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高考练习一 语文 2020.4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本试卷共 9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 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京张高铁是中国铁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凝聚着中国先进的科学和管理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京张高铁开通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成为我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京张高铁在全球铁路建设中首次全线采用BIM技术,实现从勘察、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在此过程中,我国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5G通信等行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高铁的领跑优势。 作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重要配套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按照“标准配置+奥运配置”的思路,形成了“龙凤呈祥”“瑞雪迎春”两种外观涂装方案。“龙凤呈祥”是京张高铁的标准配置,“瑞雪迎春”则在奥运期间使用。同时,京张高铁还将在动车组上提供全面的奥运服务,包括多语播报、滑雪板存放、高速互联网覆盖、奥运赛事直播等。此外,京张高铁太子城站能直达奥运比赛核心区,方便游客观赛。 京张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通运营,不仅满足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服务需求,也让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京张高铁衔接大张高铁、张呼高铁等多条高速铁路干线,接驳即将开通的京沈高铁,让北京与河北、内蒙、山西等地域多了一条交通大动脉,也将为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力提升的显著标志。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路网规模、列车时速、运营效率走在世界前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这张“国家名片”将越来越亮丽。 (取材于晁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京张高铁起点位于北京,终点位于张家口,线路全程174公里。作为我国智能高铁的示范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化体现在其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中。 在京张高铁的智能化技术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列车的全自动驾驶设计。全自动驾驶主要包括列车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停车后自动打开车门、车门与站台屏蔽门之间的自动联动五个方面。自动驾驶功能把驾驶员从繁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关注行车的安全工作。 以复兴号动车组平台为基础,设计者研发了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的智能动车组。智能动车组是一对双胞胎,车头分别模拟鹰隼和旗鱼的形状,具有优越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漂亮的外观。 京张高铁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建设、运营、调度、维护、应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将全线每一个桥梁、车站,每一处钢轨,通过传感器连接至电脑,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工作人员都能一目了然。未来,京张高铁10个车站将有同一个“大脑”。通过这个“大脑”,在控制室就可以实现各类设备管理、应急指挥。 “我们是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谋划中国高铁的又一次飞跃。”京张高铁总设计师王洪雨说。创新、技术、人才锻造了今日的京张高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带来了全球化视野,把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事业推到了世界前列。 (取材于周舟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京张高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把“京张文化”书写好,既是对我国传统铁路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铁路文化在世界上的有力彰显。 京张高铁文化的表达包含四个核心视觉元素: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人字纹”,代表中国铁路历史的视觉印记“苏州码子”,代表中国哲学精神的视觉镜像“山水视界”,代表中国美学的视觉韵律“五行五色”。“人字纹”造型提取“人”的文字流变造型,用于细部和标识性的装饰及造型。“苏州码子”是老京张线独有的里程标识符号,将“苏州码子”花数进行抽象化提取及打散重构,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的艺术形式,寓意中国铁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山水视界”主要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与现代性的表现方式结合,创作京张高铁独有的“中国山水意象”装饰图像及纹样。“五行五色”汲取传统美学的五色观,以五行与五方相配,将东南西北中对应五色,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应用体系——水墨黑、汝瓷青、琉璃黄、冰雪白和春节红。 京张高铁的每个站房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清河站的文化主题是“不息”。清河站是京张高铁主要始发站,老京张铁路诞生之际也恰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自觉、自强不息的起点。自铁路先驱詹天佑始,中国铁路人的精神从京张线开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该文化主题取清河水奔涌不息、百年铁路人自强不息之意,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长城站的文化主题是“丰碑”——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丰碑,途经长城的老京张线“人”字形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中的第一座丰碑,高铁是新中国工业文明的丰碑。太子城站的文化主题是“无界”。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空间与自然相通、人与天地相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高追求。 太子城站是距离奥运赛场最近的高铁站,地理之于高铁无界,山水之于人心无界,奥林匹克之于人类无界,是太子城站文化主题的深刻内涵。 (取材于褚冠男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京张高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突破。 B. 京张高铁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很多便利服务。 C. 京张高铁使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实现全面贯通。 D. 中国铁路因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而成为“国家名片”。 