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ww.ks5u.com 余姚中学 2019 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 一、基础知识(35 分,11 题 5 分,其余每小题 3 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A. 《沁园春•长沙》一词,塑造了敢于激浊(zhuó)扬清、针贬时弊革命青年形象,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充满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B. 真正的教养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震,生存于永恒之中;真正的教养能慰藉(jiè)干涸的心灵,滋润饥渴的灵魂。‎ C. 寂寥的雨巷里,那踯躅着的丁香姑娘,那细雨中飘摇的酒楼幡旗,小桥下吱吱呀呀的乌篷船的摇橹声,永远地镌(juàn)刻在诗人心中。‎ D. 有评论家认为,《错误》中勾勒的女子,形影、声息、心迹全无,如死人一样岑(cén)寂,她的故事固然令人揣测,却很难引起读者共鸣,这也是此诗未臻完美之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侧重于对常见字中的易读错字、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进行辨析,如要求考生辨别多音字在不同语境的词语中的具体读音、要求考生比较形近字的读音等。所以考生平时必须多读多记。‎ A项,“针贬时弊”中的“贬”错误,应该为“砭”。‎ B项,“共震”中的“震”错误,应该为“振”。‎ C项,“镌(juàn)刻”中的“镌(juàn)”读音错误,应该为“镌(juān)”。‎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此类题目最关键的是平时多读多记,但也有些技巧可以参考。‎ 字音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如“鲜”多半考的是xiǎn的音。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 ‎ ‎2.字形题答题技巧: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总之,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 ‎ 此外,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你的方案为我们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始作俑者,你理应接受我们的谢意。‎ B. 宋代吴琚的行书较米芾的书风含蓄,但通幅纵恣自如,也有一股潇洒意气。‎ C. 有同学说,自己的父母天天把别的孩子挂在嘴边,就是视而不见自己的优点。‎ D. 纪晓岚尚古考据,更愿意将所见所闻与古人的记载相对照,进而获得与古人穿越时空的晤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成语、实词及虚词)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应该注意: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要了解词语的使用范围,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要分辨词语的语体色彩,要注意词语的语法功能。‎ A项,始作俑者: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色彩,与句中褒义语境不符。‎ B项,中“意气”是个多义词,既可以指人精神振奋,气概豪迈,也可以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气势奔放。这里选取的是后者,与前文的书法搭配,使用正确。‎ C项,视而不见: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而且后面不能直接带宾语,“视而不见自己的优点”不合语法。‎ D项,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此处没有进一步的意思,应该用“从而”,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此项错在没有了解词语的含意。‎ 故选B ‎【点睛】1.正确使用实词,首先要正确理解实词,如果离开了对实词正确理解来谈正确使用,就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但理解实词,,并不是理解词语的静态词义,而是要理解词语在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义。‎ 其次,正确使用实词,要善于辨析词语。高考命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实词的能力。侧重于考查辨析、选用同义、近义词的能力。因此,在日常语文学习中要把主要功夫下在辨析近义词上,尤其是只有“微差”的近义词。‎ ‎2.正确使用虚词要注意一些虚词除了有它的语法功能外,也有它特定的意思。例如“以至”和“以致”。“以至”,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也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狠狠地咬了一下手背,以至在手背上留下了深深的齿痕。 “以致”也是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例如:他没有认真复习,以致考试成绩不够理想。‎ 正确使用虚词还要特别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方法。关联词语的选用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此外还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 ‎3.成语的使用方法与实词相似,但考查频率更高,除了平时多加积累外,特别要注意成语尤其是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适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法功能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后,甚至五年后就会被人忘得一干二净。‎ B. 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出生带来的局限,不可能不在他的作品中反映,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对此也不可能不重视。‎ C. 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D. 根据某机构编纂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仍然堪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熟知病句的常见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会事半功倍。‎ A项,不合逻辑。“也许在两年后,甚至五年后”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也许在五年后,甚至两年后”。‎ B项,正确。‎ C项,暗换主语。“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主语应该是“生活小事”而不是“作者”,可在其前面加“使之”。‎ D项,句式重复杂糅,“根据”和“显示”去掉其一。‎ 故选B ‎【点睛】辨析病句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熟知病句的常见类型外,总结一些特殊的现象往往会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准确率。比如“是”作谓语,易搭配不当;并列成分出现,常有搭配、并列不当、语序及歧义现象的出现;介词开头常出现残缺主语的现象,关联词语出现要考虑搭配、逻辑方面的问题;修饰成分过长,要看看语序等 病句修改要坚持保留句子原意、从简修改的原则,可归纳为增(残缺内容)、删(多余内容)、换(不当用词)移(错位内容)。