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醴陵二中、醴陵四中 2019年上学期两校联考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卷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媒体上涌现出《汉字英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 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观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佶屈聱牙的疑难词句,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摘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网,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得到了创新性发展,涌现出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B. 《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C. 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消除了文化节目低俗化、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 D. 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时出现了疲态,导致这类节目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作者需要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 B. 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与电视传播的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C. 《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类节目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节目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有融入感。 D. 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就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正面起笔,第二自然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题。 B. 文章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目的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 C. 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点。 D. 文章三、四、五、六段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方法。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A项,“借助网络技术”偷换概念,原文说“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C项,“消除了文化节目低俗化、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夸大其词,原文说“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D项,“出现了疲态”并不是导致“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的原因。语境是说“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是“出现了疲态”的表现。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有了这个条件,不一定产生相应结果,可将“只要……就……”,改为“只有……才……”。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目的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分析有误,原文没有提到“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强调的是“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故选B。 【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 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6.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答案】4. D 5. B 6.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A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可知,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B项,“原因是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有有些地方成为“高考名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二是这些地区的村民全力供孩子读书,并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可知“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C项,“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可知,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基本倾向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B 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了客观的叙述,结尾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不存在强烈批判一说。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某一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情感倾向,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但无论怎么理解,都不可脱离文本。根据材料一“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可知,应加强对“读书有用论”的宣传,让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根据 “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可知,应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给有知识的人施展才华的机会;根据材料三“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可知,解决“读书无用论”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 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上发帖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7.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 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是懒,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懒得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C. 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精湛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D. 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8. 作者笔下的木匠“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 9. 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文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 【答案】7. B 8. ①不惧世俗。自信而不随波逐流。②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也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 9. ①手工艺者不仅要有自己的坚守,有时还要懂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②世上的手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和生命,我们必须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活着的手艺”;③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良好的适应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B项“主要是懒,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错,据“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可知,“我”不随便给人写稿子,木匠不随便给人做小东西,都是因为有职业的尊严,出于对自我追求的坚守。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据“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可总结出他“自信”;据“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可总结出他“不随波逐流”;据“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可总结出“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这道探究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要立足文本,如何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可以从社会环境、手艺的传承者、手艺的本身等方面分析。手艺传承者应当像文中的木匠一样“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 要有自己的坚守;“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 有时还要懂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手艺本身方面,据“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世上的手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和生命,我们必须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活着的手艺”。