2.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京张高铁智能化优势的一项是 A. 自动驾驶功能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B. 车头的动力性能优越且外形美观。 C. 监测系统可实现全线路实时监测。 D. 各高铁站能够实现统一控制管理。 3.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京张高铁文化表达的核心视觉元素”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字纹”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只适用于标识性造型。 B. “苏州码子”花数的抽象提取和重构,以艺术形式展示新老京张的文化传承。 C. “山水视界”将传统与现代方式结合,创作京张高铁独有的装饰图像及纹样。 D. “五行五色”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应用体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视觉韵律。 4. 根据材料三,下列设计构想与各站房特有的文化主题,不符合的一项是 A. 清河站地面铺设绘有“百年京张传承”年代图示的地砖。 B. 清河站的站牌上喷绘流动的水波暗纹作为整体背景图案。 C. 长城站墙砖采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作为纹饰。 D. 太子城站悬挂以广袤群山和无垠白雪为主体图案的壁画。 5. 上面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京张高铁建设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能为我国其他领域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提供哪些思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B 3. A 4. C 5. ①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在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有前瞻性和突破性,创造世界领先水平。②京张高铁的建设突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展现文化自信。③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与我国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互为促进,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突破”错误,依据原文“京张高铁开通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可知,应为“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选项缺少“自动驾驶”的说明。 C项,“使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实现全面贯通”错误,依据原文“它的开通运营,不仅满足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服务需求,也让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可知,应是“也让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并非“实现全面贯通”。 D项,“因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而成为‘国家名片’”错误,依据原文“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这张‘国家名片’将越来越亮丽”可知,“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与“中国铁路成为‘国家名片’”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项,“车头动力性能优越且外形美观”不属于只能“智能”的范围。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A项,“只适用于标识性造型”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人字纹’造型提取‘人’的文字流变造型,用于细部和标识性的装饰及造型”,并未说“只适用于标识性造型”。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C项,“长城站墙砖采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作为纹饰”错误,依据原文“长城站的文化主题是‘丰碑’——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丰碑,途经长城的老京张线‘人’字形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中的第一座丰碑,高铁是新中国工业文明的丰碑”可知,“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不符合“丰碑”的主题。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 依据“京张高铁……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京张高铁开通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成为我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京张高铁在全球铁路建设中首次全线采用BIM技术,实现从勘察、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等内容可概括为: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在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有前瞻性和突破性,创造世界领先水平。 依据“京张高铁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建设、运营、调度、维护、应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我们是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谋划中国高铁的又一次飞跃”等内容可概括为: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与我国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互为促进,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 依据“京张高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把‘京张文化’书写好,既是对我国传统铁路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铁路文化在世界上的有力彰显”“京张高铁文化的表达包含四个核心视觉元素: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人字纹’,代表中国铁路历史的视觉印记‘苏州码子’,代表中国哲学精神的视觉镜像‘山水视界’,代表中国美学的视觉韵律‘五行五色’”等内容可概括为:京张高铁的建设突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展现文化自信。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终受用于汤。 (2)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泯祀,伊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见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放.