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本套试卷共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八月中秋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月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 ‎,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材料二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 ‎,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材料三 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了归程。过年,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的理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在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取材于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阴阳观念。‎ B. 节日安排的节奏符合古人所持阴静阳动原则。‎ C. 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 D. 节日安排有如变化多姿而又谨然成序的乐章。‎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是 A. 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 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 C. 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D. 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 A. 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 B. 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 C. 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 D. 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 ‎4. 材料二的“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一句中,“主流”和“非主流”分别指什么?‎ ‎5. 材料二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其实二十九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贾母道,__________(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了_______(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木石前盟,一个现实的___________。‎ ‎6. 过年是中国人不肯放弃的传统,可是,当下“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年味”变淡的原因。‎ ‎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契合(qiè) 繁文缛节(rù) 摇曳多姿(牵拉)‎ B. 祭祀(sì) 狗血喷头(xuě) 情何以堪(能够)‎ C. 横幅(fú) 澎湃激扬(bài) 张驰有度(拉紧、放松)‎ D. 犯呛(qiàng) 唠唠家常(lào) 举案齐眉(擎举食盘)‎ ‎【答案】1. C 2. D 3. D ‎ ‎4. 主流:社会的主体趋势。这里指的是过年所体现出来的,以“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来换取内心的踏实,忽视真正自我的特点。‎ 非主流:不属于主流事物。这里指的是宝玉迥异于别人的,不考虑适当与否,只顺随自己的内心,过清静自在生活的态度。 ‎ ‎5. (1). 史湘云, (2). 林黛玉, (3). 金玉良缘 ‎ ‎6. ①“年”的绝对性地位缘于中国人千百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积累,而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文化逐渐淡化,人们对“年”不像以前那么重视。‎ ‎②过于注重外在仪式的过年方式,使人感觉自我被抽离,变成了生命坐标上的符号,这样的“过年”让重视自我的人感到乏味厌倦。‎ ‎③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人的必需,“过年”的传统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有以前的“年味”。‎ ‎④为适应社会变化,人们过年时减少了鞭炮的燃放以及横幅、灯笼等的张挂,使得“年”节缺乏喜庆的颜色和气氛,减少了年味。 7.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C项,“严格遵循”过于绝对,原文有八月、十二月两个变例。材料一“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D项,“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在文章中没有依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本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出“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 D项,“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错,文中把“年”看成重要时间节点、“驱逐恐惧”、“恐惧生命流逝”的不是“宝玉”,而是一般的“人们”。