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 ‎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 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他的生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泼生动的状态。‎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间的标识。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奠基形式。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中国农事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规律,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农事诗,两者均体现出时间进程、自然审美体验与农事乃至政治实践相协调的特点。后世的“四季歌”、文学的伤春悲秋主题、绘画的“四条屏”等,均是这种时间模式的艺术延伸形式。‎ 最后,在这种审美化的自然经验中,时间被空间化,空间也被时间化,从而使天下体系成为时空协调的审美体系。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已被纳入到了“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其中,东方因与春天关联而气候宜人、关乎理想;南方因与夏天相联而炽热、富于浓情;西方因与秋天关联而消极、充满肃杀;北方则因为与寒冬关联而代表一种否定的精神。据此,由时空交会生成的世界就成为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符码,所谓四季、节令之变则通过与空间方位的配置,将世界带入到一种节奏化、韵律化的动态和谐之中。‎ ‎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美学的角度看,传统的“天下”体系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审美体系。‎ ‎ B.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依托于对土地气候物候和天象变化等的过程性经验。‎ ‎ C.河洛中原的人们居于天下中心,他们基于乡土经验的的时间观念有普适性。‎ ‎ D.时间进程、农事活动、自然审美体验在中国最早的历法中,是协调一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接着展开论证。‎ ‎ B.第二段分析了两个问题: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形成以及它具有审美特征的原因。‎ ‎ C.第四段到第六段从三个方面对第三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 D.文章引用的文学、绘画、历史典籍方面的例证,增强了说服力,支撑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研究中国人时间意识与天下观念的关系,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其时间观念的影响。‎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 B.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是从中原出发对世界的想象性建构,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 ‎ C.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中国人才把四季感知纳入到“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 ‎ D.农事是规律性的活动,中国人据此划分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使时间获得表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黄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牵手归向天地间 聂鑫森 马千里一辈子不能忘怀的,是他的亲密战友小黑。‎ 小黑是一匹马。‎ 马千里已八十有三,在他的心目中,小黑永远年轻地活着,活在他的大写意画里,活在他画上的题识中。他的家里,画室、客厅、卧室、走廊,到处挂着关于小黑的画,或中堂或横幅或条轴,或奔或行或立或卧,全用水墨挥写而成,形神俱备。‎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可如今他已近油干灯尽了,这一年来肝癌突然找上了他。他对老伴和儿女说:“我要去和小黑相会了,何憾之有!‎ 马千里不肯住在医院里了,他倔强地要待在家里,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随时可以指着画向老伴倾诉他与小黑的友谊。尽管这些故事,此生他不知向老伴讲了多少遍,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 ‎“我爹是湘潭画马的高手,自小就对我严加督教,‘将门无犬子’啊,我的绘画基础当然不错。解放那年,我正上高中,准备报考美术学院。”‎ ‎“怎么没考呢?”老伴问。‎ ‎“解放军要招新兵了,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向往戎马生涯的诗情画意,呼啦啦都进了军营。首长问我喜欢什么兵种。我说想当骑兵。”‎ ‎“你爹喜欢马诗和马画,你也一脉相承。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你能倒背如流。最喜欢的两句诗是:‘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对。部队给我分配了一匹雄性小黑马,我就叫它小黑。它刚好三岁,体态健美、勾称,双目有神,运步轻快、敏捷,皮毛如闪亮的黑缎子,只有前额上点缀一小撮白毛。”‎ ‎“小黑一开始并不接受你,你一骑上去,它就怒嘶不已,乱跳乱晃,直到把你颠下马来。”