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4

题型突破(三) 小说形象类3大题型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因此本部分将以高考对小说形象考查题的类型为突破口,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结合文本分析,规范答题。‎ 题型一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4·江西高考)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1)题干中有“手法”“技法”“技巧”等字样;‎ ‎(2)题干中有“刻画”“表现”“展现”等字样。‎ ‎(2013·重庆高考)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的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初中就已经学习,这里重点讲解人物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作用阐释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 展现人物性格品质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 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 借助其他人 物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特别提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有动作描写细节、心理描写细节、语言描写细节、环境描写细节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一] (2014·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抻 面①‎ 阿 城 铁良是满族人。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 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20世纪50年代,犯人被押去刑场的时候还允许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 ①抻(chēn)面: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 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从题干来看,命题很明确,是“间接描写(侧面衬托)”,答题信息区间为描写铁良的抻面手艺的段落。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哪些句子采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这些间接描写有哪些作用与效果?‎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本文主要借助其他人物侧面烘托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至于物象衬托、环境烘托,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借助 其他 人物 对比 客 人 写客人的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突出铁良抻面的有趣;看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是神态动作描写,突出客人看铁良抻面的满足;吃面时“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是动作描写,写出客人吃铁良抻面的 衬托 专注贪婪。‎ 犯 人 ‎“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此处通过对犯人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烘托了铁良抻面技艺高超、面的质量高。‎ ‎[规范作答] (1)从客人的角度侧面烘托 ‎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③“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2)从犯人的角度侧面烘托 ‎“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出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题型二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 这一命题角度是对人物形象的局部考查,往往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描写来进行,多侧重要求考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活动。全国卷往往在双选题中以选项形式考查对语段中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的分析。‎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安徽高考)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1)题干中有具体指定的语句或语段;‎ ‎(2)题干中有“心态”“心理”“性格”。‎ ‎(2014·浙江高考)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014·江苏高考)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语句,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2)小说人物×××的行为折射出人物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的心理变化过程。‎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准确分析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性格的“2步2要”‎ ‎“2步”‎ 第一步,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人物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二步,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2要”‎ 一、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二、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涉及人物复杂内心活动的这一方面。‎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二] (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蓑衣(节选)‎ 张 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 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已经明确“画线”语句,属于特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题型很明确。‎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 ‎①画线语句情境是小格认为达子在看她的笑话下发生的,“小格的心里一热”,说明她心中有所触动。②上文达子要帮忙翻地,小格“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是犹豫后的决定,说明姑娘的自尊心占了上风,她是一个要强的人。‎ 分清描写,抓关键词 ‎①“垂下眼睫”这一动作是“心里一热”后内心自尊挣扎的表现;②关键词“执拗”已经明确了人物的自尊要强。‎ ‎[规范作答] 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 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 ‎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浙江高考)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1)题干有“性格”“品质”等字样。‎ ‎(2)题干有“概括”“分析”等字样。