‎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先认真审读题干要求,明确问题指向,如本题题干要求分析理解材料二的“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一句中,“主流”和“非主流”分别指什么,然后分析时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主流”要理解句中“主流”与“非主流”的含义,根据上下文语境看,下段中“做适当的事换取内心的踏实”“忽视真正自我”这是“主流”,即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关于“非主流”即“迥异于别人”“不考虑适当与否,只顺随自己内心”,主张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相关内容的了解,作答这类题目,考生必须课前熟读名著作品,理解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本题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有前后语境“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贾母道,_____(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及相关提示,如横线后面括号里“人物”,由此可知是横线上人物是“史湘云”。后面“因此引起了_______(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这里的“他”根据语境看,应是前面的“宝钗”,而对于别人脖子上佩戴物件一直“小心眼”的则是“林黛玉”。对于《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木石前盟,一个现实的“金玉良缘”,这个对于熟读作品的同学来说,不难回答。‎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分析概括文中信息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说说‘年味’变淡的原因”,那么,作答时就要围绕“‘年味’变淡的原因”进行内容筛选。如材料中“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最后加以概括。概括时有三种方法:①直接提取文中相关的语句②摘取关键词句进行概括。③分层概括,合并整理。‎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此类题要注意形声字,多音字,俗读易错字的读音,注重平时的积累。本题,‎ A项,契(qì);曳:漂浮,飘摇;‎ B项,血(xuè);堪:经得起,忍受; ‎ C项,湃(pài);张驰有度——张弛有度。‎ 故选D。‎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14分。‎ 根据《平凡的世界》原著,完成下面小题。‎ ‎8. 孙玉亭的大女儿叫什么?‎ A. 兰香 B. 卫红 C. 秀莲 D. 银花 ‎9. 农历八月十四日,双水村有一个传统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打枣节 C. 石圪节 D. 秧歌节 ‎10. 《平凡的世界》双水村中的_____(人物名)常嘟囔一句:世事要变了!他有个大红烟布袋,袋上有四个字是_______________。‎ ‎11. 请从《平凡的世界》的人物中任选一位(如:孙玉亭、田福军、孙少平、田晓霞……),写一段文字,介绍他(她)的主要生平经历、思想性格,表达你对他(她)的认识和感情,200字左右。‎ ‎【答案】8. B 9. B ‎ ‎10. (1). 田二、 (2). 有求必应 ‎ ‎11. [例文]‎ 在《平凡的世界》小说中,孙玉亭是一个悲剧和喜剧交织融合的人物形象。在《平凡的世界》小说中,孙玉亭一生四改志愿,这四次选择既有社会原因,又有自身原因;既反映了一代人在当时社会状况下的精神面貌,又反映了孙玉亭本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 孙玉亭由于忍受不了当工人的辛苦,尤其是一个月一筐土豆的薪水,他竟然放弃当工人,回家当了农民,还打闹着让他哥哥为他去娶媳妇。又比如,他明明尊敬自己的嫂子,却眼睁睁地看着她被妻子欺负并不加以阻止。孙玉亭在公社大队吃喝不说,还死皮赖脸地到哥哥和侄儿处白吃;也忍不住追求“浪漫的资产阶级情调”,和王彩娥这样的风流女人发生暧昧,被围在房里后,若不是女方勇猛强悍,他几乎要被吓死。孙玉亭这种秉性的不刚强是他的又一性格悲剧。‎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对于名著阅读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注重阅读和理解,了解作品中相关的人物、事件、情节、思想主题等。本题考查对《平凡的世界》中一些人物关系的了解,《平凡的世界》原著孙玉亭的大女儿叫“卫红”。“兰香”是孙家最小的孩子,孙玉厚的女儿,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妹妹。“秀莲”是孙少安的妻子。“银花”,是田海民的妻子。‎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对于名著阅读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注重阅读和理解,除了要了解作品中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等外,还要了解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民俗人情。‎ 在《平凡的世界》中,农历八月十四日,双水村有一个传统的节日是“打枣节”,考生熟读作品即可知。‎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对于名著阅读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注重阅读和理解,对主要人物及其特征的记忆尤为重要,如对《平凡的世界》双水村中的某个人常嘟囔一句“世事要变了!”考生可以根据“世事要变了!”这句话,及“他有个大红烟布袋”判定这个人是田二。同时,“他有个大红烟布袋”,且袋上有四个字,对这四个字的记忆也是考生阅读时,需要细心关注之处,而我们通过阅读作品可知,这个大红烟布袋上的四个字是“有求必应”,‎ ‎【11题详解】‎ 本题既是考查名著的阅读,也是考查微写作。这类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写作时要能准确把握名著作品中的人物特征,选择符合抒情意向的人物经历,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肯定其意义与价值(或反思),能够通过对人物的抒情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比如孙玉亭,写作时抓住孙玉亭是一个悲剧和喜剧交织融合的人物形象来写;比如孙少平,抓住他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形象来写。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等。注意写作中一介绍他(她)的主要生平经历、思想性格,表达出自己对他(她)的认识和感情。