‎ ‎“你怎么知道这些?”‎ ‎“你告诉我的。”‎ ‎“后来老班长向我传授道,让我不必急着去骑,多抚小黑的颈、背、腰、后躯、四肢,让其逐渐去掉敌意和戒心;喂食时,要不停地呼唤它的名字……这几招,果然很灵。”‎ ‎“因为你不把它当成马,而是当成人来看待。”‎ ‎“有一次,你失足掉进山路边的一个深坑里。”‎ ‎“好在我紧握着缰绳,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 ‎“你有时也画它吧?”‎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当然画。用钢笔在一个小本子上,画小黑的速写。因老是抚摸它,它的骨骼、肌肉、鬃毛我熟悉得很,也熟悉它的喜怒哀乐。只是当时的条件有限,不能支画案,不能磨墨调色,不能铺展宣纸。这些东西哪里去找?”‎ ‎“你说小黑能看懂你的画,真的吗?”‎ ‎“那还能假。我画好了,就把画放在它的眼前让它看。它看了,用前蹄轮番敲击地面,又咴咴地叫唤,这不是‘拍案叫绝’吗?”‎ 老伴开心地笑了,然后说:“你歇口气再说,别太累了。”‎ 马千里靠在床头,眼里忽然有了泪水,老伴忙用手帕替他揩去。‎ ‎“1952年冬天,我奉命去驻扎在龙山镇的师部,取新绘的地形图和电报密码本,必须当夜赶回团部。从团部赶到师部,一百二十里地,正好暮色四合。”‎ ‎“半路上要经过一片宽大的谷地,积着一层薄薄的雪花,突然小黑放慢了速度,然后停住了。”老伴说。‎ ‎“一个人影从一片小树林里走出来,接着便响起了枪声。是土匪!我迅速地跳下马,把挎着的冲锋枪摘下来端在手里。这块谷地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作掩体,形势危急啊。小黑竟知我在想什么,蓦地跪了下来,还用嘴咬住我的袖子,拖我伏倒。”‎ ‎“好在子弹带得多,我的枪不停地扫射着,直打得枪管发烫,打死了好些土匪。我发现小黑脆着的姿势,变成了卧着、趴着,它的身上几处中弹,血稠稠地往外渗。我的肩上也中了弹,痛得钻心。我怕地形图和密码本落入故手,把它捆在一颗手榴弹上,一拉弦,扔向远处,轰的一声全成了碎片。”‎ ‎“小黑牺牲了,你也晕了过去。”‎ ‎“我被送进了医院……后来,我伤好了,领导让我去美术学院进修……后来,我退伍到了地方的画院工作。”‎ ‎“几十年来,你专心专意地画马,画的是你的战友小黑。用的是水墨,一律大写意。名章之外,只用两方闲章:‘小黑’‘马前卒’。你的画,一是用于公益事业,二是赠给需要的人,但从不出卖。”‎ ‎“夫唱妻随,你是我真正的知音。”‎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在马千里逝世的前一日,他突然变得精气神旺盛,居然下了床,摇晃着一头白发,走进了画室。在一张六尺整张宣纸上,走笔狂肆,画了着军装、持冲锋抢的他,含笑手握缰绳,走在小黑前面:小黑目光清亮,抖鬃扬尾,显得情意绵绵。标题是“牵手同归天地间”。‎ 待钤好印,马千里安详地坐于画案边的圈椅上,慢慢地合上了眼晴……‎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小黑只是一匹战马,但马千里视小黑为亲密战友,病情加重后,他倔强地要待在家里,以便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足见他与小黑情谊之深。‎ B.尽管马千里一辈子向老伴讲了很多遍他和小黑之间的故事,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一样,说明马千里不仅画得好,讲起故事来也特别有感染力。‎ C.“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说明小黑已经视马千里为知己,为后文用身体掩护马千里做了逻辑上的铺垫。‎ D.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如用“何憾之有”“暮色四合”等文言和书面语表现了马千里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身份特征。‎ ‎8.请简要概括马千里的形象特点。(6分)‎ ‎ ‎ ‎9.小说结构独具匠心,主要篇幅为马千里与妻子的对话。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行荐。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一日,去之黄岩,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客有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客惭而退。陈瑾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丧毁甚,既免丧,犹不忍娶者十余年。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语,而敢欺君乎?”‎ 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庭筠适应格,所亲成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英学以诚敬为主,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闻人片善,记其姓名。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僦屋以居,未尝戚戚。尤袤为守,闻其名,遣书礼之。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兰,皆有父风。孙日升,苦学有守,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有删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B. 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C. 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D. 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曾反对王安石变法,主持编纂过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B. 庐墓是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这与“褒之庐冢也”中的“庐冢”相同。‎ C. 