桀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之祀日且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直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迁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1】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俾汤为尧、舜 俾:使 ②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③夏未泯祀 泯:亡 ④然伊尹卒不得见听 见:看见 ⑤而放桀灭夏 放:放逐 ⑥国之祀日且坠矣 且:将要 ⑦直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⑧商之社未迁矣 迁:迁都 A. ①⑤ B. ②⑦ C. ③⑥ D. ④⑧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 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 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 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 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 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 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10. 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 11. 从下面的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 ⑴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⑵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⑶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① 解释这则《论语》的句意。 ② 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 【答案】6. D 7. D 8. C 9. 假如桀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效圣人,夏朝就不会灭亡。 10. ①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因为圣人考虑的不是忠于哪一个君主,而是天下百姓的危。伊尹认为夏桀不仁仍五次投靠,,因为如果夏桀能听自己的建议,就能尽快解百姓于水火之中。②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因为君子忠君爱国,伊尹五次投靠夏桀,是为了向君主进言,辅佐君主,保全国家和百姓。 11. 示例:①孔子说:“遇到危难不扶持,快要倾倒不扶助,那还要用你们助手干嘛。”②这则《论语》指出,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推卸自身应承担的责任。正如文中的伊尹,在君无道、国将亡的情况下五次劝谏,没有在危机时刻回避问题、推卸任,尽到了臣子应尽之责。这就是“忠”的含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然伊尹卒不得见听”的意思是:但是伊尹(的进言)最终不被采纳。其中“见”表被动,所以④错误。 “商之社未迁矣”的意思是:商朝(也许)不会灭亡。其中“迁”是“灭亡”的意思,所以⑧错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D项,“晏安”的意思是“安乐、安定”, “晏安坐于磻溪之中”的意思应该是:安乐地坐在磻溪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错误,第二则短文是将“伊尹”与“吕望”进行对比,赞美伊尹的忠君爱国、尽力保全国家和百姓的精神。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赋分点:“向若”,假如;“克”,能够;“殄”,灭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方向及范围,然后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总结归纳。 依据“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等内容可知,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因为圣人考虑的不是忠于哪一个君主,而是天下百姓的危。伊尹认为夏桀不仁仍五次投靠,,因为如果夏桀能听自己的建议,就能尽快解百姓于水火之中。 依据“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泯祀,伊尹之心也”可知,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因为君子忠君爱国,伊尹五次投靠夏桀,是为了向君主进言,辅佐君主,保全国家和百姓。 【11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孔子说:“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强调以君臣之礼为准绳,来侍奉君王。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不主张臣对君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意思是: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强调从政为官要忠诚和勤谨的问题。身居官位,则要始终如一,不要懒散,懈怠政事。执行君令时,要以忠信,竭心尽力而为。 “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危难不扶持,快要倾倒不扶助,那还要用你们助手干嘛。”强调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推卸自身应承担的责任。 ②本题考查对文章个性化解读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解读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及短文含义进行作答。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对文本中体现出的“伊尹”的“忠”有所理解,比如向君主进言,辅佐君主;即使君无道、国将亡,也要保全国家和百姓。然后结合文本和所选句子进行综合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1)伊尹五次投靠桀,有人质疑说:“商汤的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桀的不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为什么(伊尹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柳宗元说:“哎!这正是我认为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啊。伊尹是圣人。圣人(考虑问题)从天下百姓出发,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只是)心系百姓罢了。(伊尹)想:‘汤确实仁德,(但我投靠他以造福百姓)成效太慢;桀确实不仁德,早上我投靠(他),晚上就能够惠及天下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投靠桀。(辅佐)桀实在无法实现,(又)返回投靠汤。不久(伊尹)又思考:倘若还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可能呢?(可)让百姓早些蒙受恩泽啊。(于是)又去投靠桀。(辅佐)桀不成功就又投靠汤。一直(考虑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所以又多次投靠桀),(但)最终(还是)不能成功,于是辅佐汤。让汤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君主),让百姓成为尧、舜的百姓。这就是我认为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仁厚到(像)汤(一样的程度),(以至于)四次离开汤;不仁到(像)桀(一样的程度),(以至于)五次投靠桀(都不成)。要人想要尽快看到百姓蒙受思泽(就是)像这样(急迫)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伊尹)又怎么会往来不定,(难道)圣人看不透彻吗?我认为圣人急于解百姓(于危之中),没有谁比得上伊尹,伊尹行为高尚,没有什么比得上五次投靠桀(这件事)了。 (2)人们将“伊,吕”并称,认为他们的志向道求相近、为臣之心一致并且功劳相同,我认为伊、吕的功劳相同,他们的志向追求、他们的为臣之心却不同。