‎ ‎4.下列各句中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孔孟都在讲德、行,但这种建立在人群中的德行,不是往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吗。‎ B. 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C.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 D. “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做好此类题目,一要熟练掌握十六种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是顿号、逗号、句号、分号、冒号、问号、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感叹号的使用方法。二要弄清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意思。‎ A项,这个句子是反问句,所以句末的句号改成问号。‎ B项,省略号和“等等”重复,不能连用。‎ C项,正确。‎ D项,当直接引用的引用内容分成前后两部分时,“某某说”后用逗号。所以该项中“张老师说”后面的冒号改逗号。‎ 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参考以下技巧:1.反复试读。句中的标点也是用来表达句意的,反复试读,往往能读出应该停顿的长短、位置,发现错误的标点符号。2.揣摩语气。句末标点一方面表示停顿,另一方面也是一定语气的表现形式。因此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确定句末点号。3.弄清功用。必须切实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功用,特别是易混的标点,更要弄清其互相之间的区别。4.分析结构。不能让标点影响句子结构层次的完整而形成语病,或因层次不清而影响句意的表达。如单句内部结构之间不能用句号、问号等句末点号,复句内部结构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5.留意套用。所谓“套用”,是指在标点使用时,有不少情况是点号和标号连在一起使用,在使用时应当注意分析二者的位置关系。最常见的有: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套用,括号与点号的套用。‎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美国籍作家赫尔曼·黑塞写的,他曾获得过 194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B. 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以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诗 余等。按长短规模分,词可以分成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 C. 《师说》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作。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因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韩柳”。‎ D.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今存《荀子》一书,为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高考对文学常识考查的基本要求为: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品。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的时代、代表作品、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相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A项,赫尔曼·黑塞是德国作家,并非美国,属于作家与其国籍对应错误。‎ 故选A ‎【点睛】应对此类题目,我们要:1.注重积累。文学常识的积累应当课内、外结合,以课内为主。要尽可能多读作品,让作家作品变成鲜活可感的具体形象。高考文学常识题多在人们熟知的作家作品和文学题材的范围内取材,且大部分与课本内容相关,但是往往在命题角度上变化出新,因此,以课本相关知识为重点,善于比较辨析是正确答题的关键。2.及时梳理。平时积累的知识可能是分散的、凌乱的,及时梳理,则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显示出较为清晰的脉络,这样会便于识记。3.先理解后识记。我们在学习文学常识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并力求准确无误,切不可模棱两可,感觉到的东西并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准确的记住它。‎ ‎6.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雨巷》一诗,将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完美结合,意境凄清婉转,朦胧恍惚。‎ B. 从《劝学》当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于“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努力才更为重要。‎ C.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它们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D. 在《师说》中,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本内课文内容的理解。此类题目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认真听讲。重点记住老师所讲的有关课文段落层次,写作方法、手法,主要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中心思想等方面的知识。‎ A项,是对《雨巷》写作手法的考查。‎ B、C两项是对课文中心思想的考查。‎ D项,“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错误,是对《师说》中重点内容作用的考查,针对“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内容。很明显,这里是在赞扬“孔子”,而不是肯定“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是在强调“圣人从师”,说明“从师的必要性”。所以作者举孔子言行作为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错。‎ 故选D ‎【点睛】上课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识记。课后注意对课本重点篇目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重点识记课文的结构、内容、手法、主旨等内容。比如开头、结尾、过渡段的作用,文中主要内容的含义、作用,主要人物的典型特征和意义,课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课文的主旨思想等。‎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 用心一也。‎ B. 輮以为轮。‎ C.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辨识。古今异义的类型大致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色彩改变四类。应对此类题目大量识记是最稳妥的方法,但尤其要注意古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他们往往会古今异义。而对其辨识的主要依据便是结合语境。