‎ ‎【点睛】对于名著阅读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注重阅读和理解,了解作品中相关的人物、事件、情节、思想主题等。阅读时不仅要细心,关注每一个细微之处,还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同时在阅读名著作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与作品有关的名家的点评进行记忆和理解。‎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比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①下,而于音律尤精。然性放旷,不事检束。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僦②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为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适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知情,子行惧,后三月,乃知子行已投水死。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篆、籀之学,自宋季,其弊极矣。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①秦唐二李: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②僦:租赁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子行,比三世 比:接连 B. 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恤:怜悯 C. 而妾母已再适人 适:出嫁 D. 自宋季 季: 末年 ‎1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B. 子行为一一鉴定之/为大王不取也 C. 死且久,人或诬子行妾/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 乃知子行已投水死/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1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 擅长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下 B. 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 达官贵人听到子行的名声后,纷纷登门等候拜见 C. 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而非议子行果真是一个藐视当世的人。‎ D. 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 对于其他的诗人文士,他都很少称赞认可,动辄加以批评讽刺 ‎15.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子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B. 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限制,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C. 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D. 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16. 阅读选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子行“性放旷,不事检束”的表现。‎ ‎【答案】12. B 13. D 14. C 15. C ‎ ‎16. ① 对一般客人,子行随心所欲,专注己事,旁若无人。‎ ‎②对达官贵人,如不合心意,子行就斥退他们,不肯相见。或者从楼上跟他们说话,不行礼;或行礼相送,但并不下楼。‎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辨析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来判断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的用法是否正确。本题,‎ B项,“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因为他的(性格)与滑稽者类似,不以为意”,所以“恤”,在意、放在心上。‎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 D项的“乃”,都作副词,都相当于“才”。A项的“者”,虽都作助词,但前者表停顿,可不译;后者同前边的动词短语“报秦”组成名词性“者”字短语,相当于“……的人”。B项的“为”,前者作介词,表对象,相当于“替、给”;后者作动词,认为。C项的“且”,前者作连词,表并列或递进,相当于“并且”;后者作副词,表时间,相当于“快要、将近”。‎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处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解题难度,作答时只需按照文言句子翻译的要求,根据语境,一一判断各个选项中的翻译是否准确即可。‎ C项,“非”,不是动词“非议”,而是表判断“不是”;“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的准确翻译是“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认为子行不是真的轻视所有人啊!”‎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间颠倒、地点错误、因国失当等多种情况。题中,‎ C项,“子行被人诬告在先”错,错误在于被人诬告的不是子行,而是子行的妾。原文“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作答时要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本题“阅读选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子行‘性放旷,不事检束’的表现”,然后认真疏通文本内容,从文本中筛选相关内容,注意答题区域是“选文第一段”。