‎ ‎(2016·全国丙卷)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6·全国甲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3)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 ‎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题的解题方略 ‎(一)5个思考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从分析环境入手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如《祝福》一课中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就明显带有时代环境的烙印。‎ ‎5.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1)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 ‎(二)2个答题模式 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作答“×××的性格特点:①……;②……;③……”。(分条作答)‎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三] (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玻 璃 贾平凹 ‎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 ‎“答应。” ‎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中有“王有福”和“性格特点”词语,可以知道本题是“人物性格”类题,再从“哪些性格”“简要分析”可以判定本题是“人物性格概括分析”题,把文中正面和侧面写“王有福”的语句找出来概括分析即可。‎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考虑 小说对该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运用得比较多,这也正展现了王有福的性格特点。如见了晚辈,也要鞠躬的动作,语言的谦和,可见其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 从情节方面 考虑 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的情节可以看出人物胆小怕事,甚至有点狡黠的性格;“我”告知酒店赔偿,王有福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的情节,可以看出人物有点固执,但本性善良的性格。‎ ‎[规范作答]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题型三 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在高考中经常考查的还有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在这三方面。‎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丙卷)“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意图”“效果”“艺术价值”“好处”等字样;‎ ‎(2)根据题干问法和文章内容,区分是主要人物作用、次要人物 作用还是物象作用。‎ ‎(2016·全国甲卷)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5·浙江高考)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1.“主要人物的作用”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 ‎(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2.“次要人物的作用”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的××人物与××人物是什么关系?‎ ‎3.“物象的作用”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多次写到×××(物),有什么艺术效果?‎ ‎(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物)在文中的作用。‎ 主要人物的作用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主要人物,揭示主题 小说的人物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具体思考角度有:‎ ‎①反映的社会现实或现象;‎ ‎②寄托的作者情感或愿望;‎ ‎③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影响。‎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四]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 笑 人 ‎[德]海因里希·伯尔 每当别人问起我的职业,我总是窘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虽然别人都认为我是一个镇静沉着的人。我羡慕那些人,他们可以说:我是一个泥瓦工。我羡慕理发匠、会计和抄写员,他们可以坦率地说出他们的职业,而不需要加一长串解释。当我被迫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只能勉强说:“我是一个卖笑的人。”这样一个回答常常会引发出第二个我不得不回答的问题:“难道你就靠这个为生?”而我只能如实回答:“是的。”我确实是靠我的笑声过活,而且还干得不坏,因为我的笑声——用商业化的语言来说——供不应求。我是一个素质良好,富有经验的“发笑者”,没有人能笑得比我好,也没有人能像我那样自如地运用这门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避免作令人讨厌的解释,我总说自己是演员。但是在滑稽表演和口才上我实在太缺少天赋,以致我自己也感到这个称号太名不副实。我酷爱事物的真相,而真相就是:我是一个出卖笑声的人。我既不是马戏团的小丑,也不是舞台上的喜剧演员。我不逗人开心,只是装扮出快乐的样子:我放声大笑,像古罗马皇帝,‎ 或者像多愁善感的男学生,我采用十七世纪的笑声几乎和采用十九世纪的笑声一样多,有时我还被要求按照各个世纪、各个阶层、各种年龄的不同特点发笑。这只是我所掌握的手艺,就同修鞋的手艺一样。在我的胸腔里,储存着美洲人的笑声,非洲人的笑声,白种人、红种人和黄种人的笑声——而且只要报酬优惠,我就会根据导演的要求,响亮地放出我的笑声。‎ 我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人物。我在唱片上笑,在磁带上笑,电视导演们对我十分尊敬。我可以凄惨地笑,温和地笑,歇斯底里地笑;我可以笑起来像汽车售票员,也可以笑起来像杂货铺帮工;我备有上午的笑声,傍晚的笑声,深夜的笑声,还有黎明和黄昏时的笑声。简而言之,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样的笑声,我都能发出来。‎ 不用说这种职业是令人讨厌的,对我这种具有富于感染力的笑声的人尤其如此,笑是我毕生唯一的专长。我的这个特长,使我对三、四流的喜剧演员来说也成为不可缺少的人。他们当然生怕观众对他们的连珠妙语无动于衷,所以,我常常作为一个不露声色受雇捧场的观众,在夜总会里消磨掉大多数夜晚。我的工作就是在演出效果不太好时,发出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时机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我的真诚、宏亮的大笑不能来得太快,也不能来得太迟,一定要恰逢其时;在那事先约好的时刻,我爆发出大笑,然后全体观众跟我一起捧腹大笑。这样,喜剧效果就达到了。‎ 而我却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寄存处,穿上大衣,为终于交差而快慰。回到家里,经常有电报在等着我:“急需您的笑声,星期二录音。”几个小时之后,我又哀叹着命苦,坐进闷热的特快列车。‎ 不用说,我下班后或休假时几乎不想笑:牧人和泥瓦匠只有在他们可以忘却牛和砂浆的时候,才会感到开心;木匠家里的门常常是坏的,抽屉也常常打不开;卖糖果的人喜欢吃酸菜;肉铺老板喜欢吃杏仁糖;面包师宁可吃香肠而不吃面包;斗牛士嗜好养鸽子;拳击手在看到他孩子流鼻血时会吓得面色苍白。我觉得这一切都很自然,因为在工作之余我从不发笑。我是一个表情严肃的人,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悲观者,也许真是如此。‎ 在我婚姻生活的头几年,妻子经常会对我说:“笑一笑。”但从那时起,她就逐渐认识到,我不可能满足她的这个要求。只有在深深的静穆中,让紧张的面部肌肉和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时,我才感到快乐。实际上,甚至别人的笑声也会使我心烦,因为它又使我想起了我的工作。所以,我们的婚姻生活安静、平和,因为我的妻子也忘掉了如何大笑。时不时,我会捕到她的微笑,我也报之以微微一笑。我们用轻柔的声音交谈,因为我憎恶夜总会里的嘈杂和那经常充斥了整个录音棚的喧嚷。不熟悉我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可能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我经常被迫张口大笑。