‎ A项,用心:古义是“因为心思”,“用”和“心”是两个词;今义是“集中注意力”。‎ B项,以为: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把……制成”的意思;今义是“认为”的意思。‎ C项,不必:古义是“不一定”的意思;今义是“用不着”的意思。‎ D项,古今都是“片刻”的意思。‎ 故选D ‎【点睛】应对此类题目可以参考以下技巧:1.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2.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3.如果能力允许我们还可以运用训诂学的比较互证的方法,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的考证,判定它的词义,区别它的古今义。‎ 当然,对于辨析古今异义词语,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辨析更为准确。‎ ‎8.下列加点的虚词“而”和其他三组不同的一项是 (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则群聚而笑之。‎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吾尝跂而望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或具体解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表修饰关系的连词,意思为“整天地思考”,“整天”与“思考”是修饰关系。‎ B项,表修饰关系的连词,意思是“就成群地聚在一起嘲笑他”,“聚在一起”与“笑”是修饰关系。‎ C项,表递进关系的连词,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参省反省自己”,“广泛学习”与“每天参省反省自己”是递进关系,所以这里的“而”表递进。‎ D项,表修饰关系的连词,“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望”,“踮起脚跟”与“望”是修饰关系,所以里面的“而”表修饰。‎ 故选C ‎【点睛】考纲中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是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在文中”则指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所以应对此类题目,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根据语境判断虚词的词语意思及语法意义是关键。‎ ‎9.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解释六经的著作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渊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才是正确的意义。‎ D项,“博学:学问渊博”错误,应该为“博学:广泛地学习”。 ‎ 故选D ‎【点睛】应对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重点文化常识中的实词。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传统对郑愁予的影响非常大。他曾经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任侠”就是伸张正义,就是打抱不平,就是反对邪恶,同样是对生命的怜悯,对人 的关怀 ‎②这种传统情操在他的《雨说》一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③他在诗里表现的“敦厚”“任侠”这两种情操,是属于传统的 ‎④“敦厚”就是诚恳,就是朴实,就是宽容,就是厚道,是对生命的悲悯,对人的关怀 ‎⑤我认为,这就是郑愁予诗中的传统情操 A. ①④③②⑤ B. ③④①②⑤‎ C. ⑤②③④① D. ③②⑤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语言表达连贯的考查,有主观和客观两种考查方式。做主观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试排时从同话题内容,时间、空间、逻辑推理,相同句式,代词,关联词语,起始句,总领句,总结句,标点的角度入手。而做客观排序题要结合以上思路,巧妙使用排除法。本题材料讲述的诗郑愁予作品中的传统情操,“他曾经强调”中的“他”指郑愁予。而⑤句中的“我”是作者,所以⑤排在首句不合适,排除C。 从语句表达的意思和相关逻辑关系方面分析,③是总说,④是分说,且按照③的内容,④应该在①前,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 故选B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可以参考以下技巧技巧:‎ 一、结合选项,确定开头。我们要结合选项,关注首句,排除不适合做首句的选项。不适合做首句的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含有指代词且在本句中找不到指代对象,如:这、那、其、此、它等 ‎2.关联词的下半段,如虽然……但是;即使……也;如果……那么等,当下半段做句首时这样的选项均可排除。‎ ‎3.含有总结词汇的句子,如:因此、总之、可见等 ‎4.并列句式的后半部分,如:也、同时、还有、另一方面等 ‎5.具体分析论证的句子 二、抓标志词,合并同类型 ‎1.指代词和指代对象往往紧密相连 ‎2.关联词紧密相连 ‎3.相同话题的句子紧密相连 ‎4.相同句式结构的句子紧密相连 ‎5.含有顺序词的句子往往可确定前后位置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6.含有总结词汇的句子倾向于放置在文段的后半段 三、语感顺读,确定答案 在选定选项后,可以进行顺读,确定答案 ‎11. 根据下面的例子,另选一个对象,仿写一首短诗,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结构与之相似。‎ 雾,‎ 像爱情一样,‎ 在山峰的心上游戏,‎ 生出种种美丽的变幻。‎ ‎【答案】雨,像音乐一样,在大地的怀中轻弹,奏出串串悦耳的音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句式、结构相同,比喻兼拟人的修辞,内容上营造出特定意境。‎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话题,一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如本题雨,像音乐一样,在大地的怀中轻弹,奏出串串悦耳的音符。‎ 二、现代文阅读(20 分)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以前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12. 第②节在全文起哪些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作出具体分析。‎ ‎13. 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1)第④节画线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节画线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要分析本文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姥姥这一形象的?‎ ‎15. 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答案】12. 结构上: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内容上: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 ‎13. (1). (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却日渐老去的感慨。 (2). (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 ‎14. 动作描写。“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细腻地描写了姥姥对儿孙辈的疼爱。