫山上石蹬的云朵,想是山谷太过幽静,沙沙的清扫声居然惊得林鸦四散乱飞。山色是美的,值得夸耀和反复欣赏,仰观山外晚霞,俯瞰山下人家,这一切令人流连忘返。‎ ‎3.(2014·北京,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C “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 ‎(2)B、E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B写燕子不知道高阳台的原址,E写韦曲文物已经没有了,只留下满眼坟墓,都表达了兴亡之叹。A、C、D都是写韦曲的美景。‎ ‎(3)【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何时占丛竹”‎ 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诗意】 韦曲这里的花开得这样美丽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实在是惹人心动到了极点。杯中盛满了绿色的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我一心欣赏美景,顾不得山石尖锐的棱角勾破了我的衣服,藤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颜色那么嫩绿新鲜,直刺人的眼睛。面对这样的美景,我不由得感慨:什么时候我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4.(2014·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中国诗歌很多特定的意象有固定的象征意,‎ 如松、梅、菊、兰、鸿雁、布谷等。这些特定的意象要记住。李端诗中的“共听一声猿”,是用分隔两地的人“共听猿声”来间接写“愁”;徐诗是反写,啼猿自己不愁,但内心有愁的人听了啼猿之声更觉心愁。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以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第一首借景抒情比较明显,“日落”“众山昏”“暮雨”“猿声”都是忧愁的意象。第二首借典故写愁有难度,一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典故的来源,二是“以理写愁”过于空洞,学生不好理解。第二首诗更倾向于是一首说理诗。本诗阐释了一个道理,所有的忧愁是由自身的原因引起的,自己的忧愁情绪又会影响到自己对外物的感知。‎ ‎【答案】 (1)猿声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直接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诗意】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三峡吟》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5.(2013·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3)题。(10分)‎ 醉 眠 唐庚[注]‎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这句诗用太古时期万物沉静,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一般,来形容此时的“山静”,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2)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3)题目已说明“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即可。‎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出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诗意】 山谷静得仿佛没有人烟的远古,每一天都漫长得如同一年光阴。暮春还有些花儿绽放,依然能够让我在赏玩时醉酒;鸟儿婉转的啼鸣,并不妨碍我安眠。尝尽了人世滋味,我总是掩上门扉,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梦中常常得到优美的诗句,可拿起笔时,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