先从第一段中找到“然性放旷,不事检束”几个字,然后从后面筛选出与此有关的具体表现,如“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然后用翻译,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分类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先自行翻译,分层,然后进行提取概括,最后分类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吾丘子行,是太末(今属浙江)人。他的祖父是宋朝的太学生,于是在钱塘安了家。到了子行(这一辈),(已)连续三代了。子行喜爱古代的学问,精通经学、史学、诸子百家之学,善于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之下,尤其精通音律。但是性格豪放不羁,不奉行检点约束(的处事规则)。左眼失明,右脚有疾,然而举止仪态有风致,一言一笑都令人喜爱。有客来访(的时候)也还是吹洞箫,或玩弄铁如意,或执笔题字,就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在一个简陋的巷子中租屋居住,教授的学生常常达数十人,年龄小的学生坐在楼下,客人们谈笑,喧闹之声影响到了邻居,但是楼上下的学生一直严肃认真。达官贵人们听说子行的名声,敲门等候拜见,(如果这些客人)不合子行的意愿,(子行)就斥退不和他们相见。(子行)有时从楼上远远地与(来访的客人)对话,不以礼相待。有时以礼相待了,送来访的客人,(又)不下楼。东平的徐子方,是国家资深望重的大官,(他)所收藏的古器物,上面铸刻的文字,大多不能辨认,大家都认为除了子行没人能辨识出它们。徐公就乘车拜访子行,子行给他一一做了鉴定,徐子方也叹服子行的精细敏捷。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认为子行不是真的轻视所有人啊!‎ 子行作诗不完全遵守格式规律,并且喜欢著述。他的文采与见解,都高超脱俗,是别人比不上的。因此自视甚高,藐视世人。他赞许的人,只有钱塘仇仁近,永康胡汲仲、胡穆仲三人。对于其他的诗人文人,都很少赞许肯定,动辄加以批评讽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了解(子行)的人,不能忍受他的戏谑侮辱;了解(子行)的人,因为他的(性格)与滑稽者类似,不以为意。‎ 当初,子行四十岁时都没有娶妻,买来酒肆中无依靠的女子为妾,时间不长女子就死了。死了很时间后,有人诬告子行的妾,曾经是自己的妻子。官衙就捉拿那女子的母亲,而女子的母亲已改嫁,居住在其他州府,等来到(钱塘),死在了子行的住所。(官衙)又去捉拿妾改嫁的丈夫,后夫来到(钱塘),又在子行住所借住,却由于犯了制造假币的罪被发现,最终连累了子行。知道这些情况后,子行害怕了,三个月之后,(人们)才知道子行已经投水死了。他的弟子为他招魂埋葬。‎ 作传者说:关于篆书、籀文的学说,自宋代末,它的弊端已经达到了极点。自本朝以来,吾子行开始倡导篆、籀书法的学说,来达到复古的目的,再加上吴兴赵文敏以实际行动响应,子行倡导的学说才广为人知。子行真是一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人啊!子行死了以后,继承他的学说而著称于世的,有宛丘赵子期和濮阳吴孟思。‎ ‎17.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村居遇雨,来往绝人。自晨昏侍食之外虽妻子罕见居植修竹间有鸟鸣女墙低槛疑近山岫昼则雠校史书夜则屈伸一榻谢绝肥甘疏远苦醴胸中无思或会古今得失一顿足而已。如此数日,天亦将晴,人亦将至,我亦将出,不可以不记也,因就灯书之。‎ ‎(宋懋澄《与范大》)‎ ‎【答案】自晨昏侍食之外/虽妻子罕见/居植修竹/间有鸟鸣/女墙低槛/疑近山岫/昼则雠校史书/夜则屈伸一榻/谢绝肥甘/疏远苦醴/胸中无思/或会古今得失/一顿足而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进行断句。‎ 本句中,“自……之外”固定句式,前后一般要断开;另外注意一些名词如“妻子”“修竹”“女墙低槛”“山岫”等词组搭配;“昼则雠校史书”“夜则屈伸一榻”,“谢绝肥甘”“疏远苦醴”,句式一致;“古今得失”“一顿足”根据语意,中间要断开。‎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①忧。‎ ‎【注释】①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1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B. 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C. 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还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D. 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19. 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是 A.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B.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C. 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D.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20. 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 ‎【答案】18. C 19. D ‎ ‎20. 答案示例: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还有情’,表达挽留之意”错误。“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是描写边塞的自然风貌,只是表示边关晴雨无常、气候寒冷,并没有包含作者挽留之意。故选C。‎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四个选项的诗歌题目都能确定诗歌的题材,从题目来看,四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是,前三首诗除了是送别诗,还是边塞诗,诗句中有很多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如“雁山”“狐塞”“吴钩”“长剑”等。另外,诗句中都有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如“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但报效祖国,还能扬名塞外;“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表达了作者希望报效祖国的豪放情怀跟弘远抱负;“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寄予的一种豪迈的报国情怀。