一般来说,文言文中的“季”指的是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则泛指弟弟。‎ D. 表,指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但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表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京城求学中,徐中行受到了范纯仁的赏识,结果得到与司马光一起进修道业的机会;而他自己也勤苦自励,一心向学。‎ B. 徐中行屡次拒绝举荐,有人怀疑他借此邀取名声,他却认为美好的品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不能因此就觉得有资格入朝为官。‎ C. 秦桧当权时,科举考试中的试题问到如何歌颂南宋中兴的事情,徐中行则陈述现在不值得歌颂中兴的五条原因,许多人为他担忧。‎ D. 徐中行教子有方,三个儿子都有父亲一样的风范,他的曾孙徐日升也勤学苦读,富有操守;徐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至少六代不绝。‎ ‎1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2)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入洞庭 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开阔感和时间上的纵深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15.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阿房宫赋》) ‎ ‎(2)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 , 。” (《出师表》)‎ ‎(3)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4)庄子《逍遥游》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可以背负起青天而没有谁能阻止它:“ , 。” (《逍遥游》)‎ 三、语言文字应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的眼睛有大有小,胆子也有大有小,其实人的心也有大有小。所谓心大,是指一般人想不开的事他想得开,一般人容不下的事他容得下,一般人烦恼的事他不烦恼,一般人担心的事他不担心。所谓心小,就恰恰相反,芝麻的事情他都想不开,人家觉得是小事,他却看成了不得了的大事,人家对他小小的得罪,他也 。心小的人,人家说了他的不对之处,他 ,伺机报复;心大的人,很快便会撂过手,即便不能 ,也决不以怨报怨。这种心大心小,有性格的因素,有胸怀的因素,也有智慧的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自身的修养、锻炼、克制,可以改变自己的心,使其变大。把自己的心放大了,自己的世界也就大了,路子也就宽了。( )。官渡之战前,刚愎自用的袁绍不但不听谋士田丰的苦心劝谏,而且把他关进大牢,声言自己凯旋归来再与之算账。结果曹操大获全胜,而袁绍 。袁绍因羞于见到这个谋士,竟将其杀害了。心小,竟小到这个程度,也难怪袁绍的世界很快便小到消失了。普通人,心小一些,只是自己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些;当权者心小了,就会危及他人,危及事业。把心放大一些。心大了,世界也就大了,连阳光也会更灿烂。‎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睚眦必报 耿耿于怀 以德报德 一蹶不振 B.小肚鸡肠 念念不忘 以德报怨 一蹶不振 C.睚毗必报 耿耿于怀 以德报怨 一败涂地 D.小肚鸡肠 念念不忘 以德报德 一败涂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把自己的心缩小了,自己的世界也就小了,路子也就窄了 B.而把自己的心缩小了,自己的路子也就窄了,世界也就小了 C.而自己的心缩小了,自己的世界也就小了,路子也就窄了 D.而自己的心缩小了,自己的路子也就窄了,世界也就小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刚愎自用的袁绍不但不听谋士田丰的苦心劝谏,反而把他关进大牢,声言自己凯旋归来再与之算账。‎ B.刚愎自用的袁绍不但不听谋士田丰的苦心劝谏,而且把他关进大牢,声言自己凯旋后再与之算账。‎ C.刚愎自用的袁绍不仅不听谋士田丰的苦心劝谏,还把他关进大牢,声言自己凯旋归来再与之算账。‎ D.刚愎自用的袁绍不仅不听谋士田丰的苦心劝谏,还把他关进大牢,声言自己凯旋后再与之算账。‎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正在为科技进步所震荡的全新时代,全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一即一切”,也就是说,从我们生活中的任意一点,① ‎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 。在无边无际的互联大网中,老年人在不断接受新生事物的冲击,② ,而年青一代却如鱼得水,活跃异常。因此,在今天的人类文化中,③ ,而不再是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21.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套话,请选出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我校拟筹办150年校庆庆典 ,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C.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一位海归几年来前前后后换了几十份工作,很是苦恼,他向大师请教,如何才能在职场站稳脚跟,有所建树。大师听了他的话,拿出一把袖珍的铁锹和一把塑料的小梯子,让他选一样,海归犹豫了一下,选择了梯子。大师笑着说:“年轻人,你的选择告诉了我一切”。