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内蒙古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岀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虛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C.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D.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D.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答案】1.A 2.D 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扩大范围,据“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可知,孟子的“养浩然正气”是读书的结果、意义,不是读书的方法。C项曲解文意,“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表述有误,王国维的读书方法不是要求读书人怎么做,而是表达自己的观点。D项范围扩大,“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表述有误,“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根据上文可知,“这个读书法”是指“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读书法,不是各种读书方法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曲解文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说法错误,全文的论述是历史时期交互出现的,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项因果倒置,“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表述有误,原文说“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人,是为了论证读书应该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所以选项因果倒置。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津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技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 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舰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县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 材料二: 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堵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到今年为止,“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遇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此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摘编自解敏《克服碰撞冰山困难,“雪龙”号安全返回上海码头》,东方网2019年3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雪龙’号实施的救援近日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几个月前更中立了。”在这一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城,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时已被俄船验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雪龙”号这次救援表现 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 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最新的科考站将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五个科考站,这也将超过一些先于中国进入南极的国家。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 一项国际条约暂停了所有针对南极洲的领土诉求,事实上将其划为科学保护区。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上月召开的极地年会上表示:“这为快速发展中国的极地基地提供了宝贵机会。”新西兰梅西大学讲师马克·兰藤嘉说:“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南极洲的主要力量。” (摘编自王晓雄译《外媒:“雪龙”号出发,中国也加入极地权力游戏》,《环球时报》2017年11月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的“雪龙2”号交付后,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 B.“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自首次科考以来,已经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C.外媒称,中国虽然是极地争先赛的后来者,但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 D.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有很大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但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义无反顾前往救援,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龙2”号是全球首次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冲撞破冰能力和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破冰船,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 B.“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遍布五大洋,曾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是我国执行极地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的重要基础平台。 C.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对南极的兴趣更浓,不断投入巨资,先后建起了五座科考站,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和南极洲勘探和研究的主要力量。 D.“雪龙”号扮演了时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救援的主角,这表明了中国对自己尽国际义务的态度,愿意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员。 6.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国极地科考船展开的,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D 5.C 6.材料一,侧重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考察船“雪龙2号”的设计理念、性能,以及即将执行的任务。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船载装 备,科技含量,以及完成科考任务的情况,重在功能。材料三,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科考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所表现出的中国负责任态度和担当国际义务的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曲解文意,“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理解有误,原文是“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B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谈到“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这一事实。 C项,“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错误。结合“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最新的科考站将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五个科考站,这也将超过一些先于中国进入南极的国家。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分析可知,“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将未然变已然;主要归因于别国资金紧张与原文不符,主因应从中国角度概括。 