第四首诗“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一句表达了作者希望朋友早日归来的情感。故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就是要抓住诗句在内容情感上、表达技巧上、表达效果上的突出之处加以分析。尾联“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在手法上使用了典故,表达了作者送友人之军,对友人寄予深切希望的情感。解答此题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再点明手法,然后指出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根据上下文填空。‎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诗来揣摩诗人的情志,既可以是《归园田居》中对摆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由生活的向往:“⑴_____,⑵____”,也可以是《虞美人》中山河破碎,物是人非的伤感:“⑶_______,⑷”_______,还可以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权贵的鄙弃:“⑸_______,⑹_____”。这些诗人历经坎坷,都能把自己的情怀寄寓于诗歌中,使之产生动人的力量。‎ 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⑺_____,⑻_____”后,才下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战略思想;而屈原在《国殇》中饱含深情地歌咏面对敌人的强势进攻“⑼______”,为国而战的将士们的九死不悔“⑽______”,则传达出一种凛然阳刚之美。‎ 对比是古诗文常用手法之一。《诗经·氓》中的“⑾_____,⑿______”,在婚后女子行为无差错和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对比中表现女子的不幸生活。《劝学》中在⒀_____和驽马的对比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⒁_____,即使“金石”也可雕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弟子们在行为举止以及治国理念上形成鲜明对比,子路直率,志在以武力强国:“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⒂_____,⒃_____”,而⒄______‎ ‎(填写其姓名)谦逊,只愿为小相,以礼治国:“宗庙之事,⒅,_____。”《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见秦君,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⒆_____,⒇_______”两种战略假设的对比中,晓以利害,终以退秦。‎ ‎【答案】 (1). 羁鸟恋旧林, (2). 池鱼思故渊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4). 只是朱颜改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7). 下视其辙 (8). 登轼而望之 (9). 凌余阵兮躐余行 (10). 首身离兮心不惩 (11). 女也不爽, (12). 士贰其行 (13). 骐骥 (14). 锲而不舍 (15). 加之以师旅, (16). 因之以饥馑 (17). 公西赤 (18). 如会同,端章甫 (19). 行李之往来, (20). 共其乏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羁”“渊”“砌”“事”“辙”“轼”“凌”“躐”“惩”“爽”“贰”“锲”“馑”“端”“共”等。‎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代的清风明月 ‎① 电影《黄金时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萧军、萧红受邀到上海见鲁迅先生的那一幕:两人站在虹口内山书店的门外,隔着玻璃窗望见坐在书店里的鲁迅。演萧红的演员虽没有太剧烈的肢体语言,却让我清楚地读到萧红当时的兴奋与激动。我当年第一次见董桥先生,表情虽不自知,却亦大约如是。‎ ‎② 初读董先生文章,始自《乡愁的理念》一书。之后因公务来往香港渐频,于是一本本补买,补读,补功课。董先生年轻时写时评,发议论,奇思妙构,引经据典,笔下常埋珠玑。过了耳顺之年多谈旧物、旧人、旧事,往往睹物思人,因人念事,旧南洋、旧台湾、旧香港、旧英伦,一幕幕好像是铁皮饼干盒里翻出来的老明信片,四边泛黄,往事仿佛都镶了楠木镜框,等你挂它上墙。‎ ‎③ 老派文人都爱字画古董,都读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董先生尤是。2003年出版的《小风景》,书里用董先生的藏品照片为文章配图,从此 甲 ‎ ‎ (一发不可收拾/一发不可收),字画、成扇、竹木、牙角、铜炉、砚台、嵌宝、雕漆、吉金、古玉、印章、葫芦、藏书票,还有手工装帧的西洋典籍。董先生一边收藏,一边考据,一边落笔成文,集结付梓,活脱脱十几部白话版的《前尘梦影录》(清代徐康所撰写的文物考古的专著),也成了我开始接触字画文玩的参考书。无奈“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闲财碎银,都付于那僻摊、冷肆、拍卖行,落得个家有长物,身无余资,倒也不算凄凉。多年后我请董先生为拙作《玉成墨影》题写书名,趁机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 ‎④ “ 玉成墨影”四个字写得真好,半隶半楷,五分何绍基,三分倪元璐,两分台静农,融在墨里,变成自己。老先生做事认真,裁了瘦长条的洒金粉笺,用铅笔打了淡淡的格子再写,看了让晚辈感动。写字实难,临古人先贤临到七分相似是本事,是用功;临了几十年,终于在漆黑的墨汁里琢磨出自己的一点风骨,是天资,是造化。北京中华书局最近选编沈从文先生以“古代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出版了一本《古人的文化》,书里有一篇谈写字,沈先生说得中肯:“必明白字的艺术,应有的限度,折中古人,综合其长处,方能给人一点新的惊讶,新的启示……这种专家当然不多。另一种专家,就是有继往开来的野心,却无继往开来的能力,终日地乱涂抹,自得其乐……这种专家一多,结果促成一种风气,便是以庸俗恶劣代替美丽的风气。”古人没有书法“专”家,读书人个个都要练字,字写得俊的,也大都学问好,文采佳。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书法好,文章更好。‎ ‎⑤ 董先生退休,闲来无事,天天在家读书练字,朵云轩仿古木板水印花笺上写蝇头行楷,有时默几行唐诗宋词,有时录满页笔记旧谈,写完正文更题跋文。