他不明所以,大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太急了,进入一家公司,最需要的是铁锹,而不是梯子”,听了大师的话,他似有所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1.c(原文是“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作者认为,他们的时间观念“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实际上,基于河洛中原的自然物候特点制定的历法,超出这一区域后,存在着历法与四季感受的错位。) ‎ ‎2.A (“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错误。) ‎ ‎3.A (B项,“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错,原文是“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C项,缺少限制,原文是“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已被纳入到了“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D项,关系颠倒,见第五段。)‎ ‎4.D【解析】A.符合“固本”原则;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表达的“惟精惟一”与文中的“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躁者涉猎"内涵一致,符合中医药创新的“守恒”原则;C.符合“出新”原则;D.于文无据。‎ ‎5.C【解析】原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 ‎6.①具有代表性: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竟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②具有实际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③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每条2分)‎ ‎7.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题中A、B两项考查文章的内容,C项考查语句的作用,D项考查语言风格,其中B项,“老伴总像第次听到一样”,并不是“说明马千里不仅画得好,讲起故事来也特别有感染力”而是表现老伴对马千里的爱与她的善解人意。‎ ‎8.①重感情,珍视战友情谊;②有理想,有抱负;③有才气;④勇敢坚强;⑤有责任心;⑥不追名逐利。(每点1分共6分)‎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文中形象的特点的题目。要求概括马千里的形象特点,答题时首先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进行概括。应注意根据文中的“我要去和小黑相会了,何憾之有!”“我怕地形图和密码本落人敌手,把它捆在一颗手榴弹上,一拉弦,扔向远处,轰的一声全成了碎片”“几十年来,你专心专意地画马,画的是你的战友小黑”“你的画,一是用于公益事业,二是赠给需要的人但从不出卖”等语句概括“重感情,珍视战友情谊”“有理想,有抱负”“勇敢坚强”“有责任心”“不追名逐利”等性格特征。‎ ‎9.①将时间跨度很大的事件凝练地写在短时间内,有利于叙述;②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③便于抒发人物的情感;④让读者感到马千里这个人物真实自然、鲜活可敬。(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10.C ‎11.A ‎12.C ‎13.(1)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 ‎(2)徐庭筠推辞说:“我曾经草拟过秘密的奏章,认为祭祀五岳之神庙宇的职位坐食俸禄,毫无用处。我已经在心里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了,怎么可以自己去做这个官呢?”‎ ‎【解析】‎ ‎10.试题分析:“几月”做前句的补语,“端坐瞑目”是“逝”的修饰语,不要断开,“隐遁”同义词复用,不要分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几月”做前句的补语,“端坐瞑目”是“逝”的修饰语,不要断开,“隐遁”同义词复用,不要分开。‎ ‎11.试题分析:《资治通鉴》应为编年体。‎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12.试题分析:“尤”,责备,不是“担忧”,此题曲解了“尤”的含义。‎ 参考译文:‎ 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去跟从胡瑗学习。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恰逢福唐(今福州市)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困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荻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 他的朋友罗适奉命出使两浙路,推举他来代替自己(的职位),又率领掌管督察郡国的部使者用隐居遗才的名目加以举荐。北宋徽宗崇宁年间,知府李谔又用“八行”(八种品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的名目加以举荐。当时章悖、蔡京等人窃夺国家大权,几乎放逐了所有的有德之士,徐中行每次一听到这样的命令就会落泪。一天,他离开(家乡)前往黄岩,拜会亲友,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全部毁掉,戴着头巾,拄着拐杖,来往于委羽山中。有人质问他是拿回避举荐来邀取名声,徐中行说: “人如果没有品行,那就与禽兽没有两样了。假如我得以凭借八行的名目应允举荐的话,那么那些不被举荐的人难道就不算是人类了吗?我正是要回避这样的名声,并非是邀取名声。”那个人羞愧地走了。陈璀被贬谪到台州,听说了他的名声,与他结交,等到他去世,就记录下他的事迹,认为他与山阳徐积累齐名,称他为“八行先生”。