(如果)君主不行正道,国家将要灭亡,伊尹即使出身于田间,(也)不会因为君主不行正道就背弃君主,不会因为因家将要灭亡就背弃国家,五次前去投靠(君主),拜见君主,(向君主)进言,想要(让)君主克制(自己的)欲念,(使)国家不灭亡,使夏朝不灭亡,(这是)伊尹的为臣之心。君主不行正道,国家将要灭亡,于是背弃国家,安闲地坐在磻溪边,很心看着君主不行正道,等待国家天亡,这是吕望的为臣之心。但是伊尹(的进言)最终不被采纳,桀最终不能懂得正道,夏朝最终不能保存,(伊尹)最终投靠了汤,放逐桀灭掉夏朝。(伊尹)最初投靠桀,但是桀(并)不听信(他),(伊尹)不忍心(让)百姓处于困境,这之后投奔了汤,(伊尹的行为)符合君子进退的道义。假如桀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放圣人,夏朝也不会灭亡。吕望的为臣之心哪到得了这种程度?君主在高位凶恶残酷,百姓在低位困苦不堪,国家的运势一天天地衰落,(他)不立即前去劝说君主,挽救百姓,延续国运,(却)直接投奔了文王,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吕望的为臣之心比不上伊尹的为臣之心,吕望的志向比不上伊尹志向的万分之一。王(如果能)后悔自己行为、有改正过失的心理,让吕望担任太公,消除恶念改过从善,商朝(也许)不会灭亡。吕望没有(为此)奔走一次(实在)太可惜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3】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1】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2】凌歊: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3】碻磝:古地名。 12.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 B. “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C. 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 D. 本词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脱化而来,于旧词中翻出新意。 13. 下列对词中写景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三山围铁瓮”一句,点明京口独特的地理形势,气势雄浑。 B. “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令人感慨草木无情。 C. “两点青峰”中“点”字传神地表现出青峰在旷远天地间显得小了。 D. 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14. 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案】12. A 13. B 14. 两首词中的刘裕都是英勇善战、开国建业的英雄形象。曹词写刘裕意在表现英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历史陈迹,寄寓了兴亡之慨,同时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重在突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辛词写刘裕借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抒发英雄的仰慕之情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 【12题详解】 本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错误,“歌风”同“歌讽”,意思是歌咏吟诵,“歌风追汉帝”是说刘裕如当年的汉帝一般,大宴群臣,歌咏吟诵。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及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要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 B项,“令人感慨草木无情”错误,诗歌只是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寄寓兴亡之慨,并没有“感慨草木无情”。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词思想内容的能力以及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两首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回答情感异同时要分开异同之处。 曹词的上片写塑造了刘裕英勇善战,“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十年征战,洛下关中”的开国英雄形象。下片写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是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寄寓了兴亡之慨。“算碻磝战地,几多白骨”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辛词上片同样塑造了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形象,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 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古人常借“风雨”表情达意。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苏轼《定风波》中“归去,_______”蕴含了人生的旷达。 ②面对一时的困难,我们可以用古诗文鼓励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________,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又如“青山遮不住,________”。 ③ 同学写作文时,想引用古诗文描写秋天色彩,你建议他用“_____,______”。 【答案】 (1). 积土成山 (2). 风雨兴焉 (3). 也无风雨也无晴 (4). 必先苦其心志 (5). 行拂乱其所为 (6). 毕竟东流去 (7). 看万山红遍 (8). 层林尽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作答;二是给出上句或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可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本题注意“焉”“ 拂”“毕”的书写;此外,第③题,只要内容符合“秋天的色彩”要求即可。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贺兰山上的华夏之纹 贺兰山的岩画大名鼎鼎,当然首先因了贺兰山本身的传奇。据说贺兰就是那个神话里的“不周山”,故事里的共工与颛顼争斗,共工不管不顾地拿自己的头朝山上撞,山被撞坏了,自此“不周”。当然这是外话了。贺兰山岩画的有名,更主要的是因了那画的内质,有一种浩浩洪荒的高古气质。初看上去潦草一些,似涂鸦一般,细究了来,又恰有一份性情的真率活泼。岩画的内容,随心所欲,丝毫不遮遮掩掩;形式上具有一种童年思维的清澈透明,性灵毕现;岩画彰显的态度,又自有一份虔敬恭正,万物从中一体。这就真的是好,是贴近了生命和心灵本源的好,从中可以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与思维上的某些特质。 贺兰山岩画类似于那种黑白连环画,其重心不在对形象的塑造,而在对线条的迷恋。这种对形式的追求与迷恋,体现的是一种表意的思维特质,所以,贺兰山岩画呈现出强烈的装饰化倾向,形式化、纹样化、规整化成为其突出特征。这在贺兰山岩画的动物题材中,有着淋漓的体现。 岩画里的牛多是轮廓,兀自站着的,低头抵角的,一律安静沉默,不动声色,身形却不合比例地瘦下去、瘦下去,把壮硕与牛气都收敛了起来,提炼得只剩了一个形体,一个牛的概念或符号。一只虎卧在一块方形的岩石上,身上斑驳的花纹夸张地凸显着,却并不虎气,甚至有点乖觉。豹亦是如此,仿佛是墓碑前的石雕,抑或剪纸画上的图样,总之,绝不青面獠牙,不会让人产生畏惧。 当然,最具形式感的是羊。那些好看的羊角被缭绕的线条极力夸张,以致后来羊角替代了羊本身,再后来“羊”干脆就成了“美”。看“美”的字形就知道了,他们对羊角之美的那份痴迷简直就是登峰造极。在这里,绘画的功用性似乎可以漠视,形式上的美却得到用力的表现。刻画者思维里强烈的审美化倾向,以及对美的表达的理性与通透,让人感到惊奇。他们对美的那种创造能力,甚至先于物质与技术的创造能力,最先蓬勃发展了起来。 生民之初,似乎杀戮、血腥、恐惧、死亡、无助才是生活的主体,何以我们祖先的眼光与视角,会超越蛮力、凶猛,而积淀出这样一份从容与安雅?