跋文要比正文还好看,跋文里你能知道董先生年少时读过什么书,临过谁的字,背过多少诗,能知道董先生与前辈结交的前尘往事,能知道香岛半山,南窗灯下,董先生读书写字,竟到天明。我最喜欢董先生录杜少陵《佳人》后题的那一段:‎ 予小学读杜甫《佳人》,至今不忘,老师谓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其事,杜工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合当千古绝唱。甲午年深秋录此旧爱,追念往事不无感慨,古今佳人无数,予有缘相识二三而已,今垂垂老矣,再诵此诗追忆似水年华耳。香岛半山书斋南窗下。‎ ‎⑥ 好一个“似水年华”,好一个“不无感慨”!‎ ‎⑦ 董先生水印花笺写了几十张,朋友林道群先生看惯了他的墨迹,说他的字近来越写越好,董先生称之为“养字”,我说看这字能养心。‎ ‎⑧ 旧字画、旧文玩就好像旧时代的清风明月,董先生总爱这样比喻,常说他这辈人是有幸 乙 (如沐春风/沐得清风)、照见明月的最后一代。也是,旧年月文人只要笔头勤快大都小康,运气好,冷摊上能换一两件小文玩。那时候的冷摊真冷,冷得只剩清风明月。 丙 ‎ ‎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这几年拍卖兴旺,富翁豪客一掷亿金,清风明月身价陡涨,东西一贵,赝品也多,读书人想要一件前辈文人像样的手迹比登天还难。我求董先生匀我些写好的花笺,让我替他办一个精致的文人墨趣展,多少是盼着清风又来,明月再度。‎ ‎⑨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清风明月,每一代的清风明月不尽相同,但都相似。这一代的人,还是要找回这一代的清风明月才好。‎ ‎ (取材于潘敦同名散文)‎ ‎22.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发不可收拾  如沐春风  斗转星移 B. 一发不可收   如沐春风 白驹过隙 C. 一发不可收  沐得清风 斗转星移 D. 一发不可收拾 沐得清风 白驹过隙 ‎23.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桥先生酷爱字画古董,藏品丰富,且有深入研究,著作颇丰,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B. 文章画线句中的“融”字,含有模仿、借鉴、吸纳、融合等意思,言简意丰,堪称妙笔。‎ C. 沈从文的话,表达了对有继往开来野心而无能力的专家的讥讽之意和对董桥先生的欣赏之情。‎ D. 作者在第⑧段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难得“清风明月”的遗憾以及对“清风又来,明月再度”的期许。‎ ‎24. 第③段作者与董先生“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我了。”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话中之“趣”。‎ ‎25. 请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看董桥先生的字能“养心”。‎ ‎26. 文中的“清风明月”喻意丰富,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说。‎ ‎【答案】22. C 23. C ‎ ‎24. “教”“害”“救”语意陡转,于起伏中幽默地表现出丰富的意趣:以“教”字郑重表明对董桥先生引领自己接触字画文玩、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谢意;“害”字则正话反说,似埋怨董桥先生使自己因收藏而身无余资,实则感激董桥先生对自己迷恋上字画文玩的影响之深;又以“救”字一转,略带夸张地表达了对董桥先生助己小有所成(找到精神寄托)的感恩之心。 ‎ ‎25. ①董桥先生的书法有自己的风骨,令人赏心悦目;②董桥先生书写的作品富有文化内涵,可以陶冶人的性情;③董桥先生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品格、体悟,给人启迪。 ‎ ‎26. “清风明月”既指字画文玩等藏品,又代表了高雅的传统文化,还寓指董桥先生这一代文人身上所具有的认真勤勉、提携后进等美好品格及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 ‎【解析】‎ ‎【22题详解】‎ C项,一发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既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如沐春风,形容心情愉快舒服。 与对“景物”的感受无关。沐得清风,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斗转星移,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故选C。‎ ‎【23题详解】‎ C项,沈从文的话,没有涉及到对董先生的态度。故选C。‎ ‎【24题详解】‎ 解答此题,重点是,审读题干,分析题干中的重点词“打趣”“救”“害”。 联系上下文,“无奈“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闲财碎银,都付于那僻摊、冷肆、拍卖行,落得个家有长物,身无余资,倒也不算凄凉”,结合分值,得出答案。‎ ‎【25题详解】‎ 回答此题,需要从文本中明确答题区间,找出文章中“作者认为看董桥先生的字能“养心””原因所涉及的文字,划分层次。从文中“老先生做事认真,裁了瘦长条的洒金粉笺,用铅笔打了淡淡的格子再写,看了让晚辈感动”、“ “ 玉成墨影”四个字写得真好,半隶半楷,五分何绍基,三分倪元璐,两分台静农,融在墨里,变成自己。”、“跋文要比正文还好看,跋文里你能知道董先生年少时读过什么书,临过谁的字,背过多少诗,能知道董先生与前辈结交的前尘往事,能知道香岛半山,南窗灯下,董先生读书写字,竟到天明”等可以归纳答案。根据分值,分条作答。‎ ‎【26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首先,审读语境。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它的含义。其次,把握词语的比喻意义。“旧字画、旧文玩就好像旧时代的清风明月”,这是词语的比喻义。“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清风明月,每一代的清风明月不尽相同,但都相似”是 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7.请在“自由”“英雄”“经典”和“青春”中任选一词,也可以自拟一词,填入“真正的 ”横线中并以其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一个令所有人心向往之的词汇。无数仁人志士倒在了追求自由的路上,无数哲人因无法获得自由而痛苦不已。而他们之中,大部分的人应该都思考过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小说《1984》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的自由就是说2加2等于4的自由。”