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将未然变已然,且以偏概全,与文意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津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技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县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 行”“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等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考察船“雪龙2号”的设计理念、性能,以及即将执行的任务。结合“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船载装备,科技含量,以及完成科考任务的情况,重在功能。结合“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号这次救援表现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分析可知,材料三侧重介绍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科考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所表现出的责任态度和担当国际义务的能力。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痴的生活 【爱沙尼亚】梅希斯•海因萨尔 ⑴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⑵“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 ⑶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 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⑷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⑸与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⑹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⑺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⑻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⑼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牲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地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黄色的口水。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⑽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的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 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⑾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种种表现及其意义, 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维洛“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成了一个症状十分严重的白痴,害怕别人知道后会厌弃他,远离他。 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小说以离奇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为生存生活而迎合世俗,在生活中追求金钱、名利、地位等,一方面又极力追求着自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 8.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9.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变成一个白痴?请阐述理由并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的“白痴行为”的看法。 【答案】7.B 8.安排的作用:①就情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②就人物塑造来说,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形象。③就主题角度,凸显了小说主旨。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维洛却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从而表现了维洛对自我现有生活的否定,交代了追求“白痴生活”的缘由,突出了对质朴纯真的生活追求这一主题。④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的维洛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9.㈠不是。理由:①生活中他是一个正常人,心智正常,有学历,是专家,有体面的工作,有家庭孩子;②他能把自己当作白痴恰说明他不是白痴,他只偶尔以白痴的行为去感受自由纯真的生活。㈡①他的“白痴行为”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之下的发泄和放松,是一 种在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牵累下的主动寻求解脱的方式,更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或追求自由质朴纯真)的一种表现。②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压抑烦躁,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一他不是真正的白痴,二是他怕自己的“白痴行为”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视其为异类,所以只能偷偷地享受“白痴的生活”。 点睛: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构的理解能力。分析小说结构安排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表达、艺术手法的表现等角度去考虑。小说主要是写主人公维洛•林德的“白痴的生活”的,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这是小说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我们可以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很明显,作者是想告诉读者,维洛•林德并不是真的白痴。那么,从情节的发展角度考虑,是为下文维洛•林德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角度考虑,作者想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表现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形象,这样就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另外,这样安排,让维洛•林德“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有利于表现他内心矛盾的复杂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这也很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旨。可以说,小说第五自然段写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探究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就题目的第一小问,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变成一个白痴?”根据小说内容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是”。然后我们再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比如小说第五自然段对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小说最后一段对主人公维洛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的描写等。题目第二个问题“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的“白痴行为”的看法”,作答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1)主人公维洛的这种“白痴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2)主人公维洛为什么喜欢或是放纵自己的这种“白痴行为”呢;(3) 这种“白痴行为”对主人公维洛有何好处或帮助。等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B.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C.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D.