社会环境方面,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良好的适应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 “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 “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 “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 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 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D. 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 (2)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听说两雄不能并处,功名不能并立,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推崇齐王,慢慢笼络天下人心,这是上策。”“不俱处”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AC项;“今宜”“因太妃微疾”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项,“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有误。黄门,官名 (1)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2)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3)官署名。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C项,“忠诚不渝”有误。原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士兵溃散”的语句,比如“俄而众溃”“而人马复散”。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关键词“且”,况且;“更”,再,重新;“星行倍道”,连夜兼程;“此……也”判断句。(2)“去”,距离;“而”表转折,但;“一朝”,一时;“奉”奉送。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卢志字子道,最初征用为公府掾、尚书郎,外任邺城令。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喜欢他的才量,委以心腹,于是成为谋主。齐王司马囧起兵,派使臣告诉司马颖。司马颖的前锋都督赵骧被司马伦打败,士兵惊恐,多数人主张退保朝歌。卢志说:“如今我军失利,敌人刚胜,必定放松警惕而骄横,如果按兵不动,三军害怕失败,我担心不可用。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司马颖听从了他。等到司马伦被打败,卢志劝司马颖说:“齐王号称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下,殿下径直渡过黄河,这是大功,没有人能与殿下相比,而齐王现在却要与殿下共辅朝政。我听说两雄不能并处,功名不能并立,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推崇齐王,慢慢笼络天下人心,这是上策。”司马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以母亲有病为由回封国,把重任交给司马囧。由此司马颖获得了广泛赞誉,人心向往。 等到司马乂死后,司马颖上奏卢志任中书监,留在邺城,参与相府的事情。皇帝败于荡阴,司马颖派卢志带兵迎接皇帝。王浚攻打邺城时,卢志劝司马颖送皇帝回洛阳。当时士兵还有一万五千人,卢志夜里重新组合,到天亮,都排成队列,但程太妃留恋邺城不肯走,司马颖不能决定。一会儿众人溃散,只有卢志和儿子卢谧、侄子卢綝、殿中武贲一千人。卢志再次劝司马颖早出发。这时有道士姓黄,号圣人,太妃相信他。等把他叫进来,他要了两杯酒,喝完,扔杯而去,于是决定用卢志的计谋。但人马又散了,卢志在营阵间寻找,得到几辆鹿车,司马督韩玄召集黄门,得一百多人。卢志入见皇帝,皇帝问他:“什么原因溃散如此?”卢志回答道:“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皇帝说:“很好。”于是驾牛车出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驻守洛阳,皇帝召他来,皇帝到汲郡时郝昌赶到,兵势很盛。卢志高兴军威重振,奏天子应下赦书,和百姓共庆。奔散者大多归来,百官基本齐备。皇帝很高兴,赏赐卢志二百匹、绵百斤、衣一套、鹤绫袍一件。 洛阳陷落,卢志带领妻子儿女往北投奔并州刺史刘琨。到达阳邑,他们被刘琨俘虏,卢志与次子卢谧、卢诜等同被害于平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词,完成各题。 临 江 仙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4.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抔黄土埋葬了北邙山下的英雄,诗人面对此景,不由得悲从心底来,心中怅恨这滚滚黄尘不该掩尽无数英雄。 B. 作者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想起人生短暂有涯,流水转瞬即逝;同样,流水逝而不断,又反衬着人类对生命有限的绵绵长恨。 C. 词中的“远目送归鸿”暗示无人与共语,故寄意于飞鸿;“浩歌一曲酒千钟”写饮酒唱歌,表达了看透功名无用后的潇洒快意。 D. 该词上阕几乎句句用典,但这并非为用典而用典,而是在用古人故事抒一己胸怀。尤其是用北邙山故事与自己相对衬,在历史跨度中写出人生短促的悲剧,更富于厚度。 15. 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A 15. ①从字面看似乎消沉,“老尽英雄”之语,“人生长恨”之叹,都显得有点落落寡欢。②从整体来看,意趣高扬,令人感奋。下阕开头讲不再怨天公,接着说要饮酒浩歌,最后则直述不在意穷达,心灵趋于宁静,情趣豪迈旷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心中怅恨……无数英雄”不准确,这里只是诗人“面对此景”的慨叹,谈不上“怅恨”。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参看注释、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本题抓住这首词中所塑造的作者的形象,由此解读词的主要内容。作答时,要结合全词进行分析,指出哪里是消沉,哪里是催人感奋。“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幽怀谁共语”等显得有点落落寡欢;但从“浩歌一曲”“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意趣高扬,令人感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暮春之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禊事也。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6)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8)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士也罔极 (4).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 为变徵之声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7). 羁鸟恋旧林 (8).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注意“稽”“鳝”“罔”“瓮牖”“徵”“砯”“壑”“羁”“嫠”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该如何选择,让一些考生和家长犯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 )——“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 ”等填报服务( ),要价数千到数万。天价志愿咨询的最大卖点,就是大数据。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事实上,全国还没有哪家单位或企业建立起真正的高考志愿“大数据库”。所谓数据,真实的情况是,高校网站、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录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公开渠道的数据。商业机构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冒充来自特殊渠道的大数据。 众所周知,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一区域内的高校招生计划、当地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等都有可能让分数线出现波动。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无异于( )。至于商家倾情推销的“专家”,也未必靠谱,他们的眼里恐怕更多的是利益。 ( )的事情是整顿市场乱象。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不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 。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此外,也应尽力拓展渠道,为考生提供正规、科学的填报志愿辅导服务。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炙手可热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当务之急 B. 应运而生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迫在眉睫 C. 应运而生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迫在眉睫 D. 炙手可热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当务之急 18. 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B. 而且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C. 而是考生和家长确实从这块灰色地带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 D. 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管理监督不得力不到位。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所否认。 B. 据调查,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来自于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C. 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D. 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相关部门予以否认。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中性词。第一个括号内,此句想表达辅导市场因为考生和家长不知该如何进行志愿填报而产生、壮大。故“应运而生”最为恰当。五花八门: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现常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第二个括号内,此句想表达填报服务的多种多样。故“五花八门”最为恰当。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第三个括号内,此句想表达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做事不知变通。