它的原意当然是用来说集权社会中毫无自由可言的,但这真的就不算一种“自由”吗?诚然,能说这话要比不能说话自由多了,但有的人仍然认为这并不自由。‎ 如果说自由就是干自己想干的事,能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话,上个世纪北爱尔兰曾经发生过绝食以谋求独立的事件,而撒切尔夫人说:“他们有不吃饭的自由。”北爱尔兰自由的斗士们,听了他们拥有的这种自由后,却纷纷弃之不顾,缴械投降,唯恐避之不及。‎ 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去想的话,即使是监狱中的囚犯,也有在牢内行动的自由,有思考或不思考的自由。甚至,全身被拘束下,也有呼吸与不呼吸,活着或者选择死亡的自由。相对的,走在街上的自由民,他们中最目无法律,自我中心的人,也无法突破身体的限制,追求诸如“长生不老”“不借助飞行器而飞在天上”等事的自由,更不用说其他受困于规则与人际的人了。‎ 我认为,自由是一个无法被保障的、无法直接获得的概念。因此,只要思想上自由,便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事件,同样的遭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去看待,问题便是天差地别。这是因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处不在的。‎ 自由与否是相对的。我们相对囚犯可能在更多方面拥有可以自行发挥的可能,我们就比囚犯自由。但是,如果囚犯敢于无视后果,他同样可以获得与我们一样的自由,只不过是做某些事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所谓制度是无法保证“自由”的,它不过是使某些事失败的概率产生变化,而做那些事的自由一直存在,既不由制度赋予,也不因制度而消灭。这样,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自由的的时候,他看什么都会觉得自己是自由的,但不一定因为有自由就必须去做这些事——他同样有不做的自由。‎ 自古以来为自由而奋斗的人们,他们同样有他们所为之奋斗的那些自由,即便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这只是因为这些事失败的可能过大使人们都不去做,久而久之便以为自己没有这种自由。而当他们奋斗成功,认为自己终于“自由”了的时候,也只是做这些失败的概率变小,人们权衡利弊后认为自己可以承受后果,因此开始进行行动。‎ 因此,我认为只要自己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便是自由的,这也便是思想上的自由,观念上的自由。因为“真正的自由”,早已在各处等着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兼具限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比较突出地考查了考生的构题、审题、构思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于补题。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好的题目能够使考生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助,因此,在补题时,考生要尽量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发挥和展示的内容。如本题要求在“自由”“英雄”“经典”和“青春”中任选一词,也可以自拟一词,填入“真正的 ”横线中并以其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议论文,考生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认识,在横线处填上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进行写作,注意文体是议论文。‎ ‎【审题】本次作文要认真审读题干内容,对题干中所给的词语,如“自由”“英雄”“经典”“青春”等要进行解读,然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话可说的词语,填在横线上进行创作,当然也可以自拟一词。如果选择材料中给的词语(1)“自由”,那么就要先理解“自由”的内涵。“自由”,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哲学上把人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不受拘束,不受限制。“自由”的共性是随性随意。写作时可以由实到虚,从有形到无形。(2)“英雄”,即本领高强,永无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钦佩的人。“英雄”的共性是某点或某种优秀品质过人之处或贡献或有意义的影响。写作时可以由实到虚,由个人成就到历史社会影响。(3)“经典”,即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宗教意义上的根本性著作。(4)“青春”,青年人的年龄、青年时期,可以从生理年龄说到心理年龄。其次审题要注意限制性词语“真正的”,“真正”,即实质与名义完全相符,论述时要体现由表及里、由通俗普世的认识到个人独到的思考。‎ ‎【立意】1.真正的自由,从有形到无形的内心的“自由”;‎ ‎2.真正的英雄,由个人成就到历史社会影响到新时代的英雄;‎ ‎3.真正的经典,经典的价值,经典的传承;‎ ‎4.真正的青春,年龄的到内心的“青春不老”。‎ ‎【素材】1. 房龙在《宽容》序言中记叙了一个沉重而引人深思的故事:在封闭的村庄中,富有勇气与探索精神的先驱者翻越高山险阻将外面的世界带回了村庄,却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斥迫害。最终,人们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被迫离开村庄,愕然发现外面的世界与开拓者所言一般无二。面对封闭的禁锢,先驱者们冒着未知的危险前往外界,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新事物,更是精神的自由。‎ ‎2. 鲁迅:“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3. 杨利伟,中国首位“太空人”。他第一次把祖国的旗帜带到了外太空;在地球轨道上分外珍惜地绕过几圈后,依依不舍地返回地球。还有他的后继者:费俊龙、聂海胜。这些都是人们所看见的、所熟知的。在此之外,我们应仔细地剖析一下。这些英雄人物看似平常,在他们登天之前名不见经传;在其之后,便轰动了全国。‎ ‎3. 刘翔,‎110米栏世界纪录保持者。从前,没有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相信黄种人会在直道径赛中夺得世界冠军。