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來,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阮籍有“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 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 ——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所以“不如饮美 洒,被服纨与素” 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一一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畋、塑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中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 战祸不己,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 ‎ (琳)应(场)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件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寅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邰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的,是“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尊, 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其间如正始名士的不拘礼法,太康、永嘉的“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陆机)、“何期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的政治悲愤,都有一定的具体积极内容。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举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替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这种对人生短促及生 死存亡的慨叹是魏晋文学作品内容的重要特点。‎ B. 对人生的短暂易逝的感慨在魏晋诗文中反复出现,这种对人生的群体性慨叹反 映了魏晋时期社会心理的特点。‎ C. 怀疑论哲学思潮怀疑和否定的对象包括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 神迷信、谶纬宿命、繁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 D. 意识到死亡必然降临,意识到人生短促而且充满生死离别哀伤不幸,意味着人 的觉醒,正是这种人的觉醒促成了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否定。‎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面上表达出的是对人生的无耻享乐,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表达的正是诗人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B. 魏晋时期文学作品虽然题材狭窄,千篇一律,但是内涵深刻,对人生短暂的伤感背后,表达的却是对人生的眷恋,内容上与后世的腐败之作有本质区别。‎ C. 魏晋诗篇当中对人生的咏叹是和时代背最分不开的。社会动荡、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凸显了人生易老、生命无常这一根本困境。‎ D. “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都是自爱怀疑和否定旧 奋传统标淮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对自己人生的重新发現、思索、把握与追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安风骨的人生爱尚与其建功立亚“慷慨气多”并不矛盾,正因为有人生短暂 易逝感叹,才有不负人生建功立业的慷慨。‎ B.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表达了人生短暂的哀伤,而在《兰亭诗》“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中,又表达了如何安顿自己人生的积极思考。‎ C. 以生命无常、人生易老为命题的魏晋济篇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颂,是因为他们对既定的传统、事物、学问、信仰的否定,对“人生行乐” 的公开宣扬。‎ D. 《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结合文本内容“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可知,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否定促成了人的觉醒,因果倒置。‎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B项“魏晋时期文学作品虽然题材狭窄,千篇一律”于原文无据。魏晋时期文学作品在内容上虽有共同特点,但“题材狭窄,千篇一律”言过其实。‎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C项结合文本内容“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可知,魏晋诗篇的艺术魅力不是宣扬“人生行乐”,而是魏晋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和把握。对原文理解错误。‎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淡竹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⑤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⑥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⑦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⑧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⑨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⑩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⑪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⑫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⑬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⑭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⑮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吟咏对象是江南湖州“百草原”中与众不同的竹子,作者既描绘了竹子的婆娑风姿,又揭示其精神品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 作者笔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虚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飞、辛弃疾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的象征;既是兼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圣人,也是心灵自由快乐的凡夫俗子。‎ C. 文中说“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这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写照。‎ D. 在作者看来,人生要随缘,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因为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5. 文章③一⑤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6. 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答案】4. B 5. ‎ 作者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用其他事物对名利的欲望和拼争,反衬出淡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坚贞自守的品格。 ‎ ‎6. ①外形清瘦且憔悴,与众不同。②身为济世良材,笑忘功名利禄,与世无争③不被世俗所容,但坚守自我,爱憎分明(有节而直,不愿费心机)④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可以很人世,可以很出世)⑤淡泊功利,身处孤寂,融情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快乐(其表面虚空,实则盈满)。