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开学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民歌 李雄飞 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C.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D.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不是持续性的,而是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D.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有可能就不会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 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5.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 :“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6分)‎ ‎6.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联系?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根据一份针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的分析报告得知,预计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毕业生预计将达到一亿人,而同期,我国白领行业仅能提供4600万个工作岗位,白领岗位将严重短缺。大学毕业生被迫向蓝领岗位流动将成为必然趋势。如今许多蓝领岗位,从当前和未来要求上看,“靠力气和经验干到退休”的想法已经显得很天真了。蓝领岗位的要求正在“高端化”,许多岗位都要求,或将会要求智能化操作。‎ ‎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级技工缺口很大,且这一状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给我们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强国”的转变带来不小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难题,仅靠高职和技校是明显不够的。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理应依靠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优势,主动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 当然,要让更多的青少年乐意学技术,乐意加入“技术蓝领”和“青年工匠”的行列,还需要政府部门对相关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必要的倾斜,为大学生“技术蓝领”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 当前,大学毕业生不愿加入“技术蓝领”行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公务员、白领相比,蓝领职业的“体面指数”还远未达到让人乐意接受的程度。‎ ‎ (摘编自裴龙翔《门槛不低职业发展不差应届生择业何必抗拒蓝领》)‎ 材料二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多融入企业要素,强化校企合作,这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遍经验。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另一类是职业院校渗透企业要素,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例如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积极吸引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将企业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校园形态上也要努力营造企业的情境与氛围。例如,按照企业的要求实施“订单培养”,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吸引企业进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安排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提供实训岗位,引入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等等。‎ ‎ (摘编自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材料三: 跳槽意向最强烈的白领学历分布 材料四: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之首,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作为GDP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并没有多少百年企业。其中,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有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作为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有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 我国提出了大国工匠的概念,“大”,一是凸显在“大国”上,与我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紧密相连,与工业、农业、科技、医疗、国防等领域的重大项目紧密相连;二是凸显在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上。他们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心有理想,追求极致,敬业爱岗,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本行业担大任、干大事、立大功。据此,大国工匠精神主要概括为: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心系国家六个方面。‎ ‎ ‎2016年3月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 (摘编自刘向兵《弘扬工匠精神,高校当重视“大国工匠”研究》)‎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可知,我国技术人才十分短缺,而许多大学生却不愿从事技术工作,原因之一是技术工作不够体面。‎ B.