外貌描写。“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写出了姥姥了年轻时的美丽。侧面描写,通过众人回忆姥姥,谈及姥姥时的神态举止以及由青粽忆及姥姥的裹粽手艺等内容,写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 ‎ ‎15. ①选择的材料紧扣题目,照应文题“姥姥的端午。”②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等性格得到了集中的展示。从而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③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④使得作品更具与中华民族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包括结构、内容、表达三个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系。开头部分常见结构作用有照应标题,开篇点题;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行文巧妙;照应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中间部分的常见结构作用主要是过度:承上、启下,或兼有承上启下。结尾部分的常见结构作用有照应(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照应文中某些内容)和层层深入,总结全文。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和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 本段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属于回忆和动作描写。“细碎步声”“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背角”“一掩再掩”是回忆“姥姥”的动作,“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是回忆“姥姥”的絮语。动作描写的作用就是生动传神,这些动作和絮语都体现了“姥姥”对“我们”晚辈的呵护。所以本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回忆‘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结构上,本段处于开头部分,与标题中的“端午”呼应,同时又以棕香为触发点引起下位对“姥姥”一生的回忆。所以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呼应标题,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句的含意。其中的含意要思考两个方面,一是句中物(包括景物、事物、人物)的特点或情感,二是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旨来进行体会。‎ 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缓身”“白头”都体现出“姥姥”已经老了,为晚辈操劳了一生。“回望”“笑”则是因晚辈得到了自己的照顾,能很好地成长而高兴,体现了“姥姥”的慈爱和善良。以上是句中人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便是感恩、心疼。所以综合起来第④节画线内容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感恩,对姥姥日渐老去的心疼。‎ 第⑤节画线内容中有“呆坐”一词,那么她为什么“呆坐”呢?结合前文“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可知是对安逸清闲、又拥挤的城市生活不习惯。结合后文“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可知是对乡间朴素生活,宽敞、清净环境的怀念。所以第⑤节画线内容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第二段中“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是动作描写,流露着“姥姥”对晚辈的爱。第三段中“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是动作和语言描写,说明“姥姥”烧了一夜的灶火,辛苦地为我们准备着美食。第四段中“回望”“笑”是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看到晚辈在自己的照顾中很好地成长,脸上露出了满足与欣慰的笑容,表现了“姥姥”的慈爱。第五段中“呆坐”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姥姥”对安闲、拥挤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和对乡村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姥姥”的质朴与勤劳。第六段“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是对“姥姥”语言的回忆,表现了“姥姥”对晚辈的关心。第九段“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眉清目秀”“一身素衣”隔“柔骨而就、甜而不腻”是肖像描写,写出了“姥姥”年轻时的美丽。第八段写“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通过我们侧面衬托“姥姥”的心灵手巧。 最后将分析内容合并整理,分条作答。‎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散文的内容的能力,看似复杂,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本题可以换一种问法:本文写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的作用是什么?这样一转换,思路就豁然开朗了。作用类的题目都要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角度来答。题目中说“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很显然,内容方面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作用。结构上,端午节包粽子是线索。再分析题目的关键词,除了“端午”“粽子”还有“一件事”,端午节为晚辈包粽子凸显姥姥的慈爱、善良、勤劳、心灵手巧等品质,而直选“一件事”是为了表达的集中。结构上,首先有照应标题,其次它是线索,一年又一年地过端午,一次又一次地包粽子,体现了“姥姥”对我们从未停止的爱。而在表达效果上,端午节包粽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事情,选用这样的事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此外端午节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作者这样写还会使文章充满中华民族的人文信息。‎ ‎【点睛】散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包括:‎ ‎(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有:‎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选取、组织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三)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理解句子的作用。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5.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查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6.