‎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本题要求选出“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A项,“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既描绘了竹子的婆娑风姿”说法错误,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没有对淡竹进行正面描写,所以“描绘这种竹子的婆娑风姿”无从谈起。C项,无中生有,艺术形像不能与作者完全等同。D项,从倒数第二段内容可知,文中称颂的是“云淡风清”“坦荡潇洒”的人生。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③一⑤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是考查学生把握散文中次要物象作用能力。次要物象作用:内容上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情感;结构上首尾呼应、构成线索、过渡、照应、伏笔、悬念等;手法上对比衬托、虚实类比、使主要形象更鲜明等。本题答题时,先通读③一⑤段,找出这些段落中所写的次要物象,并圈出文章所描写这些次要物象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手法、内容和结构几个方面靠考虑作答。‎ 点睛:对次要物象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1)对文章结构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 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概括内容要点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淡竹特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2015年6月他在贵州调研时将精准扶贫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共同富裕”原则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流。精准扶贫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需求。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摘编自‎2015年10月21日“人民论坛”)‎ 材料二:‎ 我国正在推进实施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分别为: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其中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等“传统项目”,也包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新手段新方法。‎ ‎(摘编自新华社‎2015年1月23日)‎ 材料三:‎ 贵州省贫困户构成类型 致贫原因 ‎(‎2016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种新型的贫困治理模式。参与式的贫困治理新理念促使贫困群众积极主动、自愿地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精准扶贫模式不仅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遵循市场规律,将政府、社会、市场、社区、农户统一起来,形成五位一体的贫困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动贫困治理的有效展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贫困人口致贫原因更加多元化,贫困表现更加多样化。当前贫困人口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家庭收入增长扩展至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不仅要高度关注辑决其就业、增收等问题,也要重视、完善、保障其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等条件。‎ ‎(摘编自“人民网”理论频道‎2017年4月21日)‎ ‎7.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总书记不仅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还对“精准扶贫”的内容作了精准概括。‎ B. 精准扶贫十大工程既有传统项目,也有创新项目,体现了“精准帮扶”的要求。‎ C. 贵州省的帮扶类型表明该省的精准扶贫工作既有创新之举,也有遗漏之处。‎ D. 致贫因素和贫困表现的多样化、贫困人口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精准扶贫模式的特点。‎ ‎8.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既有“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流,又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B.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要将“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模式与“扶智”“扶技”,强化“造血”功能的创新模式有机结合。‎ C. 精细化扶贫要求高度关注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等问题,重视、完善、保障其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等条件,满足其家庭收入增长、社会参与、生态环保等需求。‎ D. 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既有先天性自然性因素,也有家庭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扶贫才能因地制宜、因户因人而异,精准施策。‎ ‎9.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贫困治理模式,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7. C 8. B ‎ ‎9. ①贫困主体参与:贫困主体积极主动、自愿地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提高了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②多元合作:政府起主导作用,也遵循市场规律,政府、社会、市场、社区、农户统一起来,五位一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动贫困治理的有效展开。③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确保脱贫成效精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结合材料三“贵州省贫困户构成类型”的内容分析,“也有创新项目,也有遗漏之处”分析不当。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 项,结合材料一内容“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分析可知,“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有机结合”分析错误。“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再继续了。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贫困治理模式的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参与式的贫困治理新理念促使贫困群众积极主动、自愿地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分析,贫困主体参与;结合“精准扶贫模式不仅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遵循市场规律,将政府、社会、市场、社区、农户统一起来,形成五位一体的贫困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动贫困治理的有效展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贫困人口致贫原因更加多元化,贫困表现更加多样化”分析,多元合作;结合“2015年6月他在贵州调研时将精准扶贫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分析,“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贫困治理模式的特点精准。‎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庆历 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②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②儇:xuān,轻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B.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C.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D.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名与字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或用典等。