故“刻舟求剑”最为恰当。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十分紧急。第四个括号内,此处指整顿市场乱象是一件十分紧急的事情,括号后文“的事情”与“当务之急”语义重复。故“迫在眉睫”最为恰当。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根据前文“不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可知,横线上应填入“而是……”构成选择关系,故排除 B项。根据下文“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可推断出横线句子的内容与监管部门有关,故排除C项。A、D项的主要的区别在于监管部门是“处于放任状态”还是“监督不得力不到位”,根据后文“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可知,监管部门并非是“管理监督不得力不到位”,而是“处于放任状态”,排除D项。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原句:句式杂糅,“据调查”和“调查发现”两个句子混在一起。应改为“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A项, “被……所”句式杂糅。应改为“但被相关部门否认”。B项,成分赘余,“来自于教育部、考试院”中“来自”与“于”重复,“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来自于教育部、考试院”中“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部”作“宣传”的宾语,“的”字多余。应改为“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D项,句式杂糅,主客倒置,“据调查”和“调查发现”两个句子混在一起,末句依陈述角度的一致性,选择被动句表述为佳。应改为“据调查,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故选C。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B. 小学而大遗 遗:放弃 C. 士大夫之族 族:类 D. 术业有专攻 攻:研究 2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D. 则群聚而笑之 则必有我师 2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B.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3. 下列对文段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 B. 本段重点批评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 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D. 本段论证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24. 请把上面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20. A 21. D 22. B 23. D 24. (1)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本题A项,“则耻师焉,惑矣”意思是“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惑”应解释为“糊涂”。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积累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熟练掌握它们的分类,然后审清题干要求,逐项比对,得出答案。A项“之”分别为主谓之间,不翻译;结构助词,的。B项“于”分别为介词,向;介词,比。C项“其”分别为代词,他们;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D项两个“则”都表承接,那么,就。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范围大小、感情色彩的变化等。A项,“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C项,“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D项,“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B项“先后”都指时间上有先有后,古今异义相同。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D项,“本段论证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错,这是第二段的内容。第一段主要是运用对比,批评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关键词有“是故”,因此;第一个“圣”和“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第二个“圣”和“愚”,圣明、愚昧。(2)中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懂得文句知识;“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点睛】古今异义的类型: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 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参考译文: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城市各地。只需扫二维码,交上押金,就可以骑上单车,解决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多么方便。城市人很快都爱上了这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 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不少。北京频发单车被损毁事件:有的单车零件缺失,有的被人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办证”,等等。南京仅某个街口就有近600辆单车因违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山东一男子因十几辆单车影响自己路边摆摊,而将车杂乱叠放成“一座小山”。 有人说共享单车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有人说共享单车是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有人说共享单车会被随意停放、破坏,反映了企业运营的不成熟、政府监管的不利。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骑稳共享单车,何止要点共享精神 这些天,有关共享单车的新闻很火。比如有的市民给单车加上自己的锁,共享秒变私享了;有的干脆重新喷漆装上儿童座,巧取豪夺地侵占了;再有的到地方顺手一扔,管它占不占道,方便潇洒了……还有推测为同行相煎的:比如共享单车一出来,开黑摩的的饭碗没了,那我也砸了你吧! 一句话,可怜的共享单车,纵使三头六臂,似乎也难逃多舛的厄运。 事实上,共享单车的好处,自然无需赘言。一则,方便了市民出行,解决了短途交通的不便问题。二则,绿色环保,健康低碳。颜色醒目的共享单车,在路权均衡的城市,简直是现代文明的一道风景。三则,朝阳产业,创新引领。APP加持的共享单车,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下,开启了产业竞发的另一片蓝海。有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20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总数接近1900万人。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甚至已经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等街头。这引得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撰文称,中国的共享单车是全球创新的典范,也是最新向外输出的成功案例。 顶层设计叫好、市场也很叫座,但就是这样的共享单车,在一些城市却成了谁都要咬一口的唐僧肉。 这样的尴尬,当然要话分两头来说:一方面,单车运营方的防范技术亟待升级,指望市民自觉来扞卫共享单车的完好无虞,这显然有点过于单纯。GPS定位等技术,也许比抽象的人性考验更值得信任。另一方面,它也确实反映了城市文明在局部“微循环”中的沉疴与积弊。共享经济模式翻新,与技术文明和人文精神难舍彼此。如果各自为私,有缺乏公益与公共的边界,共享经济再好,恐怕都会被找到“薅羊毛”的漏洞。 对于共享单车运营方来说,面对居高不下的被盗率、损毁率,是该想想技术性的办法:既让单车更强大、更结实,也让单车时刻处于轨迹监控之下。不能因为运营成本和硬件成本的掣肘,而放任共享单车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于此而言,花钱打补贴战、广告战,不如真金白银“武装”好每一辆共享单车。 当然,就像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一样,泛道德的指责,有时可能不如黑名单更速效。 私自改装或侵占共享单车,这哪里是什么道德文明问题呢?这是赤裸裸的违法犯罪。不爱护共享单车的,可以道德教化;将单车据为己有的,警察叔叔就该及时出手了。共享单车“风吹雨打”的命运,更多的,还是指向制度呵护与管理的缺位。如果没人问没人管,养眼的单车就成了福利洼地——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朴素道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希望地方部门为创新的共享单车营造良好运营环境——比如深圳市交通、城管、交警等部门选取了一批轨道站点及常规公交站点,按照标准规范设置自行车停放区;上海市也将出台相关意见,试图及早解决车辆标准、区域分布、违停处理等问题;更希望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能严肃偷盗损毁共享单车行为的惩戒与责罚——起码《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要及时为共享单车的平安畅行兜底撑腰。 治霾又治堵的共享单车,要骑稳骑好,看来还要各方真下功夫、多下功夫。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 立意参考: ①从赞美民间创造力的角度:共享单车是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在解决生活难题,它带来的是出行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创新创业的氛围,最终也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②从批判国民素质的角度:共享单车的出现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公德的检验。随意损毁单车,实则是从“共享”中谋“私利”,要实现真正的“社会资源大共享”,国民狭隘短视的利己观念必须要改变。 ③从企业运营的角度:企业有管理责任,共享单车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确定乱停乱放多发的路段地区,派出专人归置车辆,使其有序停放。企业产品设计应尽可能规避被轻易破坏的可能。 ④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公共管理与执法要跟上,对盗窃、故意损毁、强行占用公私财物早有相关的处罚条例,要执行到位。用好行政处罚之外,更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教育群众的工作,做到教管结合。 ⑤也可综合其中两至三个角度立意行文。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