他们执着一念地把那些与自己相依的动物、相伴的植物,印刻在石上,是怀着对美怎样的痴迷呢?对美的追求与表达本来就是人的灵性的体现。在此意义上,我们还会看到人面纹样陶盆,看到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看到灵动的线条如何幻化成书法艺术,看到深浅的水墨如何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动……这是一个对美如此敏感而痴迷的民族,他们天性上都喜欢用欣赏的、审美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本性上对美的欲望与灵性,使他们具有了一个共同的图腾——“华夏”。“华”,“花”也;“夏”,“人”也。“华夏”,字形本身就充满着花纹之感,纹理灼灼,斑斓绚丽,生动地写意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特质。这种被着力强调了形式的岩画,因它本身的寓意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似乎可被称为“华夏之纹”。 如果说,美是贺兰岩画所昭示的一种力量,那么应该还有一种更不可忽略、或者说更大的力量。当我们的祖先一星星、一毫毫,在山岩上书写,当那时的人们,用一双双肉质的手去触刻岩石,千次万次,使之成沟成线,这是一个怎样漫长的过程。这背后有什么?这背后的动机与力量来自何处?只有一种解释,是信仰。 因了对信仰的执着,贺兰山岩画就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气质。他们有对兽的描摹,有对人兽合体的生硬地拼接,再到对神的刻画,这是一个由兽到人再到神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心路历程,同时又是一个寻找灵魂归宿的过程。当人的神性被唤醒,生活的空间被神性的光芒笼罩,这一方土地,这一群民众,便开始了与兽的根本决裂,创造出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当篝火燃起,那些青面獠牙的面具在空中飘拂,鼙鼓发出震撼的声响,那个美丽的羊头被恭恭敬敬地抬上祭台……这时候,人已经认知到生活的空间里有高于自己的力量。人的自知伴随着人对神的创造,于是岩画中的圣像壁产生。山壁上刻下的那些形态各异的人面像是我们的祖先造神留下的痕迹。那个巨大的太阳神,头饰繁复,头顶的光芒散射开去,很有霸气。刻画笔力粗犷稚拙,也许因为过于郑重其事,笔意里还含着点拘谨小心。 只有在圣像壁下走走,才能知道什么叫万物有灵;只有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看看,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先民心灵的温度与精神的斑斓。他们知道一个喜欢羊的群体更需要凝聚,使羊性爆发出威力,从而去战胜狼群。造神,使初民们战胜了自身的兽性,爆发着群体的力量。 于是,一个氏族、一个部落、一个种族,击着鼓,举着旗,披着荆,斩着棘,浩气冲天,开天,辟地。当信仰的光芒冉冉升起,理性的光辉开始照耀,文明就此诞生。我以为贺兰山岩画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还处于艺术的启蒙阶段;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只属于人类的童年岁月;从表现的内容来看,也只是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的状态。但在欣赏岩画的过程中,这些遥远的东西,为什么会让人嗅到一股熟悉的气息?为什么会让人产生一种记忆的回味? 那种熟悉感应该是来源于心底的认同,审美感动应该是来源于人类童年的记忆。人总会有一种寻根的意识,就像一个生命越是经历了岁月,童年的记忆越会清晰。文化的童年奠定着文化的性格与特质。不管它走多远,不管它盛开还是凋落,它的童年都会那样新鲜着、金黄着、跳跃着、呼叫着、生动着、活泼着,发出一些响动,粘贴出一种记忆,拉出心底沉埋着的那份乡愁,如丝般孱弱而悠长,如丝般似断亦连…… (取材于张瑞《贺兰山上的华夏之纹》)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提炼得只剩了一个形体 提炼:简化、凝练 B. 对美的表达的理性与通透 通透:清晰、透彻 C. 生动地写意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特质 写意:自然地表现 D. 先民心灵的温度与精神的斑斓 斑斓:丰富多彩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写贺兰山岩画具有“浩浩洪荒的高古气质”,表明岩画历史久远,厚重古朴。 B. 我们的祖先在贺兰山刻画与自己相依相伴的动物、植物,源于对杀戮与恐惧的逃避。 C. 有花纹的陶器、青铜器和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展现了人们富有灵性的心灵世界。 D. 作者认为贺兰山岩画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艺术上处于启蒙阶段,却有独特魅力。 18. 作者为什么说从贺兰山岩画中“可以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与思维上的某些特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9. 贺兰山岩画创作时代距今十分遥远,作者在欣赏时却嗅到一股熟悉的气息,这源于他独特的审美方法:作者从贺兰山岩画鲜明的艺术特点中,思考和感悟华夏民族文化的性格与特质,从而深化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试借助这种审美方式,谈谈你对生活中某一种美的事物的认识与思考。 【答案】16. C 17. B 18. ①贺兰山岩画呈现形式化、纹样化、规整化的特征,体现了民族的表意的思维特质。②贺兰山岩画有很强的装饰性,重视形式上的美,表明了民族对美的敏感与痴迷。③贺兰山岩画有对兽、人兽合体、神的描摹,展现了一个由兽到人再到神的认知过程,示了民族对信仰的追求。 19. 示例:书法是中国文化一个非常珍贵的现象。100年前胡适、钱玄同们背弃了汉语的文言文,要废除汉字和废除文言文而倡导白话文,此后,文言文基本从主流的艺术形态和主流的文化传播形态当中消失了。今天打开手机,打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包括电视台,都是白话文的,唯独有一门艺术——书法,至今坚定地保存着文言文的形态。正是书法把中国历朝历代的精神以及非常重要的经典传承下来,超越了历史而传承到了当代,并且通过书法的斗方、对联、条屏、扇面等形式送入千家万户。中华民族没有一家没有书法,我相信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门口挂对联的时候,一定会成为整个民族对中国书法的文化认同。书法的“书”形而下的气质就是必须要书写,而且还是以各种高妙技法来书写。同时它也具有形而上的气质,就是把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道法自然,浩然之气,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这种精神的超越性,送入千家万户,让其陶冶精神而脱离日常生活的低级趣味,让经典文化精神引领中华民族登高行远。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C项,“写意:自然地表现”错误。“写意”本是艺术创作术语,与“写实”相对,指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结合前文“这是一个对美如此敏感而痴迷的民族,他们天性上都喜欢用欣赏的、审美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本性上对美的欲望与灵性,使他们具有了一个共同的图腾——‘华夏’”可知,“生动地写意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特质”是指华夏民族用充满着花纹之感,纹理灼灼,斑斓绚丽“华夏”的字形表达着他们的审美特质,抒发着独特的对美的欲望与灵性。所以“写意”是“披露心意,抒写心意”的意思。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文章内容,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B项,曲解文意,“源于对杀戮与恐惧的逃避”错误。依据“生民之初,似乎杀戮、血腥、恐惧、死亡、无助才是生活的主体,何以我们祖先的眼光与视角,会超越蛮力、凶猛,而积淀出这样一份从容与安雅?他们执着一念地把那些与自己相依的动物、相伴的植物,印刻在石上,是怀着对美怎样的痴迷呢?”可知,我们的祖先在贺兰山刻画与自己相依相伴的动物、植物是因为“怀着对美怎样的痴迷”,而非“源于对杀戮与恐惧的逃避”。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 依据“……这种对形式的追求与迷恋,体现的是一种表意的思维特质,所以,贺兰山岩画呈现出强烈的装饰化倾向,形式化、纹样化、规整化成为其突出特征”可概括为:贺兰山岩画呈现形式化、纹样化、规整化的特征,体现了民族的表意的思维特质。 