从材料二可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不够理想,原因是既没有让企业参与自己的教学,也没有在教学中渗透企业因素。‎ C.从材料三可知,我国本专科层次人才在坚守岗位,持之以恒,将自己专业学好做精方面不及更高层次的人才。‎ D.从材料四可知,在我国,工匠精神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已影响到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这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有政策引导的不够,还有高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因而解决此问题应该多方面努力。‎ B.“大国工匠”不能理解为“大的国家的工匠”。“大”字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应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使命,二是要有心系国家的大情怀、大格局。‎ C.我国的GDP超过日、德等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但与经济规模很不相称的是,寿命在两百年以上的企业却远少于日、德,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能有效传承。‎ D.“工匠精神”既包含技术层面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也包含态度层面的严谨、细致、专注、负责,还包括精神层面的爱岗敬业、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9.从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在人才供求方面出现严重问题,请概括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哪些。(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之翰字维周,祁州人。之翰少笃学,家贫,客游单州,防御使刘乙馆于门下。乙徙钱塘,之翰随寓其郡。太平兴国四年,举进士,不得解,诣登闻自陈,诏听附京兆府解试。明年登第,解褐大理评事、知临安县,三迁殿中丞,通判洺州。‎ 会契丹入寇,之翰募城中丁壮,决漳、御河以固城壁,虏不能攻。吏民诣阙求借留。召还,迁太常博士,为河东转运副使,徙京西转运副使,改工部员外郎。建议导潠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运以劳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吏部员外郎至道初李顺乱蜀命兼西川安抚转运使。贼平,还任。‎ 之翰尝荐李宪为大理丞,宪坐赃抵死,之翰当削三任。时副使郑文宝议城清远军,又禁蕃商货盐,之翰心知其非便,以文宝方任事,不敢异其议。及文宝得罪,之翰并前愆,左授国子博士,领使如故。寻复旧职。会调发刍粮输灵州,诏分三道护送,命洛苑使白守荣、马绍忠领其事。之翰违旨擅并为一,为李继迁邀击于浦洛河,大失辎重。诏国子博士王用和乘传逮捕,系狱鞠问。之翰坐除名,贬许州司马。明年,起为工部员外郎、同勾当陕西转运使。真宗即位,复吏部员外郎,充转运使。以久次,召拜礼部郎中,赐金紫,复遣之任。‎ 咸平元年,以疾命国子博士张志言代还。未几,复出为京西转运使。先是,朝廷议城故原州以张守备,之翰沮罢之,其后西鄙不宁,修革为镇戎军。之翰坐横议非便,黜知归州,便道之官,限五日即发。三年,授广南西路转运使。会广州索湘卒,就改太常太卿、知州事。之翰无廉称,又与转运使凌策不协,阴发其事。五年,徙知永州,未行,卒,年五十七。 (选自《宋史·卢之翰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议导潠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运/以劳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吏部员外郎/至道初/李顺乱蜀/命兼西川安抚转运使 B.建议导潠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运/以劳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吏部员外郎/至道初/李顺乱蜀/命兼西川安抚转运使 C.建议导潠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运/以劳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吏部员外郎/至道初/李顺乱/蜀命兼西川安抚转运使 D.建议导潠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运/以劳加户部员外郎/又改陕西转运使/迁吏部员外郎/至道初/李顺乱/蜀命兼西川安抚转运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开始做官。褐,可以用来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契丹,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贼,古时指偷东西的人,而一般称严重危害或背叛人民和国家的坏人为盗。‎ D.金紫,唐宋时将金鱼袋及紫衣称为金紫,是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也可用以指代贵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之翰少时家贫,读书专心刻苦。他年轻时虽然家庭较为贫穷,但喜欢读书,专心好学,刻苦勤奋,后在单州被防御使刘乙收为门客。‎ B.卢之翰御敌有方,受到众人拥戴。他在任期间,恰逢契丹入侵,他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当地官员百姓到朝廷请求他留任。‎ C.卢之翰畏惧权贵,处事不当被贬。他明知郑文宝的一些做法不太恰当,却惧其职权而没有提出异议,后在运送粮草时违背朝廷旨意造成重大损失而被贬官。‎ D.卢之翰长久任职,担任多种官职。他任职期间一向廉洁奉公,又因任职时间较长,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因病离职回到朝廷,不久又出任京西转运使。‎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文宝得罪,之翰并前愆,左授国子博士,领使如故。(5分)‎ ‎(2)之翰坐横议非便,黜知归州,便道之官,限五日即发。(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雨后赠斯远 赵 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好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感情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 D.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15.