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 回到祖籍,为父母守丧。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C.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 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被人称为“铁汉”。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弊端。 B.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约不可靠,上书竭力规劝皇上。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 C.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者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 D.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 (2)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 【答案】10.B 11.A 12.D 13.(1)于是,邓承修两次上书陈述三个应敌策略。从这件事后,他总共十三次上书谈论军事,多被皇上采纳。 (2)刚好碰到法国官员达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讳谈这件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下诏批复同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B项,“闱姓赌捐”是“论”宾语,意思是“论述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的行为”,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C D。“大乖政体”意思是“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本意”,“乖”是谓语,“政体”是宾语,意思完整;“关税侵蚀”意思是“侵占关税”,表意完整;“婴害库帑”意思是“减少了国库的收入”,表意完整。所以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表述错误,“乡试”多在八月举行,因而称“秋闱”,“会试”多在春季举行,称“春闱”。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中“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理解有误,在与法使浦理燮谈判后,原文“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意思是“邓承修于是有关于三个难点两个害处的奏折发电报回朝廷,奏疏递上朝廷后,皇上不理睬”,据此可知,邓承修有三难二害之电奏朝廷,他的上疏,皇帝并没有理会。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中得分点:“再”,两次;“陈”,上书陈述;“凡”,总共、一共;“多见采纳”,被动句式,见,表被动,多被皇上采纳。 第二句中得分点:“适”,恰逢、刚好;“为”,表被动;“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羞耻;“讳”,忌讳;“报可”,批复同意。 参考译文: 邓承修,字铁香,是广东归善(惠州)人。咸丰十一年乡试中举,捐钱买了郎中的官职,分到了刑部,后调任御史,任上遇到父亲去世,辞官归家守孝。光绪初年,服丧期满,起用担任旧职。和张佩纶等人一起主持公正的言论,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号称“铁汉”。先后上疏认为,就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的行为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本意;侵占关税的行为,减少了国库的收入。因为考场一直以来存在弊端,他上书陈述七件事来纠正这种现象;因为官员治理一直以来也有弊端,他上书陈述八件事来肃清这种现象。过了许久,升职为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国人希望与大清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邓承修联合台谏官一起上 书皇上,竭力劝说和约不可靠。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并且弹劾李鸿章商定和议时疏忽职守。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宰辅重臣们商议是和是战没有结果。于是,邓承修两次上书陈述三个应敌策略。从这件事后,他总共十三次上书陈述用兵事宜,多被皇上采纳。第二年,邓承修赶赴天津协助李鸿章与法国使者巴特纳商议和约,制定十项新条款。回朝后,邓承修请求回老家探亲。还没出京都,又受命赶赴广西和法国使者会面,商讨划分中越边界问题。到了广西后他就独身骑马出关与法国使者浦理燮见面。浦理燮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邓承修根据条约想先更正界限后再划分。二人互不相让,浦理燮于是表面上把文渊、保乐、海宁划分归中方,然而暗地里却发电报给法国驻京使臣,诋毁邓承修违反和约起了争执,说如果不按之前的界限划分,势必停止议和。朝廷迫不得已,答应了法国的请求,邓承修于是有关于三个难点两个害处的奏折发电报回朝廷,奏疏递上朝廷后,皇上不理睬。光绪十二年,法国人另外派遣狄隆•狄塞尔来会谈。刚好碰到法国官员达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讳谈这件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的旨意是同意。于是第一次商议把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让给越南。邓承修指着地图和户口名册据理力争,狄隆•狄塞尔不能使他屈服,想分白龙尾左半边归中方而右半边归越南。邓承修认为这块地是钦海的屏障,如果法国得到它,那么对内将逼近防城,对外则是阻断了东兴、思勒两个地方,这就会丧失钦州、廉州了。商议了很久,暂时定了三条约定,还没最后决定,然而狄隆•狄塞尔竟然用武力驱赶江平、黄竹的百姓向内地迁徙。朝廷担心又将会挑起边疆的战争,命令邓承修先划分勘定钦州西边到广西全省的界限,邓承修于是和法国签订清约,《邦交志》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光绪十四年,邓承修托病辞官,在惠州丰湖书院担任主讲,讲学读书、赡养母亲。光绪十七年,在惠州逝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15.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4.B 15.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2)《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水、秋空与孤鹜浑然一体的美景。 (3) 庄子《逍遥游》中,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表明列子虽然不用步行,而“___________”,则说明还是有所凭借的。 (4)《陈情表》中李密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猜忌,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不在意名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3)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4)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鹜,宦,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 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见仁见智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是 而且是 B.不谋而合 研发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见仁见智 研究 比比皆是 不仅是 而且是 D.不谋而合 研发 俯拾即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攀写出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答案】17.B 18.D 19.A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结合“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分析可知,此处应该是与……一致,显然“不谋而合”更合语境。 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究与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应为“研发”。 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语境主要讲“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是常见的,选用“比比皆是”。 后两空的虚词选择,从语境推知:两个分句都是“激动”的原因且有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为”更为顺畅。 故选B。