依据“在此意义上,我们还会看到人面纹样陶盆,看到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看到灵动的线条如何幻化成书法艺术,看到深浅的水墨如何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动……这是一个对美如此敏感而痴迷的民族,他们天性上都喜欢用欣赏的、审美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本性上对美的欲望与灵性,使他们具有了一个共同的图腾——‘华夏’……‘华夏’,字形本身就充满着花纹之感,纹理灼灼,斑斓绚丽,生动地写意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特质”可概括为:贺兰山岩画有很强的装饰性,重视形式上的美,表明了民族对美的敏感与痴迷。 依据“因了对信仰的执着,贺兰山岩画就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气质。他们有对兽的描摹,有对人兽合体的生硬地拼接,再到对神的刻画,这是一个由兽到人再到神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心路历程,同时又是一个寻找灵魂归宿的过程”可概括为:贺兰山岩画有对兽、人兽合体、神的描摹,展现了一个由兽到人再到神的认知过程,示了民族对信仰的追求。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解读方向,如本题要求“试借助这种审美方式,谈谈你对生活中某一种美的事物的认识与思考”,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合理化作答。 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文章的审美方式:作者从贺兰山岩画鲜明的艺术特点中,思考和感悟华夏民族文化的性格与特质,从而深化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即透过物的具体表象,理解其包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特质。考生的答案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同时注意表达要准确、连贯、生动。 (二)(共 5 分) 20.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命仙女们为贾宝玉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有一句曲词:“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曲词中涉及了小说中哪几个人物?暗示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金玉良姻是指宝玉和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宝玉和黛玉。宝钗有个金锁,而且性情温柔,家世显赫,所以大家都说她和宝玉般配,黛玉前世是绛珠草,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两前世就有渊源,宝玉转世后配五彩石,故有木石前盟的说法。(2)这句曲词暗示了贾宝玉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与林黛玉终究有缘无分,而与宝钗虽结为婚姻,但也终是葬送了彼此的青春与幸福的命运。 【解析】 【详解】这是十二支曲子的第一首,以《终身误》为曲名,点明主题是“误了终身”。曲子以宝玉的自诉口吻,演唱自己与宝钗感情始终不能融洽的不幸婚姻,抒发对黛玉怀念和眷恋之情,表现出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强烈不满。 原文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曲子开首两句就以强烈的对比总起,显示了宝玉思念前情的心情。前句中的“金”指宝钗,“玉”指宝玉,后句中的“木”指林黛玉,石”自指宝玉。语意是尽管他人都异口同声称赞宝钗与宝玉如金玉般匹配,强迫他们结合,但当事人宝玉却不以为然,怀念和眷恋的却是他与黛玉的,被他人认为比不上“金玉”的木石前盟。 三、四句仍以对比的手法,分写宝玉对宝钗、黛玉的不同感情与态度。前句中的“高士”本意指品德高尚的人。贾府中许多人认为薛宝钗品德高尚,为人温柔敦厚,可以称为“高士”,而宝玉却不以为然,曲中运用“高士”一词指宝钗,语带讽刺意味。”雪“与“薛”同音,既点出宝钗的姓氏,又写出了宝玉与宝钗相处时冰冷的感受。后句中的“世外仙姝”与“林”均指林黛玉,林黛玉因不能与宝玉结合,最后抑郁而死,“寂寞”一词表现其境遇。前一句中的一个“空”字既描述了宝玉与宝钗结婚后因意志情趣不合的难堪境遇,表现宝玉对宝钗的冷漠,又反衬出宝玉对黛玉终生难忘的眷恋之情。 五、六句是宝玉经历了不幸婚姻后的人生认识。即在未与宝钗成婚前,尽管宝玉也看到他人生活的一些不幸,听到他人对生活的某些抱怨,但他自己对生活和爱情毕竟还存有信心和美好幻想;与宝钗的结婚及婚后生活,打破了他的美梦,因此发出“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的慨叹。 最后两句,表达了宝玉对封建社会造成他不幸婚姻的愤懑不平心情。既然封建包办婚姻使宝玉不能与自己所爱的黛玉结合,那么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也不可能抚慰平息他痛苦不满的心情。 【点睛】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川省宋瓷博物馆有一件国宝级文物——南宋龙泉青瓷荷叶盖罐。盖罐胎质洁白细腻,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温润如玉。【甲】盖子的边沿起伏成荷叶卷曲状,从上往下看,就像一片荷叶在随风浮动,造型生动雅致。青瓷是宋代龙泉窑的代表作品,而梅子青釉更是当时青瓷的巅峰之作,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这件盖罐恰是其中罕见的精品。【乙】不仅如此,这件盖罐的出土还改写了中国的瓷器史。【丙】在此之前,荷叶形盖罐一直被认为是元代才出现的器型,而这件盖罐的发现,证明了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产这样的瓷器的有力证据。【丁】 ①将下面句子填入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它见证着宋代独特的含蓄典雅、内敛理性的高级审美。 A.甲B.乙C.丙D.丁 ②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 【答案】①B ②示例:证明南宋时期就已开始出产这样的瓷器了。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它见证着宋代独特的含蓄典雅、内敛理性的高级审美”中的“它”指的是“南宋龙泉青瓷荷叶盖罐”,这句话是就宋而言,对“南宋龙泉青瓷荷叶盖罐”的美及其审美意义的总结,应放在“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这件盖罐恰是其中罕见的精品”之后,其承上的作用。同时与后文“不仅如此,这件盖罐的出土还改写了中国的瓷器史”形成承上启下的过渡结构。 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平时要熟知病句的常见类型,作答时先提取句子主干,判断句子主干是否存在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修饰成分之间、以及修饰成分与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语病。此外,总结一些特殊的现象往往会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准确率。病句修改要坚持保留句子原意、从简修改的原则,可归纳为增(残缺内容)、删(多余内容)、换(不当用词)移(错位内容)。 “证明了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产这样的瓷器的有力证据”的主要问题是句式杂糅,“证明了”“有力证据”重复,此外从语言的简明、连贯角度分析,“了”的位置不恰当。可修改为 “证明南宋时期就已开始出产这样的瓷器了”或“是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产这样的瓷器的有力证据”。 22.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居家隔离过程中,高三的同学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和考试,这与平时的在校学习有很多不同之处。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你有怎样的体会和看法?请谈谈你的认识。