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甫,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 庆历、嘉祐、元祐,都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 ‎ 《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后被列入“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 谥,即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喜好读书,文思敏捷。他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写的文章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精妙,曾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来他中了甲等进士。‎ B. 王安石淡泊名利,不喜奢华。朝廷曾屡次征召他进京任职,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他穿衣不讲究,但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个奸邪之人。‎ C. 王安石很有才干,政绩卓著。他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他晚年在金陵写的《字说》一书,官府用作录取读书人的标准。‎ D. 王安石倔强刚愎,善于辩论。他曾经上万言书,洋洋洒洒阐述变法的主张。他在当宰相期间不用老成持重的人,而用轻浮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答案】10. D 11. D 12. C ‎ ‎13. (1)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2)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早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变法”“在廷交执(在朝百官)”“安石(人名)”“经义”“己意(自己的主张)”“言”“众”,虚词“而”,再结合本句意思: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句子可以断开为: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谥,即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说法不正确,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错误,“兴修水利,推陈出新”是管理鄞县时的事,不是做淮南判官期的事情。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贷”,借贷;“俾”,使;“新陈”,新谷陈谷;“易”,换,交换;“便”,意动用法,认为方便。(2)句中:“以”,因为;“引”,引退;“去”,离开;“洎”,等到;“复相”,再担任宰相;“凡”,共。‎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阁职务,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说改革的事,可是仁宗没有回应。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王安石还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对待自己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大多数人都称许他为贤者。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会成为奸人的。”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变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早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当初,王安石给《诗》《书》《周礼》三本书作注解,写完之后,在学校里颁布发行,天下人把王安石所写的这些注解称为“新义”。晚年他在金陵居住的时侯,又写了《字说》一书,其中的内容多为穿凿附会,多是佛、道之说。当时求学的人,没有人敢于不学习王安石的书。官府只用这作为录取读书人的标准,因此没有一个读书人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先儒解释经典的文字,全部被废弃不用。‎ 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封太傅官职,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注)‎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珥: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前一句中“蹑”字显示出士族子弟世居高位的强势,后一句中的“沉”字则流露出寒门才俊沉沦于底层的颓唐。‎ B.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此句是过渡句,既概括总结了前句,又自然引出后句的典例,同时也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积重难返的愤慨。‎ C.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写了汉代的金张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得任汉朝的高官,其官勋可于帽上插七条貂尾,尊贵非常。‎ D.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运用了有关冯唐的事典,借此表达的情感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的表达完全相同。‎ ‎15. 请简要分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四句有何作用。‎ ‎【答案】14. B 15. ①思想内容:以“涧底松”比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世家大族子弟。取松、苗两物象,一繁一稀,一低一高,两相对比,仅一寸的山上苗竟遮盖了涧底百尺苍松,借此隐喻因等级造成的不公。‎ ‎②章法结构:此四句以比兴起笔,引出后文对门阀制度导致选贤痼疾这一社会现实的议论。‎ ‎③表达效果:用语形象(比喻),表意鲜明(对比)。‎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英俊”并无颓唐之意;C项,“七叶”为七代之意;D项,典故在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一侧重时运,一侧重等级出身。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宁死也不愿作出世俗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事物变化角度,强调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答案】 (1). 桑之未落 (2). 其叶沃若 (3). 宁溘死以流亡兮 (4). 余不忍为此态也 (5).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6).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溘”“余”“曾”“瞬”。‎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 ‎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 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 。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 。 ‎ 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 。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 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 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 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难以置信 大千世界 沧海一粟 疲惫不堪 B. 确信无疑 芸芸众生 九牛一毛 不堪重负 C. 确信无疑 大干世界 九牛一毛 疲惫不堪 D. 难以置信 芸芸众生 沧海一粟 不堪重负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B. 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 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D. 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答案】17. A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一段末尾,并且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承接、总括上文的,而第一段主要讲述了五次物种大灭绝,所以最后的总结句也应该从“五次物种大灭绝”的角度来说;再从四个选项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而A项,“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变”,“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换造成的”是对演变原因最恰当的分析;CD两项都是从原因的角度来陈述,与上文不连贯;B项,从“恐龙等物种”的角度来概括,而上文不仅仅是这些物种,排除BCD三项,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难以置信”,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确信无疑”,坚定地相信某事是真实的。