‎ 我一直带着一种冷漠的表情生活着,有时也允许自己微笑一下,我常常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大笑过。我想我没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严肃的小伙子。‎ 所以我大笑,笑得千姿百态,但我从来也没听到过我自己的笑声。‎ ‎(选自《外国超短篇小说赏析》)‎ 作者塑造“卖笑人”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形象的用意”,由“用意”可知考查的是“形象的作用”,并且是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反映的社会 现实或现象 ‎“卖笑人”并不想卖笑,可又必须“卖笑”。“笑”同内心的真实感情相脱离,“笑”被商品化、职业化;人物逆来顺受、隐忍苟活,精神世界充满忧伤、苦闷和绝望。‎ ‎ 寄托的作者 情感或愿望 作者有意以“我”来平静地叙述,在平静的背后是辛酸和痛苦,寄予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形象的社会 意义或影响 ‎ 卖笑人并不想卖笑,可又必须“卖笑”的现实情况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异化”的残酷现实。这就是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规范作答]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用意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笑本是内心高兴的自然流露,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笑被商品化、职业化,同内心的真实感情相脱离(从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意义角度作答)。表达了他对底层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寄托作者情感或愿望角度作答)。‎ 次要人物的作用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从4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 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特别提示:小说中的“我”‎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这一点在前面“题型突破(一) 题型(二)”的“叙述人称”中已提到。‎ 图示:‎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五] (2016·全国丙卷)阅读《玻璃》一文(文本见[例三]),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结合原文,审视题干中“我”“作用”两个关键词,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我”给王有福捎钱约好见面不得,此后的见面中,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等一系列情节,“我”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可见“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从情节上起到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的作用。同时,小说故事由“我”讲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侧面烘托,个性鲜明 ‎“我”见证了王有福的胆小怕事,见证了他的谦卑,“我”好心的提议,衬托了他的善良,所以“我”的存在使主人公性格更加鲜明。‎ 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我”看待玻璃墙伤人事件,其实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所以文章通过“我”,便于揭示主旨。(此点非本题要求的“主要作用”,可不答。)‎ 渲染气氛多为群体人物,文中没有体现;不过,“我”‎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这个次要人物出面来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读者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点非“主要作用”,可不答。)‎ ‎[规范作答]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物象的作用 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 ‎“4从思考”准确把握物象作用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如从心理、行为、语言方面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思考 一是指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 ‎4.从主题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学规范作答——解构满分,知怎么答 ‎[例六] (2014·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已经明确“鞋”是物象,“好处”二字暗示本题属于“物象作用”类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本文“鞋”对主要人物守明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其内心情感的流露都是借助“鞋”完成的: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透露出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 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所以“鞋”是文章的线索。‎ 从环境和主旨方面思考  ‎ 文中“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物象第一次在文中出现就点明了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环境特点,这是物象本身特点蕴含的时代环境,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小说形象题”验收达标练 ‎[规范作答] ①(从环境角度思考作用)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用)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从形象和主旨角度思考作用)‎ 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                 ‎ 一、题型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丑 兵 莫 言 ‎1976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读成“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美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 ‎“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美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炖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儿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被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1979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连队就像开水般沸腾起来,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还写了血书。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 请问连首长,这次是选演员还是挑女婿?”大家面面相觑。“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子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我说:“小王,咱们就要分手了,你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吧,千万别憋在肚子里。”