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学案
【考纲解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诗歌中有关词语或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分析诗歌整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的艺术效果。 鉴赏时首先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出词义或语义,其次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表情达意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与用意。要特别注意诗中有修辞格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 第一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一) 【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一、动词: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二、修饰语:主要为形容词,也是重点关注对象;也有一些副词,需要格外关注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4:闺中少妇不知愁①,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②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③》) [注]①."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②. 陌头:意谓大路上。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③. 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 情。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导读] 此诗别致。写相思之情却从"不知愁"导入,便与后两句之忽然悔悟形成鲜明对照。二十八字写出一段情事,写出一段心灵历程。是一首世情诗,又是一幅风俗画,一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景美,人美,情事更美。《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唐人绝句精华》:"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清人俞樾评此诗曰:"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当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以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③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⑴、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还”字的表达效果。 ⑵、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⑵、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 三、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 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3.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例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表现单一色彩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例3:“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例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当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秋兴(明·程馞①)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①程馞:字墨仙,明代休宁人。 ⑴、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⑵、这首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①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塑造了“山翁”怡然自乐、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 ②“招”与“笑”,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笑指菊花开遍”,可见二人共同的高雅 的情趣。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达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和高洁 的品性。 ⑵、①叠词。“重重”写出了“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了“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②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 ③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 ④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鱼船下滩” 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①,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②,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 问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参考答案: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描写,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四、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例1: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 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 音。) [上句写自由飞翔的鸟儿,在晨曦映照下的山上娱乐自行;下句写名利场中的人,在澄澈的潭影的反照中万念俱消。这里,不仅正面写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也写了幽静环境所给予人的启示,极富禅理,却又自然生动。] 例2: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例3: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4: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5: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光,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二是此二字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