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王湾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寓了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而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zhǐ)、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_________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__。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給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B.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C.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20.下面是某位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写给鄂市一中的自荐信正文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在用语等方面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本人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大学期间八次总评,囊括六个第一。本人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本人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与同学们玩得非常融洽,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如能在贵校就教,我将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21.阅读下面一幅漫画,简要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并揭示漫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1)画面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2分) ‎ ‎(2)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0字)(4分)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孔子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邓拓 ‎ 在我国悠远的文化长河中,许多花草被先贤赋予了美好的品格,成为我们生活的信条。读了上面的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B【解析】A项“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因果关系表述不当,文中有“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的信息,可知各地民歌存在差异与文字出现无关。C项根据原文第四段中“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知选项“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表述过于绝对。D项“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表述错误,也有物质方面的诉求。‎ ‎2.A【解析】A项“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理解错误,“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并非文中的论点,两者之间也不存在论证关系。‎ ‎3.C【解析】C项“这是因为战乱频仍”以偏概全,文中有“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的信息,说明战争只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故A项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 ‎4. C 【解析】 A项,“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B项,“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错,应该是“勤劳”。D项,“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 ‎5. 答案:母亲的任劳任怨(勤劳)、温厚乐观、平凡朴素、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等。‎ ‎【解析】这篇文章作者着力刻画母亲的性格特点,用具体鲜活的事例写出了母亲的勤劳、乐观、朴素等品格。6.答案:母亲虽然平凡,但她一生忧虑辛劳不肯停歇的精神特质与圣贤孔子勉励子贡“生无所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教诲是相通的。这种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回忆母亲,后半部分则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作者的这种联想实际上是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很耐人寻味。‎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B【解析】“让企业参与自己的教学”是德国高职教育的经验,“在教学中渗透企业因素”是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的经验,这两点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不是必须这么做才是正确的。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缺陷是与市场(或企业)严重脱节。‎ ‎8.B【解析】B项,“大国工匠”也含有“大的国家的工匠”的意思,也就是说,“大的国家的工匠”就应该跟大的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肩负起大的国家的责任,有大的国家的情怀。‎ ‎9.①理工类高校应承担起培养技术人才的的重任;②高职类院校应该与企业合作,从而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③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应该作出调整,为青年加入技术蓝领营造良好的环境;④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从小培养其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品质。