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 咏物类——托物言志 有时也用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三、古诗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修身》‎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丁]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荀子·劝学》‎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 ‎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1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善:善良 B.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渐:读jiān,浸,浸染 C. 不闻先王之遗言 闻:听到,引申为借鉴 D. 一可以为法则 法则:效法的榜样,准则 ‎17.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 教使之然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C. 蟹六跪而二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18. 下面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不拘于时,学于余 ‎19. 下面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甲]段文字强调了学习要善于积累,要能坚持不懈,还要用心专一。‎ B. [乙]段文字以“蓬”“白沙”“兰槐之根”为喻,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告诫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以达到“防止邪恶接近中正”的目的。‎ C. [丙]段文字,以“干越夷貉之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为例,旨在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D. [丁]文段将古代的学者与现代的学者做学问的目的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 ‎20.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答案】16. A 17. A 18. C 19. C ‎ ‎20. (1)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子,(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2)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善,小人做学问,是把学问当作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此题的基本方法是识记,但做题时必须结合语境,语法。与语境中的意义和所需词性相符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解释。‎ A项,“善:善良”错误,“善”是“积”的宾语,应该翻译成“善行”,而不是形容词“善良”。译文为: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圣人的心境由此获得。‎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翻译,加点词语必须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 A项,两个“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相同。‎ B项,第一个“然”,代词,“这样”的意思;第二个“然”,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 D项,第一个“焉”,兼词,“在这里”的意思;第二个“焉”,语气词,“呢”的意思。‎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是对特殊文言句式的考查。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被动句、省略句。句式的判断可以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如者也表判断,代词作宾语常前置,为、见可表被动,介宾结构常后置等。但最终的确定还是要通过翻译。‎ 本题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标志,译文为: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A项,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B项,定语后置句,“之”是标志,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强筋骨”,译文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微斯人,吾与谁归”,译文为: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D项,被动句,“不拘于时”,译文为:不被习俗约束;也是状语后置句,“学于余”,译文为:向我学习。‎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做这类题目对认真仔细的要求比较高。要逐字逐句逐项地分析。选项往往从内容、主旨、手法、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等方面的细节上出错。‎ C项,“旨在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错误,涉及[丙]段文字“干越夷貉之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 ,它的前一句是“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意思是“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由此可知“干越夷貉之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旨在说明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故选C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跪:脚。寄托:托身。用:因为。躁:浮躁。(2)学:做学问。以:表目的。美:使……完善。以为:把……作为。‎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译文:‎ ‎[甲]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乙] 蓬草生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直挺。白沙混进了黑土里,便和黑土一样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再亲近它,百姓不再佩戴它。艾本身的品质不是不美好,而是因为所浸泡的臭水造成的后果。所以君子居住必定会选择好的环境,交友必定接近有道德的士人,以此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 ‎[丙]‎ ‎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丁]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春雪①‎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②。‎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韩愈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②洛阳东:当时豪门贵族的宅邸所在。