这一不合时宜的理论在雅典奥运会上被推翻,被刘翔推翻。他就是在那气氛紧张、压抑沉闷的‎110米栏决赛场上打破了自我。进而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世界纪录。12秒91,这个难忘的数字。之后更令人为之叫好的数字是12秒88。他就是这样穿过层层阻碍,为整个亚洲树立了里程碑。‎ ‎4.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等。‎ ‎5. 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俞良弼 ‎6. 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赫尔岑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真正的自由”这一中心论点,从“有形的‘自由’”“无形的‘自由’”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这是半命题形式的作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以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28.请以“夏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记叙文,自定立意,自选角度。‎ ‎【答案】[例文]‎ 夏天 印象里,夏天是炙热的,火红的大太阳烤着大地。池塘里的荷花,清香四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浓绿蛇纹的西瓜,鲜红可口的果肉,则是夏天的代言。‎ oh,放假了!我激动得在沙发上跳起来,沙发垫也变得凸凸凹凹。‎ 是手机在振动,大清早的是谁给我打电话,烦不烦啊,就这样我很不情愿的接听了电话,哟,原来电话那头是我的好闺蜜,我开始兴奋起来,七彩的假期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帷幕。约定时间和地点以后,挂了电话。‎ 我们手挽手在大街上晃荡着,也不知道去哪里,只是左顾右盼,看着道路两旁的小店。穿梭于七星街头,摆地摊的倒是挺多,算不上什么琳琅满目却物美价廉,看到好看的衣服就让老板取下来在身子上比比,合适喜欢就买下了,时针那短短的小手又在挂钟上往前走了一格又一格。‎ ‎“每次都这样在街上逛来逛去是不是太无聊了呢”闺蜜说,是啊,真想找点好玩的事情做,可是做什么啊?想着走着看见了一个旧书回收摊。“我们把看过的旧书拿来卖好不好”我说。好啊,这下终于有事情做咯,我们回家把旧书放在一个大纸箱里,尽管两人抬着在晃,颠簸着,还是很顺利的抬到了旧书回收摊,我和闺蜜垫着几张报纸盘腿坐下,就这样坐了大半个钟头我们什么收获都没有,路人总是投来异样的眼光,我们嘴里重复着同样的话,买书吗?我们俩人穿着T恤,太阳晒着裸露的皮肤,又热又烫。“小妹妹,这书怎么卖呀”我们终于有了第一个顾客,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就像一罐倒翻了的蜜罐一样,甜甜的。我撞了撞闺蜜的胳膊,小声问卖多少钱合适呢?顾客看着我们俩笑了笑,闺蜜说:“叔叔,不贵,这些都是旧书,都看过很多遍了,就两元一本吧。”叔叔一连买了7本,就这样我们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我们有了更多的顾客,虽然没有把书卖完。那天我们赚到了78元,虽然不多,但我们却辛苦了一天,晒着太阳,汗都淌成了一条小河,不过我们还是咧嘴笑了起来,俩人平分后我把钱放进了储蓄罐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年都有夏天,唯独今年的夏天让我很难忘,那78元人民币攥着很舒服,抵着炎热售书只是一天却非常累,日夜坚守在岗位上的环卫工人他们是否更累,我们的父母也一定更累,好好珍惜吧,这就是我的夏天印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词语式命题,即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短语式命题,即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句子式命题,即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本题作文题目“夏天”属于词语式命题,立意时,我们可以在标题上“添加语素,构成语境”,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 ‎【审题】‎ 本次作文要求以“夏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记叙文,这是一道词语式命题作文,标题只是一个词语“夏天”,且文体是记叙文,那么写作时,必须围绕“夏天”的人、事、景、情来写。比如在夏天里,什么样的环境下,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给“你”或他人留下什么的感受、心理,或有什么样的意义等。也可以写在夏天,看到某个或某些自然景物,给你内心带来什么样的震撼或启示。还可以为“夏天”赋上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启示或呼吁人们在“夏天”里要奋发向上,有一番作为,等等。‎ ‎【立意】1. 生命当如灿烂的夏日之花;‎ ‎2.七彩的夏天,七彩的人生;‎ ‎3.夏天里挥汗如雨,夏天里追逐梦想;‎ ‎4. 生命需要燃烧,怒放的生命。‎ ‎【素材】1.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当如灿烂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2. 夏天既是一个脾气暴燥的小男孩,又是豪放爽快,活力四射的帅小伙。‎ ‎3. 夏天来了,阵雨也跟着来了,迎接“阵雨”,接受“阵雨”的洗礼,逐渐成熟。‎ ‎4. 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结构】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写作中可以按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顺序来写。如按照顺叙来写,可以先写夏天里呈现什么样的景,然后按照时间段先后顺序,记叙文中什么人在夏天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了什么样的事情,过程如何,结果怎样,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或让人明白什么样的道理。注意写作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夏天”。‎ ‎【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