第一处,应是说恐龙的灭亡让人很难相信,应使用“难以置信”。“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大千世界”,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第二处,是说造就了地球上的众多生命,应使用“芸芸众生”。“沧海一粟”,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九牛一毛”,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第三处,是说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显得非常渺小,应使用“沧海一粟”。“不堪重负”,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指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无法承受。“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第四处,是说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无法承受繁重的负荷,应使用“不堪重负”。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另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故“人口……承担……”搭配不当,故此,最恰当的修改是A项。“分分秒秒、日日夜夜”语序不当,应先“日日夜夜”,再“分分秒秒”,时间越来越短,这样更能体现出人类索取自然资源之紧迫;C项,“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不合语境,应是说地球承担巨大的生态压力;D项,“分分秒秒、日日夜夜”语序不当,且“数量庞大”应是修饰“人类”,且“人们……承受……压力”搭配不当,应是“地球”承受“生态压力”。故选A。‎ ‎【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顾!‎ ‎(1) 改为 ‎ ‎(2) 改为 ‎ ‎(3) 改为 ‎ ‎(4) 改为 ‎ ‎(5) 改为 ‎ ‎【答案】(1)“府上”改为“寒舍”(2)“令尊”改为“家父”(3)“抛砖引玉”修改为“批评指正”(或“发表高见”)(4)“恭候”改为“等候”(5)“光顾”改为“光临”‎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府上”,是指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此处称自己的家,改为“寒舍”。“令尊”,称对方父亲的敬词。此处称自己的父亲,改为“家父”。“抛砖引玉”,谦辞,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修改为“批评指正”。“恭候”,指敬辞,恭敬地等候。改为“等候”。“光顾”,敬辞,最初是主人对宾客来访时讲的敬语,后来多用作商店或服务性行业欢迎顾客上门时讲的客套话。改为“光临”。‎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面是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国人抒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不得遗漏短语)‎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何堪魂去 千秋青史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 ‎(1)上联:千秋青史 何堪魂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2). (2)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曰月 上联:生为国家功同五岳耿耿忠心昭日月 (3). 下联: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下联:死为人民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对联的一般写作要求,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明确对联的内容,再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按要求解答。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仗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上联结尾字要求仄声,下联结尾字要求平声。本题要求用所给短语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已经给出了上联,因此解答时可先完成这一副对联的下联,再组合下一副对联。所给出的上联使用了“千秋青史”“何堪魂去”两个短语,与这两个短语构成对仗的短语为“寸草春晖”“难报恩来”据此可确定此副对联的下联。剩下的短语中,“生为国家”“功同五岳”对仗工整,“死为人民”“德同湖海”对仗工整,“耿耿忠心昭日月”“洋洋正气结丰碑”对仗工整,再将同类事物归类,可组合出第二副对联。‎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 ‎ 而另一位音乐家,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笑对人生 微笑,是一种人类很普通的表情——嘴角轻轻上扬,这便是微笑。但是,它却是人类最美丽的神情,它给予人们力量和活力。‎ 微笑如一缕清风,抚过平静的湖面,泛起道道涟漪,使湖水充满灵动的美感;微笑如一缕阳光,照亮了阴暗的墙角,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微笑如一颗香甜的果子,香香的,甜甜的,让人滋味无穷,给予人甜蜜的欢乐。‎ 有的人因一次挫折和失败便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有的人因爱情的消逝而颓废终生,甚至因此而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为什么人们不去学习刘禹锡那乐观向上的精神,而是傻傻的放弃理想和希望呢?想想在汶川灾区的人们,即使被困在一个黑暗阴冷的角落,即使没有任何水和食物,要靠吃青草和蚯蚓才能生存,但他们还是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他们对生活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他们高贵的头颅并没有向困难和灾难低头!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自己一个微笑,即使是一个傻傻的笑容,它会让你重新抬起低垂的头,拾起遗落的自信和快乐,让你重新登上成功的舞台。‎ 微笑如一缕暖暖的冬阳。当你因名落孙山,在墙角默默落泪时,朋友的一个善意的微笑,就是最好的鼓励。即使那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微笑,却给予了我春天般的温暖,像在那一刹那间所有的鲜花都盛开了,一切都是姹紫嫣红。‎ 微笑如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当你因学习而疲劳时,母亲泡的一杯热茶,就是最好的精神剂。轻轻的呷一口,芳香而甘甜的茶在你舌尖滑过,有点苦涩,却驱走你的疲劳,给予你无限的精神和动力。‎ 微笑如一块香甜的面包。暖暖的,甜甜的,是饥寒者心中的希望,给予饥寒者希望和活力。‎ 微笑,既平凡而又美好,如阳光般温暖,如清风般灵动,如清茶般甘甜,如面包般香甜……‎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别人伤心落泪时,大方的赠送一个鼓励的微笑,让人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希望;当自己躲在墙角下默默伤心时,赠给镜子中的自己一个微笑,让自己走出阴霾,重新扬起自信的微笑。用微笑面对生活,让生活充满幸福和快乐,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朋友,快露出你的微笑吧!‎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审题立意: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文革”,一位老音乐家在“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平反回来,“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而另一位音乐家则是因“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很显然材料内容的范围是两位音乐家对待同一事物(“文革”)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坦然面对苦中作乐,一是为维护理想尊严等以死抗争。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侧面中的某一角度去展开也可从整体上去做辨证分析。也就是说可以就如何对待人生(生活)中的逆境挫折等展开论述,也可以就心态对人生的影响进行评说,也可以讲在逆境中我们要乐观面对但也要追求理想等等,但是分析时应有度,不能片面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点睛】写新材料作文,分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