要求:思想积极向上,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②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请你给全校师生写一封倡议书,提醒大家不要滥食野生动物,倡导文明生活。要求:语言得体,号召力强。 ③面对孤立无援的困境,有的人最终坚守住了阵地,靠的是内心的一种“英雄式的使命感”。请你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具有“英雄式的使命感”的人物,写一首现代诗或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符合原著,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范文①: 倡议书 老师、同学们: 滥食野生动物是极不文明的陋习,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资源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为此我倡议: 全体师生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不乱捕、滥杀、滥食野生动物,做文明公民;同时积极承担宣传“拒绝野味、敬畏自然”的责任,营造文明生活的强大舆论氛围。 XX XX年XX月XX日 范文②: 网课好,它有助于我们的长远发展。那些在事业上出类拔萃的人,无一不具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我们当下开播的网课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最好平台。这里没有老师的监督,家长的陪伴也极为有限,更多的时间则是靠我们自主学习。久而久之,量变的积累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范文③: 孙少安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胸怀大爱。他牺牲自己,用男子汉的肩膀独自负起家庭重担:让妹妹完成学业,让弟弟安心闯荡,让姐姐维持生活。他并非没有想过离开,但他知道,他在,家就在。和少平比起来,他或许少了一份锐气和勇气,但正是这对家庭深沉无私的爱与承担,让他散发着长兄温暖的光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关键信息、核心话题、指定意象,审清题干中的写作要求,起笔直击题干中心,在150字左右展现文字精雕细刻之美,“微”中显个性,“微”中抒性灵;其次要对相关的名著的内容、主旨或某些概念有准确的理解,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积累。 考生如果选择①,要注意三点:第一,明确谈论话题是“网课”;第二,指出上“网课”与在学校学习的不同;第三,要思想积极向上,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考生如果选择②,首先要明确倡议书的格式。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在写法上有如下要求:在正文部分要写清发倡议的根据,原因和目的,否则响应者无所适从,会造成盲目的行动;在结尾要写上倡议者的希望和建议;最后是署名和日期。其次要明确倡议内容:要滥食野生动物,倡导文明生活。最后注意语言要得体,富有号召力。 考生如果选择③,首先要注意所选人物必须具有“英雄式的使命感”;其次要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内容要符合原著,尤其要注意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的要求。 【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23.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意思是成功不一定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但是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幸福一起分享就会加倍,苦难一起分担就能减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请以“与子偕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答案】例文①: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三千多年前,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游说统治者实施爱民之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千多年前,张骞为促进汉朝与匈奴交流出使西域。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 近代,这种精神亦被完美诠释。从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无我”之士,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既有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伟大领袖,也有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革命勇士,还有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无论身份怎样、地位如何,他们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扬并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为后代子孙做出了榜样。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在年少时便立下了兼济天下的“无我”理想。有人曾说:“袁隆平在发明了杂交水稻之后,完全可以申请专利,这样便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袁隆平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当今世界还有不少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无数双饥饿的眼睛在期盼着粮食,最终,他将发明交给了国家。是的,正是因为有袁隆平“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的存在,才有了大家吃饱肚子的幸福感。 “功成”在谁不重要,“功成有我”方可贵。中国“天眼”工程建设负责人南仁东,在工程落成启用一周年的前10天离世,虽然庆祝竣工那一刻没有他的身影,但谁能否认和忘记他的功绩呢?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一名领导干部离开岗位之后留下什么,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说到河南兰考“除三害”,人们就会想到焦裕禄;提及福建东山治风沙,人们就会怀念谷文昌;看到山东寿光的蔬菜,人们自然忆起王伯祥……这足以说明,历史沉淀之后的评价,才是最好的评价。 然而,当今社会,“无我”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吃亏、愚蠢的代名词。追求个体实惠成为一种时尚,而无私奉献精神则略显尴尬。有为之士的高尚行为,便会被有些人认为是作秀、拉人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成了重中之重。 《围炉夜话》云:“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身处新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青少年当“粗粝能甘”,但行前路,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无问西东。 例文②: 与子偕行 兄弟,这让我想起了你。因为有你,我坚信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还记得那个夏天吗? 你手把手教我钓鱼,讲述着钓鱼的乐趣,终于,我迷恋上了钓鱼,只要大人不看着,我们总是偷偷溜出去,脸和手臂被晒得红通通的,到了晚上又麻又辣,但我们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钓鱼成了我们共同的快乐更加高涨。我和你商量着下一次的出逃方案,(中午)等大人们午休,一起逃出去。结果那天,你成功了,我看见你骑着自行车一溜烟从我家门前经过,仅留下一个背景消失在村口;我却被“活捉”,大人把我扣在了家里,可我愣是趁他泡水的工夫,找着自行车冲出了家门。 渔具在包里颠得乱响,我得意洋洋地骑在去池塘的路上,耳旁的风声似乎是你对我的召唤,我的心更加激动,马路上的车更让我兴奋。