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 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原句语病是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的”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 A项,句式杂糅语病并没有消除,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 B项,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 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由……构成的”;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回答本题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上的暗示。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后文是“激动,不仅仅……”,因此,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为佳。这样可排除B项、C项。 D项,“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钱塘江大潮的关键在于“潮”,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这里的“潮”指的就是海洋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波动现象,表现为垂直方向的潮位升降和水平方向的潮流进退。我们通常把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在夜间的称为“汐”。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具有周期性,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钱塘江大潮有固定的最佳观潮时间的原因。 【答案】①那么“潮”到底是什么呢 ②发生在白天的潮水涨落称为“潮” ③因此潮 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 根据前后语境确定话题为“潮”,再结合标点“?”以及第一空后面紧承的内容“事实上,这里的‘潮’指的就是……”,确定答案为“那么‘潮’到底是什么呢” 第二空参考后语境“发生在夜间的称为‘汐’”确定答案表达模式为“发生在……的称为‘……’”,省略号部分分别对应“夜间”和“汐”替换为“白天”或“潮”即可。 第三空对应前语境“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具有周期性”, 分句间逻辑关系为因果,故所填句必须有因果关系的连词,结尾部分应该是对全文的总结,确定中心话题为“潮汐”。故所填句里必须以“潮汐”为主,再参考后语境 “这也是……有最佳观潮时间的原因”,答案显而易见。填“因此(所以)潮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食物中含铝很可怕吗?膨化食品是垃圾食品吗?含乳饮料会导致白血病吗?本年度全国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将于6月13日至6月27日举行。新华网科普中国将邀请权威专家解读食品安全、营养膳食等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话题,为大众消费者打开一扇了解食品科学的窗口。专家们还将对食品相关的谣言、误传等进行辨伪、辟谣,帮助消费者理性对待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 【答案】本年度全国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将于6月13日至27日举行。权威专家将为消费者解读热点话题,并辨伪、辟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题,属于压缩语段能力。平时我们在写文章时,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有时自己写的东西远远超出规定字数,那就必须对语段进行压缩,才能符合要求。压缩语段主要需要我们三个方面的能力:理解材料、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首先分层并概括层意,本文段可以划分为三层,以句号为标记。 文段第一句中可以提取活动的具体时间,整合归纳为“本年度全国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将于6月13日至27日举行”; 文段第二、三句比较简单,可以归纳为:“邀请权威专家解读食品安全”“ 专家们还将对食品相关的谣言、误传等进行辨伪、辟谣”。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不足。”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窗子与镜子 著名作家林清玄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 常羡慕作家们的文笔,多么深奥的道理,在人家的浅谈慢语中就透朗了;更羡慕作家的胸怀,如果没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恐怕永远也写不出这么隽秀的文字. 面对纷杂的世界,如果没有了窗子,我们能得到什么呢?可能只是三尺之内的事物而已.有了窗子,才可以拥有外面精彩的世界,才可以看到五彩的生活,才可以得到明朗的天空. 人,可以认识世界;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我们之所以总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是因为我们总难以离开自己的角度.如果能像镜子一样,从另外的角度打量,我们的一些污点就会毫无保留地展示在自己的面前.所以,拥有一面镜子难矣.拥有一面镜子也足以重要. 我们期望拥有大家的修为,使自己既拥有透视世界的目光,又掌握拥有自己的明智.也就是说,我们既希望能拥有窗子,也希望能拥有镜子.从那里去获得呢?恐怕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 高尔基不是说吗——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其实,高尔基在告诉我们:通过读书,他拥有了自己的窗子和镜子. 读书是一种生活,一种向上的生活.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知史明智,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古今中外的一切都可以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获得拥有世界的美好.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们可以辨识自我、回归自我;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们又可以认识他人,我们不是说“读书是跟作者的心灵对话”吗! 书阅读越薄,心却越来越宽,也更加明亮.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呀!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而精神的境界却没有疆域.而书,就是人生的黄金屋,人生的千盅粟呀! 读书,能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读书,能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想拥有有意义的更高尚的人生吗,读书吧,它可以让我们拥有自己的窗子和镜子. 窗子与镜子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泻到屋内,顿时屋内一片光明,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窗是屋的眼睛. “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 .“双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 镜子,面对镜子,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见外面的大千世界.看见的只是自己周围的小世界. 窗和镜子都是玻璃作的,分别在于一层薄薄的银子.但是这一点点银子就叫你只看见自己,而看不见外面的世界. 只要我们心是水晶般晶莹透明,我们就能看清外面的缤纷世界,于内窥外,变成一个聪明的人.如果被一层银子蒙住了心,就只能看见自己,事事为自己打算. 带水银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不带水银的玻璃制成的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 一层银子,两重天.我们要用银子装典自己的小家,每天要照镜子.还要开窗看世界,走出去,溶进大自然.只有打开心灵的窗户,你才能飞向大自然,你才能溶入社会,你才能领悟人生.. 我们生活在世,过得快活不快活,不在于你手中的银子有多少,最快乐的人,往往不是富可敌国的阔人,也不是沿街乞讨的乞丐.而是那些达到温饱的小康人家.是那些住在玻璃窗内于内窥外的小康人家.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把月光和花香倾泻屋内.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可居,千万不要让一层银子遮住了窗户.让窗户透明,窗明几净. 我们要创商海,捞世界,但要保持一颗晶莹透明的心,要看看外面的世界.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抓住关键句“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不足”,窗子象征人的视野,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视野的。镜子象征自省,敢于揽镜自照、自我反省,才能成长。缺乏视野的人,没宽度,缺乏自省的人,难进步。人生就是不断自省不断进步。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