‎ 徐中行有三个儿子,徐庭筠是他的小儿子,从少年练习科举文章起就有志向和操行,侍奉父母兄长孝顺友爱出于天性。守孝的时候曾因为过度哀伤而损害健康,等到守孝期满,脱去丧服,有十多年还是不能抑制情感而去娶妻。秦桧当权的时候,科举考试喜欢奉承献媚,试题问到如何歌颂南宋中兴的事情,徐庭筠感慨地说:“现在难道是歌颂的时候吗?”就陈述了现在不值得歌颂中兴的五条原因,看到文章的人责备他,徐庭筠说:“我想要不撒谎,却敢去欺君吗?”‎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黄岩县尉郑伯熊被代替官职要离开的时候,向他请教,徐庭筠说:“富贵容易得到,名节难以坚守。希望你安于时运,顺应变化,提倡社会道德风尚。”郑伯熊接受了他的建议,最终成为有名的大臣。有诏书要求举荐曾经五次担任礼部官员的人,将会给予祭祀五岳之神庙宇的官职。徐庭筠恰好符合标准,亲近的人都劝他去试试,徐庭筠推辞说:“我曾经草拟过秘密的奏章,认为祭祀五岳之神庙宇的职位坐食俸禄,毫无用处。我已经在心里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了,怎么可以自己去做这个官呢?”‎ 他的学问以“诚”、“敬”为主,夜晚一定要先上床而后脱去头巾,早晨一定要带上头巾而后起床。平素家居没有萎靡不振的神情,欢喜之时没有开玩笑的话,不注重外貌的修饰,不随便评论别人。一听到别人微小的优点,就记下那个人的姓名。遇到饥寒交迫的人,就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一点也不吝惜。他租房居住,不曾为此忧伤。尤袤担任知府的时候,去信表示敬意。一天,他坐着有帷幕的车子遍访旧友,往返数月。回来之后感染了轻微的疾病,端坐着,闭上眼睛就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乡里的人都崇敬他,因为他们父子都是隐居避世,就称呼他们“二徐先生”。 ‎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常平使者朱熹巡行所属部域,在墓前参拜瞻仰,所题写的诗中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的句子,并且写大字来表彰,道:“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徐庭筠的两位兄长徐庭槐、徐庭兰,都有父亲一样的风范。徐庭筠的孙子徐日升,勤学苦读,富有操守,到这时徐家诗书不绝已经六代了。‎ ‎14.(3分)B 一实一虚 ‎15.(6分)‎ ‎① 赞美。“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湖上君山终古青”表现出诗人对青翠的君山的赞美。‎ ‎② 景仰与缅怀。“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 ‎③ 抑郁不平。因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欲读悲秋赋”,以抒抑郁不平的愁绪。‎ ‎④ 焦虑与无奈。“又怕鱼龙跋浪听”,因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人,不敢抒发胸臆,充满焦虑与无奈之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16.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2) 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睚眦必报: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人心胸极其狭窄。符合语境。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及大局。仅仅指气量小,没有报复之意。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对象是“事”,不愉快的事。符合语境。念念不忘: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对象是“物”,不符合语境。以德报怨: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指人品德高尚。“人家说了他的不对之处”,心大的人,可能不会像品德高尚的人那样以德报怨,但也不至于以怨报怨。紧扣“怨”,谈心大的人的处世态度。符合语境。以德报德:以恩惠报答恩惠。不合语境。一蹶不振:比喻受到挫折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一败涂地: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曹操大获全胜袁绍自然是一败涂地,彻底失败。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符合语境。故选C。‎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与连贯能力。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根据前后文可知,补写的句子为过渡句,且与前一句形成对照。根据前一句“把自己的心放大了,自己的世界也就大了,路子也就宽了”的句式可以确定正确选项。先是把字句,再说“世界”,最后说“路子”。故选A。‎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凯旋归来”语义重复,“凯旋”即“战胜归来”,应删去“归来”。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而且”改为“反而”。C项,“凯旋归来”语义重复,“凯旋”即“战胜归来”,应删去“归来”。故选D。‎ ‎20、答案:①可以链接到无数信息②有时感到无所适从③起决定作用的是年轻人。‎ ‎21.【答案】D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A项,“忝列”表自谦;B“莅临指导”指上级对下级;C“令”,敬词,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所以选D。‎ 高三年级第一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2019.9.26) 第20页共20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