你能想象我当时是多么想追赶上你,马上投入战斗吗?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蹬车的“脚步”,眼睛凝视着前方,我仿佛看到了你正挥竿向我致意…… 近了!近了!我已经听见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嗅到水的腥味了,我已经看到你的自行车了!我猛地一扭龙头,似要从车座上飞出来,我真的飞出来了…… 那一刻,我听得见自己的心在扑通扑通地跳,眼前一片黑暗,外面的声音我什么也听不见,我倒在地上,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我感觉无法呼吸了,我艰难地喘着气,迷迷糊糊中我感到有双手把我扶了起来,等我醒来,你正扶着我,拍着我的背,自行车倒在一边,你说:走,我送你去医院。 那时的你还很瘦弱,我不知道你哪里来的力气,硬是把高你一头、胖你一圈的我送到医院,我坐在后座紧紧拉住你的衣服,头靠着你的背,我听见你的心在剧烈的跳动,那一刻,我内心涌出一股感动。去医院的路那么远,那一路,我只知道有一个坚定的身躯给了我安全感,疼痛似乎也减轻了许多…… 此后,你一直来看我,你家种的香瓜和桃子总是那么甜,我问你为什么,你说是大粪浇的,我们都乐了,笑声中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与子偕行”真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作文① 审题: “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虽然都有“功成”,但“在我”与“有我”却有很大区别。前者指的是“属于我”,后者说的是“需要我”。胡适曾经说过:“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意思是,功绩事业的完成没必要在我一个人身上,但为功绩事业的完成所付出的努力一定不会白白浪费。建功立业绝非易事,依靠的是集体,需要的是时间,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付出都是在为干成事业添砖加瓦。只有聚众、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所以,“功成”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但是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有我”出“功成”之力,“无我”不求“功成”之誉,无私奉献、甘当无名英雄。“功成”虽然不必在我手中、在我有生之年实现,其中却有我的执著、有我的奋斗、有我的心血汗水。“有我”是什么?是担当,是责任,是使命。 面对矛盾时,有我;面对困难时,有我;面对挑战时,有我;面对斗争时,有我。心中“无我”方能做到“有我”,摒弃“小我”方能成就“大我”。理解了这样的辩证关系,就能做到清清白白,堂堂正正,也就能做到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的正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大我”境界和胸怀!写作时,学生可着眼两则语录的内涵和话题的思辨性,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要求明确立论,说理层次清晰,有理有据,论证有力。 参考立意: 1.祖国在我心中; 2.承担责任,青春有为; 3.与祖国同命运,共荣辱; 4.举“无我”之火把,点成功之灯盏。 可用素材: 1.奥里森·马登说过:“只要世界上还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的话,那就是责任的力量。”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这责任感日益淡薄的社会,更应该坚定心中的信念,担起责任,使责任的力量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2.为担当,她鼓足勇气,终撑起一片安定的晴空;为担当,他信念不移,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为担当,他以智慧为兵,拼出一方百姓的安宁。当我们也拥有勇气、信念和智慧时,我相信,我们定能为国担当,使中华于今世闪耀无尽的光芒! 3.马云对阿里和淘宝的发展规划也坚持着“无我”理念。有位小伙子问马云,“如果有一天,您没有阿里和淘宝,您会怎么办?”马云回答道:“你的意思是,我会把阿里和淘宝做没吗?很显然不会,不过,我会把阿里和淘宝做‘没’。”青年不解,马云说:“阿里和淘宝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庞大,是因为有了很多人的支持。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将阿里和淘宝做“没”,但他们不再只是一个平台来供大家交易东西,而是要让它变得于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听到这番话,很多人为马云竖起了大拇指。这不也是很好地印证了“无我”这一观点吗? 4.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如果说“功成不必在我”属于“怎么看”的层面,那么“功成必定有我”就是“怎么干”的问题。为求事业“功成”,不计个人“功名”,对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领导干部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结构层次: 题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紧扣作文要求;开篇引用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出全文的论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接着是丰富的从古到今的例证,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邱少云、黄继光、钱学森、邓稼先等等,并进一步指出:“功成”在谁不重要,“功成有我”方可贵;结尾呼吁我们青少年当“粗粝能甘”,但行前路,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无问西东。 作文② 审题: 本题审题的关键是抓住“幸福一起分享就会加倍,苦难一起分担就能减半”中的关键词“分享”与“分担”。于个体而言,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于世界而言,你又是一个联系的整体。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也就是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一个快乐有人分享,痛苦有人分担的有机整体之中。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无论是分享还是分担,都缺一不可。题目要求“以‘与子偕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所以作文首先要符合文体要求,其次要以“与子偕行”为题目,最后内容还要兼顾“分享”与“分担”。 参考立意: 1.学会分享与分担 2.从分享开始,学会分担 3.在分享中分担,在分担中分享 可用素材: 1.分享的确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从小时候的互赠玩物,到大一点的互相倾诉,再到成年后的交流与帮助……我们分享喜悦、互相传递正能量。在互相交换心情与思想、精神与经验之间也让自己的灵魂占据高处,分享让心灵接受着真、善、美的洗礼。 2.分担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团队之间都应该学会分担。如果在父母疲于劳务的时候,能尽己所能去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即使这些事无关紧要,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朋友之间彼此分担难过、落魄与心酸,会使负面情绪得到释放,能让彼此变得更加勇敢自信。如果大家共同承受了本该是一个人承受的痛苦,那么他就不会再让自己处于绝望。如果有人始终在他左右给他打气为他加油,他就会始终斗志昂扬。 3.每次的分享与分担都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懂得分享,愿意分担,才会在生活的艰难中彼此温暖,这样的生活才不会索然无味。 结构层次: 文章题目“与子偕行”,紧扣作文要求。接着问句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中间回忆“我们”分享钓鱼的欢乐,分担“摔伤”的痛苦的经历。最后再次点题:“与子偕行”真好! 【点睛】 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