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给我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拿出一沓手稿接着说:“这是我根据我们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他长得丑,小时天花落了一脸麻子,后来他牺牲了……”他把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粱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副连长,我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处理吧。”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久久地不放开。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丑兵却杳无音讯。‎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小豆子在信中写道: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快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有删改)‎ ‎1.(人物形象概括分析题)概括小说中丑兵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 ‎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中有“概括”“形象”“特点”词语,可以知道本题是“整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把文中正面和侧面写“丑兵”的语句找出来概括分析即可。‎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人物身份、地位、经历等方面考虑 一个喂猪的士兵,天生丑陋,受周围的人歧视嘲弄,从反面折射出“丑兵”的胸怀的博大。‎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面考虑 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丑兵”的言行表现“丑兵”‎ 的心灵美,如热心地提建议,要求上前线杀敌等言行就表现了他认真负责的性格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怀。‎ 从情节方面考虑 主要的情节有:不在意别人的奚落,主动要求喂猪,搞文学创作,要求上前线,重伤后仍抢救伤员等。从这些情节上应考虑“丑兵”憨厚宽容的性格特点和有理想、有思想的精神境界。‎ 从环境方面考虑 被周围人嘲弄奚落处境和中越关系紧张、爆发战争背景,恰恰烘托出“丑兵”灵魂的伟大高尚。‎ 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等方面考虑 ‎“我”、小豆子和“丑兵”相处并不和谐,但“丑兵”对战友却胸怀坦荡,关键时刻能舍身相救。小说中对人物关系的描述能充分展示主人公的高尚。‎ 参考答案:丑兵是一位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的英雄。①朴实憨厚,胸怀博大。面对新排长的歧视、战友的奚落,他不怒也不骂,甚至被叫为卡西莫多也不介意,还自称“老卡”;他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②为人热情,做事认真。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要求调到生产组喂猪,工作上尽职敬业,不怕辛苦。③富有理想,爱国勇敢。在养猪场读书写作;当连里讨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人选时,他主动请缨,上前线打击敌人;在战场上尽管自己受了重伤还要救小豆子。‎ ‎2.(次要人物作用题)“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结合原文,审视题干中“我”“作用”两个关键词,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我”见证了“丑兵”丑陋的外表下一系列高尚的言行,“我”是叙述人物,是全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通过“我”的讲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侧面烘托,个性鲜明 ‎“我”外形的美与丑兵外形的丑形成对照,反衬出了丑兵的内在美;“我”的虚荣和好胜,与丑兵的淳朴善良形成对照。丑兵周围的战友在战争爆发前后对他的不同看法,衬托出丑兵的大度、无私、友爱和人格感召力。‎ 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我”的叙述中实则充满对“丑兵”的无比崇敬之情,尤其是最后讲述小豆子信中的内容,更是鲜明地突出了主旨。‎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我”的平静的讲述中,实则澎湃着激情,奠定了对“丑兵”高尚情操的赞美的基调。‎ 参考答案:①从人物外貌上来说,用被称为团里的美男子的“我”反衬丑兵的“丑”‎ ‎,为下文写丑兵的心灵美做铺垫;②从人物性格上来说,用“我”的虚荣和好胜,反衬丑兵的纯朴善良;③从人物情感上来说,写“我”对丑兵的态度的转变,揭示了外在的美丑不是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拥有美好品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永远怀念的主旨。‎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玩 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了,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都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 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且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阵耳光,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倒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了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但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有删改)‎ ‎3.(人物形象概括题)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 ‎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敏感多疑、胆小谨慎、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小人物。‎ ‎4.(人物形象塑造手法题)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答: ‎ 参考答案:①心理描写,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举例略。②动作描写,小说借助连续的动作描写推动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地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举例略。‎ ‎5.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 参考答案:①运用通感的手法,把本是视觉、听觉的玩笑当作一种气味,用嗅觉来写,表现了“我”的多疑,在没有发生玩笑前就觉得有问题。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一只捕捉猎物的猎豹,写出自己的敏感。③不放过“一个字”“一个语调”“一个手势”,用夸张的手法说明“我”的极端多疑。‎ ‎6.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这些预防措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 ‎ 参考答案:①从小说前文铺垫的情节看,这场笑话的出现的确与“关窗”“挪床”的预防措施有直接关系,这样写符合情节的内在逻辑。②“我”之所以闹笑话有深层的社会性原因,就是在当时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空虚无聊、相互愚弄、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弊病。“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等语句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③小说结尾这样写,恰恰进一步表现了“我”‎ 在这样的社会病中心理被扭曲的程度,以及不能觉醒、难以自拔的可悲,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