(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10.B【解析】(“淮”是“淮河”,是“合于”的地点,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李顺乱”的地点是“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他建议引潠河水合到淮河,到达许州,以方便漕运。因功劳加官户部员外郎。又改为陕西转运使,升为吏部员外郎。至道初年,李顺在蜀地作乱,命令卢之翰兼任西川安抚转运使。故选B。)‎ ‎11.C【解析】(C项,“贼”“盗”‎ 意思反了。贼,古时多指严重危害或背叛人民和国家的坏人,而一般称偷东西的人为盗。故选C。)‎ ‎12.D【解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之翰无廉称,又与转运使凌策不协,阴发其事”分析可知,“他任职期间一向廉洁奉公”错,由末段中“之翰无廉称”之语可知此表述有误。故选D。) ‎ ‎13.(1)等到郑文宝获罪,卢之翰连同以前的过失,被降职为国子博士,还同过去一样领受使职。(评分点:“及”,等到;“愆”,罪过、过失;“故”,以前的、过去的。大意2分)‎ ‎(2)卢之翰因非难不合时宜而获罪,被贬为归州知州,直接上路赴任,限定五日就出发。‎ ‎(评分点:“坐”,犯罪、因……犯罪;“横议”,发表大胆而无顾忌的议论;“黜”,被罢黜;“即”,就、便。大意1分)‎ ‎【参考译文】卢之翰字维周,祁州人。卢之翰年轻时勤于读书,家里贫困,到单州游学,防御使刘乙收他为门客。刘乙高职到钱塘,卢之翰跟随居住在此郡。太平兴国四年,举为进士,没有把他合格的文卷呈送到礼部,到登闻鼓院自己陈述,下诏附在京兆府初试。第二年进士中榜,初任大理评事、临安县知县,多次提升而任殿中丞,通判洺州。//正值契丹入侵,卢之翰招募城中的壮丁,决漳河、御河来加固城墙,敌人不能进攻。官吏百姓到朝廷请求他留任。召回,升太常博士,为河东转运副使,调任京西转运副使,改任工部员外郎。他建议引潠河水合到淮河,到达许州,以方便漕运。因功劳加官户部员外郎。又改为陕西转运使,升为吏部员外郎。至道初年,李顺在蜀地作乱,命令卢之翰兼任西川安抚转运使,叛贼平定,卢之翰回任本职。//卢之翰曾经推荐李宪为大理丞,李宪因犯贪赃罪被处死,卢之翰应当削减三级官阶。当时副使郑文宝建议在清远军筑城,又禁止外族商人卖盐,卢之翰心里知道这种做法不好,但因为郑文宝正主事,所以不敢对他的主张提出异议。等到郑文宝获罪,卢之翰连同以前的过失,被降职为国子博士,还同过去一样领受使职。不久恢复旧职。适逢调发粮草运送灵州,下诏分三路护送,命令洛苑使白守荣、马绍忠统领这件事。卢之翰违背圣旨擅自并为一路,被李继迁在浦洛河阻击,大大损失了军用物资。下诏命令国子博士王用和速去逮捕,关押在监狱中审讯。卢之翰因此被除名,贬为许州司马。第二年,起用为工部员外郎,同勾当陕西转运使。真宗即位,恢复吏部员外郎,充任转运使。因为长久任职,召为礼部郎中,刚金紫,又派遣他赴任。//咸平元年,因为卢之翰生病命令国子博士张志言替换他回来。不久,又出任京西转运使。此前,朝廷商议在旧原州筑城扩充守备,因卢之翰阻止而停止,这以后西部边境不得安宁,修筑为镇戎军。卢之翰因非难不合时宜而获罪,贬为归州知州,直接上路赴任,限定五日就出发。三年,授为广南西路转运使。恰值广州索湘去世,就地改为太常少卿、知州事。卢之翰没有廉洁的名声,又与转运使凌策不和,暗中揭发他的事。五年,调任永州,尚未前行,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二) 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 A 【解析】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 ‎15. ①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达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2分)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1分)‎ ‎②‎ 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包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每点1分) ‎ (三) 名句名篇填空(6分)‎ ‎16.(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每句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C【解析】(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不指国家,故应选用“精益求精”;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第二空的对象为 “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应选用“美不胜收”。故答案选C。) ‎ ‎18.D【解析】(A项,语序不当,同一主语,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B项,搭配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将“给”改为“让”或“使”;C项,关联词位置错,应当是“这些作品不仅”,介词使用不当,将“给”改为“让”或“使”。故答案选D。) ‎ ‎19.B【解析】(结合语境,按时间顺序:先古后今;按工艺流程:先继承学习,后创新发展;按语言艺术:“传承”与“循古”对仗,“创新”与“发展”对仗,气势更足,更加积极向上。故答案选B。)‎ ‎20.①“囊括”改为“荣获”;②“颇有建树”改为“取得优异成绩”;③“玩得”改为“相处”;④“爱戴” 改为“喜爱”;⑤“就教”改为“任教”。‎ ‎21.(1)一群砍伐者坐在被砍伐后的树墩上,听挂在孤零零的树枝上的笼子里的小鸟唱歌。(2分)(大意对即可)‎ ‎(2)生态环境被破坏,曾经生机盎然的世界只存在人们的记忆里;破坏生态者白作白受。(4分)(答出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 四、作文(60分)‎ ‎【写作指导】每一句代表一种品格,“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是说,君子要能耐得住寂寞,不因得不到别人的赞赏而改变自己的志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说,不居功,不傲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是说,不因环境污浊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也不因自己经历荣光而炫耀自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说,面对压力和摧残不改志节;“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说,要有浓浓的人情味;“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是说,要有虚心的品格,才能应对一切困难。‎ ‎【参考立意举例】①兰花和牡丹:既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品质,又要有与人分享的胸怀。‎ ‎②菊花和荷花:处鲍鱼之肆不染其臭,处芝兰之室不炫其香,处寒风之中不改其节。‎ ‎③竹子和梅花:谦逊虚心应对困难,平等待人与人共勉。‎ ‎④梅花和牡丹:既能战胜严寒迎来春天,也能创造幸福与民分享。‎ ‎⑤兰花、菊花和荷花:任何情况下都会坚守节操。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