‎ ‎21. 这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 ___________,并借助_______手法来抒情。‎ ‎22. 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21. (1). 春雪 (2). 拟人 ‎ ‎22. 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为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表达了诗人对春雪的喜爱之情。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突如其来的春雪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表达了诗人对春雪的嗔怪之情和对穷苦大众的同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和手法,诗歌的形象包含人物、事物、景物。手法则既包括修辞手法,也包括表现手法。做好这类题目要掌握好常见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的类型及作用。当然“读懂诗”是前提。韩诗的意思是“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刘诗的意思是“漫天飞舞的大雪携带着春风而来,雪花在空中回旋乱舞。你看那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的地方,正是洛阳城中富贵人家所在的地方。”结合题目和内容不难得知本题中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均为“春雪”,不可写成“雪”,因为雪有“冬雪”和“春之分。韩诗“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中的“嫌”“故”二字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春雪人的情态。刘诗“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中的“带”“徘徊”也同样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鉴赏。单纯的比较两个诗歌的情感只需要分别概括诗歌的主旨便可,所以此题其实等同于对诗歌情感的概括能力。情感类题目要包含内容、手法、主旨三个要点。韩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春雪”嫌春花开得太晚,自己便迫不及待地化作飞花,故意穿梭在庭树之间,来装点一派春色。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诗人对“春雪”的喜爱之情。刘诗同样运用拟人手法,写“春雪”随风飞舞,但把它看作飞花的只有富贵的人们。诗中提到了富贵人,其实便隐含了老百姓,这是诗歌表达的惯用思路。老百姓终于熬过了饥寒交迫的冬天,却又下起了纷纷大雪。所以诗歌也隐含了对老百姓贫苦艰难生活的同情。‎ ‎【点睛】诗歌的考查形式有很多,但都离不开对诗歌内容、手法、主旨、结构、语言的分析。而读懂诗歌是所有题目的前提也是关键。所以应对诗歌的考查,一定了解“诗家语”的特点,学会翻译诗歌。之后才是了解各种题型的答题套路和技巧。‎ 赏析提示:韩诗构思新巧,独具风采。从章法上看,第一句,未有芳华,先抑。第二句,初见草芽,又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一派春色。由此可见,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表达的是欣喜之情。‎ 刘诗说的是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只有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飞雪,舞空才是美景,由此我们会感到,对于那些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了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诗中没有说穷人的感受,但这去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到的。尾句中的一个“偏”字,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感情也都融入了这个对比之中。‎ ‎(三)古诗文默写(共 10 分)‎ ‎23.将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鹰击长空,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 ‎(2)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3)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劝学》)‎ ‎(4)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5)或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答案】 (1). 鱼翔浅底 (2). 怅寥廓 (3). 假舆马者 (4). 而致千里 (5). 金就砺则利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8).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 或不焉 (10). 小学而大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翔”“寥廓”“舆”“致”“砺”“知”“不”。‎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说:“‘容忍’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将成为现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 你对林语堂的观点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 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一一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理《五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确实有大家的风范。孔子被后世誉为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中国古研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圆满和谴。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在观念和价值上对21世纪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以和为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的自信和迫切。‎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用平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那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林语堂的话,强调的重点是“容忍”,要求对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立意既可以认同林语堂的观点,也可以提出与其相异的见解。但不能仅论述谈“容忍”本身,要将“容忍”与“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特点) 或“世界文化”联系起来展开论述。行文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中注意层次性,